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excel没有数据有效性有效广告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为何说大数据精准广告并不靠谱?
作,你们可以按照点击量(CPC)或者激活量(CPA)付费,如果达不到既定效果,我们会补量。这是大数据广告的终极武器。
  终极武器一出,意味着广告的投放彻底沦陷为做点击、做激活的渠道,广告的“沟通消费者”初衷早被抛弃得一干二净。
  通常一般消费决策遵行S(Solution)、I(Information)、V(Value)、A(Access)规则,意思是当用户产生一个需求,内心先就满足这个需求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比如说3G手机不好用,速度很慢覆盖不好,需要换一个4G终端就成为一个Solution。那么4G终端有哪些,重点考虑那些终端?消费者还是搜集信息,并非从网上搜索,而是根据以往的经历、品牌效应、周边朋友口碑自动回想那些品牌、哪些款式。传统广告的最重要功效应该就是这个阶段,当用户需要的时候,自动进入到用户视线。然后从多维度比较选择,确定首选购买品牌。最后就是去哪儿买,搜索哪儿有促销活动,哪里优惠力度最大。
  根据SIVA模型,真正的以效果为导向的广告本质解决的是Access问题,最后的临门一脚。在这方面,搜索广告是真正的效果导向广告,比如淘宝的每一款商品后面都有超过1万家商户提供,到底用户去哪里购买,得付钱打广告,这就是效果广告。曾有报告对比过,搜索广告点击率高达40%以上。想一想百度、阿里靠什么为生,临门一脚的广告价格自然高到没边,据说一些医院购买百度性病、人流之类的搜索广告,单次流量价格高达数十或数百元。
  搜索广告只有少数垄断接入公司才有的生意,大部分广告仍为展示类广告。如果展示类广告也朝效果类靠拢,从商业规律上属于本末倒置。
  最后结果是,一方面,广告的内容充满人性的贪婪(优惠/便宜)与色欲(大胸美女),被改造得不伦不类,上过一次当后,在沟通消费者方面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广告公司沦落为做流量、做点击的公司,与北京望京、中关村著名的刷流量一条街没有本质的差异,最后谁真正点击了这些有效流量?曾有大数据公司分析过某款高端理财软件的阶段性用户群,与刷机、贪图小便宜的极低端用户高度相似。
  三、多用靠谱的身份识别可能更有利于提升广告效果
  写了这么多,大数据精准广告一无是处吗?不,怀疑真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真理。大数据广告的核心“程序化”与“定向投放”没有错,这代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与满足特定市场、特定用户群的商品或服务广告传播需求完全匹配。问题在于目前的大数据实际能力与宣称的雄心还有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
  所以,我们更应该回归广告的本来目的――更好的沟通消费者,来看待精准投放,而不是迷信大数据精准投放这样的噱头。那么什么最重要?显然不是不靠谱的协同过滤规则,也不是根本不知道原因的Lookalike,既然最重要的就是到达目标消费者,那么靠谱的身份识别应该就是精准广告的核心。
  什么是靠谱的身份识别?对微信而言,判断重点活动城市是靠谱的,分析性别也相对靠谱,但如果微信告诉你说能够通过社交判断该用户是中产白领还是乡村农民,那一定是不靠谱的。因为朋友圈里宣称正在法国酒庄旅游的优雅女人或许正在出门买油条豆浆。
  有时候用户使用的媒体本身就透露客户的身份特征。比如经常使用理财软件的在支付能力上较为靠谱,而使用孕宝APP的80%以上应该就是准妈妈,经常使用蜜芽的一定是宝宝出生不久的妈妈。有大数据公司给出过案例,对媒体本身进行定向和综合分析定向的效果相差无几,这就说明媒体定向是有效的,但是其它需求定向都等同于随机选择。
  由于大数据本身就是不关注因果,只关注相关性,如果经过大数据洞察证实的协同规则,也可以算作靠谱的规则。比如游戏付费用户群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一两千万ID的重度使用用户。
  而要准确识别客户身份,多数据源的汇集与综合不可避免,围绕客户身份的各种洞察、相关性分析也是能力提升的必修功课,这或许更应该是大数据广告公司应持续修炼的核心能力。(文/刘自强)</P&&&&[3]&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客服QQ: Email: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安卓游戏闪退,显示“没有有效的广告数据”_百度知道
安卓游戏闪退,显示“没有有效的广告数据”
解决方案就是到应用管理中清除一下数据,如果还报错,那么建议卸载了重新下载安装这种情况应该是程序内部出错了
