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项目审计都有什么好处?

市审计局开展2013年至2014年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情况审计调查
 当前位置:
市审计局开展2013年至2014年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情况审计调查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   日   
信息来源:市审计局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信息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提高财政信息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安排,近日,市审计局组织开展2013年至2014年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本次审计通过对合肥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了解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制度建设、运行使用情况,全面掌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本程序,项目的前期论证、招标采购、合同签订、进度款支付、专家验收、资金使用的有关情况。揭示信息化项目建设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资金有序使用,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你最近一次进行Windows桌面审计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你像大多数和我工作的网络管理员一样,那么你很幸运,可以使用一个标准的桌面镜像。一个对所有桌面上的东西均进行的正式审计似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你想规范你的Windows配置设置。或者你需要更好地掌握终端安全。你甚至可能想清理组织的软件许可。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有几件事需要你记住,这几件事能够将你的桌面审计效果最大化。  定义Windows审计的需求  首先,你为什么要审计Windows配置呢?50%任何成功的项目——审计或不审计——依赖于合理的设置预期。除了确保合适的IT人员参与进来,还应确定哪个或哪些非IT人员需要检查桌面环境。  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法律、法规遵从性和内部审计人员。要考虑到比目前业务更多的严格要求,来自这些领域的代表在登录广告、本地安全策略、软件许可、审计日志记录等方面很有发言权。甚至销售人员和客户服务对桌面配置也有发言权。  需要问及所有受影响的各方面人员。有人可能认为你疯了,他们认为“桌面审计是IT的事”。所以要让他们知道软件审计是如何影响整个组织,并且他们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做出的援助是如何影响长远业务的。  了解你的企业系统  明白哪里是什么。你不能审计你不了解的东西。人们很容易忽略某些桌面系统,比如那些属于销售人员、远程办公室或仓库的桌面系统。然而,如果你想得到目前Windows桌面使用情况的准确情况,你最终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从你的网络拓扑图开始。从网络端口扫描器如nmap或SoftPerfect网络扫描仪等,检查哪些主机是动态的。只是不要忘记那些没有直接通过局域网访问的网络。差强人意的桌面审计往往是是忘记各种不是特别明显的系统,但这些系统通常应在IT的控制之下。  利用安全漏洞评估。如果你正执行定期漏洞扫描或拥有更多正式的内部安全评估,你会得到很多任由你处置的信息。你可以利用漏洞扫描器报告中的信息分析现有的桌面情况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发生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明显的改善(如需要第三方补丁管理和本地安全策略)。如果正在运行的扫描具有签证,这样更好像Nexpose和LanGuard这样的工具可以提供惊人的洞察力和有关Windows系统运行时的验证信息。  记住,桌面审计并不安全  当然,安全实际上是几乎所有Windows桌面的首要任务,不间断的安全评估确实会补充你的桌面审计。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括收集软件许信息以确保合规、操作系统的版本是否符合升级计划,监测应用程序使用情况以确保一致性和支持。  此外,定期进行企业系统库存(如BYOD策略相关的)也是一个好主意。你了解环境中的信息越多,你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并更好地执行。  Windows配置是一项动态工作  大多数人远远跟不上技术变化的速度。不要将Windows桌面审计看作是一次性的工作。想像一下你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决定或者业务中的每件事情常年都依赖一个一次性的信息快照。桌面审计应该是你不间断的IT计划的一部分,可能每年进行一次,也许和定期漏洞评估一起进行。  在开始桌面审计之前,你花费越多的时间确保Windows配置的合理性,你就会有更大的机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最好从一个小的软件审计开始,特别是如果你以前从没有做过审计的情况下。构建你的审计工程和工具集,Windows桌面审计将是另一个运行良好的IT功能。  成功的Windows审计能够帮助IT管理员优化工作站配置,提升安全性和简化系统管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试论新形势信息化手段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中的应用
站内搜索:
威海市审计局& 陈京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深刻的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部门提出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要求审计当好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深化改革“催化剂”和宏观调控工具。在上述新形势下,国家审计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拓宽审计的广度、深度,实现国家审计工作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分析、技术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审计信息化观念
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业务人员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观念误区:一是认为信息化手段是专业人员的工作,与已无关。部分审计人员认为,信息化手段是高科技,是信息科等专业人员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相关的AO应用和OA使用即可,审计过程中如果有数据需要审计,直接找信息科的人员协助审计即可。二是信息化手段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里面,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要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都取得,那么通过信息科专业人员的查询、分析等就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查处所有的问题,减轻工作压力。
针对以上错误的观念,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进行宣传,让广大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一是信息化手段在审计业务中的全面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审计过程中的信息化手段如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就会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审计,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效果不理想。二是信息化手段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扩展审计广度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层面提出要求审计全覆盖,在现有条件下,为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则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努力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和审计方式现代化。继续深化和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努力构建实时监控、动态监控的在线审计系统,并成为常规监督的基础。推广运用设备仪器辅助审计,拓展先进技术手段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行“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搭建电子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机关组织结构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三是信息化手段应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信息化手段在审计项目全过程、审计管理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名审计人员都要作为一份子参与到全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充分开拓思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设好审计信息化队伍
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深挖潜力、强基固本,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坚实保障。
(一)抓好审计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本着“缺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补课式培训、菜单式培训;分类、分级、分层次、分专题抓好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重点开展基础应用和基本操作培训。继续加强AO认证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熟练运用OA、AO操作技能,以及其他软件工具进行审计管理和实施项目审计的能力。
