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拍出terry richardson官网风格的照片

拍摄出Terry Richardson这样的照片有什么样的技巧?对器材有什么样的要求?&br&&br&他的网站:&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rry Richardson's Diary&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Terry Richardson是美国当代情色时装摄影大师,他拍摄的照片有鲜明的特点,人物轮廓十分鲜明。如下图:&br&&img src=&/a79a8dadd1a9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a79a8dadd1a9a_r.jpg&&还有:&br&&img src=&/a6e69b5f39f82b47c38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6e69b5f39f82b47c38c_r.jpg&&
拍摄出Terry Richardson这样的照片有什么样的技巧?对器材有什么样的要求?他的网站:Terry Richardson是美国当代情色时装摄影大师,他拍摄的照片有鲜明的特点,人物轮廓十分鲜明。如下图:…
谢邀。没什么技巧,没什么要求。只要有台带热靴的相机,有个闪光灯有个引闪器就行了。
首先解答,Terry是经年累月使用Yashica T4相机拍摄,也就是高端傻瓜相机,如下图。&br&&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src=&/4dd90b77eb53ebc80f22a24c4e7a694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dd90b77eb53ebc80f22a24c4e7a6949_r.jpg&&&br&事实上喜欢用高端傻瓜机或者小旁轴拍作品的人不少。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都是。硬闪是Terry的标签形式,但是更著名的当然还是他作品里浓郁的荷尔蒙气息。不过他拍情色很有趣,情色到你觉得都不情色了,太露骨了以至于有种“闰土光屁股是代表质朴”的可爱呆萌感。&br&&br&中国人学不了Terry,你们放不开,哈哈哈。
首先解答,Terry是经年累月使用Yashica T4相机拍摄,也就是高端傻瓜相机,如下图。事实上喜欢用高端傻瓜机或者小旁轴拍作品的人不少。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都是。硬闪是Terry的标签形式,但是更著名的当然还是他作品里浓郁的荷尔蒙气息。不过他拍情色很有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不会拍照的设计师不是好电影摄影狮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转载] Ansel Adams & 簡說區域曝光法
又来当搬运工了。之前去旁听摄影课,有一组讲的是Ansel Adams,恰巧上几天看过一段关于他的视频,对这位严谨的风光摄影师肃然起敬。今天就从里搬来关于Ansel Adams及其提出的&区域曝光法&的介绍。话说,一开始看区域曝光法的时候,以为是一种测光的方法。后来多看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其实他这里提出的在拍摄之前预先就预测拍出来之后的效果并按照其标准进行拍摄和暗房操作,个人觉得他着重的不是测光而是暗房的曝光显影的技术吧?当然,他的贡献是卓越的,对于现在的数码摄影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现在的数码后期很多就是吸取了他的理论发展而来。&&====================================================================
Moonrise, Glacier Point, Yosemite National Park, 1948 (captured from Internet)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日 - 日)美國攝影師,生於舊金山。他以拍攝黑白風光作品見長,其中最著名的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Yosemite) 系列。他也以攝影題材寫作,如技術革新三部曲(《照相機》、《底片》和《沖印》)。他提出「分區曝光法」的技術概念,認為攝影師應借光線的變化,控制底片和相紙上的密度觀感。亞當斯也倡導「可視化」的概念,指照片給予人的觀感,取決於光線的測量值,即在景物攝入鏡頭那一刻已經決定。(以上簡介源自&)
Moon and half dome (captured from Internet)Adams 是二十世紀最代表性的寫實風景攝影家, 特別是以美國西岸自然生態為主題的攝影作品特別漂亮。他的一生大部份時間都把精力放在大自然之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Yosemite 系列, 至今仍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的喜愛。
Aspens Vertical (captured from Internet)他其中最厲害的, 就是處理黑白照的手法, 黑白階調豐富無比。經過無數的拍攝過程之後, 他提倡「分區曝光法」(Zone system), 這方法的提出是希望使攝影師可以在拍攝前預知沖印出來以後的色彩階調,然後決定曝光和沖洗放大的時間, 令到照片能有更精準的曝光和階調。如有興趣知多一點點大約 zone system 的做法, 而又不怕看英文的話, 可以參考以下網頁:
&====================================================================zone system (區域曝光法) 是甚麼來的?為甚麼這麼多人會說這東西呢?這東西其實是有點奇怪和麻煩只是有興趣的, 就當成是小故事, 了解一下也無礙啦我們會盡量的把內容簡化希望能夠做到比較易讀和易理解的一件事(希望不會簡化得太多啦...)
zone system 的來由zone system 中文有朋友稱它為區域曝光法也有人叫它做分區曝光法是由&&所提倡的一項檢測方式這方法的提出是希望使攝影師可以在拍攝前能夠預知沖印出來以後的色彩階調,分析好畫面的光度分佈然後決定好曝光、所使用的相紙和沖洗放大的時間,令到照片能有更精準的曝光和階調 / 反差的顯現這當中牽涉了對感光物料 (底片、相紙等) 的理解和應用 (沖洗、顯影等)然而, 在現今的世界當中我們大概都不會在拍完底片以後,再對相紙的選用, 和曝光進行調校可能只會在電腦中看一下, 然後選取合心意的照片檔拿去店家打印但是, 這並不代表這曝光法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其實可以把當中的一些理論應用在現今的拍攝當中
zone system 其中一部份是種判斷目標曝光的一個系統如標題所說的這是一種判斷目標曝光的方式&term: &zones&其實一直在說 zone systems,那 zones 其實是指甚麼?簡單一點的來說原來 Adams 把照片中的光暗階調分成了 11 大區域由最暗 (0, 接近全黑), 到最光 (10, 全白)
而中間的 zone 5 (V), 就是作為中間灰度的地區在從前黑白的世界當中, 那就是一般朋友所說 18% 灰階的色彩在這我們就不多談了, 反而想直接的說說現今有關這方法的簡單應用我們可以嘗試簡單的把這黑白的灰階轉化為光度 (zone V 為標準的曝光目標)
而從 zone V 上下延伸的區域 (zone II - zone VIII)按照不同的拍攝載體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展現&先認識您的拍攝媒介您是用數位相機? 還是正片? 負片?這對之後的計算是有影響的因為您需要知道, 這種載體的能耐在哪一個光度的區域範圍之內能夠把畫面完好的顯示好像負片這樣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把測光的目標放在相對畫面陰暗的部份因為那是負片的特質: 不怕過曝, 最怕欠曝, 寬容度廣, 能記錄的東西可以有很多所以我們通常都會把測光目標 (V) 放在相對較暗的地方而正片則剛剛相反: 最怕過曝, 欠曝一點倒是沒有甚麼所謂但正片的對光暗的寬容就比較弱可能在照片中 "zone V" 位置 +/- 2 級範圍以外的光度,就已經展現的不清楚了, 所以正片我們會要求相對上的精準
而 DSLR 來說, 每台的感光元件的能耐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要在多拍攝的情況下, 我們應該就能從拍攝中知道其特色會不會出來的照片光暗能耐是特好的? 或者只是普普?這還是要透過多熟悉自己的機器而發現出來&一定要用點測光?首先要理解的是我們現在 DSLR 上看到的測光系統最常見的中央權衡 / matrix 等&其實並不是萬能的因為它始終是機器有許多時候都會出現誤判的情況所以這套方法, 就是用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去判斷畫面的曝光情況
