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光盾s出现的时间一般很长易于观测对吗

5种百姓容易观察到的地震前兆_百度作业帮
5种百姓容易观察到的地震前兆
5种百姓容易观察到的地震前兆
概念[编辑本段]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万维网[编辑本段]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编辑本段]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编辑本段]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地震前动物反应 动物 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 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 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 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 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 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 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 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 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 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蟾蜍(癞蛤蟆) 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地震谚语20首 1.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2.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3.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4.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5.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6. 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 7. 上下颠,在眼前;晃来晃去在天边. 8.房子东西摆,地震东西来;要是南北摆,它就南北来. 9.喷沙冒水沿条道,地下正是故河道. 10.冒水喷沙哪最多?涝洼碱地不用说. 11. 豆腐一挤,出水出渣;地震一闹,喷水喷沙. 12. 洼地重,平地轻;沙地重,土地轻. 13. 砖包土坯墙,抗震最不强. 14. 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15. 女儿墙,房檐围,地震一来最倒霉. 16. 地基牢一点,离河远一点;墙壁好一点,连结紧一点;房子矮一点,房顶轻一点;布局合理点,样子简单点.要想再好点,互相多学点. 17. 地震闹,雨常到,不是霪来就是暴. 18. 阴历十五搭初一,家里做活多注意. 19.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20.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沙.见到了,要报告.为什么?闹预报. 3、气象异常[编辑本段]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如: 浮云在天空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届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4、地声异常[编辑本段]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5、地光异常[编辑本段]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6、地气异常[编辑本段]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编辑本段]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8、地鼓异常[编辑本段]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编辑本段]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政府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二、地震的微观异常[编辑本段]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震前兆诗歌[编辑本段]1.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其他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地震与“风”“水”“龙脉”[编辑本段]国际东西方大学环境景观生态学专家董斌研究员:如果是学者,不妨请走出来,大家交流交流,所谓龙,就是“山”的形象的说法,是上风上水的庇护地,因为地势较高远,地形地貌较复杂,才被前人形象的称为“龙”,一般的上风上水的地方,就是龙脉,脉不仅仅指山,也指水,俗话说“地脉”、“水脉”.在地理学名词中, “地脉,英文Earth Pulse ,翻译为“大地脉动”, “水脉”即 “水脉波(水流脉动Water PULSE)”,这些都是风水场,风水就是科学,但是既懂科学又懂环境景观生态堪舆风水学的人太少了.在古代的东方,因为认识不到这些现象都是可以通过科学名词定义的自然堪舆风水现象,把龙脉理解为“山脉”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出自于远古人的图腾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叫做“龙脉”,非常形象,力量巨大而变幻莫测,这是中国古代关于“龙”的描述,是一种拟物修辞的描述.事实上,自然界的山脉运动也确实是力量巨大.足以用“龙”这一名词来描绘,也许远古人类所见过的强烈地震正如他们所曾见到的食肉恐龙一样“张牙舞爪”凶猛可怕.《左传》上说“龙降于绛郊”,古人一定见过龙这种生物,这是一定的,只是后来这种只局限于生活在中国的动物灭绝了,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保护频临灭绝的珍惜生物,这些生物存在,说明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最近几天,因为学术研究项目,我经常跟我们的成中英校长交流,谈到主体与客体要实现和谐共生的问题,我们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讲这个问题,科学的观点不能否定,迷信的东西和神秘的观点一定要放弃、抛弃.以北京为例,北京西北,百望山、玉泉山、西山,就是北京的“地理龙脉”,这里的“地理龙脉”要发挥好作用,就能起到挡风沙、阻挡污物进入北京的作用,这里一定要建设好,保护好.众所周知,北方的西北风季节时间很长,西北向的风流对北京有很大的影响.北京西北这里的优美的自然景色聚合了生态宜居环境的很多功能、大部分功能,这里也是中国的“人文龙脉”,中国最早的大学教育从这里起步,众多高等学府,而且他们都建设在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区域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基础的区域.