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想就能赢肯跑,就能到终点。说说描写人物的心理好处

答案:略解析:
  我五岁那年,弟弟两岁,爸爸当上了厂长,妈妈被市里评为先进教师,人家都说我们家是个最美满的家庭。谁想到,一次车祸碾碎了母亲的爱子梦,我和弟弟成了没妈的孩子。
  但是,我们却并不“像根草”,我们还有个疼爱我们的爸爸。
  我们很小,爸爸又当爹又当娘,买菜做饭洗衣服,一日三遍跑托儿所、幼儿园,有时早晨还要给我梳小辫。厂里的事还从来不耽误,真是太辛苦了。有时,饭做好了,我和弟弟争着吃,他却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可惜我那时不懂事,上小学时,听同学们说,公园里好玩极了,便吵着要爸爸星期天带我们去公园里玩。爸爸答应了,可是到了星期天,爸爸总被厂里来人叫去。有个星期天,我硬缠着爸爸带我们去,爸爸又说厂里有事。我便嚷着:“爸爸骗人!爸爸骗人!”说着,我就躺在地上不起来了。爸爸恼了,把巴掌举得高高的,可是又慢慢地放了下来,转身走了。弟弟说:“爸爸也哭了!”提示:
“爸爸也哭了!”这时的爸爸既疼爱孩子又要顾及厂里的工作,公私难两全的处境,使爸爸内心非常痛苦。爸爸既气恼孩子不懂事,又内疚于对孩子失信,不能满足他们的美好心愿。爸爸的手掌举起又放下,转身默默地流泪,这时的爸爸内心是多么痛苦啊。这种写法比让爸爸自己说出内心的痛苦要强烈感人得多了,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基培养与训练(初一·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我”在平桥村得到很多的优待,选文中的哪一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刻画孩子们行船的主要动词有________表现出少年们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字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字相呼应,共同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则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表现“我”终于能去看社戏了的喜悦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我”陶醉在去看社戏途中的美妙景物里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三、四段选文互为照应,其中第三段中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照应了第二段中的________;第四段中的“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照应了第二段中的________;“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照应了第二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来描写景物,举例说明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选文一、二、三段都写了豆麦的香气。
(  )  
②“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就是“声音”,也就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  )  
③写“我”误将看到的渔火当作了赵庄的戏台,从侧面表现了想赶快到赵庄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  
(  )  
④这几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夜色下江南水乡的静态美、动态美、色彩美。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账也没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酒杯和一两只火锅,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琼西”是琼娜的爱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台尔蒙尼歌之家”吃份饭时碰到的,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
  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它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它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年老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头。你的朋友断定自己是不会痊愈的了。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医生说:“我一定尽我的努力用科学所能达到的全部力量来治疗她。可要是我的病人开始算计会有多少辆马车送她出丧,我就得把治疗的效果减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让她对冬季大衣袖子的时新式样感到兴趣而提出一两个问题,那我可以向你保证把医好她的机会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里的故事画一张钢笔插图。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十二,”她数道,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然后是“十”和“九”;接着几乎同时数着“八”和“七”。
  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几乎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六,”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了。但是现在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亲爱的。告诉你的苏娣吧。”
  “叶子。常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十分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吗?你这个淘气孩子。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天早晨还告诉我说你迅速痊愈的机会是,——让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话说吧——他说有九成把握。噢,那简直和我们在纽约坐电车或者走过一座新楼房的把握一样大。喝点汤吧,让苏娣去画她的画,好把它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来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再给她自己买点猪排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西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说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汤。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琼西,亲爱的,”苏俯着身子对她说,“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画完,行吗?明天我非得交出这些插图。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你不能到那间屋子里去画吗?”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愿意待在你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老看着那些讨厌的常春藤叶子。”
  “你一画完就叫我,”琼西说着,便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因为我想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你睡一会儿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苏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门。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一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二十五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苏把琼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西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混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吧,贝尔门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啰唆鬼。”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门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琼西正睡着觉。苏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门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门穿着他的旧的蓝衬衣,坐在一把翻出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西无神的眼晴睁得大大地注视着拉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
  苏疲倦地照办了。
  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的,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西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我听见风声的。今天它一定会落掉,我也会死的。”
  “哎呀,哎呀,”苏把疲乏的脸庞挨近枕头边上对她说,“你不肯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
  可是琼西不回答。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及大地联结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
  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蒙蒙亮,琼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气炉上给她煮鸡汤的苏。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羼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
  “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他走的时候,苏找了个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门——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
  第二天,医生对苏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用一只胳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枝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
(2)琼西说“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句话反映了琼西怎样的心理状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生病的琼西而言,意味着什么?________
