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济平跟少林海灯法师师@的关系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海灯法师传授秽迹金刚法往事一则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海灯法师传授秽迹金刚法往事一则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06:54:5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海灯法师传授秽迹金刚法往事一则
官方公共微信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海灯法师:放焰口的功德
编者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都看到了这振奋人心的一刻,却忽略了大鹏的厚积薄发。若没有之前的“积风”,就没有后来的直上云霄,功德福报与此何其相似!只有广种福田,才能有福报。什么是放焰口?曾经声名远播的海灯法师是如何培植福德的?请看冯学成先生的《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这里庄子延伸了水载舟这个道理。他把风也看成是水,水浅了就不能载大舟,只有在大江、大河、大海里,巨舰才可以纵横无碍。那么,对鹏鸟的大翼而言,风也必须要厚,因为它一飞就是九万里。水和风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负重。我们做事的资粮要够,这样才能够凭借这么厚实的风力,推动我们的事业。我们说运气来了,但这个运气很薄,只有十块钱的运气,那么今天上街捡了十块钱,或者摇奖抽奖中了十块钱,也就完事了。既然要“培风”,要培植我们事业的深厚福德,那么,该怎么去培植?搞企业的要造势,广告是造势,质量也是造势,人事关系、供产销的方方面面也是在给自己造势,这个就叫“培风”。你在官场中要升迁,那你得拿政绩出来,政绩积累到那个份上了才行。这个也是“培风”。我们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在我们的事业中“培风”?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培植福德资粮,这个培福也是“培风”。但怎样培福呢?怎样把这个福气培植得厚一点、深一点?怎样把我们的运气培得深厚一点、长久一点呢?当年我在江油当“知青”的时候,经常到海灯法师那里去,他每天都要放焰口。我见了就很奇怪,就问他:“师父,你放那么多焰口干什么呢?”他说:“你不知道,这叫培福。你看现在死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孤魂野鬼,我都要超度啊!等他们转世以后,因为得了我的好处,就都会拥护我。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拥护我?就是放焰口的功德啊!”海灯法师在20世纪60年代就名扬天下了,并不是因为有了《少林寺》这部电影。他每天晚上都要放焰口,我那时候就想,难道我以前就是你超度的野鬼?我是在他住处附近的农村里当知青,没事就经常去亲近他。在放焰口时,他还要用自己刻的一枚“幽冥银行”的印章。他说:这个印是真的哦!我当年在云居山,就和虚云老和尚一起研究过的,在幽冥世界里完全畅通无阻。有时没有黄表纸了,我还曾给他买几刀去,他都要印上这个印章的。现在寺院里做水陆法会、放焰口,也都是烧这些东西。当时我就想不通,这太俗气了吧。天天学佛,学般若智慧,学解脱,怎么会玩这个呢?但他告诉我说,你不懂,诸葛亮聪明不聪明啊?诸葛亮那么聪明,结果五十多岁就死了。其实,他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五丈原禳星。但当时已经晚了,扭转不过来了,魏延过来一脚就把坛城给踢翻了。如果诸葛亮早几年做这个,他就还可以活个十几、二十年,说不定还可以统一天下。海灯法师又说,你看岳飞厉害不厉害?关羽厉害不厉害?张飞厉害不厉害?但他们都不得善终。因为他们不知道培福,如果知道培福就好了。当时我口里喏喏,心里还是不同意,觉得老和尚怎么这么俗气?怎么这样解释啊?我就不信这一套。后来,我进监狱了,有了体验了,才知道老人家说得还是有道理的。自己就是一心求智慧,不知道求福报,结果到现在也是这样,好像人民币与我没缘分。当然,我现在也不太管它,只是知道它的道理何在而已。当然,心性的修为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德行、智慧、能耐,用《易经》的话来说,那就是:“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用,易简之善配至德。”有这样的积累,这个“福”才“培”得到位。本系列丛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作者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解读经典作品,没有逐字逐词的解释,也没有白话译文,有的只是作者将《庄子》和禅学融为一炉后的感悟。禅说庄子系列(2013年10月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禅说庄子:知北游》《禅说庄子:秋水》《禅说庄子:达生》《禅说庄子:寓言、山木》《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禅说庄子:骈拇、外物》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东方觉悟社
