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经济分配不公我们怎么提出,我可以找他吗

我国分配不公的经济法矫治--《特区经济》2013年04期
我国分配不公的经济法矫治
【摘要】:分配不公是我国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分配不公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分配制度不完善。为矫治分配不公,促进分配公平,主要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入手。在初次分配中,加强公权在分配过程中的干预力度,协调好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再次分配中,完善税收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好各个阶层之间的分配结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24.7【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我国并没有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因此,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严重,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等都存在分配不公。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倾斜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关系。我国采取倾斜式发展,给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昌麒,应飞虎;[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林晓丹;;[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漆思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任武;;[J];经济学动态;2003年02期
赵启越;;[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6期
张建波;肖平;;[J];开发研究;2006年01期
傅红春;;[J];领导之友;2010年04期
李怀;高磊;;[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周咏雪;;[J];税收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王鸿貌;[J];浙江学刊;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燕飞;[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艳琴;[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智峰;;[J];保险研究;2010年01期
戚垠川;;[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范海玉;;[J];当代法学;2007年01期
刘尚希;张晓云;王敏;;[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王海涛;;[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史际春;姚海放;龙毕敏;肖竹;;[J];法学家;2003年01期
陈少英;;[J];法学家;2011年05期
戚水茹;;[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张林鸿;程英卫;;[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孟庆瑜,范海玉;[J];河北法学;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金华;白子芳;李忠华;;[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晓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兴;[D];南开大学;2010年
邵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高磊;[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梁红;[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程南;[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曹明睿;[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毛德龙;[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甘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杨盛军;[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赵喆;[D];复旦大学;2011年
毛丽军;[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王忠杰;[D];山东大学;2011年
程媛媛;[D];湘潭大学;2011年
初春光;[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苏新丽;[D];重庆大学;2010年
李明;[D];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
秦士平;[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李占立;[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虹,王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常东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陈南岳;[J];商业研究;2002年16期
傅允生;[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郭平,罗涛;[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白津夫;;[J];理论参考;2006年11期
倪青山;[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崔学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马海涛,姜爱华;[J];财政研究;2003年07期
马宁;朱姝;;[J];当代经济;2007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姝娜;[D];辽宁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昌年;;[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付瀚;;[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于遨洋;;[J];理论界;2006年12期
吴新博;梁红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06期
刘瑾瑾;;[J];经营管理者;2009年22期
宋政友;;[J];沧桑;2008年03期
刘春玲;;[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6期
权衡;;[J];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04期
吕淑珍;吕俊华;;[J];管理工程师;2011年03期
刘维奇;;[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梅枝;武颖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任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任晓莉;;[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王武灜;杨胜利;;[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妍;;[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迟福林;;[A];中国经济年会()会刊[C];2012年
曹明贵;孙艳蕊;;[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唐未兵;邓丽春;;[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杨承训;;[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姚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英团;[N];中国信息报;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
高培勇;[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李瑾;[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中央党校副教授
杨英杰;[N];上海证券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李小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张璐琴;[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杜学敏;[N];中国妇女报;2011年
尹卫国;[N];工人日报;2008年
肖国元;[N];证券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有璋;[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彭昇;[D];中南大学;2010年
李吉雄;[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楚建德;[D];武汉大学;2011年
林金淑;[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林霞;[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张鑫;[D];辽宁大学;2009年
宋桂霞;[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贾冰;[D];辽宁大学;2011年
杨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雪梅;[D];吉林大学;2011年
任文雯;[D];青岛大学;2012年
张乙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李静;[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邱婷婷;[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王少明;[D];青岛大学;2012年
戴劲;[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董园园;[D];河北大学;2009年
徐婷利;[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张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第一编 盛世危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第一章 从马克思谈起(代序)
  过去中国十年的经济表现,相对于其它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值得骄傲。但有些方面,问题却很突出。有很多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是很愤怒。
  2011年9月,我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说:“有一个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朋友,现在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找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是买不起房子,女方的家里死活不同意。他为此很懊恼。”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他又说:“现在这个社会,让很多很优秀而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这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却搞不清楚为什么,因而把责任归结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为自己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而感到自责。这是在伤害一个民族的元气!”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很气愤。
  我这位朋友很早就在北京安了家,几年前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一套,并不为自己买不起房而愤怒。他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就应该买房。关键是: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对未来失去希望。他们已经感到: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正在变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年,房价上涨,消停一会儿,物价又开始上涨;物价放缓了,房价又开始上涨,一轮接着一轮,让人看不到尽头。埋头苦干的人,收入赶不上物价,更赶不上房价。相反,却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几乎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已被颠覆。
  这种情况的成因,后文会细说。但这种现象是明白无误的:
  中国经济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整个社会却普遍积累了巨大的怨气,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很不满意,年轻一代逐渐对未来失去希望。勤劳致富、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正在被淹没;投机取巧、追求一夜暴富的心态正在逐步占据主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分配不公。
  反对分配不公,主张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说:
  在个人天赋、学历、经验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付出与别人相等的智力或体力上的辛苦,就应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如果社会现实和这条原则偏差太大,就叫分配不公。
  这条原则,反应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比一般的法学原理或经济理论更高一级的社会基本原则,属于“自然法”。只能用它来检验理论和社会制度,而不能相反:用一种理论和制度来检验它。除非这个理论直接反应了比“分配公平”更高一级的道德法则,比如人类生命、尊严的平等,以及一些家庭伦理等等。
  就像不能因为一个地方政府的立法而推翻某条宪法条文一样。一个专家学者不能说:市场机制或者别的什么制度,已经被论证为最完美最公平的制度了,所以,只要是从这个机制里面出来的分配结果就是公平的,普通人无权质疑。
  对于这套说辞,我们可以回应说:“无论何种所谓‘完美’的制度,只要在实践中确实导致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它就必须加以改革。”
  在经济理论上追根溯源,谈到经济增长,大家会想到亚当?斯密;而谈到分配公平,则往往会想到卡尔?马克思。
  对马克思,小的时候我很崇拜。因为平时宣传的、课堂上讲的、书上写的,都是他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非常系统深刻,不服不行。所以对他用辩证唯物主义推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很相信。
  长大以后,到了大学里面,突然发现老师们说的、书上写的全部换了一套新的说辞,都在说马克思的错。仔细想一下,里面确实问题很多。
  比如劳动价值论。商品里面融入了多少人类劳动就应该值多少钱么?这个跟现实差距太大。一块木板,如果一个人费劲力气把它锯成锯末,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市场价格必然同步下降。
  所以,还是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更好一些: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主要还是它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效用,生产成本只是一个技术制约。
  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这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一个共识。
  徐友渔在一篇文章里面总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怎样保证政府领导人不会腐化变质、搞独裁专制,背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初衷?第二,把资产阶级和私有制消灭以后,不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分配,怎样保证大家还有动力努力工作而不是偷懒?
  他说,人类20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两个问题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运动。
  这个批评,是很深刻的。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很快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变得厌恶起来。
  但是,有一天,我去上一位研究世界经济史的老师的课,她也跟我们谈起了马克思主义。
  她说:
  “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农民的生活确实很悲惨。耕种了多少代人的土地,地主说把你赶走就赶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赶走以后进入城市流浪,还要遭到酷刑。在工厂里面工作,条件确实很恶劣。很多童工啊,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大量的染上重病,很年轻就死掉了。工人的生活条件也很恶劣,没有任何劳动保障,连饭都吃不饱,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卫生消防措施都很差。中国现在什么血汗工厂,跟那个时候简直没法比。当时的那种状况,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们看马克思,要是专门看他的观点,确实不理解。不就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嘛,工资低一点,你好好说嘛,干嘛非要喊打喊杀的?还要搞暴力革命,血流成河,才能建立理想社会。真是太极端了。
  ——但你要看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工人阶级、底层人民真的是活不下去了。工人搞暴动,并不是受了马克思的鼓动。英国纺织工人的‘卢德运动’,就是砸机器。这并没有什么理论指导。工人看到一采用新机器,自己就要失去工作,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老婆孩子都要饿死。他们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就是觉得太不公平了,所以怪罪到机器身上。”
  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从此以后,我才开始认真的读《资本论》。
  《资本论》这个书很厚,其中有可能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说工人农民的生活如何如何悲惨,从圈地运动开始直到马克思生活年代的各种调查报告。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
  后来的研究者很不重视这个部分。有些学校出版《资本论选读》,就把这些事实材料系统的删掉,光剩下理论分析。可能是有些编辑觉得:这些材料都过时了。而且,马克思引用得也太多了,看起来有点啰嗦。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学习他的理论框架嘛,这才是精华。然后用这个理论来分析现在的问题,就可以了。
  但看完《资本论》以后,我觉得这样做,就是把马克思思想中最精华、最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给删掉了。而保留下来的,却是一些有很大缺陷的、过时的抽象理论。这是在舍本逐末。
  马克思自己说过两句话,一句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费尔巴哈哲学提纲》)” ;另一句是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马克思致燕妮?龙格,日》)”。
  这两句话反应了马克思为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马克思是理论家,却坚决反对空谈、提倡实干。他做理论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不是让自己的理论永垂不朽。
  “这个社会太不公平。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人民,一年到头辛苦工作、不得休息,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眼睁睁看着爱人、孩子、父母和他们自己死于贫困、饥饿和因工作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而导致的疾病。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分给大家。有极少部分人,不需要怎么辛苦就可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不肯多分一点点给贫苦人民。这种社会,必须要加以改变。既然和平的改变没有希望,底层人民就有权利用暴力的方式来改变。”
  ——我想,这才代表了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深层次想法。
  他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现实世界。如果世界的真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的理论就需要修改,一些具体的结论就会过时,或者说看起来是错误的。
  因此,如果我们把《资本论》里面反映现实的内容删掉,只留下理论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会变得很空洞,脱离实际,有些地方甚至很荒谬。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这是歌德的话,马克思也曾引用过。
  那么,用这句话来检验马克思自己的理论,他会表示赞成吗?
