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闻命的翻译文命

古诗《惠崇春江晓景》的意思_百度知道
古诗《惠崇春江晓景》的意思
1、《惠崇春江晓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2、《惠崇春江晓景》全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4)上:指逆江而上。(5)归鸿:归雁。(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3、创作背景(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芦笋也开始抽芽了。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
蒌蒿满地芦芽短,鸭子在水中游戏。解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提问者评价
其他17条回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春风初起,春意未浓时节,已是生机吐露,一片欣喜。句句都饱含春意,不是浓墨丹青,却是细笔点染,轻俏间已带出初春神髓尤为空灵可爱。
【作品名称】惠崇春江晚景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诗 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解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解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品名称: 惠崇春江晚景
创作年代: 北宋时期 1085年(元丰八年)
作品出处: 东坡七集
文学体裁: 诗(七言绝句)
作者: 苏轼
题材: 题画诗
创作地点: 汴京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靖江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解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作品名称:惠崇春江晚景创作年代:北宋时期 1085年(元丰八年)作品出处:东坡七集文学体裁:诗(七言绝句)作者:苏轼题材:题画诗创作地点:汴京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妈妈不能明白vhmm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看了啦啦啦啦啦拉了拉啦啦啦经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哈哈哈和哈哈哈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发起人热繁荣vfrgrr 个别人常常V人覅经济科技经济科技健康健康的唧唧复唧唧福建福建福建福建警方福建警方尽快附加费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和海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县级市就是就是就是就是就是就是计算机世界·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hjufi hvxdh guhfixh fuiaJD0aJ
惠崇春江晓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公文用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文​用​语​的​影​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清代公文的各种文体(图文)
天子之言曰制,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清代金榜、诰命、敕命等皆有制辞,例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武殿试金榜,文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初一日廷试天下武举王琴堂等八十二名,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故兹诰示。」
谕旨(明发)
谕者,天子施于臣下之文也,清制,谕旨的颁布,有明发及寄信二种方式,据《枢垣记略》记载:「军机处缮写谕旨之式,凡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所奏请而降者曰奉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各载其所奉之年月日于前,述旨发下后,即交内阁传钞,谓之明发,其令军机大臣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内阁奉上谕即明发上谕,例由内阁大学士撰拟,自军机处设立以后,改由军机大臣拟写,见乾隆元年(1736)二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一道,着该部晓谕护持僧道。
