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的战地3 短兵相接于吉的底可以底吗?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s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曹丕乘丧以伐刘禅,曹芳亦乘丧以伐孙亮。而前之伐则丕自主之;后之伐非芳主之,而司马师主之:其不同者一。前之兵有五路,而止一路是魏兵;后之兵有三路,而三路皆魏兵:其不同者二。前之兵不战而自解;后之兵战而后退:其不同者三。前之兵四路实,而一路是虚;后之兵一路败,而两路皆走:其不同者四。前后更无一毫相犯,岂非奇事奇文!
  乘雪以诱敌者有之矣,武侯之破铁车兵是也;而冒雪以犯敌,则未之有也。以黑夜劫营者有之矣,甘宁百骑之劫是也;而白日劫营,则未之有也。用短兵步卒于险峻无人之处者有之矣,邓艾之袭阴平岭是也;用之于平川大寨则未之有也。以舟师破舟师者有之矣,黄盖之烧北船是也;而以舟师入旱寨则未之有也。以前后所未有者,而独于丁奉之战徐塘见之,真异样惊人。
  丁奉成东兴之功,而诸葛恪不能奏新城之绩,其故何也?曰:魏来而我御之则克,我往攻魏则不克,则明验已见于前事矣。自周郎之御赤壁,而吴一胜;及孙权之攻合淝,而吴不胜。当曹操之攻濡须,而吴再胜;及张辽之拒逍遥津,而吴又不胜。及曹丕之攻三郡,而吴三胜;有徐盛之守南徐,而吴四胜;又曹休之取石亭,而吴五胜;及诸葛瑾之被烧于满宠,而吴又不胜。此非其章章者哉?画江而守,自顾有余,而取人不足。在孙权未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未亡之时,犹然如是,而乃欲于孙亮之日进图中原,吾知其难耳。
  司马懿之杀曹爽,是以异姓而灭宗室;孙峻之杀诸葛恪,是以宗室而灭异姓。恪与爽之才不才不同,而其气骄而计疏则一也。外不能测张特之诈,内不能烛孙峻之奸,而又刚愎自矜,果于杀戮,聪明虽过于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祸,哀哉!
  却说姜维正走,遇着司马师引兵拦截。原来姜维取雍州之时,郭淮飞报入朝,魏主与司马懿商议停当,懿遣长子司马师引兵五万,前来雍州助战。司马师发兵,补叙在此。省笔法。师听知郭淮敌退蜀兵,师料蜀兵势弱,就来半路击之。直赶到阳平关,却被姜维用武侯所传连弩法,于两边暗伏连弩百余张,一弩发十矢,皆是药箭。两边弩箭齐发,前军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司马师于乱军之中逃命而回。几同上方谷之难。
  却说曲山城中,蜀将句安见援兵不至,乃开门降魏。姜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以上按下蜀汉,以下再叙魏国。司马师自还洛阳,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前是诈病,此是真病了。乃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与曹操铜雀台语相似。○此时偏不耳聋,偏不错乱。言讫而亡。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芳厚加祭葬,优锡赠谥;封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昭为骠骑上将军。以上按下魏国,以下接叙东吴。
  却说吴主孙权,先有太子孙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吴赤乌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孙和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补前文所未及。太和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插于道上。孙权将亡,先书灾异,与后诸葛恪将亡,亦先书灾异,正是相映对。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紫髯白矣。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后人诗曰: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照应前事。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不但欲灭吴,亦有吞魏之意。吴将变,魏亦将变也。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前曹丕用三路取吴,今司马师亦用三路取吴,正复相似。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是年冬十月,为雪天伏笔。司马昭兵至东吴边界,屯住人马,唤王昶、胡遵、毋丘俭到帐中计议曰:“东吴最紧要处,惟东兴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遂令王昶、毋丘俭各引一万兵,列在左右:“且勿进发。待取了东兴郡,那时一齐进兵。”昶、俭二人,受令而去。昭又令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取东兴大堤。若夺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遵领兵来搭浮桥。
