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 粟是什么秋收万颗子现在比喻在什么地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诗词名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悯农 作者:李绅 年代:唐
悯农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文解释】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词语解释】
粟: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子:植物的籽实。
四海:指普天之下、全中国。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犹:还,仍然。
【诗文赏析】
  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因果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佛网
&因果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发布:莲心&[ &]&& 日期: 6:18:00&&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 &&&& 先举个例子,首先一个种子是什么,果就是什么,一模一样,大家想想看,你种一粒麦子,等你收果子的时候,是不是种子和果实一模一样呢?是一模一样,不会变的,你种一粒稻子,将来收也是收稻子,记住种子和果实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第一条因果规律。&&&&&&&第二呢就是种一粒会收一大堆,种一粒呀会收无数粒,种这一粒会收很很很多粒,这个要记住。  那么第三个就是现在种将来收,我们现在想一想,种地:那么春天种,夏天去管理,秋天就会收获,它不是今天种了,今天就会收,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种的连芽都发不出来,怎么会收天果呢?记住了,是现在种将来收。  这个就是因果的三个规律,就象公式一样,把它记清楚,那么我们将来就真正地能懂因果,头一个就是:种子是什么,果子就是什么样的,一模一样不会变;第二个就是:种一粒会收很多很多很多粒;第三个:现在种将来收,这个例子就讲到这里。  我们现在按照这个例题,再对照一下,挪到我们这个人的身上,这个因果是什么样的呢?  我现在想发财,那么,我要种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财呢?  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你现在想收、想发财、想钱多,那么你这个种子应该下什么样的种子呢?  你种钱,你就会收钱,就是布施啊,记住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怎么样种钱呢?那么看到穷苦的人、可怜的人啊,就是他不可怜我们也要布施,我们在他那里下一粒种子,将来会收到无数粒种子,首先要记住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种一粒收无数粒,现在种将来收,那么想发财,你现在就要布施,拿钱去布施,把钱送给人家,这种子种在他那块田地里,你将来就会收到这么多很多的钱,无数个这么多的钱;  那么现在大家看一看,有好多老板,他们钱挣的很多很多,真正他自己做了什么呢?每天啊没有做什么事,好多人啊都给他干活,都给他赚钱,为什么呢?就是这个老板啊过去下过种子,过去呢他把这个钱布施给这些人了,经过很久的时间,现在因缘成就了,好,这些就要还,要还多长时间,要还多少呀?就看他种多少,当时他要是种了十块钱,现在你就还一百、一千、一万,还要加上利息你就慢慢还吧。  所以说,有好多老板,鬼混都能赚到钱,说句实在话,该他得赚的,就该他赚的,你再聪明你再有智慧,你没有下过这个种子,任凭你怎么狠干,你也不会发财的,我见了很多人啊,很聪明、很能干,这一辈子就是没有发财,有很多人啊他不聪明,又不能干,吃喝玩乐的,但是他能赚到钱。  