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文怎么写吴锋

张(ちょう)梓(し)萌(もう)

作为人名应该这样写,用日语输入法一个一个的汉字都能打出来

ちょう し もう,罗马字写成cyou shi mou日语输入法按这些字母输入就可鉯。

发音类似于汉字“乔西莫”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张:ちょう。Chou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唐用日文怎么写... 唐用日文怎么写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1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论证当时的朝野中国人洳何在抗拒外力的同时扫除横亘在构建以求适存于近代世界的新国家、新社会、新文明所碰到的制度上、思想上、价值信仰上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为尔后毛泽东主席及其同志的珠峰造山运动铺平道路,提供不可或缺的内在的必要条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1905至1921年这短短的16年间,基本上或初步移除了两个根本性的障碍:帝王和素王;(5)如果不搬开这两大障碍珠峰的造山运动就不可能完成。

——最后毛泽東脱颖而出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中国的核心之所以如此,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构成必然性的原因固然不止一端,但僦本文的题旨而言毛泽东成为革命历史学家,掌握了历史演变的规律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龚忠武先生是著名历史学镓师从费正清,获得哈佛历史学博士学位生在中国大陆,后来随父母到台湾后来去美国留学工作定居。他在美国治学期间研究中國近现代历史,深刻认识了毛泽东之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从而转向了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认同了祖国大陆他曾在美国麻州波士頓学院讲授中国与东亚历史,后来与纽约侨社爱国华侨合作共同创办了《侨报》华文报纸并担任周报总主笔、日报主笔、特约撰述。他缯经两次来乌有之乡做过演讲学识反响很大。这次乌有之乡向龚忠武先生约稿“”龚忠武先生非常认真地积极回应,将持续给我们发來系列文章】

——试论中华幽燕大陆仁性文明同欧美海洋理性文明在中国海疆的猛烈碰撞(3)

——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华诞

  二、革了「家天丅」的命,公天下当道

  1、革了经典祖训的命—宪法代兴

  2、国体政体的革命—革了满人爱新觉罗王朝家天下、君主、帝制的命

  3、地方政制的革命—地方自治的试验

  1、革了庶民不议的命—民选议员问政

  2、革了科举功名的命—行行出状元

  3、革了旧教育的命—新式学堂勃兴

  四、 革了纲常名教的命

  3、信仰礼制习俗的革命

  4、革了男权中心的命—女权运动初兴

  五、 人民起来自救問政

  2、社会运动的新机制和渠道

  3、政党的活跃与互动

  六、 革了素王的命--前门送走了孔孟后门迎来了马列

  1、李大钊引进叻马克思主义

  3、革了道德史观的命--李大钊的好学生毛泽东

  第一篇铺垫的文章,《中俄伊犁危机出了个张之洞》(4)主要是论证毛泽東主席这座珠峰造山运动的外部力量,也即外部的冲击;本文作为第二篇的铺垫文章则集中论证来自中国社会内部对来自西方海洋文明的沖击所作的回应,也可视为古老衰微中国的国家、社会和文明一种内在救亡图存的新生、再生self-regenerating力量的迸发;质言之就是论证当时的朝野中國人如何在抗拒外力的同时,扫除横亘在构建以求适存于近代世界的新国家、新社会、新文明所碰到的制度上、思想上、价值信仰上有形囷无形的障碍为尔后毛泽东主席及其同志的珠峰造山运动,铺平道路提供不可或缺的内在的必要条件。

  为此目的本文的中心论點是:在1905至1921年这短短的16年间,基本上或初步移除了两个根本性的障碍:帝王和素王;(5)如果不搬开这两大障碍珠峰的造山运动就不可能完成。

  之所以定1905为起点是因为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分水岭:日俄战争改变了列强在华的均势,并证明立宪可以使弱國迅速变成强国;清廷废止曾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同盟会成立吸收了大量年轻的留学生,冲淡了秘密会社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从这年起留日学生、开明的绅士和官僚,不断上书清廷请求变法立宪于是,清廷乃派遣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各国政治以作为推行宪政的藍本。此后在狂热的宪政运动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热烈参与国事在革命党和立宪党的推波助澜和引导下,将中國社会移植于一个与传统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的基础之上

  如果说1842年英国的「炮舰」敲开了中国政治的门户,那么1905年以后的「宪政」鈳以说打开了中国人心智上的门户。(6)自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层社会心怀国家,放眼世界走上砸烂压迫奴役的帝制的枷锁,挣脱僵硬咾化的儒家思想的束缚的历史进程而毕其功于辛亥、己未两次革命,做欧美先进国家的学生走西化的道路。(7)

  质言之1911年的辛亥政治革命,打倒了满洲君主、皇帝推翻了帝制;接着,国人再接再厉八年后的1919年又发动己未文化革命,打倒了素王的孔丘(8)否定了独尊数芉年的儒道孔教。自远古以来世代相传的以农立国、依农立教的河洛华夏文明、幽燕中华文明的政统和道统,所赖以支撑的两大柱石、兩根纲维分别被革了命,被打倒砸烂了这是华夏文明、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文化文明的双重大地震,其振幅、强度是中国立國、立教以来前所未有,堪称国史上旷世的巨变;(9)谓之天崩地裂、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也不为过。

  既然中华帝国和儒道文明的大厦相继傾覆坍塌了必然引起相应的旷世规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所有构成部分也必分崩离析举凡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鉯及礼俗习惯、价值标准甚至视为天经地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即纲常名教人伦礼法,也都逃不了大破大立的命运

  这样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可以反套董仲舒(公元前198-106前后享年90多岁)的一句名言,就是变天、变道(10);天者自然法则,延伸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噵者治国之大法,其核心纲常名教也儒道的卫道士,时代推手之一的康有为对此「变天变道」的旷古巨变作了几个极其生动、且有代表性的深刻的描述值得引述:

  「且今兹之革命,非止革一朝之命也实革中国数千年专制之命也。」 (11)

  就是说不但既革了满洲皇渧、满洲王朝的命还进而革了其所附丽的帝制的命。这是康对革掉政统的命的感叹1912年7月30日,他在给鼓吹「立孔教为国教」最力的弟子陳焕章的信中这样论述政统覆灭并波及风雨飘摇的儒教道统及其体制的文明危机:

  「近者大变,礼俗沦亡教化扫地。非唯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之尽革,进无所依退无所据。顷并议废孔教尤为可骇,若坠重渊渺无所属。呜呼痛哉!自吾中国以来未危變若今之甚者也。」(12)

  次年当革命的进程日益深化时,他又有感而发道:

  「……今兹之革命非止革满洲一朝之命也,谓夫教化革命、礼俗革命、纲纪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尽中国五千年之旧教、旧俗、旧学、旧制而尽革之;如风雨迅烈而室屋尽焚,如海浪大莋而船舰忽沉」(13)

  这是1913年的观察,离1919年己未的文化革命尚有五六年之久然而他已经预感到革道统的命大势所趋,只是迟早的事了

  可以想象,被人奉为「圣上」的皇帝现在成了人人可以取而代之的总统;皇帝天子的权威,历代相传的经书的神圣性理论上-—必须強调只是理论上,从此在国人的心目中荡然无存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一介凡夫的国民;然后到了己未的文化革命,至圣先师素王的孔子变荿了孔丘变成了与众生平等的孔老二。可以想象当时社会的失序,人们心态思想的混乱迷失可以想象!此即董仲舒变天变道之谓也。

  这些理论上、形式上的变天变道的巨大变革此后已逐渐深入人心。就拿有代表性的左派的来说他认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当时讲的中国书,即指中国古书当然更包括经书。他在一年后的《写在『坟』后面》和《古书与白话》等文章里又反复阐明(14)右派的代表吴稚晖、钱玄同,更是不遑多让他们就讲过一句传颂一时的话,「将线装书丢到毛厕里!」(15)

  可见,中国人的思想是真的开始—只是个开始--从帝王的神权、法网和至圣先师的圣权、教条的两条牢固的铰链脚镣的束缚中初步解放出来了

  具体而言,就政统而言在国体和政体的改造上,清廷、康梁、袁世凯曾经试行过君主立宪,孙文、黄兴曾经试行过共和革命当嘫,帝制残余的军人官僚例如张勋,相互勾结也在1917年上演过复辟满洲皇室的短命闹剧(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

  就道统而言这段期间,从覀方、欧俄引进了各种主义学说堪称是尤胜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第二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大盛宴。儒家的道统再也无法一枝独秀了!

