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爱情上上签电视剧签

2345用户登录
(共有3022个团购)
热门推荐:
品  牌:
合肥快餐团购共3022个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
免预约节假通朱子治家格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弟子规公益网
认识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
当前位置: -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蔡礼旭老师主讲&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这段话我们听起来,对我们现阶段的家庭、社会是非常大的启示。这段时间刚好是清明前后,清明节是四月四号,台湾是四月五号,我很感动,我们马来西亚华人都会回家扫墓,这个风气可能台湾都不一定比得上。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很有福报,不是没有原因。常常念着祖宗,常常知道我们的祖宗从我们的祖国来到这里,那种荜路蓝缕、披荆斩棘,那种辛苦,我们不敢忘怀,时时念他们的恩。这么远的祖宗都在念,更何况是眼前对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哪有不念恩的道理?
  古人通达人情、通达人性,祭祖的人厚道,决定“慎终追远”,决定“饮水思源”。祭祀祖宗,就把孝道教下去了;祭祀孔子,就把尊重老师、尊重道德教下去了。古人这个教育的智慧不得了,我们现在不祭祖宗了,不念祖宗的恩,那这个知恩报恩就教不了,孝道就教不了。马来西亚保留了很多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好的习俗、非常好的精神,我们希望这些精神继续保存,甚至从马来西亚再弘扬。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参赞,我们中国驻马来西亚的官员,他说他希望中国很多男人能够到马来西亚来娶太太。那这句话大家听出来什么没有?就是女子的贤德,我们中华民族女人的贤德,他觉得在马来西亚看到。(掌声)鼓掌之外要责任承担,你们做得好,要出来弘扬。有一本书叫《天下太平之根本》,就是女德,就是女教。你们做得好,再融通这些道理,把这部书弘扬,造福全世界的华人家庭,甚至于全世界的家庭都有可能。因为我们马来西亚又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度,大家的英文又很好,都可以把女德藉由英文弘扬出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又不是读书人”,你们现在就在读书,怎么不是读书人?闻圣教的人就要有责任。“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因为经书才能让人明理,才能让人开智慧,哪怕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他明理,他可以把家庭经营得和和乐乐的。但是假如他不明理,很可能给自己招灾祸。有一位华裔写到,“我们是全世界文化最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教育智慧跟方法,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变成最短视的民族?就因为我们不读圣贤书,然后又被整个功利主义给污染,所以整个民族下堕得非常厉害。”再看到这句“经书不可不读”,确实是非常恳切对每一个家庭的提醒。
  大家有没有感觉怎么会这么巧,刚好清明节前后,我们就刚好讲到这句。所以冥冥当中,祖先都在加佑我们,让我们能从这些他们留下来的经典得到人生的启发,人生的智慧。清明节前后您有去祭祖的请举手。绝大部分都去了。真正自己去祭祀祖宗,再看到这句,应该内心都有所感悟。
  我曾经在二00六年初,那年的除夕,那天早上,我人在安徽庐江汤池,我们差不多一百多人,一起祭祀祖先。当时男人占了应该有一半。结果在祭祀祖宗,我们是祭祀中华民族万姓祖宗,大家很诚心,就感觉确实诚则通,至诚可以感通;诚则灵,都感觉到祖先来了。这么多男人差不多超过一半都哭出来了,痛哭,都非常有感受。当时我也在场,我自己也都流眼泪。我们亲身感觉到了,再看经典,就像《中庸》讲的,你诚心祭祖先,他真的“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不只感觉到,体会到他们的慈爱,他们对我们的那份关怀备至。
  亲身体验确实会很不一样。我们去年冬至就在明伦堂祭祖,当时我们穿着汉服,其中有个同仁他姓黄,他也很虔诚,他就感觉到,他的祖上黄香就在上面接受他的祭拜。当他这么讲的时候,我就想起,好像几年前我在马六甲培风中学有分享一堂传统文化的课,是黄氏宗亲主办。所有的义工全部穿黄色的衣服,一条风景线满壮观的,然后黄色的衣服上面写了四个大字,“孝亲尊师”。他们对于一、两千年的祖宗都念念不忘,更何况是眼前的父母恩,他怎么会忘呢?所以《论语》当中有说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心厚,厚在哪?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他人的恩德,念念不忘几千年前祖宗的恩德。
  可能我们一讲,祖宗几千年对我们有什么恩?大家曾经读书的时候,一定读过在介绍全世界的文明,有个词叫“四大文明古国”,大家记不记得?你们点头的人太少,代表你们都还给老师了,这样老师会流眼泪,这样也是没有慎终追远。老师曾经教我们的,我们应该牢牢给它记在心上,这样才对得起老师的教导。四大文明古国,有埃及,有印度,还有我们中国,还有两河流域这些文明。大家冷静想想,全世界的古文明现在只剩哪个民族?中华民族。剩中国是文明古国,代表其它的民族,它的整个文明血脉已经出现断层,很多都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绵延了五千年都没有断,而且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这个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号。
  请问大家,这个是不是在神明面前抽签,抽到那个上上签的,文明可以传下来,其它的都得断,是不是这样?不可能。人世间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有因必有果,有果又会变成因。我们今天可以学传统文化是结果,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祖先有这么好的文明传下来,其它的民族学不到。但是我们现在学是结果,又将变成一个因,我们学得很好,可以再传五千年;我们不学了,那就断了。那我们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子孙。老祖先还说我们人是什么?天、地、人三才。跟天地并列的万物之灵,居然不念祖先、不念子孙,那我们不是糟蹋了这个人的尊严、人的人格了吗?所以慎终追远、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应该是人类本有的本分才对。
  对于文明、文化的价值,其实这两、三代人的体会应该是比较深。比方六、七十岁的人,他们那一辈的孝子还很多,到我们这一辈三、四十岁要找就很难了,我们的下一辈人呢?几乎快找不到了,而且杀父害母的例子愈来愈多。文明不承传,我们中华民族会从一个全世界唯一悠久的文明,变成最短视的民族。这个现象,对于我们以前,可能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词我们可能没有感觉。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就因为这个文化没有承传,一个全世界最悠久的文明,甚至代代都出圣贤人的文明,现在居然杀父害母的子孙这么多,所以文化不能不传啊。
  讲到这里,一个老人的慈祥的面容就浮现在我面前,就是我们马来西亚的沈慕羽老先生。我挺有福气的,见过他老人家几次。我记得亲自到老人家家里去,当时老人家九十五岁,带领着我们一起唱抗日爱国歌曲,他亲自弹琴。你看这个老人这么爱国,你一辈子都忘不了他那弹琴的面容,那高亢的歌声。我记得那次,他知道我是教书的,曾经也在小学服务,他就跟我讲,“我们当老师的人,是最没有『钱』途的。”他这个字是双关语,我一听就知道了,要有默契,大家知道。不会赚很多钱。
  但是坦白讲,钱干嘛赚很多?赚很多钱的人烦恼相对比较多,是吧?对。赚很多钱的人吃安眠药的比较多,反而农夫他没有很多钱,他就尽本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结果他每天睡得很好。到八、九点的时候,他还可以出来赏月,吃着花生米,喝着白咖啡,但是不要睡不着觉就好。请问大家,很有钱的人,你看过他们出来赏月吗?你有没有看过一个很有钱的人,常常拿着一个扇子在那里,“月光真美!”好像没看过。那才叫生活。
  我们都觉得是赚钱去用钱,其实人现在被钱用了,苦苦追求,最后变钱的奴隶。结果赚钱的人花不了钱,拼死拼活赚了一堆钱,谁花?他儿子花,他太太花,还有他太太新嫁的那个人花,因为他累死,他太太又嫁人,他不就给那个人花了吗?所以很多在这个时代的人想不开,就拼命做欲望的奴隶,做钱的奴隶,就太不值得了。
  人是万物之灵,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是提升自己的智慧、灵性,这是带得走的,身外之物一样都带不走,耗了我们一生,结果我们变得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下,愈来愈贪婪,灵性一直下降,那是作践自己。
  科学家讲,一个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诸位朋友,你们今天已经快到平均值了,快到七次了,这样你们就把平均值往上拉,这对人类是有贡献的。不然人类看到这个科学数字,代表现在的人,活着为什么?一、两岁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笑七次,所以从这个现象,就是人活着就是要活到愈来愈笑不出来。有没有人活着是为了活到愈来愈笑不出来,有没有?没有半个人是想活到愈来愈笑不出来,可是事实上人真的是愈来愈笑不出来了。那就很矛盾,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结果愈努力到最后愈笑不出来,那不是跟目标背道而驰吗?
