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录音 2015 08 28冲出康普顿-08-28 01:55:23

1. 新增扫二维码功能,可直接扫 VeryCD 网站影片页面的二维码,便能在应用上打开;
2.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1.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2. 在影片封面上展示在线视频的清晰度;
您的位置:
网友评论:
第二个专辑中的第7首乐曲(加演)应该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而不是“斯拉夫舞曲”,LZ在这里可能是笔误吧?
引用大家都知道宇宙在膨胀,那么膨胀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会收缩。最终会恢复到原点。也就是说,人类的命运就是走向灭亡。人类依靠录音技术的提高记录声音,依靠照相技术凝固影像和时间,人类发明一个词叫永恒,而录音和照相正体现了他们追求永恒的想法。然而,这一切从历史的角度上讲都是徒劳的。因此,您的总结和我的想法完全完全一致。我很清楚这种想留住音乐会的美好瞬间的做法,完全是痴人说梦的徒劳。我手中积攒了一些现场录音,这些被乐迷称之为“风衣录音”的私人录音也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通常产生风衣录音的原因并不是艺术家不希望自己的艺术被传播,而是“孔方兄”在作怪。一种有力的说法是,一些艺术家拒绝去录音室录音,认为录音室出来的完美声音无非是罐头罢了,而允许现场录音。比如切利比达克死后由遗孀授权发行的众多珍贵录音,老爷子没来过中国,如果录音再不传播,我想很多人都会比没听过现场更加遗憾的。现场录音不像现场照相,第一快门有声音,第二有些人不关闪光灯,干扰演员和其他观众欣赏,因此会有穆特赶走观众的段子出现。因为和那些大家仰慕的艺术家没啥接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艺术家不喜欢被偷偷录音。风衣录音是一种私人行为,方式更加内化,对观众和演员欣赏现场演出不构成影响,因此就录音这种动作在演出过程中的影响来看,既没有影响观众,也没有影响演员,是对艺术的最大尊重。如果哪位艺术家确实不喜欢被偷偷录音,他可以提出来,我们当然应该不录音,因为我们需要尊重艺术家的要求。我认为唯一应该探讨的是这种风衣录音是否在电骡传播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现在依然在犹豫,其实我一直想低调些,甚至希望不要资源加精,而只是很少的朋友分享我们自己的一点点快乐。但网友们的热情让我意外,风衣录音满足了很多热爱音乐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亲临现场的朋友,他们的需求是值得尊重的。电骡是这样一种东西。在他上面有大量的音乐,电影,资料,软件。他的出现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在电骡之前,我们到哪里去听林毅夫的经济学课程,去哪里看傅佩荣的国学呢?电骡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他的确对权益所有者造成了侵犯。而权益所有者的态度分为三种,一种是无私鼓励网络传播的,比如郭德纲;一种是授权播放,比如VeryCD和一些电影的合作;还有一种是坚决反对,他们通常是国外的大型音乐公司,电影公司。就个人而言,我想不应该反对电骡侵犯权利的动作,因为个人反对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脚投票,不用电骡,因为无论上传和下载都是侵权行为,都要冒法律和道德风险。回到主题,因为法律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我依然犹豫是否共享这些风衣录音。我想有几点是需要强调的:1.风衣录音的行为不影响演出本身2.风衣录音是私人行为3.传播风衣录音是侵权行为,因此仅限于朋友间交流,学习参考4.尊重艺术家的要求,一旦VeryCD接到有关投诉,立刻停止共享,并在此艺术家的演出中不进行风衣录音5.个人对是否传播风衣录音的问题不再发表意见,其他网友可以提供各自观点。感谢您让我思考以上想法,如果不妥请指正。正如能够走进音乐厅的人们并非真正欣赏音乐,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恐怕是最大的不尊重;而更多的真正热爱音乐的朋友则少有机会走进现场去感受那样美妙的氛围,楼主的“风衣录音”虽有争议,却着实有机会将好的音乐带给真正爱它的人们,楼主甚至为了避免杂音对位置精挑细选,可见楼主之用心。艺术之魅力,正在于其与大众内心之契合。相比楼主资源的“争议”与给予大家的快乐,后者百倍而有余。非常感谢!至于著作权相关内容,可以参照以下内容:
pcm-d50?我看到更多的人是用来听,本末倒置了。。。LZ才是资源最大化利用+share~感谢了
独乐乐不如与人共乐,支持
D50终于用来干正事儿了. 我来体验一下D50的录音是否强大.
