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广告传媒传媒 是怎么回事真的假的

对话:电视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机遇
中广格兰旗下网站:
网站改版升级中,部分栏目及内容待完善,更多惊喜敬请期待...
当前位置: &
对话:电视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机遇
  &BIRTV台长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台网融合高峰论坛&于8月27、28日两天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226举行。本次的论坛以及峰会紧扣BIRTV2014&媒体的期待、我们的行动&的主题,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外电视产业发展交流的平台,探讨共赢合作的发展之路。
  在28日下午&电视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机遇&专题论坛结束后,参与对话的嘉宾围绕&电视媒体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图为:对话环节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其实刚才有两位,小潮和林总都作为演讲的嘉宾,杨总没有做主题演讲,杨总先说一下您的观点,三个人都讲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开火了。
  杨玉华:感谢主持人,今天的话题是媒体融合,其实我们公司一直在探索网台融合的道路,媒体无所谓新旧,关键是融合。刚刚TV摇摇乐已经说了他们跟二十多个电视台做合作,我们也已经跟十几个省级电视台,包括中央台的,我们已经做了媒体融合方面探索,今天也是来学习的。谢谢。
  主持人:根据我们主题演讲和介绍,因为刚才根据我们两位主题演讲,还有杨总的简单介绍,我们大致看到我们现在三位嘉宾实际上涉及的是围绕电视这个屏幕,以及电视这个平体可以由个方面的衍生:一个是基于电视内部本身的消费,比如说微博等,还有基于我们电视这块屏幕在信息化、智慧城市、在整个衍生的很多功能服务提供领域的衍生。无论这两个哪一个领域,都有一个核心的词叫用户,刚才小浪说把它玩爆,林总也说跟很多不同类别的门派进行合作,最终用户落在哪儿?因为用户不简简单单是注意力,现在互联网早已过了眼球经济的阶段了,到了一个ID经济,一定要围绕用户的ID,他整个的帐户、统一的帐户行为、信息都在这里面,小浪从你和各个媒体合作中,大家有没有特别主动提出用户分享信息的,
  董文俊:这是一个常态的数据,我们跟电视台合作当中基本上都回去提供,它就是叫一个概念,叫社交资产,对于所有电视台来说,无论是用微博、微信,还是APP,他要强调在网络上,尤其移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社交资产,而这个资产就是用户,是这样的核心点。
  主持人:杨总跟你电视台之间体规技术和合作的时候,你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都是从什么观点做的?
  杨玉华:这个APP包括现在电视台在做的新媒体的尝试,我认为APP并不是新媒体,关键后面还要有运营、推广,要有变现。观众变成用户,电视台变成传播。
  主持人:在这个里面,APP是不是所谓的新媒体的新形态,最终的用户无非是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基于像新浪微博,或者像微信第三方的大的社交平台,这时候用户的ID,实际上这种社交资产是沉淀在第三方平台,另外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拥有的小的平台,无论是APP还是其他的自己的微站也好,这方面是否承接到我们这儿来了,你的电视台的客户真正关注用户的资产是不是在自己手里吗?
  杨玉华:我们给电视台提供云服务,用户的信息、用户的数据,包括我们做的推广和运营,所有的数据我们跟电视台都是共享的,并且我们在全国十几个电视台的用户,我们的数据都是共享的,最终全国一盘棋。
  主持人: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全城全网,有一个扎实的云的特征,才能给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林总,你们的业务有很多的特色,你们不但抓了很多的C用户,也抓了很多的B用户,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对于用户的管理以及用户的支撑服务和运营都有哪些新的东西?