(二)抓好计算机审计中级人才培养。每年选送符合条件的审计业务人员参加省厅计算机中级培训班,确保每个大型审计组配备一名计算机审计中级人才的目标。选送计算机审计骨干,参加省厅举办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班和中级后续提高班。
(三)抓好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培养。突出做好领军人才培养,各市(区)要确定1到2名思想活跃、新技术接受快、组织能力强的审计骨干,或派出学习,强化培训,或压担子,积累实践经验,以此引领和带动全市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做好分级分类培训的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做到人人心里有目标,千斤重担大家挑,让每一位审计干部对信息化手段应用工作入脑、入心、入身,都做信息化建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不做旁观者和见证者,将审计业务能手和计算机高手充分融合,达到审计创新、资源共享、工作共同推进目标。
三、搞好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
如何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中的作用,根据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尽早部署建设数据中心,将会极大推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供审计所需的数据,为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供保障。
(一)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主要是在数据中心审计信息资源的存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应用,提供审计数据分析操作平台、数据挖掘系统等服务系统。除预制的专业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外,还将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灵活的审计数据分析环境,按照自身的审计思路进行特定的业务查询和分析。
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使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大幅拓展。一是通过跨行业数据分析,使审计范围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通过审前技术攻关,有效减少审计现场处理技术问题的必要时间,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精力用于查找问题上,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审前数据分析,可以实现有的放矢的开展审计,审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审计取证能力进一步增强,更有效的提升审计成果。
(二)数据中心使用维护。数据中心建成后,如何有效的使用、维护好,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手段应用范围,搞好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一要严格落实“审计一个、采集一个、存储一个”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电子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二要确定由各行业责任科室主导、信息科协助做好审计方法的编写和完善工作,确保各行业的审计方法数量逐年增长,同时保证新增审计方法质量。三要由各行业责任科室和信息科相关技术人员成立审计方法体系评估小组,每年一次对系统中现有审计方法体系进行评估,及时改写或清理不适应当前审计工作实际的方法。
通过利用数据中心建设、使用,使广大审计业务人员能够提高效率、扩展审计范围,将使审计业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资源用于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
四、创新思路,搜集数据,利用信息化化手段实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
创新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信息化成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通过全面深入的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各种可以数字化的数据,尽可能多的取得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各种电子数据,结合原来积累的各行业的历史数据,创新思路,采用信息化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审计事项进行审核。如青岛市审计局在对“球类项目进校园”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过程中,针对学生群体上网比较普遍的情况,利用网络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利用网络平台的分析功能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烟台市审计局在地税审计中,利用掌握的历年地税征管数据,对地税稽查部门每年选取稽查对象合理性情况进行了评价;青岛市审计局对工程清单下的不平衡报价问题,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审核,大大提高了投资审计的效率;乳山市审计局在地税延伸中,对混凝土企业利用工业用电量核实其收入的真实性,以确定是否存在偷漏税问题。
文章来源:
威海市审计局机关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
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_党建园地_队伍建设_仪陇县审计局
&&您的位置&& >>
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
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第二季度审计署党组中心组学习会暨署各单位和省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刘 家 义(日)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新思想,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既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关乎审计事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这次将署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与研究班结合进行,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研讨,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形成共识,推动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有关学习资料已经发给大家,结合这些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最近的一些思考,我先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的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理解和领会。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我体会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四个全面”是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指南。“四个全面”犹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棋盘”上的四个关键招数,只要把这“四招”关键棋布好局、谋到位、落到实,就能满盘皆活,也才能游刃有余。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辩证思想。我认为,一要把握根本。“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要把握整体。“四个全面”包括一大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两大支撑,即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重要支撑;一个保证,即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各项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三要把握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内含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法治方式巩固改革成果,以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互促进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者不可分割、不可偏颇。四要把握系统。“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方略的大系统,突出强调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每个“全面”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含着一整套战略目标和具体举措,强调发展和治理的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五要把握未来。“四个全面”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工作部署、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 (二)“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一要立足当前实际。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幅宏伟画卷渐次展开、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源于对当前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和清醒认识,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二要着眼长远发展。“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规划了道路、设定了目标、明确了举措。