重新下载了还是不行,我用的安卓6.0系统,下载的水管迷宫闪退,刚下载了个水果忍者5可以玩,是不是软件问题啊。
有可能是软件的问题,可能还不支持6.0系统,建议到客户那反馈一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干货分享 | TalkingData 宋显赫:让数据在营销中“活”起来
TalkingData&#039;s Blog
Stay updated
干货分享 | TalkingData 宋显赫:让数据在营销中“活”起来
十一 17 / 2015
近日,由梅花网主办的“梅花网传播业大展”在上海世贸展览馆顺利举行,本次大会旨在向媒体、营销服务商以及广告主展示传播业的年度变革与进步,在“企业传播和营销需求”与“传播业资源与技术”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产业内上下游的沟通与合作。
TalkingData作为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受邀参加了本次大会,并由数据商业化高级总监宋显赫发表了题为《让数据在营销中“活”起来》的演讲,获得了现场热烈的反响,下面我们将演讲干货呈现给大家。
宋显赫:首先非常感谢这次有机会来到梅花网再次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去年来的时候,我当时说Talking Data在营销界还是一个幼儿园级别的学生,感谢整个大市场不断地进步,我们今天差不多也可以是一个初中生的身份了。
为什么我要讲《让数据在营销中&#8221;活&#8221;起来》。就像周总也提到,主持人也提到,这两年不管是程序化购买,big data、DSP、DMP等等各种各样的词汇不绝于耳。那么在这个市场中,数据按道理来讲应该已经贯穿始终,可是到底有没有被用起来,包括程序化购买,我们做到什么样的精准,还是只是在一个讲故事的阶段,我相信在座各位自己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对于我来说,今天我是来砸场子的(笑)。我们作为一个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公司,坦白讲,至少我们的数据到底怎么用,到底有没有用,甚至还处在一个比较质疑的阶段,但是我依然相信数据可以在营销中使用起来,只不过是如何去用,尤其面对程序化,面对品牌广告主的时候,大家应该有一些改变,应该有些新的想法重新去认识它。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TalkingData,目前来讲,我们是国内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移动数据体量,在移动端独立设备已经覆盖近21亿,累计服务开发者,就是这些App大概包括10万款。
像在座各位手机里面如果有装唯品会、聚美、滴滴打车,各种休闲游戏,包括喜马拉雅、乐视视频等等,那么您的手机就有可能已经被我们的SDK所覆盖。
这是数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TalkingData现在月活跃可以在
6个亿。累计的21个亿里面,其实很多数据已经死掉了,像去年换机量就有3.6个亿,6个亿基本上是国内第二大体量,基本上覆盖了移动全流量近70%以上移动端设备
这些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谈数据,往往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数据公司,然后自己有数据,其实你去质疑一下它的数据源是什么?是否稳定?那就是检验它真枪实弹的唯一标识。
我们所有的数据其实都是通过刚刚像我提到的,服务各种开发者,各种App,通过给他们提供像PC时代,类似百度统计这样一个服务,来收集移动端的数据,我们会帮开发者去统计他在移动侧,你的一款产品,你的运营情况,你的用户新增和使用情况等等相关这样的数据,这基本上占据了我们70%的数据来源。
除此以外,我们也有很大一部分数据是服务于一些传统行业,例如金融、证券、保险等等这样的行业,他们数据保密性要求非常高,我们会给它提供私有化、定制化的服务,我们有近30%的来源来自于企业级用户的采买和交换。这样的话,基本构成了TalkingData主要数据来源,而且目前我们在移动侧覆盖用户是非常多的,所以数据源非常之稳定。
这样收集来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数据?有些什么样的用途?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拿到的一些数据维度。例如说一些应用级别的,也就是说在座各位手机里面,您的一些应用安装情况,近期是否有使用,应用的活跃情况等等,也包括很硬件级别的数据,比如机型、品牌、系统、联网方式等等。
