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代言央视在哪个国家言讲过中国经济问题

||||||||||
最新播报:
中国经济下一程需重视的八个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做主旨演讲
13日,在“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了题为“中国经济的下一程”的主旨演讲,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以下为演讲实录:
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条件
  中国经济的下一程,首先要从“新常态”谈起。我们对新常态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违背了市场。比如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持续的高速增长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能够持久。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转入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前的中国实际情况。
  高速增长带来五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资源过度消耗;二是生态恶化;三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四是普遍低效,五是为了促进高速增长我们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爆发后,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西方的发达国家都是尽量地从技术创新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忙于高速增长,耽误了时间,所以这是我们要牢记的重要问题。
  另外,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们的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一般经济学认为,7%,甚至6%-7%的区间是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同样是不容易的,而且并非转入中高速增长就真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因为它需要重要的条件: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结构调整,中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二个问题是当前我们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首先要分析下行压力是如何形成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先要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再想用什么办法找出对策。现在不是增长率本身的问题,而是增长速度放慢的问题。另外也应看到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代价过大,像近期出现的问题就是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建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再加上在这段时间内很多地方产能过剩,各种因素叠加所产生的后遗症。产能过剩的最大问题一个是造成消耗,二是浪费了资源。前几年我们超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浪费资源的增长,没效率的增长。
  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要稳步增长要看基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今天我们的基数和十年前相比,更不要说和二十年前相比,基数是越来越大的,每增加1%的难度也更大,这样的状况不可持续,它是一个递减的过程。所以说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也给我们今天的继续增长带来了困难。
  第三,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带来若干问题。这种不稳定给我们的出口、对外贸易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遇到了两个困难:日本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东南亚国家在低端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生产率虽然比我们低,但是他的工资便宜。所以我们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困难和国际经济形势是有关系的。
  第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后,想要扭转局面为何困难重重?结构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形成这么多过度投资,现在要扭转过来不是容易的事情。结构调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是要带来损失的,但能不能忍受这个损失,能不能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坚持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艰巨性,结构调整绝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五,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不能性急的,一个能真正占领市场的技术创新需要经过多年积累的。比如深圳的华为,华为也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他现在是收成期了,但华为也意识到不能止步,还要继续创新。
  今天的主题是“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在探索,谁都不知道以后互联网会把我们推到什么地方去,这是经济学界也难以预料的问题,但这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互联网的作用是巨大的,呈现出很多新技术,让结构调整变得更为顺利,但是否能拉动经济的发展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
  正因如此,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还是要坚持这两点:一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这一关非过不可;二是技术创新,要走群众创新创业的道路。思路上要坚定,不要再幻想,也不要老调重谈,经济的大起大落对我们没有好处。所以我们还得讲宏观调控,着重放在定向调控,因为定向调控就是结构性的调控,重视微调和预调,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
  未来,高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
  第三个问题是观念上的转变,高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这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过去讲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经济增长率高,新出现的工作岗位就多。这个观念在过去是符合情况的,因为中国经济还在比较低的层次上运行。现在情况变了,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经济增长,来实现高科技的发展。所以对当下来说,就业问题不是靠大量投资就可以解决的。
  最近我在企业考察,这个企业未来的厂长在工地上向我介绍,他们进行了大量投资,我就问他,你增加多少就业?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个都不增加,还得裁员。我问为什么呢?他说现在的投资和过去不一样了,技术创新的投资是完全现代化的。比如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效率是提高的,但不增加就业,原来年纪大的工人被重新安排,有的就退休了,年纪轻一点的工人要再培训,进来以后首先得是一个技术工人,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我再问其他的企业,当前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他们说不是靠高投资解决,而是把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民间有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创业,创业增加了就业。还有就是把企业很多部门分散开来,一个部门就是一个创新单位,自己有一帮人在里面工作、发展、赚钱。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有所改变,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劳动力,现在也不主张你出去打工了。首先是学技术,学技术了以后就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你。另外出来以后可以创业,甚至他出来学了技术再回家去创业。民间存在着极大的创业的积极性,这就是中国未来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预料,20年以后不需要写字楼,完全采取职员在自己家里办公。所以我们对就业的观念需要改变,这就意味着解决就业未必靠高投入。当然,尽管技术在改进,但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加强人力培训还是需要的。
  “钱荒”主要是贷款难造成的
  第四个问题,高利率未必能够抑制通货膨胀,这是新观点。过去传统观念里通货膨胀是由于投资太多、消费太旺等原因导致的需求过大造成的。这种形势下能够用紧缩的办法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70年代初在美国发生了滞胀,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失业,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于是当时主流派经济学家都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按照传统的凯恩思理论总需求大了就是通货膨胀,总需求小了就有失业,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可能并存的,70年代出现的二者并存就是滞胀。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找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想办法研究为什么有滞胀。当时经济出现了两种垄断力量,一种垄断力量是工会,工会认为他能控制工人的行动,他坚持一点就是工资必须刚性,就是工资只能升不能降,工资降了罢工。但经济上还有一种垄断力量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认为价格是他控制的,所以他有价格的刚性,价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东西销掉也不能下降。两种刚性的同时存在,于是经济生活中就像小孩玩的跳背游戏。经济学家主张去按住小孩,如果两个手把两个小孩全按住了那工资和物价就都跳不起来。这完全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但尼克松居然接受了。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就是70年代美国著名的工资冻结、物价管制的措施。后来搞不下去,尼克松的政策就破产了。
