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银行分业经营营状况

欢迎登录步步为赢&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
> 我国企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来源:时代光华&&& 10:11:09&&&您是第30位阅读者
成功的企业管理,应该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员工,并且让他们努力工作。但事实上,我们通常很难直接寻找到最适合企业的员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我们可能会接受有潜力的人进入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企业培训,以使他们能够与工作更好地进行匹配。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培训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企业员工培训投资仍严重不足。
中国各类的企业员工培训在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除职能错位举办子弟学校和政治任务性质投资助学外,真正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投资微乎其微。据对28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2.2%(职工人均教育经费仅49.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
(二)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模式单调僵硬。
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知道方面,64%的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几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企业一提到培训,就是来场讲座,外派学习一周等清一色的&单调品牌&,从来或者说很少考虑自身需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
(三)企业员工培训培训实践效果差。
培训实践的效果分指两方面,其一为失败的培训,即企业所实施的培训对于原状并无直接或间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毫无促进效果而言。其二为训而无用的培训。&用&是指培训后,可以将所学用于现实实践中。既然有了一种能力,就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不是培训后,原来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仿佛培训的那段日子只是企业好心施舍的一个特殊&福利&。培训效果的转化并不好,课后的培训评估也不到位。
相关内训课程推荐:
《》培训讲师:
《》培训讲师:
小编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评论将在审核后发布成功。
评论:≤1000字
&&相关资讯
&&相关讲师
&&&团队管理和执行力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
&&&企业管理者培育专家
&&&管理咨询培训专家
&&&组织学习系统导师
&&&业内公认的资深顾问
&&&军事战略、管理专家
&&&沙盘模拟演练教练
&&&高级讲师
&&&运营流程及服务管理专家
&&相关课程
&&每日点击排行当前位置: &
& 精选文章
分类:/ / /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2005中国企业十大财务难题调查
郑洪涛 沙源/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提。在这里,财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的环境是功能发挥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及其财务人员的现状,解剖财务管理的难题及其根源,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新理财杂志社共同发起了“2005中国企业十大财务难题”调查。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是先期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总会计师岗位证书班、企业财务总监班、企业领导人财务知识培训班的学员中座谈和调查提炼后甄选的。后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相关培训班和中国会计视野网支持下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框架与设计企业财务工作,或者准确地说企业财会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了用于指导会计核算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过渡期新旧两种核算理念、两种核算方法的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这样的冲突会出现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记量、记录及报告的全过程中,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问题。找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顺利地实现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进而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趋势虽然使得国内企业对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但认识并不意味着重视。所以,本次调查对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深远的意义。此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常常因核算问题、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所以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也有必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的财务难题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设计了31项与财务有关的问题,内容包括财务治理结构、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的地位、内部控制、投资决策、业绩考核、现金管理、资本结构、成本控制、财务信息化、财会政策、税收政策等。(附:本次调查所用问卷中的全部31项问题1. 领导对财务工作不重视,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懂财务。2. 企业没有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3.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较差,不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4. 财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5. 财务人员的权力不够,在企业内说话没人听。6. 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财务指标与经营指标不匹配。7. 财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8. 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制度无问责。9.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效果不佳,没有与战略很好配合。10、重大投资欠科学决策,投资质量不高,回报率低,回收期长。11、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12、现金管控存在问题,资金紧张、运用效率低。13、现金流充足,但没有好的投资渠道。14、找不到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筹融资困难。15、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多。16、企业应收账款过多,回款周期长,拖欠现象严重。17、成本控制得不好,没有“大成本”概念(从决策开始)。18、人工成本高,人员负担过重。19、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经营缺乏控制力,协调不够。20、并购后如何整合、控制新企业带来的风险。21、ERP等新技术的采用给财务管理带来挑战。22、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23、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24、缺乏持续盈利能力,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25、国家政策调控及原材料、能源等涨价对企业影响大。26、财务、会计、税收政策变化较快且不衔接,带来管理难度大。27、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如何控制汇率风险。28、财会制度与国际不接轨,财务核算与国际接轨工作量较大。29、税费环境不好,税收负担过重。30、市场竞争激烈且不规范,造成经营费用过大。31、接受审计、税务等检查频繁,企业工作受到影响。调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培训学员调查、二是通过网络在线调查,三是信函调查。调查结果与统计
