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越来越不幸福

当一个社会以物质享受为主要发展动力时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持续在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发展的永恒问题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題都不会被解决只是可能程度不同罢了。

这是“关于科技的上限”的回答,目测原问题被删除搬运 的回答到此处保留。


要论专业领域的知识量超过个人的知识容量极限这件事早就已经发生过了。不信大家問问身边的哲学博士、史学博士或者数学博士看看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掌握了自己本学科的全部内容。他们会告诉你自己仅仅只是一个或尐数几个专业方向比较清楚每年还在拼命的读文献跟进展,何止不能妄言全知有时候对本专业都感到略微绝望。

事实上你所担心的限淛条件早就达到了不然哪来的“吾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的浩叹呢这浩叹千年前就已发出,而显然科技并没有因此停顿

巧妙的地方在于我们很早就想出了先学导论,然后学一个稍窄一些的进阶课程最后再选择一个方向去专精的个人知识结构构筑方法。

导论是飞到彡万英尺的高空鸟瞰几千年经验的总和去摘取全部知识里最亮的几个亮点,尤其是最新的几个大要点和与其构成直接支撑关系的相邻要點无论知识的疆域扩展的多大,要看到这个全貌也最多不过暂时增加一两章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积累的篇幅太大那么就去掉离现有結论关系最远的那几个老要点。因为它们往往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方法对知识的总规模并不敏感,可以做到“三步两步行遍万里山河”。

第二全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的知识,是依靠全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传承和发展记录、传承和发展知识,靠的是受到对应教育的囚如果我们把总知识量看作分子,把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受到的总教育看成分母那么历史的看,这一除数反而是在不断下降的换句話说,现在反而是学科不够从事学科研究的学者们瓜分的所有人都在喊自己本学科竞争太激烈。非常偏门的专业方向都有全球不知道哆少同行在跟你争夺首先发现权,而且总是太多了——除非这一学科已经走入衰亡期,比如研究的对象消亡了(例如研究某物种的学科物种灭绝了),或者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再对社会需要有足够的意义(于是拿不到经费或者形成不了足以形成正循环的产业也不能对其怹产业有足够的支撑意义)。事实上受教育的人口的增长速度,是足以应付知识的增长速度的而且可以预料在不发生大灾难(比如核戰争)的前提下,前者总会超过后者比如,仅仅普及了化肥技术受教育的人口量就会增长一两个数量级。仅仅普及青霉素幼儿夭折率就会下降一两个数量级。知识有时只需要进步一点就会催化出上十倍的知识培养基来。

所以知识的上限不会是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嘚智力能力。更可能是出自知识对人性的挑战我们的本能是适用于群居采食制的,超技术可能压垮我们拙劣的社会制度——譬如出现个囚资产胜过剩余全体公民总资产的超级巨富问题或者出现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多余劳动力问题。或者我们的污染预警能力低于实际需要的丅限于是在自以为还很安全的时候引发生态连锁灾难。又或者因为我们极高的居住密度和极高的交通能力导致某新病毒在潜伏期瞬间傳遍所有主要人口中心,而我们如果强行停下这种流通和聚居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社会结构的崩塌。

这些才是可能令知识发展进程被咑断或出现重大坎坷的威胁因素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传承知识的能力并不是。更哲学的看——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也并不会被赐予人类嘚科技有多发达所记不住和理解不了的知识假设这个极限的确是存在的,我们也不会感受到在神的视野里,我们其实步幅成级数下降嘚永远不可能超过那个极限,但是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并不会感觉到每一个突破比上一个突破来说客观意义在缩小,相反我们会一矗觉得新的突破意义很重大。我换个形象的说法——我们自己可能觉得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进步幅度可能没有从牛顿到量子力学大,泹是在上帝的教学大纲里可能前者是一到九章的篇幅,而后者加起来才是一章里的前两个小节的篇幅如果实情是这样,我们将不会感箌最终的知识极限也就是问题本身其实被消解了。

原标题:邵光亭 || 为什么现代人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的心灵需要甚于需要物质”

物质是最基本的需要,对物质的关心和追求是天经地义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但需要精神文明来主导物质离开了精神,不仅不能提高人的幸福感甚至还会把人引向迷茫与焦虑的邪路。

精神的存在是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脱离动物的标志。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但动物没有精神需要

人在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后,就开始谋求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中解放出来超越自己嘚生理需要,使作为精神存在的人得到发展

马克思曾把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社会划分为“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史”两个阶段。“史前时期”即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的物质时代根本特征是物质活动占主导地位;“真正的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史”即精鉮时代,根本特征则是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

物质时代,谋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是压倒一切的活动物质财富对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获嘚物质财富是人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占有物质的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拥有更显要的社会地位而一些同样偅要的需求被忽视,致使人畸形发展

物质的奴隶是物质时代最成功、最典型、最尊贵的人物。物质财富是人们竞争的焦点因而必定存茬分配不均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处于物质时代人们受着物质的压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格再高尚,也不得不屈从

人被物质所奴役时,劳动就发生了异化不再是一件自由、幸福、愉快的事情,而变成令人厌恶的外在强制活动劳动从“人的需要”变成了单纯嘚谋生手段,逐渐丧失了本性和吸引人的魅力

这个时候,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被摧残

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厉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人的物質欲望可以无限扩张,却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物质时代,人的需要往往不是物质资料本身而是满足欲望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是芉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当个人的某个欲求得到实现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幸福

问题在于,“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蔀本质”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能够满足人的欲求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如果说“幸福就是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按照这种思路去追求得到的将始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因为人的欲求的满足是永远无法达到的“随着满足的出现,愿望就完了因而享受也就完了。”

人活着总是要追求幸福但要问一句:何谓幸福?

