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一法师的老公多闻的重要性

耀一法师五台山开示
当家师父慈悲,大众法师慈悲!今天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我们聚集在一起,听到大家整齐的念佛声,非常的感动!别看这个住的地方比较简陋,也比较拥挤、狭窄,但是看到大家法喜充满、这么精进,令耀一非常的感动!说到修行,有一句话,就是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人世间,纵然是贵为帝王,如果不皈依三宝,听闻不到佛法,那么还是一贫如洗。所以,在座的法师们,还有这些护法居士们、大德们,虽然我们住的地方非常简陋,但是在精神上大家都是富翁!对不对啊?阿弥陀佛!
这“修行”两个字,简单来说修行修行,实际上就是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那么怎么样来修正呢?
第一步,就必须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要以三宝做为我们生活当中的典范、生活当中的楷模,以三宝为师。佛法是让我们生大智慧的!佛法破迷开悟。要想生大智慧,第一步必须要依于“圣言量”,铭记不忘。什么叫“圣言量”?也就是圣人所说的话。这里所指的圣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佛教的创始人,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所说的话,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人世间悟道以后,弘法利生,谈经三百余回,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了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就是法宝。我们所依与的“圣言量”,就是指的三藏十二部。所以作为每一个修行人来讲,就必须要深入经藏。
我们每天在唱三皈依的时候,“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要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无上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菩提心。何为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说:上要成就佛道,佛所觉悟的我们也要觉悟,下要渡化众生。觉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广渡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在自皈依佛的时候,必须要发无上心,要体解大道。
第二个,“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说,要想得解脱的话,必须要生大智慧。这个地方讲的大智慧,不是世间人的俗慧,也不是二乘人的偏慧;这个地方的智慧,讲的是无漏的、圆满的大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我们要想生般若智慧,必须要深入经藏,才能够智慧如海啊!智慧能够让我们真正的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学佛是为了让自己真正的能够生起大智慧,也只有生起了智慧,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解脱。所以在世间,生一分智慧,就可以证一分法身;生一分智慧,就可以得一分解脱;生一分智慧,就可以得一分自在,由此可见智慧的重要性。
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求人天福报,而是要真正的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六祖慧能大师,他在《坛经》里面就强调般若智慧的重要性,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最尊最上最第一。你看这个地方三个“最”:“最尊、最上、最第一”,也就是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与般若智慧相比。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这个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智慧而成等正觉。三世诸佛从中出,从那里出?从般若智慧出。所以“般若智慧”是诸佛菩萨的“母亲”。
刚才,我们本来是准备带着居士到佛母洞去。有的居士说我们到了五台山,应该到佛母洞去看看,我们去过一下佛母洞就可以成佛。我说:“谁是诸佛菩萨的‘母亲’,是般若智慧,而不是那个‘石洞’。你就是去钻那个石洞一百回、一千回,你还是不能够成佛。为什么呢?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仙,更不是上帝;佛是一个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究竟的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佛”是梵语的简称,全称叫“佛陀耶”或者“佛图”,汉语的意思就是觉悟的“觉”,所以佛者觉者或者智者,智慧的“智”。但是这个觉又有三意:“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就是自己觉悟了,还要帮助别人觉悟。那么我们只是从道理上、从理论上明白了这个道理还不行,还要将这个理论、这个道理贯穿落实在生活当中去,理跟事圆融一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万德具备者,名之曰“佛”。所以,诸佛菩萨的母亲不是一个石洞,而是真正的大智慧。