这要求我们必须从长远出发,不可片面谋求眼前发展而牺牲未来利益,更不可片面追求个人、集体、部门、地区利益而损害国家整体利益。三要解决现实难题。“四个全面”坚持问题导向,每个“全面”都是为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开出的济世良方,要求在规定时期内见到实际的效果。回顾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夺取了政权;在共和国建立初期,“剥夺剥夺者”,采取“赎买”政策,进行了“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稳步发展,政权得到了巩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巨大飞跃,是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国际大格局变动、国内各种矛盾“水落石出”、改革处于“啃硬骨头”等发展阶段,从解决现实难题来着眼的。因此,我们必须步步为实,切不可浑浑噩噩慢作为,也不可盲目莽撞乱作为,更不可消极怠工不作为。四要坚持循序渐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协调”,关键是要循序渐进。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剩5年时间,离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年多一点时间,在这段时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要加强谋划,谋实发展举措,收到发展实效。&& (三)“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统筹谋划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这一点我体会很深,从审计行业来讲,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广泛学习借鉴各国的经验,但不照搬照抄,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道路。如果我们照搬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今天的审计就不是中国审计,中国审计也不会在世界上处于引领地位之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从根本上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就是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完善和发展一整套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动力之源和重要法宝,也是必由之路,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攻破体制机制藩篱,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划定了法治轨道、提供了法治遵循,有利于发展成果更加固化,推动各项制度更加定型,切实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全方位支撑;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内容,体现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重在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二、更好发挥审计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思想精髓,落实到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家审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去认识、去实践、去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国家审计作为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认识。一是法定性。宪法、审计法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都对审计监督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赋予审计机关维护秩序、推动改革、推进法治、促进廉政、强化问责、保障发展等职责和任务。作为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制度,国家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二是独立性。法律规定,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制度设计看,审计机关不具有资金分配权、项目审批管理权,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这种独立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审计机关能够不囿于部门利益的羁绊,能够从宏观全局、前瞻视角来看待、分析问题,能够客观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能够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三是全面性。国家治理,简而言之就是“用人、管权、理财”,人用好了,权管住了,财理好了,经济社会就能高效运转。审计作为覆盖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经常性监督制度,审计对象和内容具有广泛性、普遍性,涉及国家治理的多个领域,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涉及到从事国家治理的这些领导者;审计作用发挥也有全面性,通过审计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促进用好人、管好权、理好财,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完善用人、管权和理财。四是专业性。审计作为一种专职和专业的监督行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其中精通查账、熟悉财政财务和相关业务知识更是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和事项的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信息流的审计,不仅要摸清真实情况、揭示风险隐患、查找突出问题,还要善于对症下药,对审计收集到的与问题相关联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研机析理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五是客观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审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审计中必须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实事求是地揭示问题和分析原因,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做到问题明、证据实、打得准。可以说,审计监督的本质属性和独特优势,是我们研究审计如何有效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在审计实践中,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法治、反腐”,站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部署各项工作,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进方法,努力实现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由单纯的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由单纯的静态审计向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转变、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转变。这些转变,前者是基础,立足前者、推进后者,最终实现两者结合,从而审计能力、层次和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为此,我们要突破狭隘的行业审计观、项目审计观、区域审计观,切实树立科学的国家审计观。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形成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民生审计一体化,境内与境外审计一体化。在审计资源整合上,形成审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项目方案、组织实施一体化,审计一线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审计业务操作与理论研究一体化。在审计作用发挥上,形成查处问题与促进发展、分析原因与推进改革、促进整改与推动问责一体化,惩治腐败与促进廉政、揭示风险与维护安全、促进公平正义与推进民主法治一体化。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推进审计全覆盖,力求发挥审计监督的最大效能。&&& (一)围绕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全面的持续协调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审计要当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贯彻总理指示,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履行职责,促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当前,要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三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就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追踪到个人,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二要保障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李克强总理指出,审计要看好公共资金,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按照这一要求,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安全、绩效”,加强对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审计,严肃揭露和查处骗取套取、贪污侵占、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重点突出对财政资金存量和增量的审计,促进最大限度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资金优化结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三要推动政策落实。