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39级为什么土著码头修建自己的码头素材不了

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码头七成来自四川
&&&&9月1日当天,记者冒雨随船老大杨仕建出海,亲身体味了渔民们的酸甜苦辣。9月3日、4日再次探访崂山南姜码头并调查了解到,在这个码头像杨仕建这样来自四川的渔民特别多,大约占了七成多,而当地渔民选择坚守的则越来越少。
  ■选择生计
  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
  4日11时许,记者来到南姜社区,在前往码头的胡同里遇到了正在补网的开女士。她和丈夫蒲先生都来自四川资阳农村,是杨仕建的老乡,已经来青岛有10多年了,丈夫打渔为生,自己在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昨天出海网被划破了,赶紧补一补,明天出海时还要带着。”据她介绍,买一张网要2000元,如果破了直接丢掉太浪费了,每张都是用得不能再补了,就再换张新的。
  对于能否适应这边的渔民生活,开女士说:“不适应也得适应呀,我和丈夫又没有太大文化,只能吃点苦赚点下海钱了。”丈夫蒲先生在跟着亲朋来到青岛崂山后,也知道出海确实非常辛苦,可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据她介绍,四川老家那边以种水稻为生,只够吃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花,于是她也跟着丈夫出来了,“现在把两个孩子接到了青岛,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毕竟在老家山区上学太麻烦了,上个学要跑到离家20多里的学校,远远赶不上这边方便。”目前她家租了个20多马力的渔船,一年租金7000多元,去掉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等,再去掉租房费用、孩子花费等,打渔的收入就剩不几个钱了,“养家糊口呗,也算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吧。”开女士告诉记者,四川老家那边气候也特别潮湿,所以海边潮湿的气候四川人相对比别人更加适应些。
  辛苦一顿没收获的挣得多
  在去码头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三三两两的人,以妇女为主,她们都操着浓重的四川话告诉记者,“我们来自四川,现在老公们都下海了。”在码头,50岁的船老大老衣正在船上放水,他凌晨一早出海打了两网,看收获不多就返航了,早回来还能卖个稍好的价钱,“这不,回来后货很快就没了。”当记者发现他的船没有船楼时,就问“如果下雨怎么办”,老衣称“穿着雨衣在船上呗,已经习惯了”。据老衣介绍,他也来自资阳农村,已经在这里出海20年了,一开始跟着别人干,后来有当地渔民打算换船时,他就把这艘29马力的船盘了下来,“自己有船下海,比较自由些。目前孩子都在青岛上班了。”老衣的妻子张大姐在岸边开始收拾货筐了,“这次收入了800多,去掉400多的人工钱,再去掉其他成本,没有什么赚头。”
  张大姐的老乡,50出头的阳女士告诉记者,老公出海还没回来,“我家的船是36马力的,现在就是人工费太贵了,每年都在涨,希望国家燃油补贴政策能更好些。”她的孩子们也都来到了青岛,目前在沙子口上学。正聊着,一个面包车在阳女士旁边停下,司机老辛来自石老人村,他是来收购海货的,自己收了再卖给市场。阳女士告诉记者,像老辛这些收货的比跑船的挣得还多。
  比当地人能吃苦,出海风雨无阻
  而在码头西侧,同样来自资阳的杨女士也在修补渔网,她老公还在海上捕捞作业,她的一家就花每年2000多元租了身后的小屋作为栖身之所。记者看到,小屋非常简陋,看到记者拍照,杨女士显得很不好意思起来。在小屋旁边,记者在码头上遇到了第一个西姜社区当地人――刘大姐,她家以前也是渔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出海了,她正用工具翻弄在码头上收来的烂鱼烂虾,“晒好了,准备打成饲料,喂鸡什么的。”她告诉记者,这些四川人非常能吃苦,男的出海捞钱,女的在岸上照顾家,真是风雨无阻。
  在码头上,记者只遇到了一位当地渔民曲先生,他刚出海回来,正和妻子在摊位上忙活,“村里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当渔民吧,原来可是300户人家每家至少一个当渔民的。”对于来自四川的同行,老曲满是佩服,“他们比当地人能吃苦,比如风大了咱们就不出去了,而他们照出不误。”
  杨仕建告诉记者,他每天干10多个小时,一般下5到6次网,非常疲惫。据他介绍,在南姜码头像他这样来自四川的船老大占了大部分,300多艘船有7成多是四川老乡,并且大部分来自资阳,而沙子口等码头上四川船老大也居多。像鲁崂渔61578船老大李运平,就是资阳老乡,“我们都租了同一个船主的船,一般同去同回,在海里有个伴相互照应。”
  选择离开
  “文艺渔民”想干别的工作
  3日傍晚,渔民新手刘大林给记者打过来电话,称他在火车站,马上要离开青岛了,他和记者在9月1日都随船老大杨仕建一起出海,在船上曾晕船呕吐不止。他告诉记者,他9月2日又跟着出海了,又是12个多小时才回来,感觉非常累,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总是晕船,觉得干不了渔民这个工作,打算到济南、日照等地看看其他的工作。
