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苹果不一定都是甜的,就像人一样,长得好看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都是好人么?

信息提示:
本房产信息已经删除!
如果浏览器无法跳转,
如果重复出现操作提示,请联系客服!-- 华商报 --
榆林的自然优势赋予山地苹果无限的发展潜力
好吃又好看的苹果直径在7~9厘米之间
日前,在延安市洛川县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陕西国际苹果博览会暨2014年中国苹果年会上,绥德县闫家渠村的一个重688.1克的富士苹果荣获“果王”称号,引发广大市民热议。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榆林独特的自然优势赋予了山地苹果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在政策科技等方面对苹果产业加以扶持,使得榆林山地苹果的发展前景空前。  “果王”引热议苹果不是越大越好吃  
绥德县闫家渠村的一个重688.1克的富士苹果不仅荣获“果王”称号,还获得3万元的奖金,以5000元的价格拍卖。据了解,去年的果王也是从榆林选出,重量为687.2克。对此不少市民纷纷表示:“难道苹果大了就好吃?”  
“其实山地苹果确实比较甜,但是不能说苹果越大就越好吃。”郭先生表示,他对苹果种植有一定的经验,有时候特别大的苹果,口感并不是很好。  
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是省级山地苹果的优质生产基地,村民马师傅告诉华商报记者:“苹果的口感和苹果的大小没有关系,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在同一个果园内,口味一般不会相差太远,只是会因光线的影响而让苹果的色泽出现差异,但是对口味不会产生影响。”  
“我们平时吃的都是直径在70至90mm之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苹果好看又好吃。”子洲县园艺蚕桑站站长杜芳宁表示,太大的苹果不一定好,在口感和色泽上,大苹果反而不如小一点的苹果。原因是农作物把营养用在长高长大后就没有多余的营养来保证它的口感了。  山地苹果光照充足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每逢金秋时节,绥德县闫家渠村的苹果树都硕果累累,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树林间不时可以看到果农忙碌的身影。日前,华商报记者在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看到,村民正在将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放入果箱。据村民介绍,该村2400多亩苹果年入收达600万元,村民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高达8000多元。  
绥德园艺蚕桑站站长孙俊国表示,地处榆林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推进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因虫害较少,所以在南部县区生长的苹果的农药使用率较低。”孙俊国说,苹果树主要被施农家肥,一年最多喷洒两次农药用于预防虫害,所以苹果上残留农药的问题几乎不存在。  政策科技上扶持力度大 对果农进行技能培训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为了推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榆林市将苹果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制定了《榆林现代果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四带二区二板块”果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在南部山区米脂、子洲、清涧、绥德及横山、榆阳、靖边、佳县南部部分乡镇发展100万亩苹果产业带。  
据了解,榆林市现有苹果面积52.35万亩,新栽面积21.45万亩,标准化示范园10.8万亩,种苗繁育基地230亩,建成万亩果园2个、千亩果园34个,改造完成低产低效果园24.5万亩;年产苹果20.7万吨,产值8.28亿元;建成省、市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134家。  
“为了积极发展苹果产业,我们还聘请了技术经验丰富的白水县、洛川县两地的技术员对榆林各县示范园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对果农进行技能培训,积极探索适合山地苹果发展的产业模式,带动苹果产业发展。”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军表示,针对榆林市降水量少、土壤有机质偏低等制约苹果的生产瓶颈,积极创新果园管理技术,全面推广优果技术、果园地膜覆盖积雨等技术来提高苹果产量。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好人好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