政策起作用关键是落地生根。审计机关要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发挥好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审计中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从具体政策措施看,要持续加强对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促进资金到位、项目落地、政策生效。四要揭示风险、维护安全。李克强总理强调,审计要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安全员”作用。从长远看,审计要关注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方面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当前,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化的压力将持续加大,“水落石出”后,一些被长期掩盖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一些隐性风险会逐步显性化,审计中要重点揭示财政、金融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五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长期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进一步显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会愈益突出。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围绕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制发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政策措施,构筑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方向目标、实现路径。怎样才能使这些改革举措变成现实呢?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要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做深化改革的“催化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要通过审计深挖根源,研究提出为什么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恩格斯指出,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这个外壳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个社会就可以良性运转,一旦这个外壳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冲破这层外壳。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怎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通过改革来不断调整我们的生产关系、完善我们的上层建筑,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当前,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未完全厘清,政府间、部门间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够清晰,简政放权与政府职能转变衔接不够,各方面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平公正的运行规则尚未建立健全,等等。对这些涉及改革的根本性和深层次问题,审计机关要认真研究分析,结合审计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推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要通过审计揭示问题,研究提出改什么。当前,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甚至成为改革措施落实的障碍,不仅影响改革进程,也削弱了改革效果。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通过审计,揭示并促进相关制度规定及时修改完善。我们要按照总理指示,及时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特别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整合资金、不利于风险防范、不利于政策落实的制度规定,并推动尽快改进完善。对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要促进总结完善,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定。三要通过审计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研究提出怎么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全面精细的谋划,促进改革稳妥有序地深入推进。为此,审计要充分利用掌握信息全面、系统、客观的优势,综合运用和深入分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及信息,密切关注各领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抵消等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三)围绕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更好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李克强总理指出,审计要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确保权力不被滥用、资金不被侵蚀。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着力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要通过审计推动依法行政,促进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的监督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保障。审计首先要监督公权力的行使和运用,通过监督传递压力,通过压力推动落实,督促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来行使公共权力,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二要通过审计促进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推动解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法律规范体系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审计要注重反映现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法律法规不适应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积极提出立改废释的建议。三要通过审计促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防止发生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依法治国,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要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领导干部履行好发展、环保、民生、安全、绩效、廉政责任,并通过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推动追责问责,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严格规范审计行为。&& (四)围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李克强总理指出,审计要瞪大“火眼金睛”,发挥好反腐败“尖兵”和“利剑”的作用。最近,总理又进一步要求,审计要发挥好“双利剑”的作用,一个是反腐的“利剑”,一个是促进发展和保证经济安全高效的“利剑”。按照这一要求,审计工作中要突出以下重点:一要着眼惩治腐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审计中要重点检查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贷款发放和证券交易、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问题。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坚决一查到底,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我曾反复讲,对重大问题,在我们的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查不出来,查出来不如实报告,报告了不依法处理,不仅是失职,客观上还充当了“保护伞”。二要着眼源头治理,促进建立健全反腐败长效机制。腐败大都与权、钱有关,各种腐败现象的背后,都有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影子。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要通过牢牢地看好钱、问好责,促进形成“不敢腐”的政治生态。从长远看,要更加注重源头反腐,深入分析审计发现违法违纪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对策建议。三要着眼于整肃庸政懒政怠政,加大对不作为等“软性”腐败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李克强总理强调,对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审计中要重点检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情况,注重揭示和反映消极松懈不想作为、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墨守成规不会作为等问题,促进积极、主动、依法、有序作为。&&& 三、全面提升审计服务“四个全面”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四个全面”要求,做好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深入总结查找我们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在队伍建设、思想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方法、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也是未来一个时期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之举。