除了一些线上数据,比如每次联网的时候,我知道你是iPhone,你是小米,你是在看墨迹天气,你还是在看某个视频,还是在玩某个游戏。除此以外,其实移动数据非常有意思的另外一点,就是我们是真正能够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桥梁。移动数据可以连接线下的,例如说当你打开滴滴打车或者大众点评的时候,实际上就会抓取你GPS数据,就知道你的经纬度,去过哪里。
除此之外,包括Wifi数据,例如我们现在在这个屋子里,打开你的手机,虽然你并没有连接某个wifi,但是你可以看到wifi列表,列表里面不同wifi有不同名称,强弱信号也会有所不同,你换成屋子就变成另外一个,其实这就是wifi指纹,我们也会取相应这样的数据。
这些数据结合线下wifi合作伙伴就可以变成什么,变成说,我知道一二线城市2700多家购物中心每个店铺的wifi指纹,我知道一些4S店的wifi指纹,我知道一些连锁店的wifi指纹。影射上来就变成我知道这个设备今天去过哪里。
讲到这里,我看很多朋友们都在交头接耳,心想是不是这家公司拿了好多用户隐私数据,听起来好像我的手机不太安全。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整个数据采取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您是给每个App去授权,你是否可以获得我的什么数据,然后我们在服务这款App的时候,App会相应给我们授权,其实移动端的数据并没有关联到您这个人是谁,您的手机号是什么,我只是知道这个设备ID。就像在PC时代,所有数据是靠cookie串联,在移动时代可以变得更加精准和长久化,就是基于设备ID去串联起所有数据。设备ID坦白讲,我并不知道你是谁,你今天用完了手机,明天可能就送给了你的妈妈,那所有数据就被逐渐变得老龄化,这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所有数据类别并没有具体到,例如说你打开淘宝,你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这样级别的数据,我们并不会有,所以在数据安全性方面,TalkingData并没有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那么在现在大家反复提及大数据的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数据都是提及非常频繁的词。移动互联网现状是什么样子呢?后面数据怎样使用呢?我偷了一个小懒,我并没有花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覆盖已经12.4亿设备了,有30%都在使用wifi,20%开始使用4G,每个人手机里面会装40多款应用,平时会打开20多款应用,我就不浪费时间分享这些。
这是可以在我们官网上免费去看的,整个移动互联网各种维度相关数据,包括实时互联网数据的分享,以及2015年9月份互联网整体数据的盘点,也包括音频类、视频类,金融行业都会定期分享不同的报告。感兴趣自己可以关注一下,这样你可以对移动互联网有一个更好的更清晰的认识。
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在营销侧数据到底怎么样使用?现在很常见的问题,是我们在跟很多4A和广告主沟通当中,大家经常会问我们的。例如第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的老生常谈,有很多咨询公司,包括4A在立案的时候都会有这个问题。那我用户长什么样?有什么样的兴趣?有什么样的活动范围?我们怎么样来做这样的事情呢?一般就是通过各种咨询公司、调研公司去做,又或者现在很多广主已经有意识说,我要有我自己的第一方数据,我要把CRM数据盘活起来,用起来,调研和了解我的用户。这是不是唯一一条路呢?我先画一个问号。
另外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我们去看,好多死掉的App不说了,每个月活跃的App几十万款,苹果的、安卓的,这么多应用,而且12亿多的移动互联网网民,媒体到底怎么选?到底哪个App可以覆盖到他?是不是我只挑一些Top的App就是OK的。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连腾讯视频的覆盖量也只有30%,剩下70%的网民怎么覆盖到它,这也是很常见的问题。以往大家在PC侧或者传统怎么来玩呢?是不是我现在依然就是搞定这几大视频,几大门户就OK了呢?我依然画一个问号。
品牌广告主,我们在移动端程序化购买到底怎么玩?刚才周总介绍了悠易互通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在这里也画一个问号,是不是跟一些DSP来合作,这就是品牌广告主在程序化购买上能够玩的一些手段呢?可能PC侧是这样的,因为好多流量都聚集,移动端流量真的是太散,我们是不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搞定你所有事情呢?