好, 要準確確認某區域的曝光值一般來說我們都會使用點測光點測光它的特色是能夠準確的回報以某一點的曝光值那點的範圍佔畫面的範圍很少很少,所以測出來的就是測光儀器所認定的, 有關那一點範圍的正確數值我們也許可以把當成 zone V, 也就是中間灰度的地方然後我們以那畫面目標 (一般都是主體) 測出來的數值為中心開始 explore 一下畫面其他地方的數值 (光度) 和這中心數值的差異所以,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為畫面選一個作為 zone 5 的地方, 然後對這建立起 &zone relation& 來。還記得&嗎? 它是用來表示一級一級光度的標準如果還記得之間的關係的朋友, 應該對這不會陌生。我們在對畫面中的不同地方進行點測以後應該會得出畫面之中不同區域的曝光情況然後我們就來權衡一下, 出來的照片到底想有甚麼東西在裡面, 然後調整目標的曝光值
以不同光度為中心, 拍出來的重心, 也有所不同一般說, 我們會認為 +/- 2-3 級光度範圍之內的畫面為能夠完好的在畫面中展示出來的東西在 +/- 3-4 級的可能就已經不太明顯, 所顯出來的材質感覺也不會突出而在這範圍以外的東西, 就應該會是全黑 / 全白 ---- 至少在視覺上您可能會這樣的認為。當為畫面建立了曝光區域以後,一切就好辦了, 因為您已經知道以這曝光的情況下,甚麼東西會成功的留在畫面中甚麼東西會被光掉 / 黑掉也許您會跟著原設的做法拍攝也許您會看到區域光度的差異, 調整最終的曝光值
真麻煩! 有替代品嗎?當然有, 那就是新相機常見的全畫面測光模式 (matrix)有些是 10 個區域, 幾十個區域的平衡式測光它就是把畫面中的光暗測光數值, 都記錄下來然後根據它在畫面中的位置, 佔的比重等等去算出一個平均數值出來這其實跟 zone sys. 的理論是相近的只是, 在用這方法的時候, 它是在尋找畫面中的 zone V而不是為畫面訂立一個目標中的 zone V這就可能令到拍出來的效果跟您想像中的有所出入了
當然, 誤判的情況也會發生特別是在光差十分大的環境下不過, 假如您經驗不錯的話應該會在這情況下, 對測出來的曝光值, 作出調整 ;-)
後話對新認識攝影的朋友來說這應該是有點深奧的或者我們把之前所說的東西歸納成為一句就是一套尋找想要的曝光效果的方法這會不會比較容易理解一點呢?其實啊, 多拍多思考以後有些過於理論化的東西都會被經驗 轉化 成為習慣成為習慣以後, 就不會管它是 zone system 還是 區域曝光法您會懂得直接的去應用, 然後按快門 ;-)可能您會說DSLR 拍不用錢的嘛當然多拍幾張不同曝光的照片也可以啦只是, 有些時候,讓自己多學一點, 多懂得一點在限制中學習, 應該是沒壞的 (笑)know well, work well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所以, 繼續說老話的時間學攝影, 想拍好一點, 熟練一點的還是請多拍、多試驗和多思考吧!&&&
[转载] 令人開懷大笑的攝影 - 梅佳代 Ume Kayo
搬运工又来了:)这次分享的依然来自&这次分享的是摄影师的恶趣味,虽然是恶趣味却可以让大家捧腹大笑 XD ----另,这次介绍的摄影师所用的利器Canon eos 5我也曾经借用过,是一台很丑但是蛮好用的相机。不过经过摄影师的一番打扮,还是蛮有个性的。&另外想提一下,看过对梅佳代的访谈,她在拍摄《男子》摄影集的时候,在拍摄之前,就专门话时间跟这些小屁孩先混熟了,然后再去拍摄这些搞怪的瞬间,这样照片里的孩子才会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放松。所以对于摄影师来说,沟通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哦!我特别佩服那些人像摄影师,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跟顾客进行沟通交流,能拍出如此自然的笑容真是不容易。废话少说,开片:====================================================================每次看她的作品,都總會開懷大笑。
& 梅 佳代梅 佳代81 年出生是一位十分年輕的攝影家然而,她已經得到過許多人都得不到的
寫真賞 (32 回)同期的得獎者是之前介紹過的拍 tilt-shift 拍得出神入化的&
那年兩位得獎者的作品都十分富趣味性然而一個是嚴謹中的樂趣另一位則是隨意中的樂趣
如果要選一個詞, 去形容她的作品我會選擇 "搞笑" (笑)不是貶義啊, 因為她的作品真的是趣味性豐富只要一看就會愛不釋手簡單而不造作, 善於捕捉環境氣氛她的作品都充滿活力生氣
from&梅佳代長時間都只會用上一顆 50/1.4 加上一台貼滿貼紙的 EOS 5 相機配上 400 度的底片, 還有就是... 都是使用 P 模式 (program mode) 拍攝一切都讓相機控制, 也就是說那是一台高級的傻瓜相機 (笑)不過就是因為少了操作上的煩惱, 間接便利了拍攝時的速度
大推這本叫「男子」的寫真書, 真的一看難忘 (笑)&extra她... 也很愛拍這些..... (笑)
这是去年年初是拍的。回头看之前的照片,发现其实这一辑的照片是我拍得最好的人像片了,之后一直都在退步。
model: 泡泡姐
Minolta X700+50 1.4MC
Minolta TC-1
2012胶片总结--人像篇
胶片云南 Rolleiflex 3.5F
生活碎片。晚安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4近摄镜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Minolta XD-11 +50 F1.4 MC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Pentax Espio mini
with Kodak Ultramax 400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Pro160 NS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Acros 100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Acros 100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Acros 100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Acros 100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FILM Acros 100
『投稿』曼谷水上街市 CAMERA: ROLLEIFLEX 3.5F PLANAR FILM: FUJI RVP100 SCAN: EPSON V700
Photo by 王轩
Scan by 立叔
&&来自&&的投稿
『转载』給攝影新手朋友的十件事&拍攝時的選擇, 和值得注意的一二事
我觉得这2篇短文很实用,且不翻墙可能看不到,所以又当一次搬运工,分享给喜欢拍照的同学。共勉之。文章转载自&&====================================================================
1.) 認清自己喜歡拍的事項, 再挑選適合的工具喜歡拍生態的? 風景的?喜歡廣角的震撼效果?還是只想要一台相機記錄生活?哪個重量的相機是您能夠承受的?怎樣的大小您使用起來會比較順心?
您需要的, 是一台功能齊全的 DSLR? 還是這樣的一台方便小相機呢? & & & & & & & & & &『 立叔:-----这相机跟我的是同一款哦XD』還是老話了, 不過還是說多一遍好一點不同的拍攝取向、喜好,使用不同的攝影工具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不同的工具是為不同的環境情況而服務的我們先不說鏡頭 (#5 會說到這問題)我們先來說說相機本身想拍照的朋友,今時今日有很多不同的相機 / 機身可以選擇:好像說有可轉屏幕的 DSLR,對拍攝一些低角度的東西會有幫助;或者有超近微距功能的小相機,或者一些適合隨身攜帶的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等等大小有別, 輕重也有分專長也各有不同選購的時候, 請按自己的需要去尋找大台的 DSLR 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啊。(可參考&&一文)
2.) 底片? 還是數位入門比較好。有噗友在噗浪的討論中說拍底片對他學拍照幫了很大的忙因為拍的時候會很認真的去處理一張照片然後才按快門他並沒有不對這, 只是個人的少少建議初學的朋友, 還是從數位入門比較好為甚麼呢?因為, 底片是一卷一卷計算的您拍了多少, 錢就算多少初玩的時候, 拍糟糕了多少, 錢是不會退回給您的
拍一卷正片, 所費不菲啊然後, 謹慎會讓自己變得慢慢來可能拍一卷的時候變成一個月, 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拍得好, 有得著就當然不太要緊但如果拍了這麼久, 那期待已久的一卷相片出來的效果是很差的話這可是一件很氣餒的事
如果拍負片的話, 不經自己手的過程實在有點多,如果拍出來 / 掃出來的效果不好, 其實會令人很沮喪的拍照本是開心的事學拍照只是想拍得好一點令整件事更愉快我覺得實在不用這樣折磨自己。然而學懂了基本的以後有了一些概念, 拍底片時就自然會得心應手了