本次调查共收到762份有效问卷。由于我们要根据行业、企业规模、填表人的职业等分类,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层次人员所认同的财务难题进行排序,而在调查问卷中,这些关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例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年销售收入、填写问卷人员的职位等等,又是可以由被调查人选择是否填写,即可以保密。这样,上述762份有效问卷中行业性质明确的有效问卷有463份(见表1),企业规模明确的有效问卷有441份(见表2),被调查人员职位明确的有效问卷有488份(见表3)。其中,行业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现行的划分标准归类,企业规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2003年从企业职工人数以及年销售额的角度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同时,根据填表人职位的不同将被调查人划分为三类: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划为一类,即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部经理、财务部副经理、经理助理等为第二类,即中层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审计、财务主管等从事具体业务的人员划为第三类。 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见表4)在762份有效问卷中,有483份选择了“企业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制度无问责”,占总数的63.39%,排在第一位。严格地讲,企业内控制度已超出了财会的范畴,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到各个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点的确立,财会部门不应也不可能唱独角戏。简单地认为内控问题是一个财会问题本身就会造成内控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这种管理意识上的误区是最容易被勿视的,其对企业管理的危害也最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而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则又无法针对自身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内控制度,接下来对合理制度的排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合理的制度本身就应该包括可以被有效地执行,企业内控制度没有被有效地执行只是一个结果,而其原因是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管理意识上存在误区。财会部门虽然被赋予相当多的监督职能,但在一个严谨的内控系统中,任何一个部门乃至于任何一个岗位都应该是被监督者。如果有这样一个内控系统,同时又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就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市场经济规律已经告诉我们,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会自发地接受并执行合理的管理制度。排在第二位的是 “领导对财务工作不重视,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懂财务”,选择此项的有438人,占总数的57.48%。其实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和不懂财务是互为因果的,正是因为不重视财务工作才会造成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懂财务,而任用不懂财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又怎能形成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呢?值得注意的是,在分人员层次的调查结果排序中,此问题被以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为代表的人员选为了第一财务问题(见表5)。也就是说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者,普遍认为财会领域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而且主要是决策层和建议层的问题。以投资及筹资活动为例,一个不懂财务的建议层势必会向决策层做出缺乏科学论证的投资可行性分析,而这样的一个分析再交由对财务工作不重视的决策层来定夺,出现重大投资失误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即使侥幸投资正确,同样的原因也会使企业做出不合理的筹资决策,从而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绝大多数企业经营失败的事例,就是因为没有对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而造成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笔者曾对六家大型企业的ERP模拟竞赛结果进行过分析,发现六个冠军团队中的四个其CEO角色是由现实生活中的CFO反串的,而五个被中途淘汰的团队中有四个是因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这样的一个结果并不意味着CFO可以取代CEO,因为现实环境要远比模拟环境复杂,但足以说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正是由于财务管理对企业如此重要,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MBA教育才将财务管理列为了核心课程。排在第三位的是“财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选择此项的有387人,占总数的50.79%。在分人员层次的调查结果统计中,有58%的基层财务人员选择了此项(见表7)。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关系着财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众所周知,在现今经济社会中,劳动力已成为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用来交易,而维系各种交易的基础便是交易双方对交易公平性的认可,否则就会出现商品的枯竭或商品质量的下降。对于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财务人员来讲,长期处于一种不合理的低收入状态,必然会形成消极怠工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也有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即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应当注意的是,财务人员与财务人才的不同,这里讲的财务人员的过剩与财务人才的稀缺并不矛盾,而且恰恰只有通过提升财务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扩大财务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财务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更多的财务人员变为财务人才,才有可能提高整体财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进而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财务行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中。排在第四位的是“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选择此项的有362人,占总数的47.51%。在按企业规模划分的调查结果统计中,有50.53%的大型企业选择了此项(见表10)。在按企业类型划分的调查结果中,有50.21%的制造业企业选择了此项(见表8、表9)。这首先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采用了目标管理的方式。绩效考核作为目标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合理与否决定着这一管理方式的成败, 而绩效考核的成败与否则主要依赖于考核指标的合理性。目标管理中有一句名言――“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但如果每个人头上的指标不合理,莫说是千斤重担,就是百斤甚至是一人能挑的担子,人多却反而会挑不起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中蕴涵了同样的道理。道理似是一点即通,但对道理的运用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指标的纵向分解,难点是一定要维系分指标与总指标之间的等式,否则,最容易出现的情况便是各个部门完成指标时总指标的落空。针对财务指标的考核,笔者认为杜邦财务分析系统的思路可以用来借鉴。其次是指标的横向协调,此时的难点是答案的非唯一性,比如3加3等于6,但1加5或者2加4也同样等于6,如何选择就涉及到了第三个难点――指标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关系:从质上来讲,指标一定要是被考核者可控的;从量上来讲,指标又一定要是被考核者经过努力后可实现的。排在第五位的是 “财务人员的权力不够,在企业内说话没人听”。选择此项的有346人,占总数的45.41%。上面的第二个问题已经论述了财务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如此重要的财务工作为何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呢?