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的实质的经济政策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_百度百科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
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原因与经过
对西采取原因,现在有多种解读:
1.针对苏联及,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分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及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7.法西斯“反”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美,使英法美抱有幻想
8、美国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9、美国与法西斯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交易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一般认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1932年美国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和《》,但同时,美国又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销日本。美国这种既指责又纵容的两面政策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则一再偏袒日本,如,英法操纵,拒绝对日。1937年7月,英日更是直接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这一协定可说是在远东的前奏曲。
在欧洲的推行,以英法对德为主要内容,英国为主导。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5年1月,法国同意大利签定“”,怂恿意大利于10月挑起侵略战争。英法操纵国联虽然不得不宣布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5年8月通过的,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后是的变种。有人认为,它的目的在于隔岸观火,从中渔利。
1936年3月,由于英法按兵不动,德国不发一枪一弹,占领莱茵非武装区。8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则推行,客观上是纵容德意等干涉者,结果,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德国借西班牙战场完成了军事实验。
1938年3月,英法听任。
此时,考虑到苏、法、捷三国彼此签订了互助条约,加上英法之间也有互助义务,斯大林曾建议,建立一个英、法、苏、捷反对纳粹德国的联合阵线,并制定一项对付德国的联合军事计划。可是,英法不仅对此不热心,反而于1938年10月,伙同德意把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占领了,史称。慕尼黑阴谋是最极端的表现。
此后,英法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而则得寸进尺,1939年3月,德国又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日,德国入侵波兰,但即使在这个时候,英法依然采用绥靖政策,没有及时宣战。最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英法绥靖政策也走向破产,但英法依然宣而不战,不仅使得波兰快速沦陷,而且使得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得以重整军队。
苏联的绥靖政策
对于英法的政策,苏联认为这是西方国家为了“祸水东引”,因此决定相应地采取“祸水西推”策略。
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了《》,双方达成协议并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日,德国没有继续袭击英国而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的也最终破灭。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为什么张伯伦害怕战争而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
对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原因,现在有多种解读
1、针对苏联及共产主义,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的对德国过分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即希特勒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绥靖政策是英国在新兴的帝国主义进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调整与怀柔"策略.它以维护既得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并于1937年张伯伦主政后真正登上英国历史舞台.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
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并探讨其深刻启示,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动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
对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原因,现在有多种解读
1、针对苏联及共产主义,企图“祸水东引”。
2、对于世界大战的恐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各国的经济创伤还没有愈合
4、害怕德国进行战略性轰炸
5、凡尔赛和约的对德国过分压制,使得各国认为德国只是为了要回自己应得利益
6、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粹即希特勒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绥靖政策是英国在新兴的帝国主义进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调整与怀柔"策略.它以维护既得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并于1937年张伯伦主政后真正登上英国历史舞台.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
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并探讨其深刻启示,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动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1] ,显而易见,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2](p.43) "十年无大战"的规定,还加上一天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2](p.44)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3];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规模的战争.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4](p.182)
可想而知,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英国所采取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变相调配,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节约"中得到改变,甚至还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同时,它还造成了内阁的频繁交替.在张伯伦上台前的不到15年时间内,出现了一连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的奇怪现象[5] (p.233),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3]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6](p.589)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4](p..115)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 [4](p..150).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义者鼓吹和议,呼吁太平的同时,却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反战的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制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2](p.304)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2](p.289)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心理,也掩盖了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然而,一战的爆发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战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了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劳合·乔治曾强调说"法国是唯一可能给英国造成麻烦的国家".[8](p.123)因此,英国这时的均势政策是要加强德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从而在德法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冲突又互制的关系,用以维护及加强英国在欧洲政局上的地位.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从而防止出现一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 [8](p.123)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定位在充当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扶德抑法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丘吉尔也毫不避讳地说过:"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个,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会以亲德反法".[10]可以看出,扶德抑法只是英国保持欧洲均势的一种手段,通过均势,它将更大程度上实现并保持欧洲霸权.
其次: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面对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积极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 [11](p.192)他们相信:"祸水东引"是摧垮无产阶级的捷径.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5] (p.235),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张伯伦自鸣得意,把《慕尼黑协定》吹嘘为"辉煌的胜利",以为"祸水东引"已告成功,从此"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完全不卷入了".[4](p.159)对于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更是毫无警觉,因为在他们看来,联系三国的纽带是《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反苏反共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出于嫁祸于人的初衷,英国自然对德百般纵容,绥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词.
再次: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
如果说"反战求和"是一种和平的社会思潮,那么,"不战而和"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的政治追求.一战中,英国的损失是无以伦比的.战争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尤其是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英国统治阶级也不敢奢望战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担心战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如英国外交官斯特朗所言:"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9](p.83) 由此可见,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和平"既迎合了社会思潮,又能维持霸主地位的稳定,它是一种漂亮的借口.
当然,"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息事宁人的怀柔外交政策,通过避免战争,可以防止战患的进一步摧残.然而,他却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以至达到不断满足侵略者扩张领土的欲望以求避战的境地,这就是"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国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也为英国在二战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埋下了祸根.然而,张伯伦却说:"我们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引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而离开正轨,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2](p.313)如果绥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7]
显而易见,"不战而和"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安排,更是一种维护霸权的手段.它一方面是保持地方平静,熄灭战争;另一方面则是牺牲局部利益和他国利益,并以此为条件而与德国达成政治交易,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势力与影响以及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然而,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二,历史启示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时至今日,"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国仍有深刻启示.
