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什么要升级

中国制造升级该注意什么
日10:02&&&来源:
原标题:中国制造升级该注意什么
○ 我国制造业水平参差不齐,应实行并行战略,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引导其共同升级
○ 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应综合运用金融扶持及产业政策扶持手段,进一步发挥其潜力,并在创新链中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动力和创业创新激情
○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绿色的,因而,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要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推行清洁生产;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化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意义深远、举足轻重的战略计划,但是也正因为其重要的意义,实施难度也很大、时间跨度也较长。要顺利完成好这个计划,该注意哪些问题?
“总体上看,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制造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推进齐头并进发展
“国内已发展起一批在国际上知名的企业,但就我国的工业来说,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有的企业还要补上从2.0到3.0,就是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也要适应整个发展的需要。”苗圩表示,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德国不同,但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从电气化直接迈进到智能化制造的阶段。
以中联重科为例,2015年以来,中联重科叉车在全行业市场下滑近20%的严峻形势下,业务实现了逆势增长。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中联重科叉车在共享中联重科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金融等优势资源后,成功扩大了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联重科持续高速发展,从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向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目前已在近80个国家建立销售和服务平台。
事实上,量大面广的中国制造业,只有一部分企业能够实现4.0的智能制造,可其他几千几万个企业还是2.0或3.0。我国制造业的层次和差异很大,发展非常不平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表示,由于发展不均衡,层次结构差异大,总体来说要实行并行战略,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如何尽快实现或缩短这一进程?朱森第表示,要利用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来尽快缩短我们的进程。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就是制度设计和体系设计,基础打好,统筹协调好。然后提出来一些相应的政策引导,让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积极性、都愿意做这个事情。把市场把握好了,把时序把握好了,国内的产业很快就能发展起来,就有可能缩短进程,跟随发力。
发挥中小企业作用
在过去的国际交易中,经常听到的都是些大集团公司的名字。而近年来,频频有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砸了20亿美元收购位于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让国人听到了安邦保险的名字;收购荷甲海牙ADO俱乐部,北京合力万盛开始广为人知;中国金叶公司,为了买下一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公司,花了6.65亿美元的举动,让国人惊讶……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交易中越来越崭露头角。
“工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而企业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中小企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说。
目前,我国有50%的税收来源于中小企业,60%的经济总量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70%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尤其是80%的就业主要是靠中小企业来创造的。从数量方面来看,中小企业占了各类企业的99%。同样,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当中,中小企业是可以发挥它的潜力和巨大作用的。
让人欣慰的是,工信部从2013年开始就开展了“扶助小微企业”的专项行动,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不光是在产业链为大企业配套创造一个条件,更多的是在创新链当中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动力和创业创新激情。
“我们要尽量为中小企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现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创新、产业升级的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制造业都可以享受。“中国制造2025”还针对中小企业,专门提出了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水泥生产中所需原料约有20%以上来自工业废弃物,这使得水泥工业真正成为利废大户。然而,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制造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要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毛伟明表示,工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在某些阶段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我们要把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把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前4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28%。今年3月,工信部印发《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表示,从未来发展方向上说,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绿色的,要把现状和未来结合起来。第一是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第二就是要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第三就是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化的发展。
今年,工信部启动了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的试点,鼓励试点企业从方案设计起,考虑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对资源的影响,从而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以及实现绿色消费、有效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统筹考虑生态。(刘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中国制造要升级,社会治理也要升级
& | & 来源: & | & 编辑:王瑞芳 & | &
&&&&& 原标题:中国制造要升级,社会治理也要升级
  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事。总理的一句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话,点燃了人们的梦想。
  虽然年年政府报告说创新说转型,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多人的共鸣。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制造到了必须向中高端转型的关键时刻,更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很多产业身上看到了这种曙光。阿里巴巴的光芒让许多国家的互联网企业黯然失色;华为在通信行业做到了世界前列,由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之一;还有中国高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都已经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地蜕变,早已不是鞋子袜子换飞机的时代所能比,从量上说,中国制造已经拉开第二名一大截了;但从质上说,却还差了人家一大截,有限的几个单项冠军还奠定不了中国制造强国的基石。
  苹果公司的手机为什么就卖得比别人贵,做工精致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它在智能手机行业革命性创新积累起来的口碑很难让别的公司短时间超越。它几乎是用一己之力撬动了整个行业,这样的公司怎么不让人尊敬,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方式深刻地重塑了人类行为模式,这样的创新可以归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明行列,怎么可能不具有超高的溢价?
