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玩游戏超出显示范围三百的对游戏厅或受游戏卡的有什么处罚规定有

<div id="SOHUCS" sid="">在我国尽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但是同时也在积极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办法,很多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请看: 从政协立论到人大立法——解读《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安徽政协网
《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已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对其本人和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我省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势头,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又有新的特点。这些问题已引起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自2003年开始,省政协连续三年组织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淮北、淮南、芜湖等市政协也相继作了调研。政协提案、政协论坛、社情民意也有大量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的意见和对策。这些意见和建议不少被吸收到条例之中,有力地推动了立法进程和立法质量的提高,体现了从政协立论到人大立法的民主机制运行的新成果。 工作机制   政协建议:强化“政府领导、各方参与、各负其责、综合治理”的预防工作机制。特别是各职能部门,不仅要齐抓共管,而且要真抓真管,切实负起责任。要重视牵头协调机构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来推动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关心重视,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水平。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重心是基层。基层是基础,工作措施落实应以社区为重心,抓好基层的机构、队伍、阵地和载体建设。通过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解决基层预防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有地方干、有事可干”的问题,提高基层预防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能力。   条例规定:条例在预防未年人犯罪法的基础上,按照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原则,规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各级人民政府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具体负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同时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城乡社区组织、其他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志愿人员的作用。   条例将社会应承担的对未成年人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赋予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民委员会、居民(社区)委员会。条例第十一、十五、十七、十八、二十八、三十条作了具体规定,主要是:组织开展有益于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进行监督;未成年人基本信息资料;对家庭教育失当或者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指导和个别教育;为贫困、单亲或失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等。 学校教育   政协建议: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在中小学校普遍增设法制必修课,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情况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检查,针对存在问题,采取“补课”措施。   学校还应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生理上“早熟”与心理上“相对晚熟”的状况,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和心理诱导教育。进行生理心理卫生等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孩子自防自控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并从心理上对未成年人予以说理诱导、情感诱导和榜样诱导等多种方式的心理疏导,达到生理与心理同步发展。   要耐心地做好“后进生”、“双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严格控制并减少流失生,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建议把辍学情况、在校生违法犯罪情况作为考核学校管理工作的标准。   条例规定:条例针对目前未成年人接受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第六、八、九、十、二十五、二十六条对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职责作了规定:做好减免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学生有关费用的具体工作;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的法制讲座不得少于6个课时;   对未成年人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指导帮助未成年学生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法律常识,与学生家长互相通报学生的学习和品行情况;   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未成年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对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特别教育和行为矫治等方面的职责。 家庭责任   政协建议: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破裂、家长素质低下、教育不当有关。一是单亲、残缺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行为扭曲,不能及时的矫正,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娇纵、言听计从,使子女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转向社会,采取犯罪的手段获取。有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非打即骂,不少未成年人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和报复心理,行为偏激。三是有的家长自身有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意识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对这部分存在严重问题的家庭,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手段。加大对特殊家庭和家长的教育力度,增强他们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教育意识,使他们自觉担负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义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条例规定:条例针对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管与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设置了“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一章:第十四条采取列举方式,对未成年人监护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作出七项规定。第十五条针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义务缺乏制约的问题,规定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机关对监护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规定监护人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应依法承担责任,并对其不宜或无法行使监护权时的监护变更问题,以及暂未确定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的政府收养问题作出规定。