  你们有没有遇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笑容跟婴儿一样可爱的人,你们遇过没有?我遇过好几个,其中一个你们见过,许哲女士见过没有?有,一百多岁的年轻人,曾经就在我们这个讲桌上跟大家分享。您看她那个笑容跟婴孩一样,返璞归真。这样的一百多岁的长者,跟你看到一般的老人的面容一不一样?一般的老人是什么面容?心有千千结,还有很多放不下:我的那个女婿赚钱赚太少,我的儿子官做得太小,我的那个孙子考试又不考好,一堆的烦恼。所以人活到最后笑不出来,太不值得,那个是人生走错方向。
  为什么会笑不出来,为什么人生愈活苦愈多?因为把人生的目标变成去追求欲望、追求名利。欲望是深渊,它填不满的,愈求愈多不满足,最后求不得的痛苦就愈来愈多。小孩没有那么多贪求,是不是?你看几个月的孩子你把他放在那里,他还自己偷笑。你都不用买很多东西给他,他就自己在那里笑。知足常乐嘛,他没有很多欲望。我们能不能返璞归真,像孩子一样?保证你的皱纹就少好几条了。
  我们还看到我们的师长,今年八十七岁了,老人家笑起来也像婴孩一样,皮肤还泛红泛红,是吧?对,这样的人生多好,又有高度的智慧,走到哪里当地的国家元首来请教他;又没有一大堆的贪求,什么都放下,一心一意就为了这个天下,为了民族文化的承传,这样人生才快乐,才有意义。
  像沈老九十几岁,你看那么豁达,他人生无怨无悔,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整个国家民族,尤其对得起教育界,他是教育界的脊梁,真正把师道从他身上发扬出来,这样的人生“留取丹心照汗青”,照亮教育界的师道,也照亮整个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承传。所以沈老强调到,老师虽然不能赚很多钱,但这个行业很重要,它维系着文化的承传。在现代的社会,就愈感觉到沈老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有多么的深,难怪他可以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他都在所不辞,要去保卫我们文化的承传。甚至现在汉学院盖在我们大马的马六甲,跟这些智者,跟这些长者他们的坚持有没有关系?有,这个都是,我们要慎终追远。
  同样是东南亚国家,大家看看,整个中华文明在这些国家的承传都岌岌可危。泰国,现在下一辈的都不会讲华文;印度尼西亚,断了三十几年。当时我们办课程,来的印度尼西亚的同胞都是六十几岁的,七十岁的都有,因为年轻人都看不懂华文。他们非常的担忧,而且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动容,六、七十岁扛起文化承传的大旗。包含像新加坡,虽然他们也在学华文,但是在他们下一辈的孩子身上,哪个语言排在第一位?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马来西亚,印象很深在陈氏宗祠,在吉隆坡市区,当时我在陈氏宗祠跟大家分享《弟子规》,我很喜悦,因为陈氏是大舜的后代,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崇敬舜王,他是二十四孝之首。当时下课休息(课间期间),刚好有些朋友,他们相见互相换名片,结果有个同胞他拿了一张全部都是英文的名片,结果对方一拿来,一看,很严肃的对他讲:“你没有中文名字吗?”当时那句话对我很震撼,我很感动,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这么珍惜自己的文明,怎么连自己的名片都不写中文了?但是我反省起来,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当时也觉得好像可以讲几句英文就高人一等,我也是背叛祖先的,被这些功利影响,也是走偏了好长一段路。后来遇到师长老人家,才知道老祖先把全世界最高度智慧的文明留给了我们后代子孙,而我没有珍惜,还排斥。所以弘扬文化,坦白讲,是赎自己以前造的罪。
  所以整个东南亚,我们整个马来西亚传承得非常好,你看师长老人家一提到马来西亚非常欣慰。包含前不久,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到香港去亲近师长,向师长请教很多问题。结果师长在谈话的过程就讲,马来西亚已经办了一个汉学院,正在筹建当中,就讲到马来西亚有一千两百多所华小,六十几间独中,他们能很好的承传中华文化,讲得都非常欣喜、欣慰,也都提到这里要培养汉学人才。师长老人家就请鸠山由纪夫先生,“你应该也要到日本办一个汉学院”,然后鸠山先生答应了,好,回去也要办汉学院。
  大家有没有看到,师长抓住一切的因缘,让人发愿来承传文化。大家要了解,这样的人物,他在日本影响性非常大,他肯站出来做汉学,能够重新在日本弘扬开来,那利益的将是千千万万的人,甚至是日本后世代代的子孙。所以仁慈的人,他们看得很广、很远,他心量广大,都包容着天下的苍生。
  师长也跟鸠山由纪夫先生提到,中日本来就是一家人,同宗的。秦朝的时候(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派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找长生不老药,其实哪有长生不老药。结果这个船只就漂到日本去了,之后就在整个日本那里繁衍后代,其实都是同宗。包含韩国人跟我们也是同宗,他们是商朝的后裔,所以他们也有祖宗保佑。在汉朝、在唐朝,尤其唐朝的时候他们大批大批留学生到中国来取经。所以韩国、日本他们写文章都用汉字写,同文同种,都是一家人,要共同来弘扬祖先的文化。
  我们要了解,整个中华文化的弘扬,其实是维系着整个世界的安定。七0年代汤恩比教授就讲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三个组成的元素,儒、释、道的教育。汤恩比教授这句话讲得很重,“唯有”,唯一只能靠中华文化来救世了。诸位朋友,这句话你们听过吗?都听过,有没有听了这句话以后,当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有没有?应该有。有没有人听完以后当天晚上睡不着觉,然后说,“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来投胎,原来我投到这个世间就为了这一桩事来的,就是为了来救世的。”很可能你就慢慢知道你这一生的使命。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个大时代,应该肩负起救世界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本身就有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有受这个教育代表你手上有救世的法宝,手上有救世的法宝,然后见死不救,这样是有罪过的吧?所以诸位朋友,你们没有后路可以走了,你们假如不好好学,弘扬文化,就是见死不救,这个罪挺重的。你们没有后路走了是好事还是坏事?人没有后路走才不会堕落,人一有后路走,就不愿意承担,就尽不了做人的道义、本分。人没有学圣教以前,常常逃避责任,孩子教不好,“算了算了,不管了”;家里面出什么事,都不愿意承担;看着社会都乱了,视若无睹。那我们活着不是活得愈来愈麻木了吗?天地人三才应该是有血性的,应该是有道义的才对。
  所以看到这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是唯一传下来的古文明,代表什么?代表我们的祖先是积厚德的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德太厚,可以护佑五千年以后的子孙。其它民族它没那么厚,它的文化断层了。大家冷静去看看现在世间各个民族,我们这个民族很特别,是伦理道德起家的。大家回去查族谱,你们的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是圣人。我们蔡氏是周文王的后代。刚刚跟大家讲,姓陈、姓胡、姓田、姓姚,这都是舜王的后代,姓林是比干的后代。
  我们的祖先是圣人,所以我们才有这么大的福报,不然文化就断了。祖先的恩庇荫我们,我们该不该感恩?该感恩,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师长老人家当发现他们徐氏的族谱留下来,没有被破坏,没有丢失掉,老人家一谈到自己的族谱,眉开眼笑,“我们家是黄帝第二个儿子,是嫘祖生的。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嫘祖生的第二个儿子叫昌意,我们这一脉是黄帝第二个儿子一直传下来。”传到老人家是一百三十六代。我想,当我们打开自己的族谱,接到了炎黄子孙,头皮都发麻,为什么?我们找到自己的根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祖先,他的血脉传下来,他的文化、他的智慧传下来,五千年都没有断,没有祖先,哪来的我们。
  当我们念念不忘祖先的恩德,真正承传文化,真正造福这个世界,真正光宗耀祖,那往后你的后代子孙也以你为榜样,那这一生就没有白来。好,所以大家今天回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回去查族谱。我有时候遇到一些朋友,比方说,他说他姓曾,我说你是曾子的后代,他还一脸无辜的样子,真想要摸摸他的头,“赶快回去查族谱。”他的祖先是孔子的好学生,他要赶快承传他祖先的厚德才对。
