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发实施时间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间起施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试题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D.环境保护部
A.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的战略。&
B.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
C.大力发展轻工业,减少重工业。&
D.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在煤炭洁净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全球& 领先水平。&
E.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A.它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据估计,在过去漫长的11亿年中,&太阳消耗了它本身能量的5%&
B.它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据估计,在过去漫长的11亿年中,&太阳消耗了它本身能量的2%
C.地球上无论何处都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利用&
D.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利用&
E.太阳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
A.中国低碳经济基本成熟&
B.中国低碳经济尚未成熟&
C.低碳技术研发水平比较超前&
D.低碳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
E.低碳经济的产业化道路还在探索和尝试之中您的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与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与产
&英才图书网
&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16号
&&&&志趣认证
&日(距今1618天)
支持全国各地货到付款(图书订购请来电)
包 装全四卷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经济科学管理出版社 2008年9月
作 者本书编委会
价 格原价:998优惠价49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与产业循环经济政策措施及发展新模式实务全书全四卷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日通过,现予公布,自日施行第一篇循环经济基础知识第二篇循环经济战略第三篇循环经济政策第四篇产为循环经济第五篇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第六篇循环经济再造生态城市新模式第七篇农业循环经济第八篇工业循环经济第九篇服务业循环经济第十篇循环型社会第十一篇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第十二篇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第十三篇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第十四篇循环经济与国民经济建设第十五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关键字:&&
给我留言,我会立即联系您,谢谢!
(格式:区号-号码(分机) 如 010-8))
(强烈建议填写,可跟踪信息!)
(1000字内)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Copyright &
志趣网 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日起施行。这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实施
①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证&&& 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日起施行。这一法律..”主要考查你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原因: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不断增加,工厂、居民区和汽车等将越来越多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后果:大气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也严重损害着人类的健康。措施:①增强环保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③加强综合治理,走防治结合道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家庭: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社区:保护鸟类,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传环保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50小事:1 使用布袋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节能型灯具 23 简化房屋装修 24 修旧利废 25 不随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27 不乱占耕地 28 不焚烧秸杆29 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31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32 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33 不捡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动物 35 少使用发胶 36 减卡救树 37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38 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39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4O 不用圣诞树 41 不在野外烧荒 42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3 不乱扔烟头 44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45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46 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47 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8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49 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50 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怎样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环境被破坏,使得自然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需要。从国家的角度:①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坚持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从青少年的角度: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举例说明:①不乱扔垃圾,不乱图乱画,积极进行卫生大扫除;②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④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⑤爱护益鸟,不捕杀野生动物;⑥节约用水、用电、纸张,不浪费粮食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一.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二.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2.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3.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2.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四.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1.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2.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发现相似题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日起施行。这一法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802320129198519930291719141356六盘水府发〔2013〕17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升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六盘水市经济升级版,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指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以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切实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减量优先、优化增量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即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坚持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化。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功能定位、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三)主要指标。