正如古人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一)在审计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人员“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当先正己”,要有“不唯上、不浮躁、鼓实劲、求实效的精神”,“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检查和督促别人”。多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把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培养锻炼了一支无私无畏、敢于亮剑、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审计队伍。可以说,没有这么一支过硬的队伍,审计工作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我感到,我们审计系统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能力不足,最大的恐慌是本领恐慌,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比如,我们有些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有的站位不高,视野不宽,缺乏大局意识和宏观视野;能力素质不适应,面对新任务、新课题,有的不知道审什么、怎么审,出现本领恐慌;干部作风不适应,有的履行“两个责任”、遵守各项纪律、工作激情、拼搏精神等存在差距;队伍结构不适应,领导班子结构亟待优化,年轻干部培养滞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队伍建设还远远没有到位,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未来一个时期,审计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强化审计队伍的思想、能力、纪律、廉政和作风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尽责、担当的审计铁军。围绕这一目标,要着力加强以下工作:&&& 一要抓住领导班子这个关键。能不能带出高素质的队伍,领导班子是关键。当前,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总体上是过硬的,善思善谋、敢抓敢管,但是不能盲目乐观,审计系统不是天然的“净土”,审计人员也不具备天然“免疫力”,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任其职不尽其责。有的是自己毛病较多,不敢管;有的是自我要求不高,不想管;有的是自身能力不足,不会管;有的是只求自身廉洁,忽视队伍廉政建设;有的是重业务轻廉政,把审计业务与党风廉政建设搞成“两张皮”,等等。个别“一把手”工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遇到矛盾就绕着走,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还一味埋怨、抱怨上级不支持、下级不得力、班子成员不维护。这些问题与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要深刻认识到,组织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赋予一定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交给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抓班子、带队伍、把方向、出思路,要研究大事、把握大势,理清班子怎么管、队伍怎么带、方向怎么把、目标怎么定、重点怎么抓、问题怎么解、矛盾怎么化,等等。作为正职,要宽容、宽厚、宽松,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在育人用人上,既要“慈不掌兵”,又要“爱兵如子”;在事业发展上,要理清理念思路、方向目标,形成规划计划、制度规范,严格抓好督促、检查和落实;在党风廉政建设上,要时刻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提出具体的措施、抓手和载体等;不仅个人要做到不恋权、不贪财、不好色,还要带动整个队伍做到清正廉洁。作为副职,要尽职、尽责、尽言,尽职不揽权、尽责不贪功、尽言不失矩。当然,一个班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把手”,看“一把手”怎么办,民主集中制怎么去履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怎样去开展。作为领导班子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敢于并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开展起来,关键在“一把手”,凡是坚持不好的,主要责任都在“一把手”,要么你不敢,要么你不会,要么你不想。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真正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真正成为一个单位的“领头羊”和“主心骨”。&&& 二要抓住年轻干部这个中坚。年轻干部是审计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未来。我们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舞台、畅通跑道、加油助力,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冲劲、有实绩的年轻审计干部成长起来,在国际国内审计舞台上发出自己的“雏凤清声”,但也有些年轻干部的素质素养还不完全适应新的需要。有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法纪观念、行为举止、责任意识、能力水平与党员、公务员、审计人员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个别同志想的不是怎么努力接好事业的班,而是如何早日接到司长处长的位置;有的追求的不是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培苗夯实根基,而是整日盘算哪一天能“上台阶”;有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精神不强;有的不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工作中口大气粗、不知敬畏,自觉“老子天下第一”;有的好高骛远、自视甚高,认为舍我其谁,但实际工作中又拿不起、放不下;有的一经提拔就觉得进了“保险箱”,开始当甩手掌柜,沉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静不下心去调查研究、查核问题,不能亲自动手动脑。这种情况在地方审计机关、特派办、署内相关司局都存在。这些问题,既与一些年轻干部自我要求不严有关,也与相关组织培养不到位有关。干部有其成长规律,领导要把握好,年轻干部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在实践中锻炼和丰富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我们说,年轻干部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就像一张白纸,既有泼墨挥毫、绘出壮丽画卷的潜力,也有信手涂鸦、污损不堪的可能。关键是看组织怎么带、自己怎么悟。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既不能求全责备,拿着“放大镜”去找缺点,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鸡蛋里面挑骨头;更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工作上,要手把手地教,放心放手给他们压担子,把实践作为“第一跑道”,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政治上,要多教育、多指引,使他们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注重道德情操的修炼,更加遵纪守法,严守政治规矩;思想上,多关注、多关心、多关爱,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遭到挫折的时候,要多一些鼓励和帮助,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作风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当好“镜子”,“镜子”光洁平整,照出来的影像自然也会清晰端正,切忌成为“哈哈镜”;生活上,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更加敞亮,心态更加阳光,无忧无虑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年轻干部刚参加工作确实有很多困难,如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子女入学入托问题等,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三要抓住能力素质这个核心。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作为审计人员,最重要的是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和业务能力,也就是要德才兼备。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就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审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使审计人员不仅要知道怎么审,还要知道为什么审、为谁审,做政治上、工作上的“明白人”。提高审计人员法治观念,就要强化审计干部依法办事、依法审计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做到自觉遵法守法,坚持依法审计、规范行为。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就要加强培养培训。一方面要拓展审计人员培养锻炼的渠道,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健全完善审计人员资格准入、职务晋升、教育培训、业绩考评、激励约束、职业保障机制,激发调动审计人员的内在动力和事业热情。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通过普及性能力培训,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专业性技能培训,重在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使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审计能手和业务专家。&&& 四要抓住纪律作风这个保障。