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学中,以下四项哪些算是投资?

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理解在均衡条件下投资等于储蓄?
百度查了查还是不太能理解,除了用公式推导还有什么更直观的理解方式么?
按投票排序
通俗地讲,不妨这么理解。我们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值有两种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指的是,我统计一个经济当中所有人的收入是多少,那么这就是这个经济体的总产值。支出法指的是,我统计一个经济体中所有人赚了多少钱,这也是这个经济体的总产值。这两个值理论上应该相等,因为你付出的钱就是某个人收到的钱。好,然后我们先考虑无政府状态下(无税收)一个封闭经济中,你如何支配收入。你全部的收入被用于两部分:消费和储蓄,他们的加总应当是你的全部收入。然后我们考虑,在一个均衡经济当中,所有的资本应当被充分地利用了,否则均衡就不存在。在本例中,你没有花掉你全部的收入,而是储蓄了一部分。那么,在经济体中就必须存在另一部分人使用这部分资本,而他们使用的形式就是投资。所以,在一个均衡经济中,有多少储蓄,就应该有多少投资,因为你的储蓄会被他人用来投资,换句话说,他人投资的资金来源则是你的储蓄,两者相等,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理解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是凯恩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典经济学认为储蓄是借贷资金市场的供给,投资是借贷资金市场的需求,其价格就是利率水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存在一个均衡利率水平,使得储蓄刚好等于投资。而凯恩斯认为储蓄等于投资不是通过利率调整实现的,而是通过收入水平的调整实现的。而使得二者相等的收入水平恰是均衡的收入。实际上,理解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决定过程,其实是一个货币经济的演绎结果。我们跟踪经济中货币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流动,可以很自然地得到储蓄等于投资的结论。起点是我们首先得到了一笔收入Y,由家户支配,他们决定当期的消费量C,余下的就是储蓄S;而投资的量是由厂商决定的,那么为简单起见,假定他们持续采用固定的投资水平I,此时I未必等于S;于是支出总量E=C+I成为了下一期的收入Y。如果上一期的投资大于储蓄,那么这一期的收入就会大于上一期的收入,经济就处于增长状态,没有达到均衡。反过来也是这样。一般假定消费和储蓄的分割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的,那么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就不断地增加,直至达到了和投资相等为止。由此可知,如果储蓄不等于投资,经济就不会均衡,收入就会变动,而且改变的方向是促成储蓄的量向接近投资的方向改变。经济达到均衡,也就是收入水平不再变化,是储蓄等于投资的自然结果。
凯恩斯认为储蓄等于投资并不是利率调节的结果。是收入调节的结果。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只看到收入决定储蓄,却忘了投资决定收入。正是投资改变收入,收入改变促使储蓄改变,使储蓄等于投资。
由此凯恩斯认为通过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投资,可以提高有效需求,总收入和总储蓄。(参考《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第五十九页)
由于投资=储蓄是从支出法推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不妨将封闭经济体系看做【连通器】:我们可以假定这么两个水池——公司和家户(国际贸易、政府的储蓄与家户的储蓄本质相同)。这样的话,虽然公司的投资与家户的储蓄分别是两个主体,但他们分别决策之后会恰巧储蓄=投资,因为他们二者互相间是上下游的关系。
先假设一个不平衡的初始状态,当家户储蓄增多的时候,存入银行的就会增多,而银行在中间只是起到一个渗透膜的中介作用,他们针对上游流量的增多,就会适当宽松货币政策,贷款等就会相应增多等等,进而就会有更多money流向公司,公司的金钱储量就会上升,水压上升,就会流出转化为投资品。
反过来,公司的投资增多的时候,money就会借助投资品的中介流入家户这个水池中(比如公司多招工人,租地,扩大生产),家户这个水池中的水压上升,向下游的流量--储蓄,也会增多。
这样的话,此消彼长,当两个水池的水压保持相同的时候,整个连通器就会保持稳态,两股流量也会稳定下来。
一国的总产值可以同时从三个角度去看:
一:总产出(对应产品的生产),即 Y。
二:总收入(对应产品的分配),Y=C+S。
其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收入的角度反映为新增消费和新增储蓄。
三:总支出(对应产品的使用),Y=C+I。