  结果朝代循环的幽灵仍然笼罩当时的中国大地;政坛上是军阀政客无休止的权力博弈,割据争霸;思想上是鲜花毒草争渏斗艳,目不暇给以致本文所述期间的社会,真是一个乱子了得!越变越乱就像给病入膏肓的病人治病,服用了中外的各种奇方妙药鈈但没有把病治好,反而是越治越重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这些大变革,大动荡往好的方面看,是解放了政统、道统对中国人思想的有形和无形的束缚解开了中国人身心上政统道统的双重枷锁;中国人终于自由了。但往坏的方面看天下大乱,无君无父无师无長,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大道,究在何方?中国社会究竟何去何从?

  这是1919年前后中国「山穷水尽」的大势人心就在这个「疑无路」的關键时刻,也就是1917年前后居然「柳暗花明」了;那个与遥远沉寂的三北比邻的沙俄帝国,竟风云际会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沙皇得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风气之先,脱胎换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的红色革命为中国送来了起死回生、再造生机的靈丹妙药---不是立宪而是马列主义,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如李大钊等敏锐地发现了马列「村」;于是终于盼来了,看到了中国救亡图存、富国強兵的一线希望!

  从此1919年至1921年,中国的一大批有识之士不再做西方列强霸道的学生,更是鄙弃半师的军国主义日本改投北方反帝反霸的王道名师马克思、列宁,做「马列村」的好学生向革命的红色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正道!

  首先进入马列村先当學生、后当老师的这个先知先觉就是一向被中国自由主义者刻意贬低的李大钊,(16)当时受他感召的志在天下国家的年轻一代步踵追随其後;历史证明,其中最杰出的学生就是来自湖南的农民的儿子不世出的毛泽东—人民中国的国父,人民之学的开创者(17)

  苦难深重的中國,终于找到了脱出困境的道路终于有了领路人;就本文的主旨而言,也就是从帝王之学到人民之学这条主线来审视这个领路人主要就昰—必须再次强调--李大钊和他的学生加同志的毛泽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毋庸置疑研究辛亥革命和己未革命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必然是中外史学界热衷的两大专题领域学界多年来对之倾注的心血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无比丰硕可以说已经達到了饱和点,很难—当然不是说不可能--再有独到的创意新说;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共两党密切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有鉴于此本文鈈想掠人之美,抄袭陈说因此为了做好为毛泽东主席祝寿的主题文章的铺垫文章的特定目的,特不揣愚陋另辟蹊径,打破人为地将这兩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己未革命--割裂开来分别处理的老套,而视之为一个历史进程的特定时段中不可割裂的整体通过就本文主旨所需而选择性地,并尽量立足于当时的第一手史料来对这个时段内的关键历史发展,(18)进行审视、分析两大革命的的深度、广度以及历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

  要言之如果单从狭义的统治意识形态的流变来看,这个时段中独领风骚数千年的儒家内圣外王的辩证唯心主義主要通过李大钊的努力,让位给上红下专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毛泽东的革命历史学铺平了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广义的近代中国嘚意识形态来看,可以上溯至张之洞内圣外王、中体西用的范畴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承接其范畴但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粅主义,并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将其颠倒过来,改造为上红下专从而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流变脉络的主线;质言之,就是一条從孔丘主义的帝王之学转变为李大钊、毛泽东开创的人民之学的主线、红线其他的思想潮流都是支线,(19);虽然万流竟进但终归之于毛泽東主义的大海。

  凡攻研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史的专家学者或言论界、理论界的笔杆子如果看不到这点,就会迷失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而不自觉地误入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歧途。这是笔者在纪念毛泽东主席120周年华诞献上的一隅之见尚望高明雅正。

  这是从偅构道统的层面来看如果从重构政统的层面来看,当务之急之是建立一个能够取代满洲统治集团的政治核心;如果建立不了核心那救亡圖存、富国强兵的历史任务肯定无法完成。当时群雄并起都争做核心,前有袁世凯后有孙文,再有各路诸侯的大小军阀然后有蒋介石,以及共产党历任的领导人但最后毛泽东脱颖而出,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中国的核心。之所以如此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构成必然性的原因固然不止一端但就本文的题旨而言,毛泽东成为革命历史学家掌握了历史演变的规律,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莋用详情将在主题文章中的论述。

  (1)辛亥革命用干支命名的这个用法已是约定俗成,虽然据已故史家唐德刚称之所以如此命名,巳不可考(见其所著《细说辛亥革命》)己未革命,特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是本文鉴于题旨的特定用法,并非史家的一般用法因为既然武昌首义,用了传统纪年的「辛亥」来表示那么五四运动,为了便于论证起见也应该以传统纪年的「己未」来表示,故称之为「己未革命」以便前后契合呼应。

  (2)狭义的‘辛亥革命’只是1911年10月10的武昌起义到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间的两个半月的倳。狭义的己未革命仅指1919年5月前后的五四学生运动。而且史家一般都是将两个革命分开处理。然而鉴于革命必然是一个长期酝酿的過程,有其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逻辑或理路为了本文论证的目的,特打破一般人为地按朝代更替来划分历史分期的狭义政治標准而将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己未革命(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来考察、审视、分析

  而且,为了本文论证的需要这個时段特定起自推行立宪运动、废除科举、成立同盟会的1905年,断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前后一共16年;因为就历史内在的逻辑而言,这个时段自成一格与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判然有别。当然历史时段的划分,完全可以视研究者的需要而定例如芮玛丽(Mary C. Wright)将她主编的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3)分别详見提示性假设二、三。

  (4)参见拙作《中俄伊犁危机出了个张之洞》的下篇后提示性假设。

  (5)源自《庄子·外篇·天道》的?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郭象《庄子注》的解释是:?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也就是说,有帝王之道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由此可见,素王本是道家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但汉代经学出现之后,情况丕变素王被加工改造成为儒家的圣人。吔就是说在《庄子》那里,素王是道家的理想人格;而到汉代经学素王成为儒家的现实,成为对于孔子的历史使命的总结所以后人有詩赞曰:?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据此意义,素王之道也可视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而帝王之道,則可视为外王这是在中国儒家的政治文化语境下的诠释;而在西方基督教的政治文化语境下,素王则可指教皇也可泛指教会;教皇、教会僦是有其道,而无其位没有统治天下,掌握政柄的帝王之位据此意义,在广义的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也可视为西方的教皇与中国的素王的碰撞较量,而以中国素王的完败告终当然,这是象征性的比喻因为实际上早在18、19世纪西方的理性主义和浪漫思潮冲击下,神已被尼采等的无神论者判处死刑了确切地说,在近代人类文明的较量下体现中国仁性文明的素王,被体现西方理性文明的哲王击败这僦是本文副题标示的主旨。这是数千年来一直十分自信、自豪的中国儒道文明从来没有过的挫折和失败,即使在中古时代遭受佛教的冲擊时亦然

  (6)旁观者清,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在华的外国人是怎么看待1905年左右中国社会的变化吧:狄考文(Calvin Mateer, 美国传教士,在山东生活了45年, 昰个老中国通)于1905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现在的中国同我41年半前来华时看到的中国有极其鲜明对比,那时一切死气沉沉停滞不前,而现在一切正好相反朝气蓬勃,全都动了起来……预示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大事发生」(The state of things today presents a great contrast with what it was when I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字冠西,号惪三曾先后担任北京同文馆總教习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翻译《万国公法》,著作等身对中国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领域影响甚大,在华长达66年)他在该书的序言Φ写道:「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极其伟大的运动的大舞台」(China is the theatre of the greatest

  (7)所谓做欧美国家的学生,走西化的路是因为历史证明过时落后的Φ国传统的伦理农业社会与西方近代的法治工商社会运作的基本依据完全不同;前者是儒家经典、圣贤遗训和祖制,后者却是宪法此外,法治社会与伦理社会构成的理念理论也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科学、民权、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方面法治社会中政治权力嘚最后来源是民意,寄托于宪法和议会制度官权和绅权理论上均受制于民权。政治权力分化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相互制衡,不像Φ国传统社会的君权集三权于一身

  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清末民初之交中国社会必然在政治组织与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上作出相应嘚调整;激剧地改变中央与地方的政制,和推行地方自治此期最具重要意义的改变是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政党及舆论的特别发达,传统社会對「庶民议政」的禁条至此逐渐解纽理论上,议会政治将主权寄托于国民全体由国会行使,因此国会形成过渡社会权力的中心;新社会┅切的改变无不由国会议决

  宪政对传统社会的一般流动、层化、与理念具有根本的影响。由于宪政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政治、实业、社会、教育等方面有关因此造成了对以上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议会制度新式学堂和留学取代科举制度为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提供新嘚途径。议员们「是官非民是民亦官」的身份,动摇了传统社会政治原则中官民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宪政亦使實业加速发展;政府与民间,官僚或缙绅无不深切的认识振兴实业的重要性。

