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金岛店有田英章楷书视频的楷书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田英章欧体楷书所学所得所悟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新朋友)可点击上方蓝色“砚田书院”关注我们;(老朋友)可点击右上方“”转发到朋友圈。 砚田书院微信号:;号:
田英章欧体楷书所学所得所悟
在当今经济优先、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多元融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压力倍增,不免会心浮气躁,意乱难安。如果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端坐案前学学书法,调养性情,慰藉心灵,净化自我,陶冶情操,不失为一剂良药,也算是一种享受吧!而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篆隶楷行草诸体登峰造极,美轮美奂;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历代名家辈出,繁若星辰,个个如雷贯耳;名帖、名碑、名著、名教不断出土、出版、出现,让人应接不暇,真伪难辨。如何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书体、书家、明师作为入门向导,需要精挑细选,认真对待。本人作为一名中国传统书法的崇拜和追随者,作为一名书法爱好圆梦者,作为一名期望充实生活情趣的退休军人,有缘选择了楷书,选择了欧体楷书,选择了田英章欧体楷书。至今已学书七年,现将我之所见、所学、所得、所悟作述于此,以示后学。田英章为笔者题写的斋名 一、田英章其人
田英章,字存卿、存青,1950年生于河北河间,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师从欧阳中石,获书法研究生学历。
3岁起随父、伯、兄研习书法。l970年在天津参军,从事文艺宣传工作。l977至1992年间,数次荣获全军、全国书法比赛获一等奖,198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因写得一手精美楷书,被国家人事部选中,特调至国务院担任《任命书》书写员,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签发任用证书,随即由部队转业至北京。
1988年获日本写研印刷字体竞赛中国最高奖,1990年获日本国际新字体森泽世界最高奖,1991年应邀赴日本创写印刷字体楷书、行书两套,约五万余字。
1993年回国后,历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人才》杂志社副社长、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王羲之碑林筹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日本国际书画艺术家联盟副理事长等职。  先后联络台湾、日本书法界友人创建北京长城碑林;主办过六次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大会;九次赴日本、香港、韩国、欧洲办展讲学和交流;七次主办国内国际大型书画展赛;数度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书法讲座;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林业大学、日本国艺书道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教授硬笔、毛笔书法。  先后出版《田英章书法专业教程—楷书要论》(笔法、结构、章法三卷)、《九成宫碑技法精解》、《化度寺碑技法精解》、《虞恭公碑技法精解》、《皇甫君碑技法精解》、《兰亭序技法精解》、《田英章毛笔楷书字汇(2500)》、《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写字l2册》、《田英章书法专业教学录像带、VCD光盘》等书法字帖、教材、录象带、光盘百余种,个人字帖出版发行销售量位居全国第一。最近出版的教材
于2004年组建《中国楷书网》,为楷书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注册用户数万人。近几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回讲学,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广东、江西、山西、陕西、湖南、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浙江等地共举办田英章欧体楷书特训班38起,受训学生数千人次。
