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的两个粒子,测量引起的自旋方向坍塌为什么是随机的呢?

量子纠缠是指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影响不受距离的限制,即使两个粒子分隔在直径达10万光年的银河系两端,一个粒子的变化仍会瞬间影响另外一个粒子。像光子、电子一类的微观粒子,或者像分子、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甚至像小钻石一类的介观粒子,都可以观察到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在经典力学里,找不到类似的现象。假设,由两个粒子组成的复合系统处于量子纠缠,对于其中一个粒子做测量得到结果(例如,自旋为上旋),则另外一个粒子在之后任意时间做测量,必定会得到关联结果(在此案例里,自旋为下旋)。

量子纠缠的作用速度比光速还快。最近完成的一项实验显示,量子纠缠的作用速度至少比光速快10,000倍。这还只是速度下限。根据量子理论,测量的效应具有瞬时性质。1935年,量子力学理论的“老对手”爱因斯坦最先指出“量子纠缠”的“荒谬之处”,在他和波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的论文里,针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量子力学并不完备。

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其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观测,在确定了这个粒子状态的同时(比如为上旋),另外的一个粒子的状态瞬间也会被确定(下旋)。这种鬼魅一般的“传递”作用不但有违常理,也“违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这偏偏又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爱因斯坦据此认为量子力学仍然存在缺陷,是不完备的。

“上帝不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他一直质疑量子力学之根基——“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因所在,爱因斯坦厌恶这种“不确定性”。他认为肯定还有更好的解释,甚至是更完美、更完备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刨除“不确定性原理”的量子纠缠现象该这么解释:如同两个黑箱子里面各放一只手套一样,在不打开其中的一个箱子前,不确定里面是哪一只,一旦打开一个箱子,在看到这只手套的同时,可立即确定另外一个箱子里的手套是哪只。即使这两个箱子在银河系的两端。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 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不完全清楚。
  2. 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知道的,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清楚得多。

如果用最简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裸量子力学”(bare theory)说了些什么,可以这样说,量子力学描述了系统的量子态如何演化,以及对某确定量子态的系统进行观察时,会得到何种结果。再简言之,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演化,一个是观察

对应于这两件事,就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量子态(quantum state),一个是可观测量(observables)

微观粒子与宏观质点不同,它不能用确定的动量和位置来描述。在量子力学的基本公设里面,微观系统的运动状态可以完备地用量子态描述。量子态就是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矢量(“态矢量”)。这个态矢量大家最熟悉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波函数在量子力学中,一个波函数可以完全定义一个微观粒子的全部运动状态:知道了量子态,就知道了量子系统的一切信息;反之,量子系统的一切信息全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量子态。

相对地,从实证意义上,我们更关心的是所谓的可观测量,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系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结果。这些可观测量包括在经典世界里我们能够看到的位置、动量、角动量、能量等等。我们说,量子态包含了一切可观测量的信息

那么,量子力学的形式理论就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展开:

  • “给定初始状态,我们如何预言未来某一时刻的系统量子态?”
  • “已知一个系统的量子态,我们对其进行一个特定的观察,我们会得到何种可能的观测结果,以及获得这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

前者就是演化问题,后者就是观察问题。在量子力学里面,各有一个公设约定这两个问题,前者是薛定谔方程,后者是波恩规则

此外还有另一个公设把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叫做投影公设 - 这个公设还有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做波函数坍缩

我们可以对这三个公设一一道来。

第一个公设是薛定谔方程。这个方程的地位,就像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经典动力学中一样,是最基础的基石。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描述这个波是如何存在和变化的:它的波包形状如何?它的传播速度如何?它的振幅多大?它的频率和波长有多大?等等。

量子态是一个确定的、连续变化的、由决定论方程严格预测的状态函数。

第二个公设是波恩规则。在观察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波函数,而是某一个可观测量。每一个可观测量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本征态和本征值(就是对该可观测量可以产生确定观察结果的量子态)。观察的结果就只可能是这些本征值之一。往往地这些本征值是离散的(但不总是这样!),这就是“量子”这个词的最初由来。那么具体结果会是哪一个本征值呢?这就由粒子的量子态与该本征值对应的本征态之间的“重叠”所决定。形象点讲,每个本征值对应着一个本征态,本征态也是一种量子态,是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这个本征态与粒子量子态之间的夹角就决定了它出现的可能性。当量子态恰好是本征态的时候,它们夹角为零(完全重合),那么我们就有100%的概率得到这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夹角越大,概率越低,当夹角为90°(正交)时,概率就为零了。这就是波恩规则。

第三个公设是投影公设,也就是波函数坍缩。那么这个波函数坍缩是怎么回事?它又奇怪在何处?

它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是演化与观察的纠结点。按照经典的观念,观察总是可以客观地反映系统的某个状态,系统的状态是独立于观察的。但是投影公设却告诉我们,观察时,我们得到何种结果,系统的量子态就突变为这个结果的本征态。这里就包含了两层意思:

  • 第一层,它是与观察相关的,不独立于观察;
  • 第二层,它是与薛定谔方程相悖的、突发的波函数演化。

请注意,波函数坍缩这个概念,并非玻尔或海森堡这些哥本哈根学者们提出的,而是由冯诺依曼提出的。这里最奇怪之处就在于,波函数的演化似乎是分成两种不同的模式,当我们不理它的时候,它满足薛定谔方程,是确定的、连续的、幺正的(冯诺依曼命名为U过程);当我们观察它的瞬间,它会瞬间地发生随机突变 - 这个突变不但是观察的瞬间发生的,而且是由你观察什么决定的(冯诺依曼命名为R过程)。你观察时发生了两件事,第一,根据你观察的可观测量,会产生一系列本征态的选项;第二,根据波恩规则,量子态从这些选项中选择其一。

如果说观察结果是由观察手段决定的,这一点还容易接受(经典理论其实连这一点都无法接受,因为观察是客观的);但是说,系统的演化也是观察手段决定的,这就让人费解了。这是波函数坍缩最有争议的部分。

有些教科书说,这是因为观察难免要对系统产生干扰,因而观察就不可避免地改变系统的状态。这个解释很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它是典型的经典思维,是错的。

如果说观察“干扰且改变了系统状态”,这就意味着在观察前系统已经有一个确定的“状态”了。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的,是观察改变了“量子态”。量子力学在使用量子态这个概念,但是并没有说明量子态是什么东西 - 它是系统的状态吗?不知道。如果说量子态就是系统的状态,那么“叠加态”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态矢量的角度看,它不但是可叠加的,而且是可任意叠加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计算方便,把它随意地看作不同状态的叠加。难道一个系统的状态可以是随着我们的意愿变化的吗?