  颇有文采的刘大林还给记者发来一首感悟诗:天阔大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翁,旭日弄潮头,忽忆刘艇工,苍凉唱大风。杨仕建也告诉记者,刘大林没有克服晕船,第一关没有过去,而且渔民受的这个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杨仕建说,在船上特别是风大浪大时,一般人都会受不了而晕船,然后会呕吐非常难受。对于吃防晕药、用风湿膏药糊住肚脐眼,或者贴一片姜片等这些方法,杨仕建说,如果遇到大风大浪根本不管什么用。
  选择坚守
  “自己的船用着好使”
  有人放弃,就有人坚守。这里面就有石老人社区42岁的曲兆顺。村子就坐落在海边,村名的由来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和大海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勤劳善良的老渔民和美丽孝顺的女儿相依为命,而女儿被龙太子看中掠回龙宫,老人思念女儿日夜等待,而最后被点化成石的的故事,目前村子海边距岸百米处就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石老人社区里的当地人原来都是以打渔为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出海已经不能满足家庭需要了,所以大部分村民都不再出海,转行的转行,船卖的卖,出租的出租。“出海太遭罪了,潮湿不说,太阳照射,加上危险程度高,而海里鱼虾等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们也都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曲兆顺说告诉记者,他从18岁捕鱼,已经干了24年了,在当地渔民纷纷转行或者把船租给四川船老大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船,用着好使。”他说,现在船上仪器装备比以前先进多了,有了避撞仪、导航仪等,不像以前前行辨方向只有靠指南针以及船长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本报记者 崔璞
  ■花絮
  海猪性情很活泼
  跳跃喷水都会玩
  渔民曲兆顺给记者讲了海里的一些趣事,比如他经常遇到一些成群的海猪,喜欢嬉戏的海猪会突然向你船只冲过来,然后突然潜下从船底游走了。据悉,海猪学名江豚,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海猪像海豚那么大,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公斤。”曲兆顺说,海猪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即将发生大风时,海猪会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方向,一些渔民称这为“拜风”,有专家解释,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由于海猪能否食用,曲兆顺认为保护动物不可食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胡h姣
30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场、以及天津、青岛...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数据加载中...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的码头上七成是四川人_青岛微信-爱微帮
&& &&& 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的码头上七成是…
  9月1日当天,冒雨随船老大杨仕建出海,亲身体味了渔民们的酸甜苦辣。9月3日、4日再次探访崂山南姜码头并调查了解到,在这个码头像杨仕建这样来自四川的渔民特别多,大约占了七成多,而当地渔民选择坚守的则越来越少。   ■选择生计   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   4日11时许,来到南姜社区,在前往码头的胡同里遇到了正在补网的开女士。她和丈夫蒲先生都来自四川资阳农村,是杨仕建的老乡,已经来青岛有10多年了,丈夫打渔为生,自己在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昨天出海网被划破了,赶紧补一补,明天出海时还要带着。”据她介绍,买一张网要2000元,如果破了直接丢掉太浪费了,每张都是用得不能再补了,就再换张新的。   对于能否适应这边的渔民生活,开女士说:“不适应也得适应呀,我和丈夫又没有太大文化,只能吃点苦赚点下海钱了。”丈夫蒲先生在跟着亲朋来到青岛崂山后,也知道出海确实非常辛苦,可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据她介绍,四川老家那边以种水稻为生,只够吃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花,于是她也跟着丈夫出来了,“现在把两个孩子接到了青岛,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毕竟在老家山区上学太麻烦了,上个学要跑到离家20多里的学校,远远赶不上这边方便。”