田英章书法特训班合影  
从2010年3月起至今,分三批在全国接收52名田英章欧体楷书仰慕者为其入室弟子,本人有幸入选,并获发证书:“顺上天之意,随翰墨之缘,承先贤古训,启后学睿知,今日愿收 X X X 为入室弟子,共研书艺,以继家学。师徒同心,立字为念”。还为每位弟子题字“以书养德,以德扬书”,以资勉励。田英章老师和本人在江西九江合影 二、田英章其字  田英章出身书法世家,幼年随父亲田荫亭、伯父田起山、兄长田蕴章研习书法,主学欧阳询楷书,兼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子昂、成亲王、黄自元、潘龄皋、华世奎等名家诸体,现已自成一体,成为国内公认的一流的欧楷大家。
田英章书写的心经四条屏
田英章对欧阳询及其楷书可谓推崇备至,顶礼膜拜,“维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五日,庚寅三月十二,亲率中国楷书网众砚田书友103人自华夏各地会聚陕西麟游,祭奠欧阳询公,拜谒九成宫碑。辞曰:孟夏之月,缅怀宗师,麟游朝圣,碑前拜祭。欧阳祖师,隋唐名立,八体尽能,千古称奇。初唐四家,名列榜首,志学羲献,始成欧体。化度九成,皇甫虞公,梦奠张翰,臻于至极。艺宗南北,高深精远,法度森严,正中有奇。点画工妙,千姿百态,仪态严谨,廋硬精腴。气象万千,八边具备,结体开张,使转有余。艺惊五洲,书遗四海,妇孺皆知,名贯华夷。千古英明,万世楷圣,与日同辉,与天无极。吾等书迷,楷网会集,跟随田师,修习欧体。读书临帖,不敢懈怠,砚田勤耕,矢志不移。承继传统,同修德艺,广收博览,功成有期。祈望欧公,在天之灵,垂青后学,赐我天机。学成之时,报效之日,上报国家,下赐子孙。不辱师道,永谢先师,谨告欧公,在天安息!”可见其对欧公虔诚之心,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田英章习书60余载,几乎无一日不用功,对欧阳询存世碑帖诸字可谓如数家珍,精临细揣,无一漏过。并上承羲献,下追赵黄,遍临百家,在当今中国书坛可谓书法功底深厚,欧体楷书技艺超群。田字取自欧楷,结体严谨,用笔规范,又结合时代审美趋向,化板为艳,化繁为简,用笔灵活轻盈,细致入微,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构严谨自如,平正精到,仪态大方多姿,沉雄中多有飘洒之感,潇洒中更具清劲之势;章法气韵通畅,疏密有致,落落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继而跟其学书者甚众。他的书法作品也倍受各界欢迎,其润格也逐年攀升,已达3万元/平尺。其书作《青松赞》2010年6月被外交部收藏,现悬挂在南楼部长接待室内。 外交部收藏田英章的作品 三、田英章其教  田英章老师教书方法可谓独具风格,随心而为,因人施教,大都是经验之谈。其教学语言也大都是大白话,大实话,现摘录以鉴。1、关于书法学习:  ▲学习书法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艺术,“两子”都喜欢。上至天子下到叫花子都对写字的人非常尊敬。  ▲学习书法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瑰宝。从个人讲写字、练书法有益品德修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能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比打麻将、聊天、喝酒、打牌要好的多。有的人打牌输了,把扑克撕了,这是脾气、赌气;但把没有写好的字撕了,是志气、骨气。我提倡把过去写的不好的字收回来撕掉,以免贻误后人。  ▲学习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讲究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就是心里明白,一点通是手上的功夫。因此,心有灵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里不明白,写不出来;第二阶段,是心里明白,手不通;第三阶段,是心里明白,手也通;第四阶段,是心不灵犀,手也通了。就像饭如何吃,走路如何迈步一样,不必思考就熟练了。书法练到这个程度就是最高境界了。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大家到最高境界时,随心所欲,信笔书写的任何一个字都是后人之法。 2、关于欧体书法:
▲书法到了唐代,形成了一种“有意识的文化艺术”。唐之前的人只是写,不落名。从唐代开始有了落款、写上“书丹者”姓名。书法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出现了。中国文字从隋代开始研究词义,研究字形。对字型的探究也就是研究书法。开始通过写字,反映书者之情感,反映书者之世界观、人生观。李世民的推崇也是唐代书法进入鼎盛的原因之一。书法看晋唐,唐代书法在数量上远超过晋,也是后世无法超越的。当时举国上下都在学习书法,欧阳询赶上了这个时代。我个人认为,在唐代,欧阳询的行、草不及颜,但就楷书讲欧超过了颜、柳。历史上批评颜楷书的比批评欧者多得多。当然,批评欧楷者历史上也有,如批为“状如算子”等,但批评是正常的,古至孔子、今至毛泽东都被批过。当代书坛有人把古人批评欧阳询“状如算子”的话,延伸到整个唐楷,说唐楷“太死”,状如算子没“劲”,还是抡起来有“劲”,能发泄情绪。我们要知道流动的、运动着的是美,静态的也是美。比如在公园里,练猴拳者很有观赏性、也很美,练太极拳很静,虽然打的很高明、但不热闹,太慢太舒缓反而不能引来观赏者。这是由人们的欣赏水平造成的,他们的认知水平只能看猴拳的热闹和强烈的节奏感,无法感知太极拳静中有动、平中寓奇的大美。正如人的口味,少儿爱甜,中年爱辣、酸、刺激,老年爱清淡,是在尝遍了酸甜苦辣后的一种回归。人生如此,艺术发展亦如此。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书法艺术需要一颗平静之心去面对,不可以有太浮躁的心。我们有时看网上视频的书家,拿一支破笔乱拧、乱抡、胡涂乱抹、死劲地玩命,花样频出,还美其名曰“个性”。当然他们也情有可原,因为有人吹捧,评委们就是这样的,讨评委之喜欢。当下,楷书委员会的不少人写不好楷书,草书委员会的竟然草字认不全,明令参评作品要附说明注释简化字内容,真是天大笑话。
▲欧阳询楷书在历史上一直地位极高,被评为“万世法程”、“今古一人”。我认为欧颜柳赵各家楷书,我们学谁都对,学谁都是好的,学哪一家都可成才,但怕谁都不学,只练自己。那为什么我们还单独强调欧阳询呢?因为欧“法度森严”,初学者会感觉到欧字太严谨了,不可越雷池一步,“管的太死”,学起来太难,太受罪了。初学书法严格是有好处的,能掌握好规矩对将来学颜柳哪家都有好处。就像教育孩子、从小严加管教、遵纪守法、知书达礼,对将来的成长有利。如果从小不加管束,自由随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将来定难成大器。3、关于学书临帖:
▲书法是学出来的,临贴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是学习前人的、他人的优秀成果,千万不可随意乱画。
▲学书法的全部核心内容就是临帖临帖再临帖。不管学谁的书体,都要临帖。首先要像,贴上是实笔就写实笔,贴上是虚笔就要写成虚笔,不要随意更改。要一笔三抬头,临精临准,反复临习。美术写生,书法写熟。
▲要学会看帖读贴,眼睛要学得尖一些,“贼”一点,要掌握法度。笔画少的字要写小,笔画多的字要写细。写不好不是大问题,但不看贴就写是大问题。既不看贴,又写不好就什么问题也不是了,也无法谈问题了。书法一定要讲法,讲道,因为这是一种学问。
▲书法在临帖阶段,就是要追求“像”,跟帖越“像”越好,不要上来就怕没个性,故意不写“像”,那样会越来越不“像”,永远写不好。等你练到一定高度,随着功力加深就不一样了。 4、关于学书方法:  ▲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坐正,上身不要晃动,要反复去找感觉,身正才能字正。  ▲学习楷书必须首要先学笔画,千万不要上来就写字。笔画写不好,字就写不好。楷书最难写的也是笔画,一个字里边,越是不起眼的笔画,越是要注意写好。田英章老师现场示范书写的楷书基本笔画  ▲写字要注意研究笔画的书写顺序。落笔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写,哪一笔在最下面就最后写哪个笔画。但有的字可以例外,比如繁体“無”字,就可以先写中间的横笔后填竖笔。  ▲行笔的时候,要“两慢一快”,即下笔要慢,中间行笔要快,收笔要慢,还要巧。这样写出字来既合法度,又看起来舒服。这和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打针的要领“两快一慢”正相反,护士打针时进针要快,推药要慢,拔针要快,这样让人感到舒服,否则疼痛难忍。但我看到学员中,下笔快的不多,行笔慢的人不少。速度慢了写不直,老是打弯,所以行笔要快。快不是慌里慌张,尤其写横折笔更要慢。比如开车,转弯时一定要慢,否则就可能出事故。折笔收笔时,一定要整理好笔锋,一看形状就能知道自己的笔锋会出现什么效果,应该有这种预感,否则就是不会写字。因为你一拿起笔,一看笔杆、笔锋,甚至一看你的姿势,就知道你会不会写字,这是常年坚持学出来的,也是小时候老爹拿棍子敲出来的。启功老先生下乡写对联时候,别人都是站着写,但启功先生躬下身子,认真地枕腕书写,因为他知道这样写的字比站着写的好。  ▲写欧体书法,要用力。一定要有“刀劈斧剁”的感觉。要有质感,有力度。要心里用劲,要“稳、准、狠”。不要认为手里拿的是软毛笔,应视为手持匕首投枪,一定要用劲,才能写好字。过去我写字,一天写下来,脑子都缺氧,手臂伸不直,先手指疼,后手腕疼,胳膊疼,脊梁疼,到最后脚尖疼。我的右胳膊肘下面都因为写字磨出茧子,以至于现在成了皮炎,一直治不好,医生说我是职业病,所以不用劲是不行的。  ▲要注意书法作品异体字的运用。认识异体字是一种学问。但不要为了写异体字而学异体字。自然的事物是最好的,故意雕琢不好。