  林刚:传统媒体内部有一个极端的话,尤其电视是没有用户的说法,电视开播的时候,节目播出了用户来了,节目一结束用户全走了,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其实用户是一直存在的,他一直在那儿,你是一个地方媒体,你的收视观众就在那里。我们在做的,我们不是在创造用户,也不是在转换用户,而是我们帮助自身媒体把用户找出来,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把他们固化。
  怎么去固化?在地方市场运营,我没有更大范围的经验,我们感觉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适合他们生活和存在的一个圈子,一种生态,就是给他的理由你在这里,用户就形成就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说用户有B的,有C的,其实在这个城市里面,真正掌握用户也不是什么,比如公安、民政部门,他们掌握几乎所有人的资料,但是它未必能创造价值。至少我们的想法是开放的,这个数据可以公开、共享,关键看你怎么用,如果不会用的人就是一个表。会用的人,可能不是全部的数据,我哪怕是一百个人,就能够创造很好的价值。
  主持人:主要就是用,不用就是死。在场的朋友们,平时用过电影票订票软件的,举手?非常多,可以说叫全民应用,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组委会设的第二个问题,电视媒体如何将观众变成用户,如何抓住媒体。刚才也谈到了,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扎到用户,让用户跳起来,现在很多的网站不仅仅提供订票的系统,他们还结合线上系统的API给你提供线路的服务,还有晚上的订餐服务等等,一条龙服务,用户就可以沉淀下来。回到电视媒体来说,除了电视节目之外,怎么进一步的深挖用户的需求?
  董文俊:首先从传播角度讲,我觉得尤其是移动端,移动端之后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电视节目他们在做碎片化传播的时候不够,不可以月PC端的视频方式来直接运用到移动端,这样的用户也会流失,这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碎片化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是所有电视节目都要认真考虑一下的,这是一个点。
  还有如何让用户变成你的朋友,这很关键。做媒体习惯之后,会习惯性的高高在上,我有一个屏你看就OK了,我们要把用户当成朋友,同时要把自己在网络上当成人。尤其在微博里面,很多电视节目的帐号必须有自己的人格塑造,你的人格塑造之后,要把你的受众变成朋友。变成朋友之后黏性和持久度就会变高,就可以做一些应用。
  比如有一些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卖茶,而且卖得还不错,它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容吸引到比较OK的、准确的用户群,为这个用户群设计比较精准的产品,然后他们推出了茶,发现用户很看好。把用户当成朋友之后分析朋友的性格,提供这些朋友愿意接受的服务。
  主持人:这个就能够实现很多的全程化。最极端的有一个手机里的女朋友,不知道大家订购没有,主流媒体都报道了,据说是电子商务的创新,杨总您的建议呢?
  杨玉华:习大大在18号的时候说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需要融合,在内容、平台,到运营到管理,各方面要做出一些探索,我觉得的电视台,或者报纸、广播也好,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公司,或者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转型的时候,我们要分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电视台做的是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垄断的渠道,我们做的是平台的开发、技术的开发,运营、分发的渠道、销售的渠道,以及我们基于大数据形成用户的管理、企业的管理、广告的管理,我们有一个分工协作的机制,不是说新媒体代替传统媒体。不是说电视媒体抓住互联网机遇,而是我们大家一起来拥抱互联网大潮。
  主持人:非常同意,经常和网络圈的朋友聊天,大家说有谁是天生做互联网的?咱们这一代不是,咱们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就是在互联网的生态中,原生态,咱们全都是半路出家的,互联网对每一个群落、每一个族群的门坎都是一样的。
  林刚:我非常高兴能听到来自于业界,包括我们电视行业去鼓气。我们经常想电视剧不能自己唱衰,无论从信息传播到达的便捷性,还有你对整个信息丰富的表达能力以及你的表达手段,其实电视到今天为止还是当之无愧的传媒之王,只是说由于它的传媒特性,就是特别好的时候突然在,最重要跟用户发生关联,要延续后续的地段发生了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在传统的互联网出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
  简单来说我去看电视的时候我不可能转身跑到电视开电脑,这是一个很怪异的行为,有一个说法视频搬到电脑上,这只是一个过渡手段,而移动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根本上我同意刚才说的,不是说电视媒体如何抓手机,但是事实上,是移动互联网确实带来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就是电视,不是你否定自己,而是我原有的非常好,突然好的时候,我看得特别开心,我特别想做下面一个事的时候,这时候一个手机过来赶快做下面的事吧,你是选择,还是继续深化,还是聊天、互动、购物,还是干什么,移动互联网给电视打开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主持人:继续把冲动性的消费和冲动性的行为进行到底。在座的朋友有没有问题小提给嘉宾,咱们互联网时代3.0、4.0的时代了,有没有?有的可以随时插进来问题。