并且,贝尔实验也明确地表明,在满足定域性的前提下,不可能存在一个确定的状态。所谓“观察干扰了系统的状态”是立不住脚的。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中,观察、“坍缩”、“R过程”都是原生概念。作为一个公理,它就是基本的、不加解释的。在不对量子力学形式理论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观察到底是什么,它是意识造就现实吗?还是个纯物理过程?不可说,不可说。

从纯粹的闭嘴计算态度看来,量子态是我们对观测结果做出预测的工具,量子力学这种工具的使用手册,“坍缩”只是工具使用手册中的一环。它有用,但是我们也只知道它有用,不知道别的。

用物理机制详细分析观察过程的第一人是冯诺依曼。他试图用物理过程解释观察结果 - 试图将“坍缩”这个神秘过程用某种明确的物理过程消解掉。但是,从系统的“由本征态组成的叠加态”这个起点,经由“系统与仪器的相互作用”、“观察者介入并接受仪器指示”、到最终的“我们在意识中认知到某一个特定结果”这个终点,他发现过程中间是无法被完全消解的,因为由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就可以推出,在系统与仪器、仪器与观察者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过程中,一切叠加态都将会保留下来。然而最后我们所意识到的观察结果,却是一个确定的、单一的结果。因而经过他对观察过程的详细分析,他只能消解掉其中的物理部分,而那些未消解的部分,被他归结为归结为“非物理”,也就是意识。他说,坍缩大概是与意识有关的。这就是“意识坍缩”的由来。

知乎上很多人言之凿凿地说“观察是个纯物理过程”,基本上都没有仔细想过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属于随意之语。如果观察是个纯物理过程,这意味着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因为观察过程在量子力学中是作为公理存在的。如果观察过程是物理过程,作为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就应该对这个过程做出描述,而不是付诸公设。以公设的形式做出强行规定,也就是说量子力学对这些物理过程无能为力。

以哥本哈根学派为首的一大票人的解释是,态矢量代表的不是物理状态,而是我们的认识状态 - 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获取微观粒子的物理状态。因而量子力学不描述系统的物理变化过程,而是描述我们对系统认知的更新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波函数”,简称为 \psi_{epistemic} 。至于独立于我们认知的系统“客观状态”则是毫无意义的。叠加态作为一个认知状态的描述,就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了。“坍缩”就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观测信息后的贝叶斯更新。这里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哥本哈根诠释,它认为,微观世界与经典世界不同,态矢量适用于且只适用于微观系统。而微观粒子经由经典仪器把信息传递给观察者,就必然会在其中某一点“坍缩”为经典状态。也就是说,用量子态描述的微观粒子、只能接受经典状态信息的我们,这两者之间隔了一个经典仪器。在跨越量子经典边界的时候,波函数就坍缩了。

与之相对的,就是本体论波函数, \psi_{ontic} ,它非常明确地认为量子态就是物理状态,量子力学描述的是物理过程,而不是我们的认知过程。那么,这类理论就必须面临着“叠加态是真实的物理状态”这个问题,这就是多世界理论。多世界理论认为现实本身就是多重的。多世界理论既然反对认识论波函数,同时就必然会把观察过程看作纯粹的物理过程。那么它就需要对波恩规则和投影公设做出物理解释。有不少文献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例如Deutsch

还有一类受众较少,就是承认波函数的预测,但是认为波函数只是对更深层现实的认识论描述。这就是隐变量理论。但是贝尔定理告诉我们,隐变量必然是非定域的,与相对论冲突。

  • 物理现实毫无意义,物理现象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 物理现实不依赖于主观观察者,它是是多重的;
  • 物理现实是隐藏在波函数背后的单一现实,但是是非定域的。

也就是“无现实”、“多重现实”、“单一非定域现实”这三大类。传统的唯一的、定域的、确定的现实,是无法成立的。

为何说科学家对题主的问题认识其实比人们想象的清楚得多呢?这得益于人们对量子纠缠的认识和退相干理论的发展。请注意,很多人对退相干理论有极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一种诠释。其实不是的,它是一种纯粹的动力学理论。它是在量子力学的形式理论框架内,对观察过程做出分析。这个过程中理清楚了很多原来的模糊不清之处,但是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这件事。

我这里通俗地说一说退相干。退相干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就是观测仪器(或观察者)与系统、环境形成量子纠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纯幺正的、由薛定谔方程唯一描述的。比如说,我们有某个粒子,它可能有两个状态,分别是“+”和“-”;同时我们有一台仪器对之做出测量,仪器有一个仪表盘读数,一开始,它处于就绪状态,此时读数为0;然后我们用它测量粒子,它与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如果粒子状态为“+”,它的读数为1,否则为2。也就是说,粒子与与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表示为:

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处于叠加态的粒子,它在与仪器发生相互作用后,根据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就有:

这里就涉及到了量子力学的另一个公设:复合系统的希尔伯特空间由子系统希尔伯特空间的张量积构成。这里我不对此做出解释,只是想说,根据这个公设,就有了大名鼎鼎的纠缠态 - 在这种状态下,复合系统的量子态无法被表示成子系统量子态的张量积。通俗点说就是,纠缠态是不可再分的,它的态矢量无法被分割成为粒子+仪器两个子系统的态矢量。“+”和“-”叠加的粒子与仪器相互作用后,并不会让仪表进入“1”和“2”的叠加,而是粒子和仪表共同进入“+、1”与“-、2”的叠加。此时单独的仪表或单独的粒子的量子态从数学上就不再有定义

而此时我们观察仪表,就是在把这个整体系统(粒子+仪表)强行分割为粒子的部分和仪表的部分来对待,如前所述,此时量子态不再有意义,从数学形式上,它就由“纯态”变成了“混合态”,也就是从一个叠加态变成了概率。

所以说,观察不是观察者对系统产生了什么影响,而是观察者与系统发生纠缠后不再有独立的定义。

前面我们提到,测量时其实发生了两件事:

  1. 根据可观测量的本征态形成一系列观测结果的选项;
  2. 系统“坍缩”至其中某一个本征态。

在退相干中,把第一个过程叫做“preferred basis problem”(偏好基问题),回答的是,为何观察所产生的结果总是确定的经典结果?为何我们不能看到“既在这儿又在那儿”的粒子,不能看到“既死又活”的猫,甚至“既是猫又是狗”的动物?

