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因素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商业银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21.5%的历史高位。通过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来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进而消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已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的操作常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经历了2009年货币扩张时期的天量信贷投放后,面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银行将会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货币扩张时期积累的潜藏的流动性风险也会在货币紧缩之后逐步显现。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流动性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按照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
一是资产的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导致持有相关资产的银行无法按合理价格将其出售,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巨额亏损,也严重削弱了银行的流动性。
二是融资的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取足够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同样在金融危机中,英国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
Rock)无法在拆借利率上升的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获得资金以应对资金短缺,银行融资能力枯竭,再加上储户挤兑,最终完全丧失流动性,被收归国有。
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经营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商业银行作为高度负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其高度负债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必须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履行债务支付义务,其经营风险的本质也要求银行具备较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中也突出强调了流动性的重要性。三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条基本原则,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盈利能力,任何商业银行都把追求最大的盈利作为其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即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避免风险、保证安全可靠性的程度。这三者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流动性风险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导致一家具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此外,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加凸显,破坏性更强。例如上文提到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和在金融危机中大面积倒闭的美国中小银行。这些银行的破产倒闭无不与其信贷过于集中、风险管理缺乏预见性等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在于银行资金短缺,流动性完全丧失。
最后,从监管者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一直受到监管者的高度重视。巴塞尔协议Ⅱ第二支柱第一项原则即要求银行应具备评估包括流动性风险在内的所有实质性风险的程序和能力,并提出监管当局应为银行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我国银监会于2009年10月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合规标准和监管期望,为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而在最新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Ⅲ中,更是充分借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引入了更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两个新流动性管理指标,能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的识别不同压力下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二、 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
就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定调稳健,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
第一,CPI指数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居高不下。根据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4月份CPI为5.3%,较上月小幅回落0.1%。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和6.2个百分点。4月份新增贷款较去年同期少增208亿元,同比增长放缓。尽管4月份货币信贷增速放缓,M2回归16%之内的调控目标区,CPI也呈高位趋稳、回落之势,但同期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远超过市场预期,外汇占款的增加加大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此外,4、5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均超过5000亿元,也会为市场带来充裕的流动性。关键指标物价水平没有明显好转,通胀态势不容乐观。
第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频繁使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痉挛。在治理通胀成为经济生活中首要任务的背景下,央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数量型工具收缩市场流动性将会成为政策常态。5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冻结3700亿元。同时,央行于5月12日重启3年期央票的发行,进一步回笼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到达21.5%的历史高位,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加之公开市场业务对流动性的回收,市场资金面趋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显著上扬,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三,加息难阻负利率,居民存款流失严重。尽管央行今年已两度加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升至3.25%,但与高达5%的通胀水平相比,负利率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在负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存款对公众不再具有吸引力,商业银行将面临居民储蓄存款流失的风险。据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一面是负利率的现实环境抑制了居民存款积极性,另一面是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居民存款自然而然地就从银行体系转向了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甚至贵金属和艺术品市场。持续的负利率环境下,银行势必会长期面临着存款不足的局面,这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当前外部环境下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市场流动性充裕,商业银行较容易获取资金。不论是银行自身资产增长还是偿还债务时所需要的资金,都容易得到满足,此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较低,少有发生危机的可能。但是当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或紧缩时,会导致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商业银行资金紧张,将承受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从流动性风险较低的环境中进入流动性风险较高的环境。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一些原本隐藏的流动性风险将会逐渐暴露,而原有的流动性风险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也会体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货币政策转向将使贷款风险凸现,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在09年的信贷扩张时期,银行贷款激增,总量上过高过快,结构上呈现出“3377”的结构特点,即30%的贷款流向房地产行业,30%在政府融资平台,70%贷款为中长期贷款,70%集中于大企业。大量的中长期贷款将使银行资产业务刚性化,而一些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甚至没有正常的还款保障。尤其在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市场利率上行的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资产形式和中长期的贷款结构将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影响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削弱银行的流动性储备。
其次,负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主动负债,放大了银行负债的不稳定性。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存款为主,具有一定的被动型,尤其是储蓄存款,无论是期限还是规模,商业银行在现有市场环境下都很难做出选择。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商业银将面临现资金面紧张,流动性紧缩的局面,存款增速赶不上贷款增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取资金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市场存在着持续负利率,引发了居民储蓄存款“出逃”、“搬家”的现象。既然被动融资出现萎缩,商业银行就通过层出不穷的信贷理财产品吸引资金,甚至不惜违规采取高息揽储的方法主动负债。