梁启超讲:“佛法是智信,而非迷信”。什么叫“迷”呢?迷者是惑而不解,对诸法的实相不能够如实的通达、不能如实的了知,名之曰“迷”。那么佛呢,是对诸法的实相、世出世间的因果定理通达明了,所以名之曰“佛”。所以梁启超讲:“佛法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法是积极入世的,而非消极避世的”。佛法是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们住深山、住古洞,那只是短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是自已为了加强自身的建设、自身的修养。但是这一段时间过去以后,自身建设也好、自身修养也好,其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所以古德们讲:“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世”。一个人到深山里边去、古洞里边去闭关,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于十年,或者一辈子就不出山洞,这叫洁身自好,是小乘的思想。真正要学佛、要修行,还是要在众生当中。
六祖慧能大师他讲:“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但尽本心”。使“六识”,就是我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使“六识”出“六门”,出哪六个门呢?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六根门头,于“六尘”中无染无杂。这“六尘”是那“六尘”呢?色声香味触法。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你看我们眼睛肯定是要看东西,耳朵是要听闻声音,鼻子要嗅香,舌要尝味,身要去感受周遭的这些法尘;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要去了知、去分别、去分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也就是说你的心不会被外界外境所转,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定。这个叫什么定?“般若三昧”、上上定,这就是生活般若。所以你有智慧的话,你在哪个地方都是一样,你心清净的话,在哪个地方都一样。如果你没有智慧、心不清净,你就是在深山古洞里边,还是很烦恼,有时候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对不对啊?没有人招惹你,你心里还是非常的烦恼、忧虑、心事重重,所以说要生智慧。
修行是在生活当中。就在生活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见闻觉知当中,在这个当中去修。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是活活泼泼,而不是死气沉沉。通过学佛、听闻、熏修以后,我们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减少,我们的法喜一天比一天增多,这样学你就受益了。如果学佛以后,每天脸拉的长长的、臭臭的,这样学佛叫苦恼的人生。这样学佛呐,实际上很辛苦的,跟佛的真正的思想和精神是不相吻合,所以学佛要生智慧。
要想生智慧,必须要深入经藏。比如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首先要明白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之意。《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解释,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那么这无量光、无量寿怎么去理解呢?说无量光,难道就是讲的佛头上身上散发的光芒吗?不是的。最主要是指智慧之光,这个智慧之光,实际上就讲的大菩提。菩提是觉悟之意,大智慧。那么无量寿,世间人寿命,不管你是炼长生不老丹也好,吃这样的药那样的药也好,寿命都是有尽头的。这个地方讲无量寿,没有任何算术譬喻可以来计算的寿命,因为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讲的“大涅槃”。什么叫涅槃?涅槃是没有了烦恼,超越了生死。所以我们每天口里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就在念大菩提、大涅槃两种圣果。这两种圣果,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要证得的圣果,也就是达到的最高的修行境界,不管你是在家修行也好、出家修行也好,都必须要证得两种圣果,要达到的最高修行境界:大菩提、大涅槃。
大菩提、大涅槃,要怎么样才能够证得呢?首先要破执、断障。破什么执呢?“我执”跟“法执”。断什么障呢?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因为我执,就会引伸烦恼障,烦恼障就障大涅槃;法执就引伸所知障,所知障就障大菩提。我们要想证大菩提的话,必须要断除所知障,欲想断所知障的话,必须要破除法执,要想破法执的话,必须要生大智慧;要想证大涅槃果,必须要断烦恼障,欲想断烦恼障,就必须要破我执,要想破我执的话,也必须要生大智慧;也只有你对诸法的实相能够明了、通达,你才能够真正的放下这个“我执”和“法执”。为什么说法执呢?因为你对诸法实相不了解,认为每样东西都是实在的有。所知障,指的是你的一些已有的知见可能是错误的,错误的知见必定会障碍你的行为,所知障就障大菩提;所以真正修行的过程,就是破执、断障、证果的过程。