  却说吴太傅诸葛恪听知魏兵三路而来,聚众商议。平北将军丁奉曰:“东兴乃东吴紧要处所,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矣。”写丁奉能谋,是老将之智。恪曰:“此论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从江中去,吾随后令吕据、唐咨、刘纂各引一万马步兵,分三路来接应。但听连珠炮响,一齐进兵。吾自引大兵后至。”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东兴而来。
  却说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二城。左城中乃吴将全端守把,右城中乃吴将刘略守把。此二城高峻坚固,急切攻打不下。全、留二人见魏兵势大,不敢出战,死守城池。蜀有句安、李歆守二城,吴亦有全怿、刘略守二城。仿佛相似,而胜败不同。胡遵在徐塘下寨。时值严寒,天降大雪,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前回蜀兵取雪当水,此回魏兵对雪饮酒。同一雪也,而忧乐大异。忽报水上有三十只战船来到。遵出寨视之,见船将次傍岸,每船上约有百人。遂还帐中,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何贪杯至此!丁奉将船一字儿在水上,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此用之狭巷耳。今用之平川,则奇矣。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写丁奉能战,是老将之勇。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以水兵劫旱寨,奇绝。魏兵措手不及。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砍翻在地。雪天遇雪刀,两白相照,可不更以酒赏之?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刺丁奉,被奉挟住杆。嘉弃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以我之短,胜彼之长。奉赶上,就以刺之。即用彼之长,济我之短。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断桥雪景,大有可观。惜此时魏兵心忙,无暇吃酒耳。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数。魏兵此时可谓红雪齐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毋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
  却说诸葛恪引兵至东兴,收兵赏劳了毕,乃聚诸将曰:“司马昭兵败北归,正好乘势进取中原。”遂一面遣人赍书入蜀,求姜维进兵攻其北,许以平分天下。前者石亭之胜,吴使入蜀献捷,与此正复相似。一面起大兵二十万,来伐中原。临行时,忽见一道白气,从地而起,遮断三军,对面不见。陵树拔而孙权将亡,白气见而诸葛将死,一般灾异。蒋延曰:“此气乃白虹也,主丧兵之兆。不止是丧兵,又应在丧身。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恪大怒曰:“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军心!”叱武士斩之。众皆告免,恪乃贬蒋延为庶人,乃催兵前进。丁奉曰:“魏以新城为总隘口,若先取得此城,司马师破胆矣。”恪大喜,即趱兵直至新城。守城牙门将军张特,见吴兵大至,闭门坚守。恪令兵四面围定。早有流星马报入洛阳。主簿虞松告司马师曰:“今诸葛恪困新城,且未可与战。吴兵远来,人多粮少,粮尽自走矣。与司马懿之料蜀兵,仿佛相似。待其将走,然后击之,必得全胜。但恐蜀兵犯境,不可不防。”师然其言,遂令司马昭引一军助郭淮防姜维。毋丘俭、胡遵拒住吴兵。
