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步入“2时代“,北京2017小吃物价表走势折射哪些经济新变化

   “主动调低目标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并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有质量的提升。”  

  八年来首次调低更重经济增长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设定为7.5%,比上年目标略降0.5个百分点。这是八年来增速目标的首次降低,此举向社会各界发出了鲜明导向信号:中国将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面临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及外需走弱的压力,政策层面仍有充裕空间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过去多年经验证明,实际增速往往超过目标。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介绍,年度经济增速目标的设置与五年规划计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衔接关系。“十五”计划2001年至2005年提出的年度增长目标是7%左右,“十一五”规划2006年至2010年提出的目标是7.5%,而“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提出的目标是7%。

  在张平看来,淡化GDP增长目标符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并为转变发展方式留足空间。“更意味着今后中国经济将转向求质量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也表示,主动放缓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定物价,更为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往往高于年初的预定目标。在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提出“保八”,实际增速为9.2%;此后,2010年的实际增速为10.4%,2011年的实际增速也达9.2%。

  看点二:通胀形势有所好转

  CPI控制在4%难度不大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政府工作报告: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解读:与去年的目标相比,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保持不变,但比去年实际涨幅低了1.4个百分点。

  去年全年,CPI同比上涨5.4%,远超年初的4%。不过,专家普遍表示,今年把CPI涨幅控制在4%以内难度不大。

  国家发改委在解读物价调控目标时指出,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当前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引发物价过快上涨的短期因素有所减弱。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国际局势和天气情况不出现重大意外,物价形势会比去年好很多,“个人预计CPI涨幅在3%左右。”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也表示,随着经济增速下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少,对今年实现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有信心。

  “去年国内外形势严峻,因而没达到4%的目标,今年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学家吴晓求称。

  不过在通胀压力有所减弱的同时,多位专家也提醒,推动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稳物价仍不能掉以轻心。

  一方面,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充裕,输入性通胀因素不容低估;而且要为疏导价格矛盾、推进价格改革留出一定空间。

  看点三:积极财政政策强调减税

  今年地方债规模增至2500亿元结构性减税路线图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

  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中央将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这一规模较近几年中央每年代发的2000亿元地方债力度有所增加。

  据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介绍,发行地方债比上年增加500亿元,主要是考虑保障性安居工程需加大投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后公益性在建项目需要安排一部分后续资金等。

  在国务院特批下,去年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四地还进行自主发债试点。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试点与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债”还有很大的差距。地方债务的规模增加至2500亿元也体现了谨慎扩容、逐步放开的思路。

  结构性减税将成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体现。

  具体来看,结构性减税要点将包括推进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落实小型微利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税收负担以及清理税费等。

  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基于以上因素,财政部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113600亿元,增长9.5%,按照GDP预计增长7.5%的目标,则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达到22.4%,基本与去年持平。

  看点四:货币政策稳中有变

  金融信贷发出向实体经济靠拢最强音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解读:继去年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信贷问题的亮点是强调“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底在调研时强调“银行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之后,又将“银行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问题上升到了又一高度。

  去年以来,部分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达到30%,使得融资成本骤然加大。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信贷成本增加问题,银监会于今年2月专门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通知专门就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对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融资成本压力有望减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将回落至14%,这一预期目标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低预期值。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对此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放缓,央行将降低对于货币高速增长的容忍度,货币政策将趋向更谨慎。

  而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也将带来新增贷款增速的趋稳。据估算,在M2增速14%的条件下,新增贷款约为8万亿元。其中,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小微企业等,将成为新增贷款的支持重点。

  看点五:扩内需成“立足点”

  消费政策亮点纷呈收入分配改革再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

  解读: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消费,兼具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作用,在2012年被寄予厚望,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委员、代表们的热议话题。

  在谈及今年的主要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在首条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明确“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而此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表示,将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替代接续政策;研究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提案中提出了“开展高能效家电产品购买补贴”、“大力推行信贷消费”、“对保障房购买者实行直接补贴”三大建议。

  在商品消费以外,对服务消费的支持也受到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

  “目前我国的服务消费增速没有商品消费增长的这么快,居民生活服务业,比如家政、养老、休闲、文化、健身等服务供给还是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主任赵萍指出,扩大消费的刺激政策不能只盯着商品,也应该扩大到服务领域。

  此外,鼓励消费的长效政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也还需要再加大。分析人士指出,从去年来看,收入增长对消费有一定的拉动,但并没有预期的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看点六:外贸仍肩负重任

  进出口增速看向10% 外贸政策基本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决不能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

  解读:“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尽管面临外需萎缩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今年我国将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发展。