  沿着刚才继续深挖下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入口都很关键,只不过互联网的入口更加的扁平化、更加的多,传统意义来说,往往传统媒体又是垄断的,硬件是一个入口,内容也是一个入口,在入口非常多的时候,我们在进行结合的时候,我个人的观感是,在过去几年当中大家一直在找结合的最好入口是什么。原来是口播,大家再记录,这两年比较流行扫一扫二维码,除了这些既有的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畅想的,更加自然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用户既能够满足传统的语音、视频的消费、体验,又能够顺畅的介入到社交、互联网的综合体验,这方面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不一定是现实的。
  董文俊:我们设想了一下,跟电视互动有一个比较自然的就是声波,声波用手机可听音乐的,每一个电视节目只要内置一个人耳听不见的声波,但是机器可以捕捉的。
  刚才我们一直讲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入口就是用户,其它都是渠道和手段,如果你让一个用户愿意去传播,传统手段有很多种,微信、微博,但是你怎么打动用户愿意为你背书和去说,这件事情比入口更重要,更有价值一些。
  尤其电视台要慎重的想一想,你的用户需要用一个池塘圈住吗,还是需要跟整个大海融合在一块的问题,因为观众变成用户,观众的定义发生变化,我们有一个数据,为什么40%的用户讨论在边播边看的时候,而60%却没有在这个时间段,因为他的观赏习惯发生了变化,有视频网站,有碎片化。我们在地铁当中观察,地铁当中的用户核心使用就是视频、游戏、小说,其次才是微信、微博和一些工具,观众的定位、受众的定位决定了我们应该把谁变成用户,这是要想清楚的。
  主持人:还是回到人的本身,其实移动互联网就是人的互联网,把人的触觉、感觉等进行延伸。
  杨玉华:我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首先你刚才提到的生活数据我们已经做成了,已经实现了,在我们跟电视台的APP会逐步的升级到超高屏和超低屏,激活用户的过程。
  我们也在尝试新的方法,比如图象识别,比如说风识别,也在尝试各种新的办法,这是我们做的技术方面的探讨。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入口,我们一直在讨论互联网的入口有搜索、有网站、有分发市场、有二维码,二维码也算一个入口,为什么叫入口,是因为通过这个途径把用户抓进来,但是反过来我们还要同意你刚才说的,用户与用户之间才是真正的入口,最终没有入口、最终入口是无处不在的。
  主持人: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桌面的最大不同,传统互联网还是把机器和机器联系在一起,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每个人都随身。
  杨玉华:比如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就是想让人和机器进行无缝的连接,而不是机器和机器对话。
  林刚:杨总给我们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想象空间的头,未必讲现在的事,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电视老是固定成一块屏,如果谈到电视的入口,我们觉得屏只是它目前传播信息的一个比较好方式。
  现在有很多新的东西,像土豆推出智能的投影仪,还有Google眼镜把屏放在眼睛里面很小的一块,其实它就是视觉感受。
  电视的未来,我现在开始把电视和电视屏分开来,因为电视屏必死,电视不会死。以后可能就是咱们桌屏,可能我沙发的扶手也可以进行表述、感触信息,你说入手在哪里?就在他需要的地方。现在是挖掘人的需要,以前我需要告诉你什么,现在新媒体就是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现在入口就是你需要的地方。现在要条出媒体边缘,老百姓需要什么?吃饭住行,需要交友等等,这方面不能说是入口,但至少是切入口。
  主持人: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了,在座的你们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平台来获取用户,还是你们更倾向于自建的APP、自建的社区来吸取用户。
  更倾向于第三方的公共的社交平台来吸引用户的举手?更倾向于用自己独立的APP、独立的社区来吸引用户的举手?第二种更多一些。这是不是也讨论了大家的焦虑感,下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资源的焦虑感。
  现在大家都有很强的焦虑感,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网上用户,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其实已经基本上峰顶了,再增长也是个数为的增长。人口红利的时代过去的时候,我们要迎来一个博弈时期,可能用户就是这么多,你多分一点我就少一点。从视频优势走向资源整合的时候,最有价值资源是人的资源,对于现在这些人、这些用户,我们认为他们的刚需到底在哪儿?
