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上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十九报告多少次创新

当前位置:&>&&>&&>&&>&&>&
南京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南京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思路和目标
  南京大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时任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我校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后续又开展大理科教学改革,实施“富有创造能力学生培养计划”和创新工程;2006年,我校遵循“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明确提出通过开设系列就业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训练、促进交叉学科知识学习、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就业创业类人才,促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014年,我校初步构建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南京大学在不同历史背景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均提出以“创新”、“实践”为精髓的教育理念,并一直传承沿袭至今。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我校教育教学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协调统一、内在一致。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应对变化与挑战的精神和能力;创业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内开创新的事业、新的企业或者新的岗位,是创新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集聚校内外、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分类分层施教、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强化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丰富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四创(创意、创新、创造、创业)融合”工程和“互联网+”系列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交叉复合、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南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做法,进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进创业学学科建设。
  2020年完善“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立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师生校友积极投入、高校政府企业高效互动、文化氛围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领军人才涌现,初步探索创业型大学发展路径。
  二、改革任务和举措
  南京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任务和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创业学学科建设
  由创新创业学院、商学院等相关院系单位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开设创业学课程,开展相关课题研讨,建立创业学研究中心(院、所)等开展创业学教学与研究的综合性平台,积极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创业学专家学者。开展创业学学科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提供学科支撑,进而探索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路径。
  (二)丰富“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
  南京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第一第二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体师生,围绕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分层递进地开展。
  1.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创智启蒙、开拓视野
  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包含通识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践等类型。在大类培养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创新创业精品通识课、慕课,激发低年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在专业培养阶段重构融合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必修与选修课,提升学生对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在多元培养阶段设置数个交叉复合课程模块,给予选择就业创业路径的学生更加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和实践实训环节。
  创新创业讲堂: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和校友走进校园,以论坛、讲座、沙龙和工作坊等多样的形式,围绕创业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以及代表性的群体来组织特色、品牌讲堂,激荡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创业之路。
  2.第二层次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体验训练、培养能力
  创新创业项目:按照“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类项目重组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企业课题、交叉学科研修项目等多类型项目,扩大学生覆盖面和参与度。
  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重大赛事。通过竞赛交流展示创新创业成果,遴选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和团队,吸引社会各界尤其是风险投资、企业界和地方创业园区的广泛关注,推动成果转化。
  3.第三层次面向有成果和团队的学生:对接市场,创业实战
  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以及我校与江苏省各地市共建的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分层次孵化,有针对性的配备、聘请校内外导师,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跟踪服务,提高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成功率。
  学校有关部门可组合“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内容,组织开展各类大型论坛、训练营、夏令营、培训班和实验班等,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和体验活动等多渠道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三)实施“四创融合”工程
  “四创融合”工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我校文理工医多学科基础,充分挖掘人文社会科学在创意活动、自然科学在创新活动、工程科学在创造活动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吸引交叉学科的师生、校友和企业共同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1.功能定位:“四创融合”空间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平台,重点实现四大功能——各类学生实现奇思妙想的创客空间、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面向学生开放的自主工程实训中心、进行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区域,今后将成为南京大学创新创业蓬勃开展的乐园。
  2.条件建设:在鼓楼和仙林校区建设不少于15000平方米的“四创融合”空间,围绕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硬件、文创传媒与设计等引入相关设施,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创造实践的环境条件。积极吸引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引入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设立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专项教育基金、各类创业基金和奖励基金,三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开展各类“四创”活动。
  3.团队组建:遴选、培育“四创融合”空间的学生团队、校内外导师团队、创业服务团队和管理团队。学生团队包括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创客团队等,校内外导师团队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创业服务团队包括孵化器工作人员、法律专利金融等服务机构人员,管理团队由相关部门人员联合组成,负责空间的建设管理。
  4.项目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意大赛、创业比赛等一系列竞赛;组织面向国内外学生的主题训练营、夏令营和工作坊等;组织学生进行跨校、跨境交流,暑期海外研修计划等;引导有条件的创客团队开展创业实践。
  (四)开展“互联网+”系列计划
  “互联网+”系列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文化创新和品牌宣传等方面的融合,吸引更多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士参与进来,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促进管理服务增效升级。
  1.互联网+学习支持服务: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实现查询、交流、导学等功能,依据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选课、活动和咨询等信息,推进和优化教学管理,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2.互联网+课程:建设和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网络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研究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3.互联网+文创:依托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和文化产业行业优势,联合相关企业,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机结合,推动师生的文化创意孵化、文化投融资服务和南京大学文化品牌建设。