其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支出的角度上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投资提供的。
总产出=总分配=总使用
这就是核算收入的基本恒等式,每一项对应GDP的一种核算方法,并且理论上,每种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然相同,因为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C + S = C + I
首先,最终的结论储蓄等于投资是基于均衡条件下的,但不妨看达到均衡的过程,从货币流动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相等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简单考虑 经济体和国外没有贸易往来且政府也不参与收税等,这就是一个二部门经济的问题,Y=C+I+G+NX即可简化为Y=C+I。分析起源于家户得到一笔钱Y0,他花去了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消费C1,与此同时,公司会有一笔投资I1,初始状态时,可能由于央行发行过多纸币,导致I1+C1&Y0,实际的投资大于储蓄。此时纸币供应宽松,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则会扩大生产,招募更多的劳动者或者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这会推动劳动者工资率的提高以及总收入的增加,同时提高储蓄,于是新一阶段的Y1就会比Y0更接近C1+I1的水平,储蓄也会更接近投资。设达到均衡之前经历t个时间阶段,也就会有t个收入水平,达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调整每一期的收入Y,使得相邻阶段的收入越来越接近,来使得储蓄不断接近投资的过程。
直到两者相等,经济达到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
为简化问题,我们探讨封闭经济,即无国际贸易,只考虑家户、公司、政府三个主体。因为公司最后得到的利润实际上都给了每一个家户,可以把公司单纯地看做一个生产、交易的场所。公司把投资 I 转化为商品、服务、家户的工资;家户用工资购买产品、交税;而政府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组织,用税收购买产品,建基础设施。整个过程运行完后,家户有剩余Sh,政府剩余Sg,则储蓄为Sh+Sg。假设公司生产的产品全部被消费,即无以存货形式存在的货币在“公司”这个容器里,那么输入=输出,可得 I =Sh+Sg。
在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中引进政府部门,它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公式表示为Y=C+I+G,G表示政府购买。按理说,政府的转移支付同属于支出,但是由于居民在得到转移支付后同样将其用于消费、投资方面,故在此只计入政府购买。从收入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先纳税。另一方面,居民在纳税的同时也可获得政府的转移支付,税金减去转移支付也是政府的净收入。用T1表示全部税金,T2表示转移支付。政府净收入T=T1-T2,从收入方面的国民收入为Y=C+S+T由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可得 C+I+G=C+S+T
T-G可理解为政府储蓄。由此得投资=储蓄。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对于整个经济而言。
首先,我们不考虑政府,进出口的因素且Yt=C+I=E household 当年储蓄为SYt-S=C厂商投资为I则下一年的总支出为C+I=Yt+1=Yt-S+I在收入稳定的年代 有Yt+1=Yt故S=I
储蓄等于投资是在较长时间的经济活动状态中,分配在储蓄和投资的货币量达到相等,也是我们所说的均衡状态。我们不妨从追踪货币的轨迹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假定前提:1.household所做决策不受firms投资量的影响,household所得到的总收入是Y0,将其中的C0用于消费,剩余S0用于投资。C0与S0二者的比例保持不变。2.firms做决策并不受到储蓄量的影响,根据收益最大化将投资定在I水平,并且不变。在这两个前提下,我们要证明的是S0=I.假设S0&I.则household第二年的收入变为Y1=E1=C0+I&Y0。在Y1水平下,C1/S1保持与C0/S0相同的比例,因为Y1&Y0,所以S1&S0,也就是说household的储蓄比第一年增加。同理我们可得到,Y2=E2=C1+I&Y1,Y2=C2+S2,S2又会增大。如此下去,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只要Sn&I,S3,S4……St都是处于增长状态。直到St=I,使得Yt=Yt+1.即达到均衡状态,此时S=I.