第二个过程叫做“outcome problem”(输出值问题),回答的是,为何观察会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以及为何产生这个结果的概率由波恩规则指定?

退相干问题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但是对第二个问题无能为力。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诠释。

所有那些认为“坍缩”存在的诠释,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这个过程就是坍缩。它仍然是一种(物理的或非物理的)神秘过程。

多世界理论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是一个符合幺正演化的纯物理过程,因而观察就不会只产生一个特定结果,而是所有可能的结果全部保留下来了,只不过“我”的一个副本只能在一个分支上意识到一个结果。

这就是到现在为止,仍然存在的分歧。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量子力学中,为什么观测会导致坍缩?”,答案是,科学家们并不清楚观测是不是导致坍缩。更谈不上回答为什么。但是科学家们正在从不同的方向上接近这个答案。

标题:人们怎样验证量子纠缠?

略微枯燥的一次分享。不过如果什么都狠有趣,那也真是太无趣了。

时间:(周六)上午10:00

前面和后面会说点别的话题,中间比较细节和枯燥。其他话题显得拉拉杂杂,不过因为群友们大多非理工科出身,我自己觉得那是分享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大家各取所需吧~,听着玩或陷入思辨中,都行。

说明一下,我只是复述他们的劳动结果,本身没作任何研究和贡献任何有价值的工作。

大家随时插话提问哈,一些会简单作答,大部分会视若不见,不过会记下来留待以后解答。

假装看不见的一些情况是因为我暂时不懂,一些情况是因为简单的回答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尽量远离这个时代充斥的碎片式信息,以及因此产生的误解,正是我们搞分享课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讨厌的情况是,关于细节的追问常常意味着通往更深的深渊,它们通常也恰好是几乎所有人,科学家,主妇,农民……同样面对的困惑和思考。

这些追问正是更宏大或更深刻主题的导火索,很自然会导向时空、黑洞、平行宇宙,甚至物理是客观的吗?数学是完美的吗?以及,这个世界是否真实。

但愿也能逼迫我以后继续学习和分享下去,圣母玛利亚啊,烧脑也是会烧死人的,阿门。

人都有两个世界:自己懂的世界,和自己不懂的世界。

两个世界之间经常有天大鸿沟,就像穷人和富人彼此难以懂得。

我就经常想:老子要是某天有钱了,每天早上都熬两碗粥,吃一碗,倒一碗。多气派!

然后,一定会有理性的真相姐小黄娟(注:一些举例为群友名字,下同)出来笑话我:真是贫穷限制想象力啊!真正的富人,根本就不会为了省米吃稀饭,你懂个屁!他们即使早晨也是吃干饭,明白吗?一大碗全是米的毛干饭!

前者如我,是把不懂的世界纳入自己懂的世界,只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所以我总是盲目自信,迷之自信。只要进了我的框架,天下哪会有我不懂的事,真的,海淀区都容不下我了。

后者如小黄娟,是把自己先站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她觉得她懂,但其实她也不懂。

不过在她发现真正的富人好像也并不一定这样之后,容易开始既不相信穷人的思维,也不相信富人的世界,反正就是什么都不信,成为一个聪明又愚昧的“智者”。

类似的举动每天都在发生。

说到更神一点的问题,比如我们不懂的量子世界里,某天突然出了个量子纠缠,这下就炸锅了。

量子不懂不敢说,可是纠缠谁不懂啊,不就是这样么:

这叫“身心纠缠”,我习惯这样的纠缠理解方式。

更高阶的是灵肉纠缠,丫头习惯的方式:

这些图大家都见过吧,都是她用过的图,我没瞎编吧。

还有曼曼的灵修萨古鲁,还有星盘,莉蒂用的那些,乌泱泱摆出一片来像个八卦。图没找到。

还有更厉害的,肉都不要了,直接灵魂,叫“灵魂伴侣”,“意念相通”……什么的:

这是tara大神习惯的世界,下周四晚9点大家别忘了听她的分享。

还有更更厉害的。人都不要了,直接就是神,肯定飞出五行之外。冥冥之中,佛早已等在那里:

这个,厉害吧。这种人,要跟他试图讲点道理和人话,一切免谈,宇宙已经容不下他。

这些例子是想说,人们确实是这样,每个人习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

自然的,什么都不信的小黄娟,以“理性”的方式出来说话了:你们这是瞎扯,而且科学家怎么就能证明量子纠缠呢?有限远是可能的,无限远怎么证明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只要她一下没想明白的地方,她就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今天粗浅分享一点量子纠缠的实验细节,给那些对自己不了解的世界持一概否认态度的人证明一下:有太多比我们更聪明的人,他们穷尽智慧在证明给我们——看,这世界真的是这么奇怪的。

至于前一种问题:心念相通、意识主宰世界、至高的神、真实和虚幻的世界 —— 这些真的是瞎扯吗?未必。我们最后再回头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先简单说下什么是量子。量子指的是:如果什么东西存在最小的、不能再被分割的基本单位,那么这个东西就是量子化的,这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就是量子。

