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二虫斗草间可能会获得怎样的物外之趣

1.CE2.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意对即可)3.山:土砾凸者 树:丛草4.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明察秋毫5.仔细观察事物,经常会有很多乐趣甚至发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意对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幼时记趣》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②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
选文中有两个成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有许多表示“看”的动作的词语。请把有关语句抄写在下面,并在表示“看”的词语下加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昂首观 之 :            
(2)项为之 强 :        
(3) 以 丛草为林:            (4) 拔 山倒树而来: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答:(1)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宿迁青华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12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1)&&鹤唳(&&&&&&&&&&&&)&&&&&&&&&&&(2)&沟壑(&&&&&&&&&&&)【小题2】解释划线的字。(2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小题3】翻译下列各句。(4分)(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小题4】阅读上文,思考以下两题(4分)&(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3分)&&&&&&&&&&&&&&&&&&&&&&&&&&&&&&&&&&&&&&&&&&&&&&&&&&&&&&&&&&&&&&&&&&&&&&&&&&&&&&&&&&&&&&&&&&&&&&&&&&&&&&&&&&&&&&&&&&&&&&&&&&&&&&&&&&&&&&&&&&&&&&&&&&&&&&&&&&&&&(2)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1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八里店二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3 分)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 分)① 项为之强(&&&&&&)&&&&&&&&&② 怡然称快(&&&&&&&&&&&)③ 凹者为壑(&&&&&&)&&&&&&&&&④ 鞭数十(&&&&&&&&&&&&&&)【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小题3】第三段中“ &&&&&&&&&&&&&&&&&&”最能表现作者观察时神情专注,“ &&&&&&&&&&&&&&&&&&&&”概括出作者快乐的心情。(2 分)【小题4】课文记叙了哪三件趣事?你认为作者幼时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5 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7——11)小题。(17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3分)
A.于土墙凹凸处(&在&)&&&&&&&&&&&&&&&&
&神游其中&(&想像&)
B.项为之强&(&僵硬&)&&&&&&&&&&&&&&&&&&
留蚊于素帐中&(白色的)
C.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鞭数十(鞭子)
D.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 。(2分)
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3分)
11.“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课内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_百度知道
课内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
课内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为文章空白处填上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与第二、三、四段的关系是________关系,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3.“我”“昂首观之”,在看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时候吗?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第四段中与“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 昂 首观之______________(2) 果 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__ (3) 驱之 别院______________(4)必细 察 其纹理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1)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幼时为什么能“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中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文中找出五个成语,把它们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者采纳
1.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2.总分 私拟作3.或千或百的蚊子被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4.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我也有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比如读书,被情节吸引忘记活动身体,放书才觉得身体都僵硬了。5.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6.其一,将夏蚊“私拟作群鹤舞”,帐中留蚊作“青云白鹤观”;其二,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其三,观二虫斗草间,鞭虾蟆。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幻想的性格。7.(1)抬头&&(2)果真&&(3)赶、驱逐&&&&(4)观察8.(1)(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  (2)把丛草当成树林。9.儿时视力极好,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10.例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癞虾蟆的出场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庞然大物”的夸张描述恰与蚊虫的藐小相互映衬,童趣十足。11.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夏蚊成雷、怡然称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4发现相似题【小题1】①通“僵”,僵硬;②把;③鸟鸣;④用鞭子打。【小题1】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我)想象在那里遨游,心情愉快而满足。【小题1】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出不平凡的情趣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二)童趣&&&&&&&沈复(13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项为之强 &&&&&&&&&&&&&&&&&(2)徐喷以烟 &&&&&&&&&&&&&&&&&&&&&(3)兴正浓&&&&&&&&&&&&&&&&&&&&(4)鞭数十 &&&&&&&&&&&&&&&&&&&&&&&【小题2】、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B.蹲其身(其中的)C.以丛草为林(把)D.驱之别院(它,代虾蟆)【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南宁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忆童稚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项为之强以弱为强者C.徐喷以烟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战则请从C.为之怡然称快然胡不已乎D.以丛草为林不以疾也【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称为成语。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义乌市望道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默写
古诗文默写。(6分)⑴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⑵绿树村边合,&&&&&&&&&&&&&&&。开轩面场圃,&&&&&&&&&&&&&&&&&。⑶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福建省福安市南片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2分
沈复(清)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1)徐喷以烟。 徐(&&&)(2) 项为之强。强(&&&)
2.翻译下列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树”是指___________。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实为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平常之事,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学情诊断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0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徐喷以烟&&&&&&
③怡然自得&&&&&&&&&&&&
&&&&&&&&&&&&&&&&&&&&&&&&&④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写出两个本文产生的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4..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无不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如观蚊如鹤.神游草丛等,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80字左右)当前位置: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
&&&&&&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发现相似题
与“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355319296617480192271976691137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