(3)介绍老画家贝尔门的概况时,作者反复提到“他要画的那幅杰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
(4)找出文中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细致描绘的句子,并指出这片叶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________
(5)小说在刻画主人公贝尔门的形象时,用怎样的手法讴歌了人物怎样的精神?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账也没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酒杯和一两只火锅,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琼西”是琼娜的爱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台尔蒙尼歌之家”吃份饭时碰到的,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
  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它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它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年老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头。你的朋友断定自己是不会痊愈的了。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医生说:“我一定尽我的努力用科学所能达到的全部力量来治疗她。可要是我的病人开始算计会有多少辆马车送她出丧,我就得把治疗的效果减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让她对冬季大衣袖子的时新式样感到兴趣而提出一两个问题,那我可以向你保证把医好她的机会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里的故事画一张钢笔插图。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十二,”她数道,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然后是“十”和“九”;接着几乎同时数着“八”和“七”。
  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几乎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六,”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了。但是现在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亲爱的。告诉你的苏娣吧。”
  “叶子。常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十分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吗?你这个淘气孩子。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天早晨还告诉我说你迅速痊愈的机会是,——让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话说吧——他说有九成把握。噢,那简直和我们在纽约坐电车或者走过一座新楼房的把握一样大。喝点汤吧,让苏娣去画她的画,好把它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来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再给她自己买点猪排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西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说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汤。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琼西,亲爱的,”苏俯着身子对她说,“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画完,行吗?明天我非得交出这些插图。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你不能到那间屋子里去画吗?”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愿意待在你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老看着那些讨厌的常春藤叶子。”
  “你一画完就叫我,”琼西说着,便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因为我想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了的叶子那样。”
  “你睡一会儿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苏在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门。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一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二十五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苏把琼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西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混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吧,贝尔门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啰唆鬼。”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门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琼西正睡着觉。苏把窗帘拉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门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寒冷的雨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门穿着他的旧的蓝衬衣,坐在一把翻出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西无神的眼晴睁得大大地注视着拉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
  苏疲倦地照办了。
  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的,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西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我听见风声的。今天它一定会落掉,我也会死的。”
  “哎呀,哎呀,”苏把疲乏的脸庞挨近枕头边上对她说,“你不肯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
  可是琼西不回答。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及大地联结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
  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蒙蒙亮,琼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气炉上给她煮鸡汤的苏。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羼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
  “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他走的时候,苏找了个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门——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
  第二天,医生对苏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用一只胳臂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枝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
(2)琼西说“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句话反映了琼西怎样的心理状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生病的琼西而言,意味着什么?________
(3)介绍老画家贝尔门的概况时,作者反复提到“他要画的那幅杰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
(4)找出文中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细致描绘的句子,并指出这片叶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________
(5)小说在刻画主人公贝尔门的形象时,用怎样的手法讴歌了人物怎样的精神?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课外练习第17册九年级上学期用 北京课改版
  那是深山中一条干涸的泉水沟,我们全家已经躲在里面3天了。
  自从日本鬼子大批地涌到乡间,我们全家就躲进了这条山沟里。山沟的出口处,祖父的长工已经伪装地种了许多松柏,遮住外界的视线。山沟里面,狭窄的泥地上,铺着油布,我们全家——祖父、父亲、母亲、我和两个弟弟,都席地而坐,悄悄地,不敢出声,不敢说话,更不敢吵闹。据说,日本鬼子正在挨户搜查,大肆杀戮,他们最恨的,是读书人,凡是搜到知识分子,一概杀无赦。我们家,祖父、父亲和母亲,不但都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服务于教育界,是小有声望的人物,尤其,都是积极的反目分子和爱国者。这样身份的人,一旦落到日军手中,是极少能保全性命的。
  我真不知头两日是怎么挨过的,只记得我那孪生弟弟麒麟总是哭,总是吵肚子饿了。母亲为了安抚他,把皮包里的钥匙链、发夹、口红套子、小梳子、小镜子……都搬出来给他玩,他藏了一口袋的叮叮当当,仍然又哭又闹。小弟才只有4岁,更是无法讲道理的年龄,他爱动物,抬起头来,他就研究松树里有没有鸟窝;低下头去,他就在草丛里猛抓蚂蚱,他唯一的好处是爱睡,一无聊就哭,哭哭就睡着了。
  时间从清晨一直挨过去,太阳从山沟的那一边移向山沟的这一边。在饥渴交加之时,最安静的我也不能安静了,麒麟叫饿,小弟叫渴,我开始抽抽噎噎地哭。就在此时,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接着,有个人影从掩护着我们的松柏外面闪过去。我们全吓怔了,忘了哭,也忘了叫,瞬时间,山沟中寂然无声,我从松树的缝隙里望出去,正好看到那奔跑着的人——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阵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母亲的脸色雪白,她紧搂着麒麟,用手按住他的嘴,阻止他哭出声来;小弟的头埋在父亲的长衫里,吓得身子发抖;祖父的嘴唇颤动,在那儿不出声地咒骂。时间似乎过了有一世纪那么久,然后,那批日本兵从山沟出口的松柏掩护之处,一个个地走了,居然没有人发现我们。
  母亲的脸色猛然间僵住了,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抬头向上看,这才发现,居高临下,一排日本兵站在山沟外,俯身注视着我们,一管管长枪,正对着我们。我和弟弟挤在一堆,全偎进母亲怀里。有几秒钟,山沟里的我们,和山沟外的日军,大家彼此注视着,都没有出声。然后,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官,跳进了山沟,拿枪对祖父指了指,用中文说:“站起来!给我检查!”