  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接受了供给学派的观点,因为主要的问题在供给,供给有问题才出现这样的结果。通过创新产生更多新产品,集中创新成果带动经济增长,美国从80年代以后经济摆脱了停滞,通货膨胀也解决了。这个经验告诉我们不能短视。今天的通货膨胀,就是投资过多、需求过大造成的,该投资就得投资,银行该放低利率就放低利率,才能适应新经济。“钱荒”怎么来的?我在浙江专门为这个问题走了好几个市考察,它不是货币供应不足,M1、M2的供应都挺多的。“钱荒”主要是贷款难。银行感到民营企业靠不住,如果贷款收不回来问题就大了,所以就找国有大企业来贷款,就找他信得过的国家独资的企业贷款。可是这些国有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钱,贷款利率还低,那怎么办呢?转放出去,把钱转放出去。
  民营企业贷不到钱,就找国有企业分借一部分钱,你钱多利息高那你就承担;另外很多人贷不到就求助于自己人,在浙江就流行一句话“现金为王”,就是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把现金拿在手里,有了现金就有了一切,资金链不会断,产业链会顺畅,有投资机会就能下手。家家企业都是超正常储备,超正常储备以后结果现金储备量大了,所以M1、M2没变但还是紧张。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发生通货膨胀,一定要多方面考虑。
  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第五个问题,任何行业都应该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我在河北沧州考察,沧州的肃宁县专做裘皮,有些人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以前裘皮主要卖给俄罗斯,但卢布没购买力了,所以肃宁裘皮即使比欧洲便宜得多俄罗斯人也不买。我给他们几句忠告:一是“让产品更具有个性化”,因为当前的消费和几十年前是不一样的,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都属于那种排浪式消费,赶时髦的,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消费是个性化的;
  二是“让服务更人性化”,你和顾客打交道,你板着个脸,好像我是对你恩赐一样的,那就错了;三是“把品牌打到国外”,目前中国的品牌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品牌是靠多年的产品和质量建立起来的;四是“把消费者留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买到质量好的马桶盖人们又怎么会出国买呢?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都是可以解决的,自贸区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常给研究生讲一个案例,一个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找了四个推销员各带一批样品到指定的和尚庙里推销。第一个推销员一把没卖掉,因为和尚说光头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销售了几十把,他跟和尚们说梳子除了梳头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如刮头皮止痒、美容等,所以在和尚庙卖了几十把。第三个推销员卖了几百把,他观察到庙里香客很多,香火很旺,但香客们磕完头后头发有点乱,香灰掉到头发上有点脏,于是他就去找方丈,说你庙里香火旺,香客这么热情,你们庙里面得关心他们,在每个佛堂前面放几把梳子,让他们感觉庙里关心他们,他们来得会更勤快。于是他卖出了几百把。第四个推销员销售了几千把。他直接找方丈和方丈聊天,你庙里出去办事有人事关系要打通吧,攻关得有礼品,木头梳子是最好的礼品,可以在木梳上刻上“佛在心中”、“积善为本”,把它变成了庙里的名片了,这样一来他卖出几千把木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市场可以创造,市场创造以后产品功能发生了变化,用新功能代替旧功能创造市场。我们在市场的问题上难道不应该这样考虑吗?今天我们要打出去一定要让产品增加新功能,一定要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打开、创造新的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人视角
  第六,经济人和社会人的问题。以前所有的经济学书里面的谈到的都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就是说经济人是从最低成本考虑的,是从最大收益考虑的,一定要符合最低成本和最大收益。经济学一定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的,但今天的世界正在变化,我们就可以讲经济人假设是不够的,社会人假设渐渐抬头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人不完全从经济人角度考虑,也从社会人考虑。
  比如说有AB两个地方都可以进行投资,在A投资利润高,成本小,在B投资利润没他们那么高,成本却比他们大。所以从经济人出发人都在A投资,偏偏有人从B考虑,愿意在B投资。为什么在B投资呢?有各种理由,第一个理由是B是我的故乡,我已经发展起来了,我有钱了,可故乡还那么穷,我愿意在那里投资办一个工厂,解决下岗问题,这是从故乡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个人可能是这么想的:我从小在那里生活过,在那里上学、工作,人多瞧不起我,我没出息,我离开那里创业了,现在有成绩了,我就回来给你们看看我是不是你们眼里那样没有出息,回来办一个大企业,改变你们过去的成见和对我的看法。还有一个人过去在这里生活了一段,做过一些对不起人的事情,今天可能感到内疚了、后悔了,现在自己成功了、创业了,我就在那里办一个厂,到当地赎我过去的错误。
  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今天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的社会人的想法逐步增加,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可能是有限的。
  重视“第三种调节”——道德的力量
  第七,发现和利用好第三种调节。我们过去讲的第一种调节是市场调节,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手在调节,用市场规律调节;后来是政府调节,用政府有形的手来调节,用法律法规、政策来调节。那么有没有第三种调节呢?市场的出现是几千年前的事情,部落之间发生了商品交换,才产生了市场。政府调节更晚,有了国家和政府以后才会产生。但是人类在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出现前存活和繁衍是靠道德力量在调节。有了市场和政府调节后,道德调节也在发挥作用,常言道“小乱居城大乱居乡”,发生小动乱乡下人往城里跑,投亲靠友认为城里跑比较安全,所以小乱居城;大乱居乡,发生大动乱城里人都往乡下跑,但是大乱的时候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但人类还是存活下来了,社会还要继续延续。没有市场不要紧、没有政府也不要紧,还有道德力量调节存在。
  我们要重视第三种调节。道德力量就是文化调节,文化调节就是每个人都自律,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规则,这就是文化调节。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都促进了人类道德力量的自律,这对我们今后也很有用处。
  重视资源配置效应,让国有经济增值
  第八,重视资源配置效应。多年以来,经济学中研究的生产效用就是投入产出之比,投入不变产出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假定产出不变投入减少了也是生产效率提高了,所以生产效率是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叫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假定投入是既定的,把配置方式调解一下效果也有了,用A方式配置产生M效应,用B方式配制产生M+1效应。这个观念出来以后产生了两种效率并存,生产效率着重在微观领域内的企业管理、生产部门管理;资源配置效率着重在宏观方面,宏观方面能够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我们今后更要重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有资产外溢,效率有提高吗?能否把它配置得更好?换一个方式来配置,如果它的效率比现在提高的话,那会给国家增加更多国有资产。
  最后,经济的未来实际上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它的变化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二是急剧变化而且可能是加速度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预料到30年,特别是50年以后的经济是什么样子,还有蓝领和白领的区别吗?货币的用处还有多大?企业的规模会不会变得很小?将来还有人会买汽车吗?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今天想不到的,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因为这种经济中的重大变化可能最早就是异想天开的,但异想天开的事或许最终会成为事实。所以每个人都在学习的阶段,每个人都在摸索的阶段。(来源:新华网 思客 作者:厉以宁)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大咖齐登《对话》讲台 王健林三句话总结万达15年
在《对话》诞生的2000年,那是一个世纪之交的特别时刻,那是中国与全世界有着强烈对话愿望的时刻,当然也是世界特别有愿望和中国对话的特别时刻。很多人说这是对电视领域的一次惊艳,到2000年到2015年,我们执着,我们坚定,我们一路前行,我们和中国经济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而这一刻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记录中国经济所有精彩,我们更记录下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每一个人他们身上的这份坚定和执着。在十五年的特别日子里,也是《对话》向携手走过了15年发出的一次共同的致敬。在过去15年来,无数知名企业家登上了《对话》的讲台,他们把自己的精彩呈现给了世界。而你们是共同的见证者,无论是20年,30年,感谢你们一直都在。
  《对话》创始人陈红兵十五周年独白
  谢谢大家,大家刚才说了半天书的事,其实我说不看书也可以,但是要看《对话》。《对话》在这个地方是一个翅膀,它的定位是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但是后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分享思考过程。其实在《对话》这个舞台上,很多人都是思考过程,今天看到这么多高朋满座,我心里其实很激动,我看到每个人后面都有故事,都有过程,包括李东生,李东生先生在做《远征心得》的时候,他让我去,我说不去了吧,他说一定要面对这个东西。他说做都做了,来了也可以说。15周年,像上过《对话》,没有上过《对话》的人,要征求或者众筹你们的思想思考过程,每年大家把你们的思考过程,都通过手机发到央视《对话》的app上,我们截取出众人有智慧的人的思考过程,然后多年以后,每年一本我们基本上就成了思考的宝库。
  如果你像刘永好先生、蒋锡培先生、马云先生在做什么,你检查一一查他们40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你们40岁的时候在做什么。这是众筹的思想。今天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今天来确实有点小激动,大家能够收获思想、奉献思想,尤其是思考的过程。
  当年我们开机做第一期节目的时候,是思科的老总来的,他们提出的是,我来《对话》,你们出谁?我们好多人他都看不上,后来他说好在张维迎老师是剑桥毕业的,他开了场,他怎么样看我们《对话》,我们可能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谢谢大家。祝大家愉快。
  下一场《对话》:王健林to王思聪?
  在十五周年现场,我们问到了下一位你最想看到谁和谁对话,现场观众说,最想看到马云和星云大师对话,最想看到柳传志和他的夫人对话,同时,提到王健林,现场沸腾的喊出了王思聪的名字!
  陈伟鸿:马云星云对话。最希望看王健林先生跟谁对话?