在均衡条件我们说储蓄是等于投资的,然而这里有一个达到均衡条件的过程。在货币流通时,有,首先,我们简单考虑在firms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全部由household得到,那么上式就简化为,最初,household就持有,他花掉一部分,那么剩下的就是household的储蓄,这部分的储蓄会算在下一年的支出里面,那么对应的如果投资小于了储蓄,那么firms就会提高下一年的投资水平,比如通过扩大生产的方式,使得最后,如果投资大于了储蓄,那么相应的firms就会减少下一年的投资水平,最终也使得。
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有两种计算方法。支出法:Y=C+I,即收入=消费+投资。收入法:Y=C+S,即收入=消费+储蓄。Y=C+I: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支出的角度看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投资提供的。Y=C+S: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收入的角度看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储蓄提供的。新增消费相同,从而I=S,即投资=储蓄。反过来说,若没有达到均衡水平,比如说储蓄&投资,此时资本没有被充分利用,则企业就会进行扩大再生产,直到储蓄=投资,经济达到均衡为止。
我们只讨论两部门经济,即Y=C+I1.
假设投资固定为I,初始时household获得一笔收入Yt,他将用于消费Ct和St,即Yt=Ct+S其中Ct流入下一年的收入,Yt+1=Ct+I=
Yt-S+I,由此可见当Yt= Yt+1也就是收入水平稳定时I=S,那么收入稳定又如何理解呢?2.
假设初始时经济体中的投资I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是大于储蓄S的,初始时household获得一笔收入Y0,他将用于消费C0和S0,即Y0=C0+S0=E0其中C0流入下一年的收入;Y1=C0+I&C0+S0=Y0,又Y被household分为两部分——C1、S1,其中C1流入下一年的收入中;Y2=C1+I&Y1······由此下去,Yt+1&Yt一直成立,但因为经济体自身的调节,当t→∞时,差距逐渐缩小直到Yt+1=Yt.。
喂楼上的楼主还没说是哪个模型呢你们就回答的这么热烈。。。。宏观经济学中四大支出的净出口NX净出口NX=出口EX-进口IM,是宏观经济四大支出(私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购买GP、净出口NX)中的一部分,前三大支出还比较好理解,可是这个NX明明就是_百度作业帮
宏观经济学中四大支出的净出口NX净出口NX=出口EX-进口IM,是宏观经济四大支出(私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购买GP、净出口NX)中的一部分,前三大支出还比较好理解,可是这个NX明明就是
宏观经济学中四大支出的净出口NX净出口NX=出口EX-进口IM,是宏观经济四大支出(私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购买GP、净出口NX)中的一部分,前三大支出还比较好理解,可是这个NX明明就是国贸中的顺差逆差问题,怎么会算在支出中呢?就算把它算在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内也不应该是支出啊,因为“出口-进口”如果为负,那说明进口>出口,那么把它说成是支出还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出口-进口”为正,说明进口
GDP=C+I+G+NX.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这个国家产生的经济总量,如果您理解C,I,G是我们国民的消费,同样NX就是外国人为我国产品和劳务产出的消费。当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外国人为我们买单了,贡献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当贸易逆差,也就是说我们消费国外的商品比较多,为国外的经济做了贡献。在计算本国生产总值时,如是顺差当然要加上,如是逆差的话,相当于我们钱出去了,就是负的!<...