实在是不得不厚着脸皮说一句:期待楼主能长期更新。呵呵。
引用(z18600 @ -08, 01:06 AM) D50不错啊,国家大剧院的安检楼主怎么混进去的?我想带了手电 钥匙 MP3 手机 相机 都被搜出来了, MP3和手机允许带进去了.楼主介绍下经验吧那个金属检测器,用塑料比较多的东东应该就可以了吧?我走过去时戴着钢表都没响。运气??
我不觉得风衣版是对艺术家的不尊重。艺术是大众的,无贵贱之分。最懂得欣赏莎士比亚的是当时买不起座票,只能站在沙地上观看的下里巴人。最能理解《费加罗的婚礼》的,是当时在小型剧场的贫民。艺术源于民间,自应回馈民间。虽版权一事甚为重要,却仅当涉及金钱升时才要紧。舞台演出不能重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想方设法记录。虽其程度不可比现场,却是能唤起回忆与感动。为艺术,应宽容。为艺术,应分享。祝楼主武运昌隆。
引用(Hansjj @ -08, 01:20 AM) 第二个专辑中的第7首乐曲(加演)应该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而不是“斯拉夫舞曲”,LZ在这里可能是笔误吧?对,写错了,脑子里把两个混了。
引用正如能够走进音乐厅的人们并非真正欣赏音乐,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恐怕是最大的不尊重;而更多的真正热爱音乐的朋友则少有机会走进现场去感受那样美妙的氛围,楼主的“风衣录音”虽有争议,却着实有机会将好的音乐带给真正爱它的人们,楼主甚至为了避免杂音对位置精挑细选,可见楼主之用心。艺术之魅力,正在于其与大众内心之契合。相比楼主资源的“争议”与给予大家的快乐,后者百倍而有余。非常感谢!至于著作权相关内容,可以参照以下内容:谢谢!不过我对位置基本没什么可选择的,能买到一楼最便宜的票,下半场换个好地方是最好,如果买不到,只有侧坐了。
引用(苏支斯基 @ -08, 09:13 PM) 实在是不得不厚着脸皮说一句:期待楼主能长期更新。呵呵。财力不济啊,每次去都要思量再三,咬牙切齿。
引用(z18600 @ -08, 01:06 AM) D50不错啊,国家大剧院的安检楼主怎么混进去的?我想带了手电 钥匙 MP3 手机 相机 都被搜出来了, MP3和手机允许带进去了.楼主介绍下经验吧不是每次都能进去的,阿巴多的留森音乐节和夏伊的马勒第一两场录音机均被勒令存包,因此各位没机会听到我的风衣录音了。大剧院最可恶之处莫过于安检标准不统一,可以说没有标准,时而严厉,时而松动。
引用(zjw708elm @ -08, 12:21 AM) 支持楼主上一个pcm-d1,这个东西录音效果更好。D50就是麦克不行,要想行需要配一个卡农口适配器,外接高品质的电容麦克。这套玩意儿凑一套入门级需要大概3个D50的费用,最重要的是,估计没有人允许我在音乐厅这么搞,哈哈!
开始下,感谢 楼主 及做源的朋友们!祝楼主身体健康!
期待阿什肯纳齐、阿巴杜瑞莫夫与悉尼交响乐团音乐会上传。
看起来不错 谢谢楼主的分享~!
这个不得不支持!