  到2015年,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将盘县、钟山区打造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全市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5%,水资源产出率达95.2元/立方米,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4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15%,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注:主要资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
  二、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一)构建循环工业体系。
  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21%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50%以上工业园区达到循环化要求。
  1.煤炭工业。继续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加快煤矿技改扩能步伐,全面提升煤炭产能、产量。到2015年,煤炭开采利用率达到70%以上,开采损失率低于25%,原煤入洗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5%,土地复垦率达到60%。
  推动煤矿绿色开采。选择先进高效的开采技术,推广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即采即填技术工艺,探索采用保水开采、瓦斯与煤先抽后采或共采等开采方式,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煤层气的利用率,鼓励煤层气多渠道利用;推动矿井水用于矿区补充水源和周边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实施系统节能降耗。鼓励煤矿和选煤厂开展系统节能,淘汰老旧设备和落后选煤工艺,加强工序能耗管理,加大风机、水泵及选煤厂技术改造,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减少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加大煤泥脱水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煤泥利用率。
  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抓紧研究制定奖励、补贴政策,鼓励利用矿区矸石对采空区进行填充,对沉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整治,利用矸石、灰渣等进行土地复垦,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适宜产业。鼓励复垦土地的再利用。
  构建煤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以及煤矸石制砖和生产水泥,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做到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吃干榨净&。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项目建设,构建煤&焦&化、煤层气&能(源)&化工等煤基多联产产业链。
  2.电力工业。到2015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到325克标准煤/千瓦时,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0%,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加强节能降耗。调整优化电源结构,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提高火电机组技术装备水平。加大锅炉、风机、水泵等设备节能改造,推广等离子无油点火等节能技术,降低用电率;加快热电和关联产业项目建设进度,严格实行&以热定电&;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电网传输效率,有效降低线损。
  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鼓励利用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推广粉煤灰在市政建设、筑路等工程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在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支持粉煤灰经超细化加工作为造纸、橡胶等的填充材料。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档装饰建材及改良盐碱土壤等。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设。优先支持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符合条件的煤层气、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等综合利用电厂并网发电。
  构建发电与相关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构建发电&粉煤灰&建材、筑路、建筑工程,发电&高铝粉煤灰&氧化铝,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煤矸石、垃圾、污泥&发电&灰渣&建材等产业链,鼓励电力企业利用余热资源为城市供暖供热。
  3.钢铁工业。到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降到58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降到4立方米,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7%,重点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强化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高炉、转炉等。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优化烧结、球团生产工艺,提高精料水平。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推广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余热回收、干式压差发电(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
  推动余热余压、固体废物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焦炉、高炉、转炉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和各工序余热余压发电,鼓励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鼓励转炉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回炉烧结,利用高炉渣、转炉渣生产水泥等建材产品。推动焦油、焦炉煤气、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建立企业内部水循环系统,对废水进行分质串级循环利用。
  鼓励钢铁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鼓励钢铁企业利用余热资源为城市供暖供热。大力推动钢铁企业消纳废塑料等废弃物。建立废钢回收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建设废钢加工配送基地。
  构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焦化、冶炼&副产煤气、余热余压&发电,冶炼&废渣&建材,冶炼&含铁尘泥&烧结,炼焦&焦油、煤气&化工产品,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电炉炼钢等产业链。
  4.有色金属工业。构建冶炼&废渣&有色金属,冶炼&尾气&化工产品,冶炼&余热&发电(供暖供热),冶炼&有色金属&再生金属&冶炼等产业链;到2015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3300千瓦时/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7%。
  强化节能降耗。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强化节能管理;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低温高效铝电解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用液体沥青代替固体沥青、电解质块代替冰晶石;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炼铅等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热送热装、直接铸造。
  推动冶炼废渣、废气、废液和余热资源化利用。推进从冶炼废渣中提取有价组分;加强余热利用和冶炼废水循环利用。
  推进废有色金属再生利用。推进再生铝高值利用,提高在有色金属产量中的比重;支持从废铅酸蓄电池提取废酸和铅等。
  5.化学工业。构建气化工&废渣&水泥,焦化&废渣&水泥等化学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5年,行业平均中水回用率达到9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推进节能降耗。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鼓励再生水、矿井水利用及余热回收发电或供暖供热。
  推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煤化工行业重点推进废渣用于生产水泥、砖等建材产品,推广煤制烯烃水循环利用、碎粉加压气化含酚废水治理、中水回用、高浓盐水处理、低温余热利用、高温气体热利用等技术。
  6.建材工业。构建工业生产&废渣&建材,建筑废弃物、路面材料&建材,水泥、玻璃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粉尘&水泥,玻璃&废玻璃&玻璃,陶瓷&废陶瓷&陶瓷,石材&废碎石、石粉&人造石、砖,复合材料&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链。到2015年,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到112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7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65%以上,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生产线比例达到10%。