  却说诸葛恪连月攻打新城不下,下令众将:“并力攻城,怠慢者立斩!”于是诸将奋力攻打,城东北角将陷。张特在城中定下一计:乃令一舌辩之士,赍捧册籍,赴吴寨见诸葛恪,告曰:“魏国之法:若敌人困城,守城将坚守一百日而无救兵至,然后出城降敌者,家族不坐罪。今将军围城已九十余日,望乞再容数日,某主将尽率军民出城投降。今先具册籍呈上。”曹洪之守潼关,曹操限之以十日;吴兵之攻皖城,吕蒙限之以半日。未闻有百日之约也。恪深信之,收了军马,遂不攻城。骗信了。原来张特用缓兵之计,哄退吴兵,遂拆城中房屋,于破城处修补完备,乃登城大骂曰:“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粮,岂肯降吴狗耶!尽战无妨!”诸葛恪着了道儿,可谓受骗者之戒。恪大怒,催兵打城。城上乱箭射下。恪额上正中一箭,翻身落马。诸将救起还寨,金疮举发。众军皆无战心。又因天气亢炎,回想雪天劫寨时,寒暑一更矣。军士多病。恪金疮稍可,欲催兵攻城。营吏告曰:“人人皆病,安能战乎?”恪大怒曰:“再说病者斩之!”众军闻知,逃者无数。忽报都督蔡林引本部军投魏去了。恪大惊,自乘马遍视各营,果见军士面色黄肿,各带病容。遂勒兵还吴。早有细作报知毋丘俭。俭尽起大兵,随后掩杀。吴兵大败而归。一胜不止,至于败而后止,是画蛇添足矣。恪甚羞惭,托病不朝。吴主孙亮自幸其宅问安;文武官僚,皆来拜见。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恪有死之道。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又令心腹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以为牙爪。恪有死之道。
  却说孙峻字子远,乃孙坚弟,孙静曾孙,孙恭之子也。孙权存日,甚爱之,命掌御林军马。今闻诸葛恪令张约、朱恩二人掌御林军,夺其权,心中大怒。太常卿滕胤,素与诸葛恪有隙,乃乘间说峻曰:“诸葛恪专权恣虐,杀害公卿,将有不臣之心。公系宗室,何不早图之?”峻曰:“我有是心久矣;今当即奏天子,请旨诛之。”于是孙峻、滕胤入见吴主孙亮,密奏其事。亮曰:“朕见此人,亦甚恐怖,恪有死之道。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义,可密图之。”胤曰:“陛下可设席召恪,暗伏武士于壁衣中,掷杯为号,就席间杀之,以绝后患。”亮从之。
  却说诸葛恪自兵败回朝,托病居家,心神恍惚。一日,偶出中堂,忽见一人穿麻挂孝而入。又是一道白气。恪叱问之,其人大惊无措。恪令拿下拷问,其人告曰:“某因新丧父亲,入城请僧追荐。初见是寺院而入,却不想是太傅之府,却怎生来到此处也?”宅第化为寺院,今日多有之矣。恪大怒,召守门军士问之。军士告曰:“某等数十人皆荷戈把门,未尝暂离,并不见一人入来。”孝子眼中误见,是真怪;众人眼中不见,更是奇怪。恪大怒,尽数斩之。是夜,恪睡卧不安,忽听得正堂中声响如霹雳。恪自出视之,见中梁折为两段。栋折榱崩,凶莫大焉。恪惊归寝室,忽然一阵阴风起处,见所杀披麻人与守门军士数十人,各提头索命。前是人怪,此是鬼怪。恪惊倒在地,良久方苏。次早洗面,闻水甚血臭。恪叱侍婢,连换数十盆,皆臭无异。轻于杀人,故有血臭之怪。恪正惊疑间,忽报天子有使至,宣太傅赴宴。恪令安排车仗。方欲出府,有黄犬衔住衣服,嘤嘤作声,如哭之状。君之獒不如臣之獒。恪怒曰:“犬戏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车出府。欲牵黄犬出东门,不可得也。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又是白虹,可见前之所应,不止在兵败也。恪甚惊怪,心腹将张约进车前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董卓入朝之时,有李肃赚之;诸葛恪入朝之时,有张约阻之。前后相类而相反。恪听罢,便令回车。行不到十余步,孙峻、滕胤乘马至车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见天子。”胤曰:“朝廷为太傅军回,不曾面叙,故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恙,还当勉强一行。”恪从其言,遂同孙峻、滕胤入宫,张约亦随入。恪见吴主孙亮,施礼毕,就席而坐。亮命进酒,恪心疑,辞曰:“病躯不胜杯酌。”孙峻曰:“太傅府中常服药酒,可取饮乎?”恪曰:“可也。”遂令从人回府取自制药酒到,恪方u放心饮之。不饮君之酒,而自饮家中之酒。以为怀疑,则怀疑极矣;以为不敬,则不敬甚矣。酒至数巡,吴主孙亮托事先起。孙峻下殿,脱了长服,着短衣,内披环甲,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诏,诛逆贼!”诸葛恪大惊,掷杯于地,欲拔剑迎之,头已落地。从前种种灾异,至此结局。张约见峻斩恪,挥刀来迎。峻急闪过,刀尖伤其左指。峻转身一刀,砍中张约右臂。武士一齐拥出,砍倒张约,剁为肉泥。此亦一黄犬也。孙峻一面令武士收恪家眷,一面令人将张约并诸葛恪尸首,用芦席包裹,以小车载出,弃于城南门外石子岗乱冢坑内。可惜聪明人如此结果。世之自恃聪明妄自尊大者,可知戒哉?