目前她家租了个20多马力的渔船,一年租金7000多元,去掉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等,再去掉租房费用、孩子花费等,打渔的收入就剩不几个钱了,“养家糊口呗,也算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吧。”开女士告诉记者,四川老家那边气候也特别潮湿,所以海边潮湿的气候四川人相对比别人更加适应些。   辛苦一顿没收获的挣得多   在去码头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三三两两的人,以妇女为主,她们都操着浓重的四川话告诉记者,“我们来自四川,现在老公们都下海了。”在码头,50岁的船老大老衣正在船上放水,他凌晨一早出海打了两网,看收获不多就返航了,早回来还能卖个稍好的价钱,“这不,回来后货很快就没了。”当记者发现他的船没有船楼时,就问“如果下雨怎么办”,老衣称“穿着雨衣在船上呗,已经习惯了”。据老衣介绍,他也来自资阳农村,已经在这里出海20年了,一开始跟着别人干,后来有当地渔民打算换船时,他就把这艘29马力的船盘了下来,“自己有船下海,比较自由些。目前孩子都在青岛上班了。”老衣的妻子张大姐在岸边开始收拾货筐了,“这次收入了800多,去掉400多的人工钱,再去掉其他成本,没有什么赚头。”   张大姐的老乡,50出头的阳女士告诉记者,老公出海还没回来,“我家的船是36马力的,现在就是人工费太贵了,每年都在涨,希望国家燃油补贴政策能更好些。”她的孩子们也都来到了青岛,目前在沙子口上学。正聊着,一个面包车在阳女士旁边停下,司机老辛来自石老人村,他是来收购海货的,自己收了再卖给市场。阳女士告诉记者,像老辛这些收货的比跑船的挣得还多。   比当地人能吃苦,出海风雨无阻   而在码头西侧,同样来自资阳的杨女士也在修补渔网,她老公还在海上捕捞作业,她的一家就花每年2000多元租了身后的小屋作为栖身之所。记者看到,小屋非常简陋,看到记者拍照,杨女士显得很不好意思起来。在小屋旁边,记者在码头上遇到了第一个西姜社区当地人——刘大姐,她家以前也是渔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出海了,她正用工具翻弄在码头上收来的烂鱼烂虾,“晒好了,准备打成饲料,喂鸡什么的。”她告诉记者,这些四川人非常能吃苦,男的出海捞钱,女的在岸上照顾家,真是风雨无阻。   在码头上,记者只遇到了一位当地渔民曲先生,他刚出海回来,正和妻子在摊位上忙活,“村里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当渔民吧,原来可是300户人家每家至少一个当渔民的。”对于来自四川的同行,老曲满是佩服,“他们比当地人能吃苦,比如风大了咱们就不出去了,而他们照出不误。”   杨仕建告诉记者,他每天干10多个小时,一般下5到6次网,非常疲惫。据他介绍,在南姜码头像他这样来自四川的船老大占了大部分,300多艘船有7成多是四川老乡,并且大部分来自资阳,而沙子口等码头上四川船老大也居多。像鲁崂渔61578船老大李运平,就是资阳老乡,“我们都租了同一个船主的船,一般同去同回,在海里有个伴相互照应。”   选择离开   “文艺渔民”想干别的工作   3日傍晚,渔民新手刘大林给记者打过来电话,称他在火车站,马上要离开青岛了,他和记者在9月1日都随船老大杨仕建一起出海,在船上曾晕船呕吐不止。他告诉记者,他9月2日又跟着出海了,又是12个多小时才回来,感觉非常累,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总是晕船,觉得干不了渔民这个工作,打算到济南、日照等地看看其他的工作。   颇有文采的刘大林还给记者发来一首感悟诗:天阔大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翁,旭日弄潮头,忽忆刘艇工,苍凉唱大风。杨仕建也告诉记者,刘大林没有克服晕船,第一关没有过去,而且渔民受的这个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杨仕建说,在船上特别是风大浪大时,一般人都会受不了而晕船,然后会呕吐非常难受。对于吃防晕药、用风湿膏药糊住肚脐眼,或者贴一片姜片等这些方法,杨仕建说,如果遇到大风大浪根本不管什么用。   选择坚守   “自己的船用着好使”   有人放弃,就有人坚守。这里面就有石老人社区42岁的曲兆顺。村子就坐落在海边,村名的由来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和大海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勤劳善良的老渔民和美丽孝顺的女儿相依为命,而女儿被龙太子看中掠回龙宫,老人思念女儿日夜等待,而最后被点化成石的的故事,目前村子海边距岸百米处就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石老人社区里的当地人原来都是以打渔为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出海已经不能满足家庭需要了,所以大部分村民都不再出海,转行的转行,船卖的卖,出租的出租。