  我想是的。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和经济学又发展了一百多年。要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一些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并不难。
  这些理论,是灰色的。
  但生命之树常青。
  现存于世上的人们,依然在生活,要为自己家人的幸福而辛苦奔波。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公正的回报。如果这种公正得不到实现,有良知的人们,就会感到愤怒,就会为此而奔走呼告,要求改变。
  所以,我终于还是理解了、赞同了马克思。
  就像那位讲世界经济史的老师所说的:
  “如果你生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看到那种悲惨的现实,很可能你也会跟他一样,呼吁底层人民拿起武器,跟资本家对着干。”
  郎咸平教授最近与人合作,出版了一本讨论马克思思想的书。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拜读,无法评价。但在为此书做宣传的演讲中,郎教授说,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早就在马克思的预言范围之内。所以马克思很伟大。
  我想,马克思恐怕很难同意用“预言是否准确”来衡量自己理论对错与否。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要求是“改变世界”,而不是做空谈家和预言家。
  实事求是的讲,马克思的很多预言落空了,没有变成现实。对此,马克?斯考森在《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一书里面,一条一条的做了梳理,说马克思的哪些预测没有实现。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就是很多。
  但是,马克思的这些预言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预言成真的前提条件已经被他改变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很快走向崩溃。
  这个预言失效了。
  因为他所极力反对的那种低级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消亡了。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其基础上做出了巨大改变:
  针对富人的高额累计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普遍开征;工人的劳动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劳动条件改善了;童工被禁止了;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也建立了起来。今天世界各国的劳动者,获得了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可想象的权利保护。
  这种改变的原因很多。但以马克思的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他所反对的制度和那种制度下的当权者,因为害怕他的预言变成现实,被迫做出了改变。
  所以,马克思的预言失效了。
  但他的理论却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改变了世界。
  简单做一下总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伟大之处,体现在两个地方。
  第一,它是一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它建立在对社会现实非常深刻而具体的了解的基础上,包括历史的和现在的事实。其核心关注点始终是:事实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现实社会?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理论。
  第二,它是一种“有良心”的经济学。
  它为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呼吁,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它将人类的基本道德法则置于经济理论之上,而不是相反。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难以真正驳倒的。他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在分析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的时候,或有漏洞,有过时的地方。但这些缺陷难以动摇其根本:
  一个人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
  如果现实是大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改变这个现实,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制度。
  ——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一切经济现实的基本出发点。
楼主发言:303次 发图:41张
  楼主,真长  
  认真拜读你文章,由于没有读过马克思的原著,正如你所说:“《资本论》这个书很厚,其中有可能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说工人农民的生活如何如何悲惨,从圈地运动开始直到马克思生活年代的各种调查报告。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  ”,我赞同你的观点,“如果现实是大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改变这个现实,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制度。”
  啰嗦。楼主的意思无非就是:  马克思的学说  在自然科学的客观理论上是错误的,在社会科学的主观人性上是正确的。
  好文,马克
  马的所谓“剩余价值”理论,是站在封建帝王立场上的绝对剥削思想、为东方国家专门打造的“世有圣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的荒唐哲学。
  ++++++++++++++++++正文+++++++++++++++++++++++  ++++++++++++++++++正文+++++++++++++++++++++++  ++++++++++++++++++正文+++++++++++++++++++++++  第二章 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分配不公,是因为有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一书里面。他讲的很详细,但主要是借古讽今,说的是古代的事儿。我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你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拿到2000块钱工资。这是你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  你付出了劳动,创造了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  用生产函数来说,就是y=f(L,K,G)。这里的y是产品,L是劳动力,K是资本,G是土地。f代表L和K和G的组合方式。  它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劳动力,跟公司的资本结合起来,占用了一块土地,生产出来了一些产品。  这些产品被你的公司卖出去了,赚到了钱,所以要按照你的贡献分一点给你。你拿的是L的部分,公司拿的是K的部分,房东或地主拿的是G的部分。  这叫“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但是,你拿着这2000块钱回家,路上遇到一个拦路抢劫的,把刀放在你脖子上,问你:“要钱还是要命?”  你肯定还是要命,把钱给他了。  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这个强盗掌握的不是L、K、G的生产要素,他也不负责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而是掌握了破坏力:身强力壮、持刀、胆子大……这些东西加起来,就可以伤害你的生命。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你得给他钱。于是他就参与分配了。  按照你生产出来的有用的产品来分配,贡献多少得多少,就是分配公平;有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破坏力最强的分得最多,这就是分配不公。  这几年治安环境还不错,你兜里的2000块钱被抢走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你回到家里,发现小孩生病了,感冒发烧。赶紧送医院。  医生给你一看,开了一副退烧药,10块钱。这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因为他提供了服务,这个服务可以改善你孩子的健康状况,这个服务是有正面效用的。然后他从中获得收益,这是分配公正。  但如果医生一看,给你开了一大堆药,你也不认识,反正告诉你不吃这些药孩子就好不了。而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但他要了你200块钱。  200-10=190。这190块钱,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强盗抢钱拿的是刀,医生抢钱拿的是什么?手术刀?  不是,他不会把手术刀架在你脖子上。  强盗凭的是体力,医生凭的是智力。简单来说就是医学知识。他知道你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但你不知道。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叫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有了这个信息不对称,医生就可以把简单的病说的很严重,把只需要10块钱就能治好的病,给你开200块钱的药。  如果你真的得的是重病,需要开刀。这个时候就真跟强盗把刀放在你脖子上一样,医生的手术刀就伸到你身上了。你是死是活,就掌握在这把刀上。  医生凭借高超的技术,手术成功,救了你一名。你付了2000块钱。这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但现实情况是,有个别地方,动手术需要额外给医生塞红包。比如手术本来该给2000块钱的,你还得再给2000块钱。这2000块钱,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因为医生动手术的时候,如果手术不成功,你就挂掉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这个病确实没办法。”或者故意在你体内留点内伤,让你这辈子不得安生(注:这是极端情况)。患者家属不服,你能拿出证据来吗?  很难,很难。  用吴思先生的话来说,这叫“低成本伤害权”。  如果一个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给你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你就该给他一笔钱,以避免这种伤害。  医生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可以很低的成本,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他在分配中就可以居于有利地位,除了自己医疗服务应该拿的钱以外,还可以额外再要一笔钱。  这额外再要的这笔钱,就跟强盗抢钱的性质一样,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所以,有人说:“医院在抢钱。”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有的医院就是在抢钱。  不过医院抢钱的方式,跟强盗抢钱比,要复杂一些。因为强盗抢钱,是100%的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谁都看得出来。所以要严厉打击。但是医院赚的钱,有一部分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收费,是公平的;只有一部分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由于有了“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这件外衣,医院的“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就很难被清楚的区分。  我不是故意要攻击医生,只是举个例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不公平,绝大多数都是有一部分“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然后再附带一部分“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造成的。