  却说诸葛恪之妻正在房中心神恍惚,动止不宁。忽一婢女入房,恪妻问曰:“汝遍身如何血臭?”其婢忽然反目切齿,飞身跳跃,头撞屋梁,口中大叫:“吾乃诸葛恪也!被奸贼孙峻谋杀!”前已写过无数灾异,不想又有此一段在后。恪合家老幼,惊惶号哭。不一时,军马至,围住府第,将恪全家老幼,俱缚至市曹斩首。前之灾异,为恪杀之兆;后之灾异,又为全家皆杀之兆。时吴建兴二年冬十月也。昔诸葛瑾存日,见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知子莫若父。○此补前文所未及。又魏光禄大夫张缉曾对司马师曰:“诸葛恪不久死矣。”师问其故,缉曰:“威震其主,何能久乎?”宣帝负芒刺于背,霍光之所以赤族也。○此亦补前文所未及。至此果中其言。却说孙峻杀了诸葛恪,吴主孙亮封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中外诸军事。自此权柄尽归孙峻矣。
  且说姜维在成都,接得诸葛恪书,欲求相助伐魏,遥接前文。遂入朝,奏准后主,复起大兵北伐中原。正是:
  一度兴师未奏绩,两番讨贼欲成功。
  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丁奉雪中奋短兵故事解读 - 武林军事
> 丁奉雪中奋短兵故事解读
丁奉雪中奋短兵 丁奉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他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丁奉从小便十分的聪慧,有着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天赋。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丁奉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成为朝中的肱股之臣。那么,丁奉雪中奋短兵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吴国将领丁奉公元252年即太元二年,这注定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吴国的皇帝孙权因病去世,其最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成为一国之君。丁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获得新帝的赏识,被封为都亭侯。也是在这一年,魏国派兵进犯吴国。当时,皇帝派吴国的太傅前去抗敌,以诸葛恪为首的吴国将领都不将魏国放在眼里,认为只要大军上岸,魏国就会不战而逃的。但这些人中并不包括丁奉,他并不赞同其他将领的意见,他认为不能指望敌人不战而逃,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占据有利位置。但当时吴国军队的统帅是诸葛恪,但诸葛恪并不认同丁奉的建议。无奈之下,丁奉只能自己独自带领三千士兵向前行军。当时的天气环境十分的恶劣,刮着凛冽的北风,下着大雪。当丁奉看到了魏国的先行部队时,他对自己的士兵们说道:“现在已经到了立战功的时候了。”士兵们都被丁奉所激励,大家纷纷脱去盔甲,然后手中拿着短兵器。魏国的士兵看到他们这个样子,都认为自己会赢,也没有多做防备。结果可想而知,丁奉所率领的军队获得了战役的成功,丁奉为吴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上就是丁奉雪中奋短兵的故事。 丁奉杀张辽 张辽不是丁奉所杀,而是病逝的。后,任命张辽、等人镇守合肥,在此期间,孙权多次来犯都被张辽打退。在公元215年的逍遥津战役中更是名声大噪,以寡敌众,差点活捉孙权。登基后,仍令张辽防守孙权。公元221年,张辽屯驻雍丘,身染重病,抱病期间依然抵御孙权来犯。公元222年,在江都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关云长》张辽剧照丁奉杀张辽是的小说《三国演义》里边编撰的,不符合史实,就和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一样,不是真实的历史。丁奉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在孙权的领导下奋勇杀敌,屡建奇功。丁奉一生征战,侍奉了从孙权到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时代的兴衰。历史上丁奉杀张辽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公元222年,孙权再一次向曹魏假意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驻在雍丘,在此期间身染恶疾,曹丕亲自派郎中前往诊断,时时命人报告张辽的病况,可见,曹丕对张辽的重视。张辽的病始终不见好,曹丕命人将他接到自己的营帐里,亲自照料,病情总算有所控制。只是刚见好,张辽就请求回来雍丘驻扎,果不其然,孙权再次背叛曹魏,张辽奉命与孙权对阵,经过逍遥津战役之后,孙权很是忌惮张辽,知道张辽来了以后,仍然忌惮,并告诫众位将士,张辽虽然有病在身,可依然勇猛难当,千万谨慎。同年,张辽与诸将大败吕范,但他的病情也一日比一日严重,最终在江都病逝。所以,张辽死于疾病,而不是被丁奉所杀。 丁奉的弟弟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个名为丁奉的大将军,他一生共侍奉过四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丁奉为人小心谨慎,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时丁奉也是一个十分长寿的人,他见证了吴国的兴衰。丁奉的弟弟也是吴国有名的将领,那么,丁奉的弟弟又是谁呢?丁奉剧照欣赏根据史料的记载,丁奉的弟弟名为丁封,跟他的哥哥丁奉一样,两人同为吴国的大将。但史书上关于丁封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是大将军丁奉的亲弟弟,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记载了。