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出苹果iphone 5c怎么样c系列是出于什么目的,体验效果怎么样?

如何评价 2015 年 3 月发布的全新 12 英寸 MacBook?
13.1 毫米,0.92 千克,目前最轻薄的 MacBook除原有银色版本外,增加了深空灰和金色版本带有力度感应的 Force Touch Trackpad无风扇设计重新设计的全尺寸键盘全新 USB-C 接口,集成 USB 3、电源、HDMI、VGA 和 Mini DisplayPort。
按投票排序
307 个回答
在苹果的硬件序列中,新MacBook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产品,它标志着苹果PC时代的终结。新MacBook(简称NMB)不是对现有MB系列的升级,而是降级。我会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分析NMB,以及苹果公司的逻辑和布局。这个答案断断续续写了很长,对苹果产品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慢慢看,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一)NMB是转型的标志——————NMB从最初的概念,到产品设计、应用,都和以往的MacBook系列产品完全不同,它是把移动端产品的逻辑纳入到现有的MacBook产品线之后的产物。在NMB发布之前,iMac、MacBook Pro 和air 这3款产品,权限要高于iPhone、iPad、iPod等产品,是它们的「母舰」。Mac系列的操作系统更强大,掌握着主导权(例如,把iPhone插入MacBook,会自动弹出iTunes、iPhoto)。可以简单画一张图,说明这种权力的从属关系。图中,iCloud是核心,但PC端主导着Post-PC端(移动端)。但NMB的位置不同,它是和iPhone、iPad产品同一级别的,不再具有主导权。iCloud从名义上的核心,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主导所有硬件。这是未来的趋势,MacBook系列将不再是用户的核心终端,而是处于和iPhone等产品平等的位置上。因此,NMB是一种降级。这是苹果硬件序列的去中心化,抹平了PC、Post-PC(移动端)的分野,打破了不平等的关系。从2011年WWDC发布iCloud时,这个逻辑就已经存在,只是在2015年,苹果才真正从硬件上开始动手。NMB只是第一步,最终,所有苹果的硬件产品都只有物理上的差别,在功能上,所有的权力归于云端。早在1997年,乔布斯回到苹果时,就已经说出了这个趋势,乔布斯在回答开发者时说:「如果我们的网络足够快,为什么还需要硬盘呢?」NMB只有一个接口,无法用电缆连接iPhone等产品(其实可以,只是非常麻烦),这是一个隐喻,MacBook象征性地放弃了对iPhone等产品的主导权。具体说一下NMB的产品逻辑。iPhone取得巨大成功后,Post-PC时代来临。这个阶段的一大标志,就是移动端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逻辑,并且反过来影响传统PC产品。例如,在iPhone成功后,MacBook的触摸板改为了反向滑动(10.7,lion)——此前触摸板的逻辑是鼠标(拖拽),从此之后,改为了多点触控(映射屏幕)。事实上,Mac OS X一直在向iOS靠拢,到了Yosemite时代,视觉已经完全与iOS统一了。在NMB身上,所有的变化、改进,都有清晰的逻辑——苹果希望把移动端产品的特点、风格、基因,注入到NMB里。可以简单列一下这些变化:(1)电源:去掉了苹果引以为傲的MagSafe接口,改为了插入式的USB-C。因为在使用场景中,它默认是不插电源的,这和MacBook air或Pro不一样。这是产品上的重大抉择,苹果选择了未来,而不是现在。(2)只有1个电源、1个耳机接口,和iPhone、iPad保持一致,这非常刻意。(3)正因为如此,NMB的数据传输非常依赖无线网络。这是从产品层面的引导——iCloud才是中心。就像乔布斯在发布MacBook air时所表达的:既然有更好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为什么还需要光驱?尽管目前有些不方便,但符合未来的趋势。(4)去掉了风扇,因为英特尔的core M。与iPhone、iPad一致。(5)NMB不再是用户的中心。(6)产品颜色、外包装风格等,与iPhone、iPad一致。从这个逻辑上看,NMB的定位、产品设计简直无懈可击。因为苹果不满足于仅仅创造完美的硬件,而是要打造无缝的用户体验,NMB仅仅是体验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因此,NMB只是个制作精良的上网本而已。它甚至不需要多么完美,只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足够成功了。只要苹果的生态系统还存在,那么就不必过分关注单个产品的表现。但这个逻辑并不完整,甚至是危险的。——————(二)为了便携——————NMB体现了苹果的两条逻辑,(1)在战略定位上毫不妥协,进行激进的移动端转型,仅保留1个多功能接口;(2)在战术层面,围绕移动端的用户体验,努力重新设计整个产品。在苹果的逻辑里,对于移动端产品来说,便携(尺寸、重量)是第一位的,是最大的用户体验。NMB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透「便携」这个维度。为了使NMB更薄更轻,苹果重新设计了几乎没有键程的蝶式结构键盘;使用了性能很弱的Core M处理器;减小主板尺寸、重做Unibody、去掉风扇,所有的空间装上了阶梯式电池。此外,视网膜屏幕改为12寸,以及的奇葩分辨率。都是为了便携。既然在便携的维度上毫不妥协,于是NMB在性能、电量、输入体验等一切方面,不得不妥协、让位。NMB的外观就算再漂亮,却无法掩盖这一点。技术、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所谓决策,无非是一种取舍。在头脑正常的产品经理看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NMB是苹果给出的答案,轻薄就是一切。NMB建立了苹果新MacBook产品线的标准,并在今后的时间里补足性能的短板。这很像2008年苹果发布MacBook air时的场景,那时air同样不完美,还在使用机械硬盘。MacBook air发布时的戏剧性效果来自于毫不妥协的性能(13寸屏幕、全尺寸键盘、卓越性能),以及装在信封里这一简单直接的轻薄概念的巨大张力。它的广告语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The world’s thinnest notebook.)。这就是苹果品牌、产品的魅力——在于疯狂的用户体验,绝不妥协的、令人震惊的戏剧性效果。