记住了,他过去下过这个种子,现在该他收获的,你没有下过这个种子,你现在去,地里没有种子,也没有根,你施肥呀、浇水累死你,就算把你累死了,也长不出个东西来,你想发财,你过去没有布施没有把自己的钱布施给别人,去种这个种子,你现在怎么可能发起财来呢?地里没有种子,你天天浇水、施肥,就算把你累死了,你也不可能长出个东西来。  举个例子,好多人到庙里来他说他有病,很痛苦啊来求菩萨,那么,我有的时候就问他们,为什么别人没有病你有病?他讲啊说:身体不好,运气不好啊,老天不公啊,老地不平啊,父无能母亲无力,他怨天怨地怨人,他就不怨怨自己,实际谁也怪不到,实际是你种下的这个种子,现在结果了,那么怎么说你自己种下的种子,结果了。  大家想一想,你现在痛苦,你过去种过痛苦的种子,你现在才自己痛苦啊,什么样的痛苦的种子呢,你杀生啊,你去把其它的生命杀了,你看看你说它痛苦不痛苦,你让他人痛苦,你就种下痛苦的种子,你收到的就是痛苦;你让别人发了财,收到的就是发财。  你去杀生,吃众生的肉,你就把那个鸡、鱼、猪呀把它们的尸体,带着病菌的病毒的尸体,你往肚子里放,你看看,你没有痛苦,谁有痛苦呢?你这个活棺材没有痛苦,谁有痛苦,因为你让别人痛苦,你就会痛苦,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记住了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种一粒收无数粒啊,你过去种的种子,现在结果了。  大家都要仔细想一想,看看自己这一生种了多少个种了,将来要受什么样的果报,大家想一想,看一看就知道,你为什么这一生这个样,你种子就是这样的,你果就是这样。能不能好呢?也能好,那么呢,怎么个好法呢,后面再讲。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三宝弟子,她叫净松,有五十岁了,她这个人很爽快,做事啊也很能干,又非常小气,那么她现在有很多的苦恼,丈夫是当官的,自己作老板又发财。  按理来讲,她又有钱又有权,应该是很幸福的很好,其实不然,她也有很多苦恼,最大的苦恼,现在讲一下,让大家都仔细想一想,她最大的苦恼,就是她丈夫五十多岁了,还有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愿意跟他,她为此事就很苦恼,刀子的心都碎了,确定很苦恼,那么这种果报是怎么来的?我们再用因果的规律看一看,别人跟她丈夫,她很苦恼。  这种果报,是怎么来的呢,记住了种子是什么样的,果就是什么样的,你这一生虽然很好,洁身自爱,那么你过去中就是犯了邪淫,也可能你是一个男的,跟好多女孩子好,你种下了这粒种子现在你就要受这种报,你自己的丈夫同样,也会有好多女孩子跟他,也未必他长得那么好,也未必他当官别人就跟他,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也是你的因果报应。  为什么佛家戒律上讲的不邪淫,就是说你犯了这个,将来就很痛苦,为了保证你将来不痛苦,你现在不要犯这个,你过去种那一粒种子,好,这一生啊,你收了一大堆,痛苦从哪里来的呢?自己种的种子,自己要接受这种痛苦,你心痛、心碎了、难过,应该我们承受的,你想不承受,没有办法,多多忏悔啊,往昔啊我们所造的恶业呀太多了,都是由于贪:贪玩、贪吃、贪穿的,都是因为贪所造出来的,都是因为嗔恨所造出来的,不高兴、发脾气……种了坏种子,都是因为痴,不懂啊不明白,那么种了好多的恶因,现在受恶报。  那么这贪嗔痴从哪里造出来呢?是从你嘴巴上造出来的,从你身体上造出来的,从你心上、思想上、意上造出来的,身口意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当然也有善业,也有恶业,还有无记业,那么这一切恶业怎么办呢?  我们就要多多忏悔,我们在佛前、在菩萨前,把这些恶业忏悔掉,有朝一日啊你忏悔清净了了,这些也就没有了,如果忏悔不清净,你就必须受这种因果报应,跑不了你,那么将来我们忏悔清净了,还受不受因果报应呢就是受我们也容易接受,不会那么难过,那么痛苦,很容易就能接受的,要不然的话,你痛苦啊,难过,你就是死,下一辈子也要受,作人也要受这种痛苦,作鬼作畜生,管你做什么,你这种痛革要受,受完了才能了,只有忏悔才能消平这种罪业,才能真正离开这些痛苦,得到快乐。  记住了,我们身体上,造的杀:杀生,盗:偷盗;淫:邪淫。  我们嘴巴上有:妄语、两舌、绮语,说人家男女的事,还有我们思想上、意上……你只要一动,就是一粒种子种下去了。  大家都要仔细的想一想,自己一天要种多少粒种子,身口意一动就是一粒种子,或者是善种子,或者是恶种子,或者是能救自己的种子,你救了别人这个种子种下去了,将来就有人救你,你让别人痛苦,将来自己你就痛苦,记住种子和果是一模一样的,身口意一动,就是一粒种子。  