其实,从丁奉的生平经历中我们还是能够窥得一些关于丁封的信息的。公元271年即建衡三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丁奉因病去世。同时,史料里面也随口提了一下丁奉的弟弟丁封,最后官至后将军,但却在哥哥丁奉之前去世。关于丁封事迹的记录则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在公元263年,魏国派将军前去围攻蜀国,然后丁封奉孙异和丁奉的命令前去绵竹关夹击魏国的诸葛瞻。除了这一条记录外,就再无关于丁封的生平事迹。不同于弟弟丁封在史书上只有寥寥几句的记载,其兄丁奉在历史上一直很出名。丁奉年少成名,凭借着自身出色的军事天赋,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公元253年即太元二年,魏国派兵攻打吴国,吴国便派丁奉等人前去迎击。当时,吴国的将领一直很看不起魏国的军队,认为魏国会不战而败,但只有丁奉认为要小心应战。由于与他人的意见不合,无奈之下,丁奉便独自率领三千士兵前去迎敌。最终,丁奉雪中奋短兵,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哥哥,想必身为弟弟的丁封也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天赋吧。
很抱歉没有了将本页分享到:
&|& 且说姜维在成都,接得诸葛恪书,欲求相助伐魏,遂入朝,奏准后主,复起大兵,北伐中原。姜维一直都想着干这个。这回第一次得到吴国的邀请,应该很高兴。
&|& 恪见吴主孙亮,施礼毕,就席而坐。亮命进酒,恪心疑,辞曰:“病躯不胜杯酌。”孙峻曰:“太傅府中常服药酒,可取饮乎?”恪曰:“可也。”遂令从人回府取自制药酒到,恪方才放心饮之。彼此疑心。酒至数巡,吴主孙亮托事先起。孙峻下殿,脱了长服,着短衣,内披环甲,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诏诛逆贼!”——孙家作风,敢于亮剑。而不是行刺。诸葛恪大惊,掷杯于地,欲拔剑迎之,头已落地。——孙峻动作好快,武艺不错。张约见峻斩恪,挥刀来迎。峻急闪过,刀尖伤其左指。峻转身一刀,砍中张约右臂。武士一齐拥出,砍倒张约,剁为肉泥。——张约尽职,不愧为心腹。孙峻武艺不错。孙峻一面令武士收恪家眷,一面令人将张约并诸葛恪尸首,用芦席包裹,以小车载出,弃于城南门外石子岗乱冢坑内。——孙峻不延误,效率高。却说诸葛恪之妻正在房中心神恍惚,动止不宁,忽一婢女入房。恪妻问曰:“汝遍身如何血臭?”其婢忽然反目切齿,飞身跳跃,头撞屋梁,口中大叫:“吾乃诸葛恪也!被奸贼孙峻谋杀!”恪合家老幼,惊惶号哭。——骇人!阖家无一人有谋能断。危机来临只会号哭。不一时,军马至,围住府第,将恪全家老幼,俱缚至市曹斩首。时吴建兴二年冬十月也。——残忍,报应。诸葛恪平时如何对待他人,家人可知?昔诸葛瑾存日,见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诸葛瑾知道却无法扭转,可叹。又魏光禄大夫张缉,曾对司马师曰:“诸葛恪不久死矣。”师问其故,缉曰:“威震其主,何能久乎?”至此果中其言。——这位也是能人。说出道理就不觉得神奇了。却说孙峻杀了诸葛恪,吴主孙亮封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中外诸军事。自此权柄尽归孙峻矣。——换了一个人,权势没变,这样的制度只能寄望于个人的品格,不是好的设计。诸葛恪少小聪明,一直得宠于孙权,一直都很顺利,缺少挫折教育。这样必然无法民对复杂的竞争环境,也无法理解其他人的感受。而做事情需要和众人一起做。这样的人不能尊重他人,无法团结和领导他人。做事是做不好的。曹魏和吴国的官二代都是类似这样的。长期身居高位,脱离实际。放纵自己,不得众心。积累久了就会积怨成毁。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出身给予的权位害了他们。这两个集团,由于没有才能的官二代的掌权,必然造成人才机制的受制约。后续人才的出现,自然渠道越来越窄。亡国的原因深种于此。不同的是魏国还有司马懿这样的人,还有清醒的时候。
&|& 恪令安排车仗。这么久了,不好再意思推辞了。方欲出府,有黄犬衔住衣服,嘤嘤作声,如哭之状。恪怒曰:“犬戏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车出府。——凡事都不能警醒、反思,一意孤行。性格使然。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第二次遇到了,应该可以对比鉴别。恪甚惊怪,心腹将张约进车前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恪听罢,便令回车。——终于觉得不妙了。行不到十余步,孙峻、滕胤乘马至车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见天子。”——孙峻、滕胤努力促成。呵呵,诸葛恪这个理由很常见啊。胤曰:“朝廷为太傅军回,不曾面叙,故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感贵恙,还当勉强一行。”——滕胤加紧,言词有理。恪从其言,遂同孙峻、滕胤入宫,张约亦随入。——这么好被说动,没头脑。张约也没有坚持,没水平。
&|& 却说诸葛恪自兵败回朝,托病居家,心神恍惚。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这回受一点挫折就这样,太子党一个。一日,偶出中堂,忽见一人穿麻挂孝而入。恪叱问之,其人大惊无措。恪令拿下拷问,其人告曰:“某因新丧父亲,入城请僧追荐;初见是寺院而入,却不想是太傅之府。却怎生来到此处也?”恪大怒,召守门军士问之。军士告曰:“某等数十人,皆荷戈把门,未尝暂离,并不见一人入来。”恪大怒,尽数斩之。——如此杀人,有法可依吗?是夜,恪睡卧不安,忽听得正堂中声响如霹雳。恪自出视之,见中梁折为两段。恪惊归寝室,忽然一阵阴风起处,见所杀披麻人与守门军士数十人,各提头索命。恪惊倒在地,良久方苏。——不祥之兆,怕鬼不怕人。次早洗面,闻水甚血臭。恪叱侍婢,连换数十盆,皆臭无异。——可能是身体问题,造成嗅觉问题。恪正惊疑间,忽报天子有使至,宣太傅赴宴。——这么多天都不上朝,这回怎么处理呢。
