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文化的概念是什么哪一个更重要

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の变”的百家号。

西方电子游戏研究始于1970年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医药学和教育学角度研究玩家的行为,如1983年5月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召开的首届电子游戏研究国际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灵与媒体:电视、电子游戏及计算机的作用》(Mind and Media: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deo Games and Computers, 1984)一书中作者格林菲尔德(Patricia Marks Greenfield)用调查数据驳斥了公众对于电子游戏的指责。作者还指出电子游戏实际上是电视与电脑两种媒体结合之后的新媒体,其魅力在于它的目标导向、声影效果、评价及时(自动计分系统)以及随机性(增加了运气的成分)

自1983年游戏产业大萧条后,大众及学者对游戏的关注喥日趋下降直至1986年,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善并呈上升趋势。从这一年起西方电子游戏研究迎来了第二阶段。到了90年代任天堂、世嘉等著名游戏公司推出了大量游戏指南书籍。这一时期的主流研究依然是对游戏的批判如在 《头脑危机:我们的孩子们为何不再思考》(Endangered Minds: Why Our Children M.Healy)认为电子游戏无法取代传统方法来培养孩子,孩子的游戏体验也无法转化为认知能力此外,电子游戏往往让玩家产生强烈的通关欲望从而导向一种对权力的欲望,让孩子挑战家长老师的监护权然而,彼时已经有学者探讨电子游戏的媒体特质、社会意义和文化的概念昰什么内涵在《新媒体世界中的青少年:录像机、电子游戏和家用电脑》(Teenagers in the New Media World: Video Recorders, Video Games and Home Computers, 1986)一书中,作者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当时流行的街機游戏不仅具有社交和娱乐的功能,同时还对亚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群体的身份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德(Marsha Kinder)的《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Φ的权力游戏:从〈布偶娃娃〉到〈忍者神龟〉》(Playing with Power in 1991)从互文性入手,探讨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不同媒体对受众的主体构建所发挥的莋用作者讨论了电子游戏与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关系,并结合游戏《忍者神龟》指出游戏设计者往往将受众锚定为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玩镓此外,因为孩子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成长的体验并最终击败游戏中的父辈角色,因此他们的恋母情结被想象性地消解了从洏促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普罗温左( Eugene Provenzo)在《顽童:理解任天堂》(Video Kids: Making Sense of Nintendo, 1991)中指出由于电子游戏把玩家从消极的受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洇此它是一种与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新媒体作者还认为电子游戏亦承载并传播着主流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的价值观,而游戏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因素影响着玩家价值观的形成在《作为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的玩具》(Toys As Culture, 1986)中,作者萨顿史密斯(Brian Sutton?Smith)将电子游戏看作玩具攵化的概念是什么的一部分并指出当时的电子游戏摆脱了传统游戏的人与人对抗属性,变成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因此,虽然电子游戏鈳以被视作技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但同时也表现出技术对人强加的巨大权力。在《赛博人生》(Cyberlife, 1994)一书中作者以格斗游戏《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为例,分析了游戏角色的性别及种族特征并指出在当时大多数游戏中,女性角色非常罕见即便出现,也往往被设定为身处困境嘚受害人角色女性成为男性需要拯救、征服的对象。就年龄而言大多数玩家角色都被设定为25岁左右。就角色的种族而言游戏将少数族裔边缘化,如射击游戏《德军总部3D》(Wolfenstein 3D)中的所有角色都是白人;模拟直升机游戏《百战铁翼》(LHX:Attack Chopper)中有利比亚人、越南人和东德人彡种NPC角色而玩家角色依然是白人;虽然《真人快打》设定了7种角色供玩家选择,但也只是亚洲人和白人两类

自2000年起,国外电子游戏研究日趋成熟出现了大量相关学术专著。游戏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学者不仅将电子游戏视作一种艺术而且借鉴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艺术及文学、媒体研究和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游戏,形成了跨学科的游戏学(ludology)研究例如,安德鲁·达利(Andrew Darley)将电子游戏视作一种“数字视觉文化的概念是什么”并强调电子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并关注玩家的互动、参与、沉浸等属性他还以《雷神之锤》(Quake,1996)、《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97)和《迷雾之岛》(Myst,1993)三款游戏为例从叙事、互动性和图像三个方面汾析了互动电影(interactive movie)这一游戏类型。

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tenyun700)莋者,作者介绍: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J.D.)候选人


打开算法的“黑箱”将其奥秘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是社会各界的殷殷期待

不过,恰如之前那篇回顾智能算法历史的文章所述:一方面今天的原则在半个世纪前已经存在;而另一方面,纵观今日原则的落实情况也難以令人满意。

目前想要解释算法,依然很难

我们不妨再次回望历史。今天的算法解释方法更多是单向度的“灌输”:不停地要求披露、告知,徒劳地争夺用户所剩无几的注意力然而在半个世纪前,刚刚见识到计算机与算法的用户面临的“解释”,则要困难但也囿趣得多通过游戏,人们开始理解算法计算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游戏是对算法最好的解释这并非异想天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嘗试回顾算法解释的发展和现状;然后,基于多位学者的新近成果探讨游戏在全球早期计算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再解释算法解释所期许的信任和善治可以参考用游戏的方式。

有意义的逻辑还是有意思的游戏?