在宏观世界中,能量是连续、持续变化的,我们可以取它的任意值。微观世界里不是这样的,能量是某个基本单位(量子)的整数倍。

可以简单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量子是构成能量的基本单位。

当然后来人们发现,量子化绝不仅仅局限于能量。自旋、电荷等物理量也同样是量子化的,所以只要是不能再被分割的某种属性单位都可以叫量子

所以量子确实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个东西,不过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粒子,只是人为定义的一个物理概念。是个概念。

就好比我们把地球自转一圈视为一天,那么一天就是一个人为定义的物理量,而地球自转这种运动则是真实存在的——微观世界里,原子和量子可以类比为这种关系。

(语音补充)量子概念主要掌握两个要点: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离散的(相对于连续)。比如对一个人的爱是连续的,不能说我对你有3个爱4个爱;但悄悄给喜欢的人带大白兔奶糖,今天带1颗,明天带3颗,糖是离散的。

只要掌握核心,概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延伸,比如宿舍里A同学帮大家买米饭,B同学说带3两半,A说“量子化报名”,B就改口要么3两要么4两。这次对话就完成了。

理工生蛮好玩,他们之间经常使用科学语言,描述世界往往更精确、清晰、简洁。虽然文科生可能会觉得他们无趣,其实是因为没听懂。

费这么多口水是因为这段时间爆火的一个量子波动速读班,简直让我充满了量子力学般的愤怒。

传说只要上了这个班,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就会让人拥有非凡学习能力。1-5分钟,翻扑克牌那种速度,就能读完几十万的书,而且能学习和复述出来那种。

传说中他们也使用了量子纠缠大法,只要用心去感受,就有革命般的效果(点击下图可得链接)

所以需要讲细一点。不过如果讲太深了,大家随时提醒我。

大家知道,在极宏观世界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一些超越当时人们常识的知识,时空扭曲什么的;微观世界在量子力学的迅速发展中,也发现些奇怪事情,这些事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

其中特别大一个事是:日常的东西是确定状态的(比如一个人是男还是女,比如红旗是红色,比如一个桌子在动还是没动,朝左边动还是朝右边动),但是!构成日常东西的粒子的状态却是不确定的。

比如电子从垂直磁场穿过时候,自旋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呢?

无法预知!完全是随机的。

很自然的想法是,那这和宏观世界里抛硬币差不多嘛。然而,并没有差不多,是两回事。

如果我们知道这硬币的一切,质量,投掷的力度角度,气流和灰尘的状况……理论上,人们能计算出硬币究竟会哪一面朝上。我说的是理论上哈。

但自旋不是这样,让你知道电子和磁场的一切状态,也无法预知电子会向上还是向下。

不是实际上无法预知,是理论上也无法预知。

自旋方向只是个例子,这种不确定性在量子世界里无处不在。人们给这种不确定特征起了个名字,叫“模糊性”。

无法预知、不可预测,这样“模糊性”的事简直太让物理学家们蒙羞了,难以容忍。因为物理学的要义就是为自然世界找出“确定的”规律。

难以容忍的人肯定是大神们首当其冲。其中一个大神是爱因斯坦。

他的想法是,世界不会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模糊不清,那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足够厉害的,超越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精确预言。

一旦找到了,就像只要拥有充足信息,人们就能准确计算出硬币如何落地一样——这将和宏观世界里的运行规律并无本质区别

爱因斯坦的这种思想有一句传神的名言,他信上帝(顺便一说,最牛逼的科学家往往都信神,管他是上帝还是佛陀,反正走到最后简直是非信不可),不过他所信的那个上帝,在创造世界时“是不会掷骰子”的,会有完美的规律。

一些人(主要是相对论界,极宏观世界)相信“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另一些人(主要是量子界,微观世界)相信“上帝就是掷骰子的”。

于是两派掐啊掐,最后促进了现代物理的进一步发展。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面对黑洞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正面交锋,搞得天昏地暗、石破天惊、晴天霹雳那些。

因为黑洞一方面极大、极宏观;另一方面极大质量集中于极小体积,又具有典型的微观粒子特征

掐出来后来的弦理论什么的,似乎完美链接和解释两个世界。这是后话,就是我承诺给大家,但一再延后的部分分享内容。

还有一个大神是薛定谔,就是用“生死猫”来形容模糊性的那个。

他把原子状态的模糊性和宏观世界一只猫的生死“纠缠”起来(原子如果这样,猫就生;原子如果那样,猫就死),显然猫应该或者生,或者死,但不可能同时处于又生又死的荒诞状态。

所以,他觉得原子状态是不是真模糊?这值得质疑。

这个量子猫是有名的思想实验。遗憾的是,现代物理学认为:假如真有这样一只猫,那这猫确实可能同时处于又生又死两种状态。

因为按照量子力学,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在两个状态。比如这个量子苹果:

它的状态由观测者决定。观测者可能看到红色,可能看到黄色,而究竟会看到什么颜色?完全随机,无法预测。

也就是说现代物理认为:世界其实也是由观测者参与和决定的完全“客观”或“真实”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

扯回来,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了“纠缠”二字。

没错,正是薛定谔引入了“纠缠”这个词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粒子的量子模糊性——单个粒子的具体属性完全无法知晓,但数个粒子的属性可以纠缠在一起,他们的整体属性我们能够知道。

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可以弄三个联动的骰子,让它们每次投掷的总点数是12,虽然每个骰子具体是多少无法预知,但总数我们可以预知甚至可以控制。

我猜测这是“纠缠”的最初定义,一开始本是为了强调因为互相影响,所以整体可知。不过现在“纠缠”的主要含义应该是更偏向于“互为影响”。

看,大神们其实也挺阿Q,对吧?爱因斯坦说模糊性只是因为我们还没发现某种要素;薛大神说单个模糊没事,总体不模糊。

当然,大神就是大神,他们起码都承认这种模糊性。

爱因斯坦和两个合作者(Boris Podolsky, Nathan Rosen)还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纠缠”。他们三个人(简称EPR)分析了两个相距遥远的纠缠电子,设想它们的自旋处于纠缠态——相同方向上测量,两个电子的自旋总是相反的(一个观测到向上,另一个必被观测到向下)。

可怕的是,理论分析出来即使相距非常非常非常远,这两个电子仍然是“瞬时”纠缠的。

这可不得了啦。大家知道,按照爱因斯坦自己的理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光速。

但如果两个电子不以(超)光速交换信息,相距遥远的两个电子怎么知道对方状态的呢?怎么瞬时关联起来的呢?

