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司老总是谁

联系电话: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办事处
企业网址:
公司规模:100-499人
公司地址:
越南北越南北江省越安县云中工业区
公司行业:
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VINASOLAR)是一家由外商在越南投资的专业光伏制造商,现有规模150MW。公司位于越南北江省越安县云中工业区,交通便利,占地面积约达70亩。VINASOLAR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车间设备先进,生产线全面实现现代化标准。公司凭借严格的质量管理、先进的测试设备和诚信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业界的肯定。VINASOLAR的团队实力雄厚,每一位从事光电事业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都拥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执行能力。现有员工180人,其中国内外派具有丰富光伏行业工作经验15人,越南165人。为使企业保持强势竞争力,公司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员工中拥有硕士学历3人,本科21人,专科83人,其余人员为电子行业熟练操作员。
该公司尚未发布任何全职职位
热门城市企业名录
热门行业:
申明:该信息由“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自行发布,内容真实性及所涉及承诺均由发布者自行负责,请浏览者自行识别和判断。(C) 58.com
企业文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讲话“越南制造”将全面取代“中国制造”?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走在越南首都河内或南部胡志明市的街头,你一定会注意到诸多连锁店,店面没有名字,只有大大的M2,或者Made in Vietnam字样。它们的规模不算小,里面卖各种服装及服饰配件,所有产品绝对是“越南制造”,但基本上都是在越南本土没有开店的外国快销品牌,包括H&M、ASOS等等。
再去逛一下越南各大商场的鞋柜专区,在各大知名运动品牌中,你能发现“中国制造”,也会发现“越南制造”。
“越南制造”近几年的勇猛势头确实让人不可小觑。“越南制造”会取代“中国制造”吗?
据记者的采访,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对此无法定论。答案只能是:部分行业也许可以,但全面取代,不可能。
“越南制造”渐成趋势
中国浙江盛泰集团2009年进入越南,目前在越南北部几个省份的工业园区内设有厂房,完成了纵向垂直一体化布局,据公司越南负责人王立兵介绍,2015年,光接的优衣库订单,就足有800万件,而2016年已经超千万件。
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民营企业成立于2014年,在越南北部北江省云中工业区的厂房一扩再扩——从2014年的7栋厂房迅速扩展到2016年初的21栋,来自欧美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良好的势头吸引了国内其他光伏产业巨头。如晶澳集团就准备投资10亿美元在北江省光洲工业区建设光伏电池生产项目。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将“中国制造”逐渐转变为“越南制造”的全球企业还有许多,包括三星、英特尔等等。其中,三星集团已经成为越南最大的投资企业,2015年三星(越南)公司的总出口额已达320亿美元。
从棉纱到服装鞋袜,从电池到电动车,从手机配件到电脑芯片,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越南制造”。
为什么这些企业要投资越南?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有两个。简单地说,一是人,二是不受限。
人即是指劳动力,相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越南的劳动力优势在于廉价与年轻。据越南劳动和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2015年,越南人口规模已达9170万人,其中适龄劳动人口,即15~49岁之间的人口,达4700余万。其中,就业人口的月平均工资约为490万越南盾(约合224美元),远低于中国水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下的经济学人智库曾做出预计,到2019年,中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力的成本将是越南的177%。
此外,据一些到越南投资设厂的公司介绍,相比东南亚一些热带地区国家,越南工人比较勤劳。另外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越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积极,许多工人已经从无法接受加班转变为主动要求加班,而且由于文化与中国较为相近,工人们也易于管理。
第二个主要原因“不受限”,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越南近年来与欧美国家签署了多项自贸协定,出口到欧美国家的征税少,而且即将生效的越南-欧盟自贸协定以及未来TPP的生效可能,都使企业觉得应尽早到越南布局,变成符合自贸协定要求的“越南制造”等原产地要求,以获得免税优惠。
另一个方面,也是中国企业比较看重的,是越南市场还未设置采购配额而且可以躲避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政策。
中国棉纱巨头天虹集团在越南设置的天虹银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勇向记者介绍,在国内,每年进口比较便宜的美国棉花的配额十分有限,国内棉花价格又起伏不定,致使企业生产成本较高,转移到越南后,美棉的进口便没有限制,因此,现在公司在越南两个工业园区的纱锭已达125万个,并还在继续扩容,直追国内厂区的175万个。
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智则表示,由于中国光伏产品频频被欧美定为“倾销”,造成巨额损失,且企业疲于应对,但转为“越南制造”后,就可以较好地躲避反倾销政策,集中力量进行生产。