而且说白了,这种魅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人类是不完美的。但NMB并不具有这种魅力,它显然比air先进得多,但它做了太多的妥协,唯一真正不妥协的地方,是只留下了一个USB-C接口,这一点反而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三)两个逻辑,两种伟大——————暂时跑一下题,先召唤一下2010年瘦弱的乔帮主。那时,乔布斯用一张Keynote说明苹果的哲学,仅有科技是不够的,科技必须与人文思想结合。在这张图中,苹果就处于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在这里,科技负责实现功能,人文负责用户体验。这当然是一个营销概念,但也是真正的哲学。有意思的是,苹果认为人文的路比科技更远:科技是600米(或英尺),人文是1500米。其次,科技与人文并不在一个方向上,它们之间存在夹角。换言之,科技、人文的逻辑并不一致。这是用户体验的源头。昔日巨头诺基亚的中文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也是同样的意思,它的潜台词是,科技并不以人为本。可以把「科技」改写成「机器的逻辑」,把「人文」改写成「人的逻辑」,两者构成了不同的编解码系统,前者很大,后者很小。我们常说的UI,还有个更古老的名字,叫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它本质上是连接或翻译人类、机器两种不同逻辑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贯穿两种不同的介质和逻辑。所谓用户体验,是机器的逻辑要屈服于人类逻辑的局限性,比如人的身高、体重,感觉器官、人同时只能看一部电影……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球表面、温度、湿度、重力等等。乔布斯的这张Keynote可以用坐标系来表达。因为需要一个参照物,所以我在图中放上了「小米」,并不代表小米公司的产品真的在这个位置。苹果的理想,是永远占据图中的位置,同时满足科技-人文的逻辑。核心的问题是交互。站在科技-人文十字路口,有2个不同的视点。首先,从(1)机器的逻辑看,交互定义产品,只要交互设计不变,那么产品的本质就不会变。苹果公司在1984年发布Macintosh,在2014年发布iMac 5k,但如果到了200年后,人们再看这两款电脑,不会认为有任何区别。时间会抹去所有的微小差异(显示器、CPU、内存等等),只留下本质的东西。多点触控是革命性的交互,因为它第一次使人类在心理层面直接触摸媒体、应用(当然在物理上并非直接),而不是通过更多的介质(如鼠标)。诺基亚在2007年发布了经典按键式手机N95,同年苹果发布了iPhone,即使到了200年以后,人们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同样的东西。只有新的交互,才能定义新的产品。但创造革命性的交互实在太难了,瓶颈在于科技的变量上。iPod上的Click-Wheel是真正的创造性交互,因为它在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时期,通过机械完整的覆盖了用户需求:翻页、选择、确认等。虽然iPod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Apple Watch的Digital Crown延续了这种设计。此外,鼠标、iPad2的Smart Cover也是很牛的交互设计。然而,从(2)人的逻辑上看,相同的交互方式,并不能定义产品。iPhone、iPad的交互方式基本一样,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在电视上看一场电影,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人的逻辑的存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伟大的交互设计,例如任天堂游戏手柄的十字键,Wii的遥控器手柄等等。在iPhone取得成功后,iPod Touch变得十分尴尬,苹果曾把它定位成游戏机——和iPod不同,即使使用了多点触控屏幕,但SONY等主流游戏厂商们仍然保留着物理的按键、摇杆等等。这是人的逻辑,是科技-人文十字路口的另一种表达。多点触控尽管是更先进的交互方式,却没有足够好的物理反馈,因此,物理按钮作为落后的交互方式,仍然有存在的价值,甚至会永远存在下去。类似的例子是机械键盘。像游戏手柄一样,机械键盘无法被取代,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敲击反馈(机械轴体,以及足够长的键程),对于键盘这样的输入设备,触觉永远是最重要的用户体验。苹果公司的伟大同时体现在两个维度。首先,它发明、普及了全新的交互方式(机器的逻辑),其次,它围绕新的交互,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人的逻辑)。——————(四)NMB的激进和妥协——————在这次发布会上,库克延续了乔布斯2007年的话语,打出了「Reinvent the notebook」的口号,但NMB并不能和iPhone相提并论。既然没有新的交互方式出现,也就谈不上重新发明。在1991年,苹果发布了第一款笔记本,PowerBook 100,而从大的时间尺度上看,NMB和PowerBook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即便在产品的移动定位上,勉强能说是Reinvent,也显得底气不足。(Mac电脑的产品发展,可以参考维基百科:)假如NMB采用新的交互——触摸屏幕,类似于微软Surface Pro的方式,将输入、输出分离,对苹果来说毫无意义——iPad已经完美满足内容消费的需求,而复杂的生产活动,需要触摸板、键盘。假如屏幕、输入设备分离,并没有简化,反而使产品更复杂了。可以得出结论,苹果认为,触摸板+键盘仍然是目前笔记本的最好的交互方式。大致列几条理由:(1)手指在触摸板上的交互,远比直接点击屏幕要精确(比如点击Word面板上密集的按钮),同时可以应用复杂的手势、组合操作。(2)用手指触摸垂直的屏幕,距离、角度并不舒服。(3)NMB对应的是生产内容,而不是消费内容,需要大量的输入,因此需要保留键盘。触控笔在输入上意义不大。笔记本产品早已成熟,形成完整的体系,保留触摸板、键盘的物理交互结构,十分正常。汽车出现100多年,仍然是4个轮子。QWERTY打字机发明近150年,现在仍然延续着这种键位布局。因此,NMB即使没有新的交互,但只要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仍然会是一款伟大的产品。但它并没有做到极致。可以将笔记本产品的用户体验分解为几个维度:便携、屏幕、性能、续航、外观等等,这些维度必然彼此影响、妥协。