那么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揭示的是“因果律”。什么叫因果律呢?就是因果的规律,因果的道理,因果的法则。揭示的是“因果律”,揭示的是“无我律”。有的人说到无我,他就会拍拍自已的胸膛,你看这个是什么?立在这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孰不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我”字,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堪称“我”呢?第一要具有“不变异”,第二个要具有“主宰力”。那么我们反观一下,我们有没有主宰力。首先每个人都希望健康,不希望自己生病,对吧?但是人吃五谷焉能不生病呢?当生病的时候还是要生病。你说我有主宰力,你要听我的话不能生病,他会不会听你的话呢?就最轻的感冒,也要七天才能康复,还别说其它的什么大病哪!所以说我们没有主宰力。还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青春、美丽、不要老,叫“扭住青春不放”,但是该老的时候还得老。人啊,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法则。你说我有主宰力啊,但是它不听你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就像我,我整个头发后面都是白发了,叫未老先衰,首先我自己就感受到。我说你不要长白发全部长青发,但它不听我的呀,我没有主宰力啊!所以说这个“我”就不成立,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所以佛法揭示的“无我律”,它是有道理的。
还有“不变异”。我们大家再看一看,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青年、也有壮年,现在在坐的有的已经步入老年了。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走过的路程,实际上天天都在变化当中,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都在变。所以说呢,这里这个“我”不具备这两种条件:一个是“无我律”、一个是“不变异”。既然不具备,当然佛陀所说的这个“无我律”它就成立了。无我律、无我这个道理、这个定理大家要明白。既然没有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我,你还去执着这样东西、那样东西,什么都想贪为己有,执著它干什么呢?连这个我字都不能够保全,你还能保全其他的东西吗?所以说就不要去贪著外界的东西。你明白无我的道理,你才真正能够放下呀!你明白了诸法的实相,诸法都是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目犍连尊者,他听到马胜比丘讲的四句偈子,就要跟随佛陀,皈依在佛陀门下。哪四句呢:“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诸法因缘生,这个缘是条件,当条件讲。也就是任何一法产生,必须要众多的条件成熟、和合在一起,这一法才可能产生。既然是因缘生法,当然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佛;“我的老师,常作如是说,常常如是的教诫我们”。所以佛法的核心思想、佛法的精神,就是揭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揭示的因果律、揭示的无我律。你学习佛法必须要对这些道理、这些定理如实地通达;只有通达这些道理,才叫真正的看破;也只有真正看破了,你才能够真正做到放下;既然放下了,无牵无挂、无挂无碍,当然你就自在了。那个时候啊,寸丝不挂,你看你多自在,既然自在了,当然是随缘念佛了。
所以学佛是活在当下,学佛是当下就可以享受涅槃的快乐。涅槃不是等到死了以后才叫涅槃呐,涅槃有四种涅槃:一个是“自性涅槃”,一个是“有余因涅槃”,一个是“无余因涅槃”,还有一个是“无住大涅槃”。自性涅槃是每个众生皆有、皆具备,不光是有情世间的众生有,就是无情世间这些草木顽石,它们也有。自性涅槃是站在因缘生法这个角度上讲的,所以每个众生都有,有情世间也好,器世间也好,都有。但是有余因涅槃和无余因涅槃、不住大涅槃,必须要通过后天的熏修才能证得。
在《瑜伽十地论》里面讲:“因灭证有余因涅槃,果灭证无余因涅槃。”什么叫因灭呢?也就是我们通过皈依三宝、通过亲近善知识,我们精勤用功的熏修,通过我们深入经藏,生起了智慧,明白了诸法的实相,从而不再去造有漏的善恶业因了,在这个当下你就是证得了有余因涅槃。因为你明白了世出世间的因果道理,明白了因缘生法的道理,既然是因缘生法体性了不可得,所以你不会去执著。你明白这些道理,你就不会有法执,不会因为法执,而引伸所知障,也不会因为这个所知障去障碍你所证大菩提。所以说在你生智慧这个当下,生一分智慧,证一分法身,得一分解脱,得一分自在。在生智慧的同时,你就在享受涅槃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
《瑜伽十地论》上讲:“果灭证无余因涅槃”。什么叫果灭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余因”是指的什么,是指我们的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由我们过去所造的因、所造的业,由过去所造的这种业力,召感而有的,具有生死存亡的这么一个色身、这个肉体,叫“余因”。“果灭”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色身在这个世间的寿命已经终了,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死了,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说证无余因涅槃,无余因涅槃是建立在有余因涅槃上的。有余因,是因为你通过皈依三宝、听闻佛法、深入经藏,生起了大智慧。明白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定理,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明白了无我的道理,从而不再去造有漏的善恶业因了,这个时候是证有余因涅槃,那么既然不造有漏的善恶业因,当然你就不会去受有漏的苦乐果报。佛法揭示因果啊!因果是做了就不失去,不做就不得,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在你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候,由于你前面明白了这些诸法的实相、诸法的道理,你不造有漏的善恶业因,所以在你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你也不会因为你的业力再去召感有漏的苦乐果报,这个时候你不召感有漏的苦乐果报了,这个时候你就证得了无余因涅槃。这个涅槃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修行人所要达到的一种修行的境界,一种最高的境界!