谕旨(寄信)
清制,谕旨的颁布,不由内阁传钞,而令军机大臣行者,是为寄信上谕,据《枢垣记略》记载:「寄信,外间谓之廷奇。其式,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将军、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曰军机大臣字寄;其行盐政关差藩臬,曰军机大臣传谕,亦皆载所奉之年月日,经由军机大臣封交兵部捷报处递往,视事之缓急,或马上飞递,或四百里,或五百里,或六百里加紧,皆于封函上注明。」见军机大臣字寄大学士曹等,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二十一日奉上谕审办习教传徒案内人犯事。
军机处在办理公务时,以较为简化的奏片,具奏请旨或议覆事件。奏片并不开写具奏人的衔名,直接言事,文末书「谨奏」。
军机处经办各项事宜,于行文内阁及各部院衙门交办或查覆时,为求简便,常书写片文行文各衙门办理。交片并不开具衔名,以「交」字起头,以「勿误,此交」结尾。例如,交内阁……所有应行开列阅卷各大臣务于二十一日寅刻赴圆明园听候简派,如十八日以后有事故不能阅卷者,亦即随时咨报,勿误,此交。
史书、录书
题奏本章进呈,于得旨后下批本处,由批本处翰林中书等,批写清字,又次日下内阁,由汉学士批写汉字,皆以朱书,是为红本。由红本处传该科给事中赴阁恭领,随传钞于各衙门;红本发钞后,由本科别录二通,抄录成册,供史官记注者曰史书,存储科署以备编纂者曰录书,敬谨校对,钤盖印信,史书送内阁,录书分存六科。
清制,每岁元旦、长至、万寿三大节,在京王公百官,在外将军、都统、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等,进表庆贺。进呈皇帝、皇太后者曰表,进呈皇后者曰笺,均由内阁撰拟定式颁发,届期恭进,每表、笺皆正副各一,共为一函。乾隆六十年(1795),以皇后寿节暨元旦冬至,与外庭无涉,永行停止笺贺。又总督巡抚例不进表笺,凡遇庆贺大典,皆具本庆贺。具疏送通政使司,转送内阁具题;其将军、总兵官等表笺,由督抚汇齐驿递送部,俟行礼后,均送内阁收贮。见广东高雷廉罗总兵官莫云成进庆贺表文。
清顺治年间,臣工进呈本章,除题奏本外,另有启本进呈摄政王多尔衮,其式与题本同,封面有批红,钤盖印信关防,末幅有贴黄,惟通行时间较短,摄政政多尔衮于顺治三年(1646)谕内院:「嗣后诸王大臣、差遣在外,凡有奏启,止令具本御前,予处启本,着永行停止。」又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地方文武官员进呈领兵王贝勒,亦用启本。见户部尚书英古代启本。
咨文是平行文书之一种,各部院之间,部院与各省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总督与巡抚之间,往来的一种文书,咨文有折式与状式二种形式,清初二式并用,后废状式,采用折式。见吏部为钦奉上谕,陕西按察使陈惪正已交部严察议奏,其员缺着山西河东道赫庆补授,钦此,须至咨者,右咨内阁。
内阁每日进呈本章,凡部本进呈后,未奉谕旨,折本发下者,按日收存,积至十件或十一二件,在御门听政时,即皇帝御干清门听各部奏事,由学士奉折本依序启奏,得旨后,大学士另缮票签,随本进呈。一般内阁所拟票签进呈,或照拟,或另降谕旨,或于原签内奉朱笔改定,及双签三签四签奉旨应用何签,于得旨后下批本处。折本未奉谕旨,折角发下,或票拟不称旨,或应再加详议,俟再次进本,得旨后发批本处处理。
奏折(奏)
清初使用奏折,始见于康熙年间,与题奏本章不同,奏折内容不受公事、私事的限制,缮折后装入折匣,外包以黄绫,派遗亲信家丁等进京呈递,不须投送通政司转呈,而是直达御前,
由皇帝亲自以朱笔批示,或在简端,或在行间,或在尾幅,谓之朱批,经过朱批的折子,称朱批奏折;仍发还原具奏人,自雍正即位后,除放宽使用奏折的特权外,并命内外大臣将奉过御批奏折,查收呈缴,并成为定例,朱批奏折缴回官中后,贮放在懋勤殿等处,习称「宫中档」,见福康安等奏谢恩赐白螺折。
夹片(附片)
督抚提镇等,除专折具奏一事,另附纸于奏折内,再言他事,谓之夹片,或称附片。夹片直接以「再」字起头言事,并无本面、具奏人及事由。除奏折奉朱批外,夹片有时亦会奉有朱批,就同奏折一并抄录副本存查,但在未奉朱批时,该夹片归入《军机处档》月折包内,月折包主要是《宫中档》奏折录副存查的抄件及原折的一些附件。夹片有多至三四件者,亦有各种清单夹片,包括引见名单、人犯名单、履历单等及供词等,都属于奏折附件。又内阁于各省题本,遇有舛错太甚,即于本内夹片声明,或视案情于本内夹片声请定夺,则是题本的附件。
明初臣民上疏用奏本,清沿明制,公题私奏,本身私事俱用奏本,不许用印;奏本进呈御览,处理步骤与题本相同。所谓公事私事,雍正年间曾多次加以区别,除举劾属官及钱粮、兵马、命盗、刑名等公事,照例应用题本外,凡庆贺表文,官员到任接任、离任交印等,亦属公事,应用题本;至各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等项,则用奏本,概不钤印。但公私之间的区分并不明确,虽资深疆臣亦多误用,以致纠参。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颁谕废除奏本,将例用奏本之处俱改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自明以来实行已久的奏本制度,正式废止。见陈祖训为恭谢天恩事奏本,该奏本封面书一「奏」字,汉字批红为「该部知道。」
