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不懂人情世故读不懂,想去武术学校,可是父母坚持要我读书人 不懂人情世故,真是烦恼。

教起来,煞有介事,好像阅读有一套教学方法,教来教去,喜欢阅读的学生还是不多。其实,一个人,尤其是在小时候,基本上是喜欢读书的,喜欢学习的
,因为人的生命就想要充实、饱满,所以人的内在生命是渴望学习的。如果你依照人性来教育,他本来就喜欢读书。所以读经的孩子叫他读三个月半年一年之后,他就自己去读书,而且喜欢读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有些家长都有另外的烦恼,他说我的孩子太喜欢读书了怎么办,我就说,你这个家长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如果天下的家长都有你这个烦恼,我们天下太平了。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呢,因为我们教他读书的方法不对。如果要他博览群书很容易,其实很简单,我有一套阅读教学法,我称为“放牛吃草教学法”。其实如果要讲阅读教学法,我们可以先讲认字教学法,因为阅读先要认字。认字称为小学教育的一大艰难的工作,其实认字是很简单的,人类基本上就有认字的潜能,认字本来是很容易的,我们把他看得很困难,依照我的建议,认字有一种合乎人性的教学法,我称为“糊里糊涂认字法”,就是对文字的认识是人类的潜能,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就有很大的潜力,人类是怎么认字的呢?就是从模模糊糊中慢慢他就清楚,是糊里糊涂就认字的,人类认字程序既然是糊里糊涂的,我们就用糊里糊涂的方式教他认字,也就是不用教认字。而读经呢,是反复看这些字,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竟然就能认几百个字,半年一年两三千个字都认完了,这不是糊里糊涂认字吗?
认完字他就会去读书,刚认字不很多,不很清楚,年纪又小,他读的书一定是似懂非懂,你不必管他懂不懂,像放牛一样,让他去吃草,管他会不会消化,他会一天天长大。你如果去问牛:牛啊,你吃这些草,你消化成几两肉,你算给我听,这只牛就饿死了。(笑)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很可笑的,天天就问,你这一本书有什么心得?他那么小有什么心得,他还没有读过大学他有什么心得。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一个孩子是吸收能力强,表达能力弱。他读进来,好像了解,你让他讲的时候,他就不了解,所以有些孩子会说,你不问的时候我好像还很懂,你一问我就不懂了。(笑)我们老师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不能懂,硬要他懂给你看,孩子说我不懂,老师就摆脸色给他看,那孩子就觉得读书怎么这么辛苦,不是读书辛苦,而是了解这些书辛苦,不是了解这些书辛苦,而是了解还要表达给老师听,那是非常辛苦,所以老师专门找苦差事给学生做,于是孩子就不喜欢读书,于是孩子不读书这个家长就活该;老师为了孩子不读书烦恼,老师活该,家长活该老师活该的结果,这个孩子就一辈子活该,(牛就饿死了,)就饿死了,倒尽胃口了。所以你就放牛吃草吧,他能够认字,认几个字也不管,就给他读,他随便读,懂也好不懂也好,但是他喜欢读,就越读越多,年纪越长越大,他懂得就越多,懂的比老师还多,于是,所有学校功课不学就懂,学校的功课只不过是用白话文写的日常生活知识。你用这些简单的知识,老师要教得他很清楚,老师很痛苦,一点点东西要硬掰硬掰一点点,研究得很精细,所以老师的薪水要加几倍才可以,老师太辛苦了。(笑)
您选的经典和宗教的经典有什么区别
问:您读的经典和宗教的经典有什么区别?
答:经典是一种统称,凡是有价值,值得流传的,都可以叫做经典。而我所推广的经典,是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一般宗教都有经典的著作,但是那个宗教的经典,别的宗教不一定看他为经典。但是从文化、从人类理性、从天地之道来看的经典,各个宗教都看他为经典。所以我不是站在宗教的角度来看经典,但是有不少宗教,他经典本身也代表了相当高的智慧,这样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经典。所以我选取的经典,不仅是哲学的,甚至不只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基督教的,乃至于有其他像希腊的、罗马的,人类公认的智慧表现,都是我的经典,所以我提倡经典没有宗教的界限。当然一些宗教徒特别选他们的经典来教孩子,我都劝他们,要把心胸打开,哪一个宗教太过固执于己见,固执到排斥他人,这个宗教迟早要灭亡,自取灭亡,所以宗教也是人性,合乎人性的宗教才能源远流长,一个宗教越来越合乎人性,合乎到完全切中人性的时候,他就丧失了宗教性,而称为人间共同的信赖所在,这就是没有宗教的宗教。
四书五经中如果有糟粕怎么办
问:四书五经中如果有糟粕怎么办呢?