  观众:思聪。
  陈伟鸿:听到了吗,健林故意装作没有听到。
  王健林:听见了。
  陈伟鸿:那么多媳妇候选人。
  王健林:我不会跟我儿子对话,差一辈。
  王健林在《对话》十五周年表示,他不会跟儿子对话,因为差一辈,或许,国民老公公一向家教特别严苛,根本不用对话,直接用手呢…。
  十五年,你想过自己最想和谁《对话》吗?也许对《对话》来说,十五年是一个结束,是另外一个开始,那对你呢?回顾十五年,你更多的是感动还是后悔?下一个十五年你要怎么过?也许这是你关注《对话》回顾中国经济这十五年后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话》最全能的嘉宾柳传志:为股东负责,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
  柳传志: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有200多年了,我想这200多年前的人是无论想不到以后电发明了,社会、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大概个人电脑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兴起的时间是在40年前,那时候我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做一个科研人员。那时候真的打死我也想不到后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出现以后,社会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15年前,我那时候已经是一个做了16年企业,摔过不少跟头,基本懂得思考的人了。在那个时候个人电脑如日中天,联想集团在这个行业里边,在中国已经是首屈一指了。但是那时候我心里确实感到有紧张、有隐忧,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1984年我创业的时候,我们这个行业里边我想应该最少不少于有5万个企业,当然,联想那时候会是最后一名。但是经过了15年以后,也就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行业里边剩下的顶多不到5%,其他的全被淘汰了,被技术创新、物竞天择的规律淘汰。那时候我想我怎么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联想应该怎么做,根据我们当时的情况,我还是准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当时,商业界最时兴的管理理论是专一、再专业。在1998年的时候,我有幸到GE的克劳顿村,这是一个他们学习的基地,在那住了10天,我了解到GE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金融、发动机、医疗器械、生化等等方面都展开了多元化的经营,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但是负责经营当时的人是杰克韦尔奇,在跟他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到他是个超强大脑,像我这样的人没法跟他比,因此我有研究了一套投资+实业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并配以适合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就这样,我们就踏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我们这个公司联想控股,应该讲当时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们做了两件事了,一个是把原来已经取得阶段成功的电脑行业的业务交给了杨元庆、郭为他们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展翅高飞。而我和另外的年轻人,朱立南他们开始进入了风险投资这一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边我们想杀出一条新的道路,就是建立了联想控股公司。
  联想控股公司的愿景中有一句话,就代表了我们整个的想法,这句话就是,我们想要在若干的行业里边有自己的领先企业。而刚才我也讲了,当时时兴的商业理论跟我们的这个想法是并不一致的。我们走了15年了,这个15年我们到达了通往我们愿景目标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标志当然就是我们今年6月在香港H股上市。这个15年在这个期间由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的不断的创新,厚积薄发,使得我们整个社会、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是要努力消化这个变化,学习这个形势。所以上市以后的三个月,我们一直按兵不动,在认真地研究形势,当然主要是研究我们想要进入的行业的形势。在学习、在研究战略战术,始终在沙盘上反复演练。
  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但是要坚决。因为始终刻在我们心中的一句话就是,“为股东负责,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谢谢。
  《对话》最任性嘉宾王健林:15年后还希望看到《对话》在!
  王健林:谢谢。谢谢。首先要祝贺《对话》节目开播15周年,《对话》也是央视著名的品牌栏目,坚持15年依然有生命力,这是很难得的,很多节目我记得当初很多有名节目现在已经见不到了。5和10对中国人都是一个吉祥数字,逢5、逢10一般都要庆祝一下,所以这里祝贺央视能够坚持15年,希望再有一个15年还能看到有《对话》这个栏目。
  我这15年我自己总结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一个从小到大的15年,15年前万达还是大连市的一个小规模的区域性企业,正是16、17年前发展走出来,走向全国,那么由一个区域性公司现在变成一个,夸张一点地说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到今年我估计资产会超过1000亿美金,收入也接近500亿美元,这个企业做到这个规模,在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这15年来我们经历一点点发展,许许多多的挫折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第二句话,就是说应该是一个不断转型的15年,15年前万达只是一个单一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多元企业。正是央视《对话》开播那一年,2000年,万达决定我们第一次转型,从住宅房地产转向商业不动产,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反对者居多,赞成者居少,因为那个时候房子是非常好卖的,跟现在不一样,短缺时代。所以大家觉得为什么特别好卖的时候,市场也短缺的时候,你们要折腾自己,我就是从我们公司的两名员工的重病得到启示,我说这个企业将来我们发展到老的时候,大家岁数都大了,还有没有现金流来支撑呢?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义,要找到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所以觉得还是商业不动产这个现金流比较符合这个特点,所以开始我们第一次转型。
  历经坎坷,我们自己说过,当了220回被告,但是打赢了220场官司,输了两次,在不断调整当中,现在万达已经成为全球不动产的第一,从开始进入行业15年,把一个企业变成一个行业的第一,也是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2006年开始我们自己的第二次转型,就是从一个纯粹的房地产企业,商业不动产也是房地产,那么从这个行业当中转向文化和旅游。那个时候我们刚刚进入电影这个行业的时候,全国票房不到十亿,我投资的时候很多人反对我说,全国票房不到十亿,就算10%的利润也就1个亿,你每年投资一个亿怎么收得回来。我给大家讲,为什么你不看到发展100亿收入那一天呢?我说我们来带头。在最低谷的时候我们进入,那么大家也知道随着万达电影产业发展,万达在电影产业方面已经可以这么讲,今年或者明年会做到电影产业全球规模最大,我们加上海内外所有从事电影行业的总收入,明年就会到50、60亿美元,在电影行业里面也是我们最大的。
  我们有两个设计电影公司上市,这两个公司合起来市值都是1000多亿,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后面四名行业,四家上市公司,从第二到第五的总和,一看就是有了梦想,有了对转型的坚持,也获得一个成功。
  紧接着就是我们始于4年前的我们的第三次转型,我们从一个国立企业,立志要发展成为一个全球一流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很多人以为是不是有国际业务才叫跨国企业。国际化企业实际上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国际业务企业,把产品卖给全世界就叫国际业务。
  第二,国际化企业,在国外有一点收入,有几个地方有投资,但是在比重上不够。真正的是我们所追求的,成为第三类跨国企业,就是不但收入大,而且至少30%以上来自海外。那么我们四年前开始我们的第三次转型过程,经过现在四年发展,也获得长足进步,现在已经接近2成收入来自海外,所以我们觉得再经过4到5年奋斗,我们希望2020年我们1000亿美元的时候,至少有30%来自海外。所以说我的第二个15年,就是一个不断转型,不断改变自己的15年。我的第三个15年,那就是继续追逐梦想,发展的15年。
  前两个15年万达已经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从国立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接下来这15年,我们自己过去的15年,我们开展了国际化的步伐,但是现在我觉得离我们自己的要求还不够,所以我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要永远秉持梦想,秉持奋斗这个精神,继续筑梦,现在也正好国家提出来中国梦,我觉得中国梦就是我们无数企业梦所构成的,我希望我们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成为真正的一流的跨国企业。
  我觉得在过去15年当中,除了我们自己企业的奋斗,自身的努力,应该说我们还是要感谢国家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给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同时,还要感谢我们在发展当中许许多多给我们支持的这些朋友和这些商家。应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我们也不可能发展成这样子。
  第三,还是要感谢央视财经频道,也是我们这15年大家一起成长这么一个过程。
  最后,也感谢大家在座的各位能够听我罗哩罗嗦的几分钟的演讲,谢谢大家,谢谢。
  马云新发型!他被评为《对话》颜值最高嘉宾?
  马云曾经说过男人的智慧和外貌成反比,十年后,好像又在用自己的造型验证智慧跟才华跟容貌完全是正比的关系?
  听说,《对话》十五周年马云换了新发型?回望十五年,马云说,更好的在2016年?他又想放大招?且听他回首十五年!