二者糅合在一起,很难区分。  所以,大家经常从直觉出发,觉得有些人赚了不该赚的钱,但是说不清楚。而赚了不该赚的钱的人,也振振有词的说:“这是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我赚的是我自己努力拿到的。你们这是仇富!”  实际情况是,一般这种人,他确实是干了事儿的,赚了一些该赚的钱,不是赤裸裸的拿刀抢劫。但也会附带一些“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吴思先生算过一笔账,明朝的崇祯皇帝一年的开始大约相当于1个亿,俄国的普京总统第一家庭的收入大约是100万。普京的100万,(假设)是他作为国家元首向俄国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正常收入,就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那么崇祯多出来的9900万,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因为他掌握了军队和专制权力,可以给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不必自己付出什么成本,所以,人民必须多拿钱给他。不然他真拿刀砍你。  房地产商确实努力修了房子,不仅不能让人家亏本销售,还应该让他赚钱。但有很多开发商利用囤积居奇、虚假广告、一房多卖、哄抬房价,在房屋质量等上面做文章。最后本来值5000一平米的,卖了1万。这多出来的5000块钱,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房地产的问题很复杂,后面再说。总之,要实现分配公平。首先,就是要从理论上和制度上,把生产性要素与破坏性要素区分开来。  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大家就努力生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大家就努力破坏,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而我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也就从这里开始。
  马克。好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沿海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ZF出台了新《劳动合同法》,大大加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从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这是个很反常的政策:大家连工作都找不到了,还加强什么劳动权利保护?不是会加剧失业浪潮么?不是对经济危机中的企业雪上加霜么?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全面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专门批评了这个新《劳动合同法》。  但是,一转眼四年过去了,中国安然度过经济危机,底层劳动者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并没有出现失业率剧增、经济下滑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角度来看。  保守派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加强劳动者权利保护,还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因为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应该是人人平等的,老板和工人的权利应该完全一样,老板可以随时解聘工人,工人也可以随时“解聘”老板。如果你觉得自己值更多的钱,辞职之后换一家愿意给你更高工资的就行了。你要是找不到更高工资的岗位,低工资就是应该的,是市场竞争给你的劳动力开出的最合理的价格。  老板解雇你,是因为你没有为他提供符合他要求的劳务。在这种情况下,诸如最低工资、工会组织、高额的补偿金……等等,都没有道理,都会导致劳动力配置无效率,降低企业效率,劳动力市场不能出清等等……  这种思路,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完全由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思路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思路出发,不要说在经济危机期间加强劳动权利保护,就算是在繁荣时期,也不应该这样做。  但是,如果把真实世界的交易成本考虑进来,就会发现,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仅有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还有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这个时候,保守派经济学家的论调就站不住脚了。  劳动力市场存在交易成本。  工人“解雇”老板,会给老板造成伤害。因为他必须要花费成本去从新招人,招来的人的性格、素质、工作经验都会和原来的不同,可能需要从新培训等等……  同样,老板解雇工人,也会给工人造成伤害。解雇之后,工人从新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需要交通通讯成本。  虽然双方都能通过自由选择来给对方造成伤害,但是,这种伤害的权力是不对等的。  老板一般比较富有,某一个工人辞职,对他来说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这部分损失相对于他的财富来说,“边际效用”很小。他仅仅因为看某人不顺眼,就可以把他解雇了,无非就是再招一个而已。新来的人经验不足,每个月少赚一点,过几月就会好起来的,这点小钱,无所谓。  对工人来说,他的收入比较低,每个月工资收入扣除基本生活开支以后剩不下多少。这种情况下被解雇,就可能马上面临生存危机——房租或者房子的月供交不起了,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老婆孩子怎么办?  所以,工人因为被解雇的损失,对他来说“边际效用”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伤害能力就不对等了:老板可以很低的成本对工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工人要想给老板造成损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老板握有更强力的“破坏力”,所以,他就可以索取比自己应该获得的分配份额更多一点的利益。多出来的这个部分,就叫“剥削”。  ——既然老板可以低成本伤害工人,所以,如果他生气了朝你吼两句、侮辱你,你敢随便顶嘴么?大部分人不敢。  他可以随便找点毛病克扣你的工资,你敢因此而去炒、去闹么?大部分人也不敢。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里面多次引用一句话,叫做“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既然我可以很轻易的给你造成损失,而我自己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我又怎能不牛气冲天?怎能不随便找点理由从你身上多要点钱?  劳动者付出了劳动,老板付出了管理经营和劳动和资本,双方都该索取回报。比如盈利一万,双方的边际贡献率是1:1,那么劳动者拿5000,老板拿5000。这就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但是,老板只给劳动者3000,自己拿7000。你不满意吗?不满意开除你。4000块钱一个月的工作确实有,你也做得下来。但你能保证自己能马上找到吗?你要去到处投简历、面试,继续看别的老板的脸色,如果不确定性很大,而且可能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这段时间的房租从哪里来?生活费从哪里来?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劳动技能可能下降,最后可能4000块钱的岗位也找不到。那么,这确定的3000可能就比不确定的4000更值得拥有。所以,你忍了,吧。  于是,最终利害博弈的结果,老板拿了-  这2000块钱,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一个可以低成本伤害你的人,从你应该获得报酬中拿走的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这是双方加害能力不对等造成的破坏力参与分配,那么,就想办法平衡这种加害能力。  老板解雇工人,成本很小,就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他的成本。解雇工人,必须要赔偿,而且赔偿数额要比较大,足够被解雇者保持现有生活水平比如三个月、四个月。让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去找工作,这段时间有收入,不用害怕付不起房租看不起病。  工人“解雇”老板,虽然会给老板带来损失,但自己也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所以,工人辞职不用支付任何赔偿金,除此之外,ZF还要提供失业保险、医疗保障等等。  这样,老板要伤害工人,他的能力就会减弱,自己的损失就要增加。工人想要伤害老板,他的能力就会增强,自己的损失会减少。  最后达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呢?就是双方的实际加害能力基本对等。  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不管用了。在法律面前,工人的权利要比老板的权利多,老板要被歧视。老板违约了要支付高额违约金,工人违约了一分钱不用给。  但是,正是这种法律权利的不平等,抵消了经济权利的不平等,才能最终实现双方实际权利的平等,排除“破坏力参与分配”,而保障“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张五常反对新《劳动合同法》,没有考虑双方加害能力的不平等,仍然假定劳资双方实际权利平等,所以得到新劳动法会损害经济效率的结论。这是不对的。
  mark,这个破坏性要素实际操作中太难界定
  赶紧插
  楼主言之有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说绝对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中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说也取得过重大成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向全世界反复申明: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要允许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合理存在,要求同存异;但面对国内民众不同的声音,采取的却是党同伐异的政策。明显的是内外两张皮,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mark,一直在追看,楼主加油
  作者的吐槽还没开始。
  @冉重光 为什么要往北京去?不可以回家种地吗?去小县城教书也好吧。我是一个马上就要毕业了的大四学生,今年毕业之后,就回自己那个县城教书去了。两千工资,我不嫌多,也不嫌少。农忙可以三十分钟到家,闲天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踏青。
  @冉重光 我也看过资本论,没觉得多长,我回家时,用资本论里仔细的分析了下我们那个村里面烧砖厂的资本积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没有任何新鲜的事情。
  是不是长篇连载啊,还是今天就能看完?
  @山远为容 14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说绝对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中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说也取得过重大成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向全世界反复申明: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要允许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合理存在,要求同存异;但面对国内民众不同的声音,采取的却是党同伐异的政策。明显的是内外两张皮,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  不知如何党同伐异的?
  感觉会是雄文大作!先留个名。
  奇怪,中宣部中央党校之类的干嘛去了,为啥想不出此类理论呢?!
  楼主对劳动法这部分的解释基本不是来自于企业和工人的真实情况,书本看的太多了。  劳动法有利有弊,但真实的加重了企业负担,抬升了物价成本,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  现在大多情况下工人是强势,(民营)资本家才是弱势群体,国企是根据效益选择性使用劳动法。。。最终还是全体消费者买单。
  强力插入,很有看头啊!
  命题太大,楼主你功力太不足了  干嘛奢谈空谈呢
  貌似会火,留名先!
