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层合并后ps为什么要复制图层产生摩尔纹

来自子话题:
在学习 Photoshop 和其他 Adobe 出品的创作工具之前,我认为需要摆正心态,认识到:Photoshop 是一个工具。这听起来真是句废话,但是我觉得,许许多多失败的设计师和普通 Photoshop 用户,都没搞明白这个道理。&br&&br&为何这么说?&br&&br&在我的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平面设计师。有刚毕业的,有工作很长时间的。他们中大部分人毕业于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br&&br&但是,其中有一种人,无法将 Photoshop 视作如画笔、颜料、白纸这样的基础工具,而始终将它视作一个来自数字世界的异物。这种想法,必然阻止了他们在数字设计领域的发展。另一种人,将 Photoshop 视作一种技艺,而非工具,因此忙于炫技,研究各种复杂的功能,却忽视了工具应该为创作本身服务。&br&&br& 这两种人,都很难成为好的平面设计师。前者不会用 Photoshop,就如画家不会用画笔那样,根本无法开始创作。后者则太痴迷于“如何用根本不协调的画笔、画布和画纸模仿出某位大师所擅长的艺术效果”之类的问题,最后成了没有灵魂的画匠。&br&&br&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设计师。大多数人学习 Photoshop 只是为了能够调整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而已,再高阶一些,或许想要更好的、更富有个性的视觉效果。比如正片负冲的质感,比如 LOMO 的色彩风格,比如时尚杂志上模特皮肤柔和的中间影调。&br&&br&很多人在立下这些目标的时候,就已经遁入了旁门左道。他们在网络上搜寻各种教程,把从图层遮罩到 Lab 通道等各种功能全部用上,做出一些光怪陆离实则艳俗不堪的效果,并且认为自己离“精通 Photoshop”又近了一步。其实效果往往和美图秀秀资深用户难分伯仲。&br&&br&这就像一个开奇瑞 QQ 在长安街上永远油门到底东蹿西蹿的人忽然有天握上了 GTR 跑车的方向盘,身体上的准备还不足以驯服工具,而反过来被工具架空了头脑,一脚油下去车头就上了隔离带。&br&&br&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大片,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 Photoshop 技巧,“通道”可以算是最高难度的动作。用好 Photoshop,需要的是能够建立创作思路,并且可以驾驭工具的大脑和双手。&br&&br&问自己:在你尝试“成片负冲”的效果之前,你是否真的尝试过胶片摄影,是否在数天的等待之后,用双眼和记忆,去体会天气、光线、135 画幅的景深、光圈、正片、负冲、胶片感光度、冲洗工艺等各种因素所带来的色彩夸大?在你疯狂比较各种 LOMO 风格制作教程的差异之前,是否了解为什么 LOMO 相机会带来不同的色彩风格,如何在 Photoshop 这个空前强大的数字暗房里面,用大自然所建立起来的色彩规则,去还原这个渲染的机理?&br&&br&这夸张了吗?完全没有。我所知的 Photoshop 大师们,他们并不是还没学会 Lab 通道是怎么回事就成了“光影魔术手”,但他们从未因为对“精通工具”的追求,而忽视了创作本身。更不会因为对数字技术的追求,而忘记了艺术本身的模样。&br&&br&所以,在学习 Photoshop 这件事情上,我认为,不要抱有“精通”这样的目标。学多少,用多少,多用,用熟了,再进阶。一口吃成个胖子不是正经事。&br&&br&关于 Photoshop 的教材,我认为,&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和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两个巨大的宝藏,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入门教材可看。我非常反对看国内的 Photoshop 教程,毁了不知道多少人。
在学习 Photoshop 和其他 Adobe 出品的创作工具之前,我认为需要摆正心态,认识到:Photoshop 是一个工具。这听起来真是句废话,但是我觉得,许许多多失败的设计师和普通 Photoshop 用户,都没搞明白这个道理。为何这么说?在我的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平面…
来自子话题:
简单的说,JPEG属于有损压缩格式,一般压缩率越高,损失的信息就越多。&br&&br&JPEG不是按像素点来存储图片的,而是通过波的叠加。&br&JPEG的算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在图片的频率空间(frequency domain)减少不重要信息(特别是高频率信息)来实现的。当然,就算是不重要的信息,减少信息必然会引入噪声,使图像质量下降。&br&&br&例如下面几张图,星星越少压缩率越高,图片大小越小的同时图片质量越差。你可以看到下图中,星星少的图片相对的边缘会更加模糊。当然,在一定的压缩率下肉眼是无法直接发觉画质的降低的(例如三星和四星)。&br&&img src=&/a880edc26e1d9af49bb12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880edc26e1d9af49bb12b_r.jpg&&&br&&img src=&/0e17c1ce5feff95d06ff8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e17c1ce5feff95d06ff8f_r.jpg&&&br&-------------------------------------------------------------------------------------------------------------------------&br&&b&关于频率空间&/b&&br&&br&所谓的频率空间,就是将图片进行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2DDFT)得到的图片。当然,一般的DFT得到的都是复数,而JPEG使用的2DDCT得到的都是实数,光是这样就可以通过微量损耗大幅减少空间使用。&br&例如你这张图(为了方便我转了单色,彩色图片一般可以作为RGB3张图考虑)&br&&img src=&/28b0ef00cccfa42247b5c_b.jpg& data-rawwidth=&441&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1& data-original=&/28b0ef00cccfa42247b5c_r.jpg&&在频率空间中大概长这样:&br&&img src=&/a23afe9b75f39d709a9d_b.jpg&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a23afe9b75f39d709a9d_r.jpg&&&br&&br&当然,稍微简单点,频率单一的图例如这个&br&&img src=&/9d990aced326bd430c566db8bfaf4955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2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在频率空间就是这样的&br&&img src=&/1d5b9acab768a336078bd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2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br&所以细节越多越难压缩&br&&br&&br&入如果细节比较少,本身要缩率就可以极大提高&br&&img src=&/64e0a0d9_b.jpg& data-rawwidth=&664&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4& data-original=&/64e0a0d9_r.jpg&&&br&&img src=&/25b935cbba49aa13e517a566f0e87085_b.jpg&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25b935cbba49aa13e517a566f0e87085_r.jpg&&&br&&br&&br&&br&---------------------------------------------------------------------------------------------------------------------------------&br&&b&关于引入噪声&/b&&br&&br&删掉频率空间中的信息会引入噪声,删的越多噪声越大。&br&&br&&img src=&/c630b2bbb7ca800bad4514bf_b.jpg& data-rawwidth=&731&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1& data-original=&/c630b2bbb7ca800bad4514bf_r.jpg&&把你的图片反色后exposure增加后发上来,你可以发现本来空白的地方其实是并不是真正的空白,这些本来数值为0的区域被噪音充满,就是压缩失真的证据之一。当然,这样压缩肉眼也是无法直接发现的。&br&&br&&img src=&/aa721eaebf32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br&再把图一和图三取差值后和白色hard mix一下,可以发现两图在高频区域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图三的压缩率比图一大,所以两者噪声的区别也就非常大。不过很可见,不做处理肉眼是很难区分的。&br&&br&这样的压缩算法同样存在于:&br&视频,高清和渣画质的区别。&br&MP3文件,高音质和低音质的区别。&br&&br&----------------------------------------------------------------------------------------------------------------------------&br&&b&关于频率空间压缩&/b&&br&这里简单粗暴的解释一下。