  马云:谢谢《对话》栏目,也祝贺《对话》栏目15周年。其实15年来我好像上过五次《对话》,所以在这儿也记录了阿里巴巴和我本人的成长,感谢《对话》给我了机会,我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看着柳总,王总,还有刘永好我今天也看见了,看到他们很多的思想,商业的这种光芒,鼓励了我、支持了我,我特别感谢《对话》。
  其实我这个人没这个习惯去思考回忆昨天的事情,我这个脑袋比较小,所以不断的提醒自己,这里的东西要格式化。因为不能记得太多,脑袋小,所以我记得不多,所以我永远去花时间去考虑未来的15年、20年、30年该怎么发展,如果一定要让我说过去的15年的话,我自己这么觉得我不是做得最好,但毫无疑问,我们这些人是最幸运的。
  在过去的15年,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自己的无论是颜值也好,能力也好,学识背景也好,家庭背景也好,如果作为平均值的话,我应该在负2,低于水平线。但是如果不管我多么的努力,我最多能够做到正3或者正4。但今天很幸运我可能超过了正5、正6。多出来的两三分其实不属于我,我也在问自己到底会哪来那么多福气,怎么会走到今天。
  过去的15年,每天应该是如履薄冰,非常艰难,别人看到的是你成功的一面,但别人肯定不会看到我们犯错误、沮丧、倒霉的一天。在座所有的企业家我们都知道,其实我们付出的跟我们得到的一定是我们得到的看起来比较多,但是我们付出的其实也非常之多。
  15年之前,我刚创业之前我是个老师,我心里面看不起商人,商人唯利是图,就是做点买卖,赚点钱而已。
  从商15年,我觉得我以我作为商人而感到骄傲。我从没想到商人可以为社会做这么多事情,可以担当那么多,可以创造那么多的价值。所以15年,我本来以为自己只干不了超过10年,但是我坚持了15年,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坚持多少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中国,感恩互联网,感恩我所有的团队。我相信没有互联网,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中国的开放,中国的改革,没有我的团队,我肯定走不到今天。可能今天为止还在正2、正3之间,不管我多努力。
  以前刚创业的时候想过问题,说如果马云能够成功,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今天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所以我确实很少去思考过去经历了什么,但是一直在思考未来我们还会经历什么,这个也许是更大的。所以对不起主持人,我确实很少回忆过去,我忘得特别快,但是对未来如果大家有问题,我可以跟大家一起畅想未来。谢谢大家。
  央视财经著名主持人陈伟鸿激动演讲:《对话》这十五年
  陈伟鸿:今天非常特别,到今天开场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特别不敢相信我和我们的《对话》已经共同《对话》了15年的时间,在这15年的每一个周末,我们都跟他们如约相逢,我相信无论对于我,或者对于您来说,跟他们的《对话》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一场又一场思想的盛宴。
  我记得15年当中,我《对话》的第一位嘉宾名不见经传,也许现在很多人几乎都认不出他,他叫“米林林”他是15年前第一个拿到了风险投资的大学生创业者,当年她拿到的10万块钱在今天看来也许不值得浓墨重彩,但是我之所以记住她的原因是,她身上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精神。在今后的15年里,我一次又一次的在一个又一个的创业者身上不断的看到,而他们也组成了今天浩浩荡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洪流。其实在《对话》的现场,每一个人都是创业者,无论他是否功成名就,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柳传志先生,是15年我的《对话》历程当中接触次数最多的一位嘉宾,每一次见到他,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我想这不仅仅因为他老在说联想是我的命,而是因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背后,是他的那份从来没有停歇过的创业的激情。
  15年的时间过去了,对比15年前,我发现在柳总的脸上多了一个新的表情,这就如同他在我们节目现场留下的那句话,困难无数,从来不动摇。
  15年,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漫长的奔跑,而对每一个企业家来说时刻需要的是处在冲刺的状态,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像马云、王健林、李东生或者许许多多这些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工作日程,你就会发现,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日程表背后,是他们的一份坚持,还有不放弃。
  有的朋友打趣地说,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沮丧的事情是,那些比你有才的人,居然比你更拼命,我想说的恐怕就是这些吧。还好一切都来得及,只要你愿意改变现状。从这一刻开始让激情燃烧你,让你和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对话》的节目现场,我们呈现的并不仅仅只有企业家的激情,有时企业家的一份悲壮或者是悲情,也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大屏幕上的他叫史玉柱,在20多年前,他比今天的马云先生还要红,他是很多年轻创业者心中的偶像,但是一座没有建成的巨人大厦,却成了绊到巨人的一颗巨大的石头。如果我们把史玉柱的创业史写成一部剧的话,在《对话》的现场,上半部他的成功和辉煌我们并没有浓墨重彩,反而是对下半部的失败和痛楚细细的描摹。
  至今我还都记得,这期节目现场的那一个时刻,史玉柱静静地坐在节目现场,认真的聆听每一个人对他的质疑,对他的询问,而后留下的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巨人大厦建不起来,但是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半年之后,他真的做到了。岁月无情的江湖上,其实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出局者,但只有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承诺的人,才会被我们记住。我们《对话》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称号,叫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对话》有的时候很财经,《对话》有的时候也很温情。接下来的这个时刻,来自于一期特别的《对话》,叫“两岸随缘”。它记录了辗转于大陆、台湾、香港的一次生命救助。在《对话》节目的现场,当身患白血病的小庄严(音),通过大屏幕看到海峡对岸为他捐献骨髓配型成功的黄奕儒的时候,血浓于水的真情感染了我们现场每一个人。在那一刻,我突然间很喜欢《对话》,因为我发现他可以在纯财经的冷色调当中,让你和温暖不期而遇,让你可以拥抱生生不息的希望。这就是《对话》的魅力所在。
  15年,总有人说,对话实在是太牛了,但是我感谢大家用“牛”这个字来感谢对《对话》的褒奖,的确,我们有特别牛的嘉宾,比如吴敬琏先生,我记得他的原因不是他高深的经济理论,而是他在现场吐露了心声,他说他最喜欢的音乐是斯贝塔娜的《我的祖国》,因为音乐可以让人变得非常平静,让我们可以相信世界无比的美好,只要你愿意为这样的美好而去努力。当然,我们还有这样的嘉宾,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还有这些坐在观众席上的表情和面孔,都是你所熟悉的,他叫马云,他叫李彦宏。
  我们《对话》之牛,还可以通过《对话》录制时候的背景来展现,大家来看我们身后有六辆高铁,价值10亿。作为主持人,主持的15年中,我还觉得有一个特别牛,就是《对话》现场的这一份气场,让所有人可以放下他的拘谨,让他还原成一个更可爱、更普通的人。
  大屏幕上看到的这位重量级嘉宾,是贝瑞特,他是英特尔前任的CEO,没错,你看到的动作没错,他在《对话》现场脱下了一只鞋子,你可能想象不到,位高权重的他为什么在中国现场拖鞋呢?是因为他懂得中国一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还有一位嘉宾很牛,巴菲特,他从来没有向别人展现过他钱包里有多少钱,但是他在《对话》现场,拿出了自己的钱包,让大家看一看,投资大家的家底到底有多丰厚。
  其实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一个挺牛的代言人,这是观众对他的称号,她叫希拉里。她走进我们节目现场,说我很喜欢你们节目的名字,《对话》。
  和希拉里不一样,我更喜欢《对话》的方式、态度和内容。15年的时间里,我们就用“对话”这两个平实的字眼,记录了中国经济所有的前行,也记录了所有到现场的企业家,他们身上的那份激情、深情、悲情、热情,我想这一份情感张力,就是《对话》和所有人一起演奏的一场生命的交响、经济的交响和时代的交响。让我们对时代寄予我们的这一份厚礼致敬。
  对话中国经济15年!发生了哪些让大佬都震惊的事情?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15周年庆典在央视总部大楼举办,柳传志、王健林、马云等一众商界大佬都来了!《对话》在之前做了一个调查问卷,面向300位行业人士,其中100位是知名企业家,有100位是经济界人士,还有100位是经济人士,在300位的知名人士当中,他们觉得在过去15年中国经济最意想不到的变化是什么呢?排在第一的是占了36%,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第二个是房地产的价格占到了9%。那么庆典现场的商界大佬们觉得过去15年中国经济最意向不到的变化是什么呢?