那么无住大涅槃是什么意思呢?无住是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诸佛菩萨、诸佛如来,他们虽然证得了涅槃,但是由于他有大悲心,他不住涅槃,不住在涅槃里边享受涅槃的快乐,而是倒驾慈航,来广渡芸芸的苦恼众生。诸佛菩萨他们有大悲心,不住涅槃,倒驾慈航,普渡众生,但是在渡众生的同时,由于他们有大智慧,他们又不住世间,不贪着于世间,渡众生不做渡众生想,渡众生不着渡众生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他没有这四种相、这四种见,是因为他通达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才不贪着这世间,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你看佛菩萨为什么坐在莲台上,这是表法的!莲花是生在污泥陂石当中的,高山陆地不生此花,污泥陂石方生此花。实际上这污泥就是苦恼的众生,那么莲花就是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些愚痴烦恼的众生,怎么能够显示莲花的高洁呢!没有迷,哪里有悟呢!所以世间一切都是对待法。迷是针对悟而言,美是针对丑而言,它是对待法。你看《六祖法宝坛经》里面讲三十六对待法,你们下来要去多读一读、悟一悟这个《六祖法宝坛经》啊!
佛法是让我们生大智慧。刚才我讲一句阿弥陀佛,你在念的时候,就要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边他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你要明白了,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他是把众多的法完全归纳在里边。但是你要如实地去了知,要照着这样去做,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才能够生效啊!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别人问你“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哦,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那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反正书上就是写着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你这样叫谁能够生信呢!是不是?我们要以理去服人呐!我们要自度还要度他呀。你要度他,没有学问,就度不了啊!所以祖师大德有一句话叫:“小疑小成就,大疑大成就。”你没有疑问的话就没有成就,提不出问题,不是说你对一切诸法都明明了了,不是这样的。要有一定水平,才能提出问题来。所以说我们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我们讲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皈依的意思,“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我们讲到无量寿就是大涅槃。那么涅槃有四种:“自性涅槃、有余因涅槃、无余因涅槃、无住大涅槃。”“无住大涅槃”,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一种境界,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因为有大悲心不住涅槃,因为有大智慧不住世间,虽然度众生不做度众生想,虽然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而生其心”,就是“众善奉行”。做善事,但是他不着相,如果着相去做善事,就是玄觉禅师所讲的:“有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有一次白居易他去请教鸟窠禅师的时候,他问禅师:“什么叫佛法啊?”禅师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他觉得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他说:“就这么简单吗?三岁孩童都能道来呀”!鸟窠禅师马上回答:“是呀是呀,三岁孩童都能道来,八十岁公公行不得。”有的人来到这个世间,过了八十个春夏秋冬,但是还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人呀,一辈子做一件善事容易,要做一辈子善事不容易;如果一个人要起一念善心也非常容易,要心心念念都是善念的话不容易。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讲这个。这个“意”就指我们的心念,起心动念。这个“净”是纯净的净。“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呢?常时用般若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染的还是净的。学佛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学做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就是佛教。那实际上佛教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去做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究竟的人,所以学佛就是不断地来完善自己、升华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比如说自己有一个不好的习气,我能够突破它,实际上就超越了自我!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完善,直至成就佛道!