你可以想想一下,本国出口的金额等于外国的钱进到国内,而本国的进口的金额等于本国的钱去到国外。那么出口减去进口,等于进来的钱减去出去的钱,也就是本国在进出口这一方面所创造的价值。这是我的理解。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问题_百度知道
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问题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 政府的政策有哪些? 为什么政策有利于增长
提问者采纳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我国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国家政策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  而今年中国处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国家政策有: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这次调整是在传递国家提振经济的信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苗头,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之策。  自去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  央行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会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为将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宽松’前加上‘适度’二字,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张斌认为,“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具体政策实施(以时间为序)  1.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简评:本来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加息,央行加息的空间已经不断缩小。然而却在今年年初开始,CPI指数开始疯狂上涨,让金融部门陷入到两难境地,如果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则会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股市走低,而降息则会纵容CPI高涨。无奈之下,只能停止调整银行利率,而是改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就在CPI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后,更重要的是8月CPI指数下降到4.9%。在8月份CPI指数刚刚公布几天后,央行就突然宣布降息,这次情形基本跟往常一样,央行政策跟着CPI指数进行调整。突然降息不仅是为了打破民众对于银行利率向上调整的预期,这跟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有很大关系。  央行结束加息周期,进入政策调整期,无疑对楼市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这是央行自日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也是央行9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近几年,随着银行利率的一步步向上调整,国内居民购房的贷款需求也逐步被抑制了。关于下半年的银行加息预期不断,如果央行再次加息,无疑给正在处于低迷的楼市更大的冲击。  虽然这次央行降息主要是给中小企业解困,但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通货膨胀已经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未来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短期内不会再进行重大调整,至少不会继续再向上调整。因为国家金融政策一般不会在短时期内进行上下调整,除非是国内通货膨胀恶化。金融环境的宽松将给目前的楼市发展带来活力。  普通居民对于银行加息的疑虑消除之后,在各楼盘纷纷推出特价和优惠价格情况下,居住贷款需求有可能得到释放,推动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出低迷,进入健康发展时期。  2. 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调整为单边征税。 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方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  简评:减少股票交易成本可能短期内增加交易量,但是受国际股市受挫,持续低迷的这种本质上金融风险,仿佛有些指标不治本,正如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预计,“鉴于全球性危机已严重冲击投资信心,18日中国调整印花税的决定可能无力振奋中长期股市。” 可能会像过去一些人批评“布票”、“粮票”,现在批评户籍制度一样,取消了它们难道就解决了问题了吗?关键是应该使得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权利义务的剥离。单边印花税的实施对短期可能会对股市产生利好现象。  2. 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8日也表示,国资委一贯强调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成为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在目前股市低迷的时候,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  3. 汇金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简评:国家增持股票、向国企(大型企业)注资无论是在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是无可厚非,也曾经有人批评美国救市是搞社会主义,且不谈国家用公众税收拯救企业的合理性,单就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而言,大型企业盛衰尤其关乎基本民生的领域,国家对其扶持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其发展逐渐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抵御风险完善缺陷的免疫力。  4. 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  简评:重启中期票据发行将有助于部分大型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缓解其融资困境,不排除将资金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同时,由于中期票据发行有一定门槛限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帮助有限。  5.10月5日证监会表示,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  简评:有人称之为“买空卖空”的套现,证券公司融资困难在股市低迷的此刻尤其困难,推行这项业务既能扩大收益也能扩大损失。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当前的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6. 10月8日,国务院决定自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简评:对于这两项相互矛盾的措施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免征利息税明显会增加个人储蓄,并且会成为个人所得的避税港,并且当前通货膨胀调控得当,没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下调准备金率也明显是对股市利好的政策,因此可见国家对这两项措施同时出台目的不同,无意冲突。  7. 10月2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提高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简评:此次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也是继近期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和两次下调“双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控举措。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此外,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8. 10月22日,财政部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性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简评:明显的鼓励买房提振房市的措施,对于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观点不一,包括美国收购“两房”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房地产商的保护。房价虚高,产生泡沫是众所周知的,以北京为例,首都房价确实该长,但是明显不能一直扶摇直上。0.7倍的基准利率经过测算便知会出现“存贷倒挂”现象,当然这或许这是形式上的口号,用以提振大众信心是主要目的。鼓励购房的这些措施的出台让人也不得不产生悬念:这不会造成中国的“次贷危机”吧?房价不降,不改变“土地”财政等根基性的顽疾,成效显著的背后或许是一些人谋得了灰色收入和搭了政府便车,占了政策的便宜。  9. 