  祖父不得已地站了起来,那军官在祖父的口袋里搜出了钱、名片、钢笔、校徽等一大堆东西,他收起了钱,紧盯了祖父一眼:“教书的,嗯?”
  祖父拒绝答复,那军官也不再问;同样地,他又搜查了父亲,洗劫了父亲身上的钱。母亲早已悄悄地把皮包塞进了草丛中,站起身来,她主动地拍了拍自己的身子,她只穿了件旗袍。实在无处可以藏钱。
  那军官仍然握着枪,望着手里的校徽、名片等物,犹豫地看着父亲和祖父。山沟里的空气僵着,母亲的嘴唇越来越白。忽然间,我那孪生弟弟麒麟排众而出,大踏步走到那军官面前,仰着头,清清楚楚地说:“你不用检查我,我身上的东西,都给了你算了!”
  他从口袋里,叮叮当当地掏出他那些钥匙链、口红套、梳子、小镜子、发夹、弹珠,还有些小石头儿,全递给那军官。一时间,那军官怔住了,接着,一丝笑意忽然斥过他的嘴角,同时,山坡上的日军,也发出一阵哄笑。在这突然爆发的笑声里,那军官跳出了山沟,对他的部下挥了挥手,示意离去。显然,祖父和父亲的命是捡回来了。那些日本兵正要走开,其中却有个身材高大、相貌粗鲁的大汉,突然蹿了出来,用日本话吼了几句,就一下子跳进了山沟,直奔母亲而来。这一下突生仓促,我们全呆了,母亲忙说:“我身上没有钱!”
  那日本大汉敞着胸前的衣服,军衣上一个扣子也没扣,手里没有拿枪,却舞着一根大木棒。他咧着嘴,面目狰狞而凶恶,一伸手,他抓住了母亲的手腕,用生硬的中文,口齿不清地说:“跟我走!”
  说着,他就狠命地把母亲向山沟外面拖。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了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
  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祖父忍无可忍,也冲上前去,日本兵再一棒,把祖父也打落坡下,然后,他继续拉着母亲,往山沟外面拖去。母亲的手抓紧了山沟两壁的青草,哭着往地上赖。我眼看父亲和祖父挨打,母亲又将被掳走,恐惧、愤怒和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对我压了下来。我用双手扯住母亲的衣服,放声大哭。同时,麒麟和小弟都扑了过来,分别抱住母亲的腿,也放声大哭。我们几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我们哭,母亲也哭,那日本大汉却用日语大声咒骂。顿时,哭声、喊声、咒骂声,闹成了一片。而母亲的身子,逐渐从我们手中滑了出去,我和弟弟们惊恐之间,哭得更加惨厉。就在这时,那戴眼镜的日本军官似乎动了恻隐之心,忽然间用日文喝叫了一声,那大汉立即松了手,抬头和那军官争执着,军官叽里咕噜地讲了一大串,一面用手指着哭成一团的我们。终于,那大汉悻悻然地一甩手,跳出了山沟,背着他的木棒,扬长而去。我们惊怕之余,都扑进了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双手紧抱着我们,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半晌,才发现那日本军官并没有走,一直站在那儿望着我们发愣。等我们哭声稍歇,他就跳入山沟,把小弟拉到他身边,我们以为他要掳走小弟,又都惊恐地扑过去抓小弟,谁知,他却用手揩拭了小弟的泪痕,转头问母亲:“他几岁?”
  母亲颤声回答:“4岁。”
  那军官仰头看了看遥远的云天,若有所思地轻声说了句:“我儿子和他一样大。”
  说完,他转身走出山沟,手一挥,带着他的队伍,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们惊魂未定,还不敢相信危机已过,直到父亲和祖父从山坡下爬了上来,一家人我望望你,你望望我,才真正相信又逃过了一场噩运!
1.第2段中的加粗词语“这样身份”具体指什么身份?为什么这样身份的人一旦落到日军手中,极少能保全性命?
答:________
2.你认为使“我们”一家逃脱噩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
3.“母亲的脸色雪白,她紧搂着麒麟,用手按住他的嘴,阻止他哭出声来。”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刻画了母亲紧张的心理。请你仿照示例,也描写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运用神态、动作描写,60字)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有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①正襟危坐(&&&& ) ②浩瀚(&&&& ) ③通融(&&&& ) ④绰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要你幸福就好 王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