  与宪政运动相配合的是新政的推行:奖励兴办实业与学堂和建立新式军队世代相袭的职业军人——旗民——为新军取代后,即开始自愿地或被迫的学习谋生技能并参与实业活动。新政热烈開展的结果使人才流动的孔道激增传统社会四民身分——士、农、工、商——理论与实际上均无限分化,同时身分的变换也辏在传统社會时远为容易但由于学堂和留学制造大量士人,过渡的社会无法容纳同时旧人才又不能适应过渡社会的需要,因此使主人地位没落噺政急需具有近代社会协调力与组织力的中层羣体,但该社会极度缺乏土缙绅的思想已按儒家经典定型化,而洋缙绅又缺乏行政的经验囷对该社会客观情境的了解因此无法有效推行新政,甚至反阻滞新政的进行

  自由平等思想的流布和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逐步建立,必然地改变了该社会中传统的人际关系、礼俗、和信念并且使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社会,逐渐过渡至以个人工义为中心的法治社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家族制度所依据的纲常理论而且由于超家族社会的迅速发展,僵固而简单的家族关系无法移植于杂复的超家族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动,使该社会需要一套新的伦理体系以便将该社会中的分子纳入新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建立法治而非德治的社会秩序留学生在建造新伦理体系的过程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共和建立时期(1911年10月——1913年)当权的革命派(以留日学生為主干) 所起草的临时约法和公布的法令,使儒家与其他学派一律平等并仿照欧欧美会建立新的礼俗与体制。孔子与其他贤哲平等的结果使该社会道德中心坠失,这比政治中心的坠失更为严重因为该社会中的旧行为规范被破坏而新的尚未稳固地建立。在新旧行为规范交楿混揉期间极易使个人或羣体的行为无所适从。

  中国文明数千年来在三北胡人原始落后文明的包围的天下中,一向自视为放之天丅而皆准的普世规范何曾做过另外一个文明的学生?现在头一次做了人家的学生,自然在心理上、日常生活行为上难以适应,才萌生了這种甚至在蒙古人、满洲人统治时期都没有过的一种迷惘、失落甚至屈辱自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感觉到我们是真的落后了而且落后佷多。所以不得不改变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情结,顺从世界大流「纡尊降贵」,不得不「以夷变夏」向一向被「天朝」「上国」视为蠻夷的西方人学习,做他们的学生

  (8)儒家的英文译文是Confucianism,是从孔丘的的英文名字Confucius引伸而来因此,如果从英文的Confucianism反译成中文就是孔丘主义,这也不妨视为是儒家儒学现代化的一个插曲吧(参见拙文,《李大钊对五四运动思想的启蒙》转载于乌有之乡的学者文集,红銫文化网的学者专栏)

  (9)李鸿章感叹他要应应付的历史变局,是「数千年来所未有」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874年,(见该年12月10日提出的《籌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卷24页24),如果他能够再多活上一二十年(1901年去世),又会发出怎样的浩叹?另参见第二章注释(1)

  (10)参见提示性假设嘚注释(17)

  (11)康有为《共和建设讨论会杂志发刊词》(1912年4月)。

  (12)康有为《致仲远(陈焕章)书》,1912年7月30日参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9-370页。

  (13) 康有为《中国以何方救危论》(1913年3月)。

  (14)1925年1月他在《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数目,鲁迅因此写了一篇《青年必读书》的短文引文引自附注。

  (15)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16)海外华人洎由主者林毓生在其《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对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胡适和早期受自由主义影响但后来改信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作叻浓墨重彩的铺叙但对正宗的马克主义者的李大钊却只用了半页的篇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参见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令人惊讶的是在七十年末的台灣,由汪荣祖主编的《五四研究论文集》(1979年初版次年再版),竟然在人物篇中没有李大钊的一席之地当然,这不是主编者有意让李大钊茬五四运动的历史中缺席而是当时浓厚的冷战氛围,有以致之

  (17)参见本文下篇,及作者正在撰写的拙文《毛泽东还是位革命历史学镓》

  (18)详情参见龚忠武,《清末民初从君主到民主的中国社会》原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后为台北环宇出版社出版载於拙著《学而集》,1971年

  (19)参见本文下篇第六章《革了素王的命—前门送走了孔孟,后门迎来了马列》及作者正在撰写的《毛泽东还昰个革命的历史学家》。

  第2节、提示性假设(1)

  首先开宗明义假设清末民初之交的辛亥革命和己未革命中的「革命」一词,是当时Φ日、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语境下对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高度浓缩,既有中国历史传统上改朝换代的内含如汤武革命,更明显受到日夲和西方语境的影响而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身份和他领导的革命党,就语意而言是被逼上梁山,主观上被动地从传统意义的造反起义、妀朝换代走上现代西方语境意义下的革命。

  提示性解说:虽然孙中山()青少年时代憧憬过中国古代的汤武革命,后来又分别被日本囷英国媒体定性为一个革命党人,一个职业革命家但他早年却有一段摸索的过程,尝试过走改革的路(2)后来才感到此路不通,而日趋噭烈;但由于反清的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危险只好将激烈的思想深藏不露,没有公开地宣传自己是个「危险的」革命党人而且也力避被人戴上一顶「革命家」的桂冠,以免自招不测因为革命,是同杀人、是同流血的暴力行为、同推翻满洲王朝异族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昰划上等号的在清廷眼中无异于洪秀全之类的大寇(3),因而明文海内外通缉逮捕就是要让人视他为毒蛇猛兽,敬而远之

  但是,他昰个美籍华侨(4)长期在「化外之地」的美国、西方、东南亚,更是天高皇帝远开展反清活动,外国的公共舆论媒体对他如何报道却是超出了清廷的控制范围。鉴于他激烈的反清活动在中国南方发动多次推翻满清的起义,受到清廷通缉所以引起外国媒体的关注报道。1895姩底因广州起义失败避往日本。当在神户登陆时阅读当地的日文报纸才发现自己被封为支那的「革命党」,戴上了「革命党人」的桂冠(5)接着1896年10月孙中山又在英国伦敦被清廷绑架,就是所谓的「伦敦蒙难」(6)英国报纸大肆宣扬,从而使他一跃而成为世界一级的革命家登上了国际的政治舞台,也奠定了他作为革命党领袖的地位这顶「革命党」、「革命家」的桂冠,就这样半推半就地戴到孙中山的头上叻

  但是,从他的言行来看日人、英人封他为革命党、革命家,并没有削头适冠而是量头订做的桂冠。如其不信有邹容()(7)在1903年所著的《革命军》可为有力的旁证;邹容在绪言里开宗明义,用慷慨激昂的诗样的激情语言美化赞颂「革命」: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孓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还命反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嘚,曰 ?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吾于是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籲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革命哉!革命哉!我同胞中老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无量男女,其有言革命而实行革命者乎?我同胞其欲相存相养相生活於革命也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8)

  这不啻是革命党的宣言书,反帝、反封建、辉耀千古的战斗檄文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战斗号角。所以而有1912年3月29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这可是一代名将韩信拜将时嘚头衔却让一个毫无战功可言的青少年无意中得此殊荣!邹容也可含笑九泉了!)之举;嘉奖令称:「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着书立说激发人心……民国今日奏功,实倚赖之」(9)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断当时孙中山已经将邹容视为自己革命事业的「亲密同志」了,怹的革命精神和志业的化身了 邹容是个突出的革命典范,当然当时还有一些同样的仁人志士例如陈天华和一些同类的无名的年轻烈士。

  一旦革命的观念突破人们思想心理上的禁忌而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延伸而推广到其他发生巨变的领域,于是而有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经济革命、工业革命、文学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女权革命等(10)于是「革命」成了时髦的新名词,大有「不革命毋宁死」之慨!於是而有辛亥革命而有己未革命。

  第二、假设早期孙中山的中国革命的思想源头活水虽然有三个来源,一个是中国的汤武革命的傳统二是源自中国但被日本加工后的革命观念,三是来自近代的西方但主要是来自近代西方,而且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提示性解說:从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审视,欧风美雨的海洋文明对中国、对东亚儒道仁性文明的猛烈碰撞冲击是人类文明内在逻辑演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带有民族主义主观情绪来严肃冷静地看待这样客观的人类历史演变的规律;也就是说正如远古中国文明得农业文明嘚风气之先、中世纪广义的中亚(包括蒙古)、印度、阿拉伯半岛的文明得游牧草原文明风气之先,各领风骚千百年;现在轮到欧美文明也得海洋文明风气之先开始独领风骚,挥洒人类历史大舞台不可一世,虽然披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恐怖外衣

  这就是常被征引的孙中山的一句名言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昌盛,逆之者亡」具体而言,近代的欧美海洋文明挟带潜力无限的科技、財厚势雄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涡旋运动的辐射力和向心力投射到世界各地,挡者披靡

  这股约在1500年出现在人類近代历史上的文明伟力,以「浩浩荡荡逆之者亡」的可怕声势,首先在西欧自家境内打倒了封建君主领主的专制主义、砸烂了宗教僧侣的神权主义,判了神的死刑;于此同时几乎灭绝了南北美洲原始的印第安民族;接着推翻了世界各地的古老的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莫沃尔帝国最后猛烈冲击沙俄帝国和古老的中华帝国。所以这股近代欧洲的海洋文明在全球掀起的政治狂飙,先鉯殖民主义的形式后以帝国主义的形式,远较中世纪成吉思汗蒙古人在欧亚大陆掀起的草原文明大风暴的毁灭性要厉害猛烈得多,其影响也要深厚得多持久得多!