  能提出产品y=f(X,X,X)这样一个理论的经济学家,我可以保证他是理工出身,只知道第一和第二产业,对于三产是理解不透彻的!  就拿他举的医生的所谓“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请问医生符合这个公式吗?  当然你可以说符合啊,医疗服务y=f(医生工作,医院设备,医院土地)。  可事实是这样吗?  有人考虑到医生的职业道德风险了吗?  来看下面这个流程:  病人来就诊,医生给出2种结果-----  1,完全确定病因或部位  2,不完全确定病因或部位  1情况下,开始用药,因为现在有很多过敏类型要检查(比如青霉素过敏之类),每个人就都要为那类过敏人群多付这一部分检查费。-----------------1A  过敏检查完了有些药还要身体不能高血糖之类,简单叫生理环境吧,这个检查也要做,不然也会有问题。------------------------1B  你会说,我原来做过,不要做了。可是不做的话出了问题算谁的?现在的病人连自己签了的手术风险合同都可以当废纸,谁来保护医生的这个风险?  2情况,不完全确定病因或部位,这个现在是普遍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前者身体状况整体下降,后者涉及多个生理系统。  这类情况下,全身检查是并不可少的,不然诊断错了谁负责?  好,检查做完,发现多部位都要用药,好了,药量就上去了。病人可能要有意见了,为什么要这么多药,一个部位疼一个部位的药就好了嘛。可是这边好了那边又出问题了怎么办,是不是又要说没医好?这是不是风险?  简单来说,很多特殊服务业和产品制造不一样,没有一个产品标准,你举例可以举别的,举医生完全是作死!  以上!
  持续关注
  ++++++++++++++++++正文+++++++++++++++++++++++  ++++++++++++++++++正文+++++++++++++++++++++++  ++++++++++++++++++正文+++++++++++++++++++++++  张五常这种反对,有他自己的理论基础。根源就在他那篇牛X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  在佃农理论里面,张五常证明了一个道理:握有生产要素的双方,平等谈判形成的合约,最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发挥。  他举的例子,就是佃农与地主的合约。  在张五常以前,古典经济学普遍认为,固定地租最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因为佃农只要交够了固定地租,剩下的,自己种多少得多少,所以干劲最足。如果是分成地租,种出来的60%归自己,40%归地主,佃农的干劲就没那么足。  他的道理很简单:地主和佃农都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实际状况,知道自己能为产量做出多大贡献。所以只要双方平等的谈判,最后形成的分成合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地主的积极性和佃农的积极性。地主如果只拿固定地租,他就没动力提供耕牛、供水系统等等公共设施或者服务,没有这些东西,佃农的劳动的边际产量就会下降。地主有了分成,会加强对佃农的监督,让佃农之间互相竞争,把土地租给种地水平最高最积极的佃农,最后每个佃农的边际产量就会趋于一致。  这个道理跟老板和工人的关系一样,老板之间互相竞争,工人之间互相竞争,最后的结果就是生产效益在老板和工人之间按照彼此的贡献合理分配。工人工作不努力,就会被解雇;老板发的工资少了,工人就会辞职去工资多的地方。  所以,张五常虽然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具体结论,但其实绕了一圈,又重新证明了古典经济学的更基本的结论:市场价格机制总是最优的,只要充分竞争,结果就是最好的。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让双方充分谈判博弈就可以了。  但实际情况是,张五常所分析的佃农合约关系,在人类历史上总是不断的出现问题。利益分配总是朝着固定的方向演进:有利于地主,而不利于佃农。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就比张五常高明。马克思只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去搞什么假设。所以他看到的就是:地主不断剥削佃农,佃农生活越来越困难,最后几乎生产不下去了。整个欧洲,不断发生农民暴动。中国历史上,因此而发生的农民暴动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那么完美,合约的形成可以让大家按贡献分配,农民怎么会活不下去呢?怎么会起来舞刀弄枪的,要把自己的合作伙伴和谈判对手置于死地呢?  地主和佃农,一个出土地一个出劳力,大家合作生产粮食,然后按比例分配生产成果,各取所需。多好的一件事,比例问题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嘛。怎么谈着谈着就打起来了呢?  而且还打的很厉害,地主要让佃农无家可归、饿死街头;佃农要搞武装暴动,杀掉地主全家,瓜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搞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真是太恐怖了。“合约演进”演进出这么一个结果,非要说它会导致经济效率最大化,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大家都知道,在谈判桌上谈判,背后必须要有实力支撑。想当年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打了败仗,李鸿章去跟伊藤博文坐下来谈,口才再好也没用,只能割地求和、丧权辱国。为什么?因为大清国打不过日本。  地主和佃农谈判,必须要“实际权利”平等,才能谈出合乎“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合约”出来。注意,必须是“实际权利”,而非“名义权利”。  在“名义权利”上,地主和佃农地位平等,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给谁耕种不给谁种,地主说了算;佃农对自己的劳动力有所有权,种哪个地主的土地,佃农说了算。有问题吗?  有问题。因为双方经济权利平等,但破坏力不平等,或者说伤害力不平等。  张五常对民国时期地主和佃农的合约研究发现,差不多一个地主要管理好几十份租约,就是把土地分成几十份租给佃农耕种。而一个佃农基本上只会耕种一个地主的土地,不会同时租两个地主的土地来种。  所以,佃农不租地主的地了,地主哪怕真找不到人来种,无非就是少收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租,对其生活影响不大。他财大气粗,承受风险能力强,无所谓。  而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有很多佃农不仅租土地耕种,连房子也是地主家的地。一旦地主毁约,马上就面临生存危机,一家老小衣食无着、无家可归。要想再找一家地主,谈何容易?这个损失太大了。  所以,地主可以低成本的给佃农造成巨大的伤害,利用合法的私有权利让他面临家破人亡的巨大危险;而佃农却没有反制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上,双方谈出来的“合约”有可能是公平的吗?不可能。  我们假定一个初始环境,在第一次谈判的时候,地主和佃农达成的分成协议很公平,正好符合地主的投资回报和他进行监管、提供水利设施、耕牛、耐用生产工具等的贡献率,佃农正好获得与他辛勤劳动的贡献率相等的回报。假设这个比例是5:5。  这个合约有效期十年。过了十年,再谈。地主要求提高比例到6:4。因为他算准了,佃农如果换东家,搜寻成本、搬家成本是他很难承受的。佃农自己也知道。  但是如果是7:3,佃农可能就宁可因为搬家受些损失也要换东家。所以最后谈下来的条件是6:4。  又过了十年,地主要求提高比例到7:3。此时佃农还是要接受。因为在过去十年,周围的地主也更新了合约,他们也一样算准了这一点,把分成比例变成6:4了。在所有地主都要索取6成地租的情况下,佃农搬家的损失不变,而获得预期收益从拿到5成降到了4成,算来算去,7:3也只能认了。然后,周围的其他地主,也算准了这一点,也纷纷把租约分成比例变为7:3。  因此,在考虑因交易成本和风险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合法伤害能力的不对等以后,地主和佃农进行“平等谈判”或“自由选择”所达成的“合约”,不可能趋于均衡,不可能稳定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比例上。而只能呈现单向演进:不断的朝着有利于地主,不利于佃农的方向发展。  最后,整个佃农阶层都只能获得仅购维持最低水平生存的分配比例。  一旦这个最低生存水平的比例被突破,佃农就会活不下去了。双方就会从谈判对手变成你死我活的阶级敌人,农民暴动就会出现。  所以,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分析很规范、数据很充分,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却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他把经济上的“权利平等”与实际的权利平等划了等号,在经济权利平等而加害能力不平等的情况下,地主掌握的“加害能力”就要参与分配,从而导致分配失衡。
  ++++++++++++++++++正文+++++++++++++++++++++++  ++++++++++++++++++正文+++++++++++++++++++++++  ++++++++++++++++++正文+++++++++++++++++++++++  用这一思路来分析“雇主-工人”的关系也是一样。这个前面说老板如何利用“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时候已经说了。  总之,就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名义权利”如果完全平等,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益分配就会不可逆转的朝着有利于老板、不利于工人的方向演变。  这个演变需要过程,需要众多老板们的“不约而同”的共同努力。  刚开始,分配比例会合理一点。会有个别老板(A)先想办法压低工人的工资,只要不是太狠,考虑到换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大部分工人只能接受。  所以,A老板可以多赚钱,而不用担心工人流失。B老板一看,这样也行?好,我也跟着来。他也压低工人工资,而且比A老板还要再低一点。只要低得不多,B老板的工人也不会辞职去跟着A老板干。如果B老板不这样做,他的利润就会下降,他的产品的成本就会比A老板高,在市场竞争上就会吃亏。  A老板一看B老板压低了,那么,也会跟着进一步压低……  总之,你就会发现,A、B、C、D、E、F、G……等所有老板都会纷纷跟进,竞相压低工人的分配比例。工人作为一个阶层,对此毫无办法,因为所有的老板都在这样做,他们想要通过换工作来提高自身的待遇的可能就会很小。  最后的结果,就是工人的实际收入,将会被压缩到仅够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这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纯粹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必然会走向崩溃。这是没错的。  由于老板之间竞相压低工人工资需要时间,A老板不能一下子就把工人的工资压到很低的水平上,这样一旦工人换工作的交易成本小于工资增长的收益,工人就会辞职,A老板的工厂就找不到人了。  所以,他会一点一点的压缩,等着别的老板们逐步跟进,然后再进一步压低……  这是一个缓慢的但不可逆转的过程。  所以这种生产关系不会一下子就崩溃,而起刚开始要繁荣、繁荣,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企业在正常运转,经济在增长,老板们赚钱了,工人们拿到工资了……  慢慢的,老板们赚的钱越来越多,工人们的工资越来越少……最后,整个经济体系走向崩溃,一切推倒重来。  在农业社会,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每维持几百年,就会爆发农民起义,改朝换代,一切推倒重来,平均土地,开始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和“合约演进”。