  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在今年伊始就遭遇重创,1月份进出口增速纷纷将至两年来的新低点。而国内外经济形势似乎也并不乐观。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今年有一个共识就是:全球经济不会太好。从国际看,主要发达国家依然面临经济困境。概括来说,就是缺需求、缺信心、缺对策;而国内成本上升、汇率不稳定加上货币政策紧缩的因素,也会使出口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与经济增长和就业息息相关的“稳出口”显得格外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与去年更加突出“扩进口”相比,“决不能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表述,则明显更强调了在外围经济不乐观的情况下,“稳出口”的重要性。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说,现在外贸企业最需要的还是国家要保持基本政策的稳定。稳定的政策会给企业稳定的预期。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

  看点七:“稳投资”有新含义

  鼓励民间资本政策上半年出台

  【政府工作报告: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解读:昨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优化投资结构”作出详细的阐述。其中,“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是今年报告的亮点之一。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将为民间资本带来诸多机遇。

  记者对比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是今年的新表态。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稳投资”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罗云毅分析,投资、消费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从长期角度看,要想实现消费的高增长,必须有经济和收入的高增长;要想有收入的高增长,就必须有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而要想有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就必须以技术进步和相对较多的资源投入为基础。

  简言之,“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的内涵是,在消费高增长的同时,投资也需要稳定增长。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针对民间投资“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

  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认为,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金融,特别是金融可以提供“活水源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宙也在两会期间表示,欢迎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并认为只有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加快发展。

  看点八:重点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度不减个别过剩产业被点名

  【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

  解读:在昨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重点提及。对此,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而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将因此展开。

  在谈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首先提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此排序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发展赖以寄托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针对七大产业“公平对待”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出了特别说明。

  “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峻表示,由于信息产业具有技术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巨大。

  “物联网就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技术领域。”邓中翰提到,特别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后,物联网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性的、追求价值、回归价值发展的良好阶段。

  对于其他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市场人士认为,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以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将受到政策的更多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或将提速,投资价值和前景值得期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引发了一些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指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对已经出现临时性过剩的太阳能、风能等产业,有关部门将出台一些限制性措施。

  看点九:强调股市改革

  发行、退市改革并重提升投资功能

  【政府工作报告: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解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股市的表述强调了发行和退市两项重要制度改革,“发行和退市,其实就是资本市场一进一出的两个关口,把握住这两个关口,实质上就是在强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证监会郭树清主席的回应也非常好,”董登新说,“他透露主板退市制度有望上半年推出。这说明,与以往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相比,当前决策部门已经不再简单地从规模和数量的角度考虑市场改革发展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从市场的结构和质量角度下功夫。”

  董登新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这就改变了以往重视市场融资功能、忽视投资功能的认识,要强化市场的投资功能,就要求市场具备合理稳定的保值增值功能,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基本愿望。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增强回报意识,规范经营运作,通过分红等形式积极回报投资者;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保护投资者权益,主要体现在践行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严厉打击内幕、操纵、欺诈行为。

  另外,就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的表态,董登新说,目前国债、企业债等发展均较快,债券市场最滞后的环节就是公司债券市场,必须改变公司债成为企业债变种或准国家信用背书的局面,积极发展基于商业信用的公司债,把这个无论从投资还是融资角度来讲都非常好的品种做大做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做客本报中国证券网访谈时也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一场大战役,由于涉及市场结构问题,所以仅靠在询价、发审环节进行技术性修补,作用有限。“未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应把培育一批有长期稳定分红派息能力的蓝筹股作为基本出发点之一”。

  在华生看来,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与强化投资者回报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强化回报、加强股权融资约束来改变市场估值体系的扭曲问题,重构市场的价值标准体系,才能改变市场结构,促进新股形成合理准确的定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行改革涉及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像当年股权分置改革一样,新股发行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将是载入史册的中国证券市场伟大变革。”

  上述专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政策的定调,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高度关注,核心就在保证市场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经济转型、结构升级,淋漓尽致地发挥资源配置、晴雨表和投融资功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制度变革会有很大推动作用。”

  看点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首提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

  【政府工作报告: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今年继续逐步推进,两个提高仍是改革重点。

  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方面,中央财政社保支出今年安排5750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由28%提高到31%。

  另外,除了今年将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外,在就业方面也将安排439亿元的资金扶持。

  汇总各项支出,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总计安排13848亿元,增长19.8%,高于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速6个百分点,占中央支出的75%。

  政府工作报告还着重提出要加大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据了解,今年国税总局将继续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将在外籍人员免税政策、资本市场合伙制企业税收政策和律所查账等方面加强管理。专家表示,随着未来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个税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要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垄断行业的高增长红利如何为全民所共享,近年来越加受到公众关注,而今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也首次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中央国资预算实施范围,部分部委所属企业将纳入国资预算,将增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中央国企红利上缴中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50亿元,增长25%,占上缴红利比重由5.2%上升到5.9%