答:这种问法是常见的,回答这种问题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问他,老兄,四书中那句话是糟粕,请你指点一下。他们想了老半天,顾左右而言他,不讲了,不跟你谈糟粕了。因为他没有读过。(笑)
(那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笨嘛,道听途说,自己没脑子嘛,这是一种非常败坏的品质。近八九十年来,中国人就被教育成这样子,没有责任。
好了,果然有些人真的读过,他就指出几句,不合现代精神的,这句有女性歧视,这几句违反了民主规则,讲得振振有词,我们就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比如论语,最多被举出的就三章,论语总共有498章,你有三章是糟粕,有495章你都认为不是糟粕,都是精华,那么你何苦把这三章不要读,那是什么意思,所以都读吧。纵使有糟粕,这糟粕并没有掩盖精华,是瑕不掩瑜啊,一大块宝玉,只有那么一点点瑕疵,这块宝玉都要丢调吗?没有人会这么笨的。
何况,再问他,这几句真的是糟粕吗?是你不懂不会用还是他真的妨碍了人性?所以我常说,是糟粕人才看出糟粕,你如果精明人看的都是精华,所以自己回去多读几年书再说糟粕,遇到这样他就不敢讲话了。如果他还是不服气,那就说,你就不要让你的孩子读论语,别家的孩子要读论语,二十年后,我们再看是那家的孩子比较有品德,二十年后我再和你谈,算了。所以我常常骂人,谁说经典有糟粕,我就生气。
读经教育教材用选本或注释本可以吗?为什么
问:读经教育教材用选本或注释本可以吗?为什么?
答:开卷有益嘛,多读一句总是有益嘛,但是我们既然要做教育,不要挂一漏万,不要费力多收功少。那有人说我精选几句,不是我占便宜吗,你们读的有的不实用,我每一句都实用。那就问,什么叫实用?他说我认为这几句话很流行,这几句话很明白,那我告诉你,你的学问只限于如此,你为什么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跟你一样到这个程度,你认为没有用的就没有用吗?你认为不常用的就应该抛弃吗?所以,我的读经教材,如果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四书、易经、诗经、老子,都是全本。庄子就有选择了。古文以下更是选择,一万篇中才选择半篇。有些是需要选择的,有些是不需要的,如果你连论语孟子都要选择,你的孩子就不会成大才了。所以不要用选本,如果用选本就摆明了这本书里面只有一部分是精华,但是我认为有某些书绝大部分是精华,甚至句句是精华。
(庄子怎么选呢?)
依照几千年来学者的共同认识,内七篇和最后一篇天下篇,这八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其他是他的后学的作品,因为庄子三十三篇太多了,因此我就选择八篇,这八篇读会了,其他的外杂篇,也都很容易,甚至你能够用最原始的庄子思想来批判那些外篇杂篇的不足,这样庄子就没有全文了,你看连庄子都不必全文。大家可以知道我推荐的经典的书和文章,是精简了又精简,精简到不能精简了,你还要把论语也精简,那简直是自己障碍了自己。
再来说注解本,有注解也不是完全错,但是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来不及讲给孩子听。什么意思?他要理解这些内容,他要花费一部分时间精神,还不如把它通通拿来背书。因为你吸收的时间都不够了,你还想要去消化去琢磨。一只牛在危机的时候,他吃草的时间都不够了,他还想到我吃一顿草,我消化一顿,反刍一下,他来不及的。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可以活两百岁,可以有三十年五十年去背书,你就让他就消化去吧。我认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时间。
再来,这么小的孩子,他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你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将给他听,有意义吗?那你说,这些经典不全是大道理,也有生活小道理。如果是生活小道理,他自己就明白,你讲了是白费力气,所以他能懂的你就不必讲,他不能懂的你讲了没有用,可见注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期待他读了很多、酝酿了之后,他所开发出的无穷智慧。不看他现在能懂几句,现在作文会用几句,我们不小气,所以可以培养出大才。所以你不要认为,我给他讲解,他背的比较快,他比较会运用,你不要为此高兴,你不要小看了人的生命。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前途。让他一直读一直读,读多了,你会发现,不解自解,等他将来要成学者了,自己看注解,一个能把十几本书背完的人,他看注解是非常容易的,势如破竹,而且那时候有自己的看法,像这样才是做学问。你小里小气的,这个小脚板要放大,放不大。
低年级的学生是否要读图文并茂的才好
问:低年级的学生是否要读图文并茂的好些?