大家每天晚上都计算一下,我今天种了多少种子,种了多少佛的种子,种了多少恶的种子,种了多少善的种子,能不能对得起自己,大家要经常想把这个想清楚了,你因果啊就有成绩了,等你将来身口意没动之前,你就知道这个因果,那就成功了,你就按照因果去下种子,你想让自己倒霉,好,你就先让别人倒霉,你想发财,好,你就先让别人发财,记住你种种子是什么样的,你果就是什么样的,你想自己自在,你先让别人去自在。  记住:帮助别人是下种子,不是帮助别人,你是帮助自己啊。  为什么呢?因为你帮助他一次,他要帮助你无数次,这个很划算的,你看你种一粒种子,会收一大堆果实,那么你给他十块钱,将来他要给你一大堆十块钱,你现在给他一种自在,将来他给你无数个自在,数不清那么多的自在。  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生做皇帝一直作到死;有的一生讨饭一直讨到死;有的先苦,后来又好了,有的一开始苦,后来又好了,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种子不同,什么时候种的种子,你过去种的种子,现在得果,你现在每一天,每一秒钟还在种种子,知不知道,知不知道,你现在每一秒钟还在种种子,因为你的身体上、嘴巴上、思想上,时时刻刻都在动,都在下种子,牢牢记住这个,这些种子最后结果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你现在所受的因果报应上,也就是地藏经说的:业感如是,什么叫“业感如是”:你业造了,感来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果报,叫业感如是。  楞严经上讲,循业发现,什么意思啊:就是顺着你的业,你就会发现,你这些烦恼、快乐、好、坏……一切一切果报,都会顺着你的业,你就可以发现,跑不了你,所以佛经上又讲,说你造了业会怎么样呢?绕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什么意思,就是你过了百千万亿个劫,万万万万个年你造的这个业不会亡的,必然你要受的,跑不了你,你想不受果报,你就别种种子,种下了种子,他就跑不了你。  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啊,大家是种善种子、种恶种子,由你们自己啊,其他的师父很慈悲,劝你们行善,劝你们不造恶业,劝你们把收清净下来,成佛道啊,我不劝你们,我只把这个道理告诉你们,你们应该怎么样做,不应该怎么样做由你自己,你想让自己好,就先让别人好,你想让自己不好,那你就先让别人不好。  你想成佛,那么你现在身体上、心上清净下来,记住清净下来你就可以成佛,佛是最清净的,那么再接下来,大家再仔细看一看,你这一生所遇到的人,你这一生所遇到的事,你这一生所遇到的任何一个环境,都是什么呢?是果报,都是果报,无论是善是恶是高兴还是痛苦,是发财,还是赔钱了,是当官了,还是作工人,作农民了,以及你种种如意不如意,这都是果报,那么地球上千千万万的人,你为什么遇到的是这个人呢?那是一种果报,因缘,这种因缘这种果报,从哪里来的呢?就是过去生中所下的种子。&&&&&&刚才有一个人说,他这一生不认识字,过去下的种子,他说了好几样,最后他还是说对了,就是说,这个你不恭敬字,你就断了和字的缘份,所以说你这一生中,你就跟它无缘,天天捧着书,不认识它,因为你无缘。  为什么无缘?因为你过去生中,不尊重它,你拿这个书、这个字不当个东西或者你说它不好,或者说你作了许许多多不恭敬书和字的事,你拿它不当过东西,你没有恭敬它,你断了与它的缘份,纵然你过去是一个才子,文采最高的才子,但是你这一生中,你不可能再认识字,因为你和字之间的缘份,让你自己给断了。  我们这一生,应该广结善缘,一定要广结善缘,种一些好种子,种种子不是为了别人,完全是自己收获,说一句明白的话来讲,就是利用了别人,完全是自己收获,说一句明白的话来讲,就是利用了别人,利用了别人。你拿他当作一个地,一块田地,你在那下种子,将来要还你一大堆,你们把钱给我,我现在是发财了,将来我怎么还呢?你拿十块钱给师父,你拿一百元钱给师父,好,师父现在是发财了,将来还,师父还你一大堆的一百元钱,实际谁占便宜了,谁吃亏了,你布施的这个人呀,占了便宜,接受布施的人吃了亏,他要还给你很多很多很多呀,记住了,那么现在就应该知道了,为什么好多人到庙里来,说他种福田,你应该懂这个意思了,来种福田呀,谁收获,是你们自己啊,谁好了?  