  而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像在中国大陆,各地的政府不管是县市,以至于到省、到中央,都非常重视祭祖。上行下就效。不只重视祭祖,整个国家的国策把弘扬文化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这个是真正不只是怀念祖先,更重要的将祖先的文明、祖先的智慧,把它发扬光大。
  尤其这个时代,要救世界,要靠中华文化。全世界哪个地方的华人又懂中华文化,英文又讲得很好?你们不能无辜的看着我,因为绝对不是我(台湾),应该是马来西亚。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让他生在大马。对啊,你们跟整个西方文明接轨得很好,又承传中华文化。
  人生短短数十寒暑,总要做有意义的事,总要做恩泽后世的事情,不能白来世间一遭,死了以后就化为黄土,这不是很糟蹋这一生?所以应该干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承传文化。
  我们看孔老夫子一生尽心尽力承传文化,很有价值,两千五百多年之后,不只我们华人感恩他,现在全世界包含美国都以孔子的诞辰做它的教师节。而他的厚德庇荫两千五百多年的后代不衰。我接触到孔子的后代不少,听说全世界超过一百万,超过一百万,没出一个败家子,好厉害,是不是?这样的家道要不要学?要。就是《易经》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请问大家,现在承传文化的难度跟两千五百多年比起来,什么时候难?现在。那请问大家,愈难是不是功德愈大?是。那恭喜大家,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这个时代你能像孔子一样的精神把文化传下来,那你的后代可以绵延五千年不衰。对啊,功德,“一切福田”,我们学过两次《了凡四训》了,你们不能伤害我幼小的心灵,“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我们这颗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圆满的功德。
  所以读到这句,让我们感念祖德。而老祖先的教育不得不让我们佩服,确确实实全世界最懂教育的民族,决定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智慧,教育的智慧,五千年的理念,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什么效果?代代都出非常多的圣贤,大家看到清朝也出了很多圣贤人。而他的教育用的方法,高度的艺术、高度的智慧。我们看家里,家的建筑都表教育,房屋的建筑,墙壁上刻着梅兰竹菊,艺术品都是教育,代表什么?踏出这个门就要交君子,交有德的朋友。梅兰竹菊是表四君子。门口刻一个扇子,出门记得要行善。进门,在门的大厅放一个瓶,一个很漂亮的瓷器,瓶子,一边放瓶子,一边放镜子,代表什么?进门要平静,不能带着情绪、带着脾气进门来,会把孩子给吓坏了;一平静,家和万事就兴了。您看那个装饰品都表智慧,表教育。
  我到马六甲去参观娘惹,看到进去就是瓶、镜,结果还有另外看到,西方他们进去,进门摆了另外两个东西,摆什么?摆了两只动物的标本,一边是老鹰,一边是一只跟我差不多高的熊。你一进门就看到这两个东西会怎么样?杀气腾腾。文化一不一样?不一样。所以你有没有看到,两、三百年前,很多西方国家强盛起来干什么?走到哪里就强占人家的地方跟财物,有没有像这两只东西?因为他每天看,当然就像。这两个东西代表什么?英雄(鹰熊)。大家留心,中国人最崇敬的人,“仁者无敌”,最推崇的范仲淹,那些很仁慈的人。他们推崇的是什么?那些侵略很多国家,占了一大堆地,然后要几万个人伺候他一个皇帝的人,他们把他当英雄。那叫“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的成功不知道建立在多少流离失所之上,可是他们把他当英雄。
  所以西方近代文明强调竞争,之后就发展成战争,所以很多国家强盛起来,对世界发动战争。可是中华民族一强盛起来,把福、把文化智慧传遍全世界。郑和下西洋,经过多少国家,那些国家有好多地方都盖郑和庙。大家有没有感觉,祖宗在保佑,怎么刚好汉学院就盖在马六甲,六百年过后。那个地方也告诉世界的人,中华文明强盛的时候决定是带给全世界福报,马六甲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证明。而且华人在的地方,种族、宗教都可以团结,不会冲突。好像马六甲的华人占多数,你看真巧,也不是巧合,冥冥中自有祖先的安排。
  而我们看到,老祖先教育的智慧,重视祭祖,把什么教下来?伦理、孝道。大家一起祭祖,很多祖庭都写着这两行字。我曾经听同仁讲,他们的祖庭就刻着这两行字,“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以祖宗要怀念,要承传;子孙要教育好,叫“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用一个祭祀的礼,就把孝道教下去,对祖先都感恩,怎么会不孝父母。
  包含在祭祀的过程,那些习惯、做法,我们有个同仁就分享,祭祖,家里煮水饺,北方人喜欢吃水饺,那个等于是金元宝,整个家里第一盘水饺,热腾腾的出来,几十年前,生活没那么富裕,看到水饺口水都流下来了,就看着老奶奶。“不可以偷吃,赶快先端到祖先灵前。”那个小孩子就战战兢兢,赶紧把第一盘水饺就恭恭敬敬递到祖先的灵前,牌位前面。大家想,这个孩子会不尊重祖先吗?第二盘,赶紧端给家族里的老人。这个伦理就教下来了。
  请问大家,现在第一盘都是谁吃?那麻烦了,颠倒的现象在这些细节、做法当中就看出来。难怪孝子也不一样,以前的孝子,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的“孝子”叫孝顺儿子,孝顺孩子,倒了。颠倒不行啊,《朱子治家格言》讲“伦常乖舛,立见消亡”,这伦常颠倒、违逆了,这个家道就完蛋了。所以大家现在看,以前讲富不过三代,现在呢?一代都过不了。所以文化博大精深,不得不传。用一个礼仪,就把孝道传下去,这不是普通的智慧呢!现在全世界有多少的文明,他的教育里连“孝”字都没有,可是我们的祖先承传这么久,又用这么好的方法来传。
  第二个教道德,怎么教?祭祀孔子,孔庙教道德。到了九.二八(孔子诞辰),都祭祀孔子,把道德传下去。甚至以前都是在祠堂里读书,小孩子八、九岁,在祠堂、在祖先的牌位面前,要光宗耀祖,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打瞌睡。
  要去求学的时候,父母还有家族的长辈,带着小朋友先给孔子行三跪九叩。孔子是至圣先师,他表师道。然后这些老人、父母再带着孩子给老师行三跪九叩。在小朋友的心目当中,这些老人、父母是他最尊敬的人,连他最尊敬的人都这么尊重老师,他怎么敢不听老师的话?所以就一个拜师的仪式,就让孩子深深的扎下了对老师的恭敬,一辈子受益。其实孩子恭敬老师,谁得利益?大家想想谁得利益?孩子恭敬老师当然是孩子得利益,孩子恭敬老师,老师的肚子又不会饱,是不是?所以那个仪式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下一代的学习。
  大家再换一个角度想,今天假如让你坐在那个老师的位置让人家拜,你敢吗?你要吗?那什么滋味,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代表家长给您行个礼,您试试看。您换个角度看,这些教书的人,他是读圣贤书的人,他连占别人便宜都不肯,他怎么可能希望人家行此大礼对他,是吧?你对他稍有礼他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战战兢兢了,他怎么敢受你这么大的礼。但为什么还受?因为要承传整个中华文明,因为要成就这个孩子一生尊师重道的态度,所以他不得不受。所以坐在那里的滋味,叫如坐针毡。不是那个时候如坐针毡,他的祖上,他的爷爷辈,甚至还有曾祖,还有他的父母行此大礼,这个接受的老师假如不好好教人家,怎么对得起人家的祖先,怎么对得起他的父母?所以古代的老师教学生比教自己的孩子还认真。他的孩子考上功名他不高兴,学生考上他才高兴,为什么?他儿子考上,学生没考上,他不敢出去见人,人家说,“都留一手教自己的孩子没有教学生”,他不敢见人。
  所以古代的老师尽心尽力教学生,所以学生感老师的恩德,对老师的家人、后代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我们以前读古书,“左忠毅公逸事”,史可法对自己的老师左忠毅公非常的尊重,每次回到家乡,一定都要去看望自己老师的家人,把他们照顾得很稳妥。
  所以孔庙教道德;城隍庙教因果报应。这个我的印象就很深。我住在高雄,我们高雄市左营有龙虎塔,在春秋阁,在莲池潭。大家假如刚好有到高雄市可以去,那个莲池潭上面还有孔庙,那一片都是旅游的地方,我家就在旁边。刚好我在台湾的话,欢迎大家来喝杯茶,不过我现在大部分时间在马来西亚。