  但目前仅在中央国资预算能做到将部分国企红利用于社会保障,而各地庞大而分散的地方国资预算盘子中,地方国企红利用于公共财政的部分现在还是零。

  财政部财科所国资室副主任陈少强表示,目前大部分地方国资预算还是停留在红利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的状态,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垄断利益全民贡献的机制,仍有待探索。

  此外,报告表示今年要继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社科院专家指出,当前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例如非法收入等。因此,通过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可以有效地杜绝非法收入,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 王希、韩洁)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月相同。当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两年多来首次环比上涨,同比降幅也连续三个月收窄。

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物价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去年我国CPI同比涨幅始终维持在0.8%至2%的区间内。今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步入“2时代”。业内认为,“开局季”的物价走势向外界透出当前宏观经济蕴含的一些暖意。

消费物价总体平稳 部分食品涨幅较大

“往年春节一过,菜价、肉价就会降下来,今年好像变化不大。”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蓝女士注意到最近一些食品价格“涨声”不断。

受春节因素和极端天气等影响,今年2月我国CPI同比涨幅由1月的1.8%跳升至2.3%。3月份CPI涨幅维持在这一水平,其中鲜菜和猪肉同比涨幅较高仍是重要支撑力。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说,前期全国低温寒潮影响了鲜菜生长,与去年3月相比市场供应相对不足,价格同比上涨较多。同时由于前期猪肉价格长时间低迷,养猪场户积极性受挫,生猪产能处于近年低位,价格出现上行。

数据显示,3月份鲜菜和猪肉同比涨幅分别为35.8%与28.4%,合计影响CPI上涨约1.56个百分点。

就猪价走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预计今年中秋、国庆节前生猪价格将高位运行,但受夏季消费需求处于淡季、饲料等养殖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近几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蔬菜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各地气温回升,蔬菜上市量将逐步增加,预计菜价总体将呈现回落态势。”

PPI同比降幅连续收窄 两年多来首次环比上涨

截至今年3月份,我国PPI已经连续四年多同比负增长,但今年前三个月降幅连续收敛,3月份PPI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这是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振鑫认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近期投资需求好转、企业季节性补充库存以及供给侧改革预期下部分上游工业品价格反弹,是3月份PPI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刘学智认为,3月美联储暂缓加息,大宗商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能源价格低位企稳反弹,输入性通缩压力减弱,也是PPI降幅收窄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鉴于主要工业进口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下降空间有限,而去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形成同比基数逐步走低,这将对今年各月的PPI同比增速起到一定抬升作用。

对近年来受困于债务压力上升、利润收缩的中国工业企业而言,PPI降幅收窄无疑是个好消息。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由负转正,市场普遍认为工业价格回暖对企业利润增加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过,由于工业价格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不少专家称,一季度PPI的变动能否形成趋势性变化仍待观察。

物价走势呈现新变化 透出积极信号

作为反映社会总供求状况的“晴雨表”,物价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业内认为,物价总体平稳,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一季度国内价格走势变化释放出经济企稳的一些积极信号。尤其工业领域价格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的结构性变化正在显现。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PPI从年初开始降幅不断收窄,反映“基本上中国经济正在从底部开始有向上拱的苗头了”。

刘学智分析,随着去产能进程推进,供给的下降将对相关产品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加之“稳增长”发力有助于提振需求并带动工业产品价格趋稳,未来PPI跌幅可能会持续收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本与价格研究室课题组的专家们认为,去产能是较长期的任务,今年PPI由负转正难度较大,但随着国家鼓励创新、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经济结构将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发展将为工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抑制PPI进一步下滑。

消费物价方面,剔除易受天气、季节性因素以及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今年前三个月我国核心CPI同比涨幅分别为1.5%、1.3%和1.5%,运行总体平稳。

尽管如此,物价变化事关民生,应格外关注基本生活用品价格波动给居民尤其低收入群体带来的冲击。发展改革委表示,正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各地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生猪产销衔接,同时执行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摘要:近期,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之间出现巨大“剪刀差”,2月两者同比涨幅差距达到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的2017年2月份CPI和PPI数据显

近期,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之间出现巨大“剪刀差”,2月两者同比涨幅差距达到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的2017年2月份CPI和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2%,同比涨幅大幅回落至0.8%;P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8%。2月份PPI的同比涨幅创下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与CPI同比涨幅呈反向走势。两大物价指数“一落一涨”,形成了明显“剪刀差”。

那么,PPI与CPI出现如此大幅度的背离,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PPI与CPI“剪刀差”的扩大会否导致通胀显著上升?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横截面,CPI与PPI“剪刀差”的背后,又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怎样的运行特征?