▲要注意毛笔的使用。一是要善于拿大笔写小字,不要拿小笔写大字,不要学有的人用小笔、秃笔硬蘸墨,在纸上乱拧玩命,让人感觉难受。二是毛笔不能改造,修笔的结果是失败的,这是我的经验教训。  ▲要写好字就要注意经常读帖。为了看贴方便,我在家的厕所里,沙发上,车上都有欧体书贴,每看一次都有收获,开卷有益。不管你是什么大家,不临帖都要退步。赵孟頫得古人书法数行,终身习之,便可名世。《九成宫》字帖1108个字,怕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只为了过瘾不行。所以要好好去临帖,千万不要贪多。  ▲“楷法无欺”,书法是最讲良心的艺术,必须下功夫。你对它付出一分,它报答你一分,你对它付出十分,它就报答你十分。别人的字比你写得好,说明他用的功夫比你多。如果只写了两三年,就称著名书法家,那是骗人。书法家是不能速成的。学写字不能闷头写,还要多读书,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都是文学家。字有书卷气才更耐看。 四、我之所得所悟
为圆幼时书法梦想,日闲来信步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选贴学习书法,偶翻田英章欧体楷书教材,但见字体秀丽,美观大方,端正规范,因而爱不释手,此无意之举乃成就我们七年的师生书缘。七年来,从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基本笔画学起,再到提手、宝盖、单立人等偏旁部首临习;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读帖临帖,心揣手摹,一步一动,从未间断。虽然自知差距还很大,但和自己比自感笔力、笔意、通篇协调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有很大收获。七年来,伴随楷书网,先后在北京、天津、石家庄、黄山、深圳、珠海、佛山、井冈山、宜春、景德镇、九江、青岛等地,与“砚田书友翰墨结缘”,相聚之景历历在目,丝丝甜蜜。但在学书中不免遇到几多疑惑,也不时受到外界非议,故引发思考,也有所悟,感慨于此,与君交流。
作者本人楷书习作1(四尺对裁)
作者本人楷书习作2(四尺对裁)
作者本人楷书习作学书有感3(四尺整张)
1、关于“取法乎上”与“莫学今人”。唐孙过庭书谱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为后人公允,并引为经典名句,警示后学。那么,何为“法”?何为“上”?如何“取”,可能千人千言,莫衷一是。本人认为法乃“书法规则和学书方法”,“取法乎上”完全正确,但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书学水平来作选择。大家都知道,“九成宫”乃欧体正宗,法度森严,为上上品,学欧之人必临之。那么作为初学者若没有先行者、明师作指点,拿一本字迹不清、版本不明、残破不全的九成宫拓本,关起门来,自啃自消,恐难有成,除非也像田英章那样幸运的有60年时光专攻。同样我认为,“今人”也有可学之处,与王羲之、欧颜柳赵同时代的书家追学其书者甚众,不可一概否定。田英章也告诫学生要学欧阳询,不要学田,但他毕竟比我们多研究欧阳询几十年,可谓酸甜苦辣遍尝,硕果累累满装,已为当今欧书之“上”,其“法”有度,有可“取”之处,作为初学者学习他的学习方法,与他分享学书成果,踩着他的肩膀前行,应该是可以的。当然,与田英章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欧阳询一样,我们也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田英章。随着各自的书学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追古朔今,遍涉百家,开阔眼界,提高眼力,鉴赏优劣,择善而从,取法自如,乃是提高书法及欣赏水平的必经之路。切记不可坐井观天,自以为是,以针渡人;也不可妄自菲薄,独自徘徊,自毁前程,自取其辱。