但NMB竭尽全力,只做到了便携。便携(小轻薄)确实重要,特别是重量。但是对NMB来说,便携真的是最大的用户体验吗?NMB的移动场景有两个:(1)从生活区域到工作区域,比如从家到公司;(2)在工作区域内移动,比如从工位到会议室。它的使用场景也有两个:(1)桌子;(2)身体,比如膝盖;作为生产工具,它的位置多数是固定的。为了便携,牺牲了性能、屏幕、续航、输入的体验,真的值得吗?屏幕是NMB的窗口,越大越好,13寸远比12寸好。重新设计的蝶式结构键盘,缩短了键程,手感必然下降(而且,我觉得Pro的键盘要比air舒服)。NMB的生产活动无非是写字、写代码,而键盘是最重要的输入设备。低能耗的Core M,使NMB无法运行大型软件,限制了它的工作范围。作为要取代air的产品(后面会提到),它的性能甚至还不如air。而9小时的续航时间,更是极大的妥协,这是为了「便携」作出的最直接的牺牲。在2008年苹果发售MacBook air的时候,乔布斯用SONY的便携笔记本TZ系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便携是好的,但不能有太多妥协。既然交互方式没有变,那么这个逻辑仍然成立。对比NMB的设计,这一切显得多么讽刺。和TZ一样,NMB同样是不停妥协的产物。甚至把现有的air产品升级成Retina屏幕,用户体验可能也比现在的NMB要好。接下来的问题是,苹果为什么要发布NMB,而不是将Retina屏幕放在air上面?air的屏幕同样需要升级,而且技术上并不困难。等技术更加成熟,甚至在发明新的交互方式之后,再发布一个毫不妥协的NMB,不是更好吗?——————(五)细微的差别——————这是苹果公司很聪明的决策。假如不发布NMB,而是直接给air升级成Retina屏幕,那么会有2个直接后果: 首先,air会获得极大的优势,直接冲击现有的Pro系列产品,Pro系将遭到重创。其次,现有的air仍然在创造利润,升级后,利润率会下滑。这都不是苹果希望看到的。相反,推出全新设计的NMB,会获得高溢价,并且使MacBook产品线的价格梯度更有节奏感。很聪明。产品线是一个动态系统。当新产品出现后,现有的所有产品,都会自动地调整自身在产品序列中的位置,形成新的平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air将定位于低端产品,并随着销量下滑,被逐渐淘汰。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Pro很可能也被淘汰。这像是历史的重演。在2008年air发布后,原来的MacBook(小白)也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7年之后,当年的air,轮回般地下坠,落入了MacBook小白本的位置上。这可能是NMB仍然叫MacBook的原因。但这次与2008年不同,NMB和air不能相提并论。很遗憾,苹果公司推出NMB的策略,是利润驱动,而不是产品驱动。NMB并不是一款真正惊艳的产品。乔布斯曾经说:「我的激情在于建立一家持久的公司,在这里大家的目标是制作出伟大的产品。动机是产品,而不是利润。斯库利(前苹果CEO,卖糖水的那个)首先考虑的是赚钱。这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结果却大不同。」另一方面,苹果需要NMB这款产品。在年,苹果的发布会上,都放了一张全产品线的图片。图中,左翼是移动端产品,在向右移动时,移动端的特性越来越弱,最后变成iMac。Apple Watch发布后,苹果在移动端的产品布局已经完成,NMB要带领Mac电脑向移动端转型。这个思路很对,只是NMB还不够好。妥协不是创新,为了便携的体验,牺牲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不是创新。作为头脑正常的产品经理,总是要做妥协、要取舍,这没有错——但苹果的产品经理不应该是头脑正常的。在苹果公司最辉煌的时代,他们是疯狂的、决绝的、狂妄的,一次次突破不可能的界限。NMB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在榨取科技的价值,像是随着科技发展的一次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与真正的创新无关。同样的,它并没有超越时代——NMB仍然有很多伟大的设计,但它并不伟大。而且,相对于苹果公司宏伟的战略布局,NMB的品质似乎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苹果的产品需要的不是「不错」和「很好」,而是令人震惊,颠覆人们的认知。——————(六)苹果的哲学——————PC时代、Post-PC时代的两场战争,苹果分别对抗Windows(微软)、Android(谷歌),而且始终坚持自身的哲学。这两场战争持续了数十年,本质上是两种思想的纠缠、对抗。这还是和之前乔帮主的Keynote有关。这两种思想分别是(1)机器的逻辑、(2)人的逻辑。在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这两种思想就分道扬镳了。谷歌选择的是机器的逻辑。Android像是迅速繁殖的生物,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强者淘汰弱者,最终进化得成无比强大的完美生物。这是进化算法——人们设计规则、创造生态环境,其余的交给机器。在这种思想中,创造性来自于机器,而不是人(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要复杂很多)。对于Android(和它的生态系统)来说,暂时的缺陷并不影响什么,快速迭代会弥补所有的瑕疵。苹果选择的是人的逻辑,它虽然是科技公司,但本质上却是「人文公司」。苹果的硬件产品凝结了人类的创造性,并用成功的硬件建立起了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无需进化,一出生就是强大的、有生命力的生物,但相比于Android,它的迭代(繁殖)速度很慢,它的规则很强硬,甚至僵硬。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但苹果公司的硬件、生态系统很强,软件层面要弱得多——因为在软件层面,快速迭代是必须的。这就是正在进行的苹果与Google的战争的宏观图景,这是人的逻辑与机器的逻辑的战争。NMB是苹果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布局,但它已经失去了苹果公司昔日的迷人魅力。它是很优秀的产品,却是平庸的。思考NMB的,是这场战争很好的观察点。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仍然延续着他的人文思想。但褪去了疯狂的魅力,它显得有些循规蹈矩,而人的创造性,正是在于打破规矩。换言之,苹果公司正在失去它的支点——如果真的甘于平庸,人的逻辑还能战胜机器的逻辑吗?
