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超滤离心管换溶液液量什么意思?

New Page 1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为6~10μm的微细玻璃管插入肾小体的囊腔中。在与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内,注入石蜡油防止超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取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图8-2)。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照此计算,两侧肾每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L。此值约为体重的3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经测算,肾血浆流量为660
ml/min,所以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滤过分数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到囊腔中。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状态)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Kf×PUF,PUF表示有效滤过压。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人体两侧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在1.5m2以上,这样大的滤过面积有利于血浆的滤过。在正常情况下,人两肾的全部肾小球的滤过面积可以保持稳定。但是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以致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数量减少,有效滤过面积也因而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结果出现少尿(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以致无尿(每昼夜尿量不到100ml)。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表8-1表示被滤过物质的分子量和有效半径对滤过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效半径小于1.8nm的物质,如葡萄糖(分子量180)的有效半径为0.36nm,它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3.6nm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有效半径介于葡萄糖和白蛋白之间的各种物质,随着有效半径的增加,它们被滤过的量逐渐降低。以上事实提示,滤过膜上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各种大小的孔道,而有效半径较大的物质只能通过较大的孔道。用不同有效半径的中性右旋糖酐分子进行实验,也清楚地说明了被滤过物质的大小对滤过的影响。有效半径小于1.8nm的中性右旋糖酐能自由通过滤过膜,有效半径大于3.6nm的右旋糖酐就完全不能通过。有效半径在1.8~3.6nm的右旋糖酐,其滤过量与有效半径成反比,即随着有效半径增大,滤过量就不断减少(图8-6)。
  滤过膜的通透性还决定于被滤过物质所带的电荷。用带不同电荷的右旋糖酐进行实验观察到,即使有效半径相同,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较易被滤过,而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则较难通过(图8-6)。血浆白蛋白虽然其有效半径为3.5nm,由于其带负电荷,因此就难于通过滤过膜。
  滤过膜的上述特性可由滤过膜的超微结构的特点来说明。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图8-3):①内层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100nm的小孔,称为窗孔(fenestration),它可防止血细胞通过,但对血浆蛋白的滤过可能不起阻留作用。②中间层是非细胞性的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基膜是由水合凝胶(hydrated
gel)构成的微纤维网结构,水和部分溶质可以通过微纤维网的网孔。有人把分离的基膜经特殊染色后证明有4~8nm的多角形网孔。微纤维网孔的大小可能决定着分子大小不同的溶质何者可以滤过。③外层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错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层滤过裂隙膜(filtration
slit membrane),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它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通过内、中两层的物质最后将经裂隙膜滤出,裂隙膜在超滤作用中也很重要。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为糖蛋白。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它们的滤过。肾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就会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比正常时明显增加,从而出现蛋白尿。
二、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像其他器官组织液生成的机制那样,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图
8-7)。由于肾小囊内的滤过液中蛋白质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滤出的唯一动力,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则是滤出的阻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血流阻力较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血流阻力较大。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血压高。用微穿刺法测得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平均值为
6.0kPa(45mmHg)(为主动脉平均压的40%左右);用微穿刺法还发现,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入球端到出球端,血压下降不多,两端的血压几乎相等。肾小囊内压与近曲小管内压力相近。囊内压为1.3kPa(10mmHg)。据测定,在大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3.3kPa(25mmHg)左右。
  在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6.0-(3.3+1.3)=1.4kPa。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便停止了(图8-8)。由此可见,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就越短,有效滤过压和面积就越小,肾小球滤过率就低。相反,滤过平衡越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越长,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越大,肾小球滤过率就越高。如果达不到滤过平衡,全段毛细血管都有滤过作用(图8-8)。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前文已述。下面进一步分析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和肾血浆流量变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全身动脉血压如有改变,理应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由于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变动于10.7~24kPa(80~180mmHg)范围内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图
8-5)。但当动脉血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于是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少。当动脉血压降到5.3~6.7kPa(40~5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将降到零,因而无尿。在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由于硬化而缩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明显降低,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