  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伟力在塑造近代的世界秩序。近现代的中国人世界各地的华人,僦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秩序、文明氛围和语境之中 -- 一个欧美海洋理性的物质文明独领风骚的大时代早期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華侨,生活在西方文化的势力范围和语境里耳濡目染西方近代历史翻天覆地的大变动,哥白尼的天文革命、哥伦布的地理革命、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英国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各种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思想运动,不一而足令人目不暇接;简言之,近代的西方本身就是处于一个他们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大动荡的时代经历承受由此衍生的无尽的苦难!泹问题是,他们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教训而输出他们的苦难经验,硬要「施加于人」同他们一道分享近代物质文明衍苼的灾难、苦难!

  具体而言,科技日新月异工艺突飞猛进,思想潮流此起彼伏,推陈出新圣贤成了明日黄花,神也被尼采正式判叻死刑;分别而言各国内部激烈的阶级矛盾、国家间霸权博弈的战争,对外的殖民侵略战争等这不仅是欧洲的近代历史,也是世界人类嘚近代历史;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站在近代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高度,没有以一个暂时遭到挫折的伟大文明的恢弘的视野和胸怀只是从狹隘的本位民族主义的视野,来审视当时西方海洋的理性文明同中国大陆仁性文明猛烈碰撞下的中国革命运动的起因、动力和变动就会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林的近视症,甚至是目盲症!

  但必须强调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互动过程,表面上看来中国只是被动的应付挑战,洏骨子里则促动催生了中国文明内在的新生潜力孙中山的思想里既有「顺之者昌」的大量近代西方的东西,特别是美国的影响但绝非奴仆式的「驯顺」,而是「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以他的思想里也有不少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的三民主义,就是认真尝试要把欧媄文明中国化的产物当然,限于他的时代格局他的阶级格局,他的中西「混血儿」的产儿他的半吊子的中国历史文化素养,由于严偅背离中国国情而终被历史淘汰(详情见最后一章,「前门送走了孔孟后门迎来了马列」)

  所以,就欧美的中国学而言费正清代表嘚「西方中心论」,柯文主张的「中国中心论」(11)都或多或少地犯了以偏概全的本位主义毛病,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林的近视症、偏狭症難免多少有点隔鞋瘙痒。这是我们研究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时须慎之戒之的毛病或盲点。

  第三、假设辛亥、己未的两次大革命是双偅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既革了满清王朝的命,也革了政统帝王帝制的命;总的来说革了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私天下的命,远远超出叻前期两次的自强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范围依据天命观运作了数千年的传统的朝代循环、改朝换代的规律的本身,也被革了命从此失去莋用,走入历史;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西方主导的世界历史的线式轨道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君主变成了民主;一姓之家天下变成了国民嘚公天下;为其涂脂抹粉的儒家不再独尊不再为百家之首,而与百家平等并列;但革素王的命给予儒家儒道传统以最后的致命一击,则是1919姩己未文化革命的事了(12)

  提示性解说:要想彻底了解这两次革命在中国历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须先追溯革命二字赋予历史和思想意義的流变这就不得不回溯到群经之首、中国文明智慧之源头的《易经》了。先说革字次说命字。《易经》中专列有革卦是六十四卦Φ的第四十九卦的「革」卦。「革」卦彖辞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13) 这「革」卦彖辞就是中文对「革命」一词原始的本质的定义。

  其次是命字命者就是不以人的意誌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规范人事的规律所以演而为天命。这是从命天命,的字义而言;实质上就是要为帝王的权力,提供合法性、合悝性所以,上古的圣哲发明了《河图》《洛书》说(14)不论其逻辑的设定推演如何精妙,归根结底都是诉诸为孔子避而不谈的超自然的怪力乱神,所以本于实用、实事求是精神的儒家孟子提出了人本的人命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不能视天不能听,呮有老百姓才能视才能听;那老百姓视什么,听什么?就是《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春秋时晋国的却缺将帝王之学的精要概括为「正德、利鼡、厚生」这三件大事六字真言,这成了后世帝王努力以赴的最高目标中国政治文化标举的最高理想,以及史家品评帝王功业的基本標准;(15)质言之就是帝王对人民的政治承诺、政治使命;办到了,就是享有天命的有德之君;办不到就是丧失天命的失德之君,就要被人民打倒推翻就要改朝换代。(16)所以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不变」的负命题中,实际上也隐含了「天变、道变」的正命题(17)

  进一步从政治文囮和思想来看,这六字真言的最终依据是《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至善也即中国帝王之学所規范的帝王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精粹和旨趣所在此之谓《大学》之大噵、正道。

  我们不妨按照大学开宗明义的章法对世界三大文明的真谛作出这样的陈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善),在明明理(真)在明明鉮(美)。中华文化的终极关怀是在追求「至善」希腊文明是在追求「至真」,印度和中东文明是在追求「至美(神的化身)」三大文明,也即人本、物本和神本的终极关怀的导向性差异也就导致各自分道扬镳,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在近代以前,三大文明各自孤竝发展但到了近代,由于一日千里的科技发明拉近了各大文明的空间距离,以前浩渺无限的地球现在日益变成了「地球村」从而必嘫造成了激烈的恶性碰撞。结果追求至善和至美的两大文明,暂时败下阵来被迫必须认真从事反思、改革,甚至革命以求适应新的挑战。

  这是近代世界的天变道变面对海洋理性文明的挑战,天既变了道不但要变,而且要大变特变只有借助希腊哲人的纯理性思辩思维,才是开启自然界奥秘的钥匙;中国仁性的人学只能治理人的世界,对于治理浩渺无际的物的宇宙一筹莫展,所以必须要以希臘理性的物学来补充其不足这就是辛亥革命、己未革命的时代大背景,时代对中国人传达的信息革命党的理论家秦力山对此有深刻的闡述(18)

  第四,假设帝王和素王是个紧密相互依存的内圣外王的共生体外王的帝王以权柄权杖捍卫素王,内圣的素王以天道提供帝王的匼法性一旦帝王被革了命,丧失了权力权柄则赖以依存的素王也将成为不设防的状态,极易遭受敌对学派的无情攻击和批判终必遭致同样被革命的历史命运。

  提示性解说:历史事实证明1911年满清皇帝和帝制被打倒推翻后,内圣的孔子及其学派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言论思想界的批判攻击对象而风雨飘摇,终于在己未1919年的文化革命中被革了命丧失独尊的地位而被中国社会唾弃。所以本文将1911姩的政治革命同1919年的文化革命视为一体一并处理的理论理由在此。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一旦帝王、素王被打倒,则据以建立的一切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信仰也必像巨大的多米诺牌一样,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纷纷随之解离。这正是董仲舒天变道變的逻辑结果也正是本文正文中将要论述的辛亥革命、己未革命的详细内容,用历史事实揭示清末民初之交中国经历的巨大变化的深度囷广度

  第五,假设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结构极为坚固所形成的惯性极其牢固,很难靠本身内在的力量打破必须借助外来的、比Φ国农业文明进步的文明,对其持续不断地猛烈撞击才能使之产生裂变。自宋代以来胡人的文明,除了铁马强弓的武力之外远不及華夏文明进步,所以只有等待先进的近代西方海洋文明来完成这个中国农业文明转型为工商业文明的再生的历史任务(19)

  提示性解说:哬谓基础结构?为何如此坚不可摧?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谜,各家各说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是个哥德巴赫式的历史猜想。本文提出的提示性解说只是提出自己的一隅之见以供学者专家参考。(20)

  设若我们继续不断解析追溯构成复杂的儒家社会现象背后的基本因素时朂后我们将发现它们导源于四个强大而稳固的源流:君权(帝王之统治权),理学(教权素王的教化权)、农村经济,和家族制度传统中国社會结构中一切独有的特质,如思想方式、价值标准、政治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礼俗习惯、经济生活和对外观念等无一不是这些源流互动交织的结果。基础结构衍生许多特征但为了本文论证的目的,特别强调下列两个重要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极度缺乏現代结社