哈哈,昨天其实我是熬夜蹭网看完发布会的,一直刷知乎刷到四点多才睡,但是我什么回答都没写,看到很多很搞笑的东西,在此提醒包括轮子哥
在内的一圈软粉,你们黑错东西了,这已经是为了黑而黑了。新出的这款MacBook当然有应该被黑的地方,但绝对不是像现在这样盯着没风扇这一点说散热不好会融化之类的,如果坚持这么说,那么华硕昨天早上出的win板以及未来将要出一大堆win板都是这样的设计,那岂不是这一堆全都会融化?那厂商还做个毛的产品啊,全改行做取暖器好了。另外Surface Pro下一代也有可能用这款处理器,同样也可能没风扇,那是不是也是暖手宝呢?---下面详细的解释并评价新款MacBook。这次的MacBook其实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intel。这一点其实Apple官网也是这样写的:我昨天是加了
的讨论群的,所以我知道在发布MacBook掀起最高潮的一刻,就是把风扇拿掉的那一刻,包括后来看知乎上的回答,黑的最多并且也是很多希望购买的消费者最担心的也是散热问题,但是这个我觉得应该不用太担心,因为英特尔确实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处理器,功耗控制的相当出色,能耗比高的出奇。发布会上应该也介绍过,用的是Core M处理器,功耗仅有5瓦,intel设计这个处理器其实就是为了无风扇而准备的,这个当然不是吹牛,这个其实在Core M发布会上以及intel官网上都提到了:并且我在intel官网上找了找,暂时还不能确定用的具体是哪款,但可以看到大致的规格:并且我在intel官网上找了找,暂时还不能确定用的具体是哪款,但可以看到大致的规格:5瓦的功耗其实相当低了,塞在12寸机身里发热量真的没有多少,这么低的功耗压根没必要用风扇,MBA发热比较严重是因为那玩意儿用的处理器功耗起码15瓦,塞在13寸甚至11寸的机身里散热显然没5瓦来的好,全新的第5代处理器,无论i3还是i5,都是达到了15瓦的功耗甚至更高的:而且英特尔也是希望Core M这么个处理器塞在11寸到13寸平板内的,并且对厚度有一定要求,此处贴一个卡巴的链接,并借用几张图:可以看到左边一条是处理器的功耗,下方则是机身尺寸,在5瓦的时候合适的尺寸是介于11.6寸到12.5寸之间的(厚度10毫米)或者12.5寸到13.3寸之间(厚度8毫米),当然大一点厚一点也没关系,那样散热会更好。贴的链接里也有性能测试,Core M性能是能秒掉i3的,而对应的i3处理器功耗则高达11.5瓦(感谢评论指正),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看不到i3版的MacBook Air的原因,i3功耗又高性能又不及Core M,压根没必要采用,就像吧友说的“秒掉了自家产品”。我昨天在发布会结束之后看到各位软粉迫不及待的吐槽包括不如Surface之类的,觉得最喜感的一件事是,Core M其实未来将会大规模应用到win板上的,我相信各位现在对Windows平板其实印象不错,能够用来办公,并且由于英特尔的一些原因,国产厂商能够以非常低的价格拿到处理器,甚至我们经常笑称是白送处理器,然后国产厂商能够做出非常低价格的平板,这样可以让消费者以非常低的成本体验到Windows平板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大量的搭载Core M处理器的平板或者平板笔记本二合一的产品推出,其实MacBook定位也是这样的,我同意
所说的,就是平板+键盘,并且我认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个需求的,MBA达到了1.7厘米,另外发热也比较大,iPad搭载的系统又更倾向于移动端而不是桌面端,文字处理之类的还是没笔记本好用。希望发热又低又轻薄并且能处理文字视频的消费者还是会需要这么一款笔记本的,现在很多厂商做的平板笔记本二合一也是这样的,对我说的就是Surface,既有笔记本的处理能力,又有平板轻薄发热低长续航的特性,还是有消费者会需要的。当然发布会上展示的时候是采用了技巧的,从实际效果来看我觉得还不错,刚开始展示的主板是有风扇的并且主板尺寸还有点大,而在之前介绍完厚度的时候我就确定用的是Core M处理器,而Core M发布的时候是专门拿普通处理器主板做了对比的:也就是说这玩意儿压根没考虑过风扇,而且体积没展示的那么大,出于营销需要让消费者印象更深刻才做了风扇去掉那个视频的。也就是说这玩意儿压根没考虑过风扇,而且体积没展示的那么大,出于营销需要让消费者印象更深刻才做了风扇去掉那个视频的。---好了,以上是关于MacBook功耗发热的介绍,这些不应该成为被黑的特点,键盘才是真正应该被黑的地方。昨天看发布会的时候,到介绍键盘结构的时候,我就在群里说了“此处纯属吹牛”。