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到“四个服从”,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保密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八不准”审计纪律,坚守廉政纪律“高压线”。要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基础,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深入落实“实、高、新、严、细”的作风要求,持续查找作风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抓好问题整改。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为保障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各级审计机关还要做到“三不得”,即不得参与各类与审计法定职责无关的议事协调机构和其他工作;不得超越职责权限、超越自身能力、违反法定程序开展审计工作;不得参与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等考核、评议活动。要牢牢把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这个根本,决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在审计组织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适应审计工作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积极探索审计组织方式创新,实施政府性债务、社保资金、土地等全国性大项目审计,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强政策措施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财政存量资金等跟踪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还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对下指导不力、上下协同不够、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力量分散等问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要求更多地运用大兵团、多兵种、协同化的审计组织方式来统一完成一些复杂、艰巨的审计任务。未来一个时期,审计组织方式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审计力量、审计计划、项目管理、组织实施、成果运用等方面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多专业有机融合、多层级优势互补、多部门高效协同,实现全国审计“一盘棋”,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宏观性。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统筹规划。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既突出年度审计重点,又保证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全覆盖。对涉及全局或行业性的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审计资源状况,选择符合实际、管用、高效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对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指导,既要突出各地区、各部门的审计重点,又要形成跟踪审计整体合力。&&& 二要坚持上下联动。无论是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还是财政资金管理使用,都涉及从中央到基层的多个层级、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如果只审计一个方面,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审计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坚持整合各层级审计资源、上下联动,上级审计机关要把好方向、做好指导,下级审计机关要迅速反应、抓好落实,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监督链条和监督网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为有效实现上下联动指明了方向。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实行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核心是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无论怎么改,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没有变,审计是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性质没有变,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工作的方针没有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是始终不能变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于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有的片面地认为就是机构升格、职务提升、待遇增加,这种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这样的改革也是万万不能搞的。一定要认识到,改革的核心是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政策措施、保障机制、工作制度、运转方式等方面会有一些调整,报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后实施。&&& 三要实现横向融合。未来的审计工作,综合性越来越强,各个专业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消除“领地”意识、强化协作意识,消除“打工”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前面我讲到,审计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实现7个“一体化”。实现“一体化”的核心或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注重各专业、各层级审计项目的相互衔接;在组织实施时,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统一编组、扁平化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成果开发利用时,加强各领域审计成果的综合关联分析,突出反映战略性、全局性、宏观性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协作配合,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有效整改。&& (三)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这些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审计署已经归集了相当规模的数据信息,但我们推进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还不够,对数据的深度挖掘、综合分析和运用还很不充分,数据为审计一线服务还不到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各类信息海量累积,各种数据交织关联,审计的对象、客体和载体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利用的深度和层次,必须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一个时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国家审计云”。要强化以下措施:一要健全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全系统参与、全领域覆盖。加快推进审计机关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对内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对外逐步实现涉及经济社会各类信息数据的全归集,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还要加快建设国家模拟审计实验室。二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深刻关联、深度解析。我们要进一步总结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对财政、金融、企业等各领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加强中央、部门、地方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加强财务与业务数据间的关联分析,加强部门纵向各级间的数据关联分析,加强各被审计单位、行业、地方等单个系统与宏观经济运行系统间的数据关联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三要实现对数据的智能管理,提高审计决策和管理水平。我们将要建设的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应当具有决策支持功能,能够为审计决策提供各类数据分析结果,为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开发利用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应当具有审计感知功能,可以与联网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共享数据;应当具有信息传输功能,可以使各种有用信息迅速、准确、安全、可靠地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在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传递;应当具有信息展示功能,可以通过图形图像、文字表格、音视频等方式,动态展示审计项目的工作状态和进度,按需要、按授权调用查看。这一系统的建成,将为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在法治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审计法治化建设的核心是保障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近年来,审计法治化建设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现行审计规章制度仍存在“碎片化”、“老旧化”,以及过多过滥、相互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甚至相互“打架”等问题,有的单位重制定、轻执行,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破窗效应”。