直到几百年后,农民又活不下去了……  ——这里面,有政治权力的因素,但大的趋势不会变——有钱的地主总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官员和土豪劣绅肯定更容易联合起来掠夺底层农民。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的结合,就会加快整个社会的分配比例向着让农民活不下去的方向发展。  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了,在一片血海之中,当权者宣称自己代表全天下的利益,从新分配土地,比如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均田令、朱元璋的均田令等等。  然后,底层人民会过一段时间好日子。随着时光流逝,土地开始兼并,政治继续腐败,地主又开始和官员联合,人民又开始活不下去了。于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又到了……  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刚开始也会不错,一方经营企业赚钱,一方出卖劳动力赚钱,密切合作,创造财富。慢慢的,工人拿的越来越少,资本家拿的越来越多。工人的工资买不起消费品了,资本家的钱怎么花也花不完了。工人开始活不下去了,工人运动爆发了——有没有马克思,它都爆发了。  一阵打打杀杀之后,生产关系被摧毁,在一片废墟中,一切从头再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由于马克思,由于有了社会主义,由于有了工人运动,自由资本主义被迫做出了调整。工人可以组织工会跟资方谈判,工人有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等。有了这些制度,工人要活不下去很难了,所以武装斗争没有了。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还是不可避免。
  后续呢
  强力插入,好文啊。
  反对分配不公,主张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说:在个人天赋、学历、经验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付出与别人相等的智力或体力上的辛苦,就应该获得差不多的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说得好!。。不是要收入平均,而是要机会平等!
  好文!
  你标题直接写这个国家要完了,顶贴的立马就有一个加强连,立场不鲜明的帖子就像失去了臭味的大粪,引不来苍蝇滴,嘿嘿
  @寒枫化雨 7楼   马的所谓“剩余价值”理论,是站在封建帝王立场上的绝对剥削思想、为东方国家专门打造的“世有圣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的荒唐哲学。  -----------------------------  胡说
  马的所谓“剩余价值”理论,是站在封建帝王立场上的绝对剥削思想、为东方国家专门打造的“世有圣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的荒唐哲学。  道理很简单,劳动者能获得绝对的薪水吗?当然不能!因为从事劳动的工作环境需要成本,成本来自资本。正是利润的动力才带动产业化的发展,否则......
  哎呦,不错哦~~
  国家一定有希望!  如果中国没有希望,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希望了。
  ++++++++++++++++++正文+++++++++++++++++++++++  ++++++++++++++++++正文+++++++++++++++++++++++  ++++++++++++++++++正文+++++++++++++++++++++++  第三章 现代金融资本的“破坏力要素”如何参与分配  现在,我们用“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思想来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大家知道,地主之所以对佃农拥有“低成本伤害权”,是因为土地是重要的生存资源,人要靠土地生活。如果我是所有者,不给你提供土地,你就活不下去。因此,土地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破坏要素”。于是,地主可以凭借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到了工业化时代,工业生产资料成了重要的生存资源。劳动者靠自己手工劳动,无法和现代化的大工业竞争,所以必须要和机器等工业资本结合,才能取得收入、维持生存。工业资本家随意解雇工人,就可能威胁工人的生存。这样,机器等生产资料,就既是“生产要素”,也可以成为“破坏要素”。  在我们这个社会,货币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代表了调动各种经济资源的权力。把货币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它从不需要的地方转移到需要的地方——比如把居民暂时不用的存在银行的闲钱贷款贷给需要钱投资的工厂老板——这就是“金融”。这种转移,需要金融资本家付出努力,发现值得贷款投资的项目,想办法降低贷款的回收风险,这样就可以实现货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从中赚取利润。这就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同时,货币也是基本的生存资源。大家都用法定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你去工作,老板不可能把你生产的产品分一部分给你当工资——给你也不会要。因为普通商品的“流动性”太差,你需要巨大的交易成本才能把这些产品卖出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吃穿住行等物资。由于以物易物的“交易成本”太大,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没有货币就很难生存下去。  货币流通体系就好比大城市的自来水系统。在没有自来水系统以前,人们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己挑,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离河流比较近的地方,城镇的规模也不大。有了自来水系统以后,大家都不挑水了,也可以在远离河流的地区建立城镇,城镇规模也变大了。自来水系统给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掌握自来水系统的人也就拥有了巨大的“破坏力”:一旦掐断供水系统,即可将千万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掌握这个系统的人,如果他的权力不受限制,即可以向用水居民索取比他的供水成本高得多的费用。这一部分费用,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货币成为了基本的生存物资,因而也就具备了成为“破坏性要素”的条件:既然没有货币这个经济体系就无法运转,掌握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权力的人,就可以低成本的向全社会索取超过他们提供货币服务的回报。超出的这个部分的暴利,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在以金银作为货币的时代,货币的破坏力不够大,不像土地和工业资本那么厉害。但是,随着纸币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到了信息时代,电子化货币的兴起,让货币的破坏力陡然增大,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破坏性要素”。金融资本,取代了工业资本,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者。  这种破坏力的使用,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通货膨胀,也即物价上涨。  老板想要“剥削”工人,需要克扣工人的工资;而金融资本想要“剥削”所有人,只需要制造通货膨胀就可以了。  假设在一个岛国,该国每年生产1万斤粮食,同时有1万元的货币参与流通。每斤粮食1元。  岛国居民A通过辛苦努力,挣了1000元钱,可以买1000斤粮食。但他吃不了这么多,粮食储藏也很费劲,还可能发霉烂掉,因此一边吃一边买。先买了200斤,把剩下的800元存起来。  但是,等他把200斤粮食吃完以后,去市场上一看,粮食价格变成了2元一斤。他的800元,只能买到400斤粮食了,也就是自己以前付出的辛苦努力,收获的东西的价值减少了一半。  价格为什么要上涨呢?因为这时岛国的货币总量已经变成了2万元,而粮食产量还是1万斤,所以每斤粮食就变成2元了。这就叫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变多了、“膨胀”了。  A以前付出的劳动的一半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加印钞票的那些人抢走了。这些印钞票的人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只是利用货币来掠夺A的劳动价值,这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说到“印钞票”,大家一般认为这是政府所为。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定货币时代,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既然是流通中的货币变多了,那当然就是政府加印了不少新钞票。  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货币的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外生增长,一种叫内生增长。  “外生增长”,就是政府印钞票。政府站在经济体系之外,不断的往里面扔钱、扔钱,这叫外生增长。  所为“内生增长”,就是经济体内部自己创造出新的货币出来。主要的创造者,是金融机构。  假设,A存了10万块钱到银行,银行就在A的账户里面记一笔10万的数字。一转身,银行把A的钱贷给B,贷了100万。但它不会直接给B现金,而是在账户上给B记上:现在你账户里面有100万块钱,随时取用。  B第一次取用了10万,从C那里购买物资,C又把这10万存进银行,银行在C的账户上记了10万元的帐。B第二次又来取10万,银行又给了他。他又去找D买了10万元的物资,D又把这10万元存进银行。B又来取……这样,银行的金库里面实际上只有10万,却创造了很多很多的货币。因为银行有很多很多客户,大家不会同时把银行里面的钱全部取出来,总会大部分存在银行,保留少量现金。  这样流动过来流动过去,银行以10万元钱,创造了100万甚至更多的货币出来。这就叫货币的“内生增长”。  有了“内生增长”的机制,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它来低成本的掠夺社会财富。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让企业的经营者得到的利益过于低,就会出现企业经营者放弃企业。然后,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失业。  企业主和雇佣工人之间是共生的关系。企业主本身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在计算所得的时候,要考虑这部分的补偿。  要求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是政府的权力,但是幅度过大,就会超过企业投资者的承受力。如果出现大面积的企业破产和停工,损失的或者不仅仅是企业主的收入。另外,如果企业主的能力比较高,企业主就会放弃企业,打工谋生,或者也会造成另外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失业。  最后,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强调合作,单一岗位的职工不能实现价值。  因此经济学不是简单套用和任意博弈的。