用大爱润泽心灵,用大智洞察社会,用大悟观感人生。人因思考而存在,人因觉悟而维生,东方觉悟社,用大家智慧,揭示万象之后的法则。星云大师、郑永年、龚鹏程、傅佩荣、堺屋太一、尾关宗园、村上龙、斋藤一人……与你同行。佛学禅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与你一起关注。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我们似乎赶上了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也许有人还记得在刚刚过去的20年当中,全国各地就出现过七、八个各种各样的大师、神人,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海灯法师,80年代初“海灯热”席卷全国,一时间,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中海灯的形象可以说随处可见。虽然不断有人对海灯神话提出质疑,但在有些人眼中海灯至今依然是一个神话的主角。《新闻调查》记者深入四川、河南,采访了海灯的同乡、弟子以及当初报道海灯的记者、拍摄有关海灯“二指禅”电影的摄影师,试图探寻当时社会各界是在怎样的社会心态下以怎样的方式制造了“海灯神话”。
制片人:梁建增
筹:庄永志
作:郑曼茜
总监制:罗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4月14日(星期六)21:15-21:55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4月19日(星期四)16:20-17:00
【主要内容】
&&&&海灯,俗名范无病,出身贫寒,父亲是重华镇的一个穷裁缝。海灯在少年时随舅父习武。青年时在成都出家,后来一直出游四方。六十年代,他才回到家乡,重华镇定居下来。
  今年3月,《新闻调查》记者来到海灯的家乡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很多年前海灯就出现在这条叫火炮街的老街上。至今人们谈起他时还是津津有味
  一居民说:他是我们心目中武术高超的偶像,海灯故乡的人都佩服他,没有人看不起他。我佩服他的功夫。他为人处事也很好。
  海灯家乡的房子,已经被当地政府修葺一新,他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至今还依旧原样摆放着。门上还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一代宗师德高望重传亘古,二指禅功绝技惊天胜今人。
  海灯在老家,以教武为生,吸引了附近的不少青少年。
  记者采访了海灯的弟子饶成君、肖定沛、周传鑫和养子范应莲。
  饶成君,1962年拜海灯为师;肖定沛,1968年初中刚毕业就拜海灯为师;周传鑫,1970年拜海灯为师。
  记者问:当时看到的海灯他到底有什么功夫?他会什么?
  肖定沛:他就教一些武术动作。别的没有什么绝技,没看到。他跟普通人一样,只不过他学武术、教武术还读点经书,他是很平易近人的。
  海灯在重华镇生活期间,除了教徒习武之外,还常常帮助老乡看病,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直到70年代末,一部电影在海灯的生活中搅起一点波澜。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在四川拍摄奇人奇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听说江油县有个会武功的和尚,便让人请来了海灯法师。海灯就是这样走上了银幕。这部叫《四川奇趣录》的记录电影,拍摄了海灯的二指禅功,并在全国公映,海灯的大名第一次得到远扬。
  海灯真正得以声明大振是碰上了少林热。八十年代初,一部反映少林武术的电影轰动全国,少林武术名扬中华大地,到河南少林寺习武的青少年蜂拥而至,到处兴起习武报国热。这时海灯的少林身份、少林功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第一篇把少林寺与海灯联系起来的新闻报道,发表于1982年11月,作者就是海灯的徒弟肖定沛。
  肖定沛介绍说:少林热、武术热也适合那时候宣传的气氛,所以说稿子比较好发。
  从此以后,海灯武功一律被冠以少林绝技之美名。海灯与少林寺的渊源也被传扬出去。
  1982年,少林寺当家和尚行正专程来到江油邀请海灯去少林寺,海灯从此身价倍增,海灯与少林寺正式结缘。
  1983年底,海灯携弟子范应莲等人来到少林寺。以少林和尚的身份出席各种社会活动。
  这一时期海灯法师成了宣传的热点,他在媒体上的身份不停地发生变化,由少林寺副主持上升为少林寺第32代方丈、少林活佛、少林法老等等。
  1985年,海灯还由河南省政协推荐当选为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到了80年代中后期,海灯热席卷全国,有关海灯的报道连篇累牍,海灯成了反帝反封建、除暴安良、抗击倭寇和美帝国主义的英雄,一部纪录电影《少年海灯法师》还拍摄了海灯的一指禅。
  八十年代,海灯热遍全国,海灯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崇拜的偶像。就在这时,有人对海灯现象提出了批评质疑。
  敬永祥,《四川日报》记者,作为海灯的老乡曾当面采访过海灯。1988年,他第一个对海灯法师提出不同看法。
  敬永祥:这些宣传太过分了,越吹越神,和我见到的、和我采访的完全不一样。
  记者:如果有失真的话能有一个百分比的量化吗?