  因为自己小时候曾经去过这些文化的旅游区,就体会到师长讲的这些话,我们老祖先太会教育了,一个城隍庙胜过可能千个、万个警察都不止,让人从小就知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他就不敢做坏事。愈小教愈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小时候看着龙虎塔墙壁当中,那个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情景故事,印象都很深。都记得救苍蝇,有个人他做酒,苍蝇都跑进去,他就把唐鹄矗然钗奘纳=峁写嗡蝗思蚁莺σ兴佬蹋歉龉僭蹦米疟示鸵阉邢氯チ耍欢巡杂屠矗看我邢氯ィ杂屠础R郧暗墓僭蓖惩趁靼渍庑┑览恚朗掠絮桴危趺椿嵴庋柯砩先サ鞑椋拖此⑺脑┣阅遣杂攘怂幻
  所以《格言联璧》里面讲,“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人可以跟所有生命交感,可以跟植物、动物都可以交感。真诚、忠信,其实这个“忠”也是尽力,他跟这些生命有缘,他也尽力救它们,“以诚以忠”。但“造物所忌”,上天最忌讳的,最不能容许的是什么?“曰刻曰巧”。刻薄跟上天的厚德,好生之德相违背,“巧”就是奸巧,把聪明用在陷害别人,那是最遭天谴的。我们《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讲,“刻薄成家,理无久享”,这“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种菜种得很辛苦的人,你还跟他一角、两角在那里计较,还讲一些话让他都接不了,只好便宜卖给你,赚不了什么钱,那不好。
  自己成长过程,刚好有这个机缘,家里的长辈也懂,带我们去接受几千年来这些艺术、智慧的教学,孔庙、祠堂,还有像城隍庙,这些非常庄严的,等于是教学的地方。所以学伦理道德,人就耻于作恶,学因果教育就不敢作恶。而现在的因果教育,除了古代这些故事以外,甚至还要讲现代的,因为现在的人确实挺固执,他说,“那都是古代的,现在不一定是这样。”你讲一些现代的。我曾经就听过,锺茂森博士就讲到一个例子。
  有个女孩十八岁,读初三,十八岁应该读高三,她才读初三,不认真读书,乱搞男女关系,所以才初三。结果有一天又要出门去,她妈妈很不放心,苦苦求她,让她不要出去,她居然打了她母亲一个耳光,就冲出去了。结果就跟一个不好的男人骑着摩托车出去玩耍,刚好经过一个大货车,整个摩托车就卷到那个货车底下去,结果那个女的打她母亲那一支手就马上夹断,就跟身体分开来了,当场就死了,那个男的重伤。结果那个男的醒过来,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会跑到货车底下去,他说他也不知道。那个女的是当场就死了,但是她断掉的那支手,在她母亲来的时候还在抽搐。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看到她的姐妹刚打完妈妈那支手断在那里,两个姐妹跪下来给她妈妈忏悔,以后不敢对妈妈这么不孝了,这个是现世发生的事情。
  所以真正,在古代我们常讲,“不孝父母,天打雷劈”。你们不要当故事听,得要for
example,得要举例说明。而且跟现在的人分享不容易,你跟他讲中国的,还要跟他讲外国的,古今中外缺一个都不行。那也好,这样会锻炼我们要搜集方方面面的资料。
  古代有个徐姓,在龙游一带徐姓,兄弟两个人,住的相距才十余里路而已,他的母亲每五天兄弟轮一次,五天在哥哥这,五天在弟弟那。但是哥哥比较贫穷,弟弟稍微宽裕一点。结果这次哥哥奉养母亲还剩两天,实在没有粮食了,只好跟妈妈讲,没有东西煮给您吃了,您先到弟弟那里去,这两天我再补回来。那妈妈看自己的儿子这样,当然也很不忍心,就走到小儿子那里。结果到了小儿子家,那个小儿子连门都不开,“还剩两天,不能让你进来。”结果他母亲就告诉他他哥哥的意思,以后会再补,但是他坚持不接受。在那个时候刚好他妈妈就闻到饭煮好的香味,就求这个小儿子说,“不然这样好了,我先吃饱我就走。”还不肯,而且还让他的太太把饭放在床上,用棉被盖起来,连闻都不让他妈妈闻。
  结果妈妈只好流着泪走了。才走没多久,突然雷电交加,就劈进他们家里去了,结果妻子死在门附近,丈夫死在厅堂。他的邻居看那个雷都劈进去了,后来到他们家,两个都死了,夫妻都死了,还看到那个饭热腾腾的盖在那里。这个太太假如能够劝这个先生,他们家可能命就转了。所以夫妻之间互相成道,不能互相堕落,“领妻成道,助夫成德”。诸位女士,你先生很孝顺,你会高兴还是吃醋?我们要知好歹,知好坏,知是非善恶,不能醋桶子起作用。女人有智慧,旺三代。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例子。
  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六号,上海的报纸报导,波兰索里卡村发生了一件逆伦的残案,当地有个年轻人三十二岁,因为继承财产的问题,跟他妈妈发生口角,竟然拿斧把他母亲给杀了,从家里逃走,没多久,就被雷给劈死了。而当地的人都说,因为他是大不孝之人,所以被雷劈。连外国人都觉得,这个大不孝之人还是会有恶报。
  我们有个老师在讲不孝的人被雷劈死的时候,他当下有个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听到整个脸色发青。老师就过去,看他脸色实在太难看了,过去关心他,他为什么吓成这样?他说他有个同学很不孝,真的离他十几公尺,活活被雷劈死,被他看到。所以当老师讲这个的时候,他最相信,他说真的会被雷劈死,所以从那次以后他就不敢对他妈妈这么凶了。
  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人才有畏惧心。我们整个民族,包含全世界忽略了因果教育,现在人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怕。因果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以至于整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太重要了。我们现在看看很多人造恶,有钱之后那种纵欲,让人毛骨悚然,怎么去摧残人的生命、糟蹋人的名节?开车撞死人好像拿些钱就什么都没有的那种狂妄,真的让人听了都听不下去,那都是缺乏因果教育。所以古代,“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而祭祀祖宗愈真诚,你的孩子愈孝顺,因为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欧阳修先生他为他的父亲写祭文,里面就提到,父亲每次想到自己的母亲都流眼泪,每次家里有比较好吃的食物,就流眼泪感叹,“啊,我妈不在了。”“祭之丰”,祭祀的时候很丰富,“不如养之薄也”,不如母亲还在,哪怕吃得差一点,她老人家吃得到。所以这段话也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欧阳修的母亲以为丈夫因为丧母刚刚几年,所以这么悲伤,可是后来她发现到,自己的丈夫终其一生都是如此,每次有好吃的都是流眼泪。所以他那种诚,感动到自己的太太。
  而且他的这份孝,是太太佩服先生,讲给自己的儿子听的。诸位男士,您假如你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到你的太太很感佩,把你的故事讲给你孩子听,你的家教一定成功。当一个儿子听着他的妈妈在讲到自己先生那一份孝、那一份忠、那一份德,讲到那么感动,哪有儿子不崇敬他的父亲的?所以男人要做到让自己的另一半感动,才是男子汉。所以那一份对父母的孝,对祖宗的孝,这个“诚”绝定感动孩子。我因为从小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我们长大,爷爷每次祭祖先很诚敬,然后还一边在那里念,在那里祈求,我印象都很深,虽然那时候可能才没几岁,记忆犹新。对祖先,甚至经过神庙对神佛的恭敬,这对我们小孩子都是有长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以后长大了,面对儒道释这些经典都不敢不恭敬,那也是要感谢爷爷做出了榜样。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子孙虽然稍微比较愚昧一点,资质没有那么好,但经书不可以不读。因为人读经典,他才懂得伦常,才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其实这个时代就非常明显,一个人读到博士,他不见得会做人、不见得会做事。我们曾经都遇过研究所毕业,连电话都不会接,很傲慢,最后把上面的人气得下来调查,就把他给辞退掉了。连电话都不会接,这是研究生。一个留美博士回来,就直接跟他父亲讲,“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底下又那么多财产,早一点给我吧。”博士,他父亲本来说一个博士生回来很高兴,一回来就跟他谈财产的问题,很难受。结果他还感觉不到父亲的难受,看父亲没有什么表示,登报要跟他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这博士。所以假如一个人不读经典,哪怕博士毕业,很可能会把他父亲活活气死。