&|& 吴兵大败而归,恪甚羞惭,托病不朝。过份,只有自己的感觉,没考虑他人的感觉。吴主孙亮自幸其宅问安,文武官僚皆来拜见。——孙亮亲自问候,有孙权遗风。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委过于人,苛待手下,离心离德。危险了!又令心腹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以为牙爪。——为了维护自己的错误,越走越远。却说孙峻字子远,乃孙坚弟孙静曾孙,孙恭之子也;孙权存日,甚爱之,命掌御林军马。今闻诸葛恪令张约、朱恩二人掌御林军,夺其权,心中大怒。——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没有妥善处理受损害的人员问题。结怨于下。太常卿滕胤,素与诸葛恪有隙,乃乘间说峻曰:“诸葛恪专权恣虐,杀害公卿,将有不臣之心。公系宗室,何不早图之?”——不得众心,反对派和受害者走向联合。滕胤说的是实情,诸葛恪确实有错在先。峻曰:“我有是心久矣;今当即奏天子,请旨诛之。”于是孙峻、滕胤入见吴主孙亮,密奏其事。——孙峻也是用于行动的,孙家遗风。亮曰:“朕见此人,亦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义,可密图之。”——领导也害怕,诸葛恪平时作为可想而知。上下都反对,诸葛恪问题不少。不得人心。胤曰:“陛下可设席召恪,暗伏武士于壁衣中,掷杯为号,就席间杀之,以绝后患。”亮从之。——滕胤首倡,早有主意。
&|& 却说诸葛恪连月攻打新城不下,下令众将:“并力攻城,怠慢者立斩。”于是诸将奋力攻打。不知道是不是亲临前线。城东北角将陷。张特在城中定下一计:乃令一舌辩之士,赍捧册籍,赴吴寨见诸葛恪,告曰:“魏国之法:若敌人困城,守城将坚守一百日,而无救兵至,然后出城降敌者,家族不坐罪。今将军围城已九十余日;望乞再容数日,某主将尽率军民出城投降。今先具册籍呈上。”恪深信之,收了军马,遂不攻城。——成功在即,却要理解对手。诸葛恪的愚蠢难以置信!估计从小得到孙权的宠信,没被人骗过。何况作为敌手,收集的信息里必然也有这部分内容,可以问一下啊。公子哥儿害死人啊!原来张特用缓兵之计,哄退吴兵,遂拆城中房屋,于破城处修补完备,乃登城大骂曰:“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粮,岂肯降吴狗耶!尽战无妨!”恪大怒,催兵打城。城上乱箭射下。恪额上正中一箭,翻身落马。——因怒兴师,将帅大忌。诸葛恪亲临前线可能是愤怒,未必是勇敢。诸将救起还寨,金疮举发。众军皆无战心;又因天气亢炎,军士多病。恪金疮稍可,欲催兵攻城。——公子哥儿的脾气。营吏告曰:“人人皆病,安能战乎?”恪大怒曰:“再说病者斩之!”众军闻知,逃者无数。——病都不能病?!太狠了!人家又不是机器人。忽报都督蔡林引本部军投魏去了。恪大惊,自乘马遍视各营,果见军士面色黄肿,各带病容。——非要逼到手下叛变才能知道实情。可知,平时根本不知道大众疾苦。遂勒兵还吴。早有细作报知毋丘俭。俭尽起大兵,随后掩杀。——被虞松言中了。
&|& 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上,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激励得法!老将壮怀!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敢死队的样子!脱盔卸甲是为了攻击方便。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将惰兵疲,无法理解对手,危险了!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未必是措手不及,而是天寒衣多,身穿盔甲行动不便。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砍翻在地。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枪刺丁奉,被奉挟住枪杆。嘉弃枪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奉赶上,就以枪刺之。——两将未必是武艺不行,是没有丁奉决死之心。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轻敌,无谋,乏备,弃军。胡遵不合格。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夫战,勇气也”,魏军将帅皆无斗志,人多也没用。司马昭、王昶、毋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类似吴国上次北伐,诸葛瑾失败造成全局动摇。所以说,确定方针后,就要就是选择干部了。却说诸葛恪引兵至东兴,收兵赏劳了毕,乃聚诸将曰:“司马昭兵败北归,正好乘势进取中原。”遂一面遣人赍书入蜀,求姜维进兵攻其北,许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万,来伐中原。——少年壮志。得志则不太好。所以有句话说,太年轻时候成功不是好事。临行时,忽见一道白气,从地而起,遮断三军,对面不见。蒋延曰:“此气乃白虹也,主丧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蒋延大胆,敢言。恪大怒曰:“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军心!”叱武士斩之。众皆告免,恪乃贬蒋延为庶人,仍催兵前进。——独断!以后谁还敢说不好听的真话?丁奉曰:“魏以新城为总隘口,若先取得此城,司马师破胆矣。”恪大喜,即趱兵直至新城。——老将有见识。诸葛恪是喜后一句吧。守城牙门将军张特,见吴兵大至,闭门坚守。恪令兵四面围定。早有流星马报入洛阳。主簿虞松告司马师曰:“今诸葛恪困新城,且未可与战。吴兵远来,人多粮少,粮尽自走矣。待其将走,然后击之,必得全胜。但恐蜀兵犯境,不可不防。”——有全局思维,有具体做法,不错。师然其言,遂令司马昭引一军助郭淮防姜维;毋丘俭、胡遵拒住吴兵。——调整部署,姜维才是重点防守对象。