  敬永祥:可能是80%,甚至是90%,因为基本事实失真了。
  敬永祥对海灯现象的批评引起了范应莲的强烈不满,这个昔日的农家弟子已经是某公司董事长。他以名誉侵权将敬永祥告上法庭,双方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较量双方交锋的焦点有两个,第一个焦点是海灯在这部电影中的二指禅表演是不是真的。
  敬永祥说:《四川奇趣录》中的二指禅我的观点(认为)是假的。
  记者问范应莲:79年拍《四川奇趣录》,那时候拍二指禅,你师父做得了做不了?
  范应莲:能做。
  记者:他凭着自己的力量用两个指头起来的吗?
  范应莲:对。
  记者:您肯定?
  范应莲:哪里是肯定不肯定,因为当时我在场。
  然而,当时也同在现场的周传鑫却给敬永祥作证:海灯当时确定做不了二指禅了。
  周传鑫:79年在宝光寺拍那个电影,海灯法师实际上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脑血管硬化走路都得要人搀着走,那个时候脚也抖、手也抖,很多武功他确实不能表演,他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拍的时候弄了根绳子吊了一下、扶了一下。
  记者:绳子是拴在他身体的什么部位?
  周传鑫:拴在他脚上。
  范应莲: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简单,要保险一下这很正常的。
  记者:这跟他当时身体不好有没有关系?
  范应莲:海灯法师跟我们常人不一样。为什么说他可以做呢?他出家人练一生不遗精。他就练坐,坐就是要保持童体不遗精,所以他到七十岁、八十岁他的身体跟常人不一样,他身体的肌肉就像一块石板似的。
  双方争执的第二个焦点是,海灯到底是不是少林正宗。海灯少林正宗的身份源于一张敦请书。海灯告诉别人,这张敦请书是1946年少林聘请他为武术教练的凭证。
  范应莲介绍说:海灯法师解放前在少林寺住过一段时间,而且给他下的有聘书,就是当时少林寺请他的聘书,他的功夫一直练的是少林的功夫
  敬永祥却说:少林寺的敦请书那个也是假的,胡编乱造。
  记者问范应莲:他到底有没有做过少林寺第三十二任方丈?
  范应莲:后来有一段时间少林寺、政府又觉得法师干脆就是方丈算了。
  记者:82年少林寺请海灯回少林寺去主持寺务这又是真是假呢?
  1989年,敬永祥公开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海灯现象——八十年代的一场造神运动》,亮出自己的全部观点。与此同时,江油市政协为原市政协副主席海灯编撰了《文史资料·海灯专辑》,范应莲写了《我的恩师海灯》并编辑出版了《海灯法师画传》,以回应敬永祥。此事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地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范应莲胜诉,敬永祥败诉,敬永祥不服,提出上诉。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判敬永祥败诉。日,敬永祥因质疑海灯神话在北京被授予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被法律判定做了错事的人却因同一事件被权威部门授奖,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海灯是不是一个被造出来的神话呢?我们决定对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实地的调查。我们首先来到成都的宝光寺。宝光寺离成都只有18公里,在长江流域是一个很著名的禅院,1979年电影《四川奇趣录》中那个“二指禅”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影片的摄影师李震寰直接把我们带到当时的拍摄地点――宝光寺后院。
  记者问李震寰:您给详细回忆一下当时拍二指禅,海灯他能不能做?