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达的4.17万亿,而去年同期仅为1.25万亿。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的急剧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但理财产品往往存在着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而高息揽储则是一种业务层面的激励考核机制与银行整体风险承受度之间失衡的体现。一方面,以这种方式获取的负债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很多被短期高额利息吸引的资金甚至存在“银行一日游”现象。另一方面,盈利压力又驱使资金业务进行大量的短借长拆等行为,加剧了资产负债业务的错配风险。
最后,流动性危机极具传染性,亲周期效应更加剧了这种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通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并通过亲周期效应强化和放大了这种风险。当货币政策的转变引发市场条件发生逆转时,那些在信贷扩张、经济繁荣时隐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会迅速暴露,不良资产的出现首先引发资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惜贷又进一步引发市场流动性紧缩和资金成本上升,削弱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储备,使得危机在整个银行系统蔓延,从而将个别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这种特点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建立在次级债券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崩溃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而市场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导致市场流动性的迅速枯竭,那些完全丧失流动性的金融机构面对无法按期偿还的债务,只有倒闭破产的命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过多影响,但在09、10两年的信贷扩张中,我国银行业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从09年的9.5万亿到10年的7.9万亿,信贷投放总量上过高过快,结构上过于单一过于粗放,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违规的情况。随着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商业银行原来积累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将会逐渐显现,一些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甚至会演变成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若干建议
流动性风险密切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面临流动性紧缩的压力,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一、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要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审慎经营的银行管理体系。此次金融危机中诸多商业银行因为流动性枯竭而破产倒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经营者在提高杠杆率以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主观上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前两年的信贷扩张中也存在忽视流动性风险的行为,而且在平常经营中存在着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背景下,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遇的流动性危机。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原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制定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强化其风险意识,灌输其审慎经营的管理理念,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要完善流动性管理决策流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程序存在不少问题,风险管理决策程序的各个环节发展不平衡。因此,商业银行应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并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及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和修订。流动性风险管理应涵盖银行的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充分考虑银行的组织结构、主要业务条线、产品及市场的广度和多样性及母国及东道国的监管要求等因素。
第二、强化日常管理,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方法
首先,商业银行要强化日常流动性管理。一是资金头寸管理,做好资金头寸实时监测、资金流动预测预报。二是建立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体系,定期更新流动性表。三是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以现金资产为核心,以短期内的到期的非信贷生息资产为基础,以中长期债券、信贷资产为补充。
其次,通过流动性风险管理传统方法与创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应对流动性风险。第一,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防止由于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引发流动性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应通过计量、监测,控制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及时发现融资缺口,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同时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从紧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第三,商业银行应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考虑并预防未来可能的流动性危机,以提高在压力情况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第四,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制定应急计划。流动性应急计划应按照正常市场条件和压力条件分别制定,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和长期性危机的情况。第五,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将流动性风险纳入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逐步采用市场化内部资金定价方法,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形成机制。
再次,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还应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和新巴塞尔协议Ⅲ中相关的监管要求,量化流动性管理,努力达到各项监管指标的标准。监管指标包括衡量短期压力缓冲弹性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周及月度流动性错配率,衡量中长期稳定资金覆盖面的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核心融资比等。
第三、跟踪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化解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跟踪研究金融创新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一些初始目的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的金融工具创新可能因为监管套利激励和系统化条件而异化为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其诞生的初衷即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逐利动机驱使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监管资本套利、降低融资成本的手段。此次金融危机中,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被过度使用,层层叠加,风险被成倍放大,最终成为银行流动性枯竭的祸因。
我国银行业目前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这本也是商业银行为缓解流动性压力而进行的产品创新。但理财产品往往存在着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的现象,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流动性难以用传统的货币统计口径完全计量,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敞口。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高度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体系风险的影响,改变基层激励考核机制与银行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的失衡现状,防止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过度膨胀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流动性风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pdf6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商业银行流
动性风险的衡量及 /、
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荔壬第差、 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回。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袭壬第鹰, 日期:扫,年月日
新躲≥垤烊嗍圳蛳¨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的高负债性以及资金来源和运用两头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从历次银行业危机到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流动性问题是压倒商业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危机过后,人们开始反思金融体系,
其中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危机而引发的流