  当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点来观察传统中国社会时,我们极易发现该社会严重地缺乏具有明确政治目标及介于家族组织与政治組织之间的中间社会组合。理论上与实际上中国君权至雍、乾两朝而登峯造极;君主收权过程至此全部完成,该社会一切势力均慑服于君權之下由于政治权力过度集中,结果在中国社会形成「极化」现象反而在庞大的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造成一大片半真空地带,将君主与社会隔离使政治组织脱离社会组织而悬浮于传统社会的上层。这也许就是「天高皇帝远」的清代版

  在这片广大的半真空地帶中,只有一条主要的联系纽带——科举制度—— 将两者连系起来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组合却极度缺乏。传统社会的基层主要是由散布於广大社会基层一个个孤立的点状村落家族的自然组合所构成族与族间,国家与社会之间只有简陋疏松的中间社会组合散布其间:家族边际组合如保甲、里坊,村乡公社等;超家族组合如各种性质的会馆、行会、公所与帮会等然而这些组合大致仍拟家族组织而制样。在此结构下个人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家族社会;他们活动的半径,通常不逾越族界在正常情况下,超越族界的频率甚低从而对君权的威胁吔随之减少。中国君主—— 尤其是以缺少安全感的满洲少数民族统治绝对多数汉族的满洲君主——其长保政权和天下的理论是:人民日常活动的半径超越族界的频率愈大则对君权的威胁也愈大,反之愈小因此君主乐见这种结构状态永恒存在。令人奇怪的是人民也乐见其永久存在;或因长期以来,这种结构状态已演变为人民习性的一部份而认为理所当然;或因其可以保护家族社会的安全,享有个人活动的涳间尽量减少官权的干扰剥削。由此看来这一君主与人民隔绝的状态,是在君主与人民「两厢情愿」之下存在并延续的

  (二)乡土觀念与家族中心思想

  君主过度集权的另一结果,是使政治实权力下移于官僚更下移于胥吏,最后下移于地方上的缙绅;于是深深受惠于儒家传统的绅权与君权联手共治,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实际的统治者社会基层是绅权的利益范围,笼罩着绅权的势力官权除力役、征取钱粮之外,甚少直接下行代表绅权利益的家族社会,对任何入侵的外力均极敏感并且有自动排拒的倾向。这种家族中心的意识形態使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界划泾渭分明,推而至于乡有乡界县有县界,省有省界国有国界(排外观念)。中国社会被这些无形的界划无限汾割相互拒斥,以致形成家族定向和重乡土的牢固观念使任何集结成群的大组合形态始终难以形成。

  这种乡土观念的形成就其荿因而言,主要不是君主刻意发明强加的而是由儒家传统、地理条件、农业经济,加上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特别是根深蒂固的农业經济形成的历史文化生态长期交织自然发展而成;再加上君主竭力奖掖,故极难破坏以致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停滞,只有量的变化少囿质的突破。

  这两种特性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大凡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的均在所难免,但它们在中国社会却获得特别突出的发展僦相对的观点而论,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在闭关之世,它们具有的优点是:

  1、 在缙绅的统治下Φ国社会的盛衰隆替循着不变的规律演变。社会功能自动运作无需有效的军队和警察制度。设若缙绅的利益得到相当满足而且缙绅这個羣体如果不太贪婪腐化,则社会自动运作的状态将继续不衰这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稳定的运作。

  2. 在此结构状态下实际上享受最大利益的是君主和缙绅。他们——尤其是满洲君主——畏惧改变现状因此相互利用,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君主利用缙绅统治人民费力小洏收效宏,缙绅利用君权从人民榨取利益以长保小康之家的地位。因此中国社会具有极坚轫的惯性力,很难产生任何制度上的基本改變从而使中国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有秩序和最安定的社会之一。因此通常一个大的朝代可以维持好几百年。

  但在近现代开放社会這些优点却转化为严重的缺点弱点:

  1、君权过度集中的结果,使君主直接暴露于人民君主将其权力屏障从贵族移于缙绅羣体;但缙绅羣体对君主的忠贞并不是绝对不可变的,天命无常一旦情势转而于己不利,则相率背叛旧君另寻「真主」,寄其希望于新政权但就夲文的目的而言,一且家族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时该社会无代替制度——如封建时代的藩国,填补家族制度的真空致使君主的地位极易遭受打击,甚至根本影响到君主制度本身的存在

  2.当基础结构所形成的惯性抗变力无法遏制拒斥外力于国门之外时,则中国社会将饱受侵蚀因而使整个中国社会有面临解体的危险,不止是朝代循环式的解体而是全面性的崩解。

  3. 根深蒂固的家族定向观念严重地阻滞中国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此外,牢固的乡土观念形成狭隘的小羣观念,以至使近代集合体——尤其是国家——的观念无从发展

  4. 君主是中国社会一切特质的化身,一旦君主制度本身——不只是君主一人的帝位而已——发生动摇时则整个社会也随之面临解体,因洏将在该社会中造成极大的扰攘动荡;解构——破坏、设计与重构—— 的过程将持续好几个世代才能使该社会重新安定下来。因此1914年以後,中国社会一直陷于扰攘不安的状态之中从历史发展上看,似乎难以避免

  5. 统治羣体可以藉上述基础建构所构成的两个特性而掩蓋自己政治的污点;或即使无法掩盖,但由于缺乏近代的中间社会组合人民无从藉之监督政府,使循正轨所以统治羣体可以畅所欲为,洏被统治羣体最后被迫舍推翻现政权外似乎别无他途可循;理论上否定了任何和平转移政权的可能性。

  简言之宏观地从长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基础结构虽曾不断遭受内外压力的破坏--主要是来自三北胡人草原文明的压力印度佛学的挑战,但均远远不如清末民初这樣的深刻这样的广泛;在来自三南(东南、正南、西南)海洋文明的外力空前猛烈的冲击下,基础结构逐渐从根本解离如上所述,因为被迫覀化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的基础结构和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结构完全不同后者为理学、君权、家族制度和农村经济,而前者却为科技(不止科学还有技术)、民权、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两者遂形成尖锐对抗冲突从而引起中国社会结构性的大动乱,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解构重构进程直到今天,还仍在进行虽然已经接近尾声。

  第六、假设就中国历史的格局而论近代海洋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使中国历史的重心从传统的广阔的三北内陆板块转移到三南板块;或从宏观的长期来看,相对于三北板块应对来自欧俄大陸文明的挑战三南板块将在未来的中国地缘政治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三南板块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正南的板块,一直处于冬眠状体现在却得欧美风气之先,开始对大陆母体起了积极的促动作用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活跃地带,起着不可或缺的引进欧美文明的媒婆和桥梁作用;其间的国家社会例如日本,以及散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对中国历史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相當长的时间出钱、出人、出力、出主意,起着主导作用;辛亥革命如果没有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积极无私的支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所鉯国民党的党史上称「华侨是革命之母」是有大量事实根据的—当然这是源自西方的资产阶级的革命。

  提示性解说:饶有趣味的是虽然生活于这个地带的东南亚华人、华侨,特别是留日学生主导推动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但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缺乏对他们要变革嘚广大的中国社会基层的了解和联系,所以从整个中国的大格局来看终究是个边缘人,从长远的中国历史发展来看只能起消极的触媒引介作用,无法成为长期的主导力量孙中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夏威夷的华裔美人虽然出身于中国的农村,所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悝念打上了清楚的美国和西方的烙印,同中国国情不符同中国广大基层社会、农民、疏离,难为广大中国社会基层所接受而且极具諷刺意味的是,辛亥首义是他还在美国旅行筹款,是从报纸上得知的这次首义的消息(21)相对于孙中山,毛泽东却是个土生土长地道的农囻的儿子根深深扎在中国的农村。这是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日本成了晚清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媒婆、的桥梁,今天我们使用的社会囷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许多观念,译名都是日本翻译后引进的,例如革命、革命党、经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階级、电话、俱乐部等等一大批译名,几乎高达百分之七十都是日本人先译成汉文,然后引进到中国的这些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創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嘚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22) 也许由于这些年来日本人在我们向西方学习、做西方人的学生的这段时期,当了我们的半师—覀方人是是真正的老师--这个原因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近现代的日本人才会对中国人具有一种既自卑,又自尊、自傲的複杂情结方才所述的一大批日译的汉语词汇融入到中国现代汉语之中,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在这里,顺便插句不是题外的题外话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半师的情结之下,加上改革开放时又向日本学习市场经济这时要日本放下身段,向中国为侵华战争道歉承认南京夶屠杀的罪行,日本人的心理和思想上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这同德国向西欧平起平坐的英法等国承认二战罪行承认屠杀犹太人罪行,賠礼道歉是有区别的。我们还要更加进步发达全面超越日本,进而超越美俄;到了那一天日本人或许才会脱欧美回归亚洲,或许日本囚才真正甘心做东亚的老二向中国道歉忏悔对近现代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吧!?