  杨玉华:先接一下你刚才提的问题,刚才也有人举手,我觉得并不是我自有的APP或者第三方的平台。
  我刚才也说过,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会有不同的品牌,有央视等,表面上是不同的电视台,但是它的底层是一样的。就跟我们传统行业一样,有一个工厂它是一个服装厂,它可能给阿迪做OEM,也可以给李宁做OEM,但是它工厂、生产方式是一起的。
  刚才你说到资源整合的事,我们前面也提到,我们现在跟电视台合作,我们做分工,电视台负责内容,负责电视屏的渠道,我们负责线下的渠道,我们负责移动互联网的渠道,我们负责互联网的渠道,我们负责技术平台的开发,我们负责跟电视台分成等等,所以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在媒体之间资源整合,应该是全社会的资源整合。
  我跟有一些台长沟通过,电视台最后的发展是什么?并不是我们现在看的用户行政区域是割裂的,但是最后我们的用户新增也可能是一个个位数的增长,我们用户都在这里,我们大家都要服务这些用户,这些资源整合应该是电视台,这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全国的互联网公司,我们电视台的新媒体部、新媒体中心,我们大家共同的合作。
  主持人:你们更像为电视台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
  林刚:我代表电视台这块,骨子里,本身电视台的机构还是很特别的,它还是一个基于一个地方,基于一个个体,每个人都一样,你说现在提供云通讯录,我肯定还是希望有一个我自己能掌握的通讯录,这里面的哪些领导我要标一标,哪些我的朋友做一下。所以拥有自己的用户,这是所有媒体都想做的,在于能不能做到,之所以会有很多人选择跟新浪、腾讯这种机构服务,它是从效果评估和我的这个来评估的,这个东西只是一种在阶段性的取舍问题。
  关于如何从视频优势走向别的,最近的这一段时间,可能我位置还不是很高,对于电视台的业务和视频优势整合媒体的最佳黄金时期,可能电视的黄金年代还会很长,但是作为整合媒体优势的真就是这一两个了,一个是谁都想走,各行各业都想去整合,等到别人整合完了,电视会带着自己的黄金优势成为一个比较好的被整合的对象。
  主持人: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努力就是我将来要卖一个好价钱,不错,我看纸媒也是这么想的。
  董文俊:智能手机人均安装APP量是26个,人均使用不超过10个,还是在降,资源的入口其实已经很稀缺了,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资源整合叫跨界。刚才您提到的社会化整合是一样的,跨界是很重要的,就是你的平台和别的平台结合,为用户的某一个需求点共同服务。
  跨界很重要,人的需求是无穷尽的,但是你要提供给用户的需求,你要做专一于是你不可能做1、2、3、4、5、6、7,你做的1、2、3和别人做的5、6、7能不能发生交集,并且共同服务用户,这时候让整个池子的用户对你的需求变打,变大不是因为你提供了什么,而是你和别人一起提供什么,这是跨界思路。
  刚才说谨慎考虑APP,不是不借,是你的APP不能做封闭的池塘,一定是开放式的,它流进来的越多,你服务接得越多的时候,它才是良性的发展,最终这个网络就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只有在一个开放的连通的水域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的融入当中。就像林总天天在微博圈里面不停的发,我每次点赞。我的理解是,他们通过和淘宝的合作,是利用淘宝上已经存在的需求,再通过强势的电视媒体把它呈几何状放大。
  让我们再次感谢几位嘉宾,今天这一环节的对话就到这里,谢谢。&
[ 责任编辑:温靖]
2015年的大视频产业圈风生水起,忙活了一年的中广互联小编们为您精心梳理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起了“2015年广电大视频产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什么是你眼中的行业要闻,什么事件让你激动不已,什么变故让你捶胸顿足?!请在这里表达,明年1月初揭晓。  
12月18日,中广互联小编独家了解到截止到12月14日2015年电影票房收入达409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到240亿。
目前,奈飞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视频网站之一。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奈飞全球总用户数为6555万,其中美国本土用户为4230万,占美国家庭的36%。同期,美国最大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Comcast...
北京中广格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中广互联TM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2号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  | 举报邮箱: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东路53号瑞海大厦七层C739室 | 邮编:100055
电话联系:010 -&31 | E-mail:制作日期:完成日期:
制作日期:完成日期:
制作日期:完成日期:
制作日期:完成日期:
制作日期:完成日期:
一个成功的网站重要的也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也有前...