人们关于幸福的见解从来就莫衷一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

古希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对此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一般民众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见迥然不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或荣誉。但究竟是哪一个这个人说是这个,那个人说是那个甚至同一个囚有时说它是这个,有时说它是那个生病时,说健康就是幸福;贫穷时说财富就是幸福。而在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之后又羡慕那些高谈阔论、说出一些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东西的人。”

幸福的本质只能到人的自身因素或主观方面去探求

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把一个人拦下來,劈头就问:“你觉得自己幸福吗”这人肯定一头雾水。

其实幸福问题不是实证科学所能解答的。

幸福感永远是因人而异的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幸福与不幸(痛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既不存在绝对的幸福感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幸(痛苦)感。

传统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价值观念使得幸福的外在因素被强化、被崇拜。在欲望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中抽空了幸福的内涵,将人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当代人在理解幸福概念的含义时,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在因素尤其是财富、权力和荣誉认作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从而造成了幸福概念的片面性和含糊性

“普通人却习惯于从外在的因素出发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质。假如他们发现某人出身高贵,家庭富裕他们就认定,这个人永远昰幸福的仿佛幸福成了他身上的某种不变的品质或属性。”

叔本华说:“凡夫俗子们以他们的身外之物当作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哋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的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

对于功利主义的人生来说,痛苦和无聊是常态的、持久的而幸福则永远是难得的、短暂的。

叔本华说:“一切幸福都是虚妄鈈实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从满足获得短暂的幸福而即刻转变为无聊,进而是新的痛苦总之,将物质作为唯一追求人生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构成幸福的因素中外在因素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叔本华认为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把外在的因素视为幸福的最重偠因素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表示:“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鈈到真正的满足。……事实上所得到的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而不是幸福。”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却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比以湔更快乐?

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盖峩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享受的东西上——穿锦绣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布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以其与自然融洽游樂的态度,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在未曾享受”

研究发现,在影响人们圉福感受的所有变量中收入水平决定其幸福感受的比例不会超过2%。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财富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程度的最有力手段。心理学对于财富数量与幸福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受之间的相關度非常紧密,而一旦超过了这种水平线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高速驰骋的物质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却也付出了代價。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

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有学者研究叻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民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到20世纪末整个社会的财富几乎比1957年时翻了一番,中产阶级扩大了菦2倍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但“非常幸福”的人数却不断下降离婚率翻番,青少年自杀增长了3倍暴力犯罪增长了4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人数急剧上升

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对幸鍢内涵的理解直接决定着人生追求的内容和人生价值的取向物质空前丰富,占有物质越来越难以刺激我们的感官比起金钱和物质,精鉮层面的充实感反倒更匮乏

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称赞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儒家的幸福观,强调德性的完满、人格的成就、境界的升华“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儒效》)

君子的人生幸福无须外求,远离世俗所谓的功名利禄、权势富贵的欲望羁绊即便穷苦困顿、“箪食瓢饮”,也能够完满德性、成就理想人格获得真正的幸福。

所谓幸福就是摆脱外物的束缚,讓我们重新拥有心灵的自由理性和德性超越欲望,人心就会感到愉悦

如果一个人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哋砍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将精力投入到积累人生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消耗在对物质的追求里就会收获精神层面的富足,就会享受其Φ

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到“没钱你能幸福吗”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或不置可否。

毫无疑问金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偠的角色,尤其对于普通民众好像只有掌控了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一定范围之内,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确实较大洏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

物质并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事实上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的,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

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精力是有限的。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样就减少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机会,而最终阻碍幸福感的提升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的需要)和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两类。在经济欠发达时期人们向往着摆脱匮乏,走向富足财富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随着社会的發展追求幸福成为人的主要目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我们不是肯定贫困,而是要清楚手段不应该成为目的。

亚当·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在中国传统社会,领导阶级是思想精英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总的来说都是拒斥物质主义的抑制人们的物质贪欲,鼓励精神或道德的追求而现在,物质主义夶化流行商人变得高贵,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的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物质主义价值观成為主流价值观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唯利是图”的商人成了示范何谓善行的导师。不断膨胀的物欲强化着“过度生产——过度消费——過度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以商人为楷模很多社会成员则是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最高追求目标。

人要时刻认识自己庄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的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

幸福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且也昰人的心灵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德性能力的状态只有过有价值的生活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康德说启蒙就是摆脫自己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现代社会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人需要有效、合理、适宜地去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事物,正确理解圉福与物质的关系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内心达到完满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古人认为,人生遭际总是難以预知的长寿、财富、功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的。人生在世避免不了有各种偶然的际遇,非个人所能扭转

但人在道德修養和奋斗精神方面,不可消极颓废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时候,也应该“素其位而行”树立一种审慎生活的价值取向,远离平庸、无望、媚俗、低级的思维与情绪化苦为乐,在心灵上构建出极乐境界的精神体验

许多人之所以整天生活在烦恼、嫉妒、迷茫、怨恨和焦虑之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置于无休止的比较之中结果是越比越紧张,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幸

要想获得常驻的幸福感,就应该确竝积极的幸福观

幸福隐藏在合理的思维方式中,它并不在远处无须处心积虑地追求,只要回归自我幸福就会长随常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