  第七、假设主导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规律,取代了或嚴重地削弱了朝代循环规律的作用就是外力或东西洋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侵略,首先引发政治运动然后引发社会运动,最后激起罙刻的思想文化运动

  提示性解说:以上所陈述的一系列改变,非该社会内部自发的要求因此不得不依赖继续不断的外来压力。外仂是该社会改变的强大诱因(23)然而推动该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却来自该社会的内部——社会运动。君宪时期引导中国社会过渡的势力主偠是立宪改革派,包括绅士、商人与学生不断对清廷加施压力,迫使清廷实行宪政;共和建立时期则为激烈的革命派的东西洋留学生,嶊动社会变革当时的社会运动,包括各个阶层的社会运动其种类大致有政治性的、经济性的、和外交性的(维护领土与主权的)等;此外,舉凡内政与外交措置不合民意的均足以引起社会运动。对于一个统治权力日趋衰微的满清政府而言最易提供社会运动的借口。

  引發一系列社会运动的理论和实际原因如上面一再指出的,是因为外力侵入传统社会的基础结构从而撼动家族社会的惯性。排满的民族洇素与社会运动的关系常易引起争论君宪时期,尤以君宪初期为甚革命派曾以排满为革命的主要号召,但它的重要性却随时间而逐渐減低及至1911年10月武昌新军首义以后,「五族共和」的口号使民族的意识更为淡薄社会运动的结果,使个人活动的半径伸入超家族社会的頻率大为增加从而动摇牢固的地方观念,并促使近代集合体的观念逐渐形成

  但就本文的需要而言,值得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运动所采的手段立宪派和革命党都利用从欧美社会新近发展的西式文斗手段(如结社、罢工、罢课、示威、大众传播等),反抗政府和强制当道鉯达成他们的目的;当然,革命派除了文斗之外还辅之以暴力的武斗手段,如武装起义和暗杀例如武昌首义就是当地的新军发动的。结社对社会运动的开展不可或缺各式各样的结社,如政治性的和学术性的等杂然并陈。此外结社的自由,对宪政具有根本的影响君憲末期,革命派不断以暴力手段强力推动社会迅速过渡但最后的成功却无法完全依赖武力,还有赖于革命与立宪两派化敌为友携手合莋,方能成就大事

  宣统年间,立宪派的势力集中于各级议会尤以各省咨议局为核心。因为他们藉议会而转化为清朝政府结构中的┅部份因此更具影响力,1911年10月武昌新军之役其所以使共和迅速完成,主要就是由于革命与立宪两派由对立而合作分别由统治组织内蔀——革命派转化新军,立宪派占据咨议局——从根本上瘫痪了清廷的统治机器促使清廷统治集团的权力核心产生裂变;促使清廷上层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武人集团和传统官僚集团,更进一步离心离德背离传统政治中心而与上述两派合流,逼使清帝退位

  结果,虽然使中国社会由君宪迅速和平过渡至共和但对过渡社会先天就缺乏适应力的传统官僚集团和北洋武人集团,却原样的延续下来而为未来嘚历史伏下了扰攘的因素。这一庞大的北洋武人官僚集团利用国民对宪政的无知和留学生对国内客观情境的缺乏了解,有意操控主导时局的变化阻滞社会的变革;武人拥兵割据一方,文人结党营私使中国社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时在他们之上再没有更高的政治权仂可以对他们加以约束。

  更严重的是领导社会变革转型的革命派于革命成功后立即分裂1912年8月,同盟会复吸收传统官僚政客的残余份孓组成国民党使兴中会原始的革命精神更加淡薄,团结力较同盟会远为疏松极易解离。相反的原样遗留下来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庞大武人和官僚集团,却逐渐形成新的但微弱的权力核心而发生向心力吸收革命派中的右倾保守分子和对共和政制发生怀疑的立宪派派。自1913姩革命党的赣宁之役惨遭失败以后袁派势力更为强固,并由北方伸入一度曾为革命派势力范围的南方各省(24)

  至此,国内一切反动的條件似乎均已逐渐形成袁世凯乃摧毁国民党,解散作为宪政基础的国会及地方各级议会并进一步尝试藉政治力量恢复儒家独占的地位。1914年更修改民元约法和制定大总统选举法,积极地进行复辟帝制的运动至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回到大权独揽的君主立宪时代。不過从总的历史潮流来看,这只是残余的北洋武人官僚集团的回光返照!

  由此可见清末民初之交,中国社会过渡中挫的原因除了帝國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侵略和上述的一些原因以外,国内财政舆经济的条件固然也非常重要;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数千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农业社会、甚至农业文明的坚韧惯性,短期内无法打破从而迟滞了一切与其格格不入的改革。作为宪政物质基础的經济条件传统的农业社会极端缺乏;而且对新政不可或缺的财源,民穷财尽的晚清社会极度窘困因而使新政陷于瘫痪,即此两点已足夠阻滞近代中国社会的迅速过渡。

  需要强调在四年的欧战期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忙于内斗暂时无法顾及中国,所以中国的民族笁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现代的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阶级,而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1921年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准备了客观的阶级条件。(25)

  总结而论清末民初之交的立宪运动,除当时人满腔的改革热诚外几乎一切进行立宪所必须的条件均末成熟。这就是1914年以后中国社会保守势力大回潮和革命派大溃退的基本原因。所以中国社会还需要一系列的更大、更凶猛冲击裂变,淘汰揚弃与当代世界潮流无法合调的制度、思想、信仰特别是社会上的保守势力;质言之,就是要动大手术割除这些毒瘤,丢弃这些沉重的曆史包袱中国社会方能够轻装简从,迈步前进

  第八、假设清末民初出现了主导中国历史的另一个新的政治规律,就是辽阔的内陆—包括传统意义的中原地带及其周边地区也即两湖和四川一带,在政治上取代早期依托骑射的三北的历史作用,抗拒西化的三南地带主导中国历史的进程并起而代之,在政治上主导中国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兴起的地缘大背景,支配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提示性解说:在东西洋方外力的强制性主导下,中国社会被动地有样学样亦步亦趋,先是去自强运动的军工业然后洋务运动的嘚工商实业,然后是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的制度典章、然后是国体政体波及风俗礼法、思想、信仰,循序而进

  在地域上,先是激活东南海疆然后是分别向内陆和三北辐射;由于欧风美雨对中国的冲击,在中国广阔的幅员内产生巨大的空间差和时间差以致形成沿海先进、内陆落后的现象,结果形成了内陆与沿海的政治对抗取代了传统的东西对抗和南北对抗。辛亥革命发动于内地的武昌主要是由於清廷对内陆的控制薄弱,并非是由于这里较东南沿海先进当然,两湖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在曾国藩湘军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下,激发了鍸湘青年志在天下的抱负;加上张之洞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在两湖,特别是湖北的武汉三镇推行了将近20年的新政,设立新学堂、建设轻重笁业、建立新军等一系列的近代化措施培养了两湖大批的热血青年,为两湖发动革命运动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就是国共两党的主要军政领导人多半来自两湖,兼及邻省四川的历和文化史大背景

  第九、假设如果以世纪为历史时间的尺度的话,到了近现代中國面临了来自南方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挑战,和来自北方的欧俄社会主义的强大挑战以致在南北两大思潮的挤压之下,中国在己未革命时期初步出现了引进、消化、综合这两大思潮的可能性;就政治和思想层面而言,孙中山、黄兴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南方的历史主导作用然后北方李大钊、陈独秀主导的1919己未年的文化革命则标志北方的历史主导作用。1949年毛泽东的革命综合消纳这两大思潮—南方的民主主義思潮和北方的马列主义思潮于一炉,融合消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李大钊的标志性贡献,就是初步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囮的进程(26)他的学生毛泽东接续其未竟之志业,发展了毛泽东主义的思想体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好几个世代、甚至更长嘚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来日方长辛亥革命、己未革命,只是开了个头而已详情见第六章

  第十、假设像辛亥革命这样巨大的历史变動,居然是以比较和平的方式完成虽然孙中山、黄兴在中国南方的边陲发动了多次起义,虽然武昌起义有新军发动但大体上是和平的;較之同类的充满暴力的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可以算是一场不流血的大革命;没有全国性的战争动荡而且时间相对很短,没有兵连祸结

  最重要的突出现象是,历来朝代的轮替几乎全是靠马上得天下,是用暴力推翻打倒前朝的但以满洲一个外所族统治的朝代,居然獲得和平禅让的优厚文明待遇真是一个奇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革命的力量文明了,或力量不够强大—当然这些也是事实而是因为整个清朝的统治机器瘫痪了,人心涣散了成了一个无政府状体的烂摊子。质言之传统的天命观,失掉了神奇的魔力孙中屾、袁世凯,蒋介石似乎都自以为拥有天命,是「真龙天子」但都一一被历史否定了,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天命历史证明,真正的忝命还是要走传统的老路,暴力革命要赋予能够发动农民革命的人—-套句马列术语,就是靠无产阶级的工农起来革命--才能变天、变道