有了这些问题,我们的数据是否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其实我没有这样一个答案,我只能通过接触很多事情给大家一些小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用户到底长什么样子?用户画像怎么去做?很多人会选择说,我盘活我的CRM数据,我有我的一方数据。然后我去做一个人群,做什么样维度的画像。
首先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这也是跟很多客户沟通过程当中发现的。CRM数据,有一些它自己的特点。例如如果是快销品牌来讲,这也是大家经常头痛的问题。快销品牌做用户画像,就等于对全中国人民做了一个用户画像,其实很难发现它不同的地方。又有比较特性的东西,像汽车、母婴、房子等等,人群是很有特点的,或者是比较重资产的东西,它也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的CRM数据,这个用户沉淀的有效时间,其实也是有限的,可能是周期性的,甚至可能是来过之后就不会再试了。当然中国马上会迎来全面开放二胎,大家要珍惜自己手里的母婴数据,马上会迎来下一个春天。
其实我会觉得,以往在营销侧,可能这两年整个市场的原因,我们太过于重视一方数据。然后一方数据除了以上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一方数据组成元素是什么?串起所有数据只要能用起来的,那我们发现一方数据主要是以邮箱、手机号码,这些号码其实非常宝贵。但是你想对一个手机号码去做人群画像的时候,就会有另外一个问题,有多少公司是能够通过一个手机号码或者身份证号,邮箱号,把这个人的兴趣特点,他的消费喜好,他的线下轨迹串起来呢,至少我们不能。或许国政通、公安局、运营商也许OK。
例如在PC侧打开数据要利用cookies,移动侧都是靠设备ID,这个就会有一个问题,你有大量CRM数据,我也想帮到你,可是我们发现我们第三方数据与你是很难串联起来的。
其实在用户洞察这里,我会更建议大家怀着一颗比较Open的心,除了第一方数据以外,其实是要融合一些第三方数据,一块来看,你的用户通过不同的维度到底长什么样子。最终其实也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了解你的用户,一个是为了你的营销去做一些指导。
Talking Data会有哪些数据维度呢?不能说我们是最全的,但很实在,这是我们能给出来的。首先包括你的位置分布,基于你的IP和基站数据,我肯定知道你这个人大体在哪个城市,今天去了哪个城市,明天换了哪个城市。
人口统计学标签,那有人要问了,你手机怎么回知道我是男是女,年龄多少岁,其实在营销侧这个样子的,你有必要非要知道这个人是男还是女吗?他/她到底要多少岁吗?你就不能让一个老人家非常喜欢买一些年轻人的东西吗?其实我们更多是通过计算得来的。
我们会通过你的应用安装和使用情况。例如装了大姨妈这款应用,那90%可能是女性,我在应用上会有一个评分。当然这个男性朋友特别爱你女朋友,你也装一款,我也是阻拦不住的。
包括我们也会有一些基础的种子数据,是我们在服务银行的时候,我们跟银联会有数据的交换,有大概几千万数据明确知道他的年龄和性别,通过数据检验我们的数据,这样在70-80%的准确度。看我们多实在,我没有说100%的准确。
终端特性肯定是100%准确了,手机终端其实也能大体上表现出一个人的特征。例如你用iPhone,还是用华为,还是用小米,还是有一些基础不同的。包括一些常去的场所,这就是通过GPS和wifi数据判断。比如说线下有没有出现过哪些有业务场景的地方,以及你的兴趣偏好,就是你的应用使用情况,你是更喜欢玩游戏,更喜欢购物,更喜欢看视频,更喜欢听歌,还是怎么样的。以及一些应用偏好,在这个里面,当你关联出一些应用的时候,可以很好知道你对媒体的选择。
这是近期准备上线的一套平台简单演示,所有这些数据,事实上都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给出来,同时所有数据也可以导出。例如一些4A公司,咨询公司,同样一份数据给到他们,其实大家会有不同的解读。TalkingData想做的一件事情很清楚,我只做好分内的事情,我把结果数据给出来,怎么去理解它,其实会有更专业的人去做。