  所以再看这一句,再观现在的社会,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留下来这些智慧。那给我们感叹的,现在不孝父母的,现在伤害他人、欺骗他人的,多少都是学历很高的。这些诈骗集团,他没有很高的学历,那些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他还做不了。所以古代栽培人什么?“品学兼优”,品德要排前面;“德才兼备”,德要排前面。你们有听过学品兼优吗?有听过才德兼备吗?这些成语都是表很深的意思,前后,先后,不可颠倒。所以有才而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是上品,你给社会培养出好的子孙,好的人才。无德有才,very
dangerous,对家庭、对社会很危险的。
  所以司马光先生花了十九年写了一部巨著,《资治通鉴》。史书,这部书排在前面,写得太好了,总结这么多的历史,让人记取教训。其中有一篇文章就叫“才德论”。多少大家族,多少国家灭亡,就是灭在这些有才而无德的子孙跟臣子的手上。所以看到这句,再想想现在的社会,很多这些俚语、格言,像我们闽南话说,“好子好游玩,歹子不如无。”你有好子孙,你就逍遥自在,你就不担心;你的孩子不懂事,不会做人,常常在那里,“早知道就不要生了。”后悔莫及。
  但重要的是教。生下来个个孩子不是天真无邪?大家有没有到育婴室去看过刚生出来的孩子?有吧,那还要排时间排队的。窗帘一拉开,在外面也可以看,或者走进去里面看,看看个个都很可爱,是吧?当然都是先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后代、晚辈。看看很自然就被其它的小孩吸引了。黑人小孩也很可爱,白人小孩,印度、马来人都很可爱。有没有哪个人到婴儿房里面看,“这个以后是杀人犯,这个以后是贪官”,哪有?不可能,“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那是后天没把他教好,没读经书。所以现在学校教育偏向知识、技能,没读经书。
  我们也很感动,很多在传统文化的单位教学,不是学校老师,是当妈妈的,是义务出来教传统文化的经典,令人尊重。她不是当老师出来弘扬文化,家里还要当妈,还有很多事情,她还扛起这个文化承传的社会责任。那像我们在学校教书又是老师身分,看了就生惭愧,她们还比我们有责任要承传道统、承传文化。很多的孩子不要看他八、九岁,我们曾经看到,八、九岁的孩子学了《弟子规》分享他的心得,他说,“原来做人要孝顺。”你没教他,他不知道,“人不学,不知道”。他说他以前都想着怎么害他妈妈。他怨他妈妈。所以你看,没教都偏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
  看到社会现象,再读这些经典,要赶快珍惜老祖宗的教诲,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看得更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以后都站在五千年智慧来经营他们的人生。现在呢?现在学功利主义,学得堕落的速度吓死人。我之前学一些理论,把我给吓坏了,那些理论都是拿狗、拿猫、拿老鼠做实验出来的结果,拿来教人。诸位朋友,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拿来教人,会把人教成什么?拿动物的结果来教人,目标就是动物,一不小心就比动物还不如,是不是?你把目标定在第一名,你不小心就考二、三名,是不是?那你把标准定在动物,当然很大批的孩子下一代都比动物还不如。真的不是假的,乌鸦还知道反哺,羔羊还知道跪乳,现在的小孩都不知道孝顺父母。
  我们遭那么大的难,就是没读经,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怎么没有人拿德育故事去教孩子?拿《德育课本》去教孩子,请问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是大舜,是周文王,是周武王,是大禹,是汤王,全部是圣人。他们的标准是圣人,从小就跟圣人学,请问他们会变成什么?最差也是贤人吧?“取法乎上”,你取法在上,他一不小心还有个中;“取法乎中”,他最起码还有个君子。现在取法乎畜生,看不下去了。所以丧失民族自信心,都学外国这些理论,就学得现在教育都偏颇得太厉害了。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坦白讲,真的子孙的素质比较差一点,只要他肯读经,慢慢他的障碍就去掉,他会变有智慧。我们在《德育课本》里面看到,一个字不识,一直拜经,拜这些五经、十三经,拜到最后开智慧,都看得懂了。诚则灵。而且经典里面教他,人家一次会的,没关系,我一百次;人家十次会的,没关系,我一千次,他形成这个态度,他慢慢愚昧就转成智慧了。所以有经典,就有方法,恢复他无量的智慧跟德能。
  我们子孙程度那怕比较愚钝一点,但是经书不可以不读。在《了凡四训》当中,有提到行善当中要“护持正法”,经典就是正法。《了凡四训》里说到,“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就是经典里面这些真理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够开他的慧眼,他才能够分辩是非、善恶、邪正。所以这一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冷静来体会一下。请问大家,现在读到博士,懂不懂得是非善恶?不一定,他是学历高,不代表他有智慧,不代表他明理。比方有一个现象,有提到高学历高离婚率。离婚是不理智的,他学历那么高,怎么连这么做对自己、对后代、对家庭有什么影响,他都分析不了?所以古代的教育跟现代有一定的差异。
  而事实上我们整个几千年的教育,其实是四、五千年都没有变过。因为在尧帝的时候,这些圣王他就体恤到人心的状况,“饱食暖衣”,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逸居而无教”,每天过得很安逸而没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则近于禽兽”,故“圣人有忧之”。
  我们这一、两代人福报都挺大的,你们有没有听过哪一家人饿死了?没有吧,饱食。有没有听过哪一家人冻死了?没有。只是听人家都买名牌的衣服而已,没有听人家冻死的,“饱食暖衣”。而且下一代没有人生目标,好像什么事都不关他的事,家里这些家务他也不去分担,好像每一天就浪费生命、浪费时光。“逸居而无教”,你没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则近于禽兽”,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欲望的满足。现在年轻人,可能你给他多少钱,他很快就把它花掉了。有没有?甚至于,他假如受到一些媒体这些色情的诱惑,那他可能会十几岁就做出很多不好的行为出来。
  这句话是四千五百年前讲的,“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所以不能不教育。重点是,现在这个时代,初中毕业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更高,是吧?可是不懂做人的人非常多。但是古代不识字的人都懂得做人,这个是值得我们去体会的地方。以前的人一字不识,可是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五伦八德”。现在呢?他学历很高,这些东西可能他都没有观念、没有概念。所以古代的教育,它的内容就是教“五伦八德”,就是教“伦常”。从内容来看。
  从目标来看,不一样,还有它的基础不同。古代的目标,在《朱子治家格言》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读书志在圣贤”。我们先不说我们下一代,请问诸位长辈、朋友,您这一生读书,你从小受教育,你心里面就清楚,我读书就是要做圣贤的,请举手?好,我也不能举手,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没有一个人知道,下一代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怎么会几千年来都知道的道理,到我们这一代人全部没有人知道?这一句经句影响了几百年的人,“读书志在圣贤”,可是到我们这一代,整个社会风气,读书志在赚钱,偏了,不知不觉就偏掉。其实应该讲,读书志在考高分,读书志在拿学历证书,最后再延伸到读书志在赚钱,哪一个科系赚得钱多,我就读哪个科系。
  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个思想观念有没有偏掉了?那都是利啦!假如一个人去当老师,他想要赚大钱,他会怎么赚?那就很麻烦,师道会被他毁掉。可是现在的人看他房子盖大楼,又开好车,还羡慕他。那个人是在毁掉师道,我们还羡慕他。