&br&&img src=&/50c85bb7ef3b7890afbbe916f8596edc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50c85bb7ef3b7890afbbe916f8596edc_r.jpg&&&br&&img src=&/fa68f12cacf9abbe93ebb63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fa68f12cacf9abbe93ebb63_r.jpg&&再看你这张图和它的频率空间,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个频率空间是180度中心对称的!因为这个对称,所以一般频率空间压缩可以直接无损减少一半的图片大小。&br&&br&虽然你这个图片本身已经压缩过,但我不妨来阉割掉更多一些频率空间来看看效果&br&&br&&br&&br&先来涂黑一小圈,从面积上这起码已经裁剪了一半信息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图片的质量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br&&img src=&/b1b69e44db97a523df3bc16_b.jp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b1b69e44db97a523df3bc16_r.jpg&&&br&&br&&br&再裁掉一圈,从面积上这起码已经裁剪了&4/5的信息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图片的质量的影响并不大(可以点开看大图):&br&&img src=&/44d04f23fc1f07c29813_b.jpg& data-rawwidth=&1011& data-rawheight=&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1& data-original=&/44d04f23fc1f07c29813_r.jpg&&&br&&br&再裁掉更多,从面积上这起码已经裁剪了&14/15的信息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图片的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明显不影响辨认(可以点开看大图)。此外,图片高对比的周围出现了波纹样的噪音,这是JPEG噪音的主要特征之一:&br&&img src=&/27cbffac8c6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27cbffac8c6_r.jpg&&&br&&br&最后我就留一点点(按面积大约小于3%)信息,图片的特征已经逐渐淡去,但是勉强还可以辨认,通过后期处理甚至有希望恢复:&br&&img src=&/e1eccfdd045b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e1eccfdd045bd_r.jpg&&当然到一定程度,已经完全无法识别了。&br&&img src=&/b54daa761e977f77a5af4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b54daa761e977f77a5af4_r.jpg&&&br&&br&&br&&br&大概就是这样。
简单的说,JPEG属于有损压缩格式,一般压缩率越高,损失的信息就越多。JPEG不是按像素点来存储图片的,而是通过波的叠加。JPEG的算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在图片的频率空间(frequency domain)减少不重要信息(特别是高频率信息)来实现的。当然,就算是不重要的…
来自子话题:
&img src=&/af0b5fe575cdbb2d5d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f0b5fe575cdbb2d5dfa_r.jpg&&&br&&br&完全不需要抠。&br&&ol&&li&&b&把红色通道变为选区&/b&。新建一个图层,在选区内填充白色。用于边缘的喵毛。为图层 C。&br&&/li&&li&用魔棒选中蓝色。反选。调整边缘,&b&选中喵星人中间的部分,复制出中间主体颜色&/b&。为图层 A。&br&&/li&&li&用魔棒选中蓝色。反选。调整边缘,&b&这次多选一些,稍微靠外部的部分多选一点&/b&。然后图像-&调整-&匹配颜色,匹配背景的土豪金颜色。为图层 B。让喵星人的色调和土豪金一致。&br&&/li&&li&按照 A B C 土豪金 的顺序叠加图层。如果哪块发虚,就把哪一块复制出来多粘贴几次。适当调整各个涂层的透明度,看起来自然一点。还有些细节懒得处理了,就这样了。&/li&&/ol&
完全不需要抠。把红色通道变为选区。新建一个图层,在选区内填充白色。用于边缘的喵毛。为图层 C。用魔棒选中蓝色。反选。调整边缘,选中喵星人中间的部分,复制出中间主体颜色。为图层 A。用魔棒选中蓝色。反选。调整边缘,这次多选一些,稍微靠外部的部分…
来自子话题:
-----------------------------------------------------------------------------------有人说偏题了,那我就来纠正一下。我的观点是:你不需要知道真正的原理(如果原理是指那些代码的话)。你要知道的是,每一个工具,效果,它的功能。它实现后的效果。以及他们相叠下产生的大概效果,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知道滤色屏蔽黑色的原理是0+n=n你只要知道他会屏蔽黑色就可以了。怎么知道?你每天用PS作图半年之后你自然会知道。每个工具的原理每本教程上都会有,但没有一个效果是只用一个工具做出来的。也没有教程能吧工具之间的上万种组合都写进去。&br&&br&学PS一开始是跟着教程做效果,但到后来会有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感觉。这时你会对那些枯燥的原理非常有兴趣,因为你知道你每懂一个新原理,你又多了几百条路可以走。 &br&&br&当你知道了饱和度、正片叠底、色阶的原理之后,能不能用这三个工具扣出一个蓝底背景中装着橙汁的玻璃杯呢?&br&&br&--------------------------------------------------------------------------------------------------------------------&br&哪个设计师能看懂你们这些(a+b)的,真是服了。统统没有帮助&br&原理这东西,做得多了自然就会了。原理懂得越多,素材的可用性越强,甚至不用素材。&br&&br&举个简单的例子:&br&你需要在产品图上加一个水花。&img src=&/cf6fee06b58a_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br&OK你找到一个水花素材&br&&img src=&/9ce2f526b625ef77fcddf_b.jpg& data-rawwidth=&176& data-rawheight=&1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6&&&br&然后:&br&----------------------------------------------------------------------------------&br&LEVEL1:如果你豪不考虑的就选择了“滤色”模式。那你已经理解了“滤色”这一模式的工作原理。(屏蔽黑色,可能不是很专业,见谅。然后你可能知道“线性减淡(添加)”也有屏蔽黑色的作用。大不了两个都试试么。个人感觉后者会更加的“耀眼” *-*)&br&&img src=&/31a9f002a5dac1f324e93a40bd6affe6_b.jpg& data-rawwidth=&255& data-rawheight=&2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5&&----------------------------------------------------------------------------------&br&LEVEL2:如果你的客户要求你加一个这样的水花怎么办。&br&&img src=&/9b29d349a3aac578e5c743b020ab8a3b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9b29d349a3aac578e5c743b020ab8a3b_r.jpg&&&br&你会想,那屏蔽白色不就行了吗,但是,当你用了屏蔽白色的正片叠底之后发现成了这样:&br&&img src=&/1aaf278ad3_b.jpg& data-rawwidth=&255&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5&&那怎么办呢?答案是:依旧屏蔽黑色,但是先做个反向:&br&&img src=&/98fb235c4af63c7fafdb71fc_b.jpg& data-rawwidth=&298&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8&&&br&有点红?ok饱和度降到0:&br&&img src=&/a6cfd8bbcf104bbcfd53e80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1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再用滤色:&br&&img src=&/14ca0a0b164adb5f6b30_b.jpg& data-rawwidth=&269&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9&&有点平?拉下曲线:&br&&img src=&/ce4ea98ece0_b.jpg& data-rawwidth=&249& data-rawheight=&2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9&&OK!&br&--------------------------------------------------------------&br&LEVEL3.4.5也是这样。&br&懂得原理越多,你就会发现,以前一些你觉得用不了的素材,只要这样那样一下。就能用了。&br&一些好看的效果,只要这样那样一下,自己也能画出来了。仅此而已~~&br&------------------------------------------------------------------