&|& 却说胡遵渡过浮桥,屯军于堤上,差桓嘉、韩综攻打二城。左城中乃吴将全端守把,右城中乃吴将留略守把。此二城高峻坚固,急切攻打不下。魏军登上大堤,没能攻下两城就不是成功。屯兵坚城之下,必须速胜。全、留二人见魏兵势大,不敢出战,死守城池。胡遵在徐塘下寨。——僵局,看谁的援军先到。时值严寒,天降大雪,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是鼓舞士气尚可,如果是放松就不对了。胡遵没有危机意识。忽报水上有三十只战船来到。遵出寨视之,见船将次傍岸,每船上约有百人。遂还帐中,谓诸将曰:“不过三千人耳,何足惧哉!”只令部将哨探,仍前饮酒。——难以置信!这样麻木的将领!即使没有援军,肯定也攻不下两城。将帅没有必胜的决心,属下怎么会拼死?对比曹操亲自擂鼓攻城,胡遵差远了。
&|& 却说吴太傅诸葛恪,听知魏兵三路而来,聚众商议。诸葛恪虽然聪明,毕竟是初次章兵,也注意博采众议。平北将军丁奉曰:“东兴乃东吴紧要处所,若有失,则南郡、武昌危矣。”——毕竟是老将,一眼就看出关键所在。恪曰:“此论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从江中去,吾随后令吕据、唐咨、留赞各引一万马步兵,分三路来接应。但听连珠炮响,一齐进兵。吾自引大兵后至。”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只船,望东兴而来。——也是直接出击。
&|& 是年冬十二月,司马昭兵至东吴边界,屯住人马,唤王昶、胡遵、毋丘俭到帐中计议曰:“东吴最紧要处,惟东兴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司马昭熟悉地形,应该是做足功课才来的。遂令王昶、毋丘俭各引一万兵,列在左右:“且勿进发;待取了东兴郡,那时一齐进兵。”昶、俭二人受令而去。——自信满满,仿佛胜券在握。昭又令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取东兴大堤;若夺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遵领兵来搭浮桥。——强攻还如此自信,司马昭目中无人。
&|& 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孙权托付的是诸葛恪、吕岱,立孙亮的确实诸葛恪一个人,诸葛恪不注意影响。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乘隙而攻,和姜维的北伐是一样的思路。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大抵文人都是不喜欢动武的,他们不了解竞争的必要性。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强硬。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还讲点理由。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司马兄弟初次掌握军权进行战争。这也是稳定统治的体现。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两兄弟有人看家、有人出差。
&|& 却说姜维正走,遇着司马师引兵拦截。原来姜维取雍州之时,郭淮飞报入朝,魏主与司马懿商议停当,懿遣长子司马师引兵五万,前来雍州助战;师听知郭淮敌退蜀兵,师料蜀兵势弱,就来半路击之。魏军可以调配多路人马攻击蜀军,这是实力的差距。司马懿这时候更关注朝廷的变化,所以还不能亲自出征。派遣司马师也是为了掌控军队。赶到阳平关,却被姜维用武侯所传连弩法,于两边暗伏连弩百余张,一弩发十矢,皆是药箭,两边弩箭齐发,前军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司马师于乱军之中,逃命而回。——孔明的秘密武器发挥效力,姜维终于摆脱了危机。却说麴山城中蜀将句安,见援兵不至,乃开门降魏。姜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筑城的构思失败了,姜维一战损兵数万,这是孔明时代所没有的。蜀国吃大亏了。司马师自还洛阳。——朝中紧要。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乃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言讫而亡。——司马懿说的是真心话,他也面临曹操当年的困境。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芳厚加祭葬,优锡赠谥;封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昭为骠骑上将军。——司马懿的儿子比曹真的儿子强多了。对于司马懿的去世,曹氏家族成员没有人抓做机会,人才凋零,难以理解。曾经这么多人才的曹氏家族怎么了?难道富二代真的彻底堕落了!却说吴主孙权,先有太子孙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吴赤乌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孙和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孙权命太长了,太子都没机会登台。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诸葛恪这个少时聪明的人也是个富二代。也面临大权在握如何使用的问题。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风灾水灾!万民艰难!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孙权高寿。三个创业者都推出历史舞台了。