3.) 買相機是不會送技術的千萬要記住這一點。(笑)不論您買的是頂級的 D3 也好或者是最愛的徠卡相機也好買相機是不會送您技術的『立叔:牢记这句话哦!不要过分迷信器材!』正如喝某提神飲料其實是不會真的 gives you wings 一樣
讓您使用一台很好的相機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知識配合,其實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默)請記住攝影是一種修為,是需要時間去累積的。
4.) 攝影基本知識您一定要知道雖然很多相機本身都擁有不錯的自動模式 (P)但,&、構圖等基本的攝影知識, 您是應該要知道的這對您的攝影學習來說是重要的, 是不能缺少的甚麼是大光圈、小光圈?基本構圖我們該怎樣處理?曝光、光圈和快門之間的關係?等等問題請盡量在研習攝影的初期了解清楚
曾經有朋友問過拍風景時是否該用像 F11 這麼「大」的光圈去拍攝 (笑)願意去了解的朋友是踏出攝影的第一步不然您只是一位相機使用者想知多一點的朋友請參閱&&或者是看看左邊 sidebar 的新手教學文章吧 ;-)
5.) 學好構圖比買好鏡頭更重要很多朋友一開始都會問一個問題「我的鏡頭 (特別是 kit 鏡) 是不是真的很差?總是拍不出我想要的感覺和效果!」「有甚麼好的鏡頭推薦呢?」一張照片的好壞不單是鏡頭的問題請不要把問題推在鏡頭的身上人為因素其實更為緊要。
構圖對一張照片來說, 是重要的之前我們就介紹過一位&拍她女兒的照片集嗯, 她是用 IXUS 的沒聽過嗎? 那是神鏡嗎?神鏡就沒有了, 是 Canon 的小相機才對 (笑)構圖對照片來說是其中一樣用來衡量照片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其在金錢上追逐不同階級的鏡頭群倒不如多研習基本的構圖技巧更為實惠啊待自己的鍛鍊足夠了再把手上的工具提升會更錦上添花。那可能又會問到:「定焦還是變焦好呢?」我的答案會是... 變焦鏡頭初學的時候讓自己多點選擇是件好事啊畢竟定焦鏡頭普遍都是比較貴等學了一段時間以後, 熟悉了自己喜愛的焦段以後再按自己的喜好去配搭定焦鏡頭吧
6.) 多欣賞好作品多看別人的好作品是重要的然而, 這裡有小小的提議請多去書局、攝影展逛逛不是說一定要崇拜成名的攝影師然而有所成就的他們, 總有其突出之處多欣賞, 然後思考或者試行模仿, 或者嘗試批判, 進行引證從中找尋自己喜愛的攝影風格和喜愛的攝影作品再找尋自己想要的方向這是每位愛好攝影朋友的必經階段啊
Hy&res, France, 1932布烈松的作品是超棒的, 有機會可以去看看他的攝影集有賣攝影集的書店應該都會有攝影集有時候是不便宜的但, 真的很好看的
7.) 不要一次攻頂很多朋友都喜歡提議初學的朋友一次攻頂就是一下子全買了最好的器材其實這是危險的。在甚麼東西都不太清楚的情況下包括器材的種類, 重量, 功能等一下子把所有最好的東西,又或者說是最重最貴的東西都買下來第一, 一下子的花費很大第二, 拍出來以後不甚了了的感覺會讓您氣餒如果您的口袋深的要緊的話,請忘記以上這一點 (笑)只是, 還是回歸到老題目學拍照的重點, 還是拍照 ;-)
8.) 試練習想清楚才拍就算我們有一台很先進, 連拍功能很強或者您有無限張記憶卡讓您瘋狂地拍也好...記得在 #2 之中噗友的對話嗎?對, 想說的就是這個- 請用心拍, 認真拍, 不論用的是數位還是傳統的相機養成一種先思考, 後按快門的習慣對學拍照來說是很有用處的數位的優勢是拍不用錢但是這並不代表學的時候可以瞎按快門啊 (笑)
這張照片您其實可以: 左拍一張、右拍一張,蹲下一點拍一張, 退後一步拍一張 等等但是, 為何不想清楚才拍呢?經過思考的拍攝不是應該會更好的嗎?希望大家在拍的時候先想, 先在腦海中決定要怎樣的一個畫面然後在現實中尋找能夠拍成這樣的一個機會再按快門, 然後細看和稍微快速的檢討一下
9.) 後製不是猛獸很多朋友聽過不少人說這是一張直出的照片或者聽說話有人不屑地說過「一看就知道這是有後製的啦! 沒甚麼了不起啊!」其實, 後製在攝影當中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很多漂亮的攝影作品都有經過後製的很多人說以前沒 photoshop 云云之類的但, 其實底片時代也已經有後製的了
不要怕後製後製只是對照片的一種昇華並不會令它變成吃人猛獸的 (笑)所以請不用抗拒後製這其實只是為照片增添更多的可能性的一個手法吧了p.s. 不過當然不是叫你弄個天花龍鳳啦
10.) 請細閱說明書這是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人都不會做的事 (笑)對, 當買完一台新相機回來開始進行拍攝之前請, 請, 請細 - 閱 - 說 - 明 - 書我們不能每台相機的操作都知道因為每台相機都總有一點點不同的地方而且我們不是相機店, 沒有那麼多錢買相機啦 (唉!)除非有人有跟您同款的相機啦否則幫得到您的就只有說明書所以, 閱讀說明書是有必要的啊!說明書的出現, 其實就是用來...跟您說明相機的操作和應該要注意的地方。
好, 十件事都說完了。如果是準備買相機學攝影的您,看完以後請思考一下, 再決定要買哪款吧!如果是已經買了相機的您,也可以想想, 自己手中的東西是否切合自己的需要呢?&===================================================================之前說過攝影新手,在購入相機和開始學拍照時應該要清楚的...今次到要說說拍攝時的選擇,和值得注意的一二事了。
一, 拍得清楚這其實是一般朋友都忽略了的事情。拍照, 目標其實就是把東西記錄而且應該是把東西記錄得清楚那清楚的定義是?這很簡單啊, 就是把物件完整的呈現在照片之中, 就行了。
拍得清楚, 對於一張照片來說, 也許是致命的至於有些攝影家刻意拍一些晃動的藝術照片, 也很好看的呢!嗯, 最可惜的是.... 我們都不是攝影家呢, 有些時候還是先懂得拍清楚比較好 (笑)所以, 許多時候,大家都應該要留意一下拍攝時的景深和光圈問題哪個參數能把整個想拍的主體覆蓋哪個參數能把想拍的效果呈現詳細的概念可以參考一下這一文
二, 留意光源在不同的時份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光源或者是光照射角度上的不同好像說, 晨昏時間那微弱的光線;正午時分, 落在頭頂上的大太陽;晚上的人造光源; 窗邊透進來的陽光等等
善用光暗會讓照片看起來比較容易好看當然對構圖的認識也是重要的不同的光線都會營造出不同的感覺氛圍利用光源的特色而拍攝出來的照片往往比沒有注意這東西的相片來得好看因為攝影就是光與影的記錄嘛!也許您會問到底哪一種光源是比較易拍的?這其實好難講, 不過一般來說有單一光源方向的照片, 都是比較好處理的為甚麼呢? 因為光線可以為照片增添一個方向感的效果就是自然的為照片加上了線條, 製造了光暗之間明顯的分水嶺這會很容易使照片添上一點氣氛
單一方向的光線, 很容易會讓照片感覺多一點的視覺效果
三, 留意取景的高度這其實跟您想拍攝的物件有一定的關係好像說如果您是想拍一下貓咪您的選擇會是...在人的視角水平上, 從高而低的拍牠?還是蹲下來, 以貓咪的視角水平去拍呢?當然, 我想大家都會想像到這兩種方法所拍攝出來的效果是會有大大的不同的
就是可能會有...走進那世界的感覺和在某高處凝視那世界的 分別
有些時候, 當發現取景時在人的高度上看好像不甚了了的話那您可以在這時候試一下, 蹲下來, 換一個視角以不同的水平角度去審視一下這環境說不定會有另一番的感覺呢
四, 直幅還是橫幅?有些朋友覺得這是件很煩惱的事一來是不懂得如何判斷二來是, 拍直幅時, 抓相機比較辛苦 (笑)先說如何判斷這事其實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要了解我們到底想拍些甚麼。
在直幅的情況下, 這張照片的主體和其上面的空間感得以發揮出來有時候面對一個場景第一下要看的, 就是您的鏡頭可以拍多寬能否把您想要的東西都拍進去?如果不行就可能移動一下您的腳步或者是換一個焦段的鏡頭了第二步就是要判定, 到底是從上而下看到的東西比較多?還是左右空間的東西比較吸引?
這張就很難拍直幅了因為第一, 直幅的話看起來內容沒有那麼的多第二, 超廣角拍直幅很多時候, 都比較難取景(其實超廣角很難取景就是了... 哈哈)決定好照片橫向還是打直拍以後就開始進行構圖的部份吧!有關的文章
五, 善用閃燈補光有些情況我們會遇到大逆光的環境也就是說, 對著太陽 / 強光拍的時候然而主體也是在同一個方向...這會變成怎樣?就會變成因為相機的測光會按著太陽的測光值去設定而導致主體一整個黑掉的慘況出現有些情況下, 我們是可以利用曝光補償去使問題解決然而利用曝光補償加減其實會令到背後光的感覺整個爆掉想留住背後的光, 又想把主體拍得清楚唯有就要補上閃燈了
from&&多數逆光用到閃燈的情況, 都是跟朋友們拍照啦,所以就不拿上來, 到 flickr 找一張頂替好了這 blog 的確是很容易打理的啊 (笑)不過要注意的是一般相機的機頂閃燈出力並不是太遠而已最好先查閱一下說明書內說到的出力範圍這讓就不會出現一些使用了閃光燈.. 但出力範圍不到令到照片一整個黑掉的慘況出現 (笑)
六, 留意人們對鏡頭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到處拍照拍下不同人的表情和故事拍到不熟悉的陌生人, 是難以避免的但是, 並不是我們拿著相機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要覺得我們擁有拍照的權利就可以隨意對著人去拍我們有時候也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有些人是不喜歡被拍的覺得這是一種侵略性的行為我們總不能每個都像&&那樣去拍照的 (笑)假若遇上這些情況我們好應該立刻不要再拍了, 以示尊重別人的意願在街上尋覓題材的時候在舉高鏡頭之前也可以嘗試向對方先微笑示意一下,減低一下那份粗暴硬拍的感覺