-----------------------------------------------------------------------------------有人说偏题了,那我就来纠正一下。我的观点是:你不需要知道真正的原理(如果原理是指那些代码的话)。你要知道的是,每一个工具,效果,它的功能。它实现后的效果。…
答案之前:其实我想说,现有排名较高的答案都没有好好回答题主的问题好么……题主问的是在哪里学,你们说那么多“学习PS工具原理的重要性”干嘛……&br&&br&说到Photoshop的自学,我得来啰嗦两句。&br&在确定对Photoshop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我在学校的图书馆搜罗各种自学书籍,它们的名字一般都是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40& data-rawwidth=&338& src=&/bea15bff6ec0c2b9aa4c44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8&&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31& data-rawwidth=&303& src=&/2b88d6a0e525f587f13b36dd56c3dde6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以及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33& data-rawwidth=&234& src=&/5f4dfb15aff0fcfa20d771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4&&书本必定都是光滑的彩页纸,各种绚丽的图片。&br&然后每本书的目录页差不多是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808& data-rawwidth=&498& src=&/8e2665c7cfdbaa1e83ad0c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8e2665c7cfdbaa1e83ad0c2_r.jpg&&(PS:以上截图均来自网易云课堂……)&br&虽然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看两眼就失去了兴趣……&br&直到!我在网易云课堂上看到了这样两个课程&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203001#/courseMai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涛Photoshop高手之路基础篇&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97001#/courseMa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涛Photoshop高手之路提高篇&i class=&icon-external&&&/i&&/a&&br&它的课程头像是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279& data-rawwidth=&459& src=&/264b8ae181ecdd1e991da0d2c474b67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264b8ae181ecdd1e991da0d2c474b67c_r.jpg&&(李涛老师真是炫酷……)&br&它的课程目录是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791& data-rawwidth=&513& src=&/8801ea88eab3f8e3e2cc15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3& data-original=&/8801ea88eab3f8e3e2cc150_r.jpg&& 虽然我也有懒癌还没有看完全部的课程……但是不得不说李涛老师的PS讲解课程的确非常有趣并且经常戳中我的盲点(哈哈)。&br&举个栗子(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可能不完全正确,轻拍):
&br&&b&调色:&/b&李涛老师说,拿到一个片子,首先要做的是校色。&br&
第一种命令色阶:色阶直方图。要学会看色阶直方图。输入理解为修改前,输出理解为修改后。最下方的一条直线从左到右代表暗度区域、灰度区域、亮度区域。一个正常的片子应该在暗度区域、灰度区域和亮度区域都有信息。&br&
调色阶的方法:第1种调动色阶图,让暗度、灰度和亮度区域都有所映射,该亮的亮起来,该暗的暗下去。按alt键,取消键就会变成复位键。第2种:定场(暗场和白场)选择白色吸管工具定义白场(就是最亮的部位),用黑色吸管工具定义暗场(最暗的部位)。alt键复位。第3种:自动。 &b& 灰色吸管也非常重要。&/b&定义中性灰往往是整个片子白平衡的一个关键。&br&
色阶基本上可以把你想调的亮度什么都调完,所以色阶重要。另外,色阶还可以针对通道调整,这也重要。&br&
第二种命令曲线:&b&曲线比色阶还重要&/b&。曲线既可以手绘又可以曲线。输入理解为修改前,输出理解为修改后。x轴理解为修改前,y轴理解为修改后。改变对比度就是“s&曲线,增强就是暗的更暗亮的更亮,减弱就是暗的变亮亮的变暗。为什么说曲线比色阶更重要?因为曲线可以精确到你想控制的点。&br&
曲线反复波动大,忽明忽暗,是金属质感,所以如果想做金属质感的字,可以这样去调整曲线。&br&
曲线的吸管也跟色阶用法完全一致。&br&
通过红蓝通道调节可以调出胶片的质感~~(蓝色通道降二分之一,绿色通道降四分之一,红色通道提高对比度,都是在亮部区域那一段调节的)&br&
第三种命令色相/饱和度:例子(一张背景为蓝天的人物图,现在只想改变天空的颜色。要怎么做?注意:不要只想到选区……老师说轻易想到选区就不是高手,哈哈。该用选区的时候的确需要用选区,但是在这里的确不需要用到选区就可以做。而且即使做选区,在这里也有选不到的地方。选区是一种方法但不是一种高级的方法。我们做选区的目的是什么?是保护,只要保护存在就行。)那我们看色相饱和度里的编辑,里面有一个“全图”,还有六种颜色,这六种颜色分别是三个加色(R\G\B)和三个减色(洋红、青色、黄色)。直接选择蓝色,然后进行调整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做选区。&br&&br&&br&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李涛老师的Photoshop高手之路,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答案之前:其实我想说,现有排名较高的答案都没有好好回答题主的问题好么……题主问的是在哪里学,你们说那么多“学习PS工具原理的重要性”干嘛……说到Photoshop的自学,我得来啰嗦两句。在确定对Photoshop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我在学校的图书馆搜罗各种自…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我就不码字了,看图很直观:&br&&br&以下两个渐变都是从 #000000 到 #7C7C7C,左边那个是不带抖动的,右边这个是加上抖动的:&img src=&/073e2790bacde885333c_b.jpg& data-rawwidth=&325& data-rawheight=&1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br&为了能够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把两个渐变放大到 800% 然后并列在一起方便查看:&img src=&/f7fbefe4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f7fbefe4_r.jpg&&&br&&br&怕还是不醒目,给这两个渐变做了两次锐化,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看到色阶的边缘:&img src=&/9d6b88156cec34dd744bb4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9d6b88156cec34dd744bb4_r.jpg&&&br&Update: 简单来说,&b&抖动就是为了消除细微渐变时候很容易出现的色阶,让渐变看起来更「光滑」&/b&。&br&&br&再 update: 评论里有同学问到抖动在哪里打开:渐变工具里的抖动是在顶部的工具栏里打开:&a href=&/isP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sP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 Photoshop CS 6 里面图层样式里的渐变叠加也能用抖动了:&a href=&/QZG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QZGH&/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我就不码字了,看图很直观:以下两个渐变都是从 #000000 到 #7C7C7C,左边那个是不带抖动的,右边这个是加上抖动的:为了能够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把两个渐变放大到 800% 然后并列在一起方便查看:怕还是不醒目,给这两个渐变做了两次锐化,让大家可…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匆匆做了一下,不是很精细,仅供演示。