刚好最近我们有一个一年共学班,这些来参加的学长们也不简单,有的是大学老师辞掉工作,有的是公家机关的辞掉工作,就为了深入汉学,以后要弘扬汉学,我们马来西亚成立了汉学院。听他们分享,他们二十几岁而已,就有好几个就是读书的时候,老师收人家的礼物,结果他们父母比较不懂这个规矩,就没有送,老师对他就差别待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假如去当老师是为了赚钱,那这个后果不堪设想。坦白讲不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不是现在,在我那个时代,我常常就听到长者在谈,“某某人他那个孩子赚几十万是干哪一行的,赶紧去读那个科系。”已经好几代人统统是把钱摆在前面,而不是那个行业的价值啊!你说当医生,那是救死扶伤的价值,而不能先看到他的收入是多少。你说当律师赚得钱多,他假如看人家要离婚,统统赶紧帮人家办离婚,那他业绩很好,可是很多人他可以劝回来不用离婚的,他的心态所衍生出来的结果就绝然不同。
  孔子讲,这就是经书,“经书不可不读”,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很明白人生应该尽的道义,小人只想着怎么多自私自利得到他的好处。我们假如让孩子都是在追求利,请问我们家庭跟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人?培养出什么人?你们说的,不是坏人,是小人。坏人是犯法,小人是会把他爸爸妈妈气死,他也没有犯法。他完全不念恩德,可是法律治不了他,道德才能约束得了他。
  假如学校老师都是以赚钱为目的,这样的老师怎么办?要不要气得牙痒痒呢?不要了,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实实在在讲,我们受师范学院的教育,在伦理道德方面、在一个老师的师德方面,涉猎也很少。都是学什么?教学的技巧,语言教材教法、社会科教材教法,教材教法偏多。因为现在的教育里面都是主流是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多。而我们冷静想想,几千年来老师教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的一些现况,我们要了解。怎么样把它调回到真正教育最重要的“五伦八德”,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明白的。
  因为我们很冷静看看,整个教育现况,美国影响了多少国家的教育方向,可是美国的教育部长说他们的教育彻底失败,居然那么多人跟在他后面,不是很危险吗?而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了,西方比我们强的是他的机器这方面的,他的整个政治、教育种种都要跟我们中国学。奇怪了,这句话这么重要,怎么很少人提起来?反而是什么?全盘西化。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们连教育都学西方功利的教育,结果我们的下一代坦白讲,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思想呢?思想是什么?“功利”。
  美国的幼儿园就开始教竞争,这个是他们的大学里面的教授讲的,幼儿园就教竞争。竞争再提升变什么?斗争。斗争再提升呢?变战争。战争再提升?那麻烦了,现在都是核子武器,还得了?这是一条死路哇!其实你看现在全世界很多冲突的地方一触即发,那个核子弹真按下去,全球都受影响。
  所以四十多年前,四十来年,汤恩比教授就说了,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什么?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就是中华文化的儒、释、道教育。现在这么严肃的跟大家分析,是一定要回到我们老祖宗这些智慧,教回来。我们吃这么大亏,丧失民族自信心,懂的人愈来愈多,慢慢路就能调整正确。
  比方以我来讲,我自己也是读书考大学,在初中的时候功课也是很紧,有时候一天考六、七科都有。后来好像还胃发炎,很紧张,考那么多科。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大学四年,十六年,请问大家,你十六年学到什么对你一辈子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还记得多少?我们用了十六年人生最黄金的岁月,记了一堆考完试就忘了一大半的东西,有没有?
  可是很奇怪,我们学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学就没有忘,因为它是心性之学,它的目标是开智能。所以这些道理都跟你的心性相应,你不只不会忘,你还温故而知新。你二十岁对这句话的体会,跟你三十岁不一样,你四十岁再体会,愈体会愈深广,所以才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中学、大学读这句话我不相信,我说奇怪我读书很苦,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怎么会“悦”呢?原来读圣贤的书真的是快乐。
  我自己去教小学的时候,我不希望再逼学生的成绩,逼到他身心压力很大,发育不良,这种事我不能再干了。像我也是发育不良,我从小到大身材都是苗条的,没有壮过。这辈子还没有人说,哇,你看起来挺壮的。其实我是有壮的本钱,你们看得出来吗?我的肩膀很宽的,真的胖起来也是挺有体格的呢。我们现在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我们往后看也是一、两代人了,我们人生走过的弯路跟错路,有责任不能让后面的人继续走。所以我去当老师我不会随便发脾气打学生的,也不会说少一分打一下这种事情。我就曾经是这种待遇,考试卷发下来,“蔡礼旭一百”,我觉得很高兴,一百分。发完考卷没多久,老师说,下次月考,少一分打一下。睛天霹雳,我铁定被打。第二次考九十一分,打了九下。你看我印象都很深刻。
  其实坦白讲,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感觉人怎么活得这么无耐。为什么说无耐呢?孩子被打到……我们那些同学有的智商一百五十几、一百六十几,我才一百零八而已,他一百五十几,很聪明,统统超过我们很多,他打、打、打,打到不想读书了,最后连高中都没读毕业。他智商这么高,就打到对老师不能接受,就厌学。我不是怪老师,我是感觉很无耐是什么呢?我们的老师连礼拜六、礼拜天都没有放假,他的孩子还带到办公室写作业,他陪家人的时间这么少,他也很辛苦,怎么所有的人都辛苦,结果教出来也没有健康的人?那我们不是很无耐吗?
  你看孔子的时代教学生,带着几十个、几百个学生,他都不用课本,游山玩水,然后看到一棵树就开始讲故事,你看多欢喜、多快乐!以前的私塾老师是不用课本的,走到哪教到哪。我也很想有这个功夫,但是因为我们都是二十几岁才开始学的。
  所以看到老师们不懂这些伦理道德不能怪他,现在是什么?不要怪任何人,谁先接受谁先懂了,就有责任把这些老祖宗好的教诲介绍给他们。你就把这些好的“圣贤教育改造命运”光盘去送给这些老师,送给这些医生,他慢慢就懂。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他没有遇到一个真正好的缘分,其实一般的人在这种功利的社会价值观当中,不随波逐流,他是圣贤人,一般都不可能不随波逐流的。
  所以受到整个西方功利影响,变成我们学习的目标变赚钱。而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是读书志在圣贤。内容呢?“五伦、八德”。尤其我们的教科书:五经、十三经。基础是“天伦”、是“人伦”,教我们怎么做人。
  我们看五经,其中有一经是《乐经》,音乐,它已经亡失了,现在只剩下《礼记》里面的“乐记”,但是这一篇也非常精彩。大家听过古琴吗?你们没有听过?我再找机会请人弹给你们听,因为我们这次有一个学员他是诸城派的传人,他弹得很用心,我第一次亲自听他这样弹古琴,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在调整。我以前曾经看过整个宫、商、角、征、羽五音,跟金、木、水、火、土,跟肝、心、脾、肺、肾,它们都是相应的,这个理我懂,但是我不会弹,我不知道古琴有这么强的力量。所以他这么一弹,我觉得非常的舒服,身心非常的轻安。
  而且这个古琴的力量,它是天地之和,它那个磁场能跟整个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它可以通天地、感鬼神。我们都不懂,那个力量好大,几千年来我们整个国家是怎么治理的?“礼、乐、刑、政”。“礼”,你比方婚礼、还有祭祀,这个都是礼,祭天,这个都是礼;“乐”;还有“刑”,刑法;“政”,政治。这是四个治国最重要的元素。
  可是音乐也是博大精深,你要下功夫去了解才行。所以真正通乐的人他一弹,会百兽起舞,凤凰来朝。大家可以好好练一练,真的弹下去的时候凤凰都飞来了。但你要有内功,这要很有修养,因为它是真正中正之乐。那种音乐,你很哀怨,弹完之后你的心就平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非常有帮助。
  乐教是什么?您看六经里面,《六经》乐教,“广博易良”,你受音乐的教化,心胸非常宽广,很善良。大家留心,你到中国大陆去,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特别喜欢音乐,你看老百姓非常好客,脸都非常纯朴,眼睛都很亮,他们都有受当地民俗音乐的教化。他们的脸相跟住在大都市的绝对不一样,有没有?你看大都市的人看起来像有音乐的教化吗?有啦,rock(摇滚)那种。他没有听音乐的时候就有点呆滞,听到那个他就开始跳了,有点麻醉的味道,跳一跳身心又很累、很空虚。音乐还有好坏,是亡国之音还是治世之音都不一样。