第十七条对政府收养的未成年人在寄养家庭寄养期间的监护问题作出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使未成年人能够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监护,为其健康成长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   政协建议:目前我省有的市没有青少年宫,有的挪为它用,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建议政府财政部门加大对未成年人校外阵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近期力求每个市都拥有少年宫、少年儿童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馆。每个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逐步健全这些设施。   社区中几乎没有适合未成年人娱乐活动的场所,建议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对不具备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社区限期进行改造,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当中。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打击力度不够、持续性不强、部门利益等原因,一些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屡禁不止。建议公安、文化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不间断地开展&清污扫黄&工作,对音像、图书、文娱市场进行坚决的清理整顿,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处理要果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和建设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公共文化体育场所;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建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   条例很多内容都是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第十二条对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第十三条对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开放,第二十一条对不向未成年人销售、提供烟酒和不在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等进行规范。   条例对管理网吧在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三条作了具体规定,再次强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违者给予警告,并可以按每接纳1名未成年人处2000元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15000元);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此外请参考:青少年犯罪的处罚条例(来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岁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或者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就清楚的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满十四岁的儿童对其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理论上称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期;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少年,只对某些法律明文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叫相对刑事责任期;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少年犯罪时,应当比照成年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称刑事责任从轻或减轻期;年满十八岁的青年人犯罪,应当负全部刑事责任,是全部刑事责任期的开始。
参考文献:安徽政协网、北大法律信息网
其它4条答案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移动版浅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与处罚- 吴楠律师 - 110法律咨询网
&&热门省份:
我的位置:
浅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与处罚
发布日期:&&& 作者:
浅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与处罚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人格的可塑性,通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来达到矫治的目的是一种理性选择。刑罚的功能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针对未成人犯罪案件的量刑与处罚如何具体体现以教育为主的原则,表现在法官根据法理理解法律与适用法律的过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应当体现出轻缓、宽容的一面,兼顾社会正义的实现和未成年人的保护。&鉴于未成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特征,应当对未成年人设置特殊的处罚措施,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犯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贝卡利亚提出:&刑法的目的并不是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而仅仅是阻止罪犯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②由于种种原因,对未成年人轻缓、宽容的处罚原则在执行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我国目前缺少针对未成年人特殊性而制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的刑事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出台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而在执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因对《解释》理解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本文现就在实践过程中适用《解释》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析。一、对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能否适用免予刑事处罚。《解释》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下列情形的,应当按照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免予刑事处罚。&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还是法定刑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指法定刑而非宣告刑,其理解为免予刑事处罚仅适用于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案件。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法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有一种意见认为,:&犯罪情节轻微&原则限制为法定刑为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轻罪案件。③故理解为抢劫、杀人等暴力性犯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一但构成犯罪就不存在情节轻微的问题,就不可能免予刑事处罚。另一种意见认为,&犯罪情节轻微&存在于所有种类的犯罪中,重罪也存在犯罪情节轻微。④故认为:这里规定的刑法条件是宣告刑而不是法定刑,即审判机关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对被告人可能判处的刑罚。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是按照文义解释的方法,显然是宣告刑不是法定刑,如果是法定刑,则应当通过文字来直接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二百二十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是指被告人被指控的一罪或数罪,可能被宣告判处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案件。&这实际上对&判处&的含义作出了解释,即所指的是宣告刑而不是法定刑。在基层法院对未成人抢劫少量财务、未对他人身体康健造成损害的、撷取少量财务、有悔罪表现、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几乎没有判决免予刑事处罚,就连判决缓刑的也非常少。《解释》第十七条没有将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排除在适用免予刑事处罚的范围之外。如果对法定刑三年以上的案件禁止适用免予刑事处罚,应当通过&但书&条文体现在刑法的条款中。