&br&&img src=&/6ae69ad7e51eb80066d03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3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br&&br&&br&&br&抠图之后的边缘颜色残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也是后期合成的一个难点,反向思维之,就是你识别一幅图是否PS过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br&&b&一:原图足够大。&/b&&br&当原图越大,你抠出来的效果就会越好。&br&&b&二:背景色够纯。&/b&&br&嗯,就像妹子一样, 越纯越好,什么叫纯?其实这张图的背景就够纯的。&br&&b&三:技术细节。&/b&&br&我主要讲这一点。&br&&br&&br&对于边缘的颜色处理,有以下几个常规法方法:&br&&b&一:割肉法。&/b&&br&所谓割肉法,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将带有颜色残留的图片在通道抠图的时候舍掉。&br&&br&&br&&b&二:色彩平衡法。&/b&&br&比如蓝色残留,就降低蓝色的比重,增加蓝色的明度。&br&&br&&br&&b&三:海绵法。&/b&&br&选中海绵工具,模式为降低饱和度,在边缘涂抹。&br&&br&&br&&b&四:蒙版法。&/b&&br&降低整体饱和度,然后用蒙版涂抹出已经降低过饱和度的图片的边缘毛发。&br&&br&&br&&br&&b&五:色相法。&/b&&br&就是运用色彩变化的原理,把原来的边缘残留色改为最后的背景色。&br&&br&&br&&br&&b&六:混合模式法。&/b&&br&就是利用各种混合模式让原来的残留色与新的背景色融合。&br&&br&&br&&br&&br&&b&七:抽出法。&/b&&br&用抽出滤镜慢慢涂抹,有耐心一点儿,效果也还是不错的。&br&&br&&br&&br&&br&以上仅为方向性指导,具体技术细节自己多多体会。&br&&br&&br&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色彩残留将不会再困扰你。
谢邀。匆匆做了一下,不是很精细,仅供演示。抠图之后的边缘颜色残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也是后期合成的一个难点,反向思维之,就是你识别一幅图是否PS过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原图足够大。当原图越大,你抠出来的效果就会越…
来自子话题:
&img src=&/7acc19ebf4fc31d0e576fa6_b.jpg& data-rawwidth=&551& data-rawheight=&8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1& data-original=&/7acc19ebf4fc31d0e576fa6_r.jpg&&
来自子话题:
作为一个UI摄影插画都做的,自认为略精通的人(自重)稍微来说点。&br&&br&其实做设计真的是技法比较有限,主要是个熟练度和本身画画技能的问题。而图像retouch是ps的真难点,看过《lab 修色圣典》的话你就知道&b&要精确巧妙地处理个图像是多么烧脑细胞的事&/b&了。&ol&&li&最基础的,要知道每个工具的&b&原理&/b&(所以计算机图像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要有)&/li&&li&然后根据这个原理,分析/了解&b&每个工具的特色(长处短处&/b&)。这是大重点!不熟记不行!&/li&&li&然后再&b&看教程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对方的具体操作&/b&,而是学习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他们的&b&处理思路&/b&。这样做的还有个好处是你看教程的速度提高了,可以快速看很多教程。这么做其实和目前网上教程质量也有关系,大部分网上教程,尤其是国内的只是手把手教你怎么操作,而不说原理,不告诉为什么这里走这个流程。入门教程就算了,稍微进阶点的只写操作的话很容易看完了也啥都没学到&/li&&/ol&&b&PS为同一个目的往往有很多方法&/b&,比如经常做的一件事——建立选区,有rgb通道有lab通道有cmyk通道有色彩范围有魔棒有快速选择有……再比如修补下次,有repair, patch, stamp,content-aware xxxx…… 那么多!&b&如果你不清楚每个工具的特点,很容易从头到尾总是用其中一个功能去干活,思维框死了不说,效果和效率更是大打折扣&/b&。&br&&br&&b&单纯的多练只能达到熟练,而不是【精通】&/b&!&br&在前面说到的清楚每个工具的基础上,一定要多思考:&ol&&li&我的目标是什么&/li&&li&现在的图像和目标的图像的区别点在哪里?&/li&&li&这些区别点有什么共同特征?&/li&&li&这些区别点在变化前有什么共同特征?&/li&&li&可以用哪些方法?哪个最适合当前任务?&/li&&/ol&然后再试着去做,实践中能遇到很多意外的情况,或许需要进一步思考。如此循环如此多思考,久了就能练出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了,偶尔也能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图了。等你到了这地步,熟练度也早就不是问题了。&br&不然,无脑跟着教程做的很多,也可能只是个入门水平,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思维,遇到要独立创作室,很容易不知道该做什么。没心得,更没法教别人
作为一个UI摄影插画都做的,自认为略精通的人(自重)稍微来说点。其实做设计真的是技法比较有限,主要是个熟练度和本身画画技能的问题。而图像retouch是ps的真难点,看过《lab 修色圣典》的话你就知道要精确巧妙地处理个图像是多么烧脑细胞的事了。最基础…
来自子话题:
PS内置动作-流星旋转。&br&&img src=&/084a1ff2aa19b30cd175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084a1ff2aa19b30cd175f_r.jpg&&&img src=&/babce92ed9bd9c2d82309a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babce92ed9bd9c2d82309a_r.jpg&&&br&——————日——————&br&经过一点小小的处理&br&&img src=&/d6c2adbd8db6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d6c2adbd8db6_r.jpg&&&img src=&/dc7286274fdbf71263cc2b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dc7286274fdbf71263cc2b_r.jpg&&&br&—————————日———————&br&咦,这期的标题不是“PS有哪些惊艳的功能会让一张平平凡凡的图片蓬荜生辉?”&br&有些人为什么拘泥于这个效果好看不好看??&br&我只是提出了其中的一个效果,并用这个效果处理了电脑里的一张图片啊&br&没说这就是很好看的&br&&br&你行你上啊
PS内置动作-流星旋转。——————日——————经过一点小小的处理—————————日———————咦,这期的标题不是“PS有哪些惊艳的功能会让一张平平凡凡的图片蓬荜生辉?”有些人为什么拘泥于这个效果好看不好看??我只…
我认为这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后期本身就是摄影的一部分。&br&在胶片时代,一个专业摄影师或者稍微严肃一点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学暗房技术,这似乎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像Ansel Adams这样的大师更是以对后期处理的独特理解来指导前期的拍摄过程。&br&而在数码时代,是否需要后期却成为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br&1、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前期的拍摄手法没有大的改变,调光圈、调快门、对焦、用光、构图等理论和技术的变化不大,如果说得简单点,除了因出现APS-C、M4/3等一些新的画幅标准从而导致需要换算等效焦距以外,从胶片摄影过渡到数码摄影的人对相机的把握可以很平滑地进行过渡。但后期的改变就天翻地覆了,打个比方,相当于一个学生从化学系转到了数学系。这样巨大的改变可能造成有些人不愿去学或者学不好,于是干脆对数码后期敬而远之了。&br&2、数码摄影以其单次拍摄成本低(不需要买胶卷)、直接出片简易(有个屏幕就能看)、传播交流方便(数码化、网络化)等原因,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使爱好者社区极度膨胀。再加上相机和镜头等拍摄器材的更新频率比起胶片时代大大加快,在商家和媒体有意无意的培育下,使得摄影圈更热衷于对拍摄器材的讨论,甚至拉帮结派,纠结于器材优劣的争辩。以我的观察来看,现在摄影爱好者社区里话题热度排名基本是:器材&拍摄技术&后期技术&艺术审美。&br&3、数码后期的入门门槛其实比胶片后期是要简单的,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数码后期技术被滥用:比如把人脸磨皮磨得像塑料壳、换背景换得不伦不类、加上一些花花草草的像框,等等。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方便,使得这些数码烂片到处传播,给人感觉照片只要一经处理就失真了、恶俗了、没品了。&br&4、数码后期缺少像胶片时代的Ansel Adams这样的大师(也可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网络民主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大师这一称谓)或者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和风格。现在各种数码后期软件,从简单的免费软件到Lightroom这样的专业软件,都把一些胶片时代的照片风格作为预设,从潜意识里引导人们把数码相片处理成胶片时代的效果,像胶片颗粒效果、正片负冲效果、LOMO风格、Polaroid风格等等,这就造成有胶片经验的人会认为数码后期是在山寨胶片效果,血统不纯正;而数码时代的摄影新手则可能认为这些效果既然已经流传久远,肯定是拍摄器材和技术运用得当的结果,就算不用数码后期也能搞出来。