  王健林:房价过高 房地产成为最不受待见的行业
  王健林:对过去15年房价,这房价过高,所以房地产行业也成了最不受人待见的行业,挣钱不少,但是烦恼更多,都成了一个被批判的对立面。所以我就觉得房地产虽然挣钱,但是名声不好,老被别人批,我已经开始转型了。
  马云:我们需要证明自己不是唯利是图的人
  马云:我觉得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会发展的更好,变化很快,但是会变化的更好一点。我刚才在想房地产老板不被看好,其实互联网公司现在也不被看好,我们现在也变成破坏那个行业、颠覆那个行业的标准了。我们不是活带别人眼里,我们只活在自己心里。所以我们要证明我们不是那些唯利是图的人,我们创造利润和利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大家一样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看好。
  柳传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柳传志:这15年的最近两三年,我相信后面还会有更大的浪潮,就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我们过去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做事情,现在却是中国到外国投资,而且把外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市场联系,或者是中国的企业跟外国的市场的联系会越来越紧。这可能是未来这几年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冯仑:口袋里的钱多到天上去了
  万通控股集团董事长 冯仑:15年最大的一个意想不到,就是所有在座的人口袋里的钱都上到天了,我觉得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数的概念,觉得美元是巨大的数,现在一看美元都不是大数,现在你算一个公司市值,拿人民币算好像都不好意思了,这个变化真的是出乎意料。
  刘永好: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得了
  刘永好:15年前,我到国外去看,国外的食品了不得,琳琅满目不得了,现在健林收购那么多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的互联网企业到全球最大之一,联想柳传志也上市了,不得了,拿我们的农产业也开始在海外,我们在澳大利亚收购最大的奶牛场和肉食品加工企业,好多地方也建了工厂了。现在15年过去了,中国的农业产业,食品企业发展了,这是过去没有想到的
  李稻葵:房价意外飙升
  李道葵:房价意外飙升确实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过去15年,我相信财富的增加速度比我们经济增长速度还要快。刚刚我们一位老总讲到,他没有想到的是,腰包的钱增加很快,财富增加快的一个后果,一个自然后果就是资产价格要上来,过去15年,什么样的资产供给量相对有限呢?房地产,土地供给量相对有限,所以很自然,房地产价格过去15年出现了当时意想不到的上升。我相信未来15年,恐怕情况会有所不同。
  更多内容关注敬请关注9月20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
  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张晓丽 张宁 摄影:郭刘佐
  本文编辑:姜美羊
  王健林谈房价:一线城市还会持续走高!责任在谁?
  9月14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举办的15年庆典活动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对未来的房价进行了预测,他说:“未来房价走势,我觉得两分法。一线和一些少数的二线城市可能还会持续走高,特别对于北上广深这一类的,国土部还要出台刚性约束用地的文件,这种高房价可能也是限制城市过于庞大的一个门槛儿。其他多数城市可能出台一个稳定,甚至不排除有下降风险的。”
  王健林还回答了主持人谢颖颖提出的“过去15年房价暴涨”的问题,他说“过去15年房价过高,所以房地产行业也成了最不受人待见的行业,挣钱不少,但是烦恼更多。都成了一个被批判的对立面,原来一开始都认为就是企业把房价搞上去了,最后大家终于搞明白了,其实房价高的原因不完全在企业,是多种因素综合推高上去的。”
  经济学家李稻葵也对15年来房价快速上涨进行了解读:“15年我们房价增长了很多倍,这确实是15年前大家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过去15年,我相信财富的增加速度比我们经济增长速度还要快。过去15年,什么样的资产供给量相对有限呢?房地产,土地供给量相对有限,所以很自然,房地产价格过去15年出现了当时意想不到的上升。我相信未来15年,恐怕情况会有所不同。”
  马云、柳传志、王健林为何"聚在一起"!他们说了啥
  《对话》诞生的2000年,那是一个世纪之交的特别时刻,那是中国与全世界有着强烈对话愿望的时刻,当然也是世界特别有愿望和中国对话的特别时刻。于是,这样带着一档全新气息的节目,最终被冠以一个非常平实的名称“对话”,闪现电视荧幕,当它横空出世那一年,很多人说这是对电视领域的一次经验。
  从2000年到2015年,《对话》15岁了,我们一路前行,我们和中国经济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而这一刻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记录中国经济所有精彩,我们更记录下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每一个人他们身上的这份坚定和执着。
  9月14号下午,马云、柳传志、王健林等17位企业届的知名大咖也齐聚央视,回顾15年来的中国经济的变化,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从他们的精彩演讲中,我们看到了15年来的变迁和未来的机会,他们都说了啥,在这期《对话》节目播出之前,我们先睹为快,更多内容关注敬请关注9月20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最新演讲实录)
  【马云:从商15年 我为自己是商人而感到骄傲】15年前,我心里面看不起商人,商人唯利是图,就是赚点钱而已。从商15年,我为我作为商人而感到骄傲。我从没想到商人可以为社会做这么多事情,可以担当那么多,可以创造那么多的价值....。。
  马云:从商15年 我为是商人而感到骄傲
  其实我这个人没这个习惯去思考回忆昨天的事情,我这个脑袋比较小,所以不断的提醒自己,这里的东西要格式化。因为不能记得太多,脑袋小,所以我记得不多,所以我永远去花时间去考虑未来的15年、20年、30年该怎么发展,如果一定要让我说过去的15年的话,我自己这么觉得我不是做得最好,但毫无疑问,我们这些人是最幸运的。
  在过去的15年,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自己的无论是颜值也好,能力也好,学识背景也好,家庭背景也好,如果作为平均值的话,我应该在负2,低于水平线。但是如果不管我多么的努力,我最多能够做到正3或者正4。但今天很幸运我可能超过了正5、正6。多出来的两三分其实不属于我,我也在问自己到底会哪来那么多福气,怎么会走到今天。
  过去的15年,每天应该是如履薄冰,非常艰难,别人看到的是你成功的一面,但别人肯定不会看到我们犯错误、沮丧、倒霉的一天。在座所有的企业家我们都知道,其实我们付出的跟我们得到的一定是我们得到的看起来比较多,但是我们付出的其实也非常之多。
  15年之前,我刚创业之前我是个老师,我心里面看不起商人,商人唯利是图,就是做点买卖,赚点钱而已。
  从商15年,我觉得我以我作为商人而感到骄傲。我从没想到商人可以为社会做这么多事情,可以担当那么多,可以创造那么多的价值。所以15年,我本来以为自己只干不了超过10年,但是我坚持了15年,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坚持多少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中国,感恩互联网,感恩我所有的团队。我相信没有互联网,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中国的开放,中国的改革,没有我的团队,我肯定走不到今天。可能今天为止还在正2、正3之间,不管我多努力。
  以前刚创业的时候想过问题,说如果马云能够成功,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今天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所以我确实很少去思考过去经历了什么,但是一直在思考未来我们还会经历什么,这个也许是更大的。所以对不起主持人,我确实很少回忆过去,我忘得特别快,但是对未来如果大家有问题,我可以跟大家一起畅想未来!