“仰天地之正气,三宝为最;法古今之完人,佛陀至上”。谁是完人?释迦牟尼佛。所以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太虚大师就说:“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所以学佛是教我们学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究竟的人。我们平时在念佛,念佛什么?念佛的高尚人格、高尚的品德,念佛的大智慧,念佛的博大胸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佛的大慈心,念佛的大悲心,念佛的大喜心,念佛的大舍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看四大名山,四大名山都是表法啊!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就是表大智慧,智慧的化身。我们来朝五台山,是不是把文殊的智慧带回去了呢?是不是把这种智慧运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去了呢?如果是的话,那你是真正的来朝山!没有白来一趟。如果不是的话,白来一趟,又费钱、又费时间、又疲劳。
我昨天去爬山的时候,差一点就死在山上。突然心脏不好,那时候就能够体会到,生命就在呼吸间!佛陀真的是非常非常伟大!当你体验过这种生死后,在生死边缘上游一趟,转回来的时候,你才能够体悟到这一句话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那个时候心呀悬吊在空中,随时都有这口气上不来的时候,眼睛发黑,人冒虚汗,心力不由你去左右它了,那个时候人全部没力了,心里明白要完了,阿弥陀佛!就只有念阿弥陀佛!纵有千金万金,家里什么财产你没办法享受了,享不了了,一根草都拿不动、带不走的!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你去执著干什么,放不下干什么。所以说一个人生病呐,是好啊!你去体验到死,才知道修行的重要性,知苦是入道的要门。所以我当时就想:哎呀,我就死在五台山、死在文殊菩萨的怀抱里面,我也非常的荣幸,阿弥陀佛!结果她们又把我救过来了!所以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平时我们不要去忙这、忙哪,多念阿弥陀佛对的。但是念阿弥陀佛,要明白念阿弥陀佛的什么,不是仅仅只念这个名字而已!我们是念他高尚的人格、品格、品德,念他的大智慧,念他的大悲心、大愿心、大慈心、大喜心、大舍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念这些,然后把这种精神融会贯通在你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去,做到了才是修!没有做到,不是说我们剃了头就是修行人,什么叫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才叫修行啊!这只是一种外相而已,但最主要是内在的。说食不饱,我说这么多给你听,我做不到,画饼不能充饥,是不是?画一个圆饼画在纸上你说能够充饥吗?不能充饥。我跟你们说你饿了一定要吃饭,吃饭才能饱腹啊,但是我自己不吃,那我不吃,永远都在唱空城计啊,不受益。所以说要张口去吃,如人饮水,修行、修习佛法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看我喝了这个水,我跟你们说这个水呀,温度在多少、滋味是多么的甘甜,这只是文字啊!你们要亲口去尝了才知道这杯水的滋味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毛泽东就讲:“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要亲口去尝一尝。”你们要想知道法喜的味道、法味、禅味,也要亲自去体验,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人生哪,生死是大事,但是生死别人都帮不了你,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我吃饭就饱我的腹,你吃饭就饱你的腹。你说诸佛菩萨很慈悲,我是不想张口吃饭,你们慈悲你就帮我吃饭吧,诸佛菩萨他说好呀好我帮你吃,诸佛菩萨吃了就饱他的腹,那么你呢,始终是唱空城计。所以诸佛菩萨再慈悲,从来不渡无缘之人,这种无缘之人是什么?不去实践的人,叫无缘之人。所以佛法虽广从来不渡无缘之人,天雨虽阔从来不润无根之草啊!雨水它是没有选择性的,不是说这个草好我就滋润你,那个草不好我就不滋润你,不是这样的。没有根的草,叫雨水怎么来滋润你呀。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你说你怎么去渡他呢,渡不了的。所以说佛法虽广从来不渡无缘之人。
释迦牟尼佛他悟到了,他只是把他悟到的怎么样观理、怎么样修行、怎么样证果,把这个过程如实的、一点不保留的和盘托出。如果我们能够照着他说的如实的去观理、照着这样去修行、这样去证果,说佛所说的话,行佛所行的事,证佛所证的果,穿佛所穿的衣,如是依理,你们都是佛!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他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去妄想、执著方法。告诉了我们,我们就要照着去做,我们要依于圣言量铭记不忘,圣人所说的话我们要把他记在心里,铭记不忘。只把所说的话记在心里还不够,还仅仅是知道了。
我们第二步,必须要以“证理”铭记不忘。“圣言量”文字所权表的义理,我们要铭记不忘,把这种思想作为你的行为的指导思想,依于“证理”铭记不忘。所以读经的目的是为了解义,而解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行持,而行持的目的是为了究竟成佛。成佛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不是的。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广渡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大家学佛首先就要发菩提大愿,是为众生而学,你们吃饭是为众生而吃呀,你们睡觉也是为了众生而睡呀,你们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众生。
佛教认为自杀的罪过很大,你也是众生之一呀。你这个时候自杀,你说我杀了自己,我没杀别人,你也是众生之一你犯了杀戒啦!不能自杀,这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你看顾城、三毛、张国荣这些都很聪明、世间的聪明,但他最后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你说多可怜呐。如果他们接触到佛法,他们就不会走这一步的。顾城他的诗写的多好,三毛的小说写的多好,你说他没有智慧吗?有。但那是世间的小智小慧,这种智慧在佛教里边叫:世智辩聪。这种是八难当中的一难,障道的。所以说我们要善待自己,我们学佛是为众生而学。
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就讲到,因为众生才生悲悯心,因为悲悯众生才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最后才成正等正觉。所以真正行菩萨道,菩萨是不舍弃一个众生的,舍弃一个众生不叫菩萨。那么佛法是揭示诸法的实相,所以不名一法不叫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揭示因缘生法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我们大家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纵然修行依然还在轮回当中,要发菩提心啊!