  礼教,透过《礼经》教化的,“庄俭恭敬”,非常庄重,很节俭,很内敛,很有恭敬心,对人礼貌,“庄俭恭敬”,是《礼经》的教化。
  《诗经》,“温柔敦厚”,这是“诗教也”。大家看,温和、柔顺。您看现在的下一代有没有这些特质?敦厚,“敦”,很质朴、很厚道,“温柔敦厚,诗教也”。
  《易经》,易经可以算人的命运,还可以算整个国家的命运,它“e静精微”,这是“易教也”。您看心很定、很静,“精微”是可以防微杜渐,都可以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的孩子只想着怎么满足他现在要的欲望,他哪会考虑那么久。这些经典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
  包含《春秋》,孔子作的,它能“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就是《春秋》当中,他可以从很多历史故事当中了解到它的利弊得失,就让人时时都能以整个几千年的历史为借鉴,他就很有判断能力。这个君王错在哪?这个父亲错在哪?儿子错在哪里?现在人很多事情是非善恶都判断不出来。
  包含《书经》,“疏通知远”。《书经》里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古圣先王的教诲,所以他知道怎么处理很多事情,这是所谓政通人和这些智慧他懂得。所以全世界最精辟的政治哲学应该是这部《尚书》。比方《尚书》上面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知道之原因了,他可以洞察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的命运。其实刚刚这句《书经》的话,坦白讲就可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了,大家有没有感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那不已经讲完了这个世界的灾难从哪里来的?人心不善嘛,这是找到根本原因了嘛。人心一善这些问题都解决掉了。
实在讲,我们现在在念这些我们也没什么概念,你们都了解了?那受我一拜。这些东西这么好,我们了解得太有限了!我们的下一代绝对不能像我们这样了解得这么有限,因为他们现在就开始扎基础。这么高度的智慧,我们这么晚才开始学是遗憾,不能让后代再遗憾。
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了经懂得做人,懂得是非判断。而经书当中不变的真理,我们举最简单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常,这个“常”字很重要,叫常道,它不会改变的。《左传》当中说“人弃常则妖兴”,人弃了这个做人的常道,种种怪现象就出来了。
  比方说全世界有金融风暴,这很大的问题吧?五常叫“仁、义、礼、智、信”,它就是偏了这个五常才会有金融风暴,是吧?第一,那些造成金融风暴的人有没有替人家想?没有,不“仁”。他们都想着不劳而获很多钱,所以什么?不“义”。他们过那种生活都很挥霍,因为他们赚钱太容易了,无“礼”。是吧?他这样子赚钱违背真理,他在造罪业,他没有“智慧”,这样的人真正他以后的人生一定会很惨。他也不守“信用”。离了五常才会造成这么大的问题,这是全世界性的问题。
  再来,最近的,我们人跟人,夫妻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没有五常。有没有替对方想?“仁”。有没有设身处地互相体谅?没有。“义”,现在还没结婚就财产公证,怎么会有义?“礼”,人重视自己的名节、贞节,这是礼。现在这个观念没
有了,男女不互相尊重,无礼了。动不动就离婚,非常感情用事,无智。“信”,当时候的海誓山盟,在哪一棵树下,还是在哪一颗石头上面,统统忘记了。所以跟五常有没有关系?
你说团体当中君臣之间,为什么现在流动率那么高?领导者有没有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你真正要爱护底下的人。就像这个经文待会儿要讲到的,“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那怕是一个做小生意的人,你都应该要替他设想,更何况是自己的员工呢?员工他信任我们,他们的家人、父母也都信任我们,我们也有道义要照顾他们。
  现在变成什么?功利时代,把人当什么?当生产在线的一个工具,没有把人当人看。大家要冷静,这个都是非常偏颇的价值观。他受的是功利主义,他学的是什么?我要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他在算成本。他有没有算我这样子继续赚那么多钱,我的员工压力太大会跳楼,甚至会跳十几个,他管不管这个?坦白讲,假如我当老板,跳一个我就不想干了。是不是?我这个环境会造成任何一个人跳楼,那这个我收掉我不干了,给我每天赚一亿我也不想赚了,因为生命不是钱可以买回来的。
  但是大家冷静看,很多企业,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报纸上,突然四十几岁,科技界的精英猝死,几个礼拜连续好几个。后来深入了解,就是因为那些行业太累了,常常熬夜,过劳了都没有发觉,最后就累死了。甚至有一些公司还说:“你要我的钱,我要你的命。”然后他们在那样的公司做,都是什么概念?我再拼吧、我再拼吧,拼到四十岁我就别干了,然后我就可以存多少钱养我的老。规划四十岁就养老,人算不如天算,这么赚钱法有点违背自然,最后那一笔钱都拿到医院去花了。为什么?身体搞垮了嘛。
  待会给大家举几个“宽下”的例子,我看现在就举好了,不然大家不解渴。“宽下”,对待下面的人非常宽厚、仁慈。《弟子规》上讲的,“虽贵端,慈而宽”。以前的人他家里用的婢女,他怎么想?好好给她管教好,以后给她嫁个好人家,都为她这样想的。
  在古代有一个杨诚斋的夫人罗氏,七十多岁了,刚好在冬天,起个大早到厨房去煮热粥,然后让所有奴婢统统都喝,才去工作。她的孩子们看了都不忍心,“妈你都七十几岁了,天气这么寒冷,你何苦来哉。”结果他母亲讲,“这些下人全部都是父母的孩子”,设身处地想,都是他父母把他拉拔上来的,都是他们的心肝宝贝,“清晨这么凉,一定要肚子里有一点热能才好做事,不然对身体非常的伤。”所以她很为底下的人着想。结果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全部都是自己哺乳。为什么?她说假如让别人哺乳,就是抢了别人家孩子的母乳,这种事她不做,她都自己来。她四个儿子有三个都考上进士,一个村庄考一个进士就很难了,她是四个儿子有三个是进士,你看她的福报大不大?量大福大嘛,她都为人着想嘛。
  所以整个团体、企业是君臣的关系,一个领导者要仁、义、礼、智、信。有一个广东省的企业家,我听他分享一段话非常感动。他也是接受了传统文化,对他人生他懂得更深的去思考一些问题。他说本来他都觉得,他给国家纳那么多税,他是非常有贡献的,可是当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他考虑事情更深、更广。他发觉他有愧于社会,因为虽然他给国家纳税,可是他并没有重视他员工的教育。而他的员工有很多都是从乡下来的,几千里远、几百里远来到他的广东省,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孩子离乡背井来了以后,染上很多的恶习,因为他没有教他。身体搞坏了,很奢侈,根本就没有寄什么钱回去。三年、五年过后,还给他们家的却是一个德行非常败坏的孩子,他怎么对得起这些家庭呢?而这些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怎么对得起国家?你看本来只考虑给国家纳税多少钱,这是很短浅的。他的话感动很多企业家,现在很多企业家把企业变成学校了,都给整个员工上传统文化的课程。
  南京有一个菲尼克斯公司,它的总裁李慕松先生是非常有德行的一个长者。当时候我们在庐江,他用礼拜天亲自开车载员工,几百公里,亲自从南京载他们到庐江上课。为什么他亲自开?他说司机也有家庭,礼拜天要让他们好好陪家人,不能剥夺他跟家人、还有他休息的时间。他也是很替底下的人着想,所以他的企业做得很成功。他的员工说坐在车上都想:总裁是不是要带我们去哪里洗脑,以后孝敬他。假如你是老板,你这么煞费苦心,让他们去学习,他们还怀疑你怀有目的,你的心情如何?
  你们被问问题的时候要很进入状况,你们现在就是老板,知道吗?你们不能听问题的时候,嗯,我不是老板。你们看电影的时候,请问你们是谁?我相信,男孩子看,我是男主角,是吧?女孩子看是女主角。假如现在女孩子看要是男主角就挺麻烦的,是吧?女人都要像男人,男人都要像女人,就麻烦了。听故事的时候也是,我们就要想象我们就是那个主人翁,就更能体会他的心境。
  你这么为底下的人想,他还怀疑你,难不难过?难过。难过是怎么造成的?是自己希望他能理解我的用心,才会难过嘛。假如你并没有这样的希求,就不会难过了嘛。所以不是他让你难过的,是你有求的心让你难过的。Understand(明白吗)?