整站优化是做好网站各个方面的优化工作,而不只是网站...
网络推广就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活动。被推广对象可以是企业...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
天迈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19室
Copyright &&&Tin Mai Culture Media (Beij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合作QQ:&&&|京ICP备号
Empowered by:&&&&&&&&&&&阿里为何收购《南华早报》,马云想的可能跟你不一样--百度百家
阿里为何收购《南华早报》,马云想的可能跟你不一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阿里又动手了。
快讯,今晚消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11日在香港宣布,集团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其他媒体资产。
阿里收购南华早报,互联网巨头+优质传统媒体或将成潮流
虽然此前坊间曾有传闻,但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宣布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公布,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传统媒体普遍陷入困境的当下,传统媒体已经是不少人眼中的夕阳产业,那么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收购南华早报?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公开信里的回答是:我们不这么看。
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对传媒界来说,至少能够带来三个启示:第一、在陷入低迷之后,优质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稀缺品,将迎来价值重估;第二、互联网巨头正在取代传统产业巨头成为传媒界主角,这是新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第三、传统媒体自身实现转型已经被证明缺乏可行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或将帮助传统媒体追上数字时代潮流。
也许可以预计,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各自展开全球化战略,类似的媒体收购将来还会出现。
阿里巴巴为何收购南华早报
近年来,传统媒体衰落迅速,在资本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蔡崇信却说“我们不这么看”,那么阿里对传统媒体究竟怎么看?
在蔡崇信的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十分看好优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力量的融合。“
在我们看来,《南华早报》在所在地区拥有标志性的地位,多年以来,其新闻报道都以高质量和可信度享誉国际。但就像很多纸媒一样,在新闻报道和发行的剧烈变化过程中,《南华早报》遭遇了挑战。但这种变化恰好落在了阿里巴巴的擅长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两家公司能很好的互补。”
首先来看看阿里巴巴究竟收购了南华早报哪些资产。
公开的收购信息显示,阿里收购的是南华早报所有媒体资产:
1.报纸:纸质《南华早报》《星期日南华早报》
2.数字平台: &
3.杂志: &男士时尚杂志《Elle Man》《Esquire》, 女士时尚杂志《Elle》《Hapers’ Bazaar》《Cosmopolitan》,奢侈品杂志《The Peak》(均为外刊授权的香港版)
4.教育和招聘相关的出版物:如招聘报纸《Classified Post》及其在线平台
5.合约印刷和出版业务
6.广告、会议和营销业务
包括户外广告业务(但不包括香港利顿大道外的一个大广告牌)
7.《南华早报》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SCMP”“South China Morining Post”以及“南华早报”及其相关版权、商标、软件源代码和版权
8.《南华早报》拥有的一定运营资金。
众所周知,《南华早报》是日创刊于香港的英文报纸,内容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 过去百年来,南华早报一直是香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公信力的报刊之一。
《南华早报》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华早报》是香港销量最高的英语报纸。二战后,汇丰银行成为《南华早报》最大股东,1971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早于2000年借壳惠泰国际上市的香港成报近30年)。1987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南华早报》私有化,1990年重新上市(00583,HK)。1993年10月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及其家族持有的嘉里传媒有限公司(KerryGroupLtd.)买下《南华早报》控股权。1997年末,郭鹤年儿子郭孔演成为该报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以郭鹤年为首的郭氏家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对丰益国际、马国际船务(3816.KU)、南华早报集团(SCMP)、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拥有控股权或投资,合计持有市值近1500亿港元。
提起南华早报,内地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该报此前对斯诺登的独家专访。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美籍技术承包人斯诺登在2013年6月自己30岁生日的时候爆出“棱镜”计划,在逃亡香港期间,《南华早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媒体优势,拿到了对斯诺登的独家采访,并利用网站和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快速扩散,令内地更多民众开始关注到SCMP。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如果选择收购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够沟通东西方信息和文化的媒体,南华早报是最好的选择。