直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五部本章,俱赍至通政司,由通政司校阅格式后送阁,称通本;六部本章,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附于六部之后,径送内阁,是为部本。通本在末幅年月日之后,粘贴一纸张,摘写全本大意,是为「贴黄」,以便览阅。贴黄按旧例不得超过百字,雍正元年(1723)谕,「……紧要章疏,正须详明,通政司不得以字数款项多寡违式,擅自驳回。」因此紧要本章,贴黄字数不限百字。部本则只有刑部题本末幅后面附有贴黄;又贴黄早期是另纸粘贴在在文末,后来就直接写在本章上面。
在京各部院衙门及直省督抚提镇等进呈本章,皆应于正本之外,另缮一副本,副本不必兼写清汉,只以汉字缮写,以备查对之用;本章正本系红字批发,副本则遵红本用墨笔批录存案。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雍正七年(1729)议准,各省督抚题奏事件,例有副本送通政司,嗣后应令一并送阁,俟奉旨后,内阁将副本遵照红本,用墨笔批录,另存皇史宬;其在京各部院覆奏本章,亦照此办理。」因此原直省副本由通政司改送内阁以后,就增写揭帖送司备案。
清代各省督抚提镇进呈题奏本章时,随本附上揭帖数通,一送通政司备查,另送相关部科。揭帖的内容,与题奏本相同,揭帖随本章到通政司以后,照例于送本次日,令提塘分送各部院衙门。而各省本章经转送内阁,尚须翻译缮写,方得进呈。雍正十二年(1734)改定,通政司送本至内阁,仍将揭帖加谨收贮,俟五日后,再行分送各部院。这五日时间,与本章进呈之期相近,各衙门办理事件,既不迟延,亦可杜书吏传誊漏泄之弊。见直隶总督李卫为报明丁艰事揭帖,末幅书「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
古时上命其下皆曰诏,秦汉以后,惟天子称之。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举凡登极、大赦、加上徽号、尊谥、亲政等大政事皆有诏;又皇帝崩殂时则颁遗诏,诰则见于昭圣太皇太后遗诰等;因此出于皇帝者曰诏,出于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者曰诰。其名虽异,其为布告臣民者则同。诏书由内阁缮写,用黄纸墨书,钤用『皇帝之宝』玺印,颁布天下,例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二日遗诏,其文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诰命、敕命
诰者告也,明制京官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皆给本身诰敕,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清因之,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颁赐中外文武官诰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拟文式,按品颁给,……承袭蒙古王、贝勒等爵及民-公、侯、伯以下世爵,以原领诰敕送内阁,并将该部揭帖察核无讹,发中书科填注承袭人名年月,用宝后,传该衙门官至内阁书押领发。」诰命敕命,是封赠荣典,遇覃恩予封者,本身之封曰诰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诰封,殁者曰诰赠。但官员缘事革职,则追夺诰命。见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授驻防福陵右翼副总管佟海诰命。
谕旨(朱谕)
清制,皇帝因事颁降谕旨,除明发及寄信谕旨以外,另有朱谕,据《康熙会典》记载:「凡颁发各部院衙门上谕,由大学士等奏呈御览后,用朱笔誊写黄折,传该衙门官亲领,」谓之朱谕。又皇帝以朱笔亲书上谕,亦称朱谕。例如康熙六十年(1721)六月三日,康熙皇帝为朱一贵乱事,「谕T灣众民,……若即就抚,自谅原尔罪,若执迷不悟,则遣大兵围剿,俱成灰烬矣,特谕。」
敕书(坐名敕)
清代颁给外任文武官员的凭证,由内阁撰拟,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颁给督、抚、学政、织造、提督、总兵官等坐名敕书,及布、按二司、守巡各道、副将、参将、游击等官传敕,由典籍及该科给发;巡盐御史敕书,学士于午门外给发,离任之后,皆赴内阁恭缴。」所谓坐名敕书,是在敕书内写明本官姓名、官职,并明定其职权范围。乾隆五十一年(1786)T灣林爽文起事,福康安受命为将军,渡海来台,督办军务,林爽文被捕,五十三年(1788)福康安获任闽浙总督。
敕书(传敕)
清代颁给布政使、按察使、副将、参将、游击等外任文武官员敕书,只书职衔,不写本官姓名,曰传敕,又名流传敕,见雍正七年(1729)四月二十六日给山西布政使敕书,敕云:「敕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兹以藩司重寄,特命尔驻札太原府……故敕。」