  李震寰:当时完全做不行,海灯毕竟是年事已高、年龄很大而且他有病,手抖得很厉害,两个手。
  记者:后来怎么办?
  李震寰:后来没办法就采取一个辅助的办法:拿一个布带子吊了一下,就在那个窗户上吊了一下。
  记者:怎么吊的呢?
  李震寰:就拴在这个地方,把布带子拴着脚把力量分散到上面去了,力量不在两个指头上了。
  记者:绳子不是能看得出来吗?
  李震寰:看不出来。看照片就看不出来。
  记者:如果没有绳子?
  李震寰:没绳子不行。肯定做不了。因为当时导演一定要要这个镜头,一定要拍这个镜头,再加上海灯也坚持,等于是纪录他一生当中的辉煌,没有办法,怎么办?就采取这样一个办法。
  海灯著名的“二指禅”就是这样拍摄出来的。当时媒体盛赞这是“超人绝技,绝无仅有”,海灯也曾告诉记者,他的“二指禅”有“无声子弹”之称,发功用力可教人五脏俱损。“二指禅”真的这么神奇吗?
  海灯的徒弟饶成君介绍说:所谓“二指禅”也不是绝活,人们把它吹得像绝活。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邹德发曾在1962年亲眼看过海灯的“二指禅”表演,他告诉记者,时当壮年的海灯所表演的“二指禅”只能是侧卧身体用二指着地,并没有影片中的全身倒立那样的难度。练武的人基本都能做,只要你手臂有力量就可以。
  记者问他:当时您能做吗?
  邹德发:能做。只是一种练功方法,要讲实用,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招了个学生,这个学生叫黄绍松,坐在地上,两个手指支撑慢慢倒立,海灯达不到这个水平。
  记者:在你们武术界的人士看来,海灯他身上的功夫到底怎么样?
  邹德发:他的柔韧性比较好。但是柔韧性对一个练武术的人来讲仅仅是素质的一个方面,他的套路很慢很慢比太极拳快不了多少,就是那个水平。
  在我们看到的有关海灯的报道当中,几乎都要提到海灯和少林寺的关系,比如“少林正宗”、“少林第三十二代传人”等等。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从一开始海灯就自称他有一个师傅――少林寺的汝峰和尚。记者特地来到了少林寺,采访了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
  记者问释素喜:海灯说,解放前,汝峰到四川把他收为少林寺的弟子,您知道这个事吗?
  释素喜:光听他们说,咱不知道
  记者:您记得少林寺有这么一个和尚吗,叫汝峰的?
  释素喜:没有。
  记者:没有叫汝峰的?
  释素喜:没有这么一个人,没有这个人。
  但在海灯自述中,他说自己就是经少林寺汝峰和尚点化皈依佛门的
  素喜和尚告诉记者,少林寺和尚的辈分是有排序的,汝字辈属67辈,但目前才延续到第34辈延字辈,要到三百年后才会有汝字辈和尚出现。
  记者:您知不知道海灯有一个证明他少林寺身份的敦请书?
  释素喜:咱不知道。
  记者:看过吗?
  释素喜:没有。
  记者:您记得当时少林寺有没有给他任命国术教授、国术教练??
  释素喜:没有。大家看了他的表演,大家认为不是少林寺的武术,少林寺武术有少林寺武术的规矩。
  记者:当时您看了吗?
  释素喜:我见他耍过。少林寺武术不管枪刀剑戟,出来是一条线,他是乱蹦。
  记者:您记得行正当时到四川去请海灯是让他回少林寺做什么?
  释素喜:请他到少林寺来做普通僧人,本意是想让他把少林寺武术再提拔提拔、再传一传,但是他的武术大家一看都不公认是少林寺的武术。
  记者:可是行正不知道他练的不是少林拳吗?
  释素喜:行正的眼不得劲,他也不知道。行正的眼睛失明了。
  记者:是请他回来做方丈吗?