  加强节能降耗。重点推进窑炉等热工设备节能改造;继续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推进水泥粉磨、熟料生产等节能改造;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等窑炉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加强粉尘回收利用;加大对新型建材产业和建材综合利废的支持力度,择优扶持建材企业,组织开展新型建材产业化示范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推动利废建材规模化发展。推进利用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矿、脱硫石膏、建筑废弃物和废旧路面材料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优先发展高档次、高掺量的利废新型建材产品;推动废玻璃、废玻纤、废陶瓷、废复合材料、废碎石及石粉等回收利用并生产建材产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进一步扩大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实心页岩砖)的范围。
  发展绿色建材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玻璃、太阳能玻璃、复合多功能墙体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提高高标号水泥及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例,推进水泥及混凝土用量的减量化。
  推进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鼓励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厂污泥、危险废物、废塑料等废弃物,替代部分原料、燃料,推进水泥行业与相关行业、社会系统的循环链接。
  7.食品工业。构建稻谷加工&稻壳&稻壳碳、生物质能,稻谷加工&米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小麦加工&麦胚、麸皮&麦胚油、膳食纤维,肉类加工&皮毛、内脏、血液&医药、生化产品等,发酵/酿酒&酒糟、残渣&无害化处理&有机肥、饲料,发酵/酿酒&废液&沼气,水果蔬菜加工&果渣&饲料,茶叶加工&茶渣&无害化处理&肥料等产业链。到2015年,食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16%、30%,食品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加强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粮工艺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
  推进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粮食加工行业重点推进利用稻壳、米糠、麦胚、麸皮等副产物生产稻壳碳、米糠油、米糠蛋白、玉米油、麦胚油、膳食纤维等;发酵、酿酒行业重点推进利用酒糟、废液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其作为生产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能等原料利用;加强废水循环利用。加强过期食品、召回食品的无风险资源化利用。
  推动食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鼓励食品行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推广以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为特征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新建、搬迁企业和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发展,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对园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企业、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活区;推进园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专业性产业园区要纵向延伸产业链;综合性产业园区要&补链&招商,促进产业横向耦合;工农业复合型产业园区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新建和搬迁改造园区的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
  推进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园区内企业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园区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为园区废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务。
  推行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集成优化;加快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化、社会化。
  (二)构建循环农业体系。
  大力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
  1.种植业。
  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推广使用节能型农业机械,推广普及节能型太阳能蔬菜大棚;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使用化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重点推进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鼓励利用富含营养成分秸秆加工制作饲料,推广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发展新型秸秆代木、功能型秸秆木塑复合型材,推广秸秆制沼集中供气、固化成型燃料等;推动农田残膜、灌溉器材回收利用。
  2.林业。
  加强林竹加工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严格控制木材粗加工项目;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动木材、竹材加工设备节能改造。
  推动林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采伐、造材、加工等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柴生产板材、培养食用菌等,鼓励对食用菌培养基进行再利用;推动利用竹业&三剩物&生产竹碳、活性碳、精制醋粉等产品以及进行延伸加工利用。
  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柴&板材,林业加工&木屑&食用菌&培养基&饲料、肥料,竹业&&三剩物&&竹炭、活性炭,竹业&&三剩物&&醋液&醋粉&药品、保健品,竹业&竹屑&型材,林竹&制浆&造纸等产业链。
  3.畜牧业。
  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推广畜禽清洁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支持深加工集成养殖模式,发展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一体化养殖业;发展畜禽圈舍、沼气池、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农业。
  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农村户用和集中供气沼气工程,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多种原料发展大型沼气工程;推广堆肥处理、工厂化生产有机肥、好氧发酵农田直接施用技术,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动畜禽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利用;提高畜禽加工附加值。支持开展屠宰废水循环利用。
  构建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畜禽粪便&沼气&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肥料、农药&农林作物,畜禽加工&副产物&生化制品等产业链。
  4.渔业。
  推行设施渔业清洁生产。发展设施渔业立体生态养殖,推广使用优质良种和安全高效配合饲料,集成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安全用药等关键技术,发展循环水节水养殖;实现养殖水域空间资源合理利用;鼓励利用稻田、采矿塌陷区发展水产养殖。
  延伸渔业循环产业链。促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实现鱼、粮、果、菜协同发展;鼓励利用鱼类、虾蟹、贝藻以及水产加工副产物,生产氨基酸、调味品、保健品等产品。
  5.工农业复合。
  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产业、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高效有机肥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循环链接,形成无废高效的跨企业、跨农户循环经济联合体,构建粮、菜、畜、林、加工、物流、旅游一体化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重点培育推广畜(禽)&沼&果(菜、林、果)复合型模式、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上农下渔模式、工农业复合型模式等,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构建循环服务业体系。
  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积极作用。
  1.旅游业。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设施建设采用节能环保产品,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配套建设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支持旅游景区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科学设置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推进废弃物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倡导低碳旅游出行方式,在旅游景区加强生态科普宣传教育,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2.通讯服务业。
  鼓励通讯企业采用分布式基站网络结构,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绿色基站建设;合理设计供电方案,推广应用绿色电源;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老旧设备退网,鼓励建设云计算、仓储式及集装箱式数据机房,推动广泛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数据中心和机房的能源利用效率;探索采用押金制等方式建立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等通信产品的回收体系,提高回收率。推进手机充电器、电池标准化工作。