清沿明制,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直省督抚等官,因刑名钱榖等公事,用印具题,在进呈御览前,须先送本到通政司,检查格式是否违式,合式者转送内阁翻清。在京各部院衙门题本则是满汉兼写,径送内阁,由内阁拟写满汉票签进呈,得旨后,将票签上所拟文字,分别由批本处及内阁典籍厅,以红笔批写在题本封面上,称批红,经过批红的题本,又称红本。发相关部院钞出执行,或议覆或咨会各省督抚办理,原存各科的红本,年终缴回内阁,收贮于红本库。题本制度,于光緖二十七年(1901)八月废止,改题为奏,奏折遂取代了题本。见闽浙总督魁伦为查参武职疏防事题本,该题本封面书一「题」字,其汉字批红为「陈恩高等着议处具奏,该部知道。」
移会是平行文书之一种,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通政司、大理寺行文,除各部院用咨外,余皆用移会。六科各道、内阁典籍厅、稽察房、中书科等处,与各部、院、寺、监行文,均用移会。」见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二十八日,礼部将和硕庄亲王等奏搜出书吏孙起鹏夹带一折,抄录原奏,移会稽察房。
清沿明制,在顺治、康熙年间,机关之间使用的一种平行文书,例如吏部文选清吏司为定监规以期实效事……合用手本前去内三院典籍厅,烦为呈请中堂用印,以便诸生如期赴试施行,须至手本者(086395)。又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司道见督抚,初见用履历手本,常见用官衔手本。」则是另一种下级官员进见上级官员所用的名帖。
遗本、遗折
清制,文武大臣病故,文官侍郎以上,武官总兵以上,如有遗本,例得其投递通政使司封进,遗本是以题本或奏本,报明出身,履历,及病势垂危等情;又另有遗折,其意相同,嘉庆十七年(1812)谕:「从前各大员身故,呈递遗折者居多,将军督抚内,亦间有赍进遗本者,原无一定程序,……嗣后内外大员,应呈赍遗折者,仍准其照旧呈递,其遗本一项,着概行停止。」见甘肃提督闫相师遗本,题为圣恩未报,臣病垂危,伏枕哀鸣事。
清代凡不相隶属而职掌相异之官署间行文,多用照会。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直省文武官相见,其使用文移,总督于总兵,总督用照会,总兵用咨呈;提督及总兵官于州县,提督及总兵用照会,州县用咨呈。」属于地方文书,并且是下行文书。到清末,照会是常见外交文书之一种,例如总理衙门与英法等国照会事。
各省举人在礼部会试后,会试中式的贡士,再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中式者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大金榜由内阁缮写,钤用「皇帝之宝」宝印,由礼部张榜于东长安门外,惟武殿试由兵部举榜,张贴于西长安门外,三日后,缴送内阁贮存。又小金榜是缮写大金榜时,别写一榜,为进呈皇帝阅览之用。见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二十五日殿试小金榜。
清代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遇有万寿、登极等庆典,另外加考恩科,考期定八月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叫做解元。会试以丑、辰、未、戌各年为正科,在乡试恩科的隔年,是会试恩科;会试定三月举行,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叫做会元。每科乡会试出榜日,例应于场内缮写题名录,亦称登科录,随本进呈皇帝阅览者,为御览题名录;另为分送各衙门题名录,于出场五日内,将考场在事职官,三场考试题目及中式举人额数、姓名、次第和籍贯等备载刊印,分咨吏礼二部。见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会试题名录。
清代每科乡、会试,除于场内缮写题名录进呈御览外,试后刊刻试录进呈,内载考场在事职官,三场考试题目,中式举人额数、姓名、次第和籍贯等,并选刻中式考试文卷之佳作,会试录的内容程序,与乡试录同。顺天乡试试录由府尹进呈,会试试录由礼部进呈,各省乡试试录移送礼部,汇齐进呈。见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贵州乡试录。
武乡试、会试题名录
清代武乡试,同文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遇庆典为恩科,试期在文场之后,定十月举行,分试外内三场,头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并试技勇,内场即三场考试策论,于嘉庆十二年(1807)后改为默写武经。武会试以丑、辰、未、戌各年为正科,恩科同文会试,场期于九月举行,俱试内外三场。武乡试、会试题名录于放榜后进呈,皆照文场例刊刻,开载考场在事职官,中式武举名额、姓名、籍贯等,并将马步箭所中枝数,弓刀石技艺,逐一分注。顺天乡试由府尹进呈,各省送部汇进,会试由兵部刊刻进呈。见光緖二年(1876)丙子科广西武乡试题名录。
武乡试题目