  【柳传志:联想15年的两件事】柳传志:我们做了两件事了,一个是把原来已经取得阶段成功的电脑行业的业务交给了杨元庆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展翅高飞。而我和另外的年轻人,朱立南他们开始进入了风险投资这一领域,建立了联想控股公司。
  柳传志:联想15年的两件事
  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有200多年了,我想这200多年前的人是无论想不到以后电发明了!大概个人电脑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兴起的时间是在40年前,那时候我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做一个科研人员。那时候真的打死我也想不到后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出现以后,社会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15年前,我那时候已经是一个做了16年企业,摔过不少跟头,基本懂得思考的人了。在那个时候个人电脑如日中天,联想集团在这个行业里边,在中国已经是首屈一指了。但是那时候我心里确实感到有紧张、有隐忧,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1984年我创业的时候,我们这个行业里边应该最少不少于有5万个企业,当然,联想那时候会是最后一名。但是经过了15年以后,也就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行业里边剩下的顶多不到5%,其他的全被淘汰了,被技术创新、物竞天择的规律淘汰。那时候我想我怎么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联想应该怎么做?根据我们当时的情况,我还是准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当时,商业界最时兴的管理理论是专一、再专业。在1998年的时候,我有幸到GE的克劳顿村,这是一个他们学习的基地,在那住了10天,我了解到GE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金融、发动机、医疗器械、生化等等方面都展开了多元化的经营,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但是负责经营当时的人是杰克韦尔奇,在跟他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到他是个超强大脑,像我这样的人没法跟他比,因此我有研究了一套投资+实业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并配以适合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就这样,我们就踏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我们这个公司联想控股,应该讲当时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们做了两件事了,一个是把原来已经取得阶段成功的电脑行业的业务交给了杨元庆他们这些年轻人,让他们继续展翅高飞。而我和另外的年轻人,朱立南他们开始进入了风险投资这一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边我们想杀出一条新的道路,就是建立了联想控股公司。
  联想控股公司的愿景中有一句话,就代表了我们整个的想法,这句话就是,我们想要在若干的行业里边有自己的领先企业。而刚才我也讲了,当时时兴的商业理论跟我们的这个想法是并不一致的。
  我们走了15年了,这个15年我们到达了通往我们愿景目标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标志当然就是我们今年6月在香港H股上市。
  这个15年在这个期间由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的不断的创新,厚积薄发,使得我们整个社会、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是要努力消化这个变化,学习这个形势。所以上市以后的三个月,我们一直按兵不动,在认真地研究形势,当然主要是研究我们想要进入的行业的形势。在学习、在研究战略战术,始终在沙盘上反复演练。
  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但是要坚决。因为始终刻在我们心中的一句话就是,“为股东负责,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
  【王健林回首过去!三句话总结万达15年↓↓↓】
  ①一个从小到大的15年,万达由一个小规模的区域性企业,变成了世界级的企业,15年历经挫折,我们没有放弃!②一个不断转型的15年,万达由一个单一房地产企业变成了整合性多元化的企业,15年三次转型,坚持筑梦!③一个一起成长的十五年.。。
  王健林:我这15年我自己总结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一个从小到大的15年,15年前万达还是大连市的一个小规模的区域性企业,正是16、17年前发展走出来,走向全国,那么由一个区域性公司现在变成一个,夸张一点地说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到今年我估计资产会超过1000亿美金,收入也接近500亿美元,这个企业做到这个规模,在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这15年来我们经历一点点发展,许许多多的挫折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第二句话,就是说应该是一个不断转型的15年,15年前万达只是一个单一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多元企业。正是央视《对话》开播那一年,2000年,万达决定我们第一次转型,从住宅房地产转向商业不动产,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反对者居多,赞成者居少,因为那个时候房子是非常好卖的,跟现在不一样,短缺时代。所以大家觉得为什么特别好卖的时候,市场也短缺的时候,你们要折腾自己,我就是从我们公司的两名员工的重病得到启示,我说这个企业将来我们发展到老的时候,大家岁数都大了,还有没有现金流来支撑呢?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义,要找到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所以觉得还是商业不动产这个现金流比较符合这个特点,所以开始我们第一次转型。
  历经坎坷,我们自己说过,当了220回被告,但是打赢了220场官司,输了两次,在不断调整当中,现在万达已经成为全球不动产的第一,从开始进入行业15年,把一个企业变成一个行业的第一,也是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2006年开始我们自己的第二次转型,就是从一个纯粹的房地产企业,商业不动产也是房地产,那么从这个行业当中转向文化和旅游。那个时候我们刚刚进入电影这个行业的时候,全国票房不到十亿,我投资的时候很多人反对我说,全国票房不到十亿,就算10%的利润也就1个亿,你每年投资一个亿怎么收得回来。我给大家讲,为什么你不看到发展100亿收入那一天呢?我说我们来带头。在最低谷的时候我们进入,那么大家也知道随着万达电影产业发展,万达在电影产业方面已经可以这么讲,今年或者明年会做到电影产业全球规模最大,我们加上海内外所有从事电影行业的总收入,明年就会到50、60亿美元,在电影行业里面也是我们最大的。
  我们有两个设计电影公司上市,这两个公司合起来市值都是1000多亿,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后面四名行业,四家上市公司,从第二到第五的总和,一看就是有了梦想,有了对转型的坚持,也获得一个成功。
  紧接着就是我们始于4年前的我们的第三次转型,我们从一个国立企业,立志要发展成为一个全球一流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很多人以为是不是有国际业务才叫跨国企业。国际化企业实际上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国际业务企业,把产品卖给全世界就叫国际业务。
  第二,国际化企业,在国外有一点收入,有几个地方有投资,但是在比重上不够。真正的是我们所追求的,成为第三类跨国企业,就是不但收入大,而且至少30%以上来自海外。那么我们四年前开始我们的第三次转型过程,经过现在四年发展,也获得长足进步,现在已经接近2成收入来自海外,所以我们觉得再经过4到5年奋斗,我们希望2020年我们1000亿美元的时候,至少有30%来自海外。所以说我的第二个15年,就是一个不断转型,不断改变自己的15年。我的第三个15年,那就是继续追逐梦想,发展的15年。
  前两个15年万达已经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从国立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接下来这15年,我们自己过去的15年,我们开展了国际化的步伐,但是现在我觉得离我们自己的要求还不够,所以我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要永远秉持梦想,秉持奋斗这个精神,继续筑梦,现在也正好国家提出来中国梦,我觉得中国梦就是我们无数企业梦所构成的,我希望我们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成为真正的一流的跨国企业。
  我觉得在过去15年当中,除了我们自己企业的奋斗,自身的努力,应该说我们还是要感谢国家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给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同时,还要感谢我们在发展当中许许多多给我们支持的这些朋友和这些商家。应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努力,我们也不可能发展成这样子。
  第三,还是要感谢央视财经频道,也是我们这15年大家一起成长这么一个过程。
  最后,也感谢大家在座的各位能够听我罗哩罗嗦的几分钟的演讲,谢谢大家,谢谢。
  柳传志、王健林回忆与马云初相识,马云相当有煽动力!
  (马云:十五年前做互联网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对话》十五年特别节目中,让这些大佬也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十五年,也许在他们身上的不仅仅是经历,说是沧海桑田也许一点不过,商场如战场能够叱咤十五年的人也为数不多,在《对话》的舞台上,见证过很多大佬的十五年,回忆十五年前,他们当年怎么互相评论?
  柳传志:回忆初相遇马云,不是因为颜值
  柳传志:我是大概2002年、2003年跟马云第一次正式见面,对他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不止是因为颜值的问题,主要是他的……
  陈伟鸿:言论的问题。
  柳传志:对,他讲话确实很有煽动能力,当时他讲的话我觉得很有意思,是不是能实现,当时心存怀疑。但是跟他深一步接触以后,后来逐渐成为朋友,就被他说的话,后来真能做成就深深打动了,不是一般的打动。
  陈伟鸿:那是?
  柳传志:那就是2003年,在2004年前后,他说过一些话,比如说他认为在网上,他的淘宝将要做到几百亿的流量,当时我就觉得现代话说,马云你识数吗?几百亿,2000年代的时候还是很大的一个数,过不了几年人家就是几千亿。在这个当中,我跟他接触感觉不是他的运气,他中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个让我确实对他刮目相看,而且他后来说的话在我心里分量越来越重。
  王健林:我跟马云认识远一点,因为我们行业隔得太远了。那个时候大概10年以前,比柳总说的晚一点,开始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公司搞互联网的,那个时候也看到他的广告。那个时候已经叫阿里巴巴了,只是说你的东西到网上来卖,卖得很快,分别找到不同的人来忽悠这个事,那个时候就开始关注他的公司。但是说老实话,互联网这么快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生活,这一点还是没有遇到这么快。
  马云、王建林、柳传志各相隔十岁,巧合还是注定?