爱因斯坦给这种同步现象起了个著名的名字——“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不能预测也就罢了,还超距纠缠,爱因斯坦的表情更为忧桑。

然后,EPR三人要开始弄个理论来解释这个事。

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真的就是这个名字,狠赤裸、狠直白、狠可爱的标题吧?我经常觉得从前的论文标题更可爱。

当然,和我们常人类似,大神们也没能逃脱我们开头说的:以自己已知的世界运行方式来理解还不懂的世界。

所以EPR的论文,基于两个假设

1)如果能确定预言一个结果,那这个结果总得有个属性来对应(比如自旋方向)。自旋是个确定的事,上或下是确定的事,这两个东西可不能也模糊,这叫“实在要素”。

2)一个地点发生的事不能“瞬时”影响“遥远”地方的另一件事,或者说,这种影响不能超越光速。这叫“定域”。

有了这两个假设,他们构想了一个实验。这是个理论上的实验,或者说也是个思想实验,因为当时谁也做不出来。

实验是这样的,假如有一对纠缠电子,我和丫头一人拿一个,我们相距很远。

如果丫头沿X方向测她的电子自旋(实在要素),那因为完美的反向关联,她马上知道我手里X方向的自旋(也是实在要素)。同样的,Y轴,Z轴都会如此。

注意这只是举例,实际上方向是无限多个的,想像一下缩成一个球的刺猬身上的刺,每个刺指向一个方向。可惜我不会画画,麻烦大家脑补一下。

但是,因为我们相距很远,丫头选择测量哪个方向,都是我不知道的。量子力学不是说会完美反向关联吗?那意味着我手里的电子自旋,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可以准确预知的——她只测她的,就一定能准确知道我的

可是,这又跟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矛盾,不确定原理认为自旋只能一个方向上拥有确定数值,其他方向一定是模糊的。

所以呢,爱因斯坦通过构建这个思想实验的严密推理,认为量子理论自相矛盾,是不完备的。更直白点,他应该是觉得量子理论搞错了。包括后来延续他的霍金,在黑洞问题的解释上也是和量子派战斗数年。

爱因斯坦的两个假设(实在要素、定域)在当时无法被证明是否有错,推导出量子理论自相矛盾的过程也无懈可击。

爱因斯坦(实际上是EPR)还提出了解决方法,他们的方法非常老套,但让人难以挑剔。

他建议补充一些额外变量,这些变量是当时量子力学里没有的,更深层次的理论,这样电子就有些额外属性,能解释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变量是什么呢?不知道!被隐藏起来了,我们要去找它们。量子理论中的粒子说是模糊的,那只是因为我们还暂时无知罢了。

这是传统科学想法,狠好理解,对吧?

就像前两天群里讨论鬼灵是否存在,可以粗暴来一句“不存在。即使看起来存在,也只是目前还找不到可以解释的科学原理”——典型的“智者”思维——即使爱因斯坦们也未能避免。

说起来容易,但爱因斯坦他们都找不到这些“定域隐变量”(定域是说隐藏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别人还找个屁啊。

这个论文发表于1935年,这随后物理学界却对这问题没太大兴趣。

一是因为真特么找不到啊……

二是因为不管我看见什么奇怪现象无法解释,你就来一句“有因素在支配,但暂时找不到罢了”。这……我也没法反驳啊!

换句话说,这个EPR理论简直是有哲学高度的正确性!

但物理学家们肯定不会纠缠于哲学问题的。我没法证明你错,也没法证明你对,那就先搁这儿,不理。

(物理和哲学的关系,未来我们可以在别的主题里继续深入一些。)

反正不管有没有隐变量,并不影响量子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正确性。虽然无法解释,大家研究微观世界时,照常用着量子力学,管用就行。

然而,到了1964年,EPR论文30年后,突然高潮来了!

一个叫约翰贝尔(John Bell)的物理学家静悄悄发表了一个方程,用数学不等式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可以解决某些深刻哲学问题的校验手段,这其中主要就是分析EPR的思想实验。

用数学证明哲学命题,这在数学来说不是孤例,有兴趣的话课后我们举更多例子。所以说“数学(math),音乐(music),神话(myth) ----3M,是人类接近上帝的三种语言。

真的是轻悄悄发表的。所以说,并非所有革命都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开始,黎明前的静悄悄最可怕。很快,量子世界里安静的高潮真来了(别想歪)。

你想啊,以前不是没法证明爱因斯坦的对错吗,有了这个东西,就能真的用实验检测出来爱因斯坦所期望的更深层次真理是否正确。

这就是那个了不起的不等式的样子,我贴个百度简图,但大家看一眼就行了,不必懂。

这个不等式是回答:究竟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更高,还是用隐变量理论的预测正确性更高?也就是谁更正确。

我尽量用白话描述一下贝尔不等式的核心思想

贝尔复盘了EPR的思想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原版实验中丫头和我必须沿相同方向测量,所以我和丫头一定是100%关联的,但贝尔现在命令我和丫头沿任意方向测量

我们如果按不同方向测量,结果肯定不同步,但,会有关联。如果让量子理论(瞬间纠缠)和定域隐变量理论(不超光速)分别来预测这种关联,谁会赢呢?