清代武乡、会试,分试外内三场,头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再开硬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三场试策论,题目始试策二篇,论一篇,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论二篇,策一篇;论二篇题出论语、孟子,策一篇题出孙子、吴子、及司马法。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武乡、会试,当以武经为重,将四书论一篇裁汰,至嘉庆十二(1807)年以应试者多不能文,将内场策论,改为默写武经,由主考官拟出一段,约百余字,有不能书写,或涂写错乱者,即为违式。见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顺天武乡试第三场题目。
清代乡试,在八月举行,共分三场,在第一场的前一日点名发给试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是为定例。每场散给题纸,每人一张。题目由主考亲写或房官代书,在聚奎堂刻题,再按士子人数印刷,并以若干张解部。清初每场科目,时有更迭,乾隆五十二年定(1787),头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四书题出论语、学庸、孟子。二场试经文五篇,题出易、书、诗、春秋、礼记。三场试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为永制。至光绪年间仍沿旧制,以八股文取士,因流弊日深,不得不因时变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谕内阁:「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因此自光緖二十八(1902)年始,所有乡会试、及殿试策问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序,沿自明朝的八股文程序正式废除。见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顺天乡试第三场题目。
图文介绍:
1、顺治帝登基诏
  顺治元年 (1644) 四月,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迎清军入关。
  五月,明文武大臣士庶在北京城五里外郊迎清军。十月十日,世祖祗告天地宗庙社稷,诏告天下,成立大清国。
2、顺治帝遗诏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七日,顺治因出痘,崩於养心殿,颁遗诏。遗诏既自责未法祖宗旧制,却又违背祖制,命非宗室的索尼等四人任辅政大臣,故一般认为此诏并非顺治临终遗旨,应是当时权力斗争下所产生的一份政治文件。
3、康熙帝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宣诏,雍正嗣位。此遗诏成为历来讨论雍正皇帝是否夺嫡的关键证物。
  有人以诏书「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与传说的「传位十四子」有所出入,认为雍正并未夺嫡。
  不过,也有人以此诏为雍正伪造,提出反驳。
4、朝鲜国表章
  崇祯二年(1629),清兵入关,进迫北京。朝鲜国王闻之,特遣使慰问,并以兵器代贡物,以为临阵助战之用。
4、越南国表章
  清代凡遇万寿丶元旦丶冬至三大节,朝贡国如越南丶琉球丶南掌丶暹罗丶苏禄丶缅甸皆遣陪臣表贺,表文用汉字。
  此件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越南国王进表。
5、诏书底稿  
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质遗使进贡,并缴回明颁旧敕印,请颁新敕印。
  同年七月初一日,顺治皇帝颁诏,遣使往封尚质为琉球国中山王。本件即此诏书之稿。
  此稿由左往右书写,与满文书式同,可能是为翻译满文所用之底本。
7、长江图残本
  此图绘制年代不详,头尾皆残,现存鸭栏矶镇(湖南省境)至蕲州(湖北省境)一段。
8、满文起居注
满洲入关前,即有满文文书,其中属内三院者移於内阁,是为满文老档。
另有仅以满文书写之本章丶簿册等。
本件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分满文起居注稿。
9、起居注稿
  起居注是详载帝王每日言行与活动的记录。
  据《实录》,清代於康熙十年(1671)设起居注馆,以翰林院詹事府官掌记注事。
  例以上年之事,至次年分月排纂为册。
  本件为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起居注稿。
10、实录稿
实录是专记某位皇帝在位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书。
唐以後,新帝嗣位,为先帝编撰实录,成为定例。清代设实录馆,专司其事。
&&& 清太祖实录初纂於崇德元年
(1636),顺治时改缮,康熙时重修,雍乾年间复加校订。
本件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稿,起丁亥讫戊戌,即明万历十五年(1587)至二十六年(1598)。
11、敕封六世达赖喇嘛金印
  根据《清实录》,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十六日,清廷封新胡必尔汗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