&br&&br&我以为,其实在数码时代,后期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胶片时代。&br&也许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拍摄时构图和用光严谨、色温选择得当、光圈和快门组合完美、对焦准确,直接出片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对这些因素都如此严谨的话,那就无法不对以下几个因素严谨:&br&1、锐度。数码相机相对胶片相机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在感光体前面加了一个低通滤镜,虽说达到了避免摩尔纹的目的,但也产生了一个令摄影师最肉疼的缺点:成像模糊!可以说在CMOS、CCD等感光器件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前,这算是数码摄影的一个重大先天不足。相比数码相机里默认的锐化程序,数码后期软件在锐化的灵活度、精确度等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即使现在出现了像尼康D800E这样的无低通滤镜的机型,但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摩尔纹问题,同样也需要后期处理。(顺便说一句,富士倒是自己整出了不需要低通滤镜又能避免摩尔纹的感光技术,X-Pro 1和新出的X-E1就采用了,但使用人群比较小众,效果如何有待验证。)&br&2、颜色。胶片时代的曝光、显影、成像输出过程都有标准化的胶片、药水、油墨,颜色管理不太重要。但数码时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数码照片的显示环境千差万别,没有正确的颜色管理流程,颜色的失真是必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器材党们拿着顶级机型、高端镜头,拍出了一张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无杂色、无色边、锐利、干净……然后“数码原片”就传上论坛了。不说别的损失,单说很可能把高端机型一般使用的Adobe RGB色彩空间丢失或转为sRGB所损失的颜色,就会让相机的CMOS芯片想吐血。&br&3、色温。对于色温的控制,胶片时代相对于数码时代是有很大不足的,而如果你放弃后期,也就放弃了这一便利条件。&br&我认为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就越会认识到以上三点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摄影师只关注相机、镜头、闪光灯等专业摄影器材,而把电脑当做边角辅助工具的话,那样就算把相机用成了精,那也不能算是好的摄影师。就像一个每场只能踢60分钟的梅西,他还能是梅西吗?&br&&b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感觉错误,现在国内提后期言必称Photoshop,好像不提Photoshop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数码后期。但其实Lightroom(它的全名是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这样的工具才是真正的摄影后期专业软件,它不仅仅只是对照片进行裁剪、调色、锐化这些常规的后期操作,而是把整个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进行了流程化的集中,从导入、管理、修片、输出一条龙,这才代表了摄影后期的全部意义。而Photoshop虽然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全面,但在效率和流程化方面就大大不如前者了。而且Photoshop学习难度也更大,至少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就算不懂图层、路径、选区、混合模式、通道还有Photoshop里的各种滤镜,同样也可以在Lightroom里面做出好的照片。&br&&br&总之,无后期不摄影,但你可以选择更难的Photoshop,也可以选择更舒服的Lightroom。希望更多人推广交流自己的后期经验,而不让器材讨论贴满天飞。
我认为这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后期本身就是摄影的一部分。在胶片时代,一个专业摄影师或者稍微严肃一点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学暗房技术,这似乎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像Ansel Adams这样的大师更是以对后期处理的独特理解来指导前期的拍摄过程。而在数码时代,是…
来自子话题:
刚写了篇日志详细介绍了下,我懒得再在这里贴图了……想看图文版轻敲我博客原地址 &a href=&http://www./photoshop-13-1-new-featur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hot&/span&&span class=&invisible&&oshop-13-1-new-featur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dobe差不多提前2周预告了12.12的发布会,并放了个非常吊人胃口的只有几个镜头的视频预览,但是光看到copy css那项就足以让设计师觉得非常期待了。今天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让人喜欢的新版本,虽然版本号上只迈进了0.1,但我感觉完全有0.5的跳跃。&br&下面我们来看一看13.1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功能&br&&br&&b&Retina Display&/b&&br&这个算是最不吃惊甚至理所当然的更新内容了,macbook retina出来没多久就预告说会有了。但迟迟不出,当时的我的想法是,加个retina的支持有那么难? 结果adobe给我们来了个打包的惊喜XD,扯远了,回来,对retina的支持主要在3点上:&ol&&li&UI支持retina,也就是没马赛克了&/li&&li&实际显示支持retina的PPI&/li&&li&save for web,预览时可以看到传统屏幕下的效果的&/li&&/ol&&br&&b&裁剪工具的改進&/b&&br&cs6中才刚对裁剪工具进行大装修,这次又马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ol&&li&打开那个模式列表,里面的布局略有变化。原本底下的size & resolution变成了上面的W x H x Resolution模式,主要可以更加方便的修改DPI了&/li&&li&长和宽中间的「×」符号,现在变成了有图标为两个反向箭头的按钮,点一下后交换长和宽。细微但人性的改进&/li&&li&Front image模式回来了,cs6时这个被删掉了&/li&&/ol&&br&&b&CSS導出功能&/b&&br&也没几个月前,出现了一款对ps来说很重要的插件「CSS3ps」,这款插件可以把文本样式、图层样式、形状图层自动转换成css3代码,而且是免费的(就是出结果得等好多秒给你看广告)。&br&现在,adobe官方加入了这个功能。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无论是兼容性上还是实际效果还是功能上都还没有CSS3ps做得好……&br&当然官方也不是吃素的,官方的css导出功能有一个特点是可以批量导出,比如选中整个图层组,然后就能导出其中每个图层的css代码。&br&注意,ps自带css导出功能的一个特点是:图层名=class名称。比如做了一个叫button的图层,导出css,那我得到的就是一个.button {…}的代码段。&br&&br&&b&从從CSS文件導入色板&/b&&br&虽然是个很小的改进,但我觉得着实很周到!&br&&br&&b&默認文本樣式&/b&&br&cs6增加了被很多设计师要求的文本样式(type style),但是这东西竟然没有默认值……如果你有强烈的个人喜好,你每打开一个文件/创建一个新文件,都得去手工load一个psd文件。现在可以方便的save/load default style了。对于本身不带type style的文档,则会自动载入默认样式。&br&&br&&b&動作增加了判断功能&/b&&br&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下了个别人做好的看似很强大的动作,但是在自己的图上一用……咦好奇怪……甚至用不了就卡主了。现在这种情况将大大减少了&br&&br&&b&智能濾鏡的改進&/b&&br&现在终于可以对智能对象进行液化了!cs6才新加进来的一组模糊滤镜也可以作为智能滤镜了。&br&&br&&b&3D&/b&&ul&&li&光影和反光的实时预览(OpenGL)&br&&/li&&li&设置光源时可以用32位取色器&/li&&li&可以用32位的HDR图像做图像照明(Image-based lighting = IBL)&strong&了&/strong&&/li&&li&材质增强,bumps更好用了,还能自动生成normal map from diffuse&br&&/li&&li&渲染的改进:从一块块渲染变成全局逐步细化的了、剩余渲染区域的显示、精确到秒的剩余渲染时间&/li&&/ul&&b&其他瑣碎&/b&&ul&&li&合并图层时会优先采用用户自定义的图层名称。&br&比如你有3个图层:&i&layer 0&/i&, &i&godling&/i&, &i&godling copy 2&/i&。合并这三个图层的话,ps会自动认出&i&layer 0&/i&和&i&godling copy 2&/i&是自动生成的名称,然后采用godling作为合并后的图层名称&/li&&li&编辑锚点的句柄时,按住空格键能直接临时移动锚点。学AI的,不过着实能提高不少效率。&/li&&li&最近打开的文件列表,现在最多能显示100个了(是不是有点太多……)&/li&&li&更大的尺寸的jpg文件的存贮,现在可以存65000像素×65000像素大小的jpg了,翻了一倍&/li&&/ul&&br&&b&結語&/b&&br&以上。可能还有些其他细小的改变,这里没有列出来。&br&现在的PS又学自家FW又学自家AI,真是越来越多面手了!在这样下去还让其他兄弟们怎么活呢XD