  在《对话》十五周年现场,谈论十五年前大家初次相遇时的状态,谈论当年对互联网的认知时,惊人的发现,好像无意中暴露了年龄,所以,主持人陈伟鸿也顺势问了一句他们的年龄,结果…
  陈伟鸿:其实让我们惊讶的不仅仅只有互联网,包括风险投资,在当年我知道柳总有一个态度,不太认可,不太看好风险投资,最初,现在您已经义无反顾开始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开始帮助更多企业成长了。
  柳传志:那可不是,刚才我讲了,其实我们2000年的时候第一件就是,我领朱立南做的事就是开始做风险投资,我们可以查一下历史记录,联想投资就是在2000年成立的,现在叫君联资本,但是现在确实某些观念还是落后的。比如像马云,像马化腾,你们BAT这几家大公司,这个结构为什么是VIE结构呢?实际上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实力跟不上这个形势,国家也跟不上,所以才能使得国外的人成了他们的最大的投资者。我们看到的东西可能更现实,而美国人确实看的东西比我们超前,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反思。
  陈伟鸿:其实这样的视野会不会跟年龄有关系,我发现三位坐在一起是间隔非常清晰的三个年龄段,是吧。柳总。
  柳传志:我是1944年出生的。
  陈伟鸿:然后王总是54年,马总是1964年。
  马云:十五年前做互联网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马云:应该讲2000年我对自己是没有底的,但是对互联网是有底的。我记得在96年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我是1995年开始注册的,应该讲中国我可能是第一个注册做互联网的人,所以很多人讲其实我比张树兴还要早大概半年多,他在中关村贴了一个,我们离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时候,我在杭州已经干了一年,只是在杭州没有人关注我们。
  我那时候跟我的同事讲,互联网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中国,但是是不是我们,我们不知道。我们未必会成功,但是有人一定会成功。所以这是我那时候的感觉。到2000年的时候我觉得已经是势不可当,是只是我希望能够抓住这一步,几乎这几年来,每次看到的东西,开干,结果人家都冲在我前面,结果2000年的时候,我们希望不要被互联网这一波给淘汰掉了。我从九几年开始干到2000年,几年以后我最怕起一个大早,赶一个晚集。刚才听两位老总在讲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就是中国企业家跟世界优秀企业家没有半点区别,我们年龄有区别,从事行业有区别,但是所有企业家的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刚才柳总讲最早跟我认识,我记得那一天我讲的时候柳总是,反正我是没有看出来,可能我情商比较低,我没有看到柳总有怀疑的神色,我是一如既往地讲我的。但是后来柳总一旦发现,因为他很关注我们的公司,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突破1千亿的时候,柳总那时候跟我越来越多人接触,每次接触我们的,然后对产业,对互联网的理解,他就像一个很谦虚,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大家,大家中的大家,但是他的倾听、学习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回去就改变。
  跟健林董事长一样,我觉得在他身上看到,不仅有一种胸怀和魄力,更重要的是执行力,不把事情能够做出来。这些方面我在全世界,我很荣幸,我学的英语有机会跟世界所有的大企业家交流过,我觉得这些学习能力,强大的执行力以及情怀,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其实我觉得互联网2000年对我是一个情怀,其实人就累在情怀上面,所以这些人都很累。
  大佬回忆十五年前最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事情是什么?他们怎么说?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20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对话》十五周年特别节目!
  顶级商界大佬的私人书单
  央视财经(记者 张晓丽 张宁 摄影 郭刘佐)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 “十五周年庆典” 于9月14日在央视总部大楼举行,柳传志、王健林、马云等一众商界大佬云集,回想过去十五年,展望未来十五年。在《对话》现场独家揭露经济大佬书单。快来跟着大佬来看书,说不定你就成为了下一个15年的商界精英!
  马云推荐:金庸小说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第一,我对看书有不同的看法。我看书不多,我觉得人一定要看书,但是看得多不等于这个人有知识,有文化,我不看书很久了。不看书的人也别灰心丧气,有些人天生不会看书,有些人天生不会读书,但是不等于不会干事。社会本身,智商是看书出来的,情商是练出来的。而这个世界注重人们感觉的时候,情商显得更为重要。我以前看书不少。但是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我看的,重复看,不断看的书,孔子的《论语》,《道德经》,佛家的佛经,这三样东西是我受益最深的,这些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我觉得人类2000多年来,智慧有了巨大的变化,书层出不穷,但是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人性本身没有改变,知识让我们这些人对外部世界越来越了解,现在我们眼睛看到另外的星球,但是我们对内心世界并不了解。如果这些书让我们懂得自己人的性格,你了解自己,就知道世界怎么回事,我自己这么感觉。我唯一看完,并且看完很多遍的书那就是金庸小说。我觉得这种给我不断的想象空间,我不舍得再看一遍,看书就是快乐,但是我不看书不等于我不买书,我买了很多,家里放着,我一直期待退休以后慢慢看。
  柳传志推荐:《鱼羊野史》、《晓说》、《枭臣》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我现在读的是高晓松写的《鱼羊野史》和《晓说》。我觉得高晓松也是一个高容量大脑,从今天到世界,从今天到历史,从各行各业,除了商业以外,很多事情自己认为有根有据的,说的比较通透,他讲得有些事情我还专门打电话问他,你是不是真有根据。没有什么对商业上的直接影响,只不过是想人活得更明白一点。另外,我想跟马云讲,看好的网络小说是比看金庸的小说还有意思,我给你推荐一本叫《枭臣》,是一个穿越小说,我觉得比金庸小说好看。其实读书也有会读和不会读的事,我刚才觉得像高晓松为什么是最强大脑呢?确实很快看完了以后,几乎能够把所有东西记录下来,而且非常流利的表达出来。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读的时候能够把自己摆进去,读某些书的时候,把我放在书里面人的位置,去思考,我如果是他会怎么做好,这样看完以后就会有心得,我觉得对做企业依然有帮助。
  王健林推荐:《万达哲学》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万达哲学》之所以一直在畅销榜前几位,一是因为说实话,二是因为是我自己写的,没有用枪手。我把我以前的二三十篇演讲整理,大概花了一两个月整理吧,发布出来。现在已经发到50多万了。而且这本书我没有拿到版税,那个钱对我来说太少了。我今年读的书不多,刚刚读了日本的书,作者我记不住名字,这个书我读过,为什么重新翻呢?我觉得这三年中国经济有一点难受,看看有没有跟日本20、30年有没有相象的因素,或者能够找到一些预防的办法,这个书很早以前,这个书出了15年,我等于又重新读了一遍。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太近了,中国会不会陷入将来的滞胀,就去近邻看看有没有答案。
  300位经济大佬推荐:你值得读了再读
  那么在《对话》的调查中300位经济大佬又有什么好书推荐呢?小编整理推荐前五名,值得你读了再读的好书如下:
  《论语》
  推荐指数:★★★★★
  《乔布斯传》
  推荐指数:★★★★
  《罗马人的故事》
  推荐指数:★★★
  《三体》
  推荐指数:★★★
  《激荡三十年》
  推荐指数:★★★
  推荐:《对话》十五年最关注的五本书籍
  《对话》走过十五年,采访了无数商界政界名流,又有什么好书推荐呢?在十五周年庆典上《对话》也推荐了五本书,大家看看你看过吗?