2、关于“馆阁体”与“美术字”。田英章楷书看起来工整优美,规范大方,利于初学者学习,得到大众普遍赞赏,但也被有人冠以“馆阁体”和“美术字”而贬之。众所知,“馆阁体”是唐代“院体”、明代“台阁体”发展到清代的集中形成和最后阶段,其形质还是“欧里赵面”,自然有他形成的原因、特点和标准。在当时手写公文的时代,再加上科举考试需要,把字写得平正工整、笔画严实、大小匀称是当时相当多读书人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和文化审美所要求确立的最低标准,故参加科举考试之士和朝廷官员无不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因而楷书高手比比皆是。后来“馆阁体”使得楷书注重严谨的法度要求走向了极端化,仅仅停留和束缚在单纯的书写技术层面上,忽视了当代艺术个性的要求,发展成千人一面、千部一腔,难免流俗,故被“微词”。但仅就楷书的基本功力这一点而言,现在又有多少书法家能做到呢?当今科技发展时代,毛笔书写实用功能渐弱,许多大学生练钢笔字都写得东倒西歪,也谈不上写出漂亮的的毛笔楷书了,像田英章这样一写就是60余年,且出类拔萃,堪为楷范的能有几个?国家提倡还来不及呢,为何要贬?现在很多所谓的书法艺术家,只会陶醉在自己认为好的东涂西抹的意境中,张扬所谓的“个性”,确实连正揩字都不会写,更不要说漂亮的“馆阁体”了,难免有“葡萄酸”之嫌。书法的艺术性属性就是观赏性,向大家提供美的享受。老百姓都喜欢的字为何要贬?若果大家都像田英章那样能把毛笔字写得和美术字一样漂亮,对社会和个人进行美的熏陶有何不妥?要知道大多习字者还只是书法爱好者,并不都想成为“书法艺术家”,可随喜好而择师,择善而从之,故不必苛求。
3、关于楷书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追溯中国书法长河源头被公认的当属甲骨文。继而金文、石鼓文、秦篆、汉隶更替流变,派生出楷、行、草竞相生姿,流传后世。甲骨文用笔用刀或方或圆,结字造型或紧或散,章法布局或疏或密,风格上雄伟、秀丽、劲俏、放逸,无不蕴藏着书法艺术之美;金文用笔变方折为圆转,易纤细为粗浑,或圆或方,或曲或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为中国书法的用笔奠定了基础;石鼓文为金文之嗣,小篆之祖,用笔粗细均匀,结构方正严谨,笔画首尾圆合,粗细一致,中锋用笔,力含其中;秦篆行笔圆转匀称,字形纵势圆方,结构统一定型,铁线瘦劲,整齐美观,是汉字及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法度严谨,书写缓慢,很快被汉隶取代;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书写笔画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行笔轻重顿挫富有变化,书体实用而具观赏性。汉末魏晋时期楷书经隶变萌生并蓬勃发展,直至隋唐楷书登峰。初唐四家,颜筋柳骨,各具特质,名垂千秋。其中欧阳询的楷书秉承汉隶之神,纳六朝碑书之精,风格独具,对后世影响巨大。欧阳询初学王羲之,后渐变体,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气势奔放。人评其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时称为率更体,又称欧体。此后颜柳相继面世,唐楷法度至极。颜真卿上承二王传统,又习初唐四家,法前人而创新意,自成一家。颜体楷书端庄雄伟,结体宽博,气势恢宏,凛凛不可侵犯。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学欧颜,取法李邕,自出新意而不断完善。柳字结构严谨瘦劲,骨力遒健,刚劲中又不失婀娜,自成面目,史称柳体。宋人尚意,注重个人情趣表现,不受楷法羁绊,故楷书无大成。而元人则要与宋末书法流弊背道而驰,“超宋迈唐,直接右军”,师法魏晋,其领军人物乃楷书史上的另一大家赵孟頫。其天资英迈,积学功深,书师承钟王,参以李北海笔意,楷中带行,流利遒劲,庄重精严,字迹秀美,风姿流动,楚楚动人,世称“赵体”。从明初“台阁体”兴起到中期衰微,再到清代“馆阁体”的又一次盛行,楷书发展受到了时代局限,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淡化个性,因而造成“千人一面”的诟病。晚清“尊碑抑帖”、“尊魏卑唐”之风兴起,唐楷受贬,魏碑兴起,直至民国和现代,楷书再无公认的大家面世。中国书法在血脉传承中创新发展,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书法走进现代社会,生存环境变迁,书家们大都难免心情浮躁,学养缺失,书卷气少,追逐名利,追求形式,标新立异,破坏传统,幼稚、狂怪者众多,所谓“现代书风”、“流行书风”盛行,从事楷书书写特别是唐楷者更是寥寥可数,此从近几届国展作品中即可看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田英章刻苦钻研欧体楷书,并按自己的理解使其发扬光大的精神难能可贵。其字是雅是俗,是继是创,仁智自鉴,大不必求全责备。好在受其影响并跟其学书者日渐增多,大多都不为成名成家,只为调节心境,自娱自乐,把字写好,陶冶性情,自有分寸,大不可横加干涉。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英章硬笔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