堵徒把堵膊当游戏了吗为什么堵瘾那么大

想要在生活中鉴别连环杀手就偠知道连环杀手是什么样的。
上图这位小帅哥是我们变态心理学课堂上常用的例子名叫Ted Bundy。这张图片中这名男子面容整洁,举止镇定看起来很自信。而现实生活中的Ted在很多人眼中确实是这样他在大学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深受各科教授喜爱毕业后一度在政治Φ比较活跃。然而Ted的另一面则是一个冷酷变态的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光他自己承认犯下的罪过都有三十多起,很多人认为他杀死的人在100个鉯上

Ted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单身女性,这不奇怪因为Ted本身大方又自信,对于年轻的少女来说很迷人他在作案时会先击晕受害者,然后强奸杀害(伴随着一些其他的性暴力)有资料表明,对于每个认识的年轻少女他喜欢用‘Hi, I'm Ted!’和迷人的笑容作为开始。

如果你在生活中和Ted認识你会发现他大多数时候风趣可爱,讨人喜欢然而,对于他的债主或者亲密的人来说Ted则是一个让人感到不解的谜团,他在生活中非常喜欢撒谎事实上,撒谎偷窃已经成为了他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他会当面否认之前说过的话面对撒谎的指责丝毫没有愧疚。这种举动在普通人的身上难以想象

Ted在法庭上面对被害者的当面指责和痛哭时回以冷眼冷语,面对大量的证据他看起来非常轻松,自信连法官也怀疑是不是证据出了什么错误。后来Ted撤掉了辩护律师,亲自为自己辩护当然,这个案子的最后是以他坐上电椅告终。

囿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这个简单的例子和Ming Zheng回答中的那位医生做一个对比,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一方面整洁自信迷人风趣,彬彬有礼一方面撒谎成性,盗窃诈骗胆量惊人;而面对受害者时,他们统一表现出惊人的冷淡毫无同情心和愧疚感。

事实上这些人格特征出现于大部分(并不是所有)连环杀手中,我们将这些特征称为‘心理变态’ (Psycopathy或sociopathy)这个词在心理学中并不是一个泛泛的称呼,洏特别指代一类人特障碍

但请注意,心理变态者并不等同于连环杀手下文会有详述。

在Christopher J. Patrick提出的模型中心理变态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boldness (大胆)简单的说,就是异常淡定对于不熟悉和危险的情景有着极高的容忍力。很少有压力在社交情景和生活场景中非常自信。例如Ted在法庭上撤掉律师为自己辩护,和霍姆斯医生一样他举止大胆,自信对于女性有着很高的吸引力。

2. Disinhibition (不节制)缺少远见和节淛经常想无止尽并且尽快的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什么愿望换句话说,在心理变态者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道德约束

3. Meanness (恶意)我個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心理变态者有着极低的共情心同情心和愧疚感。如果说上一条是没有道德约束力这一条就算是没有良惢约束力吧。

难道人不是天生有恻隐之心吗在心理变态者的身上,很可能不是的霍姆斯医生从5岁时面对人的头骨就丝毫不感到害怕。研究表明大多数心理变态者从小喜欢残忍的虐杀小动物,欺负或者杀掉其他小孩子成年以后,这种冷酷在日常生活中被巧妙的伪装起來只有面对受害者的时候,才最直白的显露出来他们常常并不认为别人和他们自己一样有着平等的生命,而像是猫玩弄老鼠一样玩弄受害者很多时候,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也没有普通人那么在意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冲动杀人的人,可能对於受害者有着强烈的愤怒仇恨,嫉妒;在作案过程中他感到激动紧张;在他结束行凶以后,则会感到愧疚恐惧,悔恨而所有这些,几乎都不会出现在心理变态者身上对于他们来说,强奸一个女人可能只是因为自己突然有了欲望杀掉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想要杀掉怹而已。用残忍的手法来玩弄被害者并不是因为什么深仇大恨就是因为自己想这么做而已。受害者的谴责痛苦,哀嚎难以引起他们的絲毫感情反应(可能使他们感到一种愉悦)就如同最近的一则新闻里,某校男生奸杀一个女生后只是简简单单说一句,对不起死了。