當明星在演出的時候... 就沒所謂啦 (笑)陳奕迅唱歌真好聽
七, 前一步、退一步其實不論是在用定焦還是變焦鏡頭向前向後去構圖也是一個好的做法如果在使用定焦鏡頭拍照的時候的確這做法一定是必要的因為, 除了腳步去調整之外大概都沒有第二種方法去構圖對吧 :P
&而其實變焦鏡頭的道理也是大致相同的您會發現, 走前一步的世界, 跟後退一步的構圖其實都會有所不同的所以, 不要老是站在同一位置去拍,嘗試多走動一下會更好啊
八, 善用景深預覽應該大部份的相機都有這個功能那景深預覽可以做甚麼呢?嗯, 就是預覽景深吧 (爛)回顧第一點 拍得清楚就是說要景深控制得宜才能夠拍得清楚對吧所以, 透過預覽景深您就會知道照片拍出來以後是否如您所願
預覽景深能夠讓您知道甚麼在焦外, 甚麼在清楚範圍之內, 十分好用的一項功能有些朋友在問攝影之中問道,說幾多 F 值的景深才能夠拍得好某些類型的東西我們對這其實是很難說得清楚的因為不同焦段的鏡頭, 不同的光圈值所形成的景深都不盡相同其實, 自己測試、自己預視才是最好的方案
九, 請有禮貌的拍第六點說過, 要尊重被拍攝的人同時, 攝影朋友之間也應該要相互尊重卡位、搶拍這些情況經常都會遇見, 很多時候都會釀成衝突或者是口頭上的紛爭拍得這麼的不開心, 其實真的是有點無謂所以, 大家要記得, 在人多相機多的地方嘗試禮讓一點, 對彼此多一份尊重拍得快樂才是王道啊
拍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努力吧!&&
『投稿』我的西藏手记
摄影 By冼浩辉
冲扫 By 立叔
公元ERA100
Kodak D76显影 Epson V700扫描
拉萨·西藏
『投稿者语』这是我用trip35拍下的第六和第七卷。日-4月12日,逛了一下拉萨和林芝,之后途经北京回哈尔滨。拉萨八角街,是我们在拉萨的时候所住的街区。旅游者和当地人的生活在这里会有很多碰撞,围绕着大昭寺,无论你是不是信徒,在这里你都会心生敬畏,跟着人流转动以及触摸一下转经筒。
&&来自&&的投稿
转载--不同人谈摄影系列:女生的意思
这是我在photalks blog()里读到的一个系列的文章,一共分3节。觉得写得很有意思,但是那个网站好像大陆上不了,于是当一回搬运工,在人人跟大家分享。另,其实第三节作者的经历跟本人的比较类似,让我特别感同身受。=====================================================================(一)很多人都說,女生的照片是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她們的照片是這樣的:有柔和的色調,有親近的角度,又有隨和的氣色。而你第一眼看上去就會知道,啊,這是女生拍的。那麼,究竟裡面包括了什麼?是感覺。
感覺這回事,實在很玄,就好像問別人為什麼會挑這種顏色一樣:沒辦法,就是因為喜歡。作為一個女生,在拍照的時候,我總會思考「第一個感覺」,就是說,我第一個看到那個畫面的感覺,而照片的整體,都是圍繞著那一刻的感覺走。當然,拍照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盡力的,把最忠實的畫面拍出來。其實女生,就是那麼簡單。
男生的重點多半是放在技術和技巧上,比方說:色準,色溫的控制,曝光的程度,或者是構圖的巧妙,等等;先會思考的,不一定是「feeling」。或許,男和女的分別就是在這裡,投放的東西,本來就是不一樣,男生拍出來的照片就是另外的一種感覺。在這個狀況之下,女生比較懂得用情,對於男生,所拍出來的照片,都是容易親近人的。
曾聽過一種說法,說女生的視角都是很多人都喜歡跟羨慕的東西,更有朋友說過,如果有女生的那種柔軟就好了。好像女生,真的有與別不同的地方。平時的我,在眼睛找對了感覺以後,我會想怎樣拍才能突出當中主題,也就是,要拍那一個部份才能最代表我。有時候是耳朵,有時候是瀏海,有時候是陽光,有時候是指頭,有時是&很多,但全都是來自生活。
所謂的感覺,其實都是從生活中看出來的。拍了這麼多,也問過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感覺用光了沒有,feeling,feeling,是不是有好感就能代表一切。可是,沒辦法,因為真的沒有別的形容詞可以形容,形容女生特有的姿態。這些感覺的由來和誕生,就看你有沒有去發掘一些焦點,一種能夠代表你的言語,一個屬於你的記號,不一定是風格,但會是你代表的格調。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是這樣的對自己說:要拍到在一堆照片裡都有人認得出,這個就是我。好不倔強矣。
女生沒有特別的技能,也沒有過人的技巧,我們有的,只是感覺。&(二)儘管女生是柔軟的,又有著別人很想擁有的東西,但也是會有不擅長的地方,就是街拍。
街拍尤如狩獵,一雙眼睛看緊街上的路人,觀察人們的活動,注意阿公阿嬤小孩子在做什麼,小心的把需要的臉孔拍下,可是,又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拍到。因為街上的突然,是沒有準則的出現,偶然是不可測的,有對的風景不一定有對的人物,人的狀態時常介乎於尋覓之中。不過這就是街拍的可愛之處。
這樣的街拍,對一般的女生,或者是對拍照很像女生的人來說,都不是有本事的一門。因為會有女生的氣息的人,多半對靜物,對生活,對小東西小動作都是屬於感敏的一類,要在大街裡找出一個焦點,真的不容易。有時候,對於街上的人們會感到十分沉重,人實是在太多,細膩的我們實在不好生存,空氣太擠,仰望天空,還是想回去那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然而,女生拍照的身份是第一人稱,她們會以自己的眼球作出發點,當看到受感的畫面就會拿起相機去記錄。角度沒有修飾過,光線也沒有刻意躲避過,氣息隨之而變得踏實,因此被拍下來的總會帶著幾分隨性。就是生活感的由來。
分別在不同的事物裡找出同一樣的視角,喜歡抓畫面,拿重點,很多時候拍人像就是沒有面但也沒在管&因為,我只是想把眼內看到東西,伸延到照片上,把拍照的角度,換成我眼睛所看到的角度,這些就是我心中所打量的地方。
風格二字在女生來說其實未成大器,對比起街拍這些強烈地需要畫風的title,真的有點距離。照片的溫度不是常在穩定期裡,會偏冷,也會偏熱,所以我們是沒有形狀的;不過由於關注的重點,是落在比較細膩的地方,所以怎樣動盪都好,你還是會感受到一點點的溫柔。這樣的敏感也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那是一種獨一的香氣,換視角膜吧,哈,或許你會看到我所看到的。不過那小小的觸角,也期望有一天能溶到大世界裡去。&(三)之前說過一些很抽象和主觀性強的問題,在裡面,有很多是與不是,對或不對,然而這次是一篇小小的分享,一個好喜歡用底片相機的人的分享。
digital以我來講,在拍底片以前,我是用小DC的,就是一般的digital camera。那台小DC其實真的是一台普通的相機,沒有很突出的功能,也不是很多人會買它,連拍賣網也不會看到它的蹤影,但是這相機卻成了我拍照的基礎和未來。
記得當時,一心只是想拍照片,存了一月錢,然後去商場買相機。那時候想買的不是現在這一台,想買一台更好的,不過預算不是很多,所以在誤打誤撞之下買了它,現在想起來,我才覺得這樣是最好的安排。在網絡上多看了些其他人的作品,嘗試去模仿,去抓抓人家的角度,我覺得模仿不是錯,是一個學習過程,是一個讓人成長,長大的好東西。不過能不能在模仿之中,脫掉跟隨的影子,再進化成另外一種風格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其中,有很多失敗的地方,有時候會想,拍照是不是真的講天份,好像有些事情,就只有某一些人才會做到。在這個過程之中,認識了很多人,那些都是活脫脫的愛攝影的人,而不是只愛機器但沒有靈魂的人。雖然,現在最常用的已經不是這DC,可這DC 是我最初的發源地。
拍過數位以後,磨蹭著說要不要置一台單反,剛好那時是 micro4/3 發表的半年前,如果它早半年出現,我就真的不會去底片,哈哈!但現實是,我倒退了,我沒有跟著大時代踏進去越新越明越方便的 digital world 裡我拿起了底片相機。
meet with the analogues在本地有很多人都在用底片相機,在台灣,又有更多人一直在討論和分享這傳統相機把玩之趣,底片真的很好玩。在認識底片攝影的過程中我比較特殊,一開始用的底片相機,已經算是很好的底片相機了,不過我覺得這不是幸運,因為我曾經討厭過這台相機。開首的時候,真的不懂怎樣去跟它相處,覺得它很重,很大,把眼睛塞到觀景器裡,就已經沒了大半張臉,背出去拍照,鏡頭還比機身重,肩上的負擔,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一回事,為什麼有人可以用的津津有味,還說它是一代銘機。可是用久了以後才覺得,這傢伙的確是台有質素的東西。
底片的世界裡,有很多跟數位不一樣的地方,有些人玩底片是因為他有味道在,但其實數位也可以很有味道,兩者是可以共存共生的,不過玩的點,就是會有一些不同。
底片 與 相機底片相機一般已經是有些年紀的了,光在保養上面已經跟數位有分別,在測光上又可能沒數位那麼精準(當然,保養功夫也會有著一點點的影響),鏡頭都是手動,沒有「嘟嘟」的自動對焦,而且買膠卷也是要錢的,拍完之後拿出去沖洗又是另一個問題(是很大的問題!)& 這些種種的問題,都好像反映出底片不是值得玩....只是,如果不幸踏進了底片的世界,我知道您一定不會再想碰別的快門鈕。