  《富爸爸 穷爸爸》
  推荐指数:★★★★
  《谁动了我的奶酪》
  推荐指数:★★★★★
  《旧制度大革命》
  推荐指数:★★★
  《21世纪资本论》
  推荐指数:★★★★
  《从0到1》
  推荐指数:★★★
  更多内容关注敬请关注9月20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
  刘江峰:致力于有所作为
  这次受邀参加《对话》 “15年特别节目”的录制,感触良多。如此大规模的录制,数百位企业领导人济济一堂,这个中国经济领域的金牌节目的影响力和高度,无需更多的赞誉之词来证明了。
  自世纪之交《对话》诞生以来的十五年,也是中国经济实力腾飞的十五年,更重要的,是中国民营企业价值迅猛增长的十五年。我们有了营业额和市值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也有了在全球都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这是整个中国企业界、企业家们,孜孜努力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经济和科技领域最为经典的栏目,《对话》15年来一期期高质量的节目,是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走向辉煌的最佳注解。很多中国的明星公司、企业家,在企业和个人的关键时刻点,都通过这个节目,有所呈现。15年来《对话》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整体轮廓乃至关键细节的一面镜子,成为中国经济业“正在记录的历史”。
  在参加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柳传志、王健林、马云,乃至刘永好、李东生等等嘉宾,真诚的发言触人心弦。虽然在业界看来,柳(传志)总早已可以算作功成名就,但他仍然表示,还处在阶段性的成功。马云在发言时说,更多的应该是感谢这个时代——这也可以视作对我们所有企业领导者们的提醒。
  这是最好的时代,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我有幸参与其中,创立多点Dmall这家公司。也算是开启人生后半场。黑格尔说,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
  距离上一次参与录制《对话》的时间并不算太远,主持人陈伟鸿机智地称呼我们四个参与录制的创业者“新的F4”,高兴的是,时隔不久,在本次录制过程中,我们再次相遇,有人说,我们四个人是Future Four。当更多的我们,以创业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介入到这个社会之中,致力于将自己的人生奉献于有所作为,确实让人有“行走之中不孤独”的温暖和幸福感。
  温暖和幸福感,也许只能是心中的角落存留。身为创业者,更多的仍然是每天面对各种挑战,有些是预料得到的,有些则是突如其来的,无论是哪一种,留给我们的,只能是迎之战、战之胜。因为,只有当企业的领导者,一直居安思危,心存焦虑和不安,他的企业和员工,才有可能稳定工作、幸福生活。我理解,这是我们这些选择创业的人,必须背负上的责任,而柳传志、王健林、马云这些企业家,更是背负了这一责任数十年,才有今日的成就。
  不论是成熟的公司,还是刚刚创立的企业,作为领导者,当我们踏上创业的征程,就必须面对一次次抉择,必须承担更多人工作甚至生活的责任。在我创立多点Dmall公司时,我曾认真考虑,初衷是什么,未来的年月里如何才能不忘初心。
  一些成功的企业,乃至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是很好的参考。谋其上者取其中,即便心存高远的理想,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也必然要面对繁忙甚至琐碎的工作,多多少少也有阶段决策和长远战略有所区别的情况。
  但最终,正如《对话》 “15年特别节目”中,陈伟鸿所言,这是中国人更为自信的15年,我们更希望,未来十五年,因为万众创业,因为不辜负美好的时代,因为我们这一批人的努力,让中国15年后的经济更为坚实,让人们能够生活的不仅更为自信,而且更为幸福。这,也就是所谓创业者的“突破小我”。
  陈向东:让商业定义时代的伟大
  当我们说到西方文明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西方的商业文明。提及商业文明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是在推动商业文明背后的那些商人们或者说企业家。比如,当我们提及美国的商业文明时,我们会想到苹果背后的Steve Jobs、微软背后的Bill Gates、伯克希尔背后的Warren Buffett、Facebook背后的Mark Zuckerberg,以及Google背后的Lawrence Page和Sergey Brin,等等。
  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中的分量更加举足轻重,这个背后也是因为在世界大舞台上有了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名字。像现在大家非常熟知的、在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BAT,就是最好的例证。2005年我第一次到哈佛商学院学习,学习的案例当中几乎没有中国的案例。据说15年前在哈佛课堂里面更多学到的是西方的案例。从2010年开始,美国的课堂上开始讨论更多的中国企业,我记得很清楚的是2010年在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讨论过淘宝案例。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交易,引起巨大轰动,外媒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概念公司,上市后的阿里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所以,当我们再次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发展,展望未来发展更大的源动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后的人们,以及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市场经济当中闯出一片天地的那些真正的榜样、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们。
  《对话》节目是伴随着我本人成长最重要的节目之一。《对话》15年,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对话的15年,是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的15年,也是更多中国企业家开始为世界所熟知的15年。当《对话》节目15年来做一个总结,做一次真正的回望,做一次自我对话的时候,我在想,《对话》中的那些人们的心目中,对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对话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日下午两点,当我走进《对话》节目录制的贵宾厅的时候,其实答案已经明了。
  那时我看到了TCL的李东升,他是中国第一个进行海外收购的,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并购的经验;也看到了打造拥有世界竞争力的农产业龙头企业的刘永好,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粮食话语权;当然,我也看到了国务院教育参事汤敏,把更好的教育带到更多的贫困边远地区;还有我们F4,被别人称为F4的四位创业者,离开以前的大企业的“冒险家”,正在路上打拼的创业者。以至于有人说,参加这期《对话》的嘉宾在中国占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分量。
  这期《对话》的主嘉宾是联想控股的柳传志、万达集团的王健林、阿里巴巴的马云。我们想到柳传志的时候会经常想到他所带领联想的复盘文化,会想到“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想到王健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万达强大的执行力文化,以及万达在过去缔造的一个又一个神话;想到马云的时候,会想到阿里巴巴拥抱变化的文化以及对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引领。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榜样,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试图寻求更好的榜样。柳传志对实业、投资、项目的孵化以及对于人才梯队方面的培养;王健林从地产到文化到旅游,到综合性生态的布局;马云从电子商务到大数据到整个线上线下结合,以及整个投资的生态布局,我想都可以作为意欲成为伟大企业的创业者们领悟和汲取的。
  参加《对话》15周年盛典,近4个小时的录制,有四个地方蛮触动我的。
  第一个触动我的是主题演讲。柳传志、王健林、马云每个主嘉宾都有一个5分钟的主题演讲。三个人,三种风格,三种画面,三种精彩。其实,你作为一名创业者坐在台下,当他们在演讲的时候,自己也会紧张起来。你会想如果你是他,会做怎么样的主题演讲。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这样的舞台,给你5分钟,你会怎样诉说你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创业的梦想。后来我也了解到,柳传志的演讲稿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一个被称为超常规的企业家,如此严谨认真,实在令人感佩!
  第二个触动我的是陈伟鸿的“光阴的故事”。《对话》15年,采访过那么多的企业家,有那么多的珍贵镜头,把那些珍贵镜头进行再发现,再编辑,再精美地呈现,也是超越想象的。我参加过多次陈伟鸿主持的《对话》节目,每次都能感受到一种惊喜。陈伟鸿在现场所讲述的“光阴的故事”,真的是一气呵成。我想,其实那不仅是《对话》的15年,也是他自己的15年,也是我本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到现在的15年,也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和《对话》节目一起成长的那些人的15年,更是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的15年。后来跟伟鸿聊微信的时候,我说“怒赞《对话》15周年盛典”,陈伟鸿说“狂谢你们的怒赞”。
  第三个触动我的是现场的那些“企业家大佬”。我们都知道,其实参加这样的节目,即使是大佬也只有一两个问题的对话而已,但是我发现大家的这种投入令人感动。非常有意思的是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教授也参加了这次节目,非常不幸的是他迟到了,原因是他非常环保,每次骑着摩托车前往,结果那天路上出现状况就迟到了。这也是精彩的画面之一。
  第四个触动我的是我们这几位F4。非常好玩的是,自从我们几位一起参加《对话》节目后,竟然有不少人说我们几位是创业F4。刘江峰从华为荣耀总裁位置离开创办多点,现场我们坐在一起,其实也是在对话,当然更有在谈合作;还有离开万科创办优客工场的毛大庆,每次都非常乐观,看上去就像打了鸡血一般的;以及离开联想做后汽车市场的张后启,他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却非给自己贴一个“不靠谱、不入流、不将就”的标签,而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
  创业每天都是忙得一塌糊涂的,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像别人一样的闲暇。常常是白天刚处理完一百件事情,夜里又想起还要做的一百件事情。但是,所谓没有时间并不是觉得有压力,而是一种责任。有那么多人信任你,有那么多的小伙伴选择与你同行,有那么多的用户喜欢信赖你的服务,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奋力奔跑,全力奔跑。张后启在和柳传志对话的时候,柳传志强调了学习和学习能力。我想我自己从去年6月和伙伴们一起创办跟谁学,其实每天何尝不是在学习啊,何尝不是与跟谁学所有的小伙伴一起奋力前行啊。我们非常幸运,有近30万的老师选择入驻跟谁学平台,有近3万家机构选择入驻跟谁学平台。有时深夜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时,我会自我发问:我们是何德何能,得到如此多老师的信任;我们是何德何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有那么多创业者加入跟谁学;当然,我们是何德何能,有如此大的福分尽情享受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
  对了,现场有一个小花絮。有一个观众给柳传志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和柳青对话,你会对话什么?柳传志笑而不答,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我猜测,柳传志的心中该是非常骄傲吧。对柳传志而言,他创办了联想,也是柳青的父亲,以前人们都说柳青是柳传志的女儿,以后会不会说柳传志是柳青的父亲呢?可能这才是柳传志的另外一种非凡成功!还有,《对话》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书,我分享的是《一网打尽》:从1994年由一张门板临时拼成的工作台,3位员工和一台电脑,跪在坚硬的地板上忍着膝盖的疼痛打包,到发展成为今天全球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贝佐斯缔造了亚马逊万货商店的神话。
  岁月匆匆,有人价值归零,有人却价值倍增,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在属于我们的时代出现。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商业文明,当然还有在这个时代和我一样的有着大梦想的创业者们,让我们相互勉励,时不我待,唯快不破,全力以赴,马上出发!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健林谈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