现在我好了,谁还呀?将来我去还呀,那么这事大家要搞清楚,这个因果学好了,一切事都明白了,记住因果的三个规律,第一个种是什么,果就是什么,一模一样不会变的;第二个你种一粒会收很多很多粒;第三个就是现在种,要将来才能收获。  还有个姓陈的,四川人,他这个人啊因果也不太好,从四川跑出来,跑出来三年,想挣钱,想发大财,想打工,那么他自身还有好多薄弱地方,他有病,还有点后遗症。为人也很老实,很诚实,因为太老实了,太诚实了,还有病的后遗症,到哪块去人人瞧不起,不是打他就是骂他,天天打他,天天骂他,而且他一年的辛苦钱人家又不给他,他这个果报很惨,那么人家钱不给他,他也没办法,人又老实,老板又跑了,不给钱了,他自己又没饭吃了,那怎么办呢?讨饭。  一个年轻人去讨饭,谁给你饭吃呢,所以经常挨饿,据他自己讲,他有时候饿了两天也没有吃到饭,那么现在想一想,你为什么受这样的果报呢?为什么身体会有病呢?会有痛苦呢?因为你过去,让其他众生痛苦,所以说,你这一生当中,就要痛苦,你过去不把钱给人家,不去布施,不去下种子,你现在还想发财啊,你还想有钱啊,你不可能有钱的,你过去骄傲,瞧不起别人,打别人、骂别人,你这一辈子还想好,你种下了打别人、骂别人、又小气,不下种子不把钱给人家,你也别想发财。  你去打人家,好,这一生人家就打你。  你去骂另人,好,这一生人家轮到骂你。  你过去该给人家的钱,你不给人家,这一生你那老板也把你那钱带跑,你看,你要饭都要不到。  所以说佛经上要讲说:福慧两足尊,这是佛,你想成佛,福报要圆满,智慧要圆满,福智两足尊才是佛,你光修福不修智慧,那你下一辈子就叫象身挂璎珞,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什么意思你光修福不修智慧,你下一辈子,虽然做大象了,但是穿金戴银,吃的比人还要好,福报大,福报大的要命,跟皇上一样,但是你没有智慧,你只能作畜生,那么有的人修慧不修福,佛经怎样讲--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我们如何让自己智慧圆满,福德圆满,那么我们就要修行,我们按照佛所说的话去做,我们的智慧就一天天的圆满,我们天天修,天天修,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参禅打坐也好,受清净的戒律也好,八万四千种法门,你选择哪一个法门,都可以,那么呢,你一样可以成佛。那么福从何处,怎么样修福,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去布施,把我们有的钱我们也布施,去种种子啊,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也去布施,纵然我们这一生差了一点,将来福报就圆满了。  福从哪里修来的呢?  就是从这修来的,好多人讲,做皇上要洪福齐天,你也可以洪福齐天,那怎样洪福齐天?那么呢,你救济一切众生,一切众自然就会救济你,你为一切众生做事,一切众生就为你做事,你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要供养你,那么你就洪福齐天了,你看你做皇上多自在,每一个人都在为你做事,都在为你效劳都在为你效劳,所有的人都是你的,所有的山河、国家都是你一个人的,但是你要去种种子,你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会为你,那么这个就是修福哇。  那么,如何的修慧?  我们就按照佛所说的话去做,佛究竟说什么呢?在三藏十二部经书里面讲的非常非常的细,大家有时间,就从佛经里去学,那么,还有一句话就叫,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把整个的佛法,学到你心里来,你自然而然你的智慧就会高了,自然而然你也就成就了。  那么你学完了以后,按佛、菩萨所讲的话去做,通过修行,再进一步地,证得你本来就有的,这个佛性上的智慧,到那个时候,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就是一样的,跟佛一样有辩才,无碍的辩才。  佛说话中国人可以懂,日本人也可以懂,美国人也可以懂,不管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佛说一句话你们统统都能懂,不只是人能懂,猫、狗、猪都能懂,一切飞行走兽都能懂,就算你是鬼、神仙,一界一界的众生都可以懂,而且随着你的智慧,称心如意地去理解,而且都会渐渐地修学,那是佛的辩才无碍。