底片的世界是大的,是需要經驗的,是需要一個過程去摸索,這些用自己的腿走出來的路是不能裝的。然後底片有很多款式,有便宜的,也有價錢高的,但用得多之後又會知道,合自己心意的其實並沒有很多款。底片對於傳統相機是,它就是它的靈魂,是它的軸心,因為沒了它,底片相機就沒辦法生存。每個品牌的底片都有不同的發色,有的是比較濃,有的比較淡,而我最常用的兩款都是便宜又好用的。有些則非常貴,加上沖費以後,真的不知拍一格要多少錢。不過如果玩到這個地步,好像已經不是錢的問題了。
底片之後就是相機本體。底片相機有很多種形式,135,120,110&每種格式都有不同的吸引點,最常見的是單眼 (SLR),而我,最喜歡的也是單眼,不知道為什麼,好喜歡看觀景器的感覺,看著散景的變化,是迷人的景色。
不過底片相機的操作其實很簡單,大部份的按鈕都在右邊,過片器,照片計數器,測光,快門鈕,快門轉盤,自拍計時器等等,都是方面左手用來對焦而設計的;越用越方便,過片,測光,對焦,然後按鍵,這個就是拍底片的過程。測光也是一點不難,只是要好好想,要抓哪一個點來測光,因為底片很敏感的,它的讀光能力是很好,寬容度高,但沒有東西給它記錄就瞎了,會有某些部份黑掉,整個畫面都壞掉,所以要好好的注意跟摸索。然後就是拿底片去沖。
沖洗底片剛剛拍底片的時候不太了解洗底片的過程,了解之後才發覺,原來有很多工序都不是自己能控制,尤其是底掃。底掃是很關鍵的東西,當拿到照片之後,看到掃出來的照片,有時會很沮喪。底掃的時候,會產生幾個版本,而版本的選擇權在店家的手中,決定了以後,店家可能會修一修片,把顏色調調,這樣的話,所收到的版本可能不是最原始或者是最合意心的表達。當然,拿到了照片之後自己可以再修修,但有些細節的東西,比方說,暗部的表現,就不是一些很容易就能更正的地方了。所以在這方面,要找到一家合適的沖洗店,是需要時間去磨合跟習慣,不然,自掃吧。照片拍好了,掃瞄都做好了,那麼底片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當我在拍底片的時候,其實學到了很多。不但是認識了一些人,那些對拍照發熱心的人,更甚的是,底片讓我更加懂得珍惜。一格底片,被光線透過以後就不能再拍,就算是重曝,也只是把兩個影像疊起來,片,還是要過。相對地,已經拍了照片就不能更改,在電腦裡修是另外一回事,但片子到底都沒有被修過。這樣的一格照片,我不想浪費了它,所以在照片之前我會去想一想,到底要打算怎樣拍。拍的東西,不一定是什麼大事件,大人物,可能只是身邊的一張椅子,一本書,一些常常看到的風景。但是這些事物,會變的不同,在照片上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其實是來自拍攝的手法而不是機器。
moving on...有一次,跟朋友出去玩的時候,我跟他講:欸,這裡要注意什麼什麼,然後他回答我說:我拍照片是講感覺的。
那時候就開始想,或者照片會懂的說話,給它聲音的,不是相機跟底片的本身,是操作它的那個人。由於底片不能 delete,所以在決定按快門之前,總會想到很多問題,甚至,拿起相機,把焦點對好,但最後還是不拍。事實上,我還是跟以前一樣,只是想拍照而已。底片給我帶來了一個新的心,一個新的態度,一個不能代替的執著。不管是過片的一剎那,快門卡察的那一刻,每一次都讓人有不同的意外驚喜。
宝丽来撕拉片洗底初尝试
玩宝丽来的撕拉片也几个月了,一共也没拍几盒(因为相纸比较贵)。最近上网看到一段关于撕拉片负片洗底的教学视频,于是便自己尝试了一下,分享一下经验。&视频链接在此:/v_show/id_XNDAwNjU2NTY4.html&=======================================================================在讲洗底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宝丽来的撕拉片和风琴机。宝丽来公司创始于1937年,创始人爱德华&兰德于1947年发明了即时显影技术。在那个年代,一卷胶卷的冲洗往往要人等上2个星期,这种一分钟成像的技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随即轰动世界。最初的显影技术还是通过特殊胶卷来实现的,所以1963年以前的宝丽来相机都是使用这种所谓的卷式相纸的(已停产)。&在1963年,宝丽来推出的全新的相纸撕拉片(一张张的相纸,而不再是以前的卷式)以及对应的相机风琴机pack film系列.我手上的这台model 100就是1963年推出的第一代风琴机, 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快门,全自动曝光的相机。
&然后讲讲撕拉片。撕拉片跟大家比较熟悉的宝丽来后来推出的SX-70/600/700相纸(富士的拍立得相纸也是类似的原理)不太一样。后者是拍完以后自动从相机里吐出来,过会儿会自动显影。而撕拉片更接近于胶卷的显影原理,就是需要大家在拍完一张照片后手动拉出来,等过了相对应的显影时间以后再讲相纸撕开,把负片和照片分开。
&比如这张,上面那种为负片,下面那张就是我们要的照片了。只是这样一来,负片扔掉不是很可惜吗?不过这样撕下来的负片跟胶卷负片不一样,胶卷负片是透光的,而这种因为背后有药膜所以不透光。不透光的话就无法正常扫描了(所以洗底的原因就是希望得到一张像胶卷负片那样的负片,用于扫描或收藏)。&下面就开始讲洗底的过程。首先第一步,按照视频里小哥的建议,先按底片大小裁一块亚克力板:
&裁完之后就讲相纸负片背面朝上放在亚克力板上并封边。封边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后面的系药膜的试剂进入正面影响效果,本来应该用防水胶,不过我只有美纹纸就先用着了。&
&完成这一步以后就可以移步到洗手间了。接下来需要的就是这次洗底的最主要的因素洗底试剂:84消毒液--即含次氯酸钠的漂白水。另外还需要一把废弃的牙刷。
&下面正式开始洗底了。首先把漂白水抹在药膜的那一面。视频里小哥用的是胶头滴管,我这没有就用棉签代替,事实证明棉签不太好使。
&抹完以后用牙刷把漂白水刷均匀:
&刷得差不多了,等个10来秒就可以放水池里用水冲了,边冲边用牙刷刷掉药膜:
&等刷得能看得清影像了差不多了。之后把相纸从亚克力板上取下,把正面的药水也洗掉,最后晾干。这样一张跟胶卷负片一样的底片就算洗好啦!
这次洗底还算成功,就是边缘没洗干净,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种不干净的边框是一种风格。底片洗好以后是用来扫描的,只是我洗的这张底片本来就照得不好,就不献丑了,等下次有好的底片我洗出来再跟大家分享吧。&今天就先到这里啦。&
T.M Wong的宝丽来分享会
今天非常幸运参加了T.M. Wong的宝丽来分享会。T.M. Wong是谁?他就是那个世界上拥有最多宝丽来的香港大叔,他在2011年4月因为拥有超过1042台宝丽来而获得了world records academy的认证。& & & & & &虽然照片上看2011年的他还算比较瘦,可是今天看到的真人有点微胖,原来他已经44岁了。&
这个就是真人照啦。今天的分享会上T.M主要介绍了一下拍立得的种类(包括富士和其他品牌的高端机型),以及比较具体的讲述了宝丽来的相机及相纸的发展历史。他说相机和相纸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所以每一个相机系列的推出都伴随着相纸的革命。
宝丽来在1948年推出了第一款拍立得相机Model 95.这台POLAROID MODEL 95s是宝丽来的第一代产品,使用的是早已停产的卷式相纸。当年宝丽来的推出就是一种革命,因为在那个年代,一般人家用相机拍完照以后送到相机店里去冲印照片大概需要花6个礼拜,而宝丽来的出现则把时间缩短到只要3分钟!当然当时的相纸是需要在相机里面显影的,所以每拍完一张要等3分钟,取出相纸后才能拍下一张。T.M同时也分享了一个笑话,说当初的相纸因为技术原因,显影定影出来的照片是湿的,所以需要甩一甩来甩干,但其实后来推出的相纸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但是也许是因为大家电影看多了,或者手痒,拍了照片(包括富士的instax相纸)都喜欢甩一甩,其实完全没必要,甩一甩反而会使药水分布不均。&
而这台我从低调那里借来的packfilm风琴机则是宝丽来从1963年开始推出的,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拥有program的相机(机身上印着automatic),不要误会,program的意思是:它拥有自动测光和调节光圈自动曝光的功能,当然可能它的program跟现在数码相机或者后期胶卷单反的program有很大差距,但是在那个年代,它绝对是颠覆性的存在。与之对应的是撕拉片,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推出彩色的拍立得相纸。说起撕拉片,其实应该叫拉丝片,因为相纸不是自己从相机里吐出来的,而是先用手拉出来,之后再把负片那边揭开,最后才是看到的照片:
(本人的第一张撕拉片),但是因为拉撕音同&拉屎&,大家觉得不好听,所以叫撕拉片,或者波拉片。撕拉片的出现使得相机可以持续工作,因为相纸的显影定影是在拉出来以后进行的。另外一个革命性的改进是彩色相纸的出现:
这张就是TM大叔拍的,而且还是用了一次性的闪灯灯泡~&再接下来,在1972年宝丽来公司推出了史上最经典也是最伟大的拍立得相机SX-70&Original系列,没有之一!