刚写了篇日志详细介绍了下,我懒得再在这里贴图了……想看图文版轻敲我博客原地址 ----------------------------------------------------------------------------------------Adobe差不多提前2周预告了12.12的发布会,并放了个非常吊…
来自子话题:
题主其实提了个好问题,不要急于吐槽,先搞明白题主指的是什么吧。&br&题主指的是PS经典工具栏里的藏在模糊工具“小水滴”和涂抹工具“手指头”后面的,图标是“三角形”的“锐化工具”。不是任何滤镜里的锐化算法。&br&这个工具确实不推荐使用。使用过程中除了对比度的提高外还会出现超出预期效果的杂色。&br&PS之所以没删掉它不是因为它还有意义,而是因为PS为了照顾老用户的感情,降低学习成本,一向很少在版本升级过程中删东西,只会加东西,特别是这个工具是元老级的,一直在左侧经典工具栏中,没动过。&br&------&br&&br&不删掉它确实是故意没删,然而不代表它还很有用。&br&不推荐使用。
题主其实提了个好问题,不要急于吐槽,先搞明白题主指的是什么吧。题主指的是PS经典工具栏里的藏在模糊工具“小水滴”和涂抹工具“手指头”后面的,图标是“三角形”的“锐化工具”。不是任何滤镜里的锐化算法。这个工具确实不推荐使用。使用过程中除了对比…
来自子话题:
别人都能谈的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说 Adobe China Photoshop team 这次开发的 Adaptive Wide Angle。&br&&br&如果你有相机能照出大于 90 度视角 (field-of-view) 的照片 (对应的 35mm 等效焦距 focal length 小于 16mm),这个工具对你非常有用。没有这样的设备也不要紧,如果你了解 Photomerge 功能,这个工具也对你非常有用。除了 Photomerge,如果你有能生成 360 度 : 180 度全景图片的软件,Adaptive Wide Angle 也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br&&br&这个工具自动的弥补照片和人的主观视觉系统之间的区别。普通照片在 50 度的视角范围内可以保证直线不弯曲,局部不变形。但是,即使不考虑双视立体效果,人的单眼视觉也能达到 100 度左右的 FOV,而且在这范围内能保证直线不弯曲,局部不变形。这是因为人的视觉系统是大脑生成的主观感觉,与摄影技术的平面投影有本质区别。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传统途径有全息系统和球幕全景成像 (某些网站利用 Flash 生成这种效果)。它们的问题也显而易见。&br&&br&回到传统摄影,普通的照片可以保证直线不弯曲 (或者借助 CS5 的 Lens Correction 来保证),但是越远离中心变形就越厉害。Fisheye 照片能保证局部变形很小,但是整图的变形很大。&br&&br&对于这个问题,16 世纪的画家找到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在大尺度的背景上保证基本的透视规则和直线,而在小尺度上任意发挥。这种方式叫做 free-perspective。Adaptive Wide Angle 将 free-perspective 的技术自动引入到摄影中。在小尺度上,Adaptive Wide Angle 自动计算出变形最小的效果。在直线方面,则由用户自行裁决哪些部分是「重要」和「明显」的,Adaptive Wide Angle 再根据用户的裁决进行统一修正。&br&&br&附上一段视频: &a href=&/watch?v=jRbNjVt7Yiw&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jRbNjVt7Yiw&/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和一个效果: &a href=&/imgres?q=adaptive+wide+angle&hl=en&client=safari&sa=X&rls=en&biw=1024&bih=601&tbm=isch&prmd=imvns&tbnid=sLhKSV3c8ZBXvM:&imgrefurl=/extreme/123179-photoshop-cs6-plenty-of-goodies-for-everyone/2&docid=YJJ3iqNAMaaE_M&imgurl=/wp-content/uploads/2012/03/Adaptive-Wide-Angle-Filter-from-Adobe-Photoshop-CS6-can-fix-perspective-distortion-in-images-like-this-one-shot-at-12mm-full-frame.jpg&w=621&h=872&ei=0zpsT_qeDsTDmQWb2_inBg&zoom=1&iact=rc&dur=302&sig=&page=1&tbnh=128&tbnw=91&start=0&ndsp=17&ved=1t:429,r:0,s:0&tx=60&ty=35&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mgres?&/span&&span class=&invisible&&q=adaptive+wide+angle&hl=en&client=safari&sa=X&rls=en&biw=1024&bih=601&tbm=isch&prmd=imvns&tbnid=sLhKSV3c8ZBXvM:&imgrefurl=/extreme/123179-photoshop-cs6-plenty-of-goodies-for-everyone/2&docid=YJJ3iqNAMaaE_M&imgurl=/wp-content/uploads/2012/03/Adaptive-Wide-Angle-Filter-from-Adobe-Photoshop-CS6-can-fix-perspective-distortion-in-images-like-this-one-shot-at-12mm-full-frame.jpg&w=621&h=872&ei=0zpsT_qeDsTDmQWb2_inBg&zoom=1&iact=rc&dur=302&sig=&page=1&tbnh=128&tbnw=91&start=0&ndsp=17&ved=1t:429,r:0,s:0&tx=60&ty=35&/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我认为这是这几年 Photoshop 的升级中对传统观念突破最大的一个工具。以前的很多工具都是在于效果惊人,但是概念很传统。比如从照片中去掉碍眼的部分 (content-aware fill);用普通照片生成全景 (Photomerge)。而对于广角照片的畸变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问题,或者说认为这个问题只能用诸如改变 focal length 等方式解决。而且这个工具还解决了一些早就存在的问题,比如,Photomerge 的结果中水平线和垂线往往不理想,如果只增加简单的旋转工具效果未必理想。现在 Adaptive Wide Angle 可以从整体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别人都能谈的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说 Adobe China Photoshop team 这次开发的 Adaptive Wide Angle。如果你有相机能照出大于 90 度视角 (field-of-view) 的照片 (对应的 35mm 等效焦距 focal length 小于 16mm),这个工具对你非常有用。没有这样的设备也不要…
来自子话题:
&b&&u&智能对象&/u&&/b&(&i&&u&smart object&/u&&/i&)是Photoshop CS3中新增的一种功能。 这个功能并不会让我们做出新的效果什么的,所以一般实例教程也不会用到/写到,所以很多人或许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到底干嘛的。智能对象有点类似AI里的Link,算是一种PS内部数据的一种管理手段,但是也不仅仅限于管理,后面我会详述它的特征和一些用法,你会发现它非常有用。&br&&br&&img src=&/ccd8efb39ba9d08637fe94_b.jp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i&智能对象的标志&/i&&br&&br&前面虽然说了智能对象类似AI的link,但是&b&智能对象只能做到PS内部的link&/b&,就是把一个对象以文件的形式内嵌到PSD里。如果你需要打开这个内嵌的文件,双击智能对象的缩略图/图标即可。如果需要导出,从“图层”面板中选择智能对象,然后选择「图层」&「智能对象」&「导出内容」。&br&&br&&b&智能对象的核心是,&u&非破坏性编辑&/u&&/b&(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非线性编辑)。&br&&br&智能对象&b&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用来完善素材的&u&自由变换&/u&效果&/b&。对一般图层自由变换(ctrl+t),会直接影响图层的像素数据,是一种破坏性编辑。比如,你把一个图缩小了,确定,再放大回来,就会发现很多锯齿。而智能对象就不会。每次自由变换,都会根据对象的原始数据重新进行缩放。所以每次缩放素材前,建议各位先把素材转换为智能对象。&br&&br&智能对象的内容,不仅仅可以是PS里的位图数据,也可以是外部的AI矢量数据。在有智能对象以前,我们要把AI的东西粘贴到PS里,要么转换为位图(也就是栅格化),要么转换为PS的(伪)矢量图层,要么转换为路径,并不能完美地实现AI文件的内嵌。而有了智能对象后,我们可以&b&粘贴为智能对象,大大改善了AI素材在PS里的使用&/b&。我们不仅可以随时更改内嵌的AI素材,缩放时也不用再担心效果问题了。&br&&br&与智能对象随之而来的,是&b&&u&智能滤镜&/u&&/b&。对智能对象应用的滤镜,就会变成智能滤镜,在图层面板里会以类似图层样式(效果)的形式显示。你可以随时关闭/开启滤镜效果,随时更改滤镜效果,随时更改滤镜的排序(处理顺序),还可以给&b&智能滤镜应用蒙板&/b&!&br&几乎所有滤镜都能用作智能滤镜,包括第三方滤镜,个别如「抽出」(现在的版本没了)、「液化」、「图案生成器」、「消失点」、「镜头模糊」不能用作智能滤镜,如果要用请双击打开智能对象,在本体里应用这几个滤镜。&br&&br&既然是一种Link,那自然少不了&b&方便的重复利用性&/b&。&br&默认方式复制的智能对象(们),都指向一个原始数据,对原始智能对象所做的编辑会影响副本,而对副本所做的编辑同样也会影响原始智能对象。&br&当然你也可以复制为一个没有链接的(新)智能对象,右击「通过拷贝新建智能对象」即可,或者去菜单「图层」&「智能对象」里弄。&br&重复利用时也能稍微减小点PSD的文件大小,不过这个无关紧要。&br&&br&&b&智能对象可以&u&替换&/u&&/b&(replace)。有时候你只有个小样图的时候,就可以转换为智能对象,试着处理。之后拿到大样图时再替换为高分辨率版本=w=&br&&br&另外,&b&&u&raw文件&/u&&/b&也是可以作为智能对象嵌入的,这样可以在任何适合直接再在camera raw里修改raw素材的配置。camera raw和lightroom都提供了「作为智能对象打开」的输出功能&br&&br&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创建智能对象:&ul&&li&使用“打开为智能对象”命令;&/li&&li&置入文件;&/li&&li&从 Illustrator 粘贴数据;&/li&&li&将一个或多个 Photoshop 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 &br&&/li&&/ul&