两大主因,再加上越南政府的大力吸引,外资(包括中资企业)纷纷将厂房从中国转移至越南,从“中国制造”变成“越南制造”。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016年前五个月,越南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达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4%。
来料加工附加值低
2015年,越南酿造和建筑业大亨阮友堂在河内开设了一家商场,号称主推“越南制造”产品,凡是符合“越南制造”的越南品牌商品,均会打折出售。此事一度被吵得沸沸扬扬,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针对“中国制造”所发起的进攻。
在接受越南媒体采访时,阮友堂说,在进口商品带来的压力下,越南商品制造和销售业“面临灭亡”。他投资2700万美元开办这个所谓的“国货”商场,正是想挽救“越南制造”。在他看来,真正的“越南制造”似乎并没有媒体吹嘘的马上有取代“中国制造”之势,反而面临重重危机。
也许有一些数据能更好地解释他的观点。据越南统计总局数据,2015年,越南出口额达1621.1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约为1105.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68.2%。同时,进口额近16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外资企业进口额972.6亿美元,占全国进口额的58.7%。手机及其配件、纺织品与服装、电脑及电子产品和鞋类是主要出口产品,而进口产品则主要包括机械和原材料。将外资企业出口额排除后,仅剩的500余亿美元中,301.4亿美元来自农林水产品出口,如果再排除石油、矿产等原材料,越南本土制造业的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越南海关的另一组数据是,外资企业出口额同比上涨呈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国内公司的出口同比下滑了10%左右。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越南制造”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制造”一样,走的都是来料加工的代工厂道路,附加值低;二是越南完全本土的制造业在来势汹汹的外资企业面前,完全没有招架能力,离出现像中国的美的、华为等本土制造品牌还差得远,可以生产称得上“纯越南制造”的产品也还为时尚早。
所以,也许可以说,“越南制造”中,除了工人与产地外,再也没有其他越南元素了。
取代“中国制造”?不容易
可以看出,“越南制造”完全走了一条“中国制造”的老路,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的翻版。在中国已经将“中国制造”上升到了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基建产品的新高度时,原本的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产品自然而然地就转移到了劳动力更加便宜的越南。
那么,“越南制造”未来到底有没有可能取代“中国制造”?采访不同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杨勇智在听到这个问题后,立即回答,当然有可能。在他看来,光伏行业全面往越南转移,大有取代“中国制造”之势。
但纺织业人士的回答更为谨慎。王立兵告诉记者,越南适龄工人虽多,但符合熟练工种需求的并不多,适合纺织行业的乐观估计在350万~400万人间,即使在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满足世界需求。在整个纺织业体系中,越南虽然在棉纱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具有优势,在成衣方面也迎头赶上,但在印染等需要大规模设备投资与技术的中间环节仍距离中国甚远,许多配套及服务产业目前也难成规模,要想取代“中国制造”,为时尚早。
综合来看,“越南制造”想要取代“中国制造”,确实没那么容易。
在人也就是劳动力方面,虽然4700万的劳动人口在东南亚已经非常可观,但与中国相比仍然非常悬殊,而且越南的熟练工人与管理人才非常匮乏。据越南劳动与社会科学院数据,处于人口黄金阶段的越南,70%的劳动力达不到专业质量标准,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程度和竞争力都十分有限。
另一个数据来自越南劳动荣军社会部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失业率报告,其中显示,越南总失业人口中的38.4%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工科领域人才奇缺。一些中资企业也向记者表示,近两年来,招工并没有之前那么容易。
第二个限制原因在于越南经济本身的发展。尽管在世界经济普遍疲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越南近几年来GDP增长保持在5%以上确实比较亮眼,但正如上述所说,享受出口收益的大部分是外国公司而非本地企业,越南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改革、银行坏账比例高使得国内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进行国际竞争。
如果越南经济数据表面的腾飞完全来自于外企为寻找廉价劳动力将工厂迁移至该国,而非自身实体经济的发展所致,未来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想要取代“中国制造”,其基础还远不够牢固。此外,越南国内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相较中国也比较有限,产业链与服务业仍有待提高。
不过,“越南制造”这些年的异军突起至少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因为“中国制造”不再是一枝独秀,针对“中国制造”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等压力也会将“中国制造”的优势进一步削弱。“越南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冲击是一种必然规律。