  ++++++++++++++++++正文+++++++++++++++++++++++  ++++++++++++++++++正文+++++++++++++++++++++++  ++++++++++++++++++正文+++++++++++++++++++++++  金融机构让货币“内生增长”的机制和政府增发货币搞“外生增长”不一样,他们新增的货币最后都要还回去,要把帐做平。  不过,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时间差”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在一个岛国,有十个年轻人想要娶媳妇买房子,他们每人有200万的现金,都是辛苦挣来的或者家里父母的积蓄。共有10套房子可供出售,售价100万。这样,这10个年轻人都买得起。剩下100万还可以用来买车子,出国旅游,子女教育等等。  但是,他们的钱都存在银行,银行就有2000万的可用资金,可以用这些钱来搞货币的“内生增长”。一个投机者A从银行贷款1000万,“呼啦”一下抢先把10套房子一口气买下来。在银行的账户上,10个年轻人的200万还在,A多了1000万出来。这时这个经济体的货币数量就从2000万“内生增长”到了3000万。  然后,A开价每套住房200万开卖。  这些年轻人结婚是“刚需”,也即刚性需求。投机者的钱到时候要还,但年轻人买房子更着急。最后逼得没办法,只能用200万从投机者那里买下来,汽车就买不成了、出国旅游也没戏了。这10个年轻人不会同一时刻一起把200万从银行取出来。投机者A卖出去一套,就还给银行,银行又拿来支付给取钱买房人。最后,10套全部卖出去,A把钱全部归还给银行,银行把年轻人存的钱都给了他们,没有赖账。帐做平了,货币的“内生增长”消失了。这个社会的货币数量又变成了2000万。  ——货币总量没有变,但是分配的结果变了。投机者和银行挣了1000万,房子数量没有增加,那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的辛苦劳动挣来的2000万,就这样被抢走了一半。  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中国前几年的房地产泡沫,都是握有金融权力的一部分人利用货币“内生增长”的力量来对大多数人进行的掠夺:金融系统制造出来许多货币,抬高房价,然后逼着急需购房的人掏高价购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较“原始”,还是靠从银行按揭来炒作,不像美国的银行家们利用次级贷到次级债再到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制造泡沫,但不管他们的手段如何进化,掌控金融业的精英们的聪明才智不参与生产而进行掠夺的本质并未改变。  ——对于通货膨胀,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钱毛了”,意思就是“钱不值钱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理解“通货膨胀”、“钱毛了”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你知道了也没有用。  你知道自己的钱是辛苦挣来的,而金融机构的钱是它们无需创造真实价值就“创造”出来的。但在交易的时候,你能拒绝使用这些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么?你不能。因为你新增的人民币和原来的人民币是一样的,你拒绝它们就等于拒绝使用货币。拒绝使用货币,你在现代社会就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维持。  这就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工资远远低于自己创造的价值一样,他们不能因此而离开工厂。因为离开了就会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所以,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货币具备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破坏力”。掌握货币发行流动权力的人(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就掌握了这种破坏力。他们一边提供货币,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另一方面却利用货币的外生和内生增长机制来变着法的对社会民众进行掠夺,让民众支付比他们提供的服务的价值高得多的费用。超过的部分,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按这么说分配最不公的就是美国了,人家可是按资分配,没资产没股份的哪怕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跟牛一样能干,也只能拿点小钱,大钱可都是资本家的
  中国的问题我感觉在“人多地少”。而且少数的资源被政府,大型企业控制,由民众购买,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并不是所有人。
  说得很通透易懂~!等继续谈经济危机~~!!
  ++++++++++++++++++正文+++++++++++++++++++++++  ++++++++++++++++++正文+++++++++++++++++++++++  ++++++++++++++++++正文+++++++++++++++++++++++  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竞争,会导致生产力提高,竞争会进入良性循环;而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竞争,则会导致破坏力提高,竞争会进入恶性循环。  对一个企业老板来说,他一家给工人长工资,既不能提高全社会的购买力,也不能改变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只能让自己少赚钱,甚至因为成本降不下来在市场上被竞争对手击败。所以,所有企业都会竞相压低工人工资。在这样的竞争中,破坏力参与分配的份额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除非有法律和政府的强力介入保护工人权利,否则这个恶性循环无法被打破。  对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同样如此。比如,在次贷危机之前,如果美国有一家金融机构名叫“诚信银行”的拒绝卷入,坚持只向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房屋贷款。它就会发现,随着房价被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越炒越高,买得起房子的人就越来越少。比如某客户A原来可以自付10万,贷款30万来买房子,30万的贷款他还得起,“诚信银行”可以向A发放贷款。但现在这套房子的价格涨到了80万,A还是只有10万的自有资金,需要贷款70万。这就超过了A的还款能力。于是“诚信银行”就不能再向A发放贷款了。就这样,坚持原则的银行的客户将越来越少,利润越来越低。这样下去,“诚信银行”就可能会因为业务量不够而破产,或者被别的敢于滥发贷款的银行收购。  所以,既然大家都在发放次级贷款,往房地产市场里面注入“内生增长”的货币,抬高房价。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就必然导致彼此竞相多发货币,提高“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份额。资产泡沫,也就这样越积累越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直到最后,所有银行的钱能贷的都贷光了,无钱可贷了,泡沫就会破灭。“内生增长”的那部分货币消失,价格返回原位,但是,被投机泡沫扭曲的分配结构却已经无法改变了。  就好像土地和机器都是生产要素一样,货币也是生产要素。所以,它作为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和作为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角色经常会被混淆。很多掠夺者也就打着“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旗号来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金融投机者李莫福尔在《股票做手回忆录》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购买了大量的咖啡囤积,等待价格上涨以后抛出。量非常大,导致了咖啡价格的上涨。由于咖啡是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这种在战争期间囤积咖啡来发财的行为非常痛恨。政府施加了压力,李莫福尔被迫把手里的咖啡卖掉了。  为此,李莫福尔很不满意,他说:我之所以要买进咖啡,是因为预期它将来会短缺、会涨价。现在的市场价格太低,我购买一部分把价格抬上去,将来咖啡短缺涨价的时候,我又会把这些咖啡卖掉,可以缓解将来的需求。这是让咖啡能更有效的得到使用。  也就是说,李莫福尔认为自己是在通过对未来的预期,以达到调节咖啡价格的作用,在赚钱的同时也在造福大众。虽然人们今天可以喝到1美元一杯的咖啡,但由于战争,将来咖啡可能出现短缺,会涨到5美元一杯。我先买一点囤着,让现在的价格涨到2美元一杯,但将来短缺了再卖出来,让价格保持在2美元一杯。算下来,还是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从这中间赚点钱,就跟商人把商品从A地运到B地去卖赚取差价一样,我是把咖啡从A时间保存到B时间去卖来赚取差价。有问题吗?  有问题。  问题在于他利用了金融杠杆。  李莫福尔是著名的金融投机者,不是商品经销商。他不会真的买一大堆咖啡来放在仓库里等着卖。他的钱很有限,所以需要从银行贷款来买卖。贷款的比例是1:10,自己有1万美元,即可从银行贷款10万美元。这样,他的购买力就远远超过了自己掌握的真实财富,咖啡价格上涨1美元,他就可以赚10美元。在这10美元中,只有1美元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即利用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稀缺的人类才能)促进有限的经济资源(咖啡)在时间上的优化配置,从中参与分配;而剩下的9美元,则是利用货币内生增长来对咖啡消费者进行金融掠夺,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反之,如果他真的是要赚差价,就应该全部用自己的钱来购买,咖啡涨一块钱,就赚一块钱,这就没有问题。  ——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货币内生增长”是金融业精英们以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核心工具。打着“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旗号,用1美元的合理性来掩盖9美元的掠夺,这就是金融掠夺的本质。
  好贴!持续关注中。。。  @冉重光
  世界上有什么国家能够让你结婚就有自已房子?老卡那种特利就不要提了  
  好帖~看了很久
  假设,在一个岛国,有十个年轻人想要娶媳妇买房子,他们每人有200万的现金,都是辛苦挣来的或者家里父母的积蓄。共有10套房子可供出售,售价100万。这样,这10个年轻人都买得起。剩下100万还可以用来买车子,出国旅游,子女教育等等。  但是,他们的钱都存在银行,银行就有2000万的可用资金,可以用这些钱来搞货币的“内生增长”。一个投机者A从银行贷款1000万,“呼啦”一下抢先把10套房子一口气买下来。在银行的账户上,10个年轻人的200万还在,A多了1000万出来。这时这个经济体的货币数量就从2000万“内生增长”到了3000万。  然后,A开价每套住房200万开卖。  这些年轻人结婚是“刚需”,也即刚性需求。投机者的钱到时候要还,但年轻人买房子更着急。最后逼得没办法,只能用200万从投机者那里买下来,汽车就买不成了、出国旅游也没戏了。这10个年轻人不会同一时刻一起把200万从银行取出来。投机者A卖出去一套,就还给银行,银行又拿来支付给取钱买房人。最后,10套全部卖出去,A把钱全部归还给银行,银行把年轻人存的钱都给了他们,没有赖账。帐做平了,货币的“内生增长”消失了。这个社会的货币数量又变成了2000万。  ——货币总量没有变,但是分配的结果变了。投机者和银行挣了1000万,房子数量没有增加,那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的辛苦劳动挣来的2000万,就这样被抢走了一半。  --------------------------------------  说得很透彻,好理解!