虽然我不知道楼主这样做对不对,但对于像我这样的经济和时间条件都不允许的人来说,这样的资源是弥足珍贵的,谢谢你!
感覺好棒呀~~ 支持!
为我国古典音乐的付出
在国外不敢录啊
被抓就死翘了
噢,看错了,我以为是CD的,原来是lz现场版录音,赞一个,下来听听效果,128k有点太那个了。。。
对于简单的爱乐者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讨论风衣版的道德问题。我相信楼主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才会想去留住这些美好的瞬间,和大家分享。我们挖空心思去找那些大师海盗版的录音时,却从不在意这种用风衣版去赢利的做法,是为什么?因为音乐本身对于热爱音乐的人大于一切,我们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慈善家,我们只想听音乐。再次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引用(wpcmh @ -08, 12:54 AM) 引用(Chrisspher @ -07, 11:50 PM) 看到LS那么多朋友对于音乐会不文明现象的批评,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LZ这样私自录音也是很不尊重音乐家的行为呢?(当然不是针对LZ,LZ发布这些资源的本意和初衷肯定是好的,只是想探讨一下这类现场录音之于音乐的意义而已)其实很多音乐家都不愿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下录音。音乐本来是瞬间的艺术,现代录音技术当然是提供了另一种欣赏音乐艺术的角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角度是非常不自然的,泯灭了音乐艺术之于时间不可重复性的特质。因此有一些艺术家反感录音。大多数艺术家更是不喜欢被偷偷录音的。想留住音乐会的美好回忆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这种回忆长期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升华其实反而更好,何必用自制录音去僵化这些美好的过程呢?大家都知道宇宙在膨胀,那么膨胀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会收缩。最终会恢复到原点。也就是说,人类的命运就是走向灭亡。人类依靠录音技术的提高记录声音,依靠照相技术凝固影像和时间,人类发明一个词叫永恒,而录音和照相正体现了他们追求永恒的想法。然而,这一切从历史的角度上讲都是徒劳的。因此,您的总结和我的想法完全完全一致。我很清楚这种想留住音乐会的美好瞬间的做法,完全是痴人说梦的徒劳。我手中积攒了一些现场录音,这些被乐迷称之为“风衣录音”的私人录音也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通常产生风衣录音的原因并不是艺术家不希望自己的艺术被传播,而是“孔方兄”在作怪。一种有力的说法是,一些艺术家拒绝去录音室录音,认为录音室出来的完美声音无非是罐头罢了,而允许现场录音。比如切利比达克死后由遗孀授权发行的众多珍贵录音,老爷子没来过中国,如果录音再不传播,我想很多人都会比没听过现场更加遗憾的。现场录音不像现场照相,第一快门有声音,第二有些人不关闪光灯,干扰演员和其他观众欣赏,因此会有穆特赶走观众的段子出现。因为和那些大家仰慕的艺术家没啥接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艺术家不喜欢被偷偷录音。风衣录音是一种私人行为,方式更加内化,对观众和演员欣赏现场演出不构成影响,因此就录音这种动作在演出过程中的影响来看,既没有影响观众,也没有影响演员,是对艺术的最大尊重。如果哪位艺术家确实不喜欢被偷偷录音,他可以提出来,我们当然应该不录音,因为我们需要尊重艺术家的要求。我认为唯一应该探讨的是这种风衣录音是否在电骡传播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现在依然在犹豫,其实我一直想低调些,甚至希望不要资源加精,而只是很少的朋友分享我们自己的一点点快乐。但网友们的热情让我意外,风衣录音满足了很多热爱音乐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亲临现场的朋友,他们的需求是值得尊重的。电骡是这样一种东西。在他上面有大量的音乐,电影,资料,软件。他的出现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在电骡之前,我们到哪里去听林毅夫的经济学课程,去哪里看傅佩荣的国学呢?电骡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他的确对权益所有者造成了侵犯。而权益所有者的态度分为三种,一种是无私鼓励网络传播的,比如郭德纲;一种是授权播放,比如VeryCD和一些电影的合作;还有一种是坚决反对,他们通常是国外的大型音乐公司,电影公司。就个人而言,我想不应该反对电骡侵犯权利的动作,因为个人反对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脚投票,不用电骡,因为无论上传和下载都是侵权行为,都要冒法律和道德风险。回到主题,因为法律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我依然犹豫是否共享这些风衣录音。我想有几点是需要强调的:1.风衣录音的行为不影响演出本身2.风衣录音是私人行为3.传播风衣录音是侵权行为,因此仅限于朋友间交流,学习参考4.尊重艺术家的要求,一旦VeryCD接到有关投诉,立刻停止共享,并在此艺术家的演出中不进行风衣录音5.个人对是否传播风衣录音的问题不再发表意见,其他网友可以提供各自观点。感谢您让我思考以上想法,如果不妥请指正。楼主提到了切利老爷子,让我感触颇多,所以就在上面随便说了几句
楼主的录音设备真的是不错啊!能否知道具体是什么牌子和型号?我也想搞一部,这样下次再听音乐会就可以不用偷偷的拿手机拍照和录音了。谢谢您的分享!!!