  (二)囊内压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是比较稳定的。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都可使肾盂内压显著升高。此时囊内压也将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因此而减少。有些药物如果浓度太高,可在肾小管液的酸性环境中析出结晶;某些疾病时溶血过多,血红蛋白可堵塞肾小管,这些情况也会导致囊内压升高而影响肾小球滤过。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变动。但若全身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将降低。此时有效滤过压将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增加。例如由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时,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加,其原因之一可能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
  (四)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大影响,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将随之增加。如果肾血浆流量进一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就进一步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都达不到滤过平衡,全长都有滤过,肾小球滤过率就进一步增加。相反,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加快,滤过平衡就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将减少(图8-8)。在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等病理情况下,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将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因而显著减少。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泄复习思考题 - 百度文库
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泄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尿的生成与排泄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肾脏的主要功能是
产生和排泄尿液
,此外还具有
调节水盐或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
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 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和 管周 毛细血管网。
3.根据肾小球在肾皮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将肾单位分为
皮质肾单位
和 近髓肾单位 两类,前者入球小动脉直径 大于 出球小动脉直径,其功能是 参与原尿的形成, 而后者入球小动脉 小于或等于 出球小动脉, 功能是
参与尿液的浓缩或稀释。
4.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决定有效滤过压的四种力量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肾小囊内静水压(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 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系数 、有效滤过压 和
肾血浆流量
二、单选题
1.肾脏的泌尿功能不包括
A.排出代谢产物及异物
B.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
C.调节水盐平衡
D.产生肾素
2.原尿中基本不含
B.大分子蛋白质
3.生理情况下,引起ADH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增多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寒冷刺激
4.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远端小管
C.集合小管
D.髓袢升支粗段
5.下列那种情况下,尿量不会发生变化 (D)
A.尿崩症 (ADH缺乏)
B.糖尿病(小管液的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减少)
C.交感N兴奋(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
贡献者:sunzonghua1990目的:探讨超滤脱水量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定向关系。方法:1、般资料:患者为我院日至日期间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出现透析低血压36例,男17例,女19例。基础疾病均为内科源性,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3例,多囊肾1例,韦格氏肉芽肿1例。患者在非透析时均无低血压发生。2、透析方案: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透析,使用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每周1~3次,每次4 h~ 4.5 h。血流量200~24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超滤脱水量根据每位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情况而定。抗凝采用全身肝素化法,有活动性出血者采用无肝素透析,对有腹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按超滤脱水量不同分为4组,观察低血压发生的次数。结果: 36例患者共透析7488例次,发生低血压反应1042例次,发生率13.92%。其中有27例患者(5841 例次)在透析3~3.5h后出现低血压反应1003例次(14.17%),9例患者(1647例次)透析0.5~1h 后血压开始下降,共发生39例次(2.36%)。经过减慢血流量947例次,降低超滤率645例次、补充高渗溶液48例次、吸氧69例次,停止血液透析 95例次等处理,低血压反应一般能缓解。经过观察及验证,超滤脱水量与低血压反应之间明显相关,脱水量越多,出现低血压反应也就越多(P0. 01)。讨论: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机制: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和溶质清除过多过快;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均易导致血透时低血压的发生,而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导致透析患者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常见原因则为超滤脱水所致。透析脱水速度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总量超过体质量的6%~7 %,易引起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本文通过观察显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随着超滤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尿毒症毒素血浆浓度过高。透析时间过长或流量过大也可引起低血压。而且贫血、低蛋白血症时对血容量减少的应激反应差,透析器的生物兼容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病变, 透析液钠浓度过低和温度过高,透析过程中进餐、出血、感染、药物等因素均可以引起透析低血压。