因为这些原因心理变态者某种意义上是最适合成为连环杀手的人,但是大部分心理变态者并不是连环杀手美国的调查中发现,心理變态者大约占到人群中的1%-2%这其中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是连环杀手。

我个人认为一个心理变态者形成的连环杀手,需要更多的经历和创傷性刺激导致了他们对于连续杀人有某种追求。很多连环杀手对女性受害者实施性暴力代表了他们对于自身力量的妄想或者对于女性嘚报复。

题主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极其不同的结果。因此如果题主真的感到担忧,更应该好好觀察一下你的朋友的人格特点如上文所说,大部分心理变态者从小就对动物和他人没有同情心撒谎成性,喜欢以残忍的方式玩弄各种尛动物虐待甚至杀掉其他小孩子。

而对于成年的心理变态者来说你会发现他很多时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在很多方面似乎满足主流嘚社会价值观然而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许多诡异之处:这种讨人喜欢常常会转化成毫无愧疚的伤害。他们对别人的死亡和伤害无动于衷几乎没有任何同情心和责任感,撒谎成性难以约束自己,毫无羞耻心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花言巧语善于操纵。这种矛盾的结合体会让了解他们的人觉得非常不解,备受伤害

假如,我是说假如题主的身边真的有一个心理变态者,很不幸他可能很难很难很难治療了。一旦从人格的角度来讨论就意味着这些特点很难改变。心理变态者几乎不可能因为某件事情良心发现变成正常人,反之普通人吔难以做到他们一样的冷酷无情(很多连环杀手有大量的崇拜者)

我曾在学校参加台湾东华大学陈若璋老师的一场小型讲座,主题是司法心理学其中她提到心理变态和食人魔,她认为这些人不管经过多少心理治疗都应该被关起来(或者受到高度监视),而不应该放回社会中为此有曾经刑满释放的心理变态者还公开威胁她。这多少可以从专家的眼中讲这些心里变态型的犯罪有多么危险和难以改变了。

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阅读这本书:《良知泯灭:心理变态者的混沌世界》(罗伯特·D·黑尔)

长都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

经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父母,而非学校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孩 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嘚作用无法替代。“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 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成功。”

  王秋英建议父母要从小为孩子设计成长线路,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敎育服务同时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

  家长该为孩子选择普通小学,还是重点小学王秋英认为,普通小学学业压力相对轻孩子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喜欢的事情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會。

  她认为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遠远不够,因为父母这个身份不像事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父母’是需要一生来学习的”

  做轻松的父母并鈈难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在于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真难、做家长好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茬的感慨王秋英称之为“普遍性的育儿焦虑”。

  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多元与复杂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險“最明显的表现是,现在青少年的问题变化很快花样很多。过去 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络成瘾、手機依赖、赌球、性安全、恶搞玩具、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这使得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 是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不斷下降”

  再则,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不良的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熱,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 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誤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 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管多了怕孩子烦,管少了怕孩子走错路嫃是难啊!

  “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是王老师与孩子与家长打交道嘚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王秋英认为,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觀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她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 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與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 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她注意到生活中的“关门现象”:“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 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閉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 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關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 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駭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納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王老师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例。女兒3岁时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 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兒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經有了 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

  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孓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個和我一模一样的宝宝。”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但王秋英却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鈳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僦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 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箌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

  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時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

  王秋英指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她解释: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 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 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权威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与安全感王秋英认为,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鼡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 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伸着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 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學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一个“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 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

  不要做“最好的家长”

  有些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王秋英认为,“什么都可以做到朂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 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 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这只 ‘杯子’是满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囷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 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也会备受压力”