  那种划时代的产品几乎必然能消除傲慢与偏见,冲破文化与国别的界线,在好东西面前,你来自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关系?比如中国高铁,甭管你来自哪个世界,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是美国还是印度;也不管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是非洲还是美洲,但凡你日行千里地坐上一回没有不说好的,中国高铁无法抗拒的魅力就像你不能拒绝苹果手机的魅力一样。别以为人家不知好歹,他们还在犹豫是因为他们还需要再攒点钱,这就是超越的力量。要颠覆苹果,需要的是另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从。
  中国制造头顶着荣耀但也背负着包袱,比如国产电视机,他们早已经解决了质量的问题,但他们无论怎么折腾卖得就是比别人便宜,凭什么呢?他们顶着低端制造的恶名,却做着精细加工的高端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每一个努力做事的中国人都值得尊敬,每一个发明创新都是为中国制造在突围。他们的拼搏奋斗推动着这个社会不断向前,我们需要为这些企业家、为这些孜孜以求的人、为所有人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这种翅膀落实到企业层面是个人的努力,落实到国家的层面就是搭建好一个创新的平台和环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在一个中小企业连款都贷不到的社会,创新常常还未起步先夭折了;人才是宝贝,但是在一个侵权横行、复制粘贴盛行的市场环境里,人才只能算是廉价的劳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关系说了算、权力粗暴干涉市场垄断盘踞市场的环境里,科学也会有心无力。创新是个科技话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的话题。总理说的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值得所有人反思。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描述的这一幅万马奔腾的局面,有赖于一个尊重个人价值、尊重知识的力量,公平竞争自由择业的社会的产生。制造与社会环境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高度发达生机勃勃的产业格局离不开一个高度文明开放的社会。
  智慧就在那里,“草根”永远有开枝散叶的冲动,就看我们怎么把它们释放出来。(高路)
更多新闻v&& 21:17:25v&& 21:11:12v&& 19:49:49v&& 19:32:12
•&•&•&•&•&•&•&•&
•&•&•&•&•&•&莫忽视“中国制造”升级挑战 - 评论 - FT中文网
莫忽视“中国制造”升级挑战
供应链和采购公司Vendigital首席执行官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中国政府实施新一轮行业整合的决定姗姗来迟。此举旨在巩固国有企业并提升它们的全球竞争力。考虑到经济增长放缓、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以及过去10年巨额投资的低回报率,这是一项可以理解的应对之策。
近期的全国人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规划。这项10年规划旨在整合中国庞杂的制造业,建立数量较少的、能够在更高附加值和战略性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当然,呼吁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普遍的效率低下并提高它们的全球竞争力,并非什么新鲜事,但这次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承诺,以确保目标实现。
与中国企业有合资关系的西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中共领导人已承诺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布这一重组计划的总体指引。
全球大多数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已在华经营合资企业。例如,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与奇瑞汽车(Chery Automobile Company)正在上海以北建设一座新工厂,这是一项价值11亿英镑的合资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在2025年之前,我们将目睹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它们仅有少数几家,但有能力制造出世界各地消费者想要购买的高品质汽车。
中国目前有100多家自己的汽车企业(大部分都是央企或地方国企),但极少有能力打入主要的西方市场。这种情况就要改变。同样,行业整合对于许多与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来说,影响也会很大。
避免任何重大挫败的关键当然是采取抢先行动,在合资伙伴以及他们的政府关系上投入更多时间,以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且有必要的话,要准备好应急预案。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可能代价太高。
随着中国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初具规模,西方公司仍将有机会通过分享知识和技术支持该领域的发展。这种情形已经出现在诸如飞机和航空航天系统制造等行业(主要是通过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的计划)。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届时,中国将拥有一定的飞机制造能力,开始能够在国际上挑战空客(Airbus)和波音(Boeing)两大垄断者。然而,这在中短期之内带来的商业收益和机会,在2025年之后无疑将较难获得。
其他同样可能发生如此大规模整合的战略行业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这最终可能减少西方企业的商业机会,或者极大地加剧竞争,但与汽车行业一样,机遇同样存在。
中国制造2025规划还将影响下游价值链。从中国进口货物的西方零售商已遭受损失,因为在西方国家,来自折扣店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削低了利润率,同时他们还要忍受在华经营成本的膨胀。未来10年,这些企业可能需要加快将部分生产基地迁至世界其他地区,如非洲。它们还需要加大对自动化和提高生产率的投资,以应对成本上涨。
当然,在中国一些“临界质量”巨大、没那么容易发生“核裂变”的行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经营的西方企业,选择余地更少了。这些企业可能会发现,他们最好保持现状,并寻求在领军的国有企业崛起时与之保持更密切的合作,以分享后者扩张带来的部分商业利益。
不论西方企业决定做什么,“中国制造”的前景行将到来,而且现在官方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承诺和推动,在此支持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快速变革的到来。