目的:探讨超滤脱水量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定向关系。方法:1、般资料:患者为我院日至日期间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出现透析低血压36例,男17例,女19例。基础疾病均为内科源性,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3例,多囊肾1例,韦格氏肉芽肿1例。患者在非透析时均无低血压发生。2、透析方案: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透析,使用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每周1~3次,每次4 h~ 4.5 h。血流量200~24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超滤脱水量根据每位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情况而定。抗凝采用全身肝素化法,有活动性出血者采用无肝素透析,对有腹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按超滤脱水量不同分为4组,观察低血压发生的次数。结果: 36例患者共透析7488例次,发生低血压反应1042例次,发生率13.92%。其中有27例患者(5841 例次)在透析3~3.5h后出现低血压反应1003例次(14.17%),9例患者(1647例次)透析0.5~1h 后血压开始下降,共发生39例次(2.36%)。经过减慢血流量947例次,降低超滤率645例次、补充高渗溶液48例次、吸氧69例次,停止血液透析 95例次等处理,低血压反应一般能缓解。经过观察及验证,超滤脱水量与低血压反应之间明显相关,脱水量越多,出现低血压反应也就越多(P0. 01)。讨论: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机制: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和溶质清除过多过快;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均易导致血透时低血压的发生,而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导致透析患者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常见原因则为超滤脱水所致。透析脱水速度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总量超过体质量的6%~7 %,易引起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本文通过观察显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随着超滤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尿毒症毒素血浆浓度过高。透析时间过长或流量过大也可引起低血压。而且贫血、低蛋白血症时对血容量减少的应激反应差,透析器的生物兼容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病变, 透析液钠浓度过低和温度过高,透析过程中进餐、出血、感染、药物等因素均可以引起透析低血压。
来源:知网
陈育青,左力,田爱辉,王党龄,孙鲁英,王梅
-《临床内科杂志》
目的 观察在单次透析中 ,使用钙浓度为 1.5mmol/L的透析液透析时超滤脱水对钙平衡的影响。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18例 ,使用钙离子浓度为 1.5mmol/L透析液。按透析脱水量将患者分为 2组 ,每组 9例 ,A组脱水量 2 .0kg ,B组不脱水。透析前后检测患者血清总钙浓度 ;透析前即刻取新鲜透析液并留取透析过程中全部废液 ,测总钙浓度。结果 A组与B组透析前血总钙水平在正常范围 ,且没有差异 ( 2 .3 3mmol/L± 0 .13mmol/LVs 2 .2 0mmol/L± 0 .14 3mmol/L ,P 0 .0 5 )。A组的废透析液的总钙浓度为 1.5 5mmol
目的 观察在单次透析中 ,使用钙浓度为 1.5mmol/L的透析液透析时超滤脱水对钙平衡的影响。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18例 ,使用钙离子浓度为 1.5mmol/L透析液。按透析脱水量将患者分为 2组 ,每组 9例 ,A组脱水量 2 .0kg ,B组不脱水。透析前后检测患者血清总钙浓度 ;透析前即刻取新鲜透析液并留取透析过程中全部废液 ,测总钙浓度。结果 A组与B组透析前血总钙水平在正常范围 ,且没有差异 ( 2 .3 3mmol/L± 0 .13mmol/LVs 2 .2 0mmol/L± 0 .14 3mmol/L ,P 0 .0 5 )。A组的废透析液的总钙浓度为 1.5 5mmol
陈利明,滕杰,刘中华,方艺,王一梅,丁小强
-中国临床医学
目的: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细胞外液量 (ECV)的变化,以指导调整透析患者干体质量,透预防析中低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方法:10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时间 4~112(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细胞外液量 (ECV)%、细胞内液量(ICV)%、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 分析各参数问的相互关系.结果:透析过程中随超滤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量最小, 超滤率最低.透析前3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透析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但难治性高 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后3组ICV%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组随ECV下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两者 呈显著正相关(r=0.914,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随ECV下降,MAP逐渐升高,两者呈现负相关(r=-0.782,P=0.035). 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生物电阻抗监测ECV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质量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生物电阻抗监测ECV有助于指导调整干体 质量,确定合适的超滤量,预防透析中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
目的: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细胞外液量 (ECV)的变化,以指导调整透析患者干体质量,透预防析中低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方法:10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时间 4~112(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细胞外液量 (ECV)%、细胞内液量(ICV)%、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 分析各参数问的相互关系.结果:透析过程中随超滤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量最小, 超滤率最低.透析前3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透析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但难治性高 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后3组ICV%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组随ECV下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两者 呈显著正相关(r=0.914,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随ECV下降,MAP逐渐升高,两者呈现负相关(r=-0.782,P=0.035). 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生物电阻抗监测ECV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质量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生物电阻抗监测ECV有助于指导调整干体 质量,确定合适的超滤量,预防透析中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
来源:道客巴巴
-医学理论与实践
目的:分析比较在透析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高超滤量血液透析患者常规处置与调整后采用分段超滤透析,同时配合可调钠使用的肌肉痛性痉挛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 2005开展血透以来,因各种原因导致透析前体重增长6%以上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血液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后再对 症处理.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可调钠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征兆时,及时停止超滤10~15min,待患者感觉舒适后,再将超滤量调至应脱水量.结果: 通过对透析时预防肌肉痛性痉挛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对照组患者较实验组患者发生肌肉痛性痉挛的次数多,严重者不能完成透析并且也影响超滤量.结论:严格把 握超滤量,严密观察患者透析间期的情况,加强沟通,让患者主动参与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合理用药,恰当调适透析液钠 离子浓度更能有效促进防止肌肉痛性痉挛的发生.
