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色盲患者中某男性患色盲数量大于女性,所以某男性患色盲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对吗?

答案A点击查看答案解释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基因频率的改变,B选项中A基因的频率与a基因的频率相等 ,C选项中应为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相等。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为何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为何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这是人类进化进程中构成的1种自然规律。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该问题来自:优品网,让您提问了解一手娱乐新闻、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资讯,大陆港台明星八卦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05限时规范特训
1.[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
2.[2014?湖南师大附中联考]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a基因频率的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解析: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则A的基因频率为5%,说明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但并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3.[2014?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图示中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是(
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2014?湖南雅礼中学期末]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普查活动,他们先以全校的1800名学生(男女生各一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3人,男性色盲患者8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13人。那么,在该校全体学生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
解析: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因此该等位基因的总数为XB+Xb=900×1+900×2=2700(女性每人含两个X基因,男性每人含一个X基因),色盲基因的总数为Xb=8×1+3×2+13×1=27(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患者都有一个Xb,而女性患者含两个Xb),从而
可推出全体学生色盲基因的频率=(27/2700)×100%=1%。
5.[2014?郑州质检]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后代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故后代个体不存在该种基因型。当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有9/10的A_B_与1/10的aabb,在9/10的A_B_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即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频率=30%(AA)+1/2×60%(Aa)=60%。
6.[2014?大连高三质检]如表所示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B.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解析:由表可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随时间的推移,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故1970年Aa基因型的频率不是18%;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7.[2014?安庆质检]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进化为新的物种
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
解析: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其仅对隐性纯合子起作用,对杂合子不起作用,但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其对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起作用,则甲、乙分别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和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生物对环境是否适应是一种性状表现,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8.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色盲基因携带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