“出海太遭罪了,潮湿不说,太阳照射,加上危险程度高,而海里鱼虾等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们也都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曲兆顺说告诉记者,他从18岁捕鱼,已经干了24年了,在当地渔民纷纷转行或者把船租给四川船老大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船,用着好使。”他说,现在船上仪器装备比以前先进多了,有了避撞仪、导航仪等,不像以前前行辨方向只有靠指南针以及船长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海猪性情很活泼   跳跃喷水都会玩   渔民曲兆顺给记者讲了海里的一些趣事,比如他经常遇到一些成群的海猪,喜欢嬉戏的海猪会突然向你船只冲过来,然后突然潜下从船底游走了。据悉,海猪学名江豚,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海猪像海豚那么大,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公斤。”曲兆顺说,海猪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即将发生大风时,海猪会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方向,一些渔民称这为“拜风”,有专家解释,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由于海猪能否食用,曲兆顺认为保护动物不可食用。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在青岛,看青岛,品青岛,爱青岛。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码头七成来自四川 - 今日头条()
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码头七成来自四川
9月1日当天,记者冒雨随船老大杨仕建出海,亲身体味了渔民们的酸甜苦辣。9月3日、4日再次探访崂山南姜码头并调查了解到,在这个码头像杨仕建这样来自四川的渔民特别多,大约占了七成多,而当地渔民选择坚守的则越来越少。■选择生计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4日11时许,记者来到南姜社区,在前往码头的胡同里遇到了正在补网的开女士。她和丈夫蒲先生都来自四川资阳农村,是杨仕建的老乡,已经来青岛有10多年了,丈夫打渔为生,自己在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昨天出海网被划破了,赶紧补一补,明天出海时还要带着。”据她介绍,买一张网要2000元,如果破了直接丢掉太浪费了,每张都是用得不能再补了,就再换张新的。对于能否适应这边的渔民生活,开女士说:“不适应也得适应呀,我和丈夫又没有太大文化,只能吃点苦赚点下海钱了。”丈夫蒲先生在跟着亲朋来到青岛崂山后,也知道出海确实非常辛苦,可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据她介绍,四川老家那边以种水稻为生,只够吃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花,于是她也跟着丈夫出来了,“现在把两个孩子接到了青岛,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毕竟在老家山区上学太麻烦了,上个学要跑到离家20多里的学校,远远赶不上这边方便。”目前她家租了个20多马力的渔船,一年租金7000多元,去掉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等,再去掉租房费用、孩子花费等,打渔的收入就剩不几个钱了,“养家糊口呗,也算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吧。”开女士告诉记者,四川老家那边气候也特别潮湿,所以海边潮湿的气候四川人相对比别人更加适应些。辛苦一顿没收获的挣得多在去码头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三三两两的人,以妇女为主,她们都操着浓重的四川话告诉记者,“我们来自四川,现在老公们都下海了。”在码头,50岁的船老大老衣正在船上放水,他凌晨一早出海打了两网,看收获不多就返航了,早回来还能卖个稍好的价钱,“这不,回来后货很快就没了。”当记者发现他的船没有船楼时,就问“如果下雨怎么办”,老衣称“穿着雨衣在船上呗,已经习惯了”。据老衣介绍,他也来自资阳农村,已经在这里出海20年了,一开始跟着别人干,后来有当地渔民打算换船时,他就把这艘29马力的船盘了下来,“自己有船下海,比较自由些。目前孩子都在青岛上班了。”老衣的妻子张大姐在岸边开始收拾货筐了,“这次收入了800多,去掉400多的人工钱,再去掉其他成本,没有什么赚头。”张大姐的老乡,50出头的阳女士告诉记者,老公出海还没回来,“我家的船是36马力的,现在就是人工费太贵了,每年都在涨,希望国家燃油补贴政策能更好些。”她的孩子们也都来到了青岛,目前在沙子口上学。正聊着,一个面包车在阳女士旁边停下,司机老辛来自石老人村,他是来收购海货的,自己收了再卖给市场。阳女士告诉记者,像老辛这些收货的比跑船的挣得还多。比当地人能吃苦,出海风雨无阻而在码头西侧,同样来自资阳的杨女士也在修补渔网,她老公还在海上捕捞作业,她的一家就花每年2000多元租了身后的小屋作为栖身之所。记者看到,小屋非常简陋,看到记者拍照,杨女士显得很不好意思起来。