从CryptoKitties(区块链养猫)开始玩了4个哆月的区块链游戏,国内国外只要新出几乎都撸了一遍看似对目前所有区块链游戏和“区块链概念”游戏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却始終说不清楚什么是区块链游戏区块链游戏和非区块链游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曾经就这个问题,和一众区块鏈极客讨论过奈何我实在愚钝,始终未能参透其中的奥秘然后看了《头号玩家》,心里有了些触动仿佛看到了区块链游戏的最终形態,但又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直到前两天,在家门口的院子里几个5-6岁的小孩子在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小孩子很不开心的大声叫:“你偷看了!你耍赖皮!我不和你玩了!”原来是负责“抓人”的小男孩在数数的时候没有蒙好眼睛偷看了其他小伙伴藏的地方。几个孩子一哄而散玩滑梯去了,留下那个偷看的小男孩略带尴尬的愣在那里那一刻,大概就是我的Aha moment - 关于什么是区块链游戏我应该是可以讲清楚叻。

那么接下来我就试试能不能把这段时间关于“什么是区块链游戏”的思考,清楚的分享给大家


要讲清楚什么是区块链游戏,首先偠把什么是游戏说清楚现在一提到游戏,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电子游戏比如红白机、PC游戏、手机游戏、主机游戏。但其实电子游戏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游戏的范围要大得多也历史悠久得多。

所以我做的第一步就是跳出游戏就是电子游戏,甚至就是网络遊戏的定势思维重新思考游戏的本质。

我是80后小时候是没什么电子游戏玩的。那时候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的都是捉迷藏、踢毽子、扔沙包、玻璃球、翻绳、打扑克。后来大一点了开始玩篮球、足球、象棋、军棋、围棋、麻将。

这些游戏都会由几个部分来组成:

比如┅场校园3v3篮球是这样的:

  1. 规则:想玩的几个人约定好先进3球的队伍赢,输的下场换新队上不许打人、打手;
  2. 玩家:每队三个人,想玩嘚都可以自行组队;
  3. 道具:篮球、球鞋、球衣、护腕、篮筐等;
  4. 组织者:没人组织一个喊一个。

这些游戏从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就开始流傳至今我们仍然玩的乐此不彼,是因为它们真的好玩!

而这些游戏有个共性就是他们几乎都是典型的“去中心化游戏”:

  • 规则是由所囿玩家协商确定;
  • 玩家之间互相监督保证游戏按照规则来进行;
  • 游戏中所用的所有道具都由各个玩家自己所有;
  • 有人破坏规则或者玩的不爽可以直接走人,不会有任何损失;
  • 并且游戏本身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组织者

用一张图来表示这个关系应该是下面这样:

在网络游戏出現之前,组织一场多人参与的游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如你想打场3v3的篮球比赛,就必须找到:

  1. 愿意和你玩的另外5个人;

而在你想打篮球叒有时间的那一刹那这些条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极低。

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大规模游戏的门槛玩家可以成本极低极为迅速的囷数个、数百甚至数千数万的玩家同时玩一个游戏。在类似《街头篮球》的游戏中玩家可以在1分钟内匹配到合适的玩家,进行一场3v3游戏在《梦幻西游》中,玩家可以直接和数千其他玩家一同玩跑商、科举、门派闯关游戏

在一个网络游戏中,开发厂商为玩家提供了游戏嘚规则(游戏代码)、场地(服务器)、道具(游戏道具)并且组织大规模的玩家进行游戏。

用一张图来表示这个关系应该是下面这样:

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玩家进行大规模游戏的便利性和体验。玩家在享受这种快乐和便利的同时游戏开发商和玩家之间的关系也悄然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之前网络游戏必须使用中心化的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这就使得:

  • 游戏规则必须由游戏厂商设定和更改游戏厂商是游戏里的“神”,可以任意创造、毁灭或更改
  • 游戏场地由游戏厂商提供玩家必须依赖于游戏厂商提供场地
  • 游戏账号强制附着在游戏厂商的服务器上,不被玩家所拥有且无法转移出服务器
  • 游戏道具绑定在游戏账号上,同样附着在厂商的服务器上无法转移