假如隐变量之间的影响速度不能超越光速,那我和丫头的电子能相互协调的范围肯定是有限的。但假如按照量子力学的推导,这种影响确实是可以跨越遥远距离(也就是超光速)的话,又会是另一种关联结果。

所以不等式的核心就是推导出了EPR理论(光速无法超越)所允许的最强关联。如果能有实验测出来这种关联“违背”了不等式,那光速无法超越肯定是错的。

能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大家当然像打了鸡血啊。所以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开始疯狂地做贝尔构想的实验。

还真是做成了好多。一系列精巧构思的实验结果都证明违反了贝尔不等式,也就是说:跨越空间的瞬时纠缠是存在的,EPR理论似乎确实没法解释微观世界,还是量子理论更能解释。

不过所有这些实验都不!完!美!因为或多或少都依赖一种或多种额外假设。这些假设会导致有实验漏洞存在。

所以,量子纠缠现象几十年前就发现,但这么几十年来,它主要只存在于物理学研究中,大家不太确定无疑地说量子纠缠这事。

直到最近几年关闭所有实验漏洞,做出来完美实验后,才在公众领域突然炸锅。

这就是物理学的严谨一面。

说两个典型的漏洞,一个叫定域性漏洞,一个叫探测性漏洞。

由于技术原因,最初的系列实验使用固定的测量方向,所以呢,管你有多少方向,理论上我和丫头可能有某种串供,你没法排除我和她可能有某种预约好的方向默契。

后来发展到周期性变化,进了一步,不过也没法排除我们都了解和默契地遵循这个周期。

要关闭这个漏洞怎么办?用随机性指令!

测量方向在测量之前很短时间才指定下来,这样的话我和丫头要想串供,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这个信息传递必须超过光速才行!

这样定域性漏洞就能彻底关闭了。

然而,注意这两个词“随机”“很短时间”。

生成真正的随机数何其之难,很短时间何其之难——哪怕0.00001秒,想象一下如果要超过光速,得把我和丫头分开多远才行——身体上物理分开没问题,大不了送其中一个到月球上去。

但手里还得各自握着一个纠缠电子,怎么把一对纠缠电子分开那么远啊?臣妾做不到啊……

另外一个问题是:光子(可以取代电子)太难控制了,实验中要么光子没能产生,要么中途就丢了。

但完美的实验必须要求收集到的结果能真实反映全部结果(公平取样)——你测100个光子,但只收集到3个,这3个都违背贝尔不等式,但你怎么保证丢掉的97个也违背呢?

关闭探测性漏洞有个方法,用其他物质来代替光子,比如困在离子阱中的离子,原子,超导线路,或者金刚石的原子核什么的,这些东西都能够纠缠起来,物理学家也能富有成效地测量他们。

但是,如果困在一起,粒子之间距离又太近了,又不能关闭定域性漏洞。

反正,左右为难啊左右为难,为了能同时关闭这两个理论上的漏洞,确实太艰难了。科学家们搞了50年!

详细讲述这两个漏洞,不是为了让大家真的理解这两个漏洞,只是想说:当我们自以为聪明地,3秒钟之内就去指出科学的漏洞的时候,无数比我们智商更高的人应该早就发现了,而且为此已经琢磨了几十年。

所以,当我们什么都不信,什么都自以为比别人更聪明的时候,质疑前要比心,比!心!

好,到了2015年,EPR论文后的80年,贝尔方程后的51年,终于有人把完美实验做出来了,关闭了所有漏洞,完美证明量子纠缠就是瞬时跨越空间的!

而且巧的是,不是一个团队,是四个团队在同一年用四种不同的实验完美验证!

选其中一个团队简单说一下实验,看人家怎么想出聪明的方法来关闭漏洞。

主要以这两个人的实验为例:

一个荷兰的,一个美国的,名字太长了记不住。(补注:罗纳德汉森 & 克里斯特沙尔穆)

他们关闭定域性漏洞的核心:不仅是更随机的随机指令,而且这些指令连事先都没有,是在发送光子的过程中,注意是“过程中”才“随机”确定测量方向

我和丫头被安置在校园里两个不同实验室里,相距1千米(不同实验里这个距离不同,有的是几百米或者几十米,都行),光子在发送过程中才得到随机指令,这样,在我想发给丫头的任何串供信息可能以光速传过去之前,她那边的测量其实已经结束,并存储在不可更改的硬盘上了。

这样,任何隐变量(信息),假如是低于光速传递,就都没法对我和丫头产生任何影响。

定域性漏洞被牢固关闭。

几个图片大概看一下(图片来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只是看一下就好了。

关闭探测性漏洞的核心:把电子和光子先纠缠起来,然后把光子发送到两面都有光子探测器的半透明镜子上,这个镜子的放置位置是在两个实验室之间。

如果镜子两边同时探测到光子,跟光子纠缠的两个电子也将相互纠缠起来。

这个过程和从前基于光子的实验一样,光子狠容易丢失。

聪明的地方在于只有在两个光子都同时被探测到的时候,才做一次贝尔测试——相当于丢你的呗,但他们只在不丢的情况下才测量,所以丢失的光子并不对纠缠质量(结果)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没有把任何实验结果从最终数据里删掉,这样就预先解决了光子丢失问题。

这样,探测性漏洞被彻底关闭。

当然,镜子两面同时探测到光子,这个条件会限制实验的效率。最开始能同时探测到的光子每小时只能做几次。

不过……如果生成器(比如激光)功率足够强呢,如果一秒钟能生成10万对以上纠缠光子呢……?大家想象一下。

嘿嘿,确实是这样的,之后的团队改进实验构架,飞快就能积累出足够强大的统计数据,来毫无悬念地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目前的水平是,获得违背贝尔方程的足够数据,只需要不到一分钟。据说狠快能提高到不到1秒(两个量级),不过这无所谓了,现在就已经分分钟能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什么叫聪明,这才叫聪明!