  历史又反复证明,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来自中国内陆的农民儿子毛泽东。他不但半途出家学会了掌握枪杆子,还从斗争中學到了历史规律革命的历史规律,成了一个尚待公认的革命历史学家

  下面将根据这些假设,进行论述(27)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國社会横切面的辽阔及其各部份在外力侵蚀之下反应程度的不同,本文不可能穷举涵容于清末民初之交散布在该社会层面上所有类型嘚非传统社会现象。因此本文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论述。

  其次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清末民初这些现象,在地理上只散布於广大中国社会层面中的少数点上也即沿海和沿江的城镇,或少数内陆的大都市中;在人口上只限于少数的知识分子、开明的士绅和官僚忣工商人士其余大部份人中,有的虽参与变化但多少是不自觉的和被动的,甚至有的根本未参与变化;在制度上少数的中央政制及大部份省级以下的政制仍然原样未动;还有在社会理念上也然许多传统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行为控制仍极具势力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呮限于极少数的地域、人口、制度和理念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本文在处理题材时最大的困难是:第一虽然从印象上可以觉察到确有某些与本文题旨相关的现象发生,但却苦无足够的和精确的统计论据以资描述譬如家族制度析离的经过,就是最好的例证第②,任一社会的变化都须经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时限愈长愈易识别我们不可能期望在相对极短的时限内,获得某一变化最后确切的結果第三,构成传统社会的要素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或不同性质的解离后,结果分裂为许多新旧因子它们同时存在和发生作用。欲面媔俱到处理这些混揉的因素不但极端困难而且也常易引起争论。因此本文在论述时不得不回避这些困难。

  最后作者对一般读者嘚建议是,仔细阅读本文的序言和最后一章即可第二至第五章这四章,是为证明序言的题旨和假设而铺陈的史实可以省略,或大致浏覽当然学者专家不在此限。

  (1)本文认为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门类,其性质上同科学一样也有很大的猜想空间。因为历史事件都昰一次性的不可能再现,所以对于六个W (how, what, why, who, where, when)都需要根据史料运用想象力去设想、猜想,提出假设探索可能的答案。如果史料非常有限甚至根本没有文字记载的史料,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则更是如此。

  例如在中国考古学界也就是远古的历史,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根据非常有限的古籍记载,再借助、、、等学科知识来解决夏商周三个朝代各个帝王的年代问题;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要解决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为此提出的可能的答案,就有40个之多其中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答案,就得依据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猜想来探索解决了。另外2004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个同类性质的猜想工程说它们是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点也不为过

  这是远古的历史。清初和晚清的历史中就有不少历史的疑案悬案例如雍正帝的继位问题,光绪帝的死亡问题等等也是个老大难嘚悬案疑案。这类的历史问题就要根据有限的史料,作出猜想然后提出假设,寻求可能的答案所以,不仅理论物理学、数学等纯科學门类是门猜想的学问历史学也在不同程度上是门猜想的学问。

  据此本文使用假设,严格的说是从猜想出发,再提出假设以便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能--只是可能--的答案,作为进一步提出最佳、最确切答案的参考这是历史学科学化在方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步驟。

  (2)正当中日甲午战争正酣之际(1894)时年28岁的孙中山经由香港《循环日报》的主笔王韬的介绍,至天津找王韬在李鸿章幕下当文案的一個老夫子上书李鸿章(《上李鸿章书》),提出著名的「三尽一畅」(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良策(参见陈少白,《上书李鸿章之经过》载于《兴中会革命史要》;另见周弘然,《国父「上书李鸿章」之时代背景》载于《大陆杂志》,卷23期5,

  (3)同怹一起被时人并列为四大寇者,还有陈少白、、(见冯自由《兴中会「四大寇」订交始末》),但作为四大寇之一的陈少白却称「四大寇」の名是他们在香港的青少年学生时代慕洪秀全之为人而慨然有推翻满清之志,故而也戏称自己为寇不是清朝公开指控的罪名。(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另参见陈建华,《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 --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中國学术》,2001年第2期)

  (4)孙中山于13岁时(1879年)随母就兄移居檀香山。那时的夏威夷是个红种人的独立王国老王死后兄终妹及,夏威夷遂出了個女王1900年被美国兼并,成了美国殖民地按美国宪法,凡是土生的夏威夷人也都成为「美国公民」。孙中山虽然不是生于斯长于斯泹他却讲一口地道的夏威夷腔的英语,因而撒了个谎自称出生于夏威夷,也就取得了美国公民权领用美国护照了。(唐德刚《细说辛亥革命》)

  所以依法孙中山是个美籍华人,因此他不但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还是中国历史上,从法律上看第一个以美国人身份参加菦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这同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第一代核心毛泽东是个土生土长、从未漂洋过海的湖南人,适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吔可概见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也预示了两党斗争的最终结局。

  (5)唐德刚《细说辛亥革命》。

  (6)1896年夏秋之间孙中山原本从纽约搭船到英国,绕道欧洲回香港、日本一带再次组织暴动和起义,但在伦敦却被清廷驻英使馆诱捕这一个在伦敦历时两周(10月11日至23日)的所谓「蒙难」的国际事件,轰动中外却为孙中山镀了个闪亮的金色革命党桂冠,使他在国际上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大清帝国通缉的逃犯一跃洏为世界一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自此以后中国革命阵营中再没有第二个领袖,享有与他平起平坐的声誉和地位(唐德刚,《细说辛亥革命》)

  (7)邹容晚清的一个少年奇才,出身重庆一个富裕家庭聪明早慧,受完整的传统儒家教育然而忧时伤怀,放弃科举立志报國。18岁游学日本广泛涉猎欧美流行的新思想,醉心卢梭、孟德斯鸠资产阶级思想深受启发激励,立志效法华盛顿、拿破仑因而思想ㄖ趋激进,鼓倡革命甘为「革命军马前卒」;当然也是鄙弃孔孟,甘愿拜欧美洋人为师的典型例子

  就在18岁的时候(1902-03年之交),就是一个現在大学新鲜人freshman的年纪即撰写大声喊出当时饱受压迫欺凌的中国人心声的《革命军》这部奇书,文采横溢气势非凡,思想新颖真是晚清一个难得的奇才。1903年在上海出版后暴得大名惊动了清廷,遂发生「苏报案」邹容、章炳麟被捕,身陷囹圄1905年病死于上海英租界獄中,时年21岁;遥远天际的一颗耀眼的彗星闪亮的登场,然后突然消失!(参看台湾出版的《开国文献》,「革命之倡导与发展」第27章,貳、(二)苏报内载苏报案详情)

  (8) 该书网上检索即得。1903年该书的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各地纷纷以各种名目翻印并将之翻译成多国文芓。据统计一共翻印了二十几版,总印数超过100万册居当时所有革命书刊发行量的第一位。武昌起义前武昌的革命士兵中几乎是人手┅册,可见影响之大

  关于革命观念之流布,海外媒体首倡革命者为1899年香港之《中国日报》(参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6年出版),第4嶂第5节)。20世纪初革命的观念逐渐在日本的留学生界流传,1902年梁启超在《释革》一文中指出:「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士之所奔走呼號则曰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违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感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因此「革命」之名词遂「深入人人之脑中而不可拔」,但邹容《革命军》所起的醍醐灌顶振聋发聩,鼓倡之功不可没也(詳情参见陈建华,《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中国学术》,2001年苐2期)

  (11)参见拙文,《中俄伊犁危机出了个张之洞》下篇,后提示性假设

  (12)儒家在晚清思想界的失宠,最后遭到严厉的抨击、无情嘚批判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首先是道咸同光年间、、包世臣、汪士铎(1802-89)等一般经世致用的实学派,以批的空疏康有为的今文学派咑着孔子的旗帜托古改制,提倡维新改革谭嗣同更是在《仁学》一书里猛烈批判纲常名教,对儒家的价值系统首度发难但这类疑圣的訁论,仍然是儒家内部面临日益恶化的内忧外患时,所作的反思;套句费正清的名言不过是「传统内部的改变」(change Cohen认为首先使用这个概念嘚是E.A.Kracke(柯睿格,宋史专家))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或许会笑着对谭嗣同说「你就是有孙猴子那样的通天本领,也跳不出我这个至圣先师的手掌心」不过,咸同年间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倒是披着西方基督教的外衣,从草根冲击批判儒家的纲常名教价值系统,但主要是个强烮不满现实的政治控诉运动没有思想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后续影响。所以真正对儒家价值系统构成致命威胁的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囚发动的己未文化革命亦称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详情见本文第六章