这个结构其实就是因为要削减厚度不得已才做的,这么做是牺牲了手感的,这点当然比不上ThinkPad,ThinkPad的按键特意做成凹下去的形状提升手感,并且做成上方是方形,下方是弧形以达到最大的按键间距防止误触。但是Apple这次做的蝶形结构我不看好,手感可能还不如剪刀式,更不如ThinkPad那种,这玩意能按下去触发就不错了,就不要觉得很舒服了。并且这玩意儿不是机械结构,不要被宣传骗了,这是百分百的薄膜键盘,虽然底部有金属簧片结构,但这玩意儿是不折不扣的薄膜结构。还有一点就是采用的电池技术其实并非Apple首创:这个技术其实在手机上早就有了,从LG G2就有,同年的Moto新品也有:这是LG G2的电池,红框中标出来的地方可以看的到电池截面并非是矩形,而是两层结构阶梯形状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利用机身空间获得更好的续航,更详细的图片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另外有一点也黑的挺哈皮,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只有俩接口,左边一个USB-C右边一个耳机孔:我看到说MacBook一代也是接口挺少,最后不够用不得已新款改设计多几个接口。但是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USB-C本身确实是可以搭配各种转接头来适应各种接口的,这个也是USB Type-C的特性,这样可以使机身结构更紧凑但是需要转接头比较麻烦,这个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也可以,要愿意夸当然可以算优点,要黑当然也可以说成是缺点,我就不发表观点了。
没有 MagSafe,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关心?MagSafe 电源接口关键的时候救命不说,日常用得也很爽:下班了,直接把电源接头拉掉,或掰掉,干净利索,无需思考,就像潇洒地合上笔记本盖子一样,别提有多爽。换成 USB-C 后,每次就得小心翼翼地拔掉电源接头,幸福感下降。也许我们可以猜想,去掉 MagSafe 接口是为将来的无线充电准备的?……- 09:19 PM 更新:很明显 Macbook 是要取代现有的 Macbook Air 的,而且是同时取代 11" 和 13" 两款 Air。我周围同事有不少使用苹果笔记本作办公用,其中大多数是 13 吋的 Air,少数是 Pro。现在 12 吋的 Macbook 出来之后,因为屏幕变小了,将来在办公场景里,可能更多人使用 13 吋的 Pro(根据 Macbook 的电池技术,下一版的 Pro 可能会变得更轻?)。所以,基于现在的情况,以后可能是:Macbook Pro 更轻,保留较多的接口,包括 MagSafe,办公和专业用;Macbook 因为更轻、更小,会更加偏向娱乐和家用,取代 iPad 的部分场景。
永远不要买苹果的初代产品。 ----------Bill Gates各位其实我是想说,这种问题不用长篇大论啦,一般第一代都是小白鼠,第二代入即可
mba杀了小白,现在小白儿子长得像mba的mb又要来屠mba了水果家真乱 。。。。。
请送我上吐槽日报,2020年,The New MacBook 6发布:取消键盘,采用一整块显示屏代替,比薄更薄,发明键盘,再一次。全新 MacBook 的按键经过重新设计,面积更大,结构更薄,没有任何可活动部件,能为你的指尖营造更丝滑的触感,让你自然而然地找到准确按键。这些改动看似非常细微,但带来的感受却明显而直观。配合全新的 Retina Keyboard, 这种全新设计让输入时能有更出色的操控体验。iPhone已经成功杀死了手机上的实体键盘,NMB目的是为了让你适应在触摸屏上打字的手感,最终干掉笔记本上的实体键盘。多么伟大的举动?为 Surface 铺路, Apple 在下一盘大棋啊,比尔盖茨当年救了一把 Apple 终于得到了回报。然而机智的我早已看穿一切 _(:з」∠)_New MacBook 上市第一天,The Verge 的评测视频
键盘手感一般,非常一般logo不亮了,去星巴克请自带荧光笔。发热比预想大
嗯……其实如果有钱任性的话……接显示器同时充电再插U盘的解决方案苹果早想好了……另外没人发现充电器和充电线是分离了么
这个冬天在广达上海制造城QSMC工作,仓库,在这个12寸的iMacbook上市之前它的各种部件就躺在保密仓库里,巧了,果粉,巧了,我管帮你仓库。在生产开始的最初阶段报废率极高,尤其是屏幕,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看到的就是这样。
再薄下去抱怀里不小心分分钟切腹自尽了