答案呼之即出――财务人员的权力不够!古语道:“正其名,方能畅其行!”而具体到企业管理中的“正其名”就是赋予每一个管理部门甚至每一管理岗位以恰当的权力和义务。财务工作是因管理而生的,也就是说财务部门天生就具有管理权;财务工作也势必要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其作用定将越来越重要,其权力也应当并一定会随之提高。权力的获得一方面是靠自上而下的赋予,另一方面要靠自下而上的争取。从分人员层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52.05%的高层管理者选择了此项,认为财务人员的权力不够,而在中层管理者中,选择此项的只有42.48%,相差近十个百分点(见表5、表6)。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人员对权力的欲望不强,缺乏一种自下而上的争取,对自身急需的财务管理权的满足感甚至超过了权力的赋予者。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之间既有合作关系,又存在不可或缺的竞争关系,其中就包括对权力的争夺。在这样的角逐中,财务人员有且只有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当仁不让地牢牢掌握住应有的权力,才有可能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排在第六位的是“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财务指标与经营指标不匹配”。选择此项的有331人,占总数的43.44%。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成果,财务指标是财务管理的工具。而随着证券市场监管的日趋完善,用来指导会计核算的企业会计准则越来越强调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由会计信息计算得出的财务指标在外部使用者进行价值分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用以承载会计信息的会计报告几乎成了外部使用者的专用品。许多企业为了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不得不在“财报”体系之外另建一套“管报”。本应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而减少工作量的财务工作,现在工作量反而增加了。对于本已不堪重负的财务人员来讲,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思路有二:一是通过细化会计核算科目,增加会计数据组合种类,进而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这一想法可以通过财务核算软件功能的完善而逐渐实现。二是深化各部门对包括财务指标在内的会计信息的理解,发掘现有会计信息在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潜力。这一想法实现的重点则在于财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同其他部门的沟通,扩大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这就好比是企业经营,一方面要增加产品种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产品的营销,以实现产品的销售。排在第七位的是“成本控制得不好,没有‘大成本’概念(从决策开始)”。选择此项的有303人,占总数的39.76%。现代企业,尤其是现代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其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同等效用的商品其价格应是相同的,而如果价格相同或相近,成本控制的优劣便成了竞争成败的关键。伴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提高,成本控制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字典中出现了“成本企划”、“大成本”等词汇。这些概念极大地扩展了成本控制的范围,也就是说成本控制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它已经渗透到了从投资决策到产品研发、从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且每一过程都要有全面、细致的分析。一个有着“大成本”概念的企业,仅在投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就多达几十项,其中除了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外,还要评估和比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安全环境、交通通讯环境、融资环境、通关能力、人力资源、教育和居住环境等。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企业对上述概念缺乏应有的认识,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平,固执地将成本控制局限在生产制造过程,以至于成本管理能力裹足不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甚至会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得到根本的转变。排在第八位的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效果不佳,没有与战略很好配合”。选择此项的有296人,占总数的38.85%。分企业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越大,选择此项的比例越高,越为关注这一问题(见表10、表11、表12)。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方法,已经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所采用,但以上调查统计数据却显示出其实施效果的差强人意。虽然围绕着全面预算的效用尚有一些争论,但其在美国通用汽车、杜邦等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足以说明了这一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如果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产生问题的一定就是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了。有趣的是全面预算的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budget中的comprehensive本身就有“可理解的”的含义,可见理解对这一方法的重要。在对全面预算的理解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要弄清其与经营战略的关系。全面预算在形式上体现为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数字化计划与说明,其实质却应是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得以具体贯彻,使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得以沟通与衔接。全面预算对企业经营战略来讲是一种工具,这一工具不仅有利于经营战略的实现,而且可以用来检验经营战略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之间是一种可循环的、双向的配合关系,当全面预算显示不能实现战略目标时,不应只考虑更改预算,在目标不合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适当的调整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效果。排在第九位的是“企业没有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选择此项的有291人,占总数的38.19%。“战略目标”似乎只是一个对大型企业的高管人员才有意义的概念,而且分人员层次的调查结果也确实显示出高层管理人员对此问题最为关注(见表5)。但在分企业规模的调查结果统计中,却是中型企业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为42.33%(见表11)。这揭示出我国企业界的一个现状:小型企业对“战略目标”的感觉是遥不可及,大型企业似是对“战略目标”已耳熟能详,只有中型企业对合理的“战略目标”是求之若渴。实际上,不管企业规模大小,只要是想长期生存并获得发展的企业,都离不开一个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耶鲁大学曾对新生组织过一次跟踪调查,发现有10%的人能说出自己的目标,而只有4%的人能明确地写出自己的目标。20年后,恰恰是这4%的人员,拥有的财富超过了剩余的96%的人员。这说明目标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同样的道理,它也一样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既然目标对企业经营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竖立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呢?在上述第八个问题中其实已经对此进行了论述,即通过全面预算来检验并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排在第十位(严格地说是并列第九位)的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较差,不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选择此项的同样是291人,占总数的38.19%。分企业规模和分人员层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规模大的企业,此现象越严重;越是层级高的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的认同感越强。