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国内外学者和金融管理的实践部门也更加的关注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管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就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仅受到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还与金融环境和货币政策、国际贸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然后针对银行内部和宏观外部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中国论文网 /2/view-4238705.htm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影响因素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   商业银行利润源泉主要是利息的净收入,为追求利息净收入的最大化,商业银行更愿意吸收短期的存款,发放中长期的贷款,存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现象。[1]当下,商业银行在定期存款业务增加缓慢、资产业务的违约风险加大、资产即时变现困难和到期负债需按时偿付、宏观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放缓中长期贷款的速度,有效地控制了由于过度的期限错配而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据统计,2009年,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增加768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7795亿元。2010年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增加11037亿元,当年中长期贷款增加了23465亿元。2011年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增加10933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增加了22583亿元。在定期存款缓慢增长的同时,贷款增速得到回落,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得到优化。   (二)市场流动性扩大缓解资金面紧缩   2010年,为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流动性,总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3次,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缩紧、资金紧张,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于日、6月8日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将有利于减少银行间流动性趋紧以及抑制银行贷款的影响,有效的缓解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二、银行内部和宏观外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一)银行内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度量都是基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计算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同时所包含的信息也是能将流动性风险具体量化的影响因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从本质上讲,是由于到期贷款回收的资金不能满足到期借款需要支付的资金,从而引起资金链的断裂。商业银行应综合计算资产负债的总量,将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相互匹配。同时,在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前提之下,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防止商业银行进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   (二)宏观外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政策的改变时更加敏感,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商业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需有着更高的水平。[2]基于商业银行与宏观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   1.金融市场的影响作用   金融市场的运营状况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众多业务也是在金融市场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办理的。同业拆借和贷款,则是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金融市场要素。第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它的变化反映出商业银行资金的紧张程度。所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和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小是相互影响的。其具体变现为:一方面,同业拆借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获取短期资金的成本大小,所以商业银行在融资时应充分考虑同业拆借利率值;另一方面,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小又受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水平,从成本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第二,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为客户或企业贷款所取得的贷款利息收入,贷款利息的高低直接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的大小,从而间接的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2.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   第一,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高低的直接因素,是指存放在人民银行、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的部分,是为了头寸的调拨、支付清算或为资产运用准备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值,能够直接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其大小由商业银行决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表示商业银行流动性越大,流动性风险越弱。[3]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资金清算和储户提取款项时的需要,所准备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款项。[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总额中的比例,我国以法律形式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调整的方法之一就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发放额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之间是呈反比例关系的。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需要准备的存款准备金增多,能够支配的资金变少,可发放的信贷总额变少,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减少,流动性水平降低。反之,当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流动性水平上升。   第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国家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所有机构所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的总和。富裕的货币供应量,充足的流动性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稳定的存款能够在流动性水平较低时提供更大的盈利空间。反之,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货币供应量紧张,资金短缺问题应运而生,客户的大量提款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资金链断流,甚至出现挤兑现象。   3.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之金融经济等各类行业开始逐步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出口量长期大于进口量,导致了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结构特征,外汇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3.181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内投资收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人民币的预期升值期望,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国际贸易的双顺差现象和“热钱”的流入都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郝宏海、武军.浅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J].河北金融,2011,(12).   [2] 万晓莉.中国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金融研究,2008(6).   [3] 王萃.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 郭宣麟.基于压力测试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温红梅(1970--),女,山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研究。于坤(1986--),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课题号:);2011年黑龙江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号:11B05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已有0人评价)
下载:0次格式:pdf页数:56贡献者:Karim上传时间: 16:27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1页
5人评价4页
4人评价36页
1人评价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前状况与策略
当前位置: >
> 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前状况与策略