&|& 丁奉,字承渊,庐江郡安丰人,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丁奉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楙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楙,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后来,孙休病逝,丁奉等人拥立孙皓为帝,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几年后,丁奉去世,家人受谗言而被流放。
&|&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年),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袭破魏军的作战。&  孙吴建兴元年(252年)十月,诸葛恪于东兴修筑大堤,连结左右两山并在其间筑城两座,各留干人防备魏军。十二月,魏王曹芳分兵三路攻吴: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今湖北江陵);镇南将军毌丘俭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城);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军7万进攻东兴,作浮桥渡水,攻打两城。吴守军告急,诸葛恪亲率援军4万,昼夜兼程,急驰东兴。令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人为前锋,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行进迟缓。丁奉自率3000人疾速突进,下山后改乘舟楫,顺风直下,仅两日即至东兴,占据徐塘(即濡须坞,在今安徽含山西南)。时天降大雪,胡遵等人正在聚会饮酒,毫无戒备。丁奉率部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赶到。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因超载桥断,落水及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溺死。毌丘俭、王昶等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吴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此战,吴军雪夜突袭东兴,乘敌毫无防备之机而攻之,终获大胜。
&|& 孙权墓,江苏著名历史古迹。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在南京市钟山南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神凤元年大帝崩,时年七十岁,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岗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
&|& 汉中,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古汉台望江楼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 阳平关镇位于宁强县西的嘉陵江谷地,是阳平关镇政府驻地,镇区南靠鸡公山&,北依银屏山,中有子龙山,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越镇区,三道河与韩家河从东南岸、清河从江北岸汇入,地形复杂,气势雄伟,向以险关要隘著称,宝成铁路横过镇北,阳安铁路以此为起点,镇区内另有三条过境公路通过,是川陕甘三省交汇处交通重镇。
&|& 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史料载,其名来自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一般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凤翔古称雍州,位于关中西部,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西安,西扼秦陇。这里曾是周室发祥之地,赢秦创霸之域,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以“三绝”(西凤酒、姑娘手、东湖柳)而闻名于世。
&|& 郭淮(?-255),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封阳曲侯。建安年间(196-220)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称帝后,封郭淮为关内侯,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立下战功。正始元年(240),郭淮打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讨伐毌丘俭之乱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死后谥号穆侯。胡遵(?—256)安定人。三国时魏国大将,252年东兴之战被吴将诸葛恪击败,先后担任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车骑将军。&  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毌丘俭(?-255),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中国三国时期魏将。他于公元255年发动针对司马师的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之一,但不久即兵败被杀。
经库史库子库集库专题库
推荐古籍笔记作者(按更新顺序排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奉活了多少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