但是,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和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建在了北京市西北郊的山区,这个就是缺乏环境景观与环境生态管理意识和环境景观与环境生态管理统筹规划的表现,作为主要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和高等学术研究的教育机构,国际东西方大学环境生态管理学院计划将要开设这个课程的硕博士学位.我刚才说过,在地理学的名词中,“地脉(Earth Pulse大地脉动)” 、 “水脉波(水流脉动Water PULSE)”,这些都是风水场,这些风水就是科学,比如“水脉波”,水脉波是地下水在流动时因受到障碍产生冲击而形成电力和磁力场.这种波动力量能穿透地表到达地面,使建筑物墙体开裂,植物生长不旺盛,也可以让人体脑波和电磁体发生混乱,妨碍生理律动,如长期处于水脉波之上会导致中风、血压升高、心脾肥大等疾病.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睡得很不舒服,而换个地方反而会改善,这就是水脉波造成的直观表现.这在东亚地区千年以来一直被理解为“瘴气”和“风水”.地震与所谓的“龙脉”(包括地脉与水脉波)的变化相关么?这个是一定的.地震引发龙脉变化,“地脉,Earth Pulse,也就是大地脉动”和“水脉波, Water PULSE,即水流脉动的运动变化,大地脉动也就包括板块运动,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地球每隔十几年就要爆发间隔性的变化,这是地震学家共知的事情.地球上的十几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都存在着相对运动,另外每隔11.2年左右太阳的变化有一次高峰,即黑子相对数有极大,这个也是天体运动场、风水场.科学家们认为,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爆发了罕见的汶川地震.地光!!!!_百度知道
汶川震~~~~近几云南建水南边空看象闪电光芒每几秒现已经两三发光面积比闪电疑光我观察间觉闪电震先照网例都光结束马震光般持续久谢谢各位网友都关问题命关啊
提问者采纳
败黑我噶`我种米看见`我都建水尼
提问者评价
现象是怪了点,至今没有定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地光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要疑神疑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地震预测_百度百科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和力学状态的变化。有些动物也本能地具备预知地震的能力,沈阳法库地震台就尝试运用动物来预测地震。
地震预报是针对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的预报。
临震预报 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和力学状态的变化。[1]
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积累着的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 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统计和。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由于地质的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内地震活动的变化。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地震预测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的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
(1)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3)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及时发布。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作出预测。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收到书面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
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震前的宏观现象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1.宏观异常观察和观测
(1)定点观察与群众性观察。定点观察一般由区县地震工作部门承担,1978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绝大多数区县地震工作部门都开展了宏观异常的定点观察工作。群众性观察可分为观察点、观察哨及群众性普遍观察三个层次。
(2)观察点的布设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宏观点一般布置在带的两侧或其拐点、端点、交叉部位的基岩露头地区,要尽量避开环境和人为干扰,而选择环境比较安静、工农业生产干扰小、无环境污染的地区。
宏观观察对象的选择应该本着易于观察、易于识别、受环境干扰小等原则。动物观察对象应该饲养简单,生命力强,选择多种观察动物时还应注意到种群之间应避免相互影响。尽可能选择已被证明对地震有一定反应的动物。
2.宏观异常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震前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在地震史料记载中,震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最为常见,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也较为普遍,即主要表现为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变味等。对地下水的观察,不仅要了解地下水变化的原因,还要了解地下水(如井泉水、龙潭水、温泉水)所处的构造部位、水的补给源、正常动态、干扰因素(降雨及工业用水、农田灌水、气候变化、季节变化、补给源变化)以及正常水温变化范围、水的透明度等。
(2)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对鸟类,如对家鸽的观察主要以惊飞、视听反应和进窝时间等为主。其他鸟类,如鹦鹉等,一般以撞笼不休,惊叫等为异常。鱼类以浮跳、上蹿、惊游、跳出、扎水、尾巴上翘、活动加剧等行为反应为多。对大牲畜、家畜、家禽、狗、猫、蛇等的观察应选择2~3种作为代表,重点从行为活动和生活节律两方面进行观察。
(3)其他震前宏观前兆的观察。在地震前的短期和临震时段,在未来震中地区除地下流体、动物出现宏观异常反应外,还可能在未来的带上和极震区出现局部大气增温、、地面凸起或塌陷、人感不适、植物异常、局部热异常、、、地气雾等震前宏观异常现象。
自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美、苏和中国等国家分别制定了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国家计划。