这些都是我们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未来一个时期,审计法治化建设的目标是: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不断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015年,审计署组织对建署以来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修订和完善,希望各级审计机关也作一下制度清理,使我们的制度更加规范和严谨。要适应审计实践发展需要,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一要积极探索和深入开展研究,推动修订审计法律法规。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完善审计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加紧研究,积极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形成规范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推动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二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审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审计准则、专业审计指南体系,使审计工作始终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规范高效实施。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审计内部管理制度,如审计业务管理、质量控制、廉政建设、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和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提高审计管理规范化水平。建立和落实审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审查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加强合法性审查,并注重发挥审计法律顾问、特约审计员的作用,使审计制度建设步入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三要严格制度执行和落实。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严格按制度规定办事。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责任制,从严执纪有责必问。同时要加大审计公开力度,除涉密事项外,不仅审计结果要公开,还要逐步实行审计过程公开,让审计工作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五)在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关于审计理论研究,我在2014年底审计学会换届大会上谈了一些看法,指出了审计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说,当前情况有所改善,但“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不重视理论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脱离实践、滞后实践甚至误导实践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这个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要求急速迸发的新时代,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求就显得更为迫切、更加重要。未来一个时期,审计理论研究的目标是:坚持总结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加强对国家战略、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理论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所处形势和环境的研究。如果搞不清楚、弄不明白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项目、拿出的审计成果恐怕就会成为自说自话、自得其乐,或者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我在前面谈到国家审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和作用,谈到未来审计自身发展的一些思考,应该说只是开了个头、起了个引子,需要广大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审计理论工作者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比如,我们经常说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那么,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哪些新要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有什么考量?这些改革措施对审计监督有什么需求?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石和保障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审计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又如,我们提出,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既要坚持依法审计,又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既不能以现在的制度规定去衡量过去的问题,也不能以过时的制度规定去衡量当前的改革创新事项。这是个基本原则,在审计实践中如何把握,掌握什么标准、达到什么效果等等,都需要边研究边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我多次讲过,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为完善审计制度、实现审计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起了“四梁八柱”,但房子怎么建、窗户怎么开、家具怎么摆,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探索。目前,署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研究制定完善审计制度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各地也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再如,我们正在开展的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跟踪审计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有效的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应该怎么报告?这些既是审计实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研究需要深入探析并提供理论支撑的问题。&&&&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三点:第一,理论研究要立足实践。理论研究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坐在书斋里东拼西凑、凭空想象、空泛议论。坐在井里观天下不行,象牙塔里也做不出学问。最近我反复研读毛主席的《寻乌调查》,很受教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脱离甚至背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扔进垃圾堆!第二,理论研究要建立在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审计理论,不能忘记几千年中国审计史,也不能无视国际审计的先进经验,不能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我们要继承传统,学习并博采众长,立足为我所用、为中国审计实践服务,还要善于总结规律,构建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理论有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命力,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今年6月,国际知名三大出版商之一的约翰•威利公司在美国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英文版首发式,社会反响很好。我想,人家之所以看中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审计理论。第三,理论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工作者、专家学者的责任。当然这是他们的第一职责,但我认为,首先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同志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作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重视理论研究,不知审计的过去和现在,不关注审计的本质和定位,不考虑审计的今天和明天,盲目干、跟着感觉走,是领导不好审计工作的,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审计工作领导者。所以说,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离开书斋,到实践中去!实践需要你们的智慧,你们更需要实践的空气!&&&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主要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有些还没有考虑成熟,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希望通过这次党组中心组学习和研究班,就审计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把我们的事业谋划好、发展好。
责任编辑:admin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1信息无?专题2信息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化教育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