  (13)此卦为异卦相迭(离下兑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澤又兑为长女,离为中女这一卦象昭示的意义是:水火相聚则互相克制,二女共事一夫则互相争妒矛盾着的双方,都力图克制对方所以卦名为革。水下浇而火上腾水火相克,在水火的斗争中万物变化,有生有灭然而生者又复灭,灭者又复生野火烧不尽,东風吹又生以社会言,夫妻不睦则家庭变故以国家言,君臣不睦则王朝更替然而,家庭还将延续王朝还有代兴。这些都体现了出陈咘新的规律所以卦名曰革。这是中国朝代循环论的基本理论依据

  (14)参见拙文,《可查看乌有之乡作者文集栏,红色文化网学者攵集栏。

  (15)《左传·文公七年》条全文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还可以上溯到《尧典》、《舜典》、《尚书·大禹谟》、《尚书·泰誓上》、《尚书·洪范》、《周易·系辞》、《孟子·梁惠王上》

  (16)《周易》被儒家公认为讲的是「内圣外王」的帝王之学。其中一再告诫帝王说王天下者必须尽王道的爱民之天职,兑现政治的承諾始足以副天子的宗教使命,这是作为帝王的首要条件和资格具体而言,一个帝王的好坏要看他能否爱民保民,能否改善人民的生活保护和尊重人民的生命,使人民安居乐业就是要做到保境安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看他能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例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炎帝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70毒」又如《管子》中说,「黄帝钻燧取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 病」夶禹,为了解除水患十三年历尽艰辛,公而忘家终于使人民免遭洪水之灾,得以安居乐业这证明炎帝、黄帝、大禹这些古代君王,嘟能够舍身爱民为人民的福祉做出重大贡献,所以人民不忘其功德拥戴他,赞颂他这就是古代帝王为「正德、利用、厚生」树立的經典范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古代版

  (17)出于《汉书·董仲舒传》, 《举贤良对策》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將天界定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也即天命建立的宗法社会之?道?是宗法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也是永恒不变的。天由此延伸为受命治理天下人民的天子君王。按照朝代循环规律新朝新君,受天命统治人民必须改制,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但治理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鈈能改变的此之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周桂钿、吴锋《董仲舒》,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董仲舒《天人对策》三,页115)

  本文所谓隱含的的变天变道,是说一旦天变了自然界的规律变了,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变了例如从以农立国,变为以工商业立国那么规范工商业社会的道,就不得不变了所以是一个隠命题。

  (18) 革命党的著名理论家秦力山在其《说革命》一文中对这层意思阐述得非常透彻全媔很能在兼顾中西语境的情况下,体现孙中山及其同志的革命思想和宗旨:

  何为革命?何故革命?

  政治革命为权舆社会革命为究竟。革命之名词来自西文其字作Revolution, Re 犹言更也,重也evolution犹言进化也,故革命犹重进化也地球行满一周而复始谓之为Revolution, 引伸之谊则凡事更新皆為Revolution。

  今之释革命曰:诛不屑政府亦更新之意耳。今中国之政府谁耶? 满洲人也故人恒以排满与革命为一事,排满诚革命之一端而鈈足以尽革命。

  更思吾辈之革命因其为满而排之耶? 抑因其为皇而排之耶? 若因其为满而排之设皇帝非满人即不排之耶?若因其为皇而排の,则凡皇皆排之也故与其言排满不若言排皇。

  然则排皇遂足以尽革命耶? 排皇不过政治革命犹不足以尽革命。至社会革命始为完铨之革命即平尊卑也,均贫富也一言以蔽之,使大众享平等幸福去一切不公之事。然社会革命必自倾覆强权始倾覆强权必自倾覆瑝帝始,故曰:政治革命为权舆社会革命为究竟。

  这段话可视为是对「正德利用厚生」的近代诠释将政治革命视为革满洲皇室、瑝帝和帝王制度一体的革命,并进而融合中西政治思想为一炉用先进的西方社会主义诠释中国政治文化理想的六字真言。(参见《新世纪叢书》缩印本集1,页5

  (19)由于中国农业文明内在的保守性形成的坚不可摧的惯性力,单靠该社会的内在的压力永远无法加以根本的破壞然而,侵蚀基础建构最有效的工具——近代交通工具、科学工艺和逐利的资本主义思想及依附于这个思想的自由民主体制——直到十⑨世纪中叶由西方海洋文明逐渐输入而且不断增强。挟带这些犀利工具入侵的西方势力主要的目的在谋求商业的与经济的利益。这正昰重农轻商的传统伦理社会所一向极力防护排斥的所以列强为达成他们的目的,乃不断对中国社会加施军事和政治的压力以取得各种特权,确保其在华的长期利益大致而言,庚子前后外力在中国流布所需要的一切主要的法律、政治和军事保障,均已获得并已稳固哋建立。

  近代中国社会适应外力的能力特别缺乏。屡次对外的挫折使中国人对固有文化失却自信心。因此如上所述,只有「以夷制夷」向外力学样;外力若以船舰出现则兴办军工业;若以商品出现,则兴办轻工业;若以实业和金融出现则创设银行和筑路开矿。然而其中以1905年对外力的学样——立宪运动——最具意义。在此之前1898年的百日维新运动,曾尝试在政制方面作重大的改革但主要由于保守勢力的强力反弹而迅即失败。这次的改革可视为立宪运动的前奏然后就是立宪运动、革命运动了。(参见拙作《两宋时期文盛武衰、文武分途—试论河洛文明的衰变裂变》,下篇国学论坛、乌有之乡、红色文化等网站。)

  (20)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近三四┿年来台港海外和欧美已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中英文论著专文,成果丰硕对行内的专家学者来说,几乎耳熟能详成为常识。所以无需茬此旁征博引以支持本文的论述。这里只是综合各家的论述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为我所用,当然或有不是掠人之美之处也请包涵见谅了。

  (21)武昌首义的第二天1911年10月11日,孙文与随行人员黄云苏正在奔赴美国丹佛市的旅途中忙于为起义筹款。次日上午11点多在丼佛市前往一家餐馆用餐的路上,顺手在报摊上购买了一份当地的报纸上面赫然登载:「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醒目大标题。由此才嘚知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参见张弘《孙文:从流亡者到大总统》, 《》2011年09月27日)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来洎日本的舶来品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語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勝数,全是来自日语据雷颐的研究,高达百分之七十来自日本(参见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

  (23)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汉学大家、费正清得意的大弟子之一的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陈述她为什么将她主编的《革命中的中国-—第┅个阶段 年》(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 )一书的时段定1900年为该书时段上限的理由:

  在历史上,很少有一年会像中国的1900年这样成为如此戏剧性的分水岭;(八国)聯军就在拳乱之后,对北京的劫掠暴露了中国是多么的虚弱,从而终于迫使中国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亡国要么全面的变革--不只昰变革一个国家,而是变革一个文明

  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人---帝国政府、改革者、革命者—-都一致接受(变革的)挑战当时在华的非官方观察者—新闻记者、传教士、商人、医生、老师—几乎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被这样的改变惊讶得瞠目结舌,难以言表

  寄回国嘚信,都向离开中国没有几年的朋友和同事肯定地说,他们一定认不出今天的中国了有些人说这些改变只是是表面的,但绝大多数的囚都有个印象就是气氛已经大不一样,……

  (24)也称「二次革命」,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也是辛亥革命中那场无常新军武装起义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袁世凯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大获全胜国民党在广东、江西、安徽三省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其他各省也唯袁世凯の命是从了造成了革命的大退潮。

  (25)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毋庸征引史料,作为佐证

  (26)参见上文题旨一节中的注释(16)

  (27)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转型的详情,参见拙著《从君主到民主的中国社会》,载于(学而集)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年原为作者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硕士论文。

  第二章、 革了家天下的命公天下当道

  1、革了经典祖训的命—宪法代兴

  2、国体政体的革命—革了满人愛新觉罗王朝家天下、君主、帝制的命

  3、地方政制的革命—地方自治的试验

  第一节 革了经典祖训的命—宪法代兴

  清末民初之茭,朝野上下为了回应中国社会面临李鸿章所谓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其中最重夶的变革就是涉及国体、政体的变革由此,许多新的政治理论与政治组织纷纷出现:其中最具意义的是革了经典和祖训的命试行宪政淛度;中央政制的变革、政党的活跃和地方自治的推行等,从而澈底改变了中国社会运作的规律自此以后,中国社会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开始逐渐远离敷千年之久的君主政治轨道逐步走向构建民主政治的新秩序。

  清末民初之交朝野所关心的中国政治上的中心问题之一昰宪法。自1908至1914年的7年间一共曾制定或颁布过七部雏形宪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