对了,请问这部设备多少钱在北京买的?
引用(Hansjj @ -07, 08:28 PM) 引用(homechangshu @ -07, 07:42 PM) 这是标准的海盗版噢但愿朋友您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千万别错怪了LZ的一番好心。想那LZ不仅要精心录制(尤其在那样的背景条件下),何况还得花功夫制作资源,——都是为了让千万个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古典爱好者们一听为快啊!海盗版是音乐盗版的一种,是个中性词,别理解成贬义不过楼主发得也不算海盗版,因为并不是上市发行,以盈利为目的
引用(Chrisspher @ -07, 11:50 PM) 看到LS那么多朋友对于音乐会不文明现象的批评,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LZ这样私自录音也是很不尊重音乐家的行为呢?(当然不是针对LZ,LZ发布这些资源的本意和初衷肯定是好的,只是想探讨一下这类现场录音之于音乐的意义而已)其实很多音乐家都不愿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下录音。音乐本来是瞬间的艺术,现代录音技术当然是提供了另一种欣赏音乐艺术的角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角度是非常不自然的,泯灭了音乐艺术之于时间不可重复性的特质。因此有一些艺术家反感录音。大多数艺术家更是不喜欢被偷偷录音的。想留住音乐会的美好回忆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这种回忆长期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升华其实反而更好,何必用自制录音去僵化这些美好的过程呢?其实我知道不少艺术家都很欢迎现场录bootleg的,甚至有些艺术家在现场近舞台的位置专门设立“bootleg特区”,让私人现场录音的人方便录音。因为这些录音的传播对于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是很有帮助的。况且在数字音乐横行的今天,对于很多音乐家来说,巡回现场的收入甚至比发行CD要多更多,因此他们也对盗版和现场录音并不那么深恶痛绝但是目前我所知道的这些欢迎bootleg和现场录音的都是流行音乐家,古典音乐有没有我还不太清楚另外我觉得,如果说私人复制并且传播音乐家的演奏属于“不尊重”音乐家的话,那么这种不尊重同样适用于VC上的每一本书的作者,每一个软件的编写人员,每一部电影的制作人员(其中受损失最小的反而是音乐家,因为他们的另一大部分收入来源——现场演出收入并不因此受到妨碍)。由于P2P的本质,所以我觉得只要是习惯于长期免费享用VC资源的人,多多少少都犯了这种“不尊重罪”,所以……您大人大量,就当是法不责众吧……
引用(dunshan @ -10, 12:11 PM) 对了,请问这部设备多少钱在北京买的?行货3000+吧
不错不错 试下D50的效果 应该比我的H2 好不少吧!
不错不错 D50 应该比我的H2好不少吧 楼主留个联系方式 交流一下 后期处理的问题啊!