1,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保障,经济和军事则是衡量其国力的主要指标.且看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经济前提,可谓"衰败不堪",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只得息事宁人,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进行变相的军经调配,幻想用无原则的和平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军力下滑,国力不济.由此可见,没有巩固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军事,国将不国.
当今世界,经济变革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想赢取财富,充实国力,必须迎刃而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然而,"富国"决不能忘记"强兵","避战"未必能换来"和平".不思战,不备战,只能醉身于战争的温床.纵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没有巩固的军力和有效的经济为和平撑腰,"和平"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富国强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目前,台海危机愈演愈烈.一次次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无数次阻挠,要是没有我们强大的军力和经济作保障,"台湾独立"的阴谋早已得逞.我们"绝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一方面,不屈从于美国的武力威胁,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与军备改革;另一方面,不搞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
军事学家克莱因曾说过: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相对而言,我们的"基本实体"包括领土和人口分占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经济和军事能力也处于相对先进水平.这是一个乘数相当不错的"国力硬件",但是"国力软件"即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却相对低落.面对美国的文功武吓,中国政府除了千篇一律地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抗议",只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有李鸿章"不可衅自我开"之态.南联盟使馆被炸后的不知所措和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躲躲闪闪,充分暴露了其中庸和软弱.对于台湾当局咄咄逼人的态势,除了"严正申明",就是"呼吁对话",以致让台湾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这正是英国"绥靖政策"的翻版.
对此,我们在富国强兵之际,更应注重上层建筑的塑造,形成鲜明的国家意志,反对迂回退让的偏安绥靖政策,从"软件"上更新,提高综合国力.
2,友好政治,维护国际稳定
政治是一个国家性质的体现;友好与霸道则是政治的双重性格.政治霸道,必将掀起世界恶浪.只有实行友好政治,才能维护国际稳定!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开明的君主国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昔日霸主,霸权政治根深蒂固.它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损人利己,一手提拔德国,支持德国整军,毁约,用以抗法反苏,甚至威胁法国"若采取军事行动,就会使自己同英国同盟分裂"[8](p.124),助长了法西斯气焰,终究引火烧身.一定程度上说,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其霸权政治的体现和维护其霸主权益的需要.
霸权政治是超级强国的本能表现.他们恃强凌弱,无视主权,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是世界不稳定因素之一.当今世界,美国到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导致巴以问题,台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它放任以色列,台湾当局,又制造一系列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霸权政治下绥靖政策的产物,终将自食其果.
中国历来注重国际友好相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是对霸权政治的有效限制.发展至今,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切不可唯霸权国家马首是瞻,应坚持正义,威武不屈,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不因美国的干涉而放弃统一;当然,也不可"沽名学霸王",忽视弱小国家利益.共同推进友好政治,才能协调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外交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的必然途径;传统与灵活则是能否顺利促进世界交流与发展的关键.外交方式是否得当,将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环顾英国"绥靖政策"期间的战略性外交策略,可用"传统"概括,即沿袭"光荣孤立"的传统外交立场,变相地实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可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欧洲均势"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始终突不破传统外交的框架.面对德国甚嚣尘上的扩张态势,拘泥不知变通,用传统的眼光审视德国,忽视法,苏,美等国家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表现出夜郎自大,另一方面又对法西斯侵略恐惧万分,不知所措,外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可以说,"绥靖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推行传统外交的结果.
历史证明,传统外交只能延误一个国家政策的灵敏度,违背"变通"原则.只有随机应变,灵活外交,才能适应国际关系的变化.当今世界,外交活动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近阶段,巴以问题,美伊关系,朝韩关系错综复杂,各国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变通,灵活外交成为一种必然.中国政府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实力"对号入座",积极实施所谓的"模糊外交",即"不干涉,不放任,量力而行,见机行事",它是对"绥靖"的突破,既能避免卷入战争,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又能对大规模战争进行遏制,防止战争扩大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然而,"模糊外交"本身存在思想上的弊端.它承袭邓小平"韬光养晦"策略,主张不争一时之长,不扛大旗,不主动招惹麻烦,仍然处在消极防御阶段,不适应新时期战略外交之需要.至于"不放任","见机行事",也不过是随声附和或"严厉谴责".国家领导不求有所得,但求无所失,以不同美国对抗为最高外交纲领.外交部几乎成为外经贸部.中国外交有失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之雄风,万事以"不当头,不管闲事"来聊以自慰.外交活动极为被动.
当然,随着国力的提升和领导阶层的变化,中国的外交走向也愈发明朗.我们既要"袖手旁观",又要坚定,果断,"提高嗓门"捍卫自己的利益.依靠全世界的正义感和道德的呼吁只是绥靖论的变相.我们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以对外界作出反应为主的外交,而致力于增强外交主动性.通过建立国家间联盟体系,实行多边外交,并将外交重点由第三世界转向发达国家,在世界发展道路上发挥更加活跃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英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它给世界,尤其是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年代,我们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
也要区分是有卵子和没卵子的
哪国政府里不都有些没卵子的领导人呢~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绥靖政策解释和意思---词语
基本解释:
又称“安抚政策”。以牺牲别国领土、主权和本国人民利益为条件,用纵容或退让等方式来求得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等国就以“中立”为名,纵容德、意的侵略扩张。1938年英、法又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使德、意法西斯日益猖狂,从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词语分开解释:
绥靖 : ①安抚;使安定:绥靖四方。
②用姑息、牺牲的办法以求平定:绥靖政策。 政策 : 国家、政党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是路线、方针的具体化。如中国为了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习,请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都是行之有效的政策。
&&&版权所有 在线成新华字典 &&浙ICP备号&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靖政策的经济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