回到刚刚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媒体部分,其实现在移动端市场,买方和卖方是严重失衡的,其实很多广告主有大量的预算。刚刚我在后台问网易的大哥,我说你现在移动和PC预算怎么分配的?他说,基本上都投移动了。可见移动确实是很好的一个选择,流量在越来越多,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虽然大家反复说屏幕小,但是你想一下PC时候屏幕是大,但是一个屏幕里面塞了多少广告,而移动侧对人的冲击力是更大的。这个时候广告主就会说,我钱到底花那,我买哪些媒体呢?选来选去,别的我也不知道啊,我只能买一些视频和门户。我们在跟一些房产公司沟通的时候更有意思,过来跟我说,我领导手机里面装了什么什么什么,我能不能只投什么什么什么。
卖方其实也很头痛,在整个移动市场月活过100万的APP,大概只有800多款,这是我来之前刚刚在我们后台看了一下这个数据。我们每天投的APP也有几款,他们也很头疼,自己的流量根本就卖不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TalkingData结合自己的数据,现在会给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在你的媒体上怎么去选择,例如我们会有一些按类别,按周期去看,如果你关心整个大盘,媒体的一些热度排行,会包括媒体的活跃排名,覆盖排名,以及打开使用的频次,这都不同程度的告诉你说,如果我想大覆盖量选什么,如果最近比较活跃的我选什么,哪个使用频次更高,证明用户黏性更大,那我可以选择什么媒体。
除此以外,我知道大家经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广告主也不要不愿意听,代理公司给你做方案的时候,就是要说服你,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App。举个例子,我们做一个金融用户的时候,当时我们给他的结果,你跟一些休闲游戏关联度更高。对于证券来讲,我就是不想投休闲游戏。这个时候怎么告诉他呢?其实我们反过来给你说,你这个媒体的受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包括媒体覆盖排名,地域分布,设备分布,以及相关兴趣和活跃市场分布,这样可以很好的告诉你说,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媒体。
这个媒体TA跟你是有很大关联性的。前面讲的都是数字营销要用到的,了解用户和媒体选择。
回到品牌、程序化、DMP,现在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事玩起来呢?这两年,品牌广告主对这个市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回头去看一个品牌的营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营销不一定直接跟业绩挂钩的。我做一个灯泡的广告,不是说这一秒广告做出去,下一秒卖20万灯泡,其实在营销到销售过程当中,传播因素,影响因素太多。营销的根本应该就是为了我能够有效的让我的品牌进行传播。
那什么叫有效的品牌传播呢?有效用户的范围是什么呢?其实大家之前,自打有了程序化精准以后,大家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的有效就是非常非常精准那一部分TA的人群,其实是这样吗?不一定。
你在一次大范围传播自己品牌的时候,其实有效覆盖人群应该包括强TA人群和弱TA人群。例如说我们跟欧莱雅合作,欧莱雅跟我们提到说,他们说要投放的是女性-35岁-喜欢画眼线。其实泛TA会说女性,30多岁左右。其实还有一类人是在营销中被忽略掉的,就是无法识别的那些人。我可能不太清楚我想要什么,但是我会知道,我一定不要什么。把那些人排掉之后,中间有一个也是你不想要的,那些人就没有可能进行转化吗?你就不打算对他曝光,它就不是你的潜客了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有效人群应该包括所有的,你对他大范围的曝光,一个品牌的传播和宣传。