对于犯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据具体情节符合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是&应当&免予刑事处罚,突破了刑法第三七条&可以&一词的含义范围,解释对刑法的进一步的细化,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可能地增强审判中的可操作性,但还是无法避免因裁量不当而对部分应免予刑事处罚或者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判处了刑罚。弗兰西斯.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而不公正的审判是毁坏法律。&例如:王某,男,刚满16周岁,在一个饭店打工,2007年的一天,因其朋友的手机被传销团伙扣押,其与朋友去取数次都没有返还,第三次去索要手机的路上有人提议,如果他们不给我们就抢一点他们的东西顶我们的手机,这时王某说:&如果他们将手机返还给我们,我们再将东西返还给人家&。其中一个人携带了从王某借去的一副双节棍,到传销团伙据点之后没能索要到自己的手机,同去的几个人强行查找,并用带去的双节棍砸坏一块柜台的玻璃,还用双节棍打了一下一个传销头目的后背,没构成任何伤害。之后找到了几部小灵通逃跑。在整个过程中王某没有实施任何行为。案发后王某一人被抓获,其他人在逃。王某如实供述了整个案情。王某的行为被认定为抢劫罪的共犯,判决有期徒刑10个月、一万元钱的罚金。综观本案,传销团伙非法扣押他人财务过错在先,王某与朋友同去索要手机未成,以抵债为目的用暴力手段强行抢回与被扣押手机价值相当的一些财务(抢回的小灵通经做价为160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显然不是抢劫。综合考虑本案,王某的行为仅仅是与朋友同去索要被扣押的手机,客观上没有造成实际上的危害后果,缺乏犯罪的实质要件而不成立犯罪。王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应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二、对&犯罪情节轻微&理解与适用。《解释》不可能将把所有可能免予刑事处罚情形都涵括进来,因此第十七条第(6)项规定了兜地条款:&其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判处刑罚的,&以涵括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其他可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一起案件,只有综合考虑案件本身的各种情况才能够直接决定犯罪情节是否轻微。具体如何认定:&犯罪情节轻微&在司法实务中也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具体区分成年人&犯罪情节轻微&与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轻微&的差别,才能正确的理解《解释》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理念。根据举重以明轻的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轻微&的认定一定要比成年人宽松。一般来讲,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情节轻微&,应从以下方面综合认定:(一)考虑行为人的社会危害程度首先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未成年人的行为是否造成他人生命和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在侵害人身权和健康权的客体中,&犯罪情节轻微&的情节之一应没有造成法律规定轻伤以上的损害结果。如未成年人抢劫等故意暴力性犯罪中,虽然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使用的是轻微暴力,没有造成伤害结果的发生。所抢财务不属于数额巨大,且有退赔行为&。犯罪后行为人的退赃行为,表明行为人的社会危害程度有所减轻。财产性犯罪,如果数额大了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社会危害性。《解释》第九条第一、二款针对盗窃行为作出祥细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针对第二款规定在实务中也引起争议,有学者提出对未成年人犯盗窃罪,如果数额达到巨大、特别巨大,但因有未遂、中止情形而都不作为犯罪处罚,这对社会是不公平的,既不利于预防犯罪,也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故《解释》第九条第二款应该结合第一款来理解,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具有未遂或中止的情节可以不按犯罪处理,如果数额特别巨大,彰显社会危害性也较大,还是应该按照犯罪处罚,可以在处罚上从轻,但不能一律不按犯罪处理。笔者认为&数额较大&不认为是犯罪,根据举轻以明重,数额巨大或者特别巨大,应当按&情节轻微&处理。(二)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通过整个案件的具体细节来确认行为的主观恶性,及造成的客观危害性。根据犯罪情节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的罪前、罪中、及罪后的各种情况进行认定。罪前情况主要包括犯罪人的一贯表现、有无前科、是否惯犯或者偶犯。罪中情况主要包括犯罪动机、犯罪的目的、犯罪的手段、行为侵害的对象、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罪后情况主要是指犯罪人对已经实施完毕的犯罪所持的态度,包括自首、坦白、退赃等。2001年4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第21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调查。&此条文的调查制度被学界所称谓的&人格调查制度&。通过对行为人的以往人格表现来确定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其主观恶性程度。(三)审查被告人有无真诚的悔罪表现《解释》对于&悔罪表现好&的含义没有作出具体规定,通常认为是指到案后如实交代犯罪行为,彻底坦白交代犯罪事实,向被害人真诚表达歉意,而且要有其它的实际行动,如:如实交待同案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的发生、积极进行退赃或经济赔偿、自首等。对于仅在庭审时简单地口头表示悔意,但有条件退赔而不退赔的,不能认定有悔罪表现。悔罪必须以认罪为前提。悔罪应该建立在被告人对自己犯罪事实的正确认识上,也就是建立在认罪的基础上,没有认罪便无所谓悔罪。因此,自首,如实供述全部犯罪事实,立功等情节应该纳入悔罪表现的考察范畴。(四)斟酌处罚的必要性对未成年人轻微犯罪非刑罚化处理是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如果未成年犯最终被投入监狱,就使他们长期脱离社会,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情绪。如果未成年犯被判有期徒刑,除改造场所容易交叉感染,不利于对其进行心理矫正外,也会使其父母产生失望心理,不利于调动家庭的积极因素,影响社会秩序稳定。而如果对其非刑罚化处理,必将对其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进而使浪子回头、悔过自新。&⑤周洪波副教授认为:&未成年人在心理上、生理上不成熟,对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有责任,学校和社会同样有责任,不能将责任推到青少年个人身上,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才能挽救他们。不能将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判了之。&⑥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如果免于刑事处罚就已经对行为人起到威慑、教育,那么就没有必要非将他们送进监狱。因为免于刑事处罚就已经到了预防犯罪的作用。因此,在综合考虑行为人犯罪的目的、动机、造成的损害后果各种情节的基础上,还要从预防犯罪的目的上考虑认定&犯罪情节轻微&对行为人起到教育作用,能够避免行为人不再进行类似的犯罪。对一些重罪,如果行为人不存在法律规定的各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但是从一般的社会观念考虑,认为行为人确实情节不重,不需要判处刑罚时,可以直接适用《解释》第十七条第(六)项,认定行为人&犯罪情节轻微&,判决免于刑事处罚。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从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立场出发,在司法倾向上突出宽,即&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对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的保护了未成年人。&①&高铬暄、张杰:《对未成年人处罚措施的完善》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15日第006版。②&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③&彭东、张寒玉:《检察机关不起诉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76.④&唐若愚:《酌定不起诉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检察,2003,(1)⑤&李建国、姚石京:《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探析》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⑥&《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准确把握定罪标准》载《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003版仅供学习使用。&&&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吉安推荐律师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相关法律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出经营范围的处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