在这种规律中,中国企业应该寻找好自身的定位,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加入“中国制造”中低端产业向“越南制造”转移的布局,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自己的制造附加值,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占领制造业的高端市场。(本报记者发自河内)编辑:
对《“越南制造”将全面取代“中国制造”?》表态
对《“越南制造”将全面取代“中国制造”?》发表评论
··········
··········
·&&·&&· &&·······
······························
·····光伏产业 最闪亮的“创业家之花”·企业家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1版:要闻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邮政发行代号 :61- 85
光伏产业 最闪亮的“创业家之花”
&&■ 吴礼明&&&&日,被誉为全球最大的第9届国际光伏工程展览会在上海浦东盛大开幕,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新加坡、我国台湾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300多家企业参展。&&这次参会的国际专家有: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技术和光子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格林,也有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hone Resch,还有日本太阳能学会主席、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小长井成教授等全球光伏领域顶尖科学家。&&那么,在这光伏丛中又有多少优秀的中国创业家?&&应邀参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礼明博士开始了 “寻觅之旅”。&&&&光伏产业“阴转晴”&&使创业家们竞相“开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浙江宏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该企业被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评为 “创业之星”,并从此踏上了充满阳光的经营太阳能产品的高科技之路。该企业董事长褚玉根说: “我每年都来参展,收获不会少于两笔业务。”&&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智也来参展,他是投资越南光伏产业的中国人,企业坐落在越南北江省越安县云中工业区。这次参展,打出了品牌。&&西安泰岭金刚石砂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双民见到记者就亲切地叫 “领导”,从他镇定自如的眼光中仿佛让人看到:他生产的金刚石砂轮已不仅配套在日本、德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精密数控磨床上,而且他的企业上市计划也将从上海铺开。&&亿铖达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良对记者说: “我一半时间在昆山,一半时间在东莞。”原来他在昆山和东莞均投资创办了企业,他的 “亿铖达焊锡制造(昆山)有限公司”已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设有博士生工作站。&&上海聚光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任平告诉记者:“我公司董事长是我老婆”,原来这是一家夫妻俩人创办的企业。从生产地址在江苏省沭阳县到办公地址在上海松江来看,这就是一家具有远大抱负的企业。&&安徽长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晓东从合肥赶来,他的公司广告词是 “阳光建筑新生活”,他们建造的太阳能屋顶与墙体,以及地面光伏电站深受好评。&&扬州重电集团是太阳能专业照明制造商,该集团董事长陈志祥印制的名片就是与众不同。凡获得他的名片者,就能获得100元手机电话充值费。该名片正面有个 “重电”微信号,只要用手机一扫,就能联线,上曰 “全国一流的光伏生产企业,从事节能产品研究与开发,生产并销售太阳能组件、LED光源……”。如此新颖别志的设计,让人对陈志祥的创新智慧也可略见一斑。&&邯郸市太行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从刚则把企业介绍印制在扑克牌上,发给客人。2011年,该公司被当地永年县标准件协会列为 “优质推荐产品”。&&常州天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州华阳光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州正衡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潇拓则是光伏发电工程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作为国内首家民营专业从事光伏产品检测的第三方机构,他们秉承 “科学、公正、准确、让客户满意”的质量方针,已为400多家客户提供检测服务。&&中国科学院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翟永辉与中科新能源系统质量检测中心总经理王钢则在会上亮出了他们的检测车,格外引人注目。&&从光伏丛中走出,记者感觉到,哪是一往无际的森林啊!&&&&“十三五”能源规划&&凸现“中国机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在经历了多年严峻的市场考验之后,当前可谓已经迎来中国和全世界光伏发电产业界最好的发展机遇。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下发了“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为17.8吉瓦,比原计划提高了将近3个吉瓦,同比增加高达 80%,将创下中国光伏产业有史来最大的增长幅度!&&这个“中国机遇”,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光伏界人士提供了发挥想象和施展手脚的广阔空间。中国需要光伏创业家,世界更需要光伏创业家。&&希望创业家们把握中国的市场机遇,共踏中国发展新征程、共享新成果。
Copyright 企业家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