既然这样定义一个有效用户的话,那么在流量上应该怎么去覆盖它?按照优先级,我觉得利用DSP也好,利用数据也好,我能够帮你做的事情,并不是只在塔尖的事情,而是把人群进行分流,从塔尖到塔底,我们分层次,分优先级去覆盖。我可能先覆盖塔尖的人,OK,我利用我的数据,利用标签,找到最精准的那一部分人。然后找到中间泛TA的那部分人。最后无法识别的那组人可能也是你的潜客。只不过数据用途在于我在做用户分群的时候,尽量让塔和塔彼此之间没有重合,完全让你分优先级和人群进行投放和曝光,这是数据能够在流量这里做的一个事情。
程序化购买,现在已经不再是几年前了,中国人很有能力,我们创造出了很多自己的玩法,从最开始的公开竞价,但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广告主说,我最近不太想投DSP主要原因,是觉得流量质量不是很好。
那么大家开始做私有化程序购买,这个就变成什么呢?在视频里面或者在App里面先包一部分自己的流量,在私有化里面再去竞价,它的质量看起来就很高了,但这里也有一个发现,变成所有人都去抢劫那几家已经有竞价能力的流量,说白了就是那几大OTA和几大视频的广告,其实也不是很合理。刚才我说,还有800多个月活过百万APP没有人理他,这是一个问题。
渐渐我们又出现了优先交易,以及最近出现了程序化预留,在视频里面,直接面向广告主,直客的一种销售,我会按照一个推送比例,一比几给你推送人群,你可以在我给你推送比例里面选一个。之后所有广告采买都将变成程序化形式。整个过程中,从价格到资源上都会有所不同。DSP在里面也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坦白讲现在的流量,我更倾向于跟塔尖的玩家来玩,我的数据是可以真正使用起来的。
回到DMP这个话题,我经常说移动侧没有第三方DMP,我们没得用,我们没得选。所以我们要拿第一方数据,所以我们要拿第二方数据。其实并不是,在这里我可以声明一下,TalkingData是有第三方DMP的,而且性能和速度与媒体重合度非常OK的。
怎么评价一个DSP非常好,值得合作呢,我觉得这是DSP的基本职能。首先我们要有流量和人群筛选的能力,能够把有效流量按照人群帮你去做一个决策,而且很重要的是决策出来,我得能投的出去。也就是说我要跟媒体重合度要高,要有可用性,这也是为什么更倾向跟OTA广告去合作,因为这些媒体是真实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说移动侧有很多DSP流量确实不是真实的。你想我们这么大的月活体量,结果匹配重合度1%,我想说你是假的,还是我是假的呢?
数据管理和加工的能力,我们要有效的处理数据,自定义标签,数据导入的能力,满足广告主组合你的人群,定义你的人群,把第一方,第二方各种数据融合在一起再重新加工,这样的一些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也包括lookalike能力,就是怎么样扩大第一方数据,更好利用第三方数据。这个词听起来非常唬人,没什么真正的用处,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跟一些4A公司做这样的实验,lookalike这件事情真的要用到算法,用到你的模型,真正找到有效用户,而并不仅仅说,我选择电商这个标签人很少,我改成电商+网购吧,这不叫lookalike。这样的话,程序化基本支持能力,我们都知道程序化购买整个时间就是几十毫秒,那么我们要有一个支持整个ITB速度系统基本基础架构,这块我们基本上在DMP合作的话,我们能够提供得到服务,2毫秒之内,可以完全在我们这边进行所有的查询。
这是简单的架构,这里不跟大家做过多分享。目前我们也已经对接可以做程序化购买的平台,受众的选择,直接投放能力都已经比较自助化了。由于时间关系,我知道我已经占了主办方很多时间,我非常抱歉,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感兴趣我们可以线下交流,非常感谢。
随时欢迎您
Copyright (C)2012 北京腾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reated by . Experts 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库没有有效所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