目的:分析比较在透析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高超滤量血液透析患者常规处置与调整后采用分段超滤透析,同时配合可调钠使用的肌肉痛性痉挛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 2005开展血透以来,因各种原因导致透析前体重增长6%以上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血液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后再对 症处理.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可调钠透析,当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征兆时,及时停止超滤10~15min,待患者感觉舒适后,再将超滤量调至应脱水量.结果: 通过对透析时预防肌肉痛性痉挛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对照组患者较实验组患者发生肌肉痛性痉挛的次数多,严重者不能完成透析并且也影响超滤量.结论:严格把 握超滤量,严密观察患者透析间期的情况,加强沟通,让患者主动参与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合理用药,恰当调适透析液钠 离子浓度更能有效促进防止肌肉痛性痉挛的发生.
来源:万方
刘红平,雷方,姜苗苗
-《西南军医》
目的观察单纯超滤脱水治疗肾病 综合征高度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肾病综合征伴重度水肿或严重浮肿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单纯超滤脱水,平均透析3~5次,时间2.0~2.5h, 每周透析2~3次,脱水量2.0~3.5kg/次。观察水肿和肌酐、白蛋白、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胸腹水减少明显,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尿蛋 白、血白蛋白等指标均有改善,睡眠、食欲、气促、腹胀均有好转,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单纯超滤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重度水肿或严重浮肿是可行、有效和安全 的。
目的观察单纯超滤脱水治疗肾病 综合征高度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肾病综合征伴重度水肿或严重浮肿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单纯超滤脱水,平均透析3~5次,时间2.0~2.5h, 每周透析2~3次,脱水量2.0~3.5kg/次。观察水肿和肌酐、白蛋白、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胸腹水减少明显,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尿蛋 白、血白蛋白等指标均有改善,睡眠、食欲、气促、腹胀均有好转,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单纯超滤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重度水肿或严重浮肿是可行、有效和安全 的。
来源:道客巴巴
杨婷,陈鑫,肖立琼,张扬波,郑琳
-《中国医药指南》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超滤组)130例,在ECC开始平稳后或机体复温后全部应用超滤脱水技术,对照组121例则不进行超滤脱水。观察实验组的超滤时间和超滤量,以及两组患者在停ECC时的红细胞比容(HCT)、术中尿量、术后24h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实验组的超滤时间为35-200(53±62)min,滤出液量800-±641)mL,停ECC后实验组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尿量,术后24h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C中应用超滤方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浓缩血液,减轻各脏器水肿,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心脏手术的安全性。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超滤组)130例,在ECC开始平稳后或机体复温后全部应用超滤脱水技术,对照组121例则不进行超滤脱水。观察实验组的超滤时间和超滤量,以及两组患者在停ECC时的红细胞比容(HCT)、术中尿量、术后24h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实验组的超滤时间为35-200(53±62)min,滤出液量800-±641)mL,停ECC后实验组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尿量,术后24h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C中应用超滤方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浓缩血液,减轻各脏器水肿,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心脏手术的安全性。
来源:道客巴巴
陈利明,邹建洲,刘中华,方艺,王一梅,丁小强
-《中国临床医学》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了解 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变化透析中防治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减少透析并发症。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平均透析时间 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A)组、症状性低血压(B)组和难治性高血压(C)组。通过血容量监测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 RBV、△RBV/Δt、Hb、Hct、BWC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 间的关系。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B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RBV的下降也最明显。同时伴SBP、 DBP、MAP下降,且明显低于A组(P0.05)。随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RBV和血压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846,P=0.001)。C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压升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随血容量下降,而血压逐渐升高,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4)。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血容量监测 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理想控制。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了解 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变化透析中防治低血压和控制高血压,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减少透析并发症。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平均透析时间 58.67±31.54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A)组、症状性低血压(B)组和难治性高血压(C)组。通过血容量监测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 RBV、△RBV/Δt、Hb、Hct、BWC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 间的关系。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B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RBV的下降也最明显。同时伴SBP、 DBP、MAP下降,且明显低于A组(P0.05)。随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RBV和血压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846,P=0.001)。C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压升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随血容量下降,而血压逐渐升高,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4)。对5例低血压和7例高血压患者在血容量监测 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理想控制。
来源:道客巴巴