CPI同比涨幅回落明显 主要受食品价格与翘尾因素影响

2月CPI同比增长0.8%,涨幅较1月回落1.7个百分点。对此,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CPI增幅回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食品价格因素。由于气温偏高、节后需求量下降,2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3%,其中鲜菜、猪肉、蛋类等食品价格分别从1月份同比上涨1.6%、7.1%和9.1%,转为2月份同比下降26.0%、0.9%和14.9%,导致2月CPI增幅回落;

二是翘尾因素。受寒潮和春节影响,去年2月CPI同比增长2.3%,价格基数较高,导致今年2月翘尾因素比1月减少了1.5个百分点。

“但是,CPI温和上涨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扣除食品和能源因素后,1月份和2月份的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2.2%和1.8%,走势较为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孟春近日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2月P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8%,同比增幅扩大。孟春认为,PPI的持续上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PPI长期负增长使得去年同期的基数较低,去年9月由负转正以来一直延续上涨势头,属于恢复性上涨;二是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推动PPI上涨;三是制造业市场需求回暖带动产品价格提高。从具体行业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价格同比涨幅显著,对PPI增长贡献较大。

“CPI与PPI的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背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日前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补充强调,2月CPI增幅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实是服务类。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和服务已成为占比最大的组成部分。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们经历了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普及,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电子商务的发达,而电子商务的发达所带来的则是整个物流体系的全盘调整。“人们通过手机支付等购买方式,节省掉了物流结构中的许多中间环节。CPI 构成中的服务业成本转嫁不出去,加之竞争愈发激烈,从而导致CPI增幅的变化。”

另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春节。“2016年春节在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基数较高。而今年春节在1月底,2月气温较高,蔬菜等食品价格回落,造成2月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大幅减少,因此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贾晋京如是说。

未来“剪刀差”或再收窄 预计今年通胀压力不大

CPI与PPI二者之间会否相互传导?孟春认为,从理论上讲,CPI与PPI存在相互传导的可能性。“在特定情况下,CPI快速增长向PPI传导可产生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PPI快速增长向CPI传导可产生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但实际上,CPI与PPI之间的传导机制较为复杂。”

第一,两者统计产品范畴有很大不同。例如,猪肉和鲜菜等食品价格对CPI影响较大,但PPI统计的产品与上述食品关联度并不高,存在“市场分割”。

第二,即便是存在直接关联的部分统计产品,也要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例如,家电和纺织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尽管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也难以大幅提高产品价格。

第三,价格传导存在一些中间环节,所需时间无法确定。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过去5年,CPI始终保持正增长,而PPI却长期负增长,两者出现了背离。“因此,就目前来看,PPI与CPI传导机制并不确切,须谨慎判断。”

从同比数据来看,今年2月PPI和CPI的“剪刀差”扩大至7个百分点。专家指出,虽然“剪刀差”有所扩大,但PPI并不一定会传导至CPI,因为CPI的构成以农产品为主而非工业品,预计今年通胀压力不大。

孟春认为,2月PPI和CPI“剪刀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PPI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同比基数低,自去年9月份由负转正以来,始终保持上涨态势;而CPI则走势相对平稳,延续温和上涨的基本态势。“但应注意到,2月PPI环比增幅回落,表明未来PPI继续上涨空间有限;而随着季节性因素影响力的减弱,CPI将小幅回升,未来二者的剪刀差将会收窄。”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看来,目前CPI与PPI“剪刀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春天气温偏高改善了农产品供给。“但这属于季节性、短期因素的影响。在房租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很难想象CPI能够保持稳定。”

贾晋京也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从CPI看,2月份以后翘尾影响在减少,加之新涨价因素影响,CPI在2月后还会温和上涨,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将会收窄。

在3月14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盛来运在预测今年CPI、PPI走势时表示,随着PPI翘尾因素的减少,再加上工业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没有根本缓解,PPI的走势会趋于回落,很有可能2月份的PPI是今年的一个高点。

专家们进一步强调,尽管CPI和PPI同比涨幅“剪刀差”呈扩大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未来通胀压力会进一步扩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李承健认为,PPI上涨因素中,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三黑一色”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达到80%,而这种工业品的价格增长对受食品影响较大的CPI传导效应极为有限。再加上传导机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PPI的上涨不会推动CPI的大幅上行,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为3%左右,应该说是在综合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态势基础上,确立的合理预期目标。”

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横截面”,CPI与PPI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运行特征。

专家指出,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GDP增速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投资意愿有所增强,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开始回升;

从国际环境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企稳,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回升,全球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迹象,资本跨境流动和汇率贬值冲击有所减弱。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稳固。

孟春强调,一方面,全球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部分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加剧了反移民、去全球化的情绪,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政治事件导致全球经济走势更加扑朔迷离;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还需深化,要注意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继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激发民营资本活力。“下一步,我们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改善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2017小吃物价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