其实企业的所有问题,包括财务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问题是由人所引起的,同样,只有人才能将未出现的问题避免,将已出现的问题解决,而不管是“避免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所依靠的都只能是高素质的人员。具体到财务工作来讲,最突显的矛盾是伴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财务人员管理分析能力与需求的差距。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是只会算账而不会看账的会计,或许有人会说财务工作本来就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之分,而偏重于核算的会计是没有必要具有财务管理分析能力的。其实不然,即使是生产会计信息的核算工作,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分析能力,否则是不可能了解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的,而不了解需求的生产只能是盲目的生产,其产品也就注定了会没有价值。可惜的是,我们国家从上到下都缺乏对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财务行业准入门槛低的令人咂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提拔财务人材的标准更加令人可笑,提高专业能力不如搞好领导关系。长此以往,安能求得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因此笔者认为,财务工作“发展”的关键是要靠“转变”,而“转变”的首要任务则是“变观念”,这其中就包括对“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观念的转变。总体结论其实深藏于我国企业内部与财务有关的问题远不止以上10个,本次调查的31个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国企业中,只不过是以上10个更加突出而已。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企业财务工作的一些现状。首先,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诸如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等与财务有关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最起码在形式上已被我们国家的企业所采用,尽管这些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效果有些差强人意,这其中有理念上的原因,也有经验上的原因。但不管怎样,我们认识到了财务工作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可能。其次,虽然多数企业对财务工作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整体来看,对财务工作的需求仍然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质的不足,一些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的财务手段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成本的控制,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一方面要在经营上穷极所能扩大收入,另一方面则要积极主动地将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同研发和生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向管理要效益”的良性发展局面。最后,既是现象又是原因的一个环节就是财务人员的供给弱化。低素质的财务人员充斥在财务队伍中,使财务工作的发展缺少了应有的内在动力。这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是不可能满足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对财务工作的需求的,于是低薪便成了维系这样一种不平衡局面的唯一选择。长此以往,只会加重供给的弱化。要想打破坚冰,只有先提高财务需求,促使不合格的财务人员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同时还要尽快确立财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薪酬待遇上体现出来,以确保优秀人才的不再流失。(作者郑洪涛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沙源系中央财经大学MPAcc)(感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黄国成老师参加了内容调查和问卷甄选;新理财杂志社参与了调查设计;中国会计视野网和财务经理人参与了调查统计)
不错说的好写得不错,不愧是教授、博士,水平就是高!佩服!
我来说两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5|
上传日期: 01:51: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论文《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状况调查分析(4)
    ■赵昌文 许召元    &&从各因素发展趋势及调研情况看,短期内企业效益仍难有明显好转,但逐步趋稳的可能性较大    从影响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分析看,由于多是趋势性因素,短期内企业经营困难局面难以迅速改善。从外部市场需求看,世界经济尚未稳定复苏,外贸需求虽然在今年下半年会有所回升,但难以恢复到较高的水平。从国内投资看,由于我国投资率已经很高,政府在保障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虽仍有一定空间,但不可能再次推出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而&新36条&对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有限,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也难有大的反转。从国内消费看,虽然促进居民消费空间很大,但受制于收入水平和消费预期,消费出现好转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调整过程。从要素价格和企业成本方面看,我国各类企业都处于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的进程中。从行业增长过程看,各行业的过剩产能消化也需要时间。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从我们5&6月份对多个省市的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以及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调研情况看,这些行业也还没有出现迅速回暖的迹象。目前,纺织业处于本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出现大面积的亏损现象,经营困难程度远大于统计数据所显示的状况。与纺织服装业相比,装备制造业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对下半年的前景也没有多大的信心。    从具有一定领先性的PMI指标看,当前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放缓也将持续一段时间。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以后,汇丰PMI指数连续8个月处于50的分界线以下,从2011年7月汇丰PMI指数降至49.3以来,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低于50以下,而且6月份汇丰PMI指数降至48.1,比5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还未出现回转的趋势。从2009年的经验看,即使PMI指数开始回升,生产回暖也还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    虽然如此,经过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前几个月的发展和调整,目前企业经营状况开始有趋稳迹象。首先,世界经济继续向好的趋势未变,出口有一定的好转。欧盟危机虽然仍存变数,但从目前情况看有望逐步稳定,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复苏。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率达2.0%,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回升。日本一季度GDP增长2.8%,也摆脱了2011年全年负增长的局面。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出口总值为1.13万亿美元,增长7.8%,全年有可能实现外贸增长10%的目标。其次,我国政府已经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任务,并且适当加强了对电力、水利、城市交通、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这些都会有助于恢复企业家信心。最后,我国当前就业状况稳定,居民消费仍然平稳增长,具有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和潜力。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放缓既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周期性,也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和趋势性。