10月29日,央行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简评: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足以见到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调控过火,和刚灭了火又去救水的现象。不过这样添油战术的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明显。  10. 11月4日,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再加以硬约束。  简评:有人说危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来说也是机遇。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企业、操作过于国有化,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了小巷当中,适当放手金融商业市场的管束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措施,当然也有人认为正是中国金融的相对封闭保护了金融领域(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是金融资本全球一体化加快,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的程度要求了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11.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简评:这是财政政策的一个大手笔,基本投资4万亿,拉动地方和各方投资十几万亿,可能让西方国家看得瞠目结舌,也有一些国家赞叹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度,但是我们自己应该头脑清醒。投资促进经济不错,应该注意的是一要严防腐败,二是要防止政策失误,投资偏离方向。这些投资主要是基础工程和民生方面,直接促进消费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增加农民收入,看好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目标指向农村也成为这次“土改”题中之义,没有实际增收何来消费?李昌平教授曾经说过“有人测算最近十几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不超过9%(扣除通胀因素)” 因此,这次大手笔改善民生轮也该轮到农村了。  12.推进增值税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决定自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简评:增值税制的一大优点是能够避免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面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关闭困境,不管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6.7万家还是像一些领导辟谣说的那样,出口困难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麻烦。一些人提出的借这次危机正好促进制造业转型,但是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得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吴敬琏先生也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 。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据统计会大约减少税收2000亿元,有人质疑这会不会给4万亿的支出造成后力不足,时机选择不对。  13. 11月5日,发改委表示,明年我国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良种、农机具和农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简评:从十七届三中全会一路过来,可以看到中央支农决心,记得******总理到人民大学看望学生的时候说:“不了解三农问题的中国领导者不是称职的”  中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在多方面阻碍了社会发展,真正到了不改不行了。  14.11月10日,******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  &#61548;
1、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61548;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61548;
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61548;
4、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61548;
5、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61548;
6、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  &#61548;
7、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15.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措施1 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措施2 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  措施3 确定灾区重建基金具体方案 ,措施4 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 。  16.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十项措施,应对工业增速下行压力。  财政部:自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共51.1亿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0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国土资源部:从2009年起国家逐步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17.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简评:之所以综合这几项措施一起,是因为或许一些并不简单是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复苏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应用的较97年金融危机要多,财政、货币政策形成组合拳,更为自如。尤其是中小企业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都是基于长期发展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问题。  目前来看,经济危机还没有接近尾声,正如成思危所言:“中国无力英雄救美”,他预测本次金融危机2至3年内就会过去,从2011年开始将迎来世界经济的复苏。 至于中国的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如何,有些已见成效,走出经济危机还要各方努力。  **(太多了,我从我在读课本《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和网上找的,耐心点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提问者评价
谢谢 太感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希望能够解释清楚。
经济增长是经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能力的增长。影响这种能力的要素包括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为了将经济增长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清楚地联系起来,经济学上经常用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来观察经济增长情况。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差别基本都可以归因于生产率的差别,而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上面的要素去掉了劳动)。因此,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自然资源发掘,影响技术进步,影响人口增长的政策都能通过影响生产率而影响增长率和一国的生活水平。这样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鼓励储蓄和投资(刺激物质资本的积累)
鼓励教育和培训(刺激人力资本的积累)
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和维持...
参考资料: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总的来说主要有两大类常用的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政府投资等等,货币政策主要是利用金融工具各金融政策,如贴现,发行或回购国债,提高银行准备金等,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的供求,准备金作用很强,一般用的少。这些主要是源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还有其他社会的法律的政策也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如就业政策等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有利于经济增长,政策失误可能会不利于经济增长,如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就归于政策错误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