  3.零售批发业。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动现有商用建筑进行保温、隔热改造并对采暖、制冷、通风、照明、冷藏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采用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运用物联网技术强化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全程优化。
  推进废弃物回收利用。鼓励零售批发企业对废弃包装物、废弃食品、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鼓励批发零售企业采用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旧商品;严格执行&限塑令&。
  推动绿色消费。充分发挥零售批发业连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桥梁作用,支持零售批发业采购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带动绿色产品生产;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4.餐饮住宿业。
  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化。推动餐饮住宿业对照明、空调、锅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无磷高效洗涤剂,分类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餐厨废弃物;鼓励大型住宿餐饮企业建设具有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功能的厨房。
  倡导绿色服务。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鼓励企业开设绿色客房并给予消费者相应优惠;鼓励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提供科学合理的菜单及不同规格的盛具。
  5.物流业。
  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运行,削减总行驶量;强化产地物流功能,实行&减量化&运输;抓住物流节点城市这块牌子,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推广可多次利用的周转包装,支持托盘共用系统建设,实现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加强对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和再生处理。
  加快绿色仓储建设。合理规划和优化仓库布局,采用现代化储存保养技术,降低各类仓储损耗;完善仓储设施节能环保标准;规范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储保管;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支持建设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
  (四)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1.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改造回收站点和专业分拣中心。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在社区及家庭推行垃圾分类排放;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厨余垃圾,建立高水分有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
  加强重点再生资源回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提高回收率;创新回收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推动废铅酸电池、废镉镍电池、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废物的回收。
  建立旧件逆向回收体系。支持建立以汽车4S店、特约维修站点为主渠道,回收拆解企业为补充的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积极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做好机动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冶金轧辊、复印机、计算机服务器以及墨盒、硒鼓等回收工作;开展消费者交回旧件并以置换价购买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的工作,扩大再制造旧件回收规模。
  2.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
  推动废旧机电产品、电线电缆、通信设备、汽车、家电、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玻璃等再生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就业,提高产值。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方式,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执法部门罚没产品的回收利用工作。
  3.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采暖、通风、照明等节能改造,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鼓励在旧城区综合改造、市容整治、建筑抗震加固中,采用加层、扩容等方式开展节能改造。
  强化新建建筑节能。严把设计关口,加强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到2015年,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对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项目开展执行节能65%标准的试点、示范工作。
  发展绿色建筑。加强新区绿色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重点推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商业房地产、工业厂房中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倡导简约适度装修;推进建筑废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生产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建材产品。
  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引导农房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加大工作支持力度,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农房节能技术;推动绿色小城镇发展。到2015年,支持建设一批节能农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全市乡(镇、街道)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70%以上。
  4.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新建机场、车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充分利用自然光、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使用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再生利用道路沥青以及利用粉煤灰筑路、建桥等。
  运营服务环节大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引导采用绿色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快车站节能节水改造;扩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非牵引能耗;大力推广甩挂运输、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建成轨道交通,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无缝衔接;引导居民外出多乘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
  5.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建立规范的餐饮企业、单位食堂餐厨废弃物定点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厨余垃圾收运体系;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有机肥等;推动对城市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实行许可或备案制。加大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监管,严厉打击用&地沟油&等餐厨废弃物生产食用油等违法行为。到2015年,市中心城区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
  6.推行绿色消费。
  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材、节粮意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省地住宅,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自备购物袋,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限制企业对商品进行过度包装;倡导绿色、环保、简约、实用的装修理念,抵制奢华、过度装修住宅;鼓励外出就餐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用餐从简操办;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珍爱野生动植物。
  7.构建节约型机关。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公文处理无纸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业务管理电脑化、工作流程网络化;办公文稿从起草、校对、审核到签发,文件收发、资料存储和信息交换全部在局域网上操作;加强办公设备管理。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控制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实行审批和政府集中采购;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健全公务接待用餐管理制度,切实建设节约型政府。