我想没有亲手摸过这台相机的人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说它是最经典最伟大的!它绝对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工业设计产品。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可折叠的单反相机!没错!是单反相机!单反意味着什么?我想对相机结构稍微有点了解的同学都知道单反是通过五棱镜结构实现,而传统单反用的五棱镜是一大块实心的玻璃,但是宝丽来去把SX-70 Original设计成了折叠完之后只有&2.5cm&17.5cm&10cm的机器,只有2.5cm厚,与之相比风琴机简直就是一块硕大的砖头!说道这里T.M又吐槽了一下当年宝丽来是打算在1970年推出这款相机的,但是当初的设计并不是单反,而是在机身旁额外设置一个取景镜头和取景器,但那是胶卷单反刚刚开始大规模出现的年代,宝丽来的创始人Dr.Land就要求工程师把SX-70设计成单反相机,当时的工程师就对Dr.Land说:你这是要求把石头折起来!当然这是气话,最后SX-70还是在推迟2年以后成功地被设计出来,而最后工程师非常巧妙地把五棱镜分解成5块镜并附于机身的不同位置:
同时,SX-70也是首款自动吐相纸的拍立得相机,以前的相纸都是要手动拉出来的。而与SX-70相对应的相纸是sx-70&time zero相纸,感光度为100,是首款不需要遮挡直接在阳光下显影定影的相纸。如果玩过胶卷的同学应该知道,在暗房中放大冲印黑白照片是可以在红灯下进行的,而彩色负片放大冲印照片却必须在全黑的环境中进行,而time zero相纸却能在阳光下显影定影却是非常神奇的。关于拍立得相纸的工作原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略微有点复杂,而且需对胶卷的显影定影过程有一定了解。T.M又吐槽了一下当年宝丽来和柯达的世纪官司,以及为什么宝丽来不能使用富士的相纸,原来宝丽来的相纸跟柯达设计的相纸的感光面不一样,宝丽来是证明曝光,我们看到照片的那一面是受光面,相机对这一面曝光;而柯达的相纸以及它的继承者富士的instax相纸则相反,是相纸背面受光,如果下次大家用富士拍立得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照片是反过来吐出来的。SX-70系列的出现创造了一个神话,听说当年宝丽来在最鼎盛时期(80年代末)一年的相纸销量达1亿盒(当时一盒是10张像相纸,而现在的TIP复产的相纸是每盒8张)。T.M 后来又略略介绍了一下其他的几款相机和相纸,但是后来推出的相机相纸都是在SX-70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动(one-step和俗称彩虹机的1000系列,还有后来推出的600系列),但仍然无法撼动SX-70的地位。
这个就是宝丽来在末期推出的史上最小拍立得相纸,听说当年的流行程度去到在7-11都能买到相纸...另外T.M 大概介绍了一下宝丽来破产以后TIP(the impossible project)努力抢救出其中5条生产线并开始重新生产相纸,可惜新相纸因为原配方中的部分药剂因为环保法律越来越严格而停产后无法使用,于是TIP需要自己重新设计配方,2010年首次推出重新生产的相纸,而T.M 也有参与过他们工厂的相纸测试。只是这款相纸目前还不太稳定,相纸吐出来以后要遮盖,另外因为温度原因相纸会出现变黄以及在表面出现晶体,T.M说因为TIP的荷兰工厂是在一个很寒冷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工程师根本就没法考虑到这个问题。当然他们还在持续改进中。&还有,T.M掏出了一台黑不溜秋的小相机,原来是富士的instax mini 8的工程样机,他说过不了多久这台机器就会面世啦,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虽然这台虽然是用来取代mini 7s的low end机,但也正是因为它low end,比起25s这种全自动高端机更有可玩性,这次mini8在镜头上多了一个类似光圈环的东西,功能也跟光圈环差不多,不过一共只有4档。另外,mini 8的机身也瘦身了不少,跟Mini25有一拼,同时它只用2颗5号电池,比上一代产品轻了不少:
看到那4档的光圈环了吗XD&还有一些高端机器,比如Konica的Instant Press,最大光圈4.5,且快门速度可控,算是比较接近中画幅胶卷机:
&当然还有同好自己带来的Mamiya67+撕拉片后备!Amazing!我连拍照都手抖!!!
最后的Q&A环节,我对T.M 提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当初拍立得的推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即拍即得,而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可以很方便地拍完马上显示出来了;当时拍立得又不像传统的胶卷相机那样有比数码相机更优的画质,且相纸又那么贵,那拍立得的现在意义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那么努力地去收集呢?&T.M 给的答案是:如果你追求的是精美画质、准确的曝光以及一切可控就不要玩拍立得了。拍立得所代表的是一种偶然性,因为它的不可控、不可复制才是魅力所在。同时它的另一个意义是分享,就是朋友相聚是拿出来玩,拍完以后立即就能拿到手并与大家分享的充实感。当然,他说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绝对,可以胶卷跟拍立得一起玩。就像我可以穿汗衫短裤配拖鞋,但是衣柜里也有万把块的西装和皮鞋,只是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而已。今天心情好,或者朋友来访,就买盒相纸玩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然后,他说:其实我也有200多台135胶卷机的啊。。。尼玛我汗颜了。。。我刚想说你怎么那么有钱,他说其实他只是一般的工薪族,这些是他长年累月积累的,他说如果要他花万把块买台数码单反他才不肯买呢。&听到他的答案让我豁然开朗。听新闻摄影课已经一个月了,去的时候刚刚开始做小组pre3介绍不同的摄影大师,虽然有时候有的同学明显准备不充足没有很深入地介绍,还好还有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以前一直都只关注于技巧上的学习,这还是我第一次去尝试了解摄影的历史,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及其思想。其实除了摄影课,自己看的比较多的是日本的摄影大师的介绍。但是另我不解的是,日本最出名的三位摄影师其中的两位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都喜欢用P&S傻瓜机,这对于严谨的传统摄影术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传统的摄影术追求的是对曝光、景深、构图的精确把握,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规定在自己的可控范围里。或者说,在那些照片中,摄影师就是上帝。而这2位日本摄影师却用那种自己几乎不能控制的全自动相机,在街头行走时很即兴地拿起相机就拍,很多照片的曝光并不准确,图象是模糊的,也说不上什么构图。那他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森山大道说:他追求的是浮游感,通过摄影来抓住这种生活的感觉;而荒木经惟则说:"千万不要局限于技术上,要让自己快速进入摄影的状态,就是要找到最接近&死亡&的瞬间,在生与死之间游走的,就是摄影了吧;焦距对在哪里都无所谓,但是觉得不能跑出自己的感觉或者心情的范围,只要是当时的事物就好;我曾经花了大半时间研究照片的构图,结果就是,那些并不重要。"&这个世界是矛盾的,比如上述的严谨的、精美的摄影与后者那种随意性的记录是矛盾的,为此我感到烦恼。但是T.M 的话也同时提醒我:这个世界是有包容性的,是可以共存的。没有必要那么痛苦地去选择某一种,为什么不可以同时进行呢?有时候追求可控性,有时候可以追求随意性,关键是你喜欢拍照,这就够了。&&
&大家一起去拍照吧& Vol. 1
本来这个推广胶卷摄影、同好拍照交流的想法已经在心里存在很久了,只是一直都未能实现,所以我想这周应该可以开始啦吧!&这个星期天,如果天气好的话,大家一起去拍照吧!拍照方式:以胶卷为主。如果有胶卷相机的同学可以带上自己的爱机一起去,如果没有胶卷机又想体验一下的话,我可以向大家提供胶卷相机哦!同时也可以在去拍照的时候简单教一下大家怎么用胶卷相机!另外胶卷以及冲洗的话我也可以给大家提供便利,只是胶卷和冲扫费用请大家自理咯。相机的话,大家可以在下面这一堆里挑:
时间:5月5日大半天(应该是上午出发,中午一起吃个饭什么的)&地点:路环附近联系方式: 请有兴趣的同学加一下QQ群&澳大胶片小组&:5368847,具体信息会在群里公布和商讨&&希望有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支持参与哦!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胶片的魅力吧!&
[转载] 你不能不認識的攝影師之 --- Terry Richardson
今天要分享的这位摄影师,是想跟大家说(当然也是自省),不要过分迷信器材。像这位大(尺度)摄影师所用的相机不是你们想象的高端单反,昂贵的中画幅相机或者是徕卡,而是P&S相机(Point&shoot 便携式傻瓜机,俗称癖私机),尤爱一台并不怎么出名的YASHICA T4。这台相机并不出众,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它用的是Carl Zeiss Tessar 35mm F3.5的镜头。&说到P&S相机,忍不住想吐下槽。我想大多数人都觉得,相机的话当然是越专业、有越多可控性就越好。可是当我去慢慢了解不同的摄影大师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大师喜欢用P&S傻瓜机来拍照(比如森山大叔(森山大道)和荒木老头(荒木经惟))。又后来,发现原来也有不少玩胶卷相机的同好是玩这类P&S的。&有的人会说,大师用P&S是因为他们技术高超,返璞归真。但是我却觉得未必,或者说他们选择这类相机并不只是这个原因。个人觉得他们会选择P&S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市场上就存在为数不少的性能可靠和光线质素不错的P&S相机(这类高档的P&S相机在9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在胶卷时代的末期大放光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小巧和操作方便,可以让摄影师更加快捷地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片段。因为傻瓜,所以摄影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画面上,而不用时时想着怎样调校相机。