  就是阳光啊 照出了社会新出现的黑暗部分
  说白了,就是一帮XX档拿来别国产生的不靠谱的理论,拿到自己的国家里来搞试验,结果证明,这个理论很多地方是不靠谱的,中国被当成了试验新药牺牲的“小白鼠”
  “这样,老板要伤害工人,他的能力就会减弱,自己的损失就要增加。工人想要伤害老板,他的能力就会增强,自己的损失会减少。  最后达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呢?就是双方的实际加害能力基本对等。”  看到这,忍不住来吐槽一下。  可以肯定楼主没当过老板了,写这个东西基本上是凭想象的。老板和工人对如何维持一个企业上的付出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人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就好了,不用管市场、运营、工商、税务、卫生等等企业运营的相关事项。说白了,工人就是我干活你给我钱,企业好不好,与我关系不大,大不了换个工作。老板可以吗?  如果按楼主的理论,要保护工人到“就是双方的实际加害能力基本对等”,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人想当老板的。付出全部心血得到的边际效益和普通工人相当,为什么不轻轻松松地当一名工人?  当代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就是因为将工人的边际效益严重过量地提高到企业无法承受的水平,这样企业失去的活力,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危机不可避免。  要保护劳动者,也要保护老板,尤其是中小企业,否则社会一样不能发展。
  mark 下
  @什么叫疯狂 29楼   1B  你会说,我原来做过,不要做了。可是不做的话出了问题算谁的?现在的病人连自己签了的手术风险合同都可以当废纸,谁来保护医生的这个风险?  2情况,不完全确定病因或部位,这个现在是普遍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前者身体状况整体下降,后者涉及多个生理系统。  这类情况下,全身检查是并不可少的,不然诊断错了谁负责?  好,检查做完,发现多部位都要用药,好了,药量就上去了。病人......  -----------------------------  你的这种反驳太苍白无力了
  ++++++++++++++++++正文+++++++++++++++++++++++  ++++++++++++++++++正文+++++++++++++++++++++++  ++++++++++++++++++正文+++++++++++++++++++++++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中国。1995年,在国债期货市场上,两股金融投机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一边以万国证券为首,其管理者名叫管金生;另一边以一家名为“中国经济开发公司(简称中经开)”的金融企业为首。两边在对赌,327国债(一个国债品种的名称)的最终市场价格应该是147元还是151元。为此双方已经争夺了两三个月。  照理说,147元和151元的价格虽然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也就2.7%。当年的银行存款利率超过了20%(包含通货膨胀补贴),算下来三四个月的银行利息也超过2.7%了。为了这2.7%的差别囤积巨额资金来对赌,没什么意思,有这个钱还不如存银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2.7%是可以动用金融杠杆的。如果有1470块钱,只能买到10份国债,但国债期货可以贷款,如果按照自有资金和贷款1:10的比例贷款购买,那么就能买到100份。一旦赌对了,能赚到的钱就不是2.7%而是27%。两三个月能挣到27%的利润,折合成年利率就相当于超过100%的利润了,比存银行赚的多得多。  这种情况下,交易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从合理调节国债价格促进资金合理利用,变成了以国债为标的进行赌博。国债,只是一个赌博的由头。跟赌掷骰子比大比小的区别在于:掷骰子100%是赌博,而国债期货交易中有10%不是赌博,剩下的90%是赌博。  准确的说,这剩下的90%不是赌博,而是比赌博还不如: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327国债的利息率不发生变化,它就值147元。万国证券按照市场价格出价147,稳操胜券。而中经开利用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押注151元。因为它有财政部的背景,而利息率变不变财政部说了算。  所以,当时这种情况,就连赌场都不如了。因为赌场毕竟赌的是运气,而国债期货市场却在赌谁的破坏力大。中经开利用内幕消息从对手那里掠夺财富,跟医生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敲诈患者是一样的,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破坏力。  果然,在最后一个交易日,财政部宣布给327国债加息。中经开大获全胜、万国证券失败。  ——这种“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不是标准的金融市场破坏力,它是来自于政治力量的破坏力。  然而,万国证券老总管金生不甘心失败:“你可以用政府的破坏力来掠夺我,我就可以用金融的破坏力来掠夺你!”  于是,在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最后7分钟,所以人都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管金生把万国证券所能掌握的全部资金作为抵押,利用系统漏洞,将金融杠杆做到最大,从银行等金融系统瞬间贷款2112亿!用来卖空327国债。将327国债价格定死在了147.5块钱的价位上。2112亿,这个金额是当年全中国GDP的2%。只用7分钟,1个管金生就能制造出13亿中国人用一年的时间生产的产品总值2%的财富。这是多么可怕的力量。  这是典型的利用货币“内生增长”来进行掠夺的金融操作方式。这2112亿原本并不存在,没有经过任何财富创造的过程,是金融系统瞬间制造出来的。但是,在市场上,金融系统制造出来的钱,和“普通的钱”没有任何区别。一样能参与买卖。它被制造出来打压327国债期货的价格,让管金生从亏损60亿到狂赚42亿。赚了钱之后,市场交割清楚,管金生立即归还这2112亿元贷款,由于借贷时间只有几分钟,所以利息很少。“内生增长”的货币消失了,就好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利益分配的结果已经被它改变。
  中国的一切都依靠印钞机和刺刀维持着,今后还得加上五毛。
  赞同楼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吸收很多当年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因素.比如高额累进税.工人的合法权力.儿童福利.等等.逼得大公司向穷国发展.寻找更低廉劳动力.