引用(无穷动 @ -10, 04:12 PM) 不错不错 D50 应该比我的H2好不少吧 楼主留个联系方式 交流一下 后期处理的问题啊!我也不懂啊,直接调调音量转个格式什么的就放了。交流可以留言。
引用(dunshan @ -10, 12:05 PM) 楼主的录音设备真的是不错啊!能否知道具体是什么牌子和型号?我也想搞一部,这样下次再听音乐会就可以不用偷偷的拿手机拍照和录音了。谢谢您的分享!!!我录得还不行,我手上有一段我朋友录的,非常震撼,就因为他录得很好我才买了一台,结果发现自己录得和人家满不是一回事。索尼D50还是不太适合这种大场面的场合。
不过,再怎么说,录音的音质肯定没有去现场的好,有钱有条件的都去现场了,这种私人录音版只是给我们这些同样爱好音乐,而没有钱没有条件的人听的,还是不要太苛求楼主了
如果可能,希望能多听一些当代作曲家的新作世界首演的风衣录音虽然这类世界首演基本没可能在中国……
非同凡响!由衷感谢!
楼主的录音设备很牛啊,效果非常好,几乎没什么低噪。不知道楼主有没有今年9月份阿巴多的马一录音啊,如果有的话发上来分享一下吧 :-)
引用(gdennis @ -10, 06:45 PM) 楼主的录音设备很牛啊,效果非常好,几乎没什么低噪。不知道楼主有没有今年9月份阿巴多的马一录音啊,如果有的话发上来分享一下吧 :-)那场没去,后悔!马四去了,但随身听被门口勒令存包了。可惜的是夏伊莱比锡布商那场,也被要求存包了。今年琉森音乐节有电视转播的,资源请见:说实话,效果比在北京好很多。
何为“风衣录音”啊
楼主好厉害
引用(Sonalitude @ -10, 12:24 PM) 引用(Hansjj @ -07, 08:28 PM) 引用(homechangshu @ -07, 07:42 PM) 这是标准的海盗版噢但愿朋友您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千万别错怪了LZ的一番好心。想那LZ不仅要精心录制(尤其在那样的背景条件下),何况还得花功夫制作资源,——都是为了让千万个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古典爱好者们一听为快啊!海盗版是音乐盗版的一种,是个中性词,别理解成贬义不过楼主发得也不算海盗版,因为并不是上市发行,以盈利为目的似乎这种所谓风衣某某在国外也被称为是海盗版 当然和盗版是两回事情仅指非正式的录音在卡拉斯的很多经典歌剧的录音版本中 也有好几个是海盗版的幸亏有了这些海盗版我们现在才更多享受到了卡拉斯当年的风采
对海盗版这个说法不清楚的兄弟们查一下 唱片公司出版了多少卡拉斯的海盗版唱片转某人的部分心得:现在陈立已经收藏了卡拉斯的个人唱片超过2000张,而他还在全力收藏各种版本,甚至于那种在国外特有的“海盗版”。“这跟我们说的盗版不是一个概念,意大利法律也是允许的。”意大利很多剧院实行包厢制,一个家族长期租用一个包厢,在演出过程中偷偷录音,把现场珍贵的实况保留下来。“音质很差,但却是最鲜活的东西。艺术家的表演需要现场互动,而在录音棚、麦克风前,卡拉斯最光鲜的那一面就被掩盖了。”这些珍贵的“海盗版”都是陈立通过国际卡拉斯协会或者发动朋友四处淘换来的。
楼主将原始素材保存下来吧说不定过了几十年 其中的一些录音 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引用(汎用人型决战兵器 @ -09, 08:34 AM) 引用(z18600 @ -08, 01:06 AM) D50不错啊,国家大剧院的安检楼主怎么混进去的?我想带了手电 钥匙 MP3 手机 相机 都被搜出来了, MP3和手机允许带进去了.楼主介绍下经验吧那个金属检测器,用塑料比较多的东东应该就可以了吧?我走过去时戴着钢表都没响。运气??厉害啊 不是先过一个门然后拿棒子扫吗?