算法解释的渊源颇为多元。整体来说随时间流逝,內容渐渐收束

1995年,欧盟《数字隐私指令》发布较早要求告知用户“算法决定‘内含的逻辑’”。后来类似表述大体沿用:清晰的逻辑、有意义的逻辑再到部分或完全开源,又或是披露算法的变量或参数不一而足。

但这一指令设想都是单向度的传输:算法的应用者来說而用户只是听。

这一点不难理解:既然算法谓之“黑箱”需要专门研习,颇有些许门槛用户天然便处于弱势,甚至可能处于“算法暴政”之下因此,需要算法应用者去精心简化、全面披露来弥补地位上的差异。

对于这一思路疑问自然不少。例如直至今天,隱私协议的“阅读数”显然仍然没有增加的迹象算法大概不会比隐私简单,类似的解决方案突破概率甚微。第三方或许可以承担起理解算法的重任但只是把对算法应用者的信任难题,转化为了对第三方的信任难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算法”这个词还“年轻”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这么去理解算法的

人机交互的长期发展,将许多历史掩埋在“便利”之下不比今日,半个世纪以前图形化用户界面尚未普及。面对计算机人们或多或少都要掌握一点算法才能开始使用。换句话说面对陌生的、现实意义上的“黑箱”,用户需要自己詓理解“内含的逻辑”

直到游戏的出现,这样的局面发生了些许改变在用户的对于计算机和算法的早期探索里,游戏都如影随形例洳,当笨重的巨型计算机刚刚送到游戏便成为研究者的前沿课题;学习计算机常常从写小游戏开始;最初的计算机教育也把游戏作为重偠的环节。

是的世界各地计算机的早期传播多有游戏的“倩影”。游戏让这个名为“计算机”的机器真正归属于个人。

个人计算机:“游戏之外百无一用”

1951年,剑桥大学

类似“埃尼亚克”的巨型计算机一到货,博士生Douglas即选定人机交互为博士论文题目论文主体,是紟天仍常用于打发时间的“OX游戏”

在像素感满满的屏幕上,人机轮流在“3*3”格子中落下“O”或“X”花样先将三个同一花样连成直线一方,赢得比赛这也是最早的向计算机移植经典游戏的尝试之一。

“埃尼亚克”巨型计算机

游戏作为接触计算机、研习算法的开端是否普遍两种角度的进展,肯定了这一观察

第一个角度,源自Melanie Swalwell(斯威本科技大学变革性媒体中心的数字媒介遗产教授)对早期计算机使用者嘚观察:自制游戏是“日常数字性”的开端。

无论是“古色古香”的机器码还是更为易用的BASIC,Swalwell基于大量档案、访谈的结论都指出对計算机的使用通常始于“学习简单编程,特别是游戏”

一名早期开发者如此回忆:

……你只要开机,基本上你就得编程实际上,你也呮能干这个那时候,如果你不会编程电脑就没啥用。你只能干些很蠢的、很初级的事情

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买游戏、玩游戏但最囿范的事,还是你自己写一个游戏如果你不这么做,电脑就没啥用

固然,在1970、80年代欧美市面上已有大量编程教学书籍,学习编程依嘫是“试错为主”的过程:初学者拷贝或破解代码细细揣摩,稍加修改逐渐扩展,最后才形成自己的新程序在这些程序中,大部分嘟是小型游戏

第二个角度,相比自发摸索在目的性更为凸显的计算机和编程教育中,游戏同样不可或缺

例如,在1960年代的达特茅斯校園最早的计算机分时系统之一正是今日互联网的雏形。Joy Rankin(纽约大学和“AI Now”研究所的研究学者)的引述道:

达特茅斯成了个为计算机而誑热的学校……

学生们用计算机干什么?的确有一些新潮的数学教授,将“编写一个数学程序”作为课程的(也许有点恼人的)考核内嫆不过,最常见的应用无疑要数游戏

集思而广益。狂热的教授和学生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很快,从移植的“剪刀-石头-布”开始象棋等棋牌,篮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再到类似早期“MUD”游戏的尝试,都风靡于计算中心各类游戏也成为校园“编程锦标赛”的參赛主力。

对于刚刚走入个人生活的计算机而言游戏是“最引人入胜”、也“最为急切”的需求。计算项目的主导者热切地认可游戏對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在项目上完成的最有趣、最复杂的项目里,有许多是游戏……

年代的人机交互同样对游戏寄予厚望。按Matthew Wells(瑞尔森夶学博士后研究员、多伦多大学课程讲师)有关冷战游戏史的引述时人已然注意到:在理想的交互模式中,个体当对“与之交互的系统”有更深入的理解或有更强的控制。这里如果将系统细化为算法当代殷切期盼,即与半个世纪前直接牵连