  ma?r?k  
  中国的(转载)
  ++++++++++++++++++正文+++++++++++++++++++++++  ++++++++++++++++++正文+++++++++++++++++++++++  ++++++++++++++++++正文+++++++++++++++++++++++  另一个影响力更大的事件发生在美国。即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事件。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叫约翰,是一个数学天才。他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发现了美国国债市场价格波动的某些规律。总之,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美国国债的价格和它的真实价值之间可能会存在大约0.5%的价格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变化方向有规律可循。  照理说,市场价格出现0.5%这么小的波动实属正常,并不影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作为一项研究成果,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想利用这0.5%的波动来赚钱,就可能得不偿失。这个差价比管金生赌的2.7%的差价又小了很多。要让这0.5%的差价恢复到正常状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才挣千分之五的利润,实在没有必要。有这个钱,用来经营别的事业,赚钱快得多。  问题的关键还是金融杠杆。有了金融杠杆,就可以让金融业0.5%的利润空间变得比实业5%的利润更为有利可图。  约翰的做法是按照1:30的比例向银行贷款来买卖国债。0.5%乘以30倍,就成了15%。如果两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斩获15%的利润,相当于年利润70%左右,那是非常厉害的。  ——这种赚钱的“多少”说明了做不同事情的社会成本的区别。消灭国债市场0.5%的价格波动有没有价值?有价值。但是消灭它需要付出成本。而资金使用的成本大于消灭这个差价的成本,那么这些资金就应该用在实体经济等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事情很多,但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它们应该被用于 “收益-成本”比例最高的地方。这才叫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金融杠杆的使用,让这种“收益-成本”比例被人为的扭曲了。让经济资源(其中也就包括像约翰和他的合伙人们这样一批数学天才的聪明才智)被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这种利用差价赚钱的方法,经济学家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恢复市场效率”。也就是说:市场价格出了问题,不能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这就叫“市场无效率”。看到这种价格出问题的人,进去买卖赚取差价,最后会让市场价格和真实价值的差距缩小,这叫“恢复市场效率”。通过“恢复市场效率”赚钱,是很正当的“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这个解释跟前面李莫福尔的解释一样,很有道理。唯一的问题是如果用金融杠杆来“恢复市场效率”,事情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恢复市场效率成为一个“旗号”,用来掩盖投机者利用货币的内生增长机制对全社会进行掠夺的真相。这个时候,不管是股票、期货、小岛上的房子、327国债还是美国国债,都不再是商品,而是成为反应价格波动的标的物,它们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就够了,足以让金融投机者通过货币的内生增长来从中牟利。  约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筹集了5亿美元的资金来“恢复市场效率”。利用30倍的金融杠杆来买卖国债。他的数学天才,没有被用于改进社会的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或商品,而是用来进行货币掠夺。  当他发现市场上的国债价格出现极小的波动的时候,就用5亿美元为抵押,贷款5×30=150亿美元来进行买卖(具体操作更复杂一些,不可能在一次交易中同时投入所有资金,但整体情况如此)。赚到差价以后,立即归还贷款。利用这种方式,约翰的公司一年盈利40%,他自己也得到了1亿美元的分红。尽管以后公司可能出现亏损,但这1亿美元的分红已经归约翰个人所有了。赚到钱以后,约翰和他的公司,如期归还了从银行贷的145亿美元,货币内生增长的效应消失了。  这些货币,从产生到消失,没有经过任何生产环节,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它们的出现,唯一的作用就是造成财富分配的转移。将约翰和他的合伙人变成了千万(美元)富翁。
  好文  
  强文MARK
  马克和刘明  
  扯淡!
  顶下。有收获
  极好  
  Mark  好~~~
  楼主继续
  写的真好。。认真看了。学习。
  这些道理都懂了,有没有高深点得。。。
  好文!顶!
  mark  
  回复第10楼(作者:@冉重光 于
13:32)  ++++++++++++++++++正文+++++++++++++++++++++++  ++……  ==========  马克思是我最佩服的两人之一,如果不是他,现在的西方有这么高的福利吗?当好好说无效后,就只能使用暴力!韩国从落后到发达国家用了多久?我们呢?实际上,中国的资本家跟官员都是世界上的国家中最自由付出成本最少的了,现在要国际惯例来约束他们一下,他们就叫了。现在蛋糕已经做出来了,谁不肯按要求做,就给能者挪个位置出来。官员财产公开要成为法律,企业主再不能这样苛剥工人,房价一定要降。这三者必须要同时用力。否则,我们强烈来一次暴动。  
  很有穿透力、、、、、、
特别是银行的内生增长 讲的太透彻了 非常喜欢 看来要想摧毁一个国家 只要金融就足够了 资本历来是嗜血的 让普通工人过上好日子 获得更多的分配是好事
如果从全球整体来看 资本还是统治地位的,毕竟是资本主义 资本掌握分配主动权,如果让一个工人就能有何老板相等的破坏力 那么所有工人的破坏力将超过老板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西方的工会谈判能力超强的原因。工人的强势 和福利的完善 会最终摧毁西方的产业竞争力的 美国仅仅依靠几个高科技产业是无法让整个国家过上好日子的,我想最终解决方案 还是提高生产力。现在分配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现有财富无论如何分配都是不够的,只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才能解决小饼如果分众人的困境
  顶起!!  
  各位看官不要偏激,请理性发言
  ++++++++++++++++++正文+++++++++++++++++++++++  ++++++++++++++++++正文+++++++++++++++++++++++  ++++++++++++++++++正文+++++++++++++++++++++++  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金融市场出现混乱,约翰和他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模型突然不灵了。陷入了严重的亏损。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本金是5亿美元,但由于它使用了30倍的金融杠杆(到后期一度使用40倍的金融杠杆)。它实际持有的各种证券,包括各国国债和各种股票等等,价值超过100亿美元。这些钱都是从各大银行贷款贷来了。一旦亏损起来,不仅5亿美元会打水漂,各大银行的贷款也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由于1997年俄罗斯经济崩溃,宣布暂停支付外债,当时的金融市场非常恐慌,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抛售股票和债权。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以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证券买下来的对家。所以这些证券即使在票面上还能值几十亿美元,但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必然把价格打压得更低,更不值钱。  这个时候,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的贷款和它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就变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巨大威胁。如果它破产归还不了贷款,如果它被迫一次性抛售它所持有的所有证券,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贷款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银行如美林银行等等,就会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另一方面,那些持有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相同或类似的股票的金融机构,他们手里的证券也会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抛售而价值缩水。这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依靠金融杠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实际上绑架了整个金融市场——“我完蛋了,钱不还了,抛售资产打压市场,你们谁也别想有好日子过,所以,你们必须来救我。”  面对这种危险,金融巨头们迅速行动起来,包括高盛、摩根、美林在内的十多家银行或投资银行,每家出资2.5亿美元,注入长期资产管理公司。“摆平”了这场危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毕竟只是一家“小公司”,却可以利用金融杠杆绑架整个金融系统。而那些真正的金融巨头,包括AIG、美林、高盛、摩根等等,可以利用金融杠杆来做什么?  那就不是绑架金融系统的问题了,而是绑架整个经济体系。  在2007年,一场比1997年规模大得多的金融泡沫破灭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金融机构全都深深的卷入了利用金融杠杆来炒作房地产的“次贷泡沫”之中。这个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向全社会发出了同样的威胁:  “我们完蛋了,钱没有了,你们谁也别想有好日子过。所以,你们必须来救我。”  因为金融系统不仅负责炒作房地产、股票赚钱,它同时还负责向全社会提供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货币。如果金融系统崩溃,整个社会经济就会严重缺乏货币服务。  这就好像现代的供电网络一样。电力公司监守自盗,往公司高层家里免费送电,高层们因为电价很便宜,专买各种耗电大的电器来用,结果用电过猛,超过了电网的负荷,把电网给烧了。整个社会还必须得去出钱重建电网,因为没有电网大家的损失更大。  这时,通货膨胀和金融投机背后的“货币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  闯下滔天大祸金融巨头们,住在自己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豪宅里面,耐心等待政府回答他们的问题:你们希望美国重现年那样的大萧条吗?一个城市找不到一家银行可以存款贷款(全都倒闭了),整个社会一夜之间回到以物易物的石器时代,工人、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都只能用实物来代替。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生产出来了由于没有货币作为中介而无法在市场上交易,被迫销毁,另一方面是25%的超高失业率,无数人找不到工作、养不活妻子儿女……你们真的希望这样吗?  如果不希望,拿钱来。  在这种破坏力的威慑之下,美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用7000亿美元“救市”。利用全美国纳税人的钱,向那些制造经济泡沫的金融巨头们献上巨额资金,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有了这种强大的破坏力,现代社会的金融巨头们就可以有恃无恐了。
  回复楼主,@冉重光  第一编 盛世危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第一章 从马克思谈起(代序)  过去中国十...  -----------------------------  不管经济,崛起来就可以操,很方便。中国来吧。  
  这篇文章好啊,通俗易懂,看起来津津有味。
  楼主那么年轻,又这么有学问,真是令人艳羡。
  回复第14楼,@山远为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说绝对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中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说也取得过重大成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向全世界反复申明: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要允许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合理存在,要求同存异;但面对国内民众不同的声音,采取的却是党同伐异的政策。明显的是内外两张皮,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  你这是诡辩式的逻辑混乱。不同道路是指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差异性。而对于特定实践个体而言,实践只能只能唯一的。比如当下可以同时发生我在中国你在日本。但是不可能出现你即在中国又在日本的情况。你自己逻辑问题巨大,就不要怪别人有问题  
  太长了,楼主原创么?如果是,可以考虑发表于某杂志,到时看看。。。  
  @Meaky三马 94楼   太长了,楼主原创么?如果是,可以考虑发表于某杂志,到时看看。。。  -----------------------------  纯原创:)
  一环!跟上!  
  人家列强在你这投资了东西让你代工增加了点经济就说崛起了  
  这些问题好像很多人都明白,就没人去改正。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配不公我们怎么提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