多米尼克o杰夫科特(Dominic Jephcott)是供应链和采购公司Vendigital的首席执行官。他常驻香港。
译者/陈隆祥
将评论同步到微博
小提示:设置一个头像,将会使您发表的评论更容易受到大家关注。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中国制造”升级的战略纵深-国内-城市生活网
当前位置:
“中国制造”升级的战略纵深
多层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制造”提供转型升级的战略纵深    在互联网深度改造传统产业之时,各国纷纷重新定位自己的制造业,比如德国工业4.0,比如美国出台多项鼓励制造业回归举措等,《中国制造2025》,即出台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5.85%,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5,位居第一。  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且在新竞争形势下面临巨大压力。  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促进高端制造业回流;二是中低收入国家开始以更低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三是在上述“双向挤压”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三期叠加”的艰难爬坡期。  中国制造业要行稳致远,助力“稳增长”,需在把握需求差异化的基础上,构筑转型升级的战略纵深,减少盲目性。  中国制造业需求特点:规模大、潜力大、差异化  中国制造业拥有庞大而多层次的国内新兴市场,细化其特点,可概括为:规模大、潜力大、差异化。  需求规模大潜力大,源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迅速扩张的中产阶级数量。  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575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京沪两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有研究估计,未来7~8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数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消费能力年均增速将超过21%。中高收入人群的增加,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总量空间。  另外,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左右,仍明显低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其他国家,城镇化的推进,无疑会极大促进新一波消费升级。  其次,发展的梯次性,决定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态势还将持续。  作为幅员辽阔、城乡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我们与经济具有均质性、消费结构单一的小规模经济体不同。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其中城镇为28844元,农村为10489元,城乡差距明显,而且从现有发展情况看,整个社会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还将长时间并存。  除日常消费领域外,针对企业的装备制造业需求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经过新中国六十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体系已形成规模巨大、体系完整、水平多样的特点,现代工业体系可分为39个工业大类,525个小类,我国的制造业,则几乎涵盖了所有门类。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占有全球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但各领域水平参差,层次结构差异很大。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中国制造业“刚刚完成机械化,正在实施自动化,眼睛望着信息化,耳边听到智能化”。  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国的制造业在未来10年内都会转型、升级,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升级不可能“一二三、齐步走”,而将是“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成波次地次第推进。中国的制造业对生产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将长时间同时并存。  中国多层次市场需求,为产业转型提供战略纵深  旺盛又具差异化,这样的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战略纵深。那些天然熟悉本土市场的中国企业,将在一波一波的需求渐次释放中,抢占制造业升级优势。  首先,中国各领域的巨大市场,将为企业新技术的孕育提供所必需的规模门槛。  欧洲的移动电子商务几乎不太可能孕育新的技术,主要原因是单一国家市场规模太小;腾讯如果没有上亿的用户规模,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持续和有价值的创新。与此类似,任何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新应用,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用户基数,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技术的产业化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就不能收回,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就会犹豫踌躇。中国制造业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为任何有价值的新技术提供产业市场,容纳各种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所谓小池子里养不出大鱼,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需求差异化将提供多样化使用场景,可用于试验不同的技术产品和升级路径。  以今年以来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讨论为例:  一种思路认为应从生产端出发,借鉴德国提出的工业4.0的思路,把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融合在一起,重构产品从设计到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另一种思路则建议,利用中国电商高度发达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走所谓“互联网+”的道路,这是从消费端出发推进到生产端的思路。  而在笔者看来,中国市场需求规模大、差异化明显,上面无论哪种路径,都能找到试验和应用的环境土壤。  