  (五)启动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项目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配齐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行业专家、风险投资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和项目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培训、组织教师赴企业实地交流、开展境内外创业教育专项研修、定期组织校内教师研讨交流,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学工处、团委、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展委、校友总会和商学院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办公室。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由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总体推进和统筹协调。各院系明确分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秘书,负责组织开展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校院分层规划、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有效开发、整合和集聚社会各类资源,形成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办好创新创业学院,引进国际化资源,建成有影响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教育及科学研究中心。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主动对接,开放我校与江苏省各地市共建的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EDP、MBA等延伸平台,共享南京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大创业园区等资源。聘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创业经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一批高质量、示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深入地开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课程、专业、项目、学业年限等适应学生创新创业“新常态”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导学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站,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实现全面帮扶、全程个性化指导。
  (四)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体现学生创造性、多样性学习过程,在学生层面建立学习成绩单、创新创业能力成绩单和学业诚信成绩单三个层次的评价方式,客观记录和评价大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活动等情况。在院系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院系教学水平、考核院系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院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在学校层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我校事业发展年度报告、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和校友”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强对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反馈作用,形成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系统。
  (五)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理念、典型案例等方面的校内外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各院系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氛围,努力把校园建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热土。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王芬)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网,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七
创新教育与服务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山东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山东大学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医务员工,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更好地营造喜迎党代会的校园氛围,宣传部、新闻中心即日起推出“回顾五年发展之路”专题报道,从党建与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发展、条件保障等方面,总结和回顾学校过去五年的成就,鼓舞全体山大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创新教育与服务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大学继续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通识教育,扎实推进拔尖教育,“双创”教育实现广覆盖、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布局和导师队伍结构,体育、美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加强思政教育,服务学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山东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加强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五年来,认真抓好学生党员骨干“一支队伍”的培养培训,连续三年每年组织100名左右学生骨干赴井冈山示范培训,29个本科生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400多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党员示范岗,活动成果入选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精品作品。根据研究生科研实践的特点,精准发力,在土建学院等试点依托科研项目、实验室和课题组建立研究生基层党组织。依托“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2017年“成仿吾英才班”开班,30名“小青马”成为首批学员,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2018年山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这将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搭建更广阔的专业育人平台。精心组织新生入学六项教育和毕业季六项教育,覆盖全体新生和毕业生;整合研究生入学教育和基本素养教育资源,实现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开展55项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立项。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党员”、“成才大讲堂”、“诚信状”、“四进四信”等教育活动;努力夯实形势政策课堂、网络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红色主题实践“四个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首批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会,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开设“青·笔谈”“青·导航”“聚焦”等微信专栏,累计阅读量达40万。连续五年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多种形式为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拓展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奖学金管理办法,修订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强化奖惩工作导向功能。推进体育、美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活动,对新生实施心理普测并对重点学生追踪面谈,入选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教育部网站以《山东大学“三个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对有关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
加强学生成长成才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济困、励学、厚德、强能”资助育人体系,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获评“全国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逐步构建起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奖助标准稳步提升,研究生奖助范围、奖助额度、奖励标准不断提升。全面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认真开展安全稳定教育和日常检查,严格执行关键时期零报告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增设学习生活服务设施,推进公寓民生工程,在学生宿舍率先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受到中新网、中青网等多家媒体和省内外高校广泛关注。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组建35个理论学习小组,加强21个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组织专题培训或沙龙67场次,推进“三访”“四进”工作,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实践育人和志愿服务工作多点开花。开展山东大学三下乡“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红色理论实践专项调研团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校团委被评为“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成立山东大学学生支教团联盟,举办“美丽中国,最美青年”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主题展,刘琛等五名同学获评全国年度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拔尖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四堂”荟萃育拔尖人才。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推行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发展空间。
“泰山学堂”成立以来,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五个专业取向,以一流经验、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氛围、一流管理,采用“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多种经历、三个相跨”的宽口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至今共培养五届毕业生292名,其中94.5%的学生到巴黎高师、麻省理工、牛津、剑桥、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名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尼山学堂面向全球招聘知名专家教授,实行国际化联合培养,采用“1+3+3”本硕贯通一体化培养,精心设计“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本硕打通”的课程体系,实行小班授课,创造了“论文+游学”的教学模式和自由选择专业学位的毕业安排,成效突出。经过五年建设,尼山学堂已成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特色区、优势区和示范区,成为国学人才培养的摇篮,走在了国内最前沿。
齐鲁医学堂采用“高标准、模块化、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5+3”一贯制培养,设置“海外访学、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大家讲坛、病例分析”五个特色培养项目,培养兼具精湛临床技能及良好生命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学堂的四届毕业生中大多进入国内顶尖医院从事医学研究工作,超过一半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展示了过硬的培养质量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2017年,学校取“崇实求新”之校风,成立“崇新学堂”,以“领跑者”理念建立新兴学科和产业人才培养实验区,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工程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