我有个同修,她就非常向往山洞修行,一个人打坐多好,不要去管别人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说你是典型的小乘思想、焦芽败种。你要培福报,善根福德因缘在那里修,就在众生当中修啊!你看《阿弥陀经》中里边讲,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善根福德的因缘怎么样才能成就,当然要你持戒、要你培福报,是吧?培福报在哪里去培?当然在众生当中培啊!所以你不能离开众生啊。你一个人到山洞里边去,如果说没有人护持你,你就饿死在里面。所以说不能够离开众生,众生当中才是诸佛菩萨的净土。
我在南京,从六号一直学习到十八号,十八号的晚上十一点多钟的车回山东济南。在南京十二天时间,讲法讲了五六次。在金鸣寺讲法有三四百人听,最后一天走的时候,有二百多人听。其他几次都是三四十人听,我很累呀。但是众生需要啊!众生欢喜佛欢喜!众生对听闻佛法有一种好要心,我们应该随喜!十八号夜里回到济南,二十号马上又坐长途汽车,七个小时才到这里。第二天就开始爬山,在大螺顶还没有爬到顶上,我就已经倒下了,所以说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佛在《八大人觉经》里边讲“世间无常”,第一句话就告诉你诸法的真实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你如果如实的了解,照着这样去做,你就可以成就佛道,远离生死,就证得大涅槃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体悟这一切,我们来的路上,就看到两起车祸,那惨样,人肯定是没救了,车都变形的那样,人肉体的东西哪经得起那样挤,经不起的。然后还看到一处塌方,“国土危脆,四大苦空”,这四大“地、水、火、风”那一样是真实的?没有一样。
就像《金刚经》里边佛陀把诸法的真实相用六种比喻,给大家阐释的那么清楚,揭示的淋漓尽致。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它的真实相象什么:“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梦,大家都做过。在梦里宫阙楼台、草木顽石、悲欢离合、日月星辰……应有尽有,有时为梦里高兴的事情,笑醒;有时候为梦里伤心的事情泪湿寝枕,哭醒。不管你笑醒也好,哭醒也罢,当你醒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古德就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时空空无大千。”你去贪什么?你去留念什么?你还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放不下!跟我一起来的其中有一个居士她跟我讲:“师父你看一看我的婚姻怎么样?”我说:“你不要把你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靠山山倒,靠人人倒!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还是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你去求什么?”我说:“你先生当时你们俩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怎么样爱你,那是真实的,他是说的真话,当时确实爱你呀。现在不爱你了,他也说的真实话呀,那你要信哪一回呢?所以你不要把这些寄托在他人身上。这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靠的,靠不住的。”我说:“你现在有个工作、有一份工资,粗茶淡饭可以呐。”她说:“那我要怎样才能改变?”我说:“诵经、皈依三宝,然后我给你布置功课,你照着去诵,慢慢的你的心就会开朗起来,你就会觉得生活有意义。你现在是活在什么当中?患得患失当中,先生对你笑一笑,叫一声亲爱的,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就晕过去了;然后回来如果吼你两句,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我说:“你不是为自己活的,你是在为别人活呢,你是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语言在活,这样很累的,活在患得患失当中。”我说:“你要想自己真正得幸福的话,你必须要生智慧。怎么样生智慧,跟圣人打交道,与君子之交,犹处芝兰之室,久而则香。”我说:“因为这些佛经、圣经都是圣人讲的话,都是他跟他弟子的对话。你在读经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在与圣人与君子打交道,直接跟他对话啊。开始听的时候可能是听不懂,听久了也就会听懂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所以我们平时要诵经、平时要念佛号、要念圣号,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但是念经或者是念佛,要知道念佛的什么?