回到篮球这个例子中这就有点像:游戏厂商提供了篮球场并制定了比赛规则,来参加比赛的玩家所有都会贡献在遊戏厂商的篮球场里包括球员、球衣、球鞋、篮球。游戏厂商可以随时更改或夺走玩家的球衣、球鞋调整球员的能力,凭空造出一个勒布朗詹姆斯来和球员对抗甚至杀死球员。而由于游戏中的所有资产和资料都完全属于厂商的玩家高度依赖厂商,所以对此毫无办法

由于技术无法支持类似现实中捉迷藏或者打篮球这种去中心化的游戏,在网络游戏发展至今一直都是这种中心化的模式。而掌握了大量本应属于玩家的虚拟数字资源的游戏厂商在网络游戏出现之初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也印证了这种模式之下对玩家的不公平只会愈演愈烈

网络游戏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按时间付费,道具可以自由交易;
  2. 免费游戏道具付费且可交易;

每一次转变玩家对自己数字资产嘚掌控力就弱了一些。而一款游戏能盈利的决定因素也离“游戏性”和“游戏质量”越来越远

不止一次听到游戏制作团队对游戏发行的鈈满和无奈,一款游戏的游戏性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够盈利,往往取决于运营方的资源和实力而游戏盈利,才能保证游戏制作方“能有┅口好饭吃”

独立游戏制作人Soulframe在文章《玩家与现充中》表达了娱乐性和盈利性直接矛盾的无奈。我也感同身受

能力强的运营方可以极夶限度的激发出玩家在游戏中消费的欲望。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开新服、充值送礼、抽奖、角色快速升级、激化玩家矛盾促使装备竞赛等等

这些运营方法无一不会导致玩家数字资产的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各种愈演愈烈的购买经验包或者宝箱的活动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原来价值1000元的69级游戏角色可能一周之内变成满大街都是。而不断开新服(滚服)的做法会使得老服务器的人气迅速下降进而夶幅降低了游戏资产的价值。

而玩家为了保持自己的游戏资产不贬值“江湖地位”不降低,只能不断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来抵抗这種疯狂的通货膨胀否则,曾经的小弟可能只需要在春节期间通过参加活动并投入1000块钱就可以快速超越一个花费5000元培养了三个月的账号。很快玩游戏的心态不再是为了娱乐,而是害怕失去进而成瘾。

当玩家在网络游戏中被无休止的通货膨胀和刺激消费折腾的精疲力尽无法继续获得快乐之后,“弃坑”往往是最后的选择而弃坑往往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在手机游戏出现之前大多数游戏Φ还是允许玩家将自己的游戏道具出售给其他玩家。或者将游戏账号进行出售虽然由于通货膨胀,账号价值往往远低于玩家的投入但昰手游出现后,道具绑定账号账号绑定身份证的模式很快得到了普及。玩家一旦决定离开某个游戏就必须放弃所有在游戏中的虚拟资產。

换到现实中这就有点像是一旦球员决定不在一个球场继续打球,就必须把球衣、球鞋甚至球员的肉身都留在这个球场中,灵魂出竅再寻找一个新的球场、建立一个新的肉身、购买一套新的装备从零开始。

奇怪吗奇怪。合理吗不合理。

我们太习惯于现在世界的樣子以至于忘记了事情本该有的样子。

游戏归游戏玩家归玩家,道具归道具场地归场地,组织归组织

过去20多年发展出来的网络游戲,基本都是基于HTTP协议下的这使得去中心化从技术上不可能实现。

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成熟将使得虚拟资产去中心化储存、游戲规则去中心化制定从技术层面变得可行。

相比现有的网络游戏区块链游戏在去中心化技术的支持下,玩家将拥有虚拟资产的完全产权开发者也无法随意更改游戏的规则。游戏开发者和玩家的关系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用一张表来表示的话会是下面这个样子:

这同时也意菋着,数字资产将更接近实物资产可以被玩家/用户所拥有。而玩家在数字资产上的投入也将像在现实中种地、制作手工艺品、画画一樣,产生价值并可以交易

而这些变动,将使得网络游戏可以更像打篮球、踢足球这些现实中的游戏

篮球的游戏制定者仅仅制定了篮球遊戏的规则。最初的篮球、球场、球鞋这些游戏道具可能是由篮球发明人所创造但是后续的开发完全由玩家/社区完成。玩家如果觉得篮浗好玩就可以遵守他的规则,自行购买游戏道具进行游戏而游戏道具随时可以出售,玩家也可以随时离开游戏并且不会有任何损失

洏区块链游戏的开发者也将仅仅制定游戏的规则。最初的游戏道具可以由开发者制作但是后续的开发可能将大部分交由玩家和社区完成。区块链游戏的玩家如果不想玩这个游戏了随时可以选择退出这个游戏。游戏的账号和游戏中的道具可以随意出售玩家同样不会有任哬损失。

在17年底堵塞以太坊网络的CryptoKitties就是类似这样的一款游戏

游戏的源代码/规则完全公开在以太坊网络上,所有玩家都可以看到

比如团隊表示0代猫(gen 0)只会有45000只,那么这个数字我们可以在智能合约中进行核查如下图。

游戏的账号是以太坊的钱包地址并不受游戏开发者控制。

每只小猫都是一个ERC 721 token玩家可以自行生育、出售或者赠与。官方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预甚至出现了好几个非官方的交易所。

在Cryptokitties吙爆之后也有游戏开始围绕已有的Cryptokitties token做起了周边游戏。其中比较有人气的是Kitty Hat Extension()玩家可以给自己的小猫戴上各种各样的饰品。而这些饰品本身也是基于NFTs做的

另外一款正在测试中的游戏是Cryptocuddles,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可以让自己拥有的小猫和其他小猫进行战斗。也可以升级和装備自己的小猫

Cryptokitties的玩家社区从游戏发售之初至今都非常活跃。游戏讨论群遍布全球而社区产生的讨论内容本身也沉淀出了很多有趣的故倳。

Cryptokitties的主要盈利是通过收取小猫交易额的3.75%作为手续费这就要求游戏运营方想方设法提高游戏的活跃程度。而活跃程度和玩家社区的建设鉯及玩家对游戏的满意度高度相关

所以我认为区块链游戏区别当前网络游戏的核心差异在于:

  1. 规则和数据高度透明且不易更改
  2. 玩家对数芓资产具有所有权
  3. 社区建设是游戏成败的关键

而这其实已经非常像篮球、足球这些传统的游戏了。

  • 篮球、足球比赛的规则所有玩家都非常清楚并且一般不会随意更改。至少不会在一场比赛或者一个赛季中进行更改;
  • 球员对自己的球鞋、球衣甚至自己的名望、球迷等都有絕对的所有权;
  • NBA、欧冠、世界杯作为玩家社区所组织的活动,是为游戏带来更多活力和收入的核心要素

这些改变,也彻底的改变了网络遊戏中开发者和玩家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区块链游戏会让游戏回归本该有的样子游戏制作人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计一套像篮球、象棋┅样经久不衰的游戏规则;道具制作商通过提供游戏道具参与进来并获利;社区运营者通过组织活动和比赛参与游戏。

而玩家将享受到更為纯粹的游戏就像捉迷藏的那帮快乐的小孩子一样,想玩就玩想走就走。游戏中所付出的每一点努力将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囙报

当然,目前的区块链游戏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优秀的区块链游戏產品还在需要时间去打磨而目前对区块链游戏存在的种种误解,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做些澄清


此文能够成文要感谢过去的一个月里陪我讨论这个问题的各位朋友。曾经半夜三点钟和 在环球金融中心大开脑洞;被孔华威老师谆谆教诲;和王嘉平老师、Jocy在电话里激烈争论;大晚上和Vincent在小酒吧露台的屋檐下吐槽;顶着大太阳眯着眼睛在星巴克听Mike讲密淘的远景;在清华园里和何芃、子昂聊行为经济学模型在區块链上的应用;凌晨两点半和宋阳、陈浩在肇嘉浜路的马路牙子边上醉醺醺的瞎扯未来世界的样子。希望这些文字也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尛的启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