引用(wpcmh @ -09, 09:11 AM) 引用(z18600 @ -08, 01:06 AM) D50不错啊,国家大剧院的安检楼主怎么混进去的?我想带了手电 钥匙 MP3 手机 相机 都被搜出来了, MP3和手机允许带进去了.楼主介绍下经验吧不是每次都能进去的,阿巴多的留森音乐节和夏伊的马勒第一两场录音机均被勒令存包,因此各位没机会听到我的风衣录音了。大剧院最可恶之处莫过于安检标准不统一,可以说没有标准,时而严厉,时而松动。中国特色啊!
引用(homechangshu @ -12, 12:02 PM) 引用(Sonalitude @ -10, 12:24 PM) 引用(Hansjj @ -07, 08:28 PM) 引用(homechangshu @ -07, 07:42 P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但愿朋友您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千万别错怪了LZ的一番好心。想那LZ不仅要精心录制(尤其在那样的背景条件下),何况还得花功夫制作资源,——都是为了让千万个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古典爱好者们一听为快啊!海盗版是音乐盗版的一种,是个中性词,别理解成贬义不过楼主发得也不算海盗版,因为并不是上市发行,以盈利为目的似乎这种所谓风衣某某在国外也被称为是海盗版 当然和盗版是两回事情仅指非正式的录音在卡拉斯的很多经典歌剧的录音版本中 也有好几个是海盗版的幸亏有了这些海盗版我们现在才更多享受到了卡拉斯当年的风采引用关于海盗版。意大利唱片业有出版历史录音的传统,这种传统纯由民间发起,往往还有正规厂家参与其中。说起来不那么光彩。1980年代,当CD出现的时候,盗版的市场化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这种盗版包括通过收音机和音乐会现场两种途径获得,意大利繁荣的演出市场及战后群星荟萃的局面,导致意大利成为“传奇大师”的“传奇录音”层出不穷的渊薮。为了和国内“盗版”一词的含义相区别,一般把意大利式的“盗版”称之为“海盗版”,他们的录音内容本身往往存在侵权问题,而一旦通过唱片公司制成CD,再加以雅致的文案与包装,摆到唱片店的货架上就成为所谓的“正版”了。录音上肯定是比不了知名大厂,还往往价格不菲。出于善意的理解,这样明目张胆地发行“海盗版”,大概最终还是要向音乐家或其继承人付一点“版税”的,不然恐有牢狱之灾。据说现在还有许多唱片公司重金从民间私人手里买这种录音资料,显然出于抢救珍稀艺术遗产这样纯洁高尚的目的,不择手段还是情有所原的。呵呵。Nuova Era就是这么一家意大利做海盗版的正规公司。原总部在都灵,规模虽然不大,却是全部歌剧现场录音都经过独家授权(这话当然不可信,要不怎么叫做海盗版呢。不过他们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正规专辑出版的,不然早就被打击死了是不。不妨对照一下国内的正式厂家所谓授权引进之类。),是一家颇能体现意大利歌剧生活原汁原味的唱片公司。历史录音仅是它产品的极小部分,绝大多数的现场录音都来自最近20年的剧院演出,剧目之丰富、涉及意大利本土歌剧院范围之广,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不过随着知识产权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欧洲经济的发展趋于缓慢,这些海盗版公司的生存逐渐出现问题,做正版吧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都没什么优势,往往难以为继只好关门了。Nuova Era当然也不例外。总之现在他们的主页都指向了Membran的主页啦,看来不是被Membran兼并就是重组了。有人问了,既然海盗版的录音不算好,价格也没有优势,为什么我们还要选择他们呢?这就是海盗版的优势啦——独特性。他们的很多出版内容,别说在当今的任何一家大唱片公司都不可能找到它们的录音,甚至还包括很多爱好者都闻所未闻的剧目。