至此,量子理论宣称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被完美证明了就是鬼魅

极遥远距离的物质能几乎瞬间感应(关联)—— 我没有用无限远,不过用无限远也似乎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鬼魅到底有多快,是不是无限快,但肯定甩开光速10条街是没问题哒。

完美量子纠缠实验,耗时80年,人类终于终结了一个纷争,确认了一个事实:这个宇宙真的就是这么奇怪。

一定有人想问:实验倒是有了,但光子电子什么的,那么小,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啊…—

太有用了,人们飞快就能把量子纠缠中蕴含的非凡能力运用起来。近期其中一个应用是随机数生成器

密码(加密和安全技术)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构成基石之一,金融、国家安全、核弹头、不可告人的秘密、大家搞婚外恋一夜情那些幽会和肉麻信息,都是用密码锁定在安全地方的(比如你的手机里)。

密码一旦被完全破译,人类社会就会坍塌——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仅仅试想一下如果所有手机信息公开,在场多少群友的家庭会当场分崩离析。

密码的基础就是随机数。如果有人能预测随机数生成器的下一个数字,那他就能侵入所有金融和通信系统——传说中的黑客。

随机数一般来说有两种产生方式:一个是数学算法,一个是物理过程。

数字算法:比如我胡乱规定一个算法——把圆周率平方,再减1,再立方,再减5……这样就能生成一串随机数。

不过不管我规定的算法有多复杂诡异,一旦有人知道这些所谓的“种子”条件,他就能完美预测(算出)下一个数字,把密码给破解掉。

物理过程:比如你手机可能使用指纹验证,你的指纹能用一大堆数字信息表达出来,它是相当独特的,重复几率很小。

或者我做个奇怪规定:你拿起扫把撸一把地上灰尘,激起的尘埃数量规定为你的密码(随机数)—— 也挺复杂而且难以预测的。

不过所有物理过程,只要所有信息能被完美掌握,理论上就能被破解。就说这个灰尘吧,那我就提问了:你如果能算出(或测量出)这个尘埃数,那我凭什么不能?黑客比你笨吗?

但是,量子力学送给人类一个密码大礼物

量子过程不是有固有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吗?如果“提取”出来,把这种随机状态和数字关联起来,就能获得真正意义的随机数。

这个数据量可以是惊人的,前面已经说了,比如一秒钟搞10万个数据。事实上,目前的工作已经能从10分钟数据里提取1千多比特的随机数,比特啊,这是比特啊……

意思是10分钟生成的数据的随机性可以超过万亿分之一。传统计算机产生相同随机性的一串数字要多久呢?几十万年。

所以如果我能搞个量子密码,那你去算去破解吧,几十万年后见。

但是!这不是最牛逼的。

最牛逼之处在于:和从前密码完全不同,别说种子条件了,量子密码能牛逼到直接把实验装置(比如产生纠缠粒子的设备)都交给黑客控制,也依然能得到极尽可能的随机数字。把设备都给你控制,你也没办法控制和预测粒子的随机性!

有人已经在做这个事,每隔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公布可以充当一种有时间戳的随机数序列,任何人可以任何方式随便用。不过我不知道地址,有墙。

中科大潘建伟老师和他的团队,也实现了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以后有可能形成新一代的中国随机数标准。

对了,前些天又有新的大消息,最新的量子计算机3分半钟完成了目前最强大传统计算机一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

那如果用这个量子计算机来破解上面生成的量子密码呢?大家可以从量级上粗粗脑洞一下。所谓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或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纠缠实验大概说到这里。仔细阐述这些细节,无非是想说,当物理学家们严肃地说一件事情已经完成的时候,不管它与我们的生活直觉(甚至物理直觉)多么格格不入,不必揪着自己没想明白的细节先去怀疑它,哪怕这些直觉来源于我们人类数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幸运的是,和其他好多事情一样,这些实验在给我们直觉和经验施以最后暴击的同时,又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打开新的大门,这些方法甚至是爱因斯坦和贝尔他们本人也未曾预见到的。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意念相通、灵魂伴侣、身心纠缠搞黄色,甚至,是不是在遥远的宇宙另一端,或者在我们根本看不到的另一个宇宙——平行时空里有一个平行的自己,和心仪的人过着幸福生活?

上面这种方式的搞黄色,真的是瞎扯吗?

我的想法大概是:你的论证方式不是我所习惯的,不过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说你是错的。

在我的理解中,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一个相对具体的提问:微观世界里匪夷所思的粒子行为和规则,能不能适用于其他事物,甚至是生物(比如人)?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

坦率告诉大家,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些问题,一直也有自己的疑问。这种对物理规律本质的担忧,即使在公开场合还比较少有人承认,但在非正式讨论中、学术会议上、电影小说里,面向公众出版的图书里,经常会浮现出来。尤其最近些年,这些科幻电影越来越多。

而且非常多的物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说明它们不适用于一切事物——时空(时空隐含着尺度大小、宏观微观等概念)的分野在现代物理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实际上近代以来,杰出的物理大神们几乎都是在胸有成竹和自我怀疑之间摇摆不定,周而复始地放弃对自然深层次结构的探索,把物理降低为只是对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知识碎片的寻找。

不过也只是当时是否有实用价值,狠快,他们又会上升到在当时看起来是无解的哲学高度,但在后来却变成普通物理角度的追问。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霍金,他们身上这样的反复,和他们公开的自相矛盾表述,有无数例证。比如牛顿在解释引力如何作用时,有过多次矛盾表述;比如霍金在最后一本著作里,似乎对他自己的理论作了某种修正,狠多人觉得他最后一本不如前几本那么棒,不过我私下觉得这是他最棒的一本。

如果把量子理论当作这个世界的表示,也就是认同这个世界有狠多可能性共存的概率理论,那有什么确信无疑的理由相信“可能性共存”仅存在于微观世界呢?

这样的多世界或平行宇宙观点,也正是现在宇宙论的结论之一,我复述一段稍微严谨的表述:

“产生我们现在这个宇宙的过程,应该也能导致其他宇宙的产生。额外的平行宇宙可能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更高维的空间,这些宇宙由我们宇宙的变体组成。并不存在单一明确的显示。”

这些是更深一层的探讨,涉及现代物理的各种纷争和不同流派,我争取在以后的分享课中能系统阐述一下。

这些不同观点之间,也存在错综复杂,甚至相互循环的鄙视链。

就像我嘲笑tara大神天马行空不知所云,她嘲笑我思维僵硬,顽固不化,病入膏肓。就像我鄙视文科生,但现在肯定也有文科生心里在鄙视和骂我。

那我们普通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心态了解这个世界?我想再次复制以前写的一段话(“我们”下去,让他们彼此语言不通):

“深信,无论是由于领悟还是由于误解,都很难被改变。我们通常赞扬的“逻辑”其实并不可靠,可靠的是“正确的逻辑”,而逻辑正确的前提是在一些二选一的关口有恰当的道德、思想资源进行支撑。