在小屋旁边,记者在码头上遇到了第一个西姜社区当地人——刘大姐,她家以前也是渔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出海了,她正用工具翻弄在码头上收来的烂鱼烂虾,“晒好了,准备打成饲料,喂鸡什么的。”她告诉记者,这些四川人非常能吃苦,男的出海捞钱,女的在岸上照顾家,真是风雨无阻。在码头上,记者只遇到了一位当地渔民曲先生,他刚出海回来,正和妻子在摊位上忙活,“村里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当渔民吧,原来可是300户人家每家至少一个当渔民的。”对于来自四川的同行,老曲满是佩服,“他们比当地人能吃苦,比如风大了咱们就不出去了,而他们照出不误。”杨仕建告诉记者,他每天干10多个小时,一般下5到6次网,非常疲惫。据他介绍,在南姜码头像他这样来自四川的船老大占了大部分,300多艘船有7成多是四川老乡,并且大部分来自资阳,而沙子口等码头上四川船老大也居多。像鲁崂渔61578船老大李运平,就是资阳老乡,“我们都租了同一个船主的船,一般同去同回,在海里有个伴相互照应。”选择离开“文艺渔民”想干别的工作3日傍晚,渔民新手刘大林给记者打过来电话,称他在火车站,马上要离开青岛了,他和记者在9月1日都随船老大杨仕建一起出海,在船上曾晕船呕吐不止。他告诉记者,他9月2日又跟着出海了,又是12个多小时才回来,感觉非常累,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总是晕船,觉得干不了渔民这个工作,打算到济南、日照等地看看其他的工作。颇有文采的刘大林还给记者发来一首感悟诗:天阔大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翁,旭日弄潮头,忽忆刘艇工,苍凉唱大风。杨仕建也告诉记者,刘大林没有克服晕船,第一关没有过去,而且渔民受的这个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杨仕建说,在船上特别是风大浪大时,一般人都会受不了而晕船,然后会呕吐非常难受。对于吃防晕药、用风湿膏药糊住肚脐眼,或者贴一片姜片等这些方法,杨仕建说,如果遇到大风大浪根本不管什么用。选择坚守“自己的船用着好使”有人放弃,就有人坚守。这里面就有石老人社区42岁的曲兆顺。村子就坐落在海边,村名的由来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和大海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勤劳善良的老渔民和美丽孝顺的女儿相依为命,而女儿被龙太子看中掠回龙宫,老人思念女儿日夜等待,而最后被点化成石的的故事,目前村子海边距岸百米处就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石老人社区里的当地人原来都是以打渔为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出海已经不能满足家庭需要了,所以大部分村民都不再出海,转行的转行,船卖的卖,出租的出租。“出海太遭罪了,潮湿不说,太阳照射,加上危险程度高,而海里鱼虾等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们也都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曲兆顺说告诉记者,他从18岁捕鱼,已经干了24年了,在当地渔民纷纷转行或者把船租给四川船老大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船,用着好使。”他说,现在船上仪器装备比以前先进多了,有了避撞仪、导航仪等,不像以前前行辨方向只有靠指南针以及船长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本报记者 崔璞■花絮海猪性情很活泼跳跃喷水都会玩渔民曲兆顺给记者讲了海里的一些趣事,比如他经常遇到一些成群的海猪,喜欢嬉戏的海猪会突然向你船只冲过来,然后突然潜下从船底游走了。据悉,海猪学名江豚,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海猪像海豚那么大,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公斤。”曲兆顺说,海猪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即将发生大风时,海猪会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方向,一些渔民称这为“拜风”,有专家解释,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由于海猪能否食用,曲兆顺认为保护动物不可食用。
青网()是“新锐媒体,青年门户”,以85后为精准目标群体,集青岛新闻、国际国内新闻于一体,同时致力于提供本地生活资讯、消费购物、人际交友一体化的新闻生活门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仿土著的码头_启蒙积木奇幻大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34贴子:
仿土著的码头
3-6岁幼儿班&6-12岁少儿班针对不同年龄授课,多数家长见证孩子英语学习主动性提高;儿童启蒙,全球领先英语培训机构.全新灵活课程时间组合,让孩子活学会用,自信表达.