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重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企业平均利润率有所降低是普遍规律。同时,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也客观反映了目前经济调整在微观层面上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政策思路上既要重视企业当前存在的经营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平稳度过调整时期,也要抓住经济增速回落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努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做好政策微调、预调,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要把克服短期困难与长期调整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当前企业经营效益的原因虽有周期性的因素,但主要是趋势性因素。这些趋势性变化有些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产生的必然结果,如工资水平上升,有些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如产能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单纯的短期刺激政策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反而会给企业以错误的信号,干扰企业的经营决策,促使矛盾进一步积累。因此,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上,避免出台大量的刺激政策,为企业创造相对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    促进与促退政策相结合,及时化解经济风险。针对一些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特别是由于政策、体制等非市场因素导致的经营困难,例如人民币升值和融资难等,应该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对少数全面经营困难的行业,如纺织服装业,应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税费支持措施;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引导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煤炭行业需要促进产业链整合和提升附加值,等等。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企业退出的相关法律,简化退出手续,降低退出成本,帮助企业做好债务清算、人员安排等事宜,保护好退出企业的合法权益,让部分企业及时退出市场,也是避免风险累积的重要途径。    减少政府审批,提高服务效率,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减少审批数量,下放审批权限,规范部门审批程序,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时效。推广&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等地方改革经验,优化商业环境,改善对企业的公共服务。加强落实&新36条&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铁路、电力、能源、医疗、教育、矿业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放开这些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准入。在部分投资风险大、收益期长的领域,要积极探索和强化配套政策,提高民间资本的收益预期,创造民间投资需求。    &&完善宏观管理、消除市场阻碍、支持兼并重组,引导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市场结构    一是宏观政策着眼点应从单纯强调需求管理转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要把改善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相结合。    二是要加强产业政策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化解和防范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对传统产业,要改善行业发展环境,给予必要的财税支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转型升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技术攻关和升级,还要发挥市场力量,避免各地区盲目支持企业扩张,防范新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三是要加大对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目前在工业部门中许多行业市场集中度过低,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稳定发展的市场组织结构。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企业主要依靠规模化外延扩张,但到了一定阶段,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由高效率企业兼并低效率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消除部门间、区域间的阻碍,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推动财税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实现财税政策从特惠制向普惠制的转变。目前,各级政府制定了大量的专项支持计划,但条块分割严重,而且往往申请手续繁琐,支持面广而不深,降低了经费使用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的方向是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支持计划与政策,推动普惠性减税,切实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是推动税收体制改革和结构改变。一方面要公平税负,使各行业、各种收入都要承担大体一致的税负,防止行业之间苦乐不均。另一方面,要推动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的转变,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当前企业在向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汇票过量、贴现期延长、存贷挂钩等现实问题,要及时规范银行业的企业贷款秩序,完善《票据法》等相关法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避免出现新的&三角债&危机。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根本举措在于打破金融垄断,促进行业竞争。要进一步放宽对银行业的准入限制,鼓励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尤其是那些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地方银行,尽快形成一个与企业融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供给结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重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作用。    &&简化审批、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许多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走出去&应该是部分行业中国企业的重要战略,特别是对于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资源依赖进口、市场保护程度较高的行业。在国外的直接投资、兼并收购或者合作经营,有助于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经营效益。同时,我国外汇储备的使用和管理,应更加注重金融市场间接投资与国外直接投资的结合,企业海外投资也是改善我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提高整体投资收益的需要。    帮助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需要简化审批程序,缩减审批范围,放宽外汇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幅度强化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持和风险防范工作。比如统筹金融企业&走出去&和非金融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大使馆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职能;加强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等商业环境的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加强宣传、有意识地引导中国企业有序进入。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张丽敏&&&&&&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业经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