清代任命外任官皆给敕谕。发给总督丶巡抚丶学政丶织造及提督丶总兵等官者,敕内写明职衔丶姓名,称「坐名敕」;发给布政使丶按察使及副将丶参将等官者,敕内只书职衔,曰「传敕」。
乾隆五十一年(1787),T灣林爽文起事。 福康安受命为将军,渡海来台,督办军务。
五十三年(1789),林爽文被捕,福康安获任闽浙总督。
  清代颁发上谕,由大学士等奏呈御览後,用朱笔誊写黄摺,谓之「朱谕」。 又皇帝以朱笔所书上谕,亦称「朱谕」。
  本件为康熙六十年(1721)六月三日康熙皇帝为朱一贵乱事谕台湾众民,若即就抚,自谅原尔罪;若执迷不悟,则遣大兵围剿,俱成灰烬矣。
  清代封赠五品以上官及应世袭者,例用诰命。
  本件为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制授福陵右翼副总管佟海为中宪大夫。 中宪大夫为文官正四品之封赠。
  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及应袭有次数者,例用敕命。
  本件为康熙元年(1662)二月一日敕命拖沙喇哈番哈尔哈尔子恩库仍袭该衔。
  拖沙喇哈番为九等爵之第八等,乾隆元年汉字改为云骑尉。
  清代每岁元旦丶冬至丶万寿三大节,百官上书庆贺,进呈皇帝丶皇太后曰表。
  本件为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三日(1841)子皇帝旻宁庆贺皇太后表文。
17、包袱图样
墨笔精绘大内丶内阁应用织金龙黄缎地黄绸里夹包袱图样。
19、筵宴座次图
  太和殿筵宴坐次图。
  祭文是由内阁或翰林院以皇帝名义撰拟,用於祭告天地山川和祭奠祖先。
  本件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嗣皇帝祭大行皇帝祭文。
  祝文是由内阁或翰林院以皇帝名义撰拟,用於祭告天地山川和祭奠祖先。
  清沿明制,中央与地方官员向皇帝言事的公文书,如属私事,则称奏本,不许用印,文书形式与题本相同,而其处理方法亦同。
  乾隆十三年,谕令向用奏本之处,概用题本,奏本遂废。
  本件为顺治八年(1651)七月二日河南巡抚吴景道奏为老病乞休。
  清沿明制,中央与地方官员向皇帝言事的公文书,称为题本。本末均有「贴黄」,摘录全本要旨。
  凡进呈题本,须经内阁票拟谕旨,得旨後批红,即发交各关系衙门执行。
  本件为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五日巡漕御史刘明偀题报漂失船粮。
  各省衙门题奏本到京,在投送通政使司的同时,至少需附揭帖三份,内容同题本,一存本司,一送关系部,一送六科,以备查考。
  本件为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五日巡漕御史刘明偀揭报漂失船粮。
  清代臣僚直接向皇帝言事的机密文书,不分公私直达御前,称为奏摺。
  经皇帝阅後以朱笔批示者,谓之朱批奏摺,皆发还具奏人,雍正初谕令缴回宫中。
  本件为雍正元年 (1723)三月十三日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委员署理通州印务。
  清代中央官员进呈奏摺向不录副,奉旨後,将原摺与所奉谕旨一体抄录成副本,称为奏副,送存内阁备查。
  本件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月兼署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傅恒等奏报东四牌楼失火。
6、旨谕(明发)
7、旨谕(寄信)
  清代皇帝谕旨,不经内阁而直接发往外省者,称为寄信谕旨;
  经由军机处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则称廷寄。
  本件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二十一日审办宗室庆遥海康等习教传徒案内人犯。
  顺治初官员上奏摄政王多尔衮者,称为启本。
  康熙时地方官致书安远靖寇大将军与领兵诸王,也用启本。
  本件为顺治元年(1644)八月二十七日户部尚书英古代启为稽查明朝陵寝坟地。
  清代各官司间互相知照之文,称为移会。
  本件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月吏部将云贵总督杨应琚奏报外域头目投诚一摺移会稽察房。
  清代衙署内下属向上司陈述之文书,亦称禀帖。
  内容繁简不限,亦不必逐级转呈而可径达上司,较详为速,但公事应候批饬者,不得以禀代详。
  本件为顺治二年(1645)八月副将王进才禀乞安插职务。
  清沿明制,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的凭证称票,如兵票丶宪票等;票以板刻刷印,上框内刻「宪票」,或「将军府」等发出衙门的名称。
  本件为光绪二年(1876)九月十日兵部给四川学政谭宗浚兵票。
  清代官员驰驿者给勘合,沿途凭此供应人夫车马。
  以板刻印刷,由兵部豫发空白于各省将军丶督丶抚丶提丶镇等临时填用。
  本件为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都察院给御史米襄勘合。
  清代人民向官府有所告诉时使用,有诉讼时原告所具状纸称为告状,被告申诉者为诉状,简称状。
  另有具结丶具保的称为结状和保状。