以颜值和续航著称。没有灯发光了只好搞个金色的全身都闪瞎你。Core M ……定位比 MBA 还低端些,上网本超进化——金色视网膜屏上网本!蝴蝶键盘,又双叒叕一次改变世界。新 trackpad,场景有些牵强,大力点击让我想起了 galaxy note 笔上的那个键。USBC,卖苹果系转接头和 hub 的淘宝商家已发来贺电,一口顶五口,腰不疼了腿不酸了,预订MB12寸送1转5数据线大礼包美行原封预订价多退少补到货即发前100名拍下的亲送logo带灯硅胶套。MBA 定位变尴尬,特别是这个性能需求水平的产品都特别靠颜值,MBA 那大白边跟婊气十足的 MB12 比起来真是人老珠黄,只能嘟囔两句“贱人就是较轻”以及“谁性能好清者自清,靴靴”又或“我装Windows,我看flash,但我是好MacBook”了。1299刀,美美美,买买买。
如果苹果把USB接口,HDMI接口都设计在充电器上就赞了。
我对NMB就担心2点:键盘无法接受,性能无法接受(注意我强调的是够用)。去益田体验店试了一下键盘能接受,性能方面还请有经验的人回答一下吧。总的来说,NMB相对air 11作了这几方面的调整:牺牲键盘、cpu,换取轻薄牺牲cpu性能,省下电量,用来支撑retina屏(我的猜测,未证实)其实真的是带键盘版的iPad了,然后原来的iPad上的大部分场景可以用i6+手机取代了。==============================================说点我对笔记本电脑的体验吧:我是个全栈web程序员,主要php/js,偶尔搞搞golang/nodejs,不碰设计最多偶尔切个图。我现在手上这台是2011年的sony vpcsd 1s1c,13吋的,后来自己加了ssd。最大的烦恼是:每次都要找个“安全”的环境开机,担心机械硬盘被磕坏,虽然有硬盘保护,但是不放心。每次合上盖休眠需要等待个10秒钟才敢拿起来放包里。其次,4小时的续航时间(已经不错了),在图书馆还泡不到一个下午呢。最后就是,感觉还是电脑,不够轻便,唤醒也不够快(还是要5秒吧),没有随时拿出来写点东西的那种轻巧。后来买了iPad,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随时记东西,但是打字不快,影响灵感的捕捉。另外,这台机器是集成/独立双显卡的,那个独立显卡我从来就没开过(因为我不玩游戏)。算是尝到了过度预算的苦了。于是想换个mac,要求:轻薄,可以像iPad那样有随时拿出来的欲望续航久,哪天忘了带电源,我也不必中午回去拿,更不必买2个电源。随时待机,像iPad那样打开即用,关上即走编程方面够用,我不搞虚拟机双系统,不用IDE,主要命令行为主,vim + git目前考虑2款:macbook air 11", new macbookair 11"性能够用,redis作者推荐够用MagSafe,对于每天都要挺拔的,它的设计觉得会比较耐用键盘手感更好2个usb接口(其实挺少用)720摄像头(这年头谁还用笔记本拍照)发光logo(我不装逼)感觉更结实new macbookretina屏无风扇静音(我听到风扇会焦虑,担心电耗得很快)性能相当于2011款的air(redis作者的也是2011款的air,而且这是长时间跑分的平均性能,肯定已经被降频了,对于像php这种程序来说,只是瞬间负荷的情况比较多,因此我认为感觉不到太大的性能问题)键盘手感(我试了其实可以适应的,有句话叫鞋不合脚脚合鞋,对我来说还好啦,只是用vim时那个esc不是很容易按到)没有usb口(我本来就不用u盘,ipad充电有专门的充电器)触摸板括不错,最主要的是解决了air靠近键盘侧发硬按不下去的问题。之前想吐槽NMB的设计的,感觉屏幕黑的有点头重脚轻的(不像pro那样下盘重压得住),不过现场体验了感觉能接受,越看越喜欢,哈哈没有MagSafe接口的安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MagSafe就天天摆根线绊人家是不,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会把电源线摆好,实在没条件摆的地方干脆就不插电,反正现在的笔记本续航都很久了)原来有点讨厌NMB的设计与性能,更倾向air 11,去体验店玩过几个游戏、iMove之后,改更倾向于NMB了。想测试真实的开发体验,无奈现场不让访问外网。有同样需求的人买了请发表一下体会?
没了风扇,知乎应该从此不再会有“到底应不应该在macbook上装windows”等问题了。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了bootcamp。真的暖,暖到心。-----我不是苹果黑哇。我也用iPhone和Mac,也觉得很好用,只是戏谑而已。我自己也有windows的电脑(感觉是废话),两者都有好有坏。知乎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太极端,没有东西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嘛。-----被轮子哥点赞了怎么办,我是不是应该反水夸一下........