探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前状况与策略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都发生相应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对着更大的挑战,监管当局有效监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我们应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警钟,以巴Ⅲ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前所未有的重视,时刻警惕我国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现实可能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自2008年以来的流动性状况,指出了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并提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流动;监管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隐患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对的基本风险,它的大小与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特征等密切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利差的环境,并且面对较多的期限错配现象,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1、不良贷款形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良贷款率一方面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流动性大小。贷款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因此较好的资产质量能一定程度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信贷置产质量越差,不良贷款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回收资金越困难。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得到了明显的制约,从2009年二季度一直到2011年三季度不良贷款率制约在2%以内,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然而从2011年四季度起,不良贷款率有所回升,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0.95%。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持续增长,2012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 4788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余额为2028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了68亿元。次级类贷款的增加预示着流动性风险可能增大,因为次级类贷款转为成可疑类贷款的概率增大。
  2、资产负债业务的期限错配。在我国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为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同业拆借等,而资金运动方面主要为贷款、有价证券等业务。目前,传统的存款业务仍然是主要的负债业务,贷款业务也是主要的资产业务,同时人民币存款期限短期化、贷款期限长期化的现象仍然较为显著。
  我国银行业中长期贷款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达到60%的比例,而短期贷款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2010年降到34%,且自 2005年至2010年间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差距不断增大。2011年中长期贷款比例则稍稍有所回落,但仍然超过50%。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如果市场发生变动、银行出现大量短期存款被提取,同时贷款无法及时收回,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银行很难在不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具备充足的可变现资产来维持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被动地陷入流动性紧张的局面。由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是任何以存贷业务为主要业务的银行所面对的理由,银行资金周转容易失灵,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3、资产结构单一、贷款比重过高。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金运用方式仍以贷款为主,近六年的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始终在50%以上,贷款比重如此之高,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引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由于信贷资产本身受到合同期限的限制,流动性不强,而且我国几乎没有可供贷款进行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因此贷款不易变现和流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比例,进而易引致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产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自然面对不可避开的信用违约风险,贷款比重过大无疑增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存在的理由
  1、银行内部管理动力不足。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更多是接受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银监会常常选择易于操作的单一指标来强制约束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这就无法避开为应付银监会的审查而采取的一些短期行为,而一旦审查期结束,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照旧,流动性风险的隐患其实并未消除。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客观情况下,我国银行业内部制约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各商业银行预期国家会提供持续的信用担保,银行储蓄又相对稳定,因此银行对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自觉性就较低。
  2、流动性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随着金融创新及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业务模式逐步拓展开来,资金运用模式多元化发展,利差收入占银行利润的比重逐渐下降,因此存贷款比率不能全面地反映银行流动性状况。此外,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环境、管理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监管当局设立的统一的指标并不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
  3、对现金流的关注不够。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仍然相对单一、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衍生品交易规模有限,因此监管部门在设计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时并未过多考虑到银行其他业务或金融产品对银行现金流的潜在影响,而通常只是选取例如存贷比例等结构性指标。然而实际上,银行流动性风险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紧密联系,确切地说,在现金流枯竭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便会一触即发。从而,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现金流的管理更为关注,并通过对现金流的及时准确分析来避开风险扩散。
  三、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改革趋势及策略
  巴塞尔Ⅲ的提出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浪潮,各个国家在流动性风险的计量、监测、管理制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广泛、更加灵活地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1、扩大监管范围,注重全系统中的流动性。回顾2008年爆发的次级债危机,起初是货币市场流动性下滑,紧接着又是银行融资出现理由,同时银行开始预期到一些结构化资产产品在未来的流动性可能下降,因此银行间市场的信用配额下降,银行不愿意对其他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进行借贷。当这些结构化产品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也收到威胁。
  2、强化单体金融机构监管,监管标准趋于精细化。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出台之后的流动性监管改革要求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精细化,对商业银行宏观至管理体系、微观至细节流程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在流动性量化管理方面,要求银行努力实现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金来源及运用的方式,提高负债稳定性,防止资产负债过度集中,以此推动建立高质量的流动性储备。另一方面,在流动性管理体系方面,要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稳健性,以及与其他类型风险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对现金流的计量、监测与制约;强化压力测试方案的运用,给予压力测试情景更详细的指导、将压力测试结果更广泛地应用于高级管理层的决策过程。(责任编辑:1027)
[摘要] 构建独立的外资并购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我国的...
一、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一)幼儿自杀意念的相关含义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
摘要:当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对于解决社会纠纷的价值意义开始受到...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中小学校,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
[摘要]软件工程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采用工程学的概念、原理、技术和...
【摘要】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在培养企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流动性需求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