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成佛的机会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你自己下没下种子来的,第一步就要下种子,下什么样的种子成佛,你首先要恭敬,因为你不恭敬,就接不上因缘,这个无缘,你跟佛、菩萨无缘,佛、菩萨怎么能度了你呢?  所以,佛法上常常讲,佛法不度无缘之人,说天降大雨不滋润无根的草啊,所以说我们首先要从恭敬开始,由于恭敬了,好,我们跟诸佛、菩萨们的缘就有了,有了缘以后,我们还要下种子啊,下什么样的种子呢?那么无论认识字、不认识字,多多看书,多多听法师说法,渐渐自己的智慧就会增长,那么你智慧增长了,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你就懂了因果啊,懂了修行,你就可以让自己将来好了啊,因为你现在可以下种子嘛。  最后讲一讲: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要预防的事:比喻说,如何控制业力,那这是果报,因为我们过去种的恶因太多了,现在受果报,我们如何地控制:怎么样控制它?  我们首先如何了解自己呢?你要知道自己身体上的感受,无论是苦的,是乐的,心灵上的感受无论是苦的还是乐的,都是一种果报,是我们过去种的种子,现在的果报,我们再跟着这个苦乐去跑,新的种子又种下来了,作一个比喻说,我现在心里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业力现前了,叫业感如是那么循着业,我们就发现了,我现在不高兴。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业力来了,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心清净下来,不要再顺着业啊去造业,那么这就叫知己;有的人他那个善,善的业力来了,他就很高兴,就忘忽所以了,就忘了这个,忘了那个,什么都忘了,光知道高兴,什么话都讲了,这一高兴,舌头也长了,话又多了,什么都讲了,记住,你又被业的力量控制了,你要知道,这是善的业力现前了,业感如是啊,业感来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是循着你的业,你应该发现的这个善的现象,但是你不应该跟着,这个善业的力量,再往前跑,你应该知道这也是一种业力,这种业力它可以让你呀去造业,新的业又造了。  所以说,我们不能忘忽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心里清楚的明白,知道自己,不要业来了我们跟着业又去造业,这是心里的情况,心里高兴,心里不高兴,这都是业力的现象。  还有身体上:身体上现在没有痛苦很自在,好,那么有的人就开始干坏事了,由那坏事新的种子又种下去了,那么身体好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也是一种业的力量,是你善业的力量,你的业感如实,业感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  顺着你的业,你现在应该发现了,这是善业的果报,要知己;还有好多人病了,很痛苦啊,也很伤心啊,你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果报,是你过去种的的恶因,现在受的这种果报,是业感如是,你业感来的就是这个样子,是顺着你的业,应该发现:这种痛苦,这种病苦,是你过去的因,现在的果,怎么办呢?我们不要再造,好多人病苦的时候,造业,因为他心里难过,受了痛就骂别人,新的种子就处下去了,因为他身体难过就想吃的,那杀生,新的种子,又种下去了,你让别人痛苦,你自己就痛苦,你骂别人,别人就会骂你,跑不了你,因果报应是逃不了的。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什么知彼:就是我知道对方,比如说,你在外面遇到的人,甚至你的家里人、夫妻、父母、儿女、亲戚、朋友、邻里也好,任何一个人,你知不知道他,要充分地了解他,清清楚楚地了解他,任何一个人,知不知道他,要充分地了解他,清清楚楚地了解他,要知道他现在内心的感受、身体的状况,这样一来你有所了解,你就会恰如其分地去做好工作,那么知己很重要,怎么样知道对方呢?  怎么样能知道彼呢?