使用 new macbook也快三个月了,期间陆陆续续更新过回答,在此做一个总结。A类同志们:对价格不是很在乎,更加注重时尚与美观,便携度需求大(如常旅行)。这款电脑的高配版本是你们一定需要并值得购买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B类同志们:已有配置较好的电脑,更注重性价比追求完美,不喜欢后期修补投入,有大量工作涉及到电脑的,已购买过平板类设备的。一定不需要也一定不值得购买此款电脑。在此终结更新,谢谢大家!配件问题更新:mb自带的充电线本来插入感不好就不说了 居然才短短两个多月就出现接触严重不良 时好时坏 我一般都是日常使用 也不会故意去扭动 再说2米足够长 也没有强拉过。只好花25?(260rmb)再买一根线 不知道这次能用多久。苹果充电线、耳机线、连接线各种线都被人诟病 为了试验 我专门又多买了一条苹果授权的其他品牌的线(10?约110rmb)看一下使用寿命会不会有所不同。发热情况加剧:电脑在播放BD电影,后台迅雷以3m/s的速度下载资源 只有这两个软件运行 大约电影开始半小时左右突然跳出弹窗警告电脑过热建议关闭一下软件…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真是…使用更新: 1,机子出现了很多苹果电脑都出现的一个问题:间歇性断网。真的很抓狂 在网上填个表格 一会断网了就得重新刷新重新来填写 看个视频一会一会断网 网上有搜到解决办法 可是不是修改后没什么用就是太复杂。原本以为是我网络的问题,在网上一查才发现是苹果的问题(特殊说明,只出现在路由器是TP-link的情况下,其余网络设施使用完美。估计是tp link和苹果某些内部软件有冲突吧 至今没有人回答为什么)。2,开太多后台看视频出现卡顿现象。使用一月更新:去加拿大旅游随身携带上飞机九小时行程,低亮度看视频使用了7个多小时,没有出现发热情况(这也说明了机子发热是与环境有关,机上温度低)电量足够,又轻便,看累了随手一合塞到前面的收纳袋里。 有意思的是往返行程每次过安检工作人员都要来一句“oh you got the gold one!Nice!” 哈哈哈哈( ̄▽ ̄) 小电脑使用起来各种自带软件好用到爆 定行程,做check list,截屏,打字设计文件等等等 新的track pad 手势 快捷键盘 全屏切换…… mac简直太好用>人<如行云流水吼吼吼 这一切与超轻薄的NMB合体对我来讲简直就是完美了 建议大家买高配 我订购时高配要等6周 低配4周…于是愚蠢的我不想等太久…~~~~~~~~~~ I am 分割线?───O(≧?≦)O────?~~~~~~~~~~~昨天New Mac 金色版 256g 机子到手了 谢谢 先生的建议。先上个开箱图 箱子上没有写New Mac直接就是MacBook箱子上没有写New Mac直接就是MacBook我在英国,所以插头是英式三叉插头。我在英国,所以插头是英式三叉插头。在开始之前,说明几点:1,本人不是电脑专业,是一个一般人用一般人的体验来说说对MB的感受。2,本人以前从未用过苹果的电脑(其他通讯娱乐设施都是苹果的,也不算果盲),多年来都是索尼大法好,所以这里用一款我之前用的sony来做对比。3,突然忘了,想起来再说吧。拿到手的一瞬间 我只有一个想法 为什么这么多年我都在用索尼!!!!!!为什么!!!!!在也不要说什么索尼的工业设计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0809年索尼有一款11寸世界上最薄得笔记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0809年索尼有一款11寸世界上最薄得笔记本 当年这个本本我用了两年,后来不用的原因1越用越慢,每次都得重新刷机才能快一阵。2磨砂屏幕不好擦,后来脏的不能看了——。3,11寸的还是真的太小了。NMB和11索尼比的话,11更轻 但是NMB质感十足,美极了。但是11有两个usb,网线,SD卡口,也真的是惊艳的产品了。想当年很多人都专门跑我班来看我的电脑。。。顺便借走我的psp。。。发热的话两款差不多,所以索尼那个有风扇就会有一些噪音了。当年这个本本我用了两年,后来不用的原因1越用越慢,每次都得重新刷机才能快一阵。2磨砂屏幕不好擦,后来脏的不能看了——。3,11寸的还是真的太小了。NMB和11索尼比的话,11更轻 但是NMB质感十足,美极了。但是11有两个usb,网线,SD卡口,也真的是惊艳的产品了。想当年很多人都专门跑我班来看我的电脑。。。顺便借走我的psp。。。发热的话两款差不多,所以索尼那个有风扇就会有一些噪音了。下面来NMB和我现在用的sony13寸触屏超极本i5核对比:先来一张单张的(新买时两年前含税800镑8000rmb) 看着也还挺美的把 那几个sticker是因为有划痕所以贴上的。。人家才没有少女心呢。。再来一起的大小外形对比,Mac美极了 美极了 真的美极了在同样的光线下两电脑亮度对比:同样是镜面屏幕,为啥就差这么多呢。。。哪个技术人员来解释一下。现在可以来说说使用感受了。打字情况,打起字来声音比较大 像按按钮一样嘎拉嘎啦的,这个就比不上11寸索尼了 和13寸索尼了,键盘软软的很温柔。但是漏键情况少了,只要能碰上就能打上,非常的顺滑。震动触摸板,真的好神奇,我完全不觉得是震动,研究好一阵了,还是感觉就是自己按下去的,很神奇的magic trick。使用速度,比用了两年的i513寸索尼快的多得多,不过呢在我“开了三个pdf,4个网页,网页下着一个2.5G的word,迅雷下着一个一集700m的权利的游戏,后台开着一个词典”这种情况下,chrome no responds,奔溃了,但是其他软件还是完好的在运行,互不耽误。因为没有用过pro,不知道开这么多程序在pro里是怎样的情况。但是还是得表扬苹果的处理能力,一个软件奔溃了,电脑其他的反应还是一样迅速。~\(≧▽≦)/~散热情况我提到了呀 和我的另外两个电脑差不多 在床上抱着用特别久会温偏热 但是不烫手 只有一个插孔是比较麻烦 尤其是当我既要链接打印机又要链接充电器的时候 不过这一点可以在官网订一个一转三:type-c转type-c,转USB,转HDMI线 然后就不成问题了。只不过一转三要75胖子-_-#我就没有买 只买了一个type-C转USB.电脑实际可以用八个小时没问题,充满时间三个半小时,所以同志们可以晚上充好电,这样白天就可以用插口做别的事情了。在此回到我说的第一点,这么多年从未用过苹果电脑,从小接触电脑就是微软的洗脑,但是刚拿到电脑一天,我就完全的习惯并且觉得没有什么不适了。说明好的系统真的是容易上手的。大家因为用惯微软害怕不习惯苹果系统的可以不用担心了。完美的安装了我那个破打印机(amazon打折时17镑买的),完美的下载了破解版的office(请大家不要打我),花了0.78镑(rmb6元)在store安装了射手影音,从此又可以无限制的看迅雷下载的各种高清蓝光大片好剧啦~\(≧▽≦)/~啦啦啦 所以 不对专业有任何要求的胖友们,这款电脑你买不了吃亏,你买不了上当,是居家旅游的好帮手!并且你还可以这样:(图名:拿到apple watch第一天是这样上街的)很久不去星巴克的我今天要去喝个咖啡了呢 哈哈哈哈哈 开了个玩笑。写的不好大家笑纳。么么哒。