就拿原Nuova Era来说吧,他们出版的贝利尼《阿迪尔森与萨尔维妮》、《比安卡与费尔南多》、《卡普莱迪与蒙泰齐》、《采拉》,董尼采第的《巴黎的贾尼》、《阿丽娜:格尔孔达的女王》、《托洛梅的皮亚》、《奥利沃与帕斯夸勒》、《兰贝尔塔齐的伊梅尔达》、《罗昂的玛丽亚》,加扎尼贾的《唐·乔瓦尼》,蒙特威尔第的《忘恩者的舞会》,帕西埃罗的《唐·吉诃德》、《尼娜》、《女仆做夫人》,罗西尼的《奥莱利亚诺在帕尔米拉》、《试金石》、《科林斯之围》、《饶舌者》,萨利耶里的《埃克索尔》、《阿坎迪拉》,维瓦尔第的《奥林皮亚竞技》、《法尔纳斯》…………这些东西你在另外哪家公司能找到??而面对这些出自地道的意大利歌手如丽恰莱莉、马提奥齐、迪维娅、瓦尔加斯、达拉、马拉古蒂、赛拉、鲁菲妮、莫里诺、妮克莱斯科、布鲁森、马蒂努奇,甚至不乏由波宁吉、维奥蒂、鲁切蒂、康帕内辣、路易西、克莱门西科、库蒂斯、阿雷纳等欧美各大歌剧院频繁登台的名家大师级别的作品,想拒绝海盗版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说实话,个人觉得,海盗版的没落,虽然是市场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不知有多少东西将再无市场上露面的机会。而且海盗和大厂牌它们的经营理念和重心本身就不一样,即使现在的大厂商也开始大力抢救,但毕竟有些东西是再也无法寻回的了。还真是我们乐迷的损失呢。
引用(homechangshu @ -12, 12:02 PM) 引用(Sonalitude @ -10, 12:24 PM) 引用(Hansjj @ -07, 08:28 PM) 引用(homechangshu @ -07, 07:42 P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但愿朋友您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千万别错怪了LZ的一番好心。想那LZ不仅要精心录制(尤其在那样的背景条件下),何况还得花功夫制作资源,——都是为了让千万个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古典爱好者们一听为快啊!海盗版是音乐盗版的一种,是个中性词,别理解成贬义不过楼主发得也不算海盗版,因为并不是上市发行,以盈利为目的似乎这种所谓风衣某某在国外也被称为是海盗版 当然和盗版是两回事情仅指非正式的录音在卡拉斯的很多经典歌剧的录音版本中 也有好几个是海盗版的幸亏有了这些海盗版我们现在才更多享受到了卡拉斯当年的风采我觉得我们说得是两回事我说得“盗版”是一种非法复制传播版权资料的违法行为(而不是音像制品版本),即piracy,虽然我语言有些不严谨(但是我上VC来本来就沒抱着写论文的心),应该改为“海盗版是音乐盗版的一种产物”更能表达我的原意作为音像制品的“盗版”当然仅指代正规商业发行版本的非法复制版本
D50更适合小范围的场合。给大家上传一段我朋友录制的小样。我就是听了他的这段录音,才决定买一个的。我不是器材派,但这个东西除了体积较大,做工一般,质量值得怀疑外,素质方面还是很出色的。
门德尔松录音里弹钢琴的是我老师啊,支持一下
引用(sunyue @ -14, 12:57 AM) 门德尔松录音里弹钢琴的是我老师啊,支持一下坛里的朋友都这么牛啊,这么牛啊。别告诉你老师他的录音跑网上去了,不想找麻烦。
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提问之前请再仔细看一遍楼主的说明,或许是您遗漏了。
勿催片。请相信驴友们对分享是富有激情的,如果确有更新版本,您一定能搜索到。
请勿到处挖坑绊人、招贴广告。既占空间让人厌烦,又没人会搭理,于人于己都无利。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评论不见了,请参考以上4条。
使用 BBCODE()
正在读取……
上海隐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08.2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