所以告诉大家,有一个故事,突然风吹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了。第二个人说,不是风动,是幡动了。最后有一个智者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你的心动了。这很有道理,任何遇到的事情能不能让你发脾气,不是那件事情决定的,是自己的修养决定的。举一个故事你们马上就听懂了。
  比方,新加坡有一对夫妻感情很好,经典里面说,“妻子好合”,感情很好,“如鼓瑟琴”,就好像琴瑟同鸣,非常好听的音乐。就是你听非常和乐的夫妻谈出来的话,你听了很舒服、很温暖。我确实有这个感觉,因为她的先生就说他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这个太太,那太太也说她最幸运的事就是嫁了这个先生。听起来让人家非常心向往之这种和乐的气氛。
  结果她的先生讲了一段话挺有意思,他说他有时候觉得很替他太太抱屈。为什么?因为他说到,当他的妈妈误会他太太,就是婆婆误会媳妇了,在骂他太太的时候,他太太会跪下去给他妈妈道歉。他妈妈已经误会他太太了,他太太还跪下去给她道歉。他说我看了,很觉得太太挺委屈的。
  诸位女同胞,委屈吗?你被误会了,还得跪下去道歉。我看你们的表情不觉得委屈。因为你们已经学了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不少年了,都是很有功底、功夫的。你说一般的女孩子听到了,马上,“哼!岂有此理。”
  可是当她先生讲完以后,他的太太马上接了一句话,她说,一点都不委屈,因为当我看到我婆婆生气的时候,我想老人家是家里的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她气出病来怎么办?我只想着怎么让她赶快把脾气降下来,所以我一跪下来道歉,她的气马上降下来,我心就安了。
  大家对于很多故事,要用心去感受感受。请问大家,故事结束了没有?没有,它会继续演。请问大家,误会会不会厘清?她婆婆过两、三天会不会发现,啊,我误会媳妇了。有时候明明自己放东西忘记了,还骂她媳妇,突然两、三天,“对呀,我放在这里,还骂我媳妇。”她一发现,原来是自己误会乱发脾气,媳妇还跪下去给她道歉,这种媳妇,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她会愈疼这个媳妇。所以吃亏是福。这个继续发展下去,婆媳之间就变成母女了。
  但是这个媳妇的核心在哪里?她为什么没有委屈?她为什么没有难过?她为什么不发脾气?因为她没有想自己。一想自己,“我太委屈了,我太吃亏了,我受不了了”,那就会有情绪。她只想着:赶快让老人家气缓下来。她没有想自己,就没有这些情绪。人的脾气从哪里来?从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怎么敢这样跟我说话?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以前对你多好!”这气就来了。
  今天讲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告诉大家,假如你听懂了,从今天开始,你是可以成为一个不生气的人。好不好?这种日子大家要不要过?只要你在任何人与人的相处当中,你快要动气的时候你马上转个念先想他,不要想自己,你气就下来了。你只要愈想自己,那个火就“砰”,就火山爆发了。
  比方,他的属下面对李总他这么为他着想,他还怀疑他另有目的。你假如是为这个员工想,你会感受到什么?他们好辛苦。活那么大了,对人都是怀疑,辛不辛苦?你看到一个常常怀疑人的人,你就想一想,他的人生累不累?很累呀!怎么让他的人生那个疑心能够放下,他就能不那么痛苦了。怎么把他的疑心放下?从我做榜样,把他的疑心放下。你看这个老板一转念,深呼吸,他要扭转乾坤。是吧?真的,一个人有疑心病,他的人生已经跟幸福不能画上等号了。所以学传统文化的人,愈多人怀疑你,你要愈挫愈勇,你要让他知道日久见人心,真的有一心为他好的人,就是你这么好的亲戚朋友,那整个对人的信心,就从我们身上扎根了。那你不只不会难过,你会愈被人家怀疑,愈有动力。所以你看,都是一念之间,苦乐在觉迷之间。
  诸位朋友,您现在有苦吗?你有没有好几天很难过?有一件事一直放不下,剪不断理还乱,连做梦都要梦。不要想得太复杂,你转一个念,你的苦就没有了,只要你肯依照经典去做。苦怎么来的?“自讨苦吃”。对呀,你转个念就变觉悟了,怎么还自己一定要抱着那个错误的思想观念?你们不相信,好,我用一句《弟子规》你们就马上转苦为乐,你们相信吗?相信讲的才有用。“恩欲报,怨欲忘”,你马上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你马上做,你马上人生就不一样。对呀,你现在有怨的马上放下,马上先想他的好,他就没有那么讨厌了,反而有点可爱。所以你看不是他的问题,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自己的心动了。老祖宗很有智慧的,他都找到问题的根本,不在枝末打转,枝末打转解决不了问题。
  刚刚跟大家提到,我们有学长小时候被老师吓得,我看他在自我介绍说他在初中的时候,在讲的时候那个表情还心有余悸。从这里我们要想一想,有没有我们做的哪件事、说的哪句话,好多年以后你那个亲戚朋友一想到还发抖,你要赶紧去跟他道歉,不然我们损阴德损得很厉害。你有没有听某人跟你讲,某某人一讲起哪件事,说到你就气得发抖,有没有?你们都没有,你们真的是老祖宗的好子孙,学了以后赶紧忏悔,该道歉的赶快道歉。
  我就跟这个学长分享,你一想到就紧张,这是烦恼,要转烦恼为智慧、为菩提,转烦恼为你人生的动力,这个因缘给你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你以后要传承文化当好老师,把师道给振兴起来,就是这个缘给你的启示。他这么一转,完全变成动力。甚至于你这么一转,自己好好的无私奉献,效法孔老夫子的精神,然后你还主动的带着礼物每一年又去拜见这个老师,他一想,当初把你逼得转学,你现在还对他这么恭敬,人都有什么?都有良心的,后来还知道你无私无我的在弘扬中华文化,你也跟他结了一个非常好的缘。所以不管是什么缘,最后都要把它转成善缘、好缘,就对了。
  君臣关系会有冲突,也是仁、义、礼、智、信的问题。包含下属,有没有设身处地给领导着想?当老板不容易,当领导也不轻松。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以前在单位里面服务,很会:这个领导这里没做好,那里做得不够。换我们自己当领导才知道,事情不好做。所以有时候言语不能太苛刻就是这样。
  你比方说,一个人往往是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当父母不容易,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是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抱怨过爸爸妈妈?你们都没有?再受我一拜。人有这个设身处地,才不会后知后觉。都真的自己体验过了之后才知道感恩,都有点太晚了。假如从小就设身处地父母的辛劳,那真的是父母的贴身的棉袄了,最让父母温暖的,时时都能体恤他们,这样的人到了单位去就时时体恤领导。
  “义”,下属有没有一份对领导的道义,对团体的道义。“礼”,要对领导恭敬,不能动不动讲话就很冲。“智、信”,处理事情都要用智慧,把事情办得更好,不能办到最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现在真的,没有这些态度,比方做秘书,做到最后变什么?变董事长变他的秘书,真是这样。秘书你要替董事长设想很多事情,他可能忘记了你要帮他记;结果现在变成董事长要来问秘书,“你事办得怎么样了?”那不就是董事长变他的秘书了吗?都倒过来了。也要诚信,曾经承诺领导的事情,再辛苦都要把它办到完。
  您看五常,可以解决所有大到世界问题、小到人与人的问题。而这五常的道理全部在经书里面,怎么可以不读呢?
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八德有两个说法,合在一起是十二个德目。我们细细去想想,所有家庭、社会的问题,是不是就是这十二个德目做到了,就不存在?
  “孝、悌”,家里还有冲突吗?“忠”,还会有跳槽这些事情吗?还会有卷款潜逃吗?把整个团体都要搞倒掉的事情吗?“信”,还会有这些诈骗、黑心食品吗?“礼”,还会家里人跟社会上的人与人会冲突吗?现在不只无礼,你稍微惹到他了,他把你打得半死都有,他就无礼了。“义”,讲道义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离婚率?怎么会有这么多见利忘义的事情?“廉”,就不贪污了。“耻”,就不会做无耻的事情了。“仁、爱、和、平”,这个世界就很和谐了。所以“经书不可不读”,他才懂做人,开智慧之眼。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clsfx_150112d.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老师演讲录《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第三集)07-049-004-006  
感恩老师!&&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上上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