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技巧

您的位置:
2011年社会工作者 危机介入模式
】【】&&来源:职业培训教育网
  <font face="楷体_GB年 危机介入模式  (一)内容  1、危机介入理论  (1)危机的定义: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状态。通常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开展的调适和治疗工作。  (2)危机的发展阶段:有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2、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及时处理;(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  (二)特点: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接案和转介  接案过程中工作的重点:  1、了解救助对象的救助愿望。了解并简要评估其求助需要。  2、促使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赞赏语言。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解释本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其积极配合。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建立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  此外,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无法给予即使必要的帮助的服务对象,进行转介。转介需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理由,通常只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介:一是问题超出本机构服务范围,二是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服务区域之外。  二、收集资料  三、制定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6个方面,包括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开展的期限,联系方式。  一个完备的计划要求者明确五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资源。  四、签订协议  五、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使能者,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联系人。  六、结案:&五四三&  出现五种情况之一可以结案  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可以采取三种常用形式。【】 责任编辑:象宝贝
&&上一篇:&&&&下一篇:&&
&&&&&&&&&&
国家公务员招生方案&试听课程网络课程&& 申论套餐&& 行测套餐&& 联报套餐&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云琅大厦C座底商(天大东门对面)电话:022-
地址:蓟县康平路牛津街119号(电信大楼北400米路东)电话:022-
2015年天津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推荐: 14:13:38&&&来源: &&& 点击:
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参加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致命伤,中公教育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了2015天津社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1.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
2.危机的分类
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如青春期的行为偏差;第二,是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如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孤儿面临的生命情境变化。当案主陷入此类的危机中时社会工作者针对危机及时介入并进行专业服务帮助案主摆脱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模式就是危机介入模式。
3.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由于服务对象处于危机状态中,所以社会工作者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困扰,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这也形成了危机介入模式的自身特点,即: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做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更多相关信息请查看
责任编辑(于静)
相关文章推荐危机介入模式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危机介入模式
上传于||文档简介
&&初&#8203;级&#8203;社&#8203;工&#8203;师&#8203; &#8203;个&#8203;案&#8203;工&#8203;作&#8203;介&#8203;入&#8203;模&#8203;式
大小:1.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张甜甜 灾后危机介入模式探析
作者:张甜甜&&&&发布时间:&&&信息来源:
灾后危机介入模式探析张甜甜&文章来源于《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摘  要】突发灾难给民众造成物质财产损失也让人们面临亲人离去、肢体残缺的现实。对灾区民众的援助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也要时他们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辅导,给予精神上的抚慰。本文通过对危机介入理论的阐述及灾区危机介入可行性分析,试建构灾区危机介入模式,借以提供专业情绪疏导,缓解人们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提升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关 键 词】灾难/社会工作/危机介入/情绪疏导&  引言  山洪、地震、海啸等灾难使人们变得恐慌而脆弱,瞬间消失的平静生活,顷刻瓦解的生存家园让人们面对的是一片狼藉的灾难现场,而转眼间亲人的阴阳相隔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悲痛,精神趋近奔溃的边缘。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30%-5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帮助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后,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1]如今,对于灾区人们的援助不单停留在解决人们的饮食冷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灾后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注重人们的心理压力的排解,释放灾后负面情绪,可以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重建家园,继续追求幸福的生活。  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危机介入理论因在短期内及时有效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治疗人们的情绪失衡而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危机介入对大部分人来说仍是一个新兴理念,人们在实践中只是依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和探索具体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系统的模式参照,对于突发灾难的处理更缺乏充分准备。本文拟通过对危机介入理论的梳理,借鉴相关危机介入工作人员的前线经验,试提出对经历灾难民众情绪疏导和心理康复的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及危机介入的内涵  危机介入这一概念和理念已广泛运用于政府和企业,主要是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时,该理念和方法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和内涵予以明确,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灾后危机介入应用模式的建立。  (一)危机的界定  危机的概念最早由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和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所谓危机指的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2]在社会工作中危机被认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维持自动平衡状态,当这种状态被某些事件、变故打乱,原先的应对方法不再起作用,人们变得无助而脆弱时便产生了危机。对待危机需要有合理的认识,危机由个体无力处理内心压力或外在事件引起,反映的是当事人的认知经验而非病态。危机是暂时性的,有特定发展阶段,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危机包含了危险也蕴含着机会,人们解决了问题也就相应地获得了发展。  (二)危机介入的内涵及原则  心理学家G. Ca-plan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危机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又称危机干预、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3]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危机介入是一种理论模式和实务方法,协助生者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能力,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类似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危机介入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问题的严重程度、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支持系统。其主要目的一是避免案主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帮助案主恢复和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在进行危机介入时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服务对象受到的伤害。(2)限定目标。危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者应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标上。(3)输入希望。面临危机的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所以在介入的过程中应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案主有改变的动力。(4)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案主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如父母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案主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网络。(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6)培养自主能力。在危机中案主自主能力有所下降,社会工作者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能力。[4]  综上所述,人类在面临突发大灾难后,其生理、心理都将受到极大的打击,短期内自身难以恢复,救灾专业人员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将危机介入模式引入灾后救援中,是对灾民的巨大帮助。  二、灾后危机介入可行性研究  自1906年美国全国救生联盟于纽约设立第一所自杀防治中心后,社会工作者就开始用危机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的原则协助危机面临者。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危机介入理论发展至今将近有10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干预技术已趋于系统和成熟。[5]1974年,美国将危机介入模式引入社会工作服务之中,并在社工领域推广此模式。不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对“危机介入”模式已有相当成熟和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了。但是在我国,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危机介入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是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特大火灾,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山崩、地震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等,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这时如果不及时介入,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甚至有自杀念头。[6]一般情况下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和心理工作者对经历灾难的民众提供的是情感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治疗,而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运用沟通支持干预技术,不仅给予人们情感上的疏导,更注重的是对案主潜能的开发和资源的整合。危机介入的策略有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提供疏泄机会;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三、灾后危机介入模式的探析  对于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进行危机介入需要做到快速深入、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将适得其反。所以救灾人员对灾后危机的应用和步骤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章可循,方能达到预定目标。  (一)及时寻找优先服务对象,满足灾民基本需求  在灾难发生后,社工人员首先应及时接触受灾民众以给予他们基本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创伤。在灾难中一部分人能够慢慢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的人悲伤过度,精神趋近失常,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直接地面对面的心理干预。但社工有限的人力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众多需求,为此可以将服务对象划分需要救助级别,先在这些民众中寻找最需要服务的对象,以挽救生命为首要目标,有次序地开展危机介入工作。有的学者将需要干预及宣传教育的灾区民众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7]由政府部门推荐救助对象可以缩减时间,同时可以从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中收集信息,寻找需要优先服务的对象,将灾难造成的后续损失缩减最小。  对于这些急需帮助的民众,首先应“建立避难所,持续关注基本的衣服、食物、卫生和睡眠需求”。[8]地震发生后短期内有限的物质难以满足众多民众的需求甚至部分在地震中幸存的灾民因心理受到刺激而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意愿,社工人员对这些人进行干预前应保证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给予受助者本机构物质援助,可向政府救援组织、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寻求物质支援。同时社工人员应充分关注灾区状况包括天气、交通等,给予灾民可掌握的安全保证。避免民众进一步遭受次生危害,帮助群众远离灾害威胁,为他们建立庇护所,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措施,解决他们基本的生计问题。  (二)疏导案主情绪,澄清案主问题  在经历灾难之后,人们普遍的反应是震惊、悲伤、焦虑、绝望、困惑、无助、失去信心、失控、易激动等以此引发的行为上的偏差,工作者帮助疏导案主情绪,让案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感受、对自己的影响、生活信念的改变等真实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工作者在这些话语中捕捉信息,但不可一味地让案主采取倾诉的方式。对于受到灾难重创的人们,工作者应注意同理心的表达方式,不应向他们说一些“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日子会变好的”等安慰的话语,因为案主在非理性的认知下认为灾难并没有给工作者造成损失,这样反而使受助者觉得反感,使危机干预变成危机干扰,此时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对人们的心理守护,多陪伴、多倾听、多关心,让案主感受到工作者的真诚和温暖。  一些受到重创且难以自拔的人们悲伤过度,精神恍惚,整日不言不语,此时工作人员可从其身边人了解大致情况,尝试性寻找问题症结,以此为打破案主沉默的切入点,让案主通过哭泣、倾诉等方式释放内心的悲伤情绪。工作者在这些话语中捕捉信息,了解案主的状况,澄清案主面临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受灾难影响相对较小的人,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来释放心理压力。心理学家张怡筠面对住在帐篷里唉声叹气的人们,在帐篷外面的场地上带着小孩子们跳绳,跳着跳着孩子们开心地笑了起来,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变得很轻松。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处理危机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如果有人精神抑郁很长时间,那么他们的大脑实际上会萎缩,这样一来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而要改变这个恶性循环,就要重新塑造脑细胞。锻炼就是重塑脑细胞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们锻炼的过程中,脑细胞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这也是人体自然的痊愈过程。通过一些肢体的运动可以让受到灾难创伤的人们经历一些正面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可以让他们开心,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让自己开心。  (三)整合资源,恢复案主对生活的掌控能力  灾民在经历过灾难所带来的极度悲痛后,面对现实的一无所有,对以后的生活产生焦虑和担忧。此时工作者应在案主情绪平稳的基础上保持冷静、镇定,将情况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创造一个稳定的、理性的氛围从而能够为求助者提供一种有利于恢复平衡的模式,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恢复到原来秩序,自己寻求到一种新的生活的适应,掌握对生活的控制能力。控制感指的是人们面对涉及自身的重大事件和周围环境时的信念控制的能力,是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对环境有很高的控制,就会信心十足,自我感觉良好。灾难严重消弱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控制感,因此在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首先应帮助案主重拾控制感。工作者在案主问题具体化、清晰化的基础上,以案主需求为切入口,向案主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在逆境中寻求希望,获得肯定。  因灾害而致残的残疾人不仅在心理上承受各种苦痛,更要接受肢体残缺的现实,面临着衣食住行的难题。工作者在对其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除了疏导案主情绪外,可以向残疾人讲授一些康复的常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联系灾区的康复组织及时给予残疾人实际帮助。康复组织人员可以帮助灾区伤残人员及时制定康复计划,及早采取康复护理干预,促进神经功能、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9]灾难中失去孩子的年轻妈妈内心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甚至于想随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对于这一类群体,工作者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护好她们的人身安全,在案主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向计生委了解灾区妇女再孕的政策,并将相关信息告知这些妈妈,给她们输入新的希望。  (四)帮助灾区民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能助人自助,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现实的困难以达到能力的提升。危机介入有相应的时间限制,在案主度过危机时期后工作者可以告知其结案,同时以案主对灾难的感受及对以后的打算为评估的标准。在此期间,工作者应做适时的引导并在事后相应的追踪。我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业缘建立起来的差序格局的圈子,由此形成^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灾难中亲人朋友的离去让这种圈子被打破,人们缺少了外界的支持变得孤独而寂寞。虽然人们的情绪不再如最初的那般失控,但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在逢节日期间更容易唤起内心的伤痛。为此社工人员在危机介入后期应帮助案主重新建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如调动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关怀,帮助同样处境人们的互动,鼓励人们参加一些志愿活动等。  结语  危机介入技术和策略能在短期内有效及时缓解灾区民众的心理失衡和情绪困扰,避免人们在非理性状态下出现的各种错误认知和偏差行为,同时整合案主自身和外部资源,在帮助案主建立外部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让案主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危机介入理论在我国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危机介入网络未成体系,但我国有较多群众组织如共青团、妇联,对它们进行专业的培训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是危机介入强大的后备力量。同时随着社会工作理念的传播和推广,相信灾区危机介入工作会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  [1]时勘等.灾难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惠秋平,何安明.重大灾难后灾区民众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赵楠.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之危机介入模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温锦旺.浅析婚姻暴力的危机介入、评估和辅导[J].社会工作,2006(2).  [6]黄媛.地震灾难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  [7]张黎黎,钱铭怡.美国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国家心理卫生服务系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6).  [8][美]Michael Avriette. 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李梅香,敖惠萍地震灾区流动医疗工作的运作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0(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liuxx
0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Sociology Perspe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视野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可以说是围绕着危机展开,其特点主要有( 。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可以说是围绕着危机展开,其特点主要有(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机介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