  释素喜:不是,不是。
  我们了解到,少林寺自第28代方丈圆寂之后,直到1986年才有第29代方丈,这中间有三百年的空白历史。显然海灯是不可能在1982年就升座第32代方丈的。当一切谜底都已揭开,我们不禁要问:持续这么久的海灯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海灯的徒弟饶成君说:吹得太高了,海灯不是人了,是神了。这是当初的一个风。
  敬永祥认为:海灯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武术人物,但后来那些报道越吹越离谱,已经(把他)神化了,越吹越神,把他造成了一个神。
  记者还采访了有“海灯研究专家”之称的四川省军区录像室原主任丁学书,他曾写过大量关于海灯的新闻报道,还编写了《海灯大师》、《海灯法师》等电视连续剧。
  记者问丁学书:您对海灯的一些报道当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较――我认为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比如说他是少林活佛、少林法老、三十二代住持,您写这些的时候是根据什么?
  丁学书:当时听到一些说法。
  记者:是听的?
  丁学书:看到了其它报纸写到了这个问题。
  记者:您是属于以讹传讹还是追求猎奇呢?没有核实。
  丁学书:也没有追求猎奇,我认为报纸上登过的可能就是真实的。
  记者:海灯作为民间的武术家有好几本书介绍他,三四部电视剧、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弄得海灯热那么热火朝天,您觉得那个现象正常吗?
  丁学书:当时那个环境我感觉还是比较正常。
  记者:造成海灯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丁学书:我想有社会的原因。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包括佛教界,包括武术界都待兴,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人得出来,得推出一些人物。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时势造英雄?
  丁学书:我感觉到有这个成分。
  记者:是不是还是心里感觉到怎么吹都没关系,反正时代需要这个人,于是以讹传讹、捕风捉影。
  丁学书:这些是存在的。
  记者问海灯的徒弟饶成君:为什么媒体一吹就有人跟风?
  饶成君:信仰危机吧!人们的脑壳都是空的。
  1985年海灯离开少林寺回到四川江油。同年,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在他的家乡江油市奠基动工,并与1988年9月落成开馆。当时为了体现文有李白、武有海灯的精神,海灯法师武馆特地选址在与李白纪念馆隔河相望的地方。海灯亲自担任了第一任馆长。我们在这座占地24亩、投资160万元建成的武馆里,看到四周的回廊里挂满了海灯的诗抄,而海灯的汉白玉塑像就端坐在大殿的中间。
  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江油市委副书记李树芳:当时为什么要建海灯武馆?
  李树芳:大家都应该像海灯这样习武、强身、研究学问,就想修海灯武馆。
  记者:是谁想修一个海灯武馆?
  李树芳: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来讲,发展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我们都需要打出名牌,都需要利用名人效应。
  敬永祥:有些领导人也知道是假的,好像只要搞旅游需要、搞经济需要、其它什么需要,就是假的也是真的,就没有是非观念了。
  李树芳:李白是江油人,我们就隆重推出李白;海灯是江油人,我们就要推出海灯。
  1989年海灯因病在成都去世,葬礼隆重、级别甚高。
  对海灯的问题,丁学书认为:有些已经过去的问题还需不需要再拿出来,再来说这个问题?我认为没必要了,因为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
  记者: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就会给后代留下一个不真实的历史吗?
  丁学书:后代不可能再去看当年的报道,报纸已经都进了博物馆了。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李之侠对记者说:中国造神,一个接一个地造。尽管《国际歌》讲得很好: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也没有救世主。实际上总觉得有一个神才能把大家救了,而不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这可能跟我们几千年封建统治有关系。
  记者站在一个叫莫家坡的地方,颇有感慨:头上的这个牌坊是专门为海灯造的,这两行字分别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法师是松风水月仙露明珠。往后看,丛林当中还有一座塔,那个塔也是为海灯所建的,是他的灵骨塔。从记者站的地方往下看,可以看到海灯的老屋,海灯一生除了云游四方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在他的老屋度过的。往这边看,那组漂亮的屋顶是一座寺庙,叫做崇华寺,在那个寺里正供奉着一个很大的海灯的坐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神人、大师逐渐被揭穿,但是看着矗立在昌明湖畔的海灯武馆和前来瞻仰的习武者,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我们到底要给后人留下怎样的历史?后人又会怎样读解这段历史?