其实我很喜欢一个接口的设计。我现在每天的场景是这样的:到办公室之后拿出MBA,然后电源、键鼠、显示器左右开弓挨个接上,然后放上支架,下班的时候又要挨个拔掉,其实巨烦人,很早之前就在想要是只有一个接口就好了,USB-C出来之后就希望苹果能赶紧用上。而现在终于实现了:所有东西都接到转接器上,到办公室了插一下就搞定,下班、出门或者开会什么的,也是一拔就能走人,多爽啊。出门在外的时候,总不会有人带着键鼠和显示器吧,其实最大的需求也就是偶尔插个U盘或者移动硬盘,或者给iPhone充个电啥的,所以一个USB-C接口也能够应付99%的使用场景了。所以唯一希望的就是转接器上多两个USB口就好了,官方的转接器接口明显太少,但我想这根本不是问题,第三方厂家们会马上跟上的。
看到12寸的Macbook,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微软的Surface Pro真是个倒霉蛋啊!微软拼了老命,承受了前2代的巨大亏损,终于推出了厚度9mm(不带键盘的厚度),重量800g(不带键盘的重量)的Surface Pro 3,一时风光无限。满以为这次能赚个盘满钵满,但是当我看到12寸的Macbook,就明白,微软的“黄粱美梦”又破灭了。12寸是个兼顾便携和办公的尺寸,11寸太小,13寸略大。微软的SP3把尺寸定在12寸,明显就是冲着11寸和13寸的Macbook Air去的。没想到Apple没急着推出MBA Retina,原来是在这儿憋了个大招儿,等着伏击SP3呢!Macbook挟Intel Core M之威,13.1mm的厚度,920g的重量完爆加上Type Cover的SP3.至于USB-C带来的些许不遍,跟Macbook带来的诸多变化而言简直不值一提。都移动办公、云存储、智能电视的时代了,还有几个普通用户抱着光驱、U盘、HDMI/Display Port不放的。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有些人总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曾经是一个索饭,所以还记得这款机型:SONY于2004年推出了的一款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X505,其中
的“X”其意为“eXtreme”。X505的最薄处为9.7MM,最厚处为21MM,平均为15.5MM。重量仅为835g,大小尺寸为
259*208MM。掂在手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拿的是一款笔记本电脑,当时有人形容说竟然比平时用的记事本还要轻。11年前索尼就已经采用了如今这台NMB作为卖点宣传的“超薄、超轻、无风扇”设计,而且甚至比NMB更轻,主板也仅有MD碟片大小。当初索尼在研发这台电脑的时候,intel也只是给出官方设计规范——用来给所有厂家参考的最低标准,整个机型的设计最终还是由索尼自行设计的。而在如今intel推出core m就是为了让各大厂商设计出像NMB这样的笔记本的前提下,技术指导与X505也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索尼在当时也算是时尚和业界的弄潮儿,也会做一些算作业界先驱的尝试——X505也没有光驱,想想2004年没有光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X505采用如今流行的巧克力键盘,相较之下2006年才发布的MacBook才采用这个键盘设计(甚至大多数人认为巧克力键盘是苹果首创)。再来看看这次NMB被吐槽的部分,X505是怎么做的:完整的接口和外接适配器——送的,甚至还送了这些:11年前看到X505时简直不敢相信人类科技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而如今看NMB的感觉只是:哦,苹果做出这个东西不是很正常嘛。只可惜索尼生不逢时,如今VAIO品牌都已消失。。。真希望索尼能出一个X505的复刻版。。。------------------------------分隔线有同学希望分析下失败(?)的原因,我想此款产品并没有失败,它的许多设计被用在索尼之后许多型号的VAIO之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VAIO都是圆柱转轴+右侧电源设计,碳纤维外壳也只有索尼一家可以做到花纹和富有色彩;如果说的失败是指为什么没人买,因为它贵;也许是想问为什么VAIO失败了,这个需要分析的原因就太多了,不仅仅是笔记本,需要推开到整个消费类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也有问出风口的,我想说这和索尼没关系,这是Intel的事情。我始终想表达的一点是:11年前看到X505时简直不敢相信人类科技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而如今看NMB的感觉只是:哦,苹果做出这个东西不是很正常嘛。毕竟11年的科技进步不可能是0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hone6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