日本地震预测研究小组1962年提出初步方案,计划用10年的时间集中收集基础资料,包括、、观测、速度分析、活动断层的调查和测量、地磁观测以及观测等。1978年,通过了《日本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的对于大地震的对策。年日本的目标是:在继续改进和完善观测系统,加强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同时,重点抓关东南部及东海地区的短期前兆,使地震预测向实用化阶段过渡。
美国1965年9月以普雷斯(F.Press)为首的小组,曾提出一个地震预测和研究的10年计划,包括地震物理基础、地震工程、地震现场调查和新技术装备的研制。1977年国会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案》。
苏联从日(震级7┨)后,开始提出地震预测课题。60年代出现了一些把岩石破裂理论同联系起来的研究工作,从物理学和数学上模拟震源过程,增进了对过程的理解。同时,地震前兆的野外观测大大发展,在、纵波与横波速度比、、地电阻率、含量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某些进展。在中亚和堪察加地区,根据多年观测,总结出一些预测指标,并利用它们进行试验性预测。
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从1956年开始,曾把地震预测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的项目中。1958年也曾组织调查队到若干历史上有名的大地震现场,对地震前兆和有关现象进行了调查(见)。大规模地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则是在邢台地震以后。1966年3月,河北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地震(见),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政府高度重视。随后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制定了地震研究的全面计划,立即开展地震预测试验,之后,加强了对全国地震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地震观测系统以及相应的地震研究和管理机构。
国际组织对地震预测工作的促进 1965年,(UNESCO)曾委托(IASPEI)组织工作组,召开过多次地震预测讨论会,负责联合不同国家,共同改进地震预测方法。
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地震谣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场范围较大的地震谣传,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可能不亚于一个破坏性地震。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凡“预报”的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言,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是谣传。识别谣传最简单的办法是问一问当地政府或地震管理部门,或查询地震部门网页信息公告,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媒体信息公告,一来消息的真伪可以立刻水落石出,二来也可以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平息谣传。
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
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以上 3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力求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大家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振动、电、磁、气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沈阳法库地震台场地内共养着狗、兔子等哺乳类、爬行类和禽类三大类动物。它们是捕捉大震、近震、临震信息的前哨。 这些动物都是优选出来的,从年龄和体力上相当于都是青壮年。动物的饮食和休息与家养的没有区别,但每顿饭是定时的,这顿爱不爱吃、吃了多少、有啥异常反应工作人员都要一一记录。[2]
成功预报案例
14次预报案例
①1975年辽宁的成功预报;
②1976年的成功预报;
③1976河北的成功预报;
④1976年四川一大地震的成功预报;
⑤1994年青海地震预报;
⑥1995年云南7.3级地震预报;
⑦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预报;
⑧1996年,1997年新疆预报;
⑨1998年云南6.2级地震预报;
⑩1999年辽宁一5.4级地震预报;
⑩2003年新疆一地区6.8级地震预报;
⑧2003年云南6.1级;
⑩2003年甘肃、6.1级地震;
⑩2007年云南6.4级地震预报。
唐山地震预测
“1975年12月(距唐山地震半年多),河北省地震地质大队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从河北省至辽宁省一一带及其东南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
1976年初(距唐山地震不到半年),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综合唐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krn内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距唐山地震3个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日(距唐山地震22d),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正式向国家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的紧急预报。“
日(距唐山地震21d),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日(距唐山地震14d),北京市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出现七大异常。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了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赵各庄矿地震台姜义仓在唐山市地震办公室会商会上正式提出:唐山即将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日(距唐山地震12d),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日(距唐山地震6d),在国家地震局局长门口糊了平生第一张大字报。一页是地震趋势预报:北京队、天津队和地球所的预报意见。另一页是地震短临预报:河北队、地震地质大队、海洋局情报所和地震测量队的预报意见。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3]
仇永海,刘继顺,柳建新等著.地震预测与预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光之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