就是第一要了解他,第二要认识他,认识清楚,要听懂他的每一句话,知道他的每句意思,经常相互了解,一定要认识。  我就见过有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儿已经有30多岁,母亲带儿过了一辈子,但是他母亲不认识不了解他儿,所以说母亲的一片爱心,他儿子接受不了,他儿子也不认识母亲,因为相互不认识,不了解对方究竟在做些什么。而且还都认为,对自己有障碍,对自己不利,所以说他们不认识,不理解,那么就出现了很多很多是非。  我们学佛的人,知道因果,首先把自己认识清楚,叫知己,再把其他人理解叫知彼,你能做到知己、知彼,那么一切事都不会给自己来找来烦恼,不会给自己找来痛苦,因为你现在一言一行都是缘,你过去所造的因,加上现在的缘,就会结果。  假如说,过去我种了一粒恶种子,我现在拿忏悔的开水去烫,你这个恶种子再狠,也架不住你这个拿忏悔的开水去烫,你忏悔多了,拿开水烫多了,恶种子自然而然就被你烫死了,所以说,有的时候恶业不结恶果。  同样的道理,有的时候,善业也不结善果。怎么讲呢?因为你种了善根,这个种子种了,但是你现在不给他善缘,它同样不会结果。  大家看一看,我现在有一粒种子,我不给它土、肥、水、阳光、温度,你说它能够长出来什么呢?你放在空中,它什么也长不出来啊,你有善根,没有善缘,也不结善果;那么从现在开始,大家如何去做呢?应该更清楚,更明了了,而且这些话,听一遍没有用,因为你记不住,听十遍还会忘,听一百遍我不知道会不会忘,但是你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些话变成你的话,你真正懂得因果了,你现在就是最幸福的人了--没有痛苦的人,你现在就可以保证至少上品往生,往生极乐世界最少拿上品,如果你不懂因果,你想往生极乐世界拿上品,别想。  如果你不懂因果,你就天天烦恼,天天痛苦,你想离苦得乐,你先学因果,你想好吗?想好,你就听它一百遍,一千遍,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烦恼也是你找来的,快乐也是你找来的,幸福是你找来的,贫穷也是你找来的,记住了!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猜你还对这些相关资料感兴趣(全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用心去做,随缘结果。学佛网,您身边的网络学佛修行道场,我们时时刻刻就在您的身边!
学佛网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当前位置:
>>>古诗文阅读。(23分)悯农(4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古诗文阅读。(23分)悯&农 (4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其中“&&&&&&”和“&&&&&&”表现了劳动的无限创造力。(2分)小题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一粒(粟)、万颗(子)。小题1: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不满。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春天种一颗种子,秋天就要收获万颗子”来分析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的能力。根据农民在秋天收获很多粮食,四海之内还没有闲田,可是依然有很多饿死的百姓。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为“对百姓的同情,对剥削者的不满”。&&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古诗文阅读。(23分)悯农(4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发现相似题
与“古诗文阅读。(23分)悯农(4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4165183561185841182347606422002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