智能对象(smart object)是Photoshop CS3中新增的一种功能。 这个功能并不会让我们做出新的效果什么的,所以一般实例教程也不会用到/写到,所以很多人或许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到底干嘛的。智能对象有点类似AI里的Link,算是一种PS内部数据的一种管理手段,但…
我既考了ACAA,也考了Adobe,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了。我把我的情况说一下吧!&br&&br&我是2012年毕业的。在2011年,学校推荐报名参加认证考试,考试列表中两种考试都有,可以自由选择。我就把ACAA平面设计师和Adobe的ACCD全报了。后来在工作的时候还考了一个Autodesk 3ds max的国际认证和一个ACAA高级数字艺术设计师。&br&&br&先说含金量的问题&br&我第一次应聘的时候,我把ACAA和Adobe证书都拿出来了,招聘的人看到PS的证书说,“现在谁不会PS和AI这些软件啊?这个证书有用吗?” 第二次应聘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了。&br&上班之后我问过一些同事,对Adobe证书的看法,他们说:做设计的人,没有人不会PS和AI的。就好像是办公室的人都会Word。只有菜鸟才会傻乎乎的考一个Word证书。要是做设计的人考一个PS证书,不会加分只会减分。。。。。。。T T&br&去年年底我和领导说要再考一个ACAA的高级数字艺术设计师,领导说我要考过了就给我涨工资。后来考过了,虽然工资涨了一点,但后来我跳槽了。&br&&br&再说两个考试的区别。&br&Adobe的考试是考PS的软件操作理论题,是几十道选择题。考试内容怎么说呢,全都是一些和设计没关系的软件操作理论,全是死记硬背的题,不用学,学校发给题之后,背一遍就差不多了。&br&ACAA的考试,平面设计师,考的不但有PS和AI两个软件的操作知识,而且还要考平面设计理论。综合性比较强。后面还要考上机作图,要求实际操作。其实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以前学习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原来在作图的时候非常有用,而且很多考过的内容,我上班的时候都用上了。我觉得ACAA要比Adobe的考试更专业一些。&br&&br&最后说一下证书的区别&br&ACAA的证书是红色的封皮,证书上面有数字艺术教育联盟和艺术学会的两个钢印,还有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的签名。ACAA的是国内的认证,我觉得是比较专业的。&br&Adobe的证书NND就是一张A4的纸,而且要是想得到设计师就要花一千多元把四个软件都考完, (T T)这个抢钱差不多了,我觉得很亏。&br&而且是不是国际认证我很怀疑。我上班之后考过一张Autodesk的3ds max工程师国际认证,这个证书也是一张A4的纸,后来我听同行说Autodesk的认证才是真的全球认证,他们的证书都是由Autodesk美国总部统一发布的,每个国家用的都是统一版本,证书上面全都是英文,还有全球总裁的签名,连上面的钢印都是全英文的,这样才能保证这个证书到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br&再看Adobe的,证书上面全是中文,出国的话老外能看懂这个证书说得是什么吗?然后只有一个中国的印泥印的章。这肯定是在中国设计和制作的。这个顶多就是Adobe中国公司在中国做的一个认证而已,根本就不是国际认证,我很怀疑这个证书的权威性。&br&&br&最后说一下证书到底有没有用&br&不管ACAA也好,Adobe的也好,证书只代表了你的基本能力,不同的是ACAA代表了你的实际创作和职业能力,Adobe代表了你的软件理论的掌握程度。&br&当然证书也是就业的敲门砖,如果你将来想做软件老师或者研究软件,Adobe的证书应该是最权威的吧?毕竟里面的理论很多。&br&但要是做设计,我觉得ACAA更专业一些。广告公司是靠实际作品赚钱的,不是靠证书混饭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创意、创作和设计能力,要是不会创作,软件用得再好,也做不出好作品。&br&&br&我不觉得哪个证书更有权威性,只有是不是适合。你就算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你的设计不好,广告公司也不会用你是不是?&br&这些都是我这一两年中的实际经验,希望帮助到大家。
我既考了ACAA,也考了Adobe,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了。我把我的情况说一下吧!我是2012年毕业的。在2011年,学校推荐报名参加认证考试,考试列表中两种考试都有,可以自由选择。我就把ACAA平面设计师和Adobe的ACCD全报了。后来在工作的时候还考了一个Auto…
来自子话题:
&a data-hash=&ec4c1794& href=&///people/ec4c179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野合菌& data-tip=&p$b$ec4c1794&&@野合菌&/a&提供了一个很详细的回答,不过可惜有误。看到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的回答,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由于近期正好做了一些关于JPEG压缩后图像不自然痕迹(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blocky artifacts)去除的算法研究工作,因此对这个问题算是比较了解。&br&首先要讲的是,JPEG是一种有损压缩算法,但是它和FFT变换没有关系,采用的是2维DCT(离散余弦变换),详见wiki&br&&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Discrete_cosine_transfor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D&/span&&span class=&invisible&&iscrete_cosine_transfor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要讲清楚JPEG压缩后图像的质量问题, 就要先讲它的基本原理。以灰度图像的压缩为例,彩色图像原理相同,只不过要先将通常的RGB颜色空间转换至YCBCR颜色空间,然后对Y,CB,CR三个分量进行分别处理。&br&JPEG压缩算法基本原理见下图(从文章直接截下来的,偷个懒)&br&&img src=&/3ef0bcf47c6aad1ee5f4c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3ef0bcf47c6aad1ee5f4c_r.jpg&&也就是说,JPEG算法压缩分下面几个步骤:&br&1,将图像分块,分成8x8的小块。图像尺寸不够分怎么办?见下图&br&&img src=&/7e6d7ec986a7bca9a9782_b.jpg& data-rawwidth=&895&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5& data-original=&/7e6d7ec986a7bca9a9782_r.jpg&&FIG 2&br&2,对每一个8x8的小块进行DCT变换。什么是DCT变换?就是下图这个玩意。&br&&img src=&/4af1ed17cf8e330b5cf7a3fa_b.jpg& data-rawwidth=&584& data-rawheight=&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4af1ed17cf8e330b5cf7a3fa_r.jpg&&FIG 3 DCT transform&br&DCT变换到底怎么进行?其实很简单,这个DCT变换不是有8x8=64个小块吗(专业术语叫basis,变换基,或者是DCT filter),将DCT的每个小块和图像的8x8的小块乘一下。乘一下又是什么意思?乘一下就是将两个8x8的小块对应位置的值相乘,然后再累加起来。这样经过这个DCT变换后,原来的8x8的图像块,就变成8x8的DCT系数块。&br&3,对DCT系数进行量化。量化又是个什么意思?量化就是简单的取整过程。用一个量化矩阵Q对得到的DCT系数(记为C)进行量化,也就是下面这个操作&br&&img src=&///equation?tex=Z+%3D+%5B%5Cfrac%7BC%7D%7BQ%7D%5D& alt=&Z = [\frac{C}{Q}]&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5B%5Ccdot%5D& alt=&[\cdot]& eeimg=&1&&表示取整操作&br&这样就得到了量化后的系数Z&br&这一步就是JPEG压缩产生信息损失的步骤。