念经它的意义在于什么?我们刚才说了,念经的目的是为了解义,而解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行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我们的行为,行持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完善自己,最后成就佛道。而成就佛道的目的,是为了广渡无量无边的众生,大家都明白了。那么念佛是念佛什么:高尚的人格、高贵的品德,念他的大智慧,念他的大悲心,念他的这种大胸怀。什么样的胸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不能够小肚鸡肠,要心胸宽广,你才能够成就大业。什么样的大业?渡生的大业,而不是让你去发财,挣几百万,不是这样的,渡众生的大业;念佛的慈悲喜舍,这样念佛就真正受益。我们要深入经藏,要于“圣言量”铭记不忘,要于“证理”铭记不忘,这样来成就自己的辩才,才能真正的上承佛道、下化众生。
第三个,“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法是依赖僧人来弘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虽然留下了三藏十二部,但是三藏十二部是文字,文字束之高阁,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理解,没有人去宣扬,它永远是文字。所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想正法住世的话,必须要依赖于僧宝。所以说在座的诸位法师,你们是任重而道远!要荷担如来家业!要做法王子啊!我们必须要深入经藏,必须要发大愿!那么在座的居士菩萨,也是一样,因为你们也是佛的弟子啊,既然是佛的弟子,你们也要做法王子呀!维摩竭居士就做出了好的榜样!所以说荷担如来家业,佛陀的四众弟子都责无旁贷!
我在参加台湾佛光山举办的“人间音缘”,向全世界征“作曲稿”的活动时,为星云大师的《留》作了曲,这首曲子写完以后,我附了几句话:“祈祷世界和平,祈祷国泰民安,祈祷佛光普照,祈祷苍生得度!”(阿弥陀佛)!因为我们要想真正的利益大众的话,必须要担当起这个担子----上要成就佛道,下要渡化众生,这就是如来的家业!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这就是菩萨行。所以我们大家不能仅仅只坐在这里念几声阿弥陀佛,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去做。修行就是在你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见闻觉知,就在生活的小事当中。伟大来自于平凡,耐的住寂寞的人就是伟人。
有人问我:“法师你的宝刹在哪里?你住在哪里?”我说:“我是苦命人,孤身万里行啊!云游四海,居无定所,今天呐住五台山,明天不知道住那里。”四月二号,海涛法师邀请我到台湾,他们《生命电视台》两周年台庆,在那里也是跟众生讲法。四月十一号回到深圳,十二号到杭州去参加“世界佛教论坛”。到机场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问我:“师父你住哪里?”我说:“昨天晚上我就住在深圳,今天晚上住杭州,明天晚上住那里不知道。”就像我唱的歌一样《舍下吧舍下》:“天上的行云啊,一生都没有家,行路匆匆追赶着晚彩霞,修佛的人们啊,都把那苦难磨,得到真的同时,意味着要舍下;舍下吧!舍下吧,舍下你对亲人、对故乡的牵挂;舍下吧舍下,舍下你对名利、对迷茫的执着。”我说:耀一不是没地方住,我几个地方有住的,要把它变卖成金钱的话我是一个富和尚,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你就坐在那里享受,你不出来,那你人生的价值就没有了,行尸走肉,这样活着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生活哪怕是当下死了,朝闻道夕死可以。有的人虽然活在这世间,但是就象行尸走肉一样;有的人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目当中、永远的激励着后生向上向善!(阿弥陀佛)!
这个佛法是讲不完的。佛陀用了四十九年讲法,他说他所讲的法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所以耀一在这里讲了两个小时,那么连大海里的“半滴水”都不是,因为我是一介“凡夫僧”,所说的只是我修行的一些感悟,仅供大家参考。阿弥陀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耀一法师佛歌专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