在做大一点,细节在多一点。机关在多一点。就可以给精了
不错,就是。。。海水浑了点。。。
有真实感阿,海砂都来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青岛渔民中土著越来越少 有码头七成来自四川
9月1日当天,记者冒雨随船老大杨仕建出海,亲身体味了渔民们的酸甜苦辣。9月3日、4日再次探访崂山南姜码头并调查了解到,在这个码头像杨仕建这样来自四川的渔民特别多,大约占了七成多,而当地渔民选择坚守的则越来越少。
■选择生计
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
4日11时许,记者来到南姜社区,在前往码头的胡同里遇到了正在补网的开女士。她和丈夫蒲先生都来自四川资阳农村,是杨仕建的老乡,已经来青岛有10多年了,丈夫打渔为生,自己在家做好后勤工作,&这不昨天出海网被划破了,赶紧补一补,明天出海时还要带着。&据她介绍,买一张网要2000元,如果破了直接丢掉太浪费了,每张都是用得不能再补了,就再换张新的。
对于能否适应这边的渔民生活,开女士说:&不适应也得适应呀,我和丈夫又没有太大文化,只能吃点苦赚点下海钱了。&丈夫蒲先生在跟着亲朋来到青岛崂山后,也知道出海确实非常辛苦,可为了养活家,只好坚持下去。据她介绍,四川老家那边以种水稻为生,只够吃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花,于是她也跟着丈夫出来了,&现在把两个孩子接到了青岛,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毕竟在老家山区上学太麻烦了,上个学要跑到离家20多里的学校,远远赶不上这边方便。&目前她家租了个20多马力的渔船,一年租金7000多元,去掉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等,再去掉租房费用、孩子花费等,打渔的收入就剩不几个钱了,&养家糊口呗,也算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吧。&开女士告诉记者,四川老家那边气候也特别潮湿,所以海边潮湿的气候四川人相对比别人更加适应些。
辛苦一顿没收获的挣得多
在去码头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三三两两的人,以妇女为主,她们都操着浓重的四川话告诉记者,&我们来自四川,现在老公们都下海了。&在码头,50岁的船老大老衣正在船上放水,他凌晨一早出海打了两网,看收获不多就返航了,早回来还能卖个稍好的价钱,&这不,回来后货很快就没了。&当记者发现他的船没有船楼时,就问&如果下雨怎么办&,老衣称&穿着雨衣在船上呗,已经习惯了&。据老衣介绍,他也来自资阳农村,已经在这里出海20年了,一开始跟着别人干,后来有当地渔民打算换船时,他就把这艘29马力的船盘了下来,&自己有船下海,比较自由些。目前孩子都在青岛上班了。&老衣的妻子张大姐在岸边开始收拾货筐了,&这次收入了800多,去掉400多的人工钱,再去掉其他成本,没有什么赚头。&
张大姐的老乡,50出头的阳女士告诉记者,老公出海还没回来,&我家的船是36马力的,现在就是人工费太贵了,每年都在涨,希望国家燃油补贴政策能更好些。&她的孩子们也都来到了青岛,目前在沙子口上学。正聊着,一个面包车在阳女士旁边停下,司机老辛来自石老人村,他是来收购海货的,自己收了再卖给市场。阳女士告诉记者,像老辛这些收货的比跑船的挣得还多。
比当地人能吃苦,出海风雨无阻
而在码头西侧,同样来自资阳的杨女士也在修补渔网,她老公还在海上捕捞作业,她的一家就花每年2000多元租了身后的小屋作为栖身之所。记者看到,小屋非常简陋,看到记者拍照,杨女士显得很不好意思起来。在小屋旁边,记者在码头上遇到了第一个西姜社区当地人&&刘大姐,她家以前也是渔民,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出海了,她正用工具翻弄在码头上收来的烂鱼烂虾,&晒好了,准备打成饲料,喂鸡什么的。&她告诉记者,这些四川人非常能吃苦,男的出海捞钱,女的在岸上照顾家,真是风雨无阻。
在码头上,记者只遇到了一位当地渔民曲先生,他刚出海回来,正和妻子在摊位上忙活,&村里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当渔民吧,原来可是300户人家每家至少一个当渔民的。&对于来自四川的同行,老曲满是佩服,&他们比当地人能吃苦,比如风大了咱们就不出去了,而他们照出不误。&