因为取整是一个&img src=&///equation?tex=%5Cinfty+%5Cto+1& alt=&\infty \to 1& eeimg=&1&&的映射操作,也就是说,例如[-0.5 0.5]之间的任何数都可以被取整至0。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取整后的数是0,我们是无法知道原来的数是多少的。这就是JPEG压缩会产生信息丢失的原因,因为我们只知道量化后的系数Z,根据它是无法还原原来的系数C的。&br&4,对量化后的系数Z进行编码,存储,这就是JPEG文件保存的数据。也就是说.jpg格式的文件保存的不是原始图像的灰度值,而是编码后的量化系数Z。&br&&br&要读取一个.jpg文件,并将其显示出来,就是图1第二行所表示的逆过程。由于JPEG压缩算法将图像分成了8x8的小块独立进行处理,所以在压缩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看到产生的所谓的blocky artifacts,也就是块状效应。JPEG算法的压缩率,完全有量化矩阵Q来控制。通常来讲,我们用q = 1-100之间的数来表示JPEG图像压缩的程度,q值越小,压缩程度越大,文件占用存储空间越小,信息丢失越严重,图像质量越差。q = 1,是最坏的情况;q = 100表示没有压缩。&br&当然,量化矩阵Q是可以认为随意定义的,随你高兴。但是,JPEG算法有一个推荐的量化矩阵,这个矩阵对应于q = 50的情况&br&&img src=&/fbb6a59057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fbb6a59057_r.jpg&&q为其他值所对应的量化矩阵都可以由这个矩阵生成。例如对于&img src=&///equation?tex=q+%5Cleq+50& alt=&q \leq 50& eeimg=&1&&的情况,所对应的量化矩阵为&br&&img src=&///equation?tex=Q_q+%3D+%5B%5Cfrac%7B50%7D%7Bq%7D%5Ccdot+Q_%7B50%7D%5D& alt=&Q_q = [\frac{50}{q}\cdot Q_{50}]&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5B%5Ccdot%5D& alt=&[\cdot]& eeimg=&1&&表示取整操作&br&&br&上面就是整个JPEG压缩算法的基本步骤。JPEG算法之所以采用DCT变换,是因为经过DCT变换得到的系数C是稀疏的,也就是只有少数位置的值是比较大的, 其他的都接近于0,因此我们就用0来代替,这样就可以省下了不少的存储空间。&br&例如,原始的8x8的小块有64个像素,如果DCT系数C只有5-6个值被保留下来,那么现在的存储需求近似为原始的10%,因此文件大小会被大大降低。&br&顺便讲一句,JPEG2000压缩算法是基于小波变换实现的,虽然得到的效果更好,但是目前还没有普及,主流的压缩算法还是JPEG。
提供了一个很详细的回答,不过可惜有误。看到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的回答,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由于近期正好做了一些关于JPEG压缩后图像不自然痕迹(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blocky artifacts)去除的算法研究工作,因此对这个问题算是比较了解。首先要讲的…
来自子话题:
对于设计师(尤其是界面设计师)来说,添加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功能和小改进。Bjango 概括了比较完整的新特性列表 [1],在这里我摘抄 @JJ Ying 的简要翻译 [2] 如下:&br&&blockquote&&li&&strong&搜索图层名&/strong&&/li&&li&更强的矢量对象像素对齐功能&/li&&li&&strong&图层组也可以使用图层效果了&/strong&&/li&&li&图层组和图层组之间也可以使用剪切模板了&/li&&li&从 AI 复制过来的路径能直接对齐像素&/li&&li&矢量对象直角旋转时不会再出现像素不对齐的情况&/li&&li&形状属性也可以复制粘帖了&/li&&li&&strong&类似于 InDesign,文章和段落属性可以存成各种 Style 方便套用&/strong&&/li&&li&&strong&形状支持描边功能&/strong&(类似于 AI,也可以使用虚线等等)!!!&/li&&li&&strong&使用对话框更精确地创建现状&/strong&&/li&&li&变形时实时显示变形的各种变量&/li&&li&4种界面风格,从明亮到黑暗风格&/li&&li&&strong&图层效果里的渐变支持抖动了&/strong&&/li&&li&双击“0”把图层透明度调成0%&/li&&li&Shift+双击“0”把图层填充度调成0%&/li&&li&Ctrl + J 可以复制任何对象了&/li&&li&更智能的路径图层命名(比如直接叫做“椭圆”、“长方形”等)&/li&&li&&strong&重命名图层属性时点击 Tab 和 Shift + Tab 直接重命名上下图层&/strong&&/li&&li&复制16进制颜色代码时直接包括“#”&/li&&li&&strong&可同时选中、改变多个路径图层的颜色&/strong&&/li&&li&同时打开/关闭所有图层组和图层效果&/li&&li&路径图层可以按 Ctrl+E 合并&/li&&/blockquote&[1] &a href=&/articles/photoshopcs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es/pho&/span&&span class=&invisible&&toshopcs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blog2/Photoshop-CS6-New-Feature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2/Phot&/span&&span class=&invisible&&oshop-CS6-New-Feature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对于设计师(尤其是界面设计师)来说,添加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功能和小改进。Bjango 概括了比较完整的新特性列表 [1],在这里我摘抄 @JJ Ying 的简要翻译 [2] 如下:搜索图层名更强的矢量对象像素对齐功能图层组也可以使用图层效果了图层组和图层组之间也可…
来自子话题:
前杠高能,大图慎点&br&双重曝光效果&br&&br&&img src=&/f4b1734dbffccaf770a6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9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f4b1734dbffccaf770a6_r.jpg&&
前杠高能,大图慎点双重曝光效果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思考这个问题蛮久了,但一直没敢来应邀。&br&一来是水平有限,很怕把一个初学者引入歧途。&br&二来我学习PS的过程不是通过视频教学得来的,因此缺乏这方面的经验。&br&&br&不过这几天浏览了一下互联网上关于PS的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浏览每一个视频,看每一个人的教学,所以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视频教程。&br&不过以下几点值得注意:&br&&b&一:视频对基础工具的讲授一定要全面,扎实&/b&(前提是你真的很想掌握好PS这门工具)。&br&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渐变工具中的仿色选项的作用是什么?&br&选择工具中的自动选择在哪些情况下适用?&br&画笔工具中不透明度、流量、硬度这三者的区别在何处?&br&钢笔描边中的模拟压力的作用是什么?&br&等等。&br&基础工具是构建高级效果的基础,对基础工具全面的掌握,可以更好的剖析别人作品的构成。&br&&br&&b&二:对图层,通道,蒙版等核心概念的讲解是否清楚。&/b&&br&要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接地气,又能讲得透彻,让人不至于误入歧途,不要把概念玄乎化,也不要浮在表面。&br&&br&&br&&b&三:讲课风格最好生动有趣。&/b&&br&因为一项新的技能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时候有一个有趣的导师,可以增加你学习的兴趣。&br&&br&&br&&br&&b&四:最好结合实例讲解。&/b&&br&知道学习PS什么时候最容易烦躁吗?就是你掌握了一大堆的理论,明白了许许多多的基本工具,但却做不出来一个像样的东西的时候。相反,当你学可致用时,绝对可以激发你的兴趣,让你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冲动。&br&其实有些很好的效果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操作,比如当你用斜面浮雕效果做出了一个触发按钮,那种成就感是你不断学习的动力。&br&&br&&br&&b&五:确定自己的方向,定点打击。&/b&&br&有一句话说得好,PS是一座城市,我们各取所需。&br&你学PS是为了摄影?平面设计?绘画?&br&每一目的都伴随着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学习方法。&br&确定方向很重要。&br&&br&&br&好吧,暂时就这么多了。
谢邀~思考这个问题蛮久了,但一直没敢来应邀。一来是水平有限,很怕把一个初学者引入歧途。二来我学习PS的过程不是通过视频教学得来的,因此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过这几天浏览了一下互联网上关于PS的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浏览每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为什么要新建图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