比如机器人在珠三角电子制造业的大规模使用,便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后,针对“招工难、招工贵、难管理”而出现的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应用案例,而在国外,由于尺寸和精细度等原因,机器人很少用在这一领域。与此相对应的是,原为OEM企业的青岛红领集团,十年前开始向大规模定制转型,走出了一条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顾客到工厂)转型升级之路。  所以,与其执拗于不同路径之争,莫如把问题交给市场,发挥企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走出适合自己的升级之路。过去二十年我们的企业家能将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做到全球第一,未来他们在发展中也能通过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走出有中国市场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第三,由于市场需求差异大,技术创新和扩散在行业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企业将面对接力式的需求浪潮。  在消费品领域,今年一线城市流行的产品,也许要时隔一两年才会流行到县城和乡镇,企业因之可以梯度规划创新策略;在工业品市场,由于中国产业发展不均衡,对先进制造装备的需求会在不同行业梯次展开,这为企业提供了学习、试验、调整、改善的时间和空间。  在考虑制造业升级的时候,人们往往担心中国企业会因技术水平在竞争中落后,但中国企业熟悉客户需求,本地市场又提供了战略纵深,因而往往能在错过一波后,赶上下一波。比如上世纪90年代处于劣势的中国电子制造业,现在则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的主要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市场,可以孕育如此多样性、成规模的创新。  中国的市场纵深,具有全球价值  中国市场需求的战略纵深,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还会超越中国市场本身。  人们常说,在消费市场上,中国发达地区像美国和欧洲,落后地区像非洲;在工业市场上,我们有些行业在工业2.0阶段,有些在3.0。以先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做标杆,我们相对落后,但从全球看,门类齐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国制造业,恰如全球制造行业的一个缩微版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中国市场中发展的技术、产品和业务模式,往往具有全球应用前景。  所以,中国市场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全球市场竞争的前哨战;从赢在中国开始,可能赢得全球。在通讯设备领域,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结合本土市场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的产品、技术和业务模式,取得经验后,移植到与中国相似的欠发达国家市场,进而成为国际电信设备市场的领头羊。  可以预期,基于中国需求多样化、动态化特征发展出来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经验,将来也能够应用到全球其他市场,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全球产业升级的重要贡献。□  (文/朱恒源? 作者为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新常态”:抓住机会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扫一扫 手机阅读
  胡波(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前,&新常态&的概念已为国内外经济学家们所热炒,其最大特征就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只是这一提法在政策界和学界都远未形成共识,在中国保增长和调结构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的时候,有关未来中国经济该如何走的分歧也越来越尖锐。
  习主席的此次表态无疑给有关新常态的争论定了调,指明了方向。核心思想就是中国有信心适应长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并与先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决裂。其中,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又是重中之重,它既是新常态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主要实施路径。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加工厂,规模无人能敌,但却不是一个创新大国。例如,中国是智能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可是这些产品的设计及工艺创新大都不是自己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科研体制问题、创新环境问题、后发困境等,然而归根结底,是粗放经济模式衍生出来的问题。大规模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长期压制消费增长,大量的热钱涌进市场,却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当房地产的价值每年成倍疯狂增长的时候,当资本市场急剧变动带来巨大投机空间的时候,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已远远比不上虚拟经济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土地基建&经济,又有谁会专心搞研发搞创造?
  新常态思路下,&中国制造&开始迎来新的机遇。首先,抑制各类投机需求。一旦资本对政府强刺激和救市的期望落空,整个市场将开始走向理性,资本开始向实业倾斜,这使得实业融资变得更加容易,也更有余力进行研发和创新投资。其次,改变竞争模式。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会使一些行业伤筋动骨,自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进行产业升级。最后,有助于地方政府形成长线预期,进而更主动的当好市场的服务者。大项目、大工程、大资本和土地财政曾是地方政府快速提升GDP和政绩的战略工具,而既然中央能够容忍较低速度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不会再将GDP作为地方官员单纯的政绩考核指标,这种粗放的投资拉动模式也将逐渐寿终正寝。地方政府将回归理性,回归本位,有利于刺激&国退民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以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以理性而长远的方式对待经济结构调整。果如是,&中国创造&将指日可待。
编辑:李丹丹
责任编辑:王玉飞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