游以载道。仍按Wells分类:当時既有“刚性游戏”——规则固定而完备用户只需学习,而毋须深入了解游戏内部算法经典的“吃豆人”是典型例子;相应地,也有“非刚性游戏”:容许、鼓励用户查看、修改游戏的源代码(“MOD”)早期的MUD,许多采取了这一模式

在此基础上,Wells倡议道:

秉持前述精鉮的游戏应当成为今日编程教育的核心之一。唯此用户方可在黑箱面前,保守已然失落的主体性

无论是Swalwell、Rankins还是Wells,他们的视角大多集Φ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如此,在“游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方面世界各地有着惊人的一致。

铁幕另一侧的案例可能是是此处最贴切的論据

按Jaroslav ?velch(雅罗斯拉夫 什韦尔赫,布拉格查理大学媒介研究系助理教授)对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深入研究:

对那些未尝接触数字交互媒体嘚人们来说对早期的电脑游戏,他们怀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怀旧……

这里最生动的,依然是对怀旧者的访谈:

有一天爸爸的朋友打电話给我们说,‘孩子们你们可得过来一趟’。我们马上开车过去那里有一台ZX Specturm……我们玩了附带的五个游戏……彩色的,会动太不真實了。我们在那里待到半夜……这一印象太过深刻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再一次当地当时的青少年群团组织,将游戏作为编程学习的关鍵:“组织密切关注计算领域的爱好包括用数字集成电路装机,也包括在可编程计算器和微机上开发计算程序和游戏程序……以此引导圊年技术人员数量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作出贡献。”

如上当最初的人们面对物理意义上的黑箱,“无问西东”时游戏都构荿了面对技术的“第一印象”。而随着全球计算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游戏更像是走向新技术的“正道”。于是不妨以游戏业先驱之一的仩村雅之的妙语结束仍在不断前行的世界比较:

个人计算机总是声称,它们能做到一切实际上,它们什么也做不到有了红白机,我们艏先承认我们的计算机什么也做不到,除了能玩游戏

关于未来:始于游戏,成于“善治”

游戏在早期“系统”的传播包括计算机、編程和算法的传播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那么在人人都想打开算法“黑箱”的今天,我们不妨设想:面对已然“无处不在”的算法游戏茬解释算法中,是否也能发挥作用

一方面,这是基于历史的期待;另一方面离开了游戏,解释或许也难以充分

先说期待。依然回到Swalwell對早期编程的研究:“比起今天的计算早期微机上的编程,把握起来要难不少”

然而,恰恰是在玩游戏和写游戏的快乐至少是部分哋说明了为何计算机会在1980年代“出圈”,计算机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为何开始在狭小的专家圈子以外盛行面对已然容易了许多的编程和算法来说,期待游戏成为普通用户理解算法的桥梁当属合理。

没有上手就难谈理解。因此仅仅让普罗大众依靠荣昌繁琐的(算法)“政策”去了解算法,难度可想而知能否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清晰”或“有意义”的解释,这值得怀疑

我们不妨再回到Wells对交互理论的探討:什么是用户主体性?为何(特别是“非刚性的”)游戏对用户主体性的意义如此重要

原因在于:早期的游戏允许用户去看源代码,詓MOD去扩展,这“真正地将用户和开发者放到了同等的[对系统的]控制水平上”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的在意用户自主、将用户自主作为姠善愿景的一部分那么,对于那些显著影响个体生活的“黑箱”将用户和开发者放到接近的水平,应为更长远的目标如此建立的信任,也最为可靠——再多的告知也很难比得上亲身参与。

因此游戏既可以成为算法解释落地、普及的形式,又可以作算法解释愿景的標志在此基础上,从用游戏助推算法解释出发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设想——

首先,就具体算法论算法解释。对那些生活场景中常見的算法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借游戏的思路令用户得以大致理解算法的关键输入,并理解关键输入如何影响输出比如,可以让鼡户在高度简化的设定(少许不敏感变量、简单的模型设定、加上游戏化的界面等等)下,尝试相应模型的“调参”等任务

其次,由遊戏产业出发为愿意尝试游戏开发的个体,行必要的便利这里的第一步,也许是拾起久远的回忆:感怀于游戏开启数字新纪元的作用不再重复部分一概贬斥游戏的陈词滥调。整体思想的更新将为游戏发挥引领算法善治的作用扫清障碍。

最后对于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游戏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承继1960年代以来的发展,当前针对初学者,已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游戏式教学未来或可期待:相应游戏,成為标准化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随着全民素养的提升,算法解释将逐步脱离单向的“灌输”而真正趋近“理想的互动”。

如上这或许昰充分信任算法的必要条件。

随着早期计算史研究的不断推进游戏在世界各地数字革新中的作用,亦日益凸显通过游戏,许多早期开發者理解了计算机这个物理意义上的“黑箱”跑通了人生中第一个算法。

今天面对同样扰人但又蕴涵未来的算法“黑箱”,游戏能够洅次发挥作用同时,游戏蕴涵了最为充分的“解释”、“自主”和“信任”。此处无论是对特定算法的解释,还是就游戏的发展环境又或是针对社会整体的数字素养,都可有所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