不是说专业的相机就没有自动挡,而是说这样能强制他们放弃对相机---这个摄影工具的过度关注,从而使他们从对器材依赖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精力去做深层次的思考。仰或说,他们所追求的也许不再是传统的严谨的构图与曝光、精致的画质,而是另外一些他们觉得更重要的或者更有吸引力的,比如对真实性和偶然性的记录。其实这个可以从摄影理论的发展史上看出来,摄影师对&摄影的意义&的认知在改变,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摄影到底是什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还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鄙人也拥有2台P&S(Minolta TC-1和Pentax Espio mini),其实起初使用P&S的时候会觉得很不习惯,觉得傻瓜机取景框很小,没有质感,焦段很奇怪(28mm)而且可控性很低(因为是傻瓜机)很没安全感,按下快门都不知道曝光是否准确有没有对准焦,总之是抱怨多多。直到上段时间,因为排线老化相机坏了,出于技术原因相机要到1月初才能修好拿到。而在没有了TC-1的这段时间里,常常会出现看到让自己觉得很感动的画面想要拍下来摸摸口袋才发现TC-1不在身旁,而手机却又没办法完整地记录下我想记下的东西。这种感动的流逝让我觉得很沮丧,也让我开始怀念起TC-1的好,同时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P&S了。佳能的广告词是&感动常在&,但感动常在也只有你能刚好拍下来并和大家分享才能让这样的&感动&去感染更多人。&今天废话有点多,赶紧开片。文章依然转载自&====================================================================父親是攝影師,母親是設計師,妻子是名模,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找他拍照...這名其貌不揚的小鬍子叫 Terry Richardson.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
這位仁兄, 跟上一次介紹的, 都是怪人一個 (笑)父親 Bob Richardson 是位攝影師母親 Annie Lomax 是一位時裝設計師好像早已註定了這位仁兄一定要在這圈子裡打滾似的Terry Richardson 在時裝廣告界可是分量十足的名字,不少有份量的時尚雜誌如 Vogue 等都會常常刊出他的作品,不少世界名牌都要找他來拍廣告硬照,而不少作品更被奉為經典。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如果你以為 Terry 的風格是唯美或是很藝術性的話就大錯特錯了!他的作品充滿裸體、性暗示、大膽幽默的挑戰尺度,每一個畫面都是對官能的震撼,但同時內容細看之下也是言之有物,反叛、自然與直接是他的風格,"The best thing is to take the pictures to the limit"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可能您會想到他一定是使用一些很專業的攝影工具吧!又錯了! 他最愛使用的是輕便相機也就是大家喜愛說的傻瓜相機他本人對這的解釋是 ---- 因為他視力不好,用普通相機很難對焦 (笑)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這個人真的是超怪的, 或者說他實在太有創意了 (笑)在大家都在追求極限的像素,執著光圈有多大就要多大的時候,Terry Richardson 卻回到最原始的,用最簡單的器材, 這樣就去拍照了然後他拍攝人像的方式跟很多其他攝影師都是不同的他會和麻豆們打成一片,然後即興的把其中的剎那一刻拍下來他和他其中一台很愛的相機Yashica T4, 是一台傻到不能再傻的傻瓜相機 (笑)
http://youtu.be/k8i3VETLflk& &人人不能识别youtube的视频,所以要劳烦看官自己点进去看了。&對啊, 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把一張又一張美妙的照片拍出來。
Leonardo DiCaprio (里安納度.迪卡比奧)&他
他的母親, Annie Lomax
他的父親, Bob Richardson在美國紐約出生的 Terry,第一部相機是改嫁了的母親留給他的自動相機,起初時他是以搖滾樂隊為拍攝對象,直到 1990 年以紀錄紐約東部社會的照片正式出道成為職業攝影師,決定子承父業, 將影象藝術作為終身的追求。
Wonderful City,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
Wonderful City,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
Wonderful City, work by Terry Richardson由於 Terry 的作品對我們這老少咸宜的地方來說太刺激了(笑)所以只好挑選了一些他為名人及來香港遊覽時拍下的照片
Justin Timberlake對這張照片有印象嗎?嗯, 這是專輯 FUTURESEX/LOVESOUNDS 的唱片封面
Michael Douglas (米高德格拉斯)
少林足球中的四師弟陳國坤其實 TR 本人也蠻 KUSO 的
香港名人周啟邦夫婦他們經常以有趣裝扮聞名於香港 (笑)
劉家輝師傅
提供黑白胶卷冲扫
上个月开始自己冲黑白胶卷了,冲了几卷,经过几次体验以后基本上算是掌握冲洗的方法了,当然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不断在练习中改善。&& & & &为了能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也为了方便澳大拍胶卷的同学们以及经推广胶卷摄影,现在向大家推出黑白胶卷的冲洗服务。冲扫的基本信息如下:&1. 使用Kodak原厂的D76显影液和KodaFix 定影液,显影液为了保证效果一次性用完即弃不回收。2. 使用Epson V700扫描仪进行底扫,扫描时只进行最基本的设定:USM锐化-低(尽量减少颗粒),对比度低(尽量保证更多的暗部细节便于大家后期),sRGB色彩管理(其实Adobe RGB的色域空间会更广,只是在黑白胶卷中完全无法体现,且其中涉及色彩空间转换的问题,当然如果你会用的话也可以要求我用AdobeRGB)3. 底扫输出规格 135胶卷为3000DPI, 120胶卷为 2000DPI (兼顾效果与效率),JPEG格式(TIF档你要求的话我也可以扫,只是JPG已经够用且方便)&注意事项:a) &本质上冲扫服务是不盈利的,只是会收取大家10MOP/卷的药水钱。&b) 大家在选择胶卷的时候,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比较靠谱的胶卷,像公元(早就停产了,都是过期的)、乐凯(特别是过期的)和上海GP3(GP真的非常狗屁)这种影响大家心情也可能影响同学关系的卷原则上我是不接受的。再次推荐FUJIFILM的Acros100,这个卷的性价比比较高,颗粒很细腻,灰阶过度也比较自然。当然用伊尔福或者柯达就更好啦(只是伊尔福的卷用伊尔福的药水效果会更好)。禄来的黑白卷有些是红外的或者反正的为了避免浪费大家的胶卷和心情我就不接受了。&c) 如果有玩开的同学也一定会玩push吧,再此声明D76对于迫冲的胶卷效果不是太理想(其实迫冲有专用的增感显影液T-MAX和X-Tol,只是我刚玩起,现在还没用到,以后可能会提供这种显影液),要迫冲也最多迫冲一级就好,别太狠了。我也只接受最多迫冲一级的胶卷。如果胶卷有迫冲请务必特别告知,否则我按照胶卷的默认ISO冲洗,如果效果有问题就别怪我了。&d)关于冲扫的时间,我会在收到大家的胶卷以后尽快进行冲扫,不过因为我本身也有学业同时也要当TA,所以有时候也会比较忙,可能会耽误一些时间。另外,虽然药水是用完即弃的,但是我还是会等到有偶数卷胶卷才会冲(冲洗罐一次可以冲2卷,当然前提是2卷是同样的卷),如果有可能,希望大家能拍2卷或者4卷再给我。当然给我1卷也没关系,只是可能要等一下别的同学。&e)关于冲扫的效果,首先本人在黑白冲卷方面算是新手,所以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失误,当然大的失误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只是细节上可能还是多多少少有些误差。另外,我用的底扫算是家用级里比较顶尖的型号了,只是这种平台扫更几万几十万的专业机器(就是外面店扫用的)还是无法比拟的,特别是135的胶卷扫出来的细节会比店扫的少。后面我会po些样片,如果你追求的效果我无法提供,不好意思,我无法帮你了。
f)大家如有需要可以通过人人或者我的电话联系我。或者大家有什么关于胶卷摄影的问题也可以与我交流,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胶卷摄影并体验银盐之美。
好吧,下面先放些样片:&
Minolta TC-1 with FUJI Acros (135)26&C/D76 1:1 7.5min/ KodaFix 1:3 4min
&Minolta TC-1 with FUJI Acros (135)26&C/D76 1:1 7.5min/ KodaFix 1:3 4min&
Minolta TC-1 with FUJI Acros (135)26&C/D76 1:1 7.5min/ KodaFix 1:3 4min&
Pentax 645+75 F2.8FUJI Acros push 40022.5&C/D76 1:1 21.5min/ KodaFix 1:3 4.5min&
Pentax 645+75 F2.8FUJI Acros push 40022.5&C/D76 1:1 21.5min/ KodaFix 1:3 4.5min&&&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 Acros22&C/D76 1:1 9.5min/ KodaFix 1:3 5min&
Rolleiflex 3.5F with FUJI Acros22&C/D76 1:1 9.5min/ KodaFix 1:3 5min&
《东京日和》 下
日本摄影师系列。相对森山大叔的那部纪录片,这边根据荒木老头与妻子阳子的真实生活改编的爱情电影更具情节性。电影分上下部,共2个小时,整部电影里没有出现任何荒木对妻子阳子说出“爱”的情节,但看完却能非常清晰感觉到荒木对阳子的浓厚的爱意。忘不了那张在船上睡着的阳子的肖像照。
《东京日和》 上
日本摄影师系列。相对森山大叔的那部纪录片,这边根据荒木老头与妻子阳子的真实生活改编的爱情电影更具情节性。电影分上下部,共2个小时,整部电影里没有出现任何荒木对妻子阳子说出“爱”的情节,但看完却能非常清晰感觉到荒木对阳子的浓厚的爱意。忘不了那张在船上睡着的阳子的肖像照。
中文 森山大道-犬的记忆
日本摄影师系列。节奏稍慢。
【转】《不要神化菲林攝影,它不是想像中美好》及所想
本文转载自photoblog.hk,&而此文的英文原文地址:&==========================================================(編按︰來自國外網站&&的攝影師&,撰寫了一篇關於菲林攝影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熱話。以下是有關內文的要點翻譯,大家不妨參考及思考一下。)