【观众反馈】
  《海灯神话》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摘编部分来电和电子邮件如下:
  1, 北京的钱先生来电:
  现在的妖术、左道太可恶,故意造假蒙人,就该揭露!历史上的也要揭。
  2, 江苏泰州王小姐来电:
  那个写电视剧的,为什么还执迷不悟,有没有他的地址,我要写信劝劝他。
  3, 广东的欧阳先生来电:
  我太伤心了,海灯是我的偶像,不过,我还是感谢你们,我要教育我儿子:不要像我一样,随随便便崇拜别人。
  4, 北京的方女士来电:
  干吗播这个?没意思!海灯都死了这么多年了。你们早干吗去了?
  5,网友 allknows评论:
  气愤!
  中国的法制化,路漫漫兮!
  中国人的愚劣,何极也!
  只能声援敬先生了,有您这样的脊梁,中国就还有希望。
  6,网友 wangui评论:
  其实,敬永祥揭露海灯神话时,海灯还没有死。应该看得出来,敬永祥不是针对海灯个人的,而是针对海灯神话的。尤其针对围绕在其周围的一些人和现象。虽然没有谁用刀强迫谁信这样的神话,但是在中国有些东西比刀更厉害。要不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得一塌糊涂。
  这真不是无聊的事,大家千万不要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于那些妖言邪说一定要睁大眼睛。痛加针砭。决不留情。否则就是犯罪。
  7,网友周涛评论:
  我今天看了《新闻调查》,我的感想:
   1)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海灯。
   2)多编播这样有分量的题材(新闻调查的题材都比较有分量)。
   3)新闻调查的记者真是厉害,反应敏捷,提出的问题个个尖锐,不光是本期的记者。
   4)真希望《新闻调查》能不畏压力,坚持本色,不要象中央电视台的其他一些栏目一样最后变了味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长期的重量级栏目。
  5)感谢《新闻调查》告诉了我很多的真实事件。
  8,网友好兵帅客评论:
  海灯不是灯,敬永祥不是省油的灯。
  但是,在这个“核酸营养品”仍在大行其道、“法轮大法”余灰未尽的时代,纠缠敬永祥的人格、动机如同纠缠王海的消费者身份一样,让我真的感到悲哀!!
  9,网友LSCTZ评论:
  海灯及其徒子徒孙,包括海灯的所谓养子范敬莲(原文如此)通过所谓的气功得到的东西不但有名,还有利,居然还有权。这个在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我们那个地方也有一些所谓的气功师,当然是在80年代冒出来的,它们的生活过得都很好,它们的子女都能通过它们的关系进入比较好的单位工作。大家没看见范敬莲现在就是什么董事长吗?就凭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还要靠海灯,所谓靠死人发财或得到什么的人,肯定是范某之流及海灯的徒子徒孙。
  10,网友普民737评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联合起来,组成利益集团,欺世盗名。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可怕的是司法腐败,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腐败,则整个社会将无公正而言。“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百姓将丧失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感。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11,网友carl6061_cn评论:
  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过去批评伪科学要受到惩罚。
  12,网友gforceinc评论:
  祸首就是这些不负责任报道的记者。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海灯法师与石公山_旅游探险_新闻中心_苏州新闻网
海灯法师与石公山
石公山是金庭镇东南隅的一座青石山。山体不高,仅49.8米。面积不大,仅0.26平方公里。这于西山其它山体的高大险峻来说,石公山实在是算不上什么。然而,它却是西山岛上一座"名山"。
石公山三面环水,突兀湖中,如青螺洑水,又似碧玉浮湖。昔年,因山脚下有两块奇石,曰:石公石婆。山名由此而得。
石公山昔年古柏参天,隐天蔽日。有归云洞、石公寺、一线天、来鹤亭、夕光洞、云梯、明月坡、石公石婆等景致。春秋以来,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纷纷慕名而至。唐代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启、王鏊、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李根源、叶圣陶,均来此访古探幽,饱览湖光山色,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游记和摩崖石刻。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评述:"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地。"清朝文人沈盼赞道:"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