加强合作办学,协同创新多元育人。2012年,学校首批加入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的“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开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了从师资到科研、实验条件的共享与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富有特色的经验与合作模式。至今学校已与中科院12个科研院(所、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11个本科人才培养“菁英班”。产教协同培养专业高端人才。2011年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产教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启动“订单+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与中国广州核电集团联合订单培养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
拓宽路径,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学校瞄准国际前沿,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大力推行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教学新模式,加强对学生领导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发展空间。已有4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基地建设项目,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建设项目;获批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2个“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五年共培养715名卓越工程师毕业生、497名卓越医师毕业生、468名卓越法律人才毕业生。
继续深化“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与境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7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协议,与90多所学校建立学生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学生到全国30多所高校近百个优势学科专业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驻校学习,每年有14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成为我国高校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提升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综合内涵发展之路。实施“学位点现代化工程”,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对4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78个学位点进行了合格评估,以此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为研究生教育的长效发展构建坚实平台。推出一系列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办法,生源规模稳步扩大,计划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体现奖优、扶强、助青导向,博士招生数量突破千人。完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博士生中期考核改革,逐步形成分流退出与激励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机制,不断加强完善培养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和权责意识。推行导师遴选机制改革,强化导师上岗条件审核,健全导师责权机制。五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的不通过率逐年降低,确保了学位授予的质量。
通识教育、“双创”教育广覆盖,各类竞赛捷报频传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山东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开展了为期5天的评估考察后一致认为,山东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关注学生成长。学校提出的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等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得到学校各方面的支持,提出的致力于培养最优秀本科生的目标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山大一直积极构建“以德性为先、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体系。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很多项目特色明显。
全面深化通识教育。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二十多年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突出传统文化传承特色,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走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时代通识教育之路。2013年,增设“文学生活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学生活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领读经典”,已开办讲座和交流互动活动百余场,出版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类的相关书籍数十本,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被山东电视台及喜马拉雅、优酷等多家媒体采用,惠及人群超过百万人。“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的实践与探索”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2016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16个教学体验区内讲授“思想与智慧、习俗与仪式、艺术生活与审美、工艺与科技”,中外学生合班授课,促进文化对话与文化理解。
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的通识教育开创性地发掘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形成了通识教育的山大特色:彰显山东大学地处齐鲁大地的地域文化——孔孟之乡、儒学发祥地;彰显山东大学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彰显山东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学科门类齐全;彰显山东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知识教育体系与人格培育体系相结合。2014年,《本科学生全程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施》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多措并举,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全覆盖。创新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灵魂。高等教育的创新使命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紧密互系。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方式、新方法。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率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山大特色的“双创”教育新模式。
2015年,出台《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一街、一园、一平台”三大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致力于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突出育人主题,着力跨部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彻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广覆盖,普收益,可持续”。
学校联合青岛市政府发起主办中美创客论坛暨中美创新创业大赛,中美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暨国际创客空间正式启动。创造性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荣誉学分”,打造“齐鲁创业讲堂”和“稷下创新讲堂”精品活动,推进“山东大学创业先锋人才培养计划”“山大创库”项目,依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大主题赛事开展研究生创新实践,启动学生就业创业体验中心“盈创空间”建设,打造“一街一园一平台”三个功能区。
山东大学“双创”教育实现广覆盖、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2015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这一体制机制和建设成果成为各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样板。李克强总理在山东大学视察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时,高度肯定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理念创新,强调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就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五年来,全校10大创新教育平台共组织培训316次和开课318门次,参与学生近6.5万人次;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97项,参与学生2522人次。
各类竞赛捷报频传。2013年,博士生马衍东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大学子荣获CES-iCAN-SHOW“国际青年创新人才奖”;获第九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4项全国一等奖、15项全国二等奖,4项企业创新专项奖和1项优秀征文奖,获奖总数列参赛学校首位;在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7项。山大学子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事中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并在“智慧城市”专项赛中收获二等奖1项。
2016年,越疆科技团队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及全国季军,山东大学团队总分列全国第五名;山大学子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优胜杯,获“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一等奖;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冠军1项,一等奖6项;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
201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五人制足球联赛(北大区)冠军、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在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锦标赛等赛事中获多项佳绩,山东大学连续第九年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奖。
“美丽中国,最美青年”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主题展
校园歌手大赛
“添翼工程”模块化设计、菜单式培养使2万余学生受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
改革奖学金管理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赴井冈山示范培训,
获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精品作品
编辑/张鸿儒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