杨仕建告诉记者,他每天干10多个小时,一般下5到6次网,非常疲惫。据他介绍,在南姜码头像他这样来自四川的船老大占了大部分,300多艘船有7成多是四川老乡,并且大部分来自资阳,而沙子口等码头上四川船老大也居多。像鲁崂渔61578船老大李运平,就是资阳老乡,&我们都租了同一个船主的船,一般同去同回,在海里有个伴相互照应。&
&文艺渔民&想干别的工作
3日傍晚,渔民新手刘大林给记者打过来电话,称他在火车站,马上要离开青岛了,他和记者在9月1日都随船老大杨仕建一起出海,在船上曾晕船呕吐不止。他告诉记者,他9月2日又跟着出海了,又是12个多小时才回来,感觉非常累,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总是晕船,觉得干不了渔民这个工作,打算到济南、日照等地看看其他的工作。
颇有文采的刘大林还给记者发来一首感悟诗:天阔大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翁,旭日弄潮头,忽忆刘艇工,苍凉唱大风。杨仕建也告诉记者,刘大林没有克服晕船,第一关没有过去,而且渔民受的这个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杨仕建说,在船上特别是风大浪大时,一般人都会受不了而晕船,然后会呕吐非常难受。对于吃防晕药、用风湿膏药糊住肚脐眼,或者贴一片姜片等这些方法,杨仕建说,如果遇到大风大浪根本不管什么用。
&自己的船用着好使&
有人放弃,就有人坚守。这里面就有石老人社区42岁的曲兆顺。村子就坐落在海边,村名的由来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和大海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勤劳善良的老渔民和美丽孝顺的女儿相依为命,而女儿被龙太子看中掠回龙宫,老人思念女儿日夜等待,而最后被点化成石的的故事,目前村子海边距岸百米处就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石老人社区里的当地人原来都是以打渔为生,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出海已经不能满足家庭需要了,所以大部分村民都不再出海,转行的转行,船卖的卖,出租的出租。&出海太遭罪了,潮湿不说,太阳照射,加上危险程度高,而海里鱼虾等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们也都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曲兆顺说告诉记者,他从18岁捕鱼,已经干了24年了,在当地渔民纷纷转行或者把船租给四川船老大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船,用着好使。&他说,现在船上仪器装备比以前先进多了,有了避撞仪、导航仪等,不像以前前行辨方向只有靠指南针以及船长的驾驶技术和经验。 本报记者 崔璞
海猪性情很活泼
跳跃喷水都会玩
渔民曲兆顺给记者讲了海里的一些趣事,比如他经常遇到一些成群的海猪,喜欢嬉戏的海猪会突然向你船只冲过来,然后突然潜下从船底游走了。据悉,海猪学名江豚,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海猪像海豚那么大,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公斤。&曲兆顺说,海猪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即将发生大风时,海猪会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方向,一些渔民称这为&拜风&,有专家解释,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由于海猪能否食用,曲兆顺认为保护动物不可食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建自己的码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