话说1959年3月的某一天,石公山清幽的石路间走来了一个清瘦的人。此人瓜脸,个儿不高。身穿一套紧身灰色衣裤,脚穿一双布鞋。脚步轻盈,落地无声。只见他睁大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细细地打量着眼前:但见林木森森,鸟儿唧喳;湖浪拍击,水花飞溅;奇石嶙峋,野花摇曳;阳光缕缕,暗香袭人。多好的风景,多幽静的地方啊!他暗自赞叹。心中想到,真是养性习武的好地方。他是谁?他就是一代名师&&&海灯法师。不过,那时他只是一个稍有名声的中年武师。
海灯法师,小名范筼生,又名范无病。日,出生于四川江油县重华镇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父亲范绍安以手工业为主,裁缝为生。筼生天资聪慧,七八岁时,《百家姓》、《三字经》就能倒背如流。父亲见他聪明过人,便想让他全面发展,不仅学文也要学武。有一天,筼生的舅舅薛久志(行走江湖之人,怀有一身功夫)来探,闻得外甥情况,十分高兴,决定培养外甥习武。就这样,薛久志成了筼生的第一任师傅。后,又相继拜武林高手汝峰上人、卖药师、朱智涵等人为师,杂学众家,终于学得一身好功夫。
海灯满师后,他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求艺。于是便行走江湖,寻师问道,求释教理,致力研习。先后与名家盖叫天、巩成祥、黄文叔、黄子平等切磋交流。并献艺各地,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那么,他为何会越过太湖来到西山岛上的石公山上呢?原来,海灯法师听闻他的恩师云游江南时在石公禅寺病倒了。于是,他急匆匆地从上海赶来,想服侍师傅,尽点孝心。其实,汝峰上人一点小恙早已痊愈,又云游去了。海灯感到十分遗憾。但见有如此好景致好风光,满心欢喜,决定安居下来。于是,几个月后,他在石公禅寺内定居了下来。在1963年的吴县寺院人员登记表中表明:"海灯,1959年3月从上海榆林路442弄来石公山,任吴县政协委员,有武术,口粮供应标准为每月27斤。"
"石公山上来了一位武功高强的人",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旋风吹遍了西山岛上。于是,一些梦想练武的年轻人跃跃欲试,纷纷来到石公山拜师求艺。海灯法师根据资质,最后挑选了10多位门徒。
海灯在石公山一边授徒,一边外出弘扬武术。同时,还不断研究医学。周围的群众,曾受过他不少的恩惠。村人还清楚地记得,有时他们上山(石公山)干活,歇息的时候,海灯还会下些面条给他们充饥。海灯与周边的群众关系十分融洽,有时,还露一手二指禅功夫给大家看。有很多人记得,只见他一个倒立,脚靠墙,先是用手掌撑地,然后慢慢地用二指撑地。众人喝彩,海灯谦虚地笑笑。
这样的日子也不错。海灯本想在此度过一生了。不料,&文革&开始了。红卫兵怀疑海灯法师的身份:是不是潜在的特务?于是,30多人一蜂窝地冲上了石公山,抄了寺庙。有国外的门生寄给海灯一些罐头,上面有英文。红卫兵发现后就认定他里通外国,是特务。市镇上的红卫兵一听,这还得了。于是,将他押上镇上进行批斗。参加批斗的有300多人。海灯当时想,300多人的围攻,对于他这样一个身怀武功的人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但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不能抗拒。海灯会武功,红卫兵不敢对他动粗。海灯接受批斗后,同时被赶出了石公禅寺,住进了村人周功生家里,并勒令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海灯虽然会武功,但不会干活儿。队长秦伯英很是照顾他,叫他看桔园。但不准外出,不准授徒,这样的日子,很是难过。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1969年,海灯法师告别了生产队队长。回到了他的老家四川。后来,海灯法师红遍中国,轰动世界,那是后话。
日,应吴县市政协和西山镇政府的邀请,海灯以85岁的高龄,重温了石公山,来到了他阔别多年的地方。看到了石公山已经开发成一个著名的景点了,他心中十分高兴。日,海灯法师圆寂于四川成都医院。
为了怀念这位武术名家,为了他和石公山的一段缘分,石公山迎来了他的灵骨,造了灵骨塔。如今,又增设了海灯法师的陈列室。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2(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wadfk]
今日推荐: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灯法师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