目的:通过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了解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和体液分布变化,以指导透析中低血压防治和高血压控制,透析 患者干体重调整,最终减少透析并发症。 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7.45±13.98(23~82)岁,平均透析时间 58.67±31.54(4~112)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仪和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 透时的相对血容量(RBV)、相对血容量变化(△RBV)、相对血容量变化率(△RBV/△t)、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水含量 (BWC)、细胞外液量百分比(ECV%)、细胞内液量百分比(ICV%)、细胞外液量与细胞内液量比值(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 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初步探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透析过程中对体液分布的判断作 用,从而了解其对血压控制的指导意义。 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RBV的下降也最显著;同时伴随 SBP、DBP、MAP下降,且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随相对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RBV与⊿MA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846,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透过程中血压的升高,与 另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随血容量下降,血压逐渐升高,⊿RBV与⊿MAP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5)。透前3 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ICV%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其中症状性低血压组最低。透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P<0.001),但难治性高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另2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透后3组ICV%显著升高(P<0.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对5例反复血透期间低血压和 7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等动态检测和反映血透期间体液分布的变化,有助于指导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于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 理想控制。
目的:通过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了解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和体液分布变化,以指导透析中低血压防治和高血压控制,透析 患者干体重调整,最终减少透析并发症。 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7.45±13.98(23~82)岁,平均透析时间 58.67±31.54(4~112)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仪和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 透时的相对血容量(RBV)、相对血容量变化(△RBV)、相对血容量变化率(△RBV/△t)、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水含量 (BWC)、细胞外液量百分比(ECV%)、细胞内液量百分比(ICV%)、细胞外液量与细胞内液量比值(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 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初步探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透析过程中对体液分布的判断作 用,从而了解其对血压控制的指导意义。 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RBV的下降也最显著;同时伴随 SBP、DBP、MAP下降,且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随相对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RBV与⊿MA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846,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透过程中血压的升高,与 另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随血容量下降,血压逐渐升高,⊿RBV与⊿MAP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5)。透前3 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ICV%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其中症状性低血压组最低。透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P<0.001),但难治性高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另2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透后3组ICV%显著升高(P<0.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对5例反复血透期间低血压和 7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等动态检测和反映血透期间体液分布的变化,有助于指导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于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 理想控制。
来源:道客巴巴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正 单纯超滤是指体液和体液中可超滤物质从半透膜的一侧(血液倒)转移到另一侧(透析液侧)的一个体外循环过程.这些可超滤物质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尿素和肌 酐,但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在超滤作用下不能通过半透膜.从流经透析器的血浆中获得的超滤液即无蛋白超滤液.超滤液量主要取决于膜本身的结构、跨膜压 和血流量。单纯超滤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 超滤液的渗量与血浆接近.因此,超滤脱水为等渗性脱水.单纯超滤时不存在透析,不能清除代谢废物,也不能调节电解质.血浆中的成分几乎没有改
正 单纯超滤是指体液和体液中可超滤物质从半透膜的一侧(血液倒)转移到另一侧(透析液侧)的一个体外循环过程.这些可超滤物质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尿素和肌 酐,但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在超滤作用下不能通过半透膜.从流经透析器的血浆中获得的超滤液即无蛋白超滤液.超滤液量主要取决于膜本身的结构、跨膜压 和血流量。单纯超滤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 超滤液的渗量与血浆接近.因此,超滤脱水为等渗性脱水.单纯超滤时不存在透析,不能清除代谢废物,也不能调节电解质.血浆中的成分几乎没有改
来源:知网
王利霞,常颖,汤爽
-中外健康文摘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中高-低钠浓度和超滤程序的改变,以降低透析中 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透析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4次或以上 患者8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每例患者观察16周,前8周采用恒定钠浓度,设定脱水量后采用恒定超滤率脱水,后8周采用高-低钠透析,同时在设定合理的脱 水量后,采用超滤程序脱水,观察两种透析模式中患者发生低血压,肌肉痉挛和透析后体重未达标次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①前、后8周透析前患者血压及每次 透析脱水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后8周透析中患者最低血压明显高于前8周,且透析前血压与透析中最低血压的差值要明显小于前8 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患者在后8周透析中的低血压、肌肉痉挛及透析后体重未达标情况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前8周,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高-低钠配合超滤程序透析能够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并且提高脱水效率.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中高-低钠浓度和超滤程序的改变,以降低透析中 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透析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4次或以上 患者8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每例患者观察16周,前8周采用恒定钠浓度,设定脱水量后采用恒定超滤率脱水,后8周采用高-低钠透析,同时在设定合理的脱 水量后,采用超滤程序脱水,观察两种透析模式中患者发生低血压,肌肉痉挛和透析后体重未达标次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①前、后8周透析前患者血压及每次 透析脱水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后8周透析中患者最低血压明显高于前8周,且透析前血压与透析中最低血压的差值要明显小于前8 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患者在后8周透析中的低血压、肌肉痉挛及透析后体重未达标情况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前8周,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高-低钠配合超滤程序透析能够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并且提高脱水效率.
来源:万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泳漆超滤液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