一个成形的错误逻辑如同一条绞死的铁链,压力越大,绞得越紧,破解的方法应该是给它更多的自我松动空间,留出辨别真伪的思维空隙。”

这是我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认知世界的路。我相信它适合更多的人,也适合人生中更广泛的迷茫问题或执念问题

或者最起码,在我们思维铰链仍然没有留出松动空间的情况下,我们起码相信一点:

“我想不出思想改变世界的例子,但关于思想的分享却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也是我们分享课的存在理由。

下周四晚9点,大家准备好脑细胞和体力哈,tara大神的一次分享,那是另一种奇妙的思想旅程,不知道会通向何方,但“自我松动空间”,保持“open”的心态,确实是了解世界和他人的良方

祝福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双生火焰,什么的。

谢谢大家的时间和耐心。

A:我不是基督徒。不过相信神,或者更高维度。

Q:两性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吗?称为心灵感应?

A:我觉得不一定这样称为,或者说并不仅此一种。我自己完全相信生物之间的“纠缠”。

Q:量子是我们为理解和解释世界创设的,还是已经捕捉到实际存在的?

Q:那无法预知和无法回溯是时间维度两回事,量子的状态在回溯中也是不确定的吗?

A:详见爱因斯坦的“实在要素”假设—— 如果一切物理思维基石(总有一些基石是确定的)不存在,会上升到哲学问题—— 物理和哲学的关联,我们以后话题中讨论。

Q:那参与共性结果又是怎么形成的?

A:这也被认为是物理学的进展之一:从前物理学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现在认为也许并没有所谓“客观”和“真实”的世界。世界也许是观测者头脑的产物。

Q:等式——线性?不等式——非线性?

A:不是。但一下解释不清楚。

Q:完美实验证明了有“超光速”吗?

A:对。鬼魅的速度不知道(甚至对于鬼魅来说,还有传统的速度概念吗?不知道),但起码证明了是“超光速”的,而且甩光速10条街。

A: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远,可以认为是超距。

Q:“大家知道,按照爱因斯坦自己的理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光速”。难道不是吗?我一直看完好像也没看到推翻这一说法啊!(也许你解答了,但我没看懂也很可能啊,晕)

A:量子纠缠,适用于无穷远地方,比如你在火星,我在地球,也是瞬间纠缠的,远超光速,甚至无穷大速度。

Q:量子纠缠。比如我买你家桃子两箱。标的是一箱10斤,20-30个。结果一箱个头大,20个;一箱个头小28个。但都满足了10斤这个整体结果。是不是可以说一箱里的桃子数量是不确定的,是量子化的。一箱里的的单个桃子的大小彼此是量子纠缠的,有点此消彼长的意思?哈哈,跟我讲科学必须从柴米油盐入手。

A:都是个,没有半个 --- 这是量子化的意思。

一箱里桃子个数不确定,但总重一样 ---- 也可以理解为纠缠。不同的只是,桃子这事,你是可以预见和算出来的。但粒子,完全算不出来。

Q:后面讲到量子计算密码破译的事。那以后人脸识别会不会也能攻破?克隆人脸啥滴?

A:人脸识别仅仅是个简单密码,算不上太复杂。理论上,所有密码都可能被攻克。但理论上量子密码无法被破解。

Q:感谢芭比分享!简洁生动又严谨。有个问题:有没有找到自然存在的超距离的纠缠离子以及怎么找?不然不是超距离自然存在的,可能在测量超距作用前就已经发生关系了,用时间换取了空间。

A:那就是自然存在的粒子。不过超远距离又自然存在,我没听说有找到。

如果把黑洞理解为一个粒子(确实有粒子属性),那自然界是不是也可能存在这样的作用 ---- 这也是物理学家们在探寻的。

如果意识也可理解为类似粒子 --- 谁能断言不是呢?那是不是可以解释灵魂,意识等更多现象 --- 也是在研究的

Q:也许粒子也只是一种意识呢一种被测量的结果?

A:不仅这样,现代物理几乎公认并没有一个“客观”和“真实”的世界。也有物理学家认为,整个世界可能只是意识的产物。

这是严肃杂志的观点(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题。好像还是个年度专题)。

Q:有没有证明近距离纠缠作用大于光速?

A:这个实验了不起的地方正是:用有限远的(或者说很近的几百米)的纠缠,证明了几乎无穷远距离和无限大速度。而且是完美证明,没有丝毫漏洞。非完美证明,60年代开始就一直证明了。

Q:量子纠缠是否证明意识不灭,即灵魂不灭,那么轮回转世便是客观存在的了。

A:它没有直接证明灵魂和轮回,但起码证实了世界和我们看见的东西是不同的。或者说,如果用所谓科学来驳斥灵魂,是不妥的。虽然它也还不能证明。

起码用所谓科学来反驳灵魂什么的,是片面和落伍的科学,愚昧的“智者”。

Q:如果世界是意识的产物,是否和佛经不谋而合?

A:但我的理解中,佛经浩如烟海,研习佛经可能是比读完所有现代物理著作更困难的事,甚至需要更高智慧。听说没有人穷尽一生可能读完佛经,哪怕只是读一下。所以我心目中佛经的地位和难度一点也不逊于物理。

Q:那三大宗教里哪个比较接近真实?上帝和佛陀同时存在吗?

A:我倾向佛经。不过这个我不懂,得问丫头或者tara 吧

Q:有时会想,所谓的幻听,到底是不是同样是真实的,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只听大家都能听到的,只承认大家都能听到的。

A:没,哎呀,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也同样是各种偏见。科学家们从没有不承认看不见的东西,他们走得更远,比如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所知道的一切,只占宇宙的4-5%。不是看见哈,是人类所有一切手段能“感知”和“观测”到的。

Q:那么为什么要定义为幻听呢?

A:我不知道,应该是为了表述方便吧。但确信的说,那样否认的多半是伪科学家。杰出的科学家往往对未知保持敬畏。

光,本是佳美的,而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