  本件为顺治元年(1644)十月十二日赵得通等状词。
  清袭明制,地方官直接申报上级衙门的文书,称为详文,内容结构复杂,不能越级上报,且有详必有批示,发回申报衙门查办。
  本件为顺治二年九月二十四日(1645)易州兵备道佥事武延祚详赵得通撤回告诉。
  清代每岁元旦丶冬至丶万寿三大节,百官上书庆贺,进呈皇帝丶皇太后曰表,进呈皇后者曰笺。
  但总督巡抚具本题贺,不进表笺。
  本件为光绪九年四月二十日(1883)广东高雷廉罗总兵官莫云成进贺皇帝圣诞表文。
  清代州县衙门对所属官吏或平民有所告谕时,发布告示,张贴於衙门前壁或其他场所。
  本件为顺治七年(1650)二月五日淄川县正堂陈令居民挑浚壕堑以巩固庄村防卫事之告示稿。
  札在清代是由具有公文性质的书信转变而成的下行文书。
  札的使用较牌简便,不编字号,不盖文印,也少用公危拢巷。
  本件为昭武元年四月十一日札付王应祥以同知衔随标效用。
  昭武为吴三桂起兵叛清後所用的第二个年号,时为康熙十七年(1678)。
1、文乡试题名录
  清代每科乡会试出榜日,例应缮写题名录,随本进呈皇帝阅览,内载考场在事职官丶三场考试题目及中式举人额数丶姓名丶次第和籍贯。
  本件为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福建乡试题名录。
2、武乡试题名录
  清代武乡试亦如文乡试,於出榜日缮写题名录,随本进呈皇帝阅览,内载考场执事官员丶三场考试题目及中式武举名额次第。
  本件为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广西武乡试题名录。
3、会试题名录
  清代每科乡会试出榜日,例应缮写题名录,随本进呈皇帝阅览,内载考场在事职官丶三场考试题目及中式举人额数丶姓名丶次第和籍贯。
  本件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会试题名录。
4、文乡试名录
  清代每科乡试结束後,除缮造题名录外,亦选刻试录进呈,内载考试题目丶中式举人名次及答题佳作。会试录的内容程式,大体与乡试录同。
  展示内容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贵州乡试录,其中张之洞为乾隆六十年贵州乡试中式举人第一名。
5、武乡试名录
  清代各直省乡试文卷,於考试完毕揭榜之日封送礼部以凭磨勘,礼部会同翰林院选择醇正典雅可为程式者,恭呈御览,刊刻流布,谓之闱墨或称墨卷。会试墨卷亦遵此例颁行。
  本件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顺天乡试闱墨。
7、殿试试卷
  殿试试卷格式,第一开前半页写履历三代,素开二页,後九开画直行备写策文。
  交卷後,加弥封官关防,卷背盖印卷官大木记戳。
  本件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应殿试举人陈本忠(第三甲第三十名)之试卷。
8、会试试卷
  清代乡会试士子均以墨笔答卷,故乡会试答卷又称墨卷。
  墨卷卷面正中写明场次,左右两边由士子亲笔填写姓名丶籍贯丶某科某省乡试举人,试卷附起草纸,交卷後,盖弥封官关防,卷背盖印卷官关防。
  本件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会试第一场金居敬(第三十一名)之试卷。
10、文乡试试题
  清清代乡会试共分三场,每场一天,每场科目时有更迭,乾隆五十二年(1787)定: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丶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五经文五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遂成永制。
  本件为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顺天乡试第三场题目。
11、武乡试试题
  武乡试分试外内三场,头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再开弓丶舞刀丶掇石,试其技勇,是为外场之考试。
  三场试策论,嘉庆十二年(1807)後改为默写武经。
  本件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顺天武乡试第三场题目。
12、大金榜
  大金榜是内阁於皇帝亲定甲乙後,以黄纸书写,唱名後由礼部官员举榜,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率诸进士跟随,张榜於东长安门外,三日後,缴送内阁贮存。
  惟武殿试由兵部举榜,榜张贴於西长安门外。
  本件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月五日武殿试大金榜。
13、小金榜
  小金榜是缮写大金榜时,别写一榜,为进呈皇帝阅览之用。
  本件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二十五日文殿试小金榜。 领导晚清朝政二十年的李鸿章,是此榜第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公闻命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