阿里巴巴能给南华早报带来什么
传统富豪郭鹤年及其家族退出,新兴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接手,这笔交易发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显得顺理成章。
传媒业正处于大变局的时期,世界主要媒体集团已经全面转型,数字化基本完成,但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升级和渠道分发方面,传统媒体缺乏资源、技术和平台,而这正是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优势所在。
以南华早报为例,该报通过网站付费订阅的方式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订户人数仅有数万名,注册用户也不到100万。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玩法确实已经过时了,如今的新媒体普遍以影响力和流量盈利,而一些传统媒体还在死守付费订阅的老路。
从公布的消息中可以发现,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第一步就是要拆除付费墙,帮助后者向互联网转型。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端三方面都有自身优势,能够令南华早报这家百年报纸在数字时代再度起飞,提高效率,建立移动分发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获取读者。因此,蔡崇信在公开信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机会,能够把《南华早报》的深厚传统和我们的科技技术结合,创造一个属于数字科技时代的新闻业未来。”
对于低迷的传统媒体行业来说,也许将会从南华早报即将发生的变化中获得启发。
有一种声音认为,阿里巴巴在收购南华早报之后,必定会干涉后者的编辑权。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国际上,独立编辑权是一种传统共识,涉及媒体价值最核心公信力和影响力,资方不会去轻易挑战。
南华早报作为一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文报纸,独立编辑权是基础,这一点牢不可破。阿里也不可能掷下重金收购后再将其毁掉,这是常识即可判断的道理。
根据蔡崇信的表态,未来阿里在帮助南华早报数字化转型之外,还将投资于采编力量,让内容生产的根基继续强化。通俗地讲,应该就是编辑预算会提高、编辑记者人手会充实、人员待遇会提升,不变的是报纸的价值观——坚持质量、诚信、可靠。“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所以说,坚持独立编辑权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编辑权独立更有利于客观、真实、平衡地报道。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因此在国际传媒舞台上,也需要一个熟悉东西方的国际性主流媒体来作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拥有独立编辑权、能够采纳多方观点、秉持新闻专业传统的南华早报才有可以担当这一角色。
《华盛顿邮报》超越《纽约时报》预示未来传媒业潮流
阿里巴巴能否帮助南华早报在数字时代转型?对照此前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案例,可以说,胜算很大。
2015年10月,出现了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的历史性结点:根据业界广为引用的网络流量统计研究机构 comScore 披露的最新数据,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的多平台独立访问者数量以6690万对6580万超越纽约时报。著名科技媒体网站 Digiday 的记者乔登·范林斯基(Jordan Valinsky)称其为“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种种迹象显示,这种超越势在必行。
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以2.5亿美元卖给贝索斯个人,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美国报业的悲剧。但是随着贝索斯对华盛顿邮报的转型推动,后者访问量开始大幅增长,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独立访问量惊人地增长了59%。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两种不同的样本。以水门事件为标志,两家报纸共创了美国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但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两家报纸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纽约时报是美国目前唯一的一张由家族控制的主流报纸,在数字转型过程中已经表现得足够出色,但仍是从传统的运营方式中寻求突破。比如,屡屡动用裁员、减支的方式美化财务数字,推出的新闻机器人也并非治本的办法。
现在看来,反倒是《华盛顿邮报》重获新生。杰夫·贝佐斯完全无视账本,让编辑记者不用担心失业,乐观情绪开始在内部传播。
在具体的改造上,《华盛顿邮报》所做的其实也很简单:1、加大对采编力量的投入;2、注重技术;3、认清这是一个分发的时代。
邮报的员工曾经说:“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坐标系,以文章质量和高科技为两个坐标轴。那我们可以是那些成为该坐标系右上角象限的人。”
贝索斯当初在解释收购初衷时称,他是想借助互联网挽救逐渐消亡的传统报业。很显然,他已经做到了。
对比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之后的计划可以发现,转型的方法不存在秘密,即资金投入+文章质量+高科技,但满足这些条件的互联网巨头和优质媒体数量不多。
阿里巴巴此次收购,在国内互联网界和传媒界开创了一个先例,未来,互联网巨头+优质传统媒体的模式或将成为潮流,重构传媒生态,令新闻业进入数字时代,让足够优秀的传统媒体告别尴尬和焦虑,实现新闻传统和价值的双重回归。
阅读:969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2万
阅读:1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你去或不去,乌镇都在那里。
扫描二维码下载 新闻手机客户端
百度新闻-微信公众号
百度百家-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