  8.实施大循环战略。
  在推动企业内部、园区内部、产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循环规律,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县域之间的各种障碍,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大循环战略,推动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市内外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全面推进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可循环、环境容量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
  三、实施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
  到2015年,通过实施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现技术突破和管理创新,推动我市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
  1.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筑和道路废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和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
  2.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选择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省级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支持改造综合性园区和重化工集中的园区,推动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支持改造工农业复合型产业园区,推动农林产品及副产物深加工利用。
  3.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化、重点品种回收率高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县(特区、区),规范建设覆盖全市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系统,培育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商贸流通企业参与回收体系建设。
  4.&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5.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再制造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一定基础的机动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冶金轧辊、复印机、计算机服务器以及墨盒、硒鼓等旧件回收、再制造加工、检测和质量控制工程试点。积极培育再制造专业化服务机构。
  6.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选择几个点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试点,支持回收利用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标准和规范,实现餐厨废弃物安全、高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7.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消纳废弃物的功能,培育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企业(单位),消纳污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
  8.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全市交通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沿线范围内选择农业生产组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稻田综合种养植(殖)、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节水示范工程。
  9.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选择几家管理水平较高的餐饮住宿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选择几家物流企业开展绿色物流示范试点,选择几个旅游景区实施旅游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动服务行业实行清洁生产,推行绿色服务模式,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方式。
  10.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选择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科研单位或大型企业,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加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二)创建国家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
  选择盘县、钟山区作为我市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幅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道路,为全市、全省循环经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培育国家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选择钟山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水月工业园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路喜工业园区、双元铝业等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企业)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各项指标要达到或高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选择10户企业作为试点,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在全市主要产业中加快建成一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新建产业园区要按照生态工业学原理,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争取的上级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及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主体将资金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四、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六盘水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调整为市长担任,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各县(特区、区)、各单位、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作用,开辟专栏、组织专题,利用每年的&节能宣传周&、&环境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等集中宣传时机,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对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大力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消费方式。
  (三)加大投入力度。市、县(特区、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鼓励民间资本、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市循环经济推动、重点项目的实施、技术推广、示范试点、政策研究和宣传培训等。
  (四)狠抓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对做好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县(特区、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提出本县(特区、区)、本部门具体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明确各自发展循环经济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和具体项目,细化目标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发展,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表率和示范。
  (五)加强监督检查。各县(特区、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要认真总结和推进各县(特区、区)、各部门、各单位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搞好阶段性总结,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循环经济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六)完善考核机制。从2013年起,市、县(特区、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指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试点、示范、推广、实施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指标任务的各县(特区、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必要的处罚。
  (此件公开发布)
关注“六盘水政府网”微信公众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循环经济促进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