Scott Bourne︰我有時發現,人們對於菲林攝影有種過度狂熱的吹捧,這是源於一些誤解。如果你很年輕,出生於這個數碼年代,很自然就會美化那些你從未經歷過的舊日子。我比起大多數年輕人拍攝過更多菲林,數碼攝影只是我職業生命裏的後期才出現,我用菲林拍攝比起數碼攝影還多。我用菲林、每天都拍、以此維生,而它並不是那麼美好。舉個例,Tri-X 是有顆粒的,而且你用 ISO 400 的時候,雜訊就像現在用 ISO 25,600 一樣的多。而回想當日,根本沒甚麼人會談「低光表現」,因為那跟本稱不上表現。而且沒有 Photoshop、沒有 HDR、沒有接合式全景影像,一旦犯錯你就完了,因為底片後製員很難找,而且可以補救的也沒有那麼多,並且費用高昂手工很慢。基本上,你一定要在相機內完美地拍攝。菲林很昂貴,而沖曬則更加昂貴,並且在沖曬顯影的過程,會用到很多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很多用過的重金屬,到今天仍然破壞我們的生態。你也很難從菲林製出大型的照片,如果你的照片要用於出版印刷,你就要使用非常昂貴的掃描器,並且質素也不一定好。
我還能列出其他問題,但重點是菲林並不那麼美好。「難以使用並不代表作品會更好」,無論你花幾多工夫去拍攝一張照片,那並不代表影像就自然變得更美好,那依然只是一張照片。有些「藝術家」會覺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他們有自由去這樣想,但我知道即使我盡全力去把所有事做妥,而拍攝依然出問題時,至少在數碼年代我可以用後製去善後,如果你依然堅持「過程」,那麼很有可能你不是去製作好的影像。使用菲林並不令你成為藝術家,工具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洞見、心思、技藝的純熟、出色的故事、對於拍攝對象的關懷與熱情,這些才會令你成為藝術家。過程只是工具,你越快完成到,就越快可以再前進。100年後人們再看你的照片,會說「嘩!這是&Tri-X」嗎?不會,只有影像才有價值。
(編按︰我認為每個人喜歡用甚麼方式去拍攝,都是自由的,菲林與數碼也各有各的魅力,神化任何一方都沒有意思,「我是用菲林的」又是不是那麼值得自豪呢?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雖然我認為「上片」那個動作真是好有型。)&================================================================从前年8月拍第一卷到现在,已经买了超过85卷胶卷了,虽然不算多,但也看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最初,玩胶卷的时候异常地偏执,不再使用数码相机、拿到店扫的电子档照片后不再后期等等。我一直觉得胶卷记录的是真实的映像,不应该有任何的粉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对胶卷摄影跟暗房以及数码化的过程逐渐了解以后,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先讲不做后期修改这一点吧。其实当我真正接触到了暗房以及数码化的过程之后才明白,其实远在摄影发明之初已经有所谓的后期修改了。&黑白胶卷上色&应该算是早期的后期了,大名鼎鼎的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其精髓就是如何在拍摄之前就安排好所谓的光线的布置,然后在暗房中进行区域的加光减光,以期得到一张曝光完美的照片(也可能是我的领悟有偏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亚当斯在暗房中的后期修改是一定存在的,而现在的所谓PS只不过是将这种后期处理数字化了而已)。而接触到数码化的过程,即自己买了台扫描仪自己扫胶卷以后才知道自己一直坚持的&店扫直出&是有多可笑:对于彩色负片而言,根本就没有&直出&这一说法,本来颜色就是反转的,再加上底片本身的色罩,在数码化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色彩的修正,所谓的&店扫直出&只是店家在扫描的时候帮你做的后期而已,而且有些店家因为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未必会帮你一张张地修,只是按照默认模式批量处理而已,出来的效果未必能真实地反映胶卷上记录的信息。所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拒绝后期修改,只是对于修改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对于照片我只会对色彩、光暗和锐度进行修改,至于拍人像时的液化、祛斑什么的,呵呵,那还是算了。&再说到拒绝数码相机这件事。刚开始接触胶卷的时候,觉得胶卷的照片拍出来很有&味道&,数码机拍出来的就太假了,而且负片的宽容度比数码机大。诚然,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相对数码相机,胶卷的色彩过渡更自然,灰阶更丰富。但其实数码机也并不像大家想像中那么不堪。之前跟一位拍商业广告的摄影师前辈聊天,前辈也是从胶卷时代就开始从事摄影的人,他说&其实到了现在,那些高端的单反,已经完全能媲美甚至超越135负片了,无论是宽容度还是色彩。当然了,数码相机在模拟黑白胶卷的灰阶丰富度以及正片的色彩更不够自然。& 还有就是,相对来说数码机在高iso的噪点控制上比高iso的胶卷做得好很多。
数码照:FUJIFILM XE-1+ 18-55 F3.2 ISO1600 如果我不说,你能看出这是ISO1600拍的照片么?&另外不得不指出的是,尽管胶卷本身的记载细节的能力很强,但是因为数码化的原因(特别是135底扫),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真正看到胶卷所记录的细节(其实我尝试过很多家冲扫店,但是总感觉差了些,当然还有更高档的扫描服务如尼康9000ED、易迈康可以选择,但是价格实在太高了),所以总体上来说135胶卷出来的细节跟锐度与数码照比还是差了一截的。给大家看看照片吧:
数码照:FUJIFILM XE-1+18-55 (F3.6) ISO 200&
胶卷照: Minolta TC-1, (F3.5)efiniti UXi200两张都照得不好,只是难得有2张场景接近且用光环境差不多的,这样比较的话,大家会比较喜欢哪张呢?&说完色彩,再讲讲立体感。相信很多人看了胶卷机拍的照片会说觉得胶卷照的比较有立体感。其实理论上讲这点是成立的,因为如果拍过胶卷的同学仔细看看胶卷药膜表面,对比图像里亮与暗的部分,能很明显地看出它的凹凸不平,这是银盐结晶的物理特性。下面这张图就能很明显地说明问题(网上找的,网址是,向大家推荐一下这家淘宝店,店家写了很多介绍胶卷摄影的)
&但是,事情不是绝对的,我所说的理论上是指,在画幅、景深、用光环境和测光一致的情况下,胶卷拍的照片立体感会比较强。其实立体感是由很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包括画幅的大小(理论上讲画幅越大,相同焦段相同光圈时能提供更强烈的背景虚化),景深的选择(其实景深由光圈、焦段和对焦距离所控制,并不是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就越好,这视乎你的主体的选择,以及主体所处的透视关系以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光线的选择(比如光线能勾勒出主体的轮廓,而刚好背景处的光线比较弱,这个时候就能突出主体,从而体现出立体感)等等,况且还是上一点所提到的,因为底扫的原因你拿到的数码档照片未必能真实地表现出胶卷所带来的这种立体感。&所以我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胶卷不是万能的,胶卷本身并不会自然美化你的照片的,尽管我很喜欢也很提倡胶卷摄影(同时我也会使用数码机拍摄),但是我更希望大家能客观看待胶卷摄影,不要神化它。其实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应该那么偏执只选择一种而唾弃另一种。数码或胶卷,大家都可以自由选择,而我的选择是两者都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心情换着用。&说了那么多不好的地方,那胶卷摄影的优势又在哪里呢?我觉得与数码摄影相比,胶卷摄影的优势如下:&1、相对廉价地能体验到135全画幅、甚至中大画幅,已经相对廉价地体验不同焦段的镜头以及大光圈(比如美能达的50 F1.4就600多,如果要买数码的AF 50 F1.4就贵多了),而且相对来说胶卷相机用料比较猛,相对皮实耐操。&2、相对数码相机来说,胶卷对于照片的影响,远大于机身带来的影响,所以即使你买了比较低端的胶卷相机机身,你依然能用比较贵的专业卷得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但是数码机就不行了,如果你的相机机身是入门级的就注定达不到高端机身所能带来的画质;再者,胶卷的品牌和种类有很多,不同的胶卷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就这点而言,胶卷的选择性会多很多。&3、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胶卷的摄影体验与数码的完全不同。因为要用胶卷,每拍一张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中画幅),所以每次按快门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怎样的构图好,光线合不合适,值不值得按下快门。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更严谨地面对每一张照片,更懂得珍惜(按照Oil君的话说,就是让你体验一下心疼的感觉,只有心疼了才会珍惜)。同时,因为要慢慢选择慢慢对焦,也会让我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慢下来,享受这种慢节奏的体验。另外就是拍完照不能回看,带着这种忐忑的心情等待几天,经过几天的酝酿,当你看到照片的时候,感受一定是深刻的:有时候是拍得不好的懊恼和叹息,有时候是看到佳作时的欣喜雀跃,还有时候是拍的时候没留意但是冲出来才看到的意外的收获。这种深刻的体会是一次拍几张回家慢慢删的数码相机所无法赋予的。&擦擦,不知不觉就写了那么久那么长了,该收尾了。其实说到底,器材只是辅助工具,买再好的相机也不会送技术的,更重要的还是大家要多多拍照多多练习,并且享受摄影过程所带来的乐趣。恩,就先写到这里。文字里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所以也一定会有瑕疵,希望大家看到可以提出来让我更正。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erryrichardso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