答:如果图文并茂能让他学习得更好,那可以;如果不能,就是浪费资源,论语本来就这么厚了,加上图变这么厚,你要请人去设计,印刷还要好几色。如果只是文字,他也读得有味道,何必图文并茂呢?而且他被图吸引过去,对文字敏感度就不足,你是障碍了他将来的发展。所以好的教材,是文字归文字,图画归图画。而图画呢,最好都是名家的手笔,你让他看简陋的图案和颜色,是对他心智成长的障碍。我们一般放眼出去看的颜色和图案都比你的课本上的复杂,他都已经在看了,所以他不看你的书的时候,是一直增长聪明的,一看你的书,就开始笨起来,但是如果他看的是名家的作品,是出自天才的表现,和周遭景色比起来更是精彩。同样是买一本书来看图画,你是要他更进步一点,还是要他更退步,这有待家长去考虑。(有一个山东的读经的家长说得有意思,他说这个孩子到走路的时候自然就会走路了,你何必考虑他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是的。
读经教材中有些发音和现在的读音不同,会不会影响到孩子认字的能力
问:读经教材中有些发音和现在的读音不同,会不会影响到孩子认字的能力。
答:会影响到家长认字的能力,不回影响到孩子。(笑)一般家长笨,也把孩子想那么笨。如果有些音不同于现代音,把他统一化也不见得不行,因为意思解来解去也可以解出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统,保留特别的发音也不影响他的读和背,而他读和背后,他发现两个发音不同,久而久之就会知道,这个字就是那个字,他不会混淆。比如说我编唐诗,为了表现一些古味,所以,李白注音Li
Bo,有些幼稚园的孩子就读李bo李bo,家长有时候就问,我的孩子如果把这个字都读bo,以后小白兔都读小bo兔,怎么办,我说第一点你孩子没有那么笨,第二点你的孩子这样读也没关系,他说如果在学校注音错被扣一分怎么办,我说扣一份还有九十九分,怕什么。所以我们读经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把小白兔念成小bo兔,大家都知道李白就是李bo,他的学问好像比别人多一点。
中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育,有一些什么方法
问:中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育,有一些什么方法?
答: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有一个主要的走向是对的,就是他从语文教育入手,语文教育从经典文章入手,经典文章从多读多诵多背入手。只要对于语文多接触,语文能力就提升,而且是用的经典型语文,这就是高度语文,高度语文有了程度后,低度语文就可以学好。而整个语文程度增长之后,他的学习能力就跟着成长,所以其他应该有的学问就比较容易自我学习,所以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在这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我们在观念里,认为古代私塾有些做法不对,你就不做嘛。比如五四时代最喜欢讥笑古代私塾,讥笑他们不懂就摇头摆脑的背。你现在不是摇头摆脑的背那些不懂的东西,现在都是睁大眼睛听老师讲解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那我请问,古人学了六年可以学到什么程度,你也学了六年,你学到什么程度,你自己都失败了还要讥笑古人。所以古人的教学基本观念是对的。你又讥笑古人,背不会就打手心,你如果认为打不对,你不打就好了,但是不要因为古代私塾的老师打孩子,你就认为私塾应该放弃。如果洗澡水脏了,把洗澡水倒掉,婴儿还是要捞起来的。正确的你就保留,不对的你就改善嘛。所以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头脑里的私塾印象都是五四那批人造成的。古代私塾老师也有很温和的,学生也有很喜欢上学的,为什么把他形容成古代私塾老师非常凶狠,拿个戒尺专门打人,把学生打得头破血流,所有孩子都逃学,才没有这回事,所以我们做人要明白,既不要迷信古人,也不要迷信现代人,因为如果古人会骗人,现代人照常骗你。
儿童是否可以直接适用正(繁)体字的教材?正(繁)体字有必要恢复吗
问:儿童是否可以直接适用繁体字的教材?
答:我知道大陆的政府越来越清明,但是我不知道他清明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清明的政府对自己祖先的文字还有忌讳的话,是很令人失望的。有关于字形的问题,是繁体还是简体,我认为不管繁体简体,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效果都差不多,有人认为简体比较好认,没有这回事。反而是变化多的,才容易分别;太类似的,常容易混淆。所以就认字效果来讲,繁体字比简体字好认。当然,这个容易不容易对于学问成就所差不大;不过对于阅读祖先文献,差别就大了。如果把文献拿出来全部整理一遍,要消耗多少金钱,何不让国民能直接读祖先的书呢?作为工具来讲,繁体字比简体字工具性强,因为他可以上下五千年。从文字学来讲,繁体字比较接近文字学的规则,简体字有些是违反的。不回归繁体字对于中国文字的深刻性优美性会有相当的遗漏,这是很可惜的。还有是美感的问题,所有写书法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还是繁体字漂亮,就这诸多方面,繁体字是应该恢复的。
(是不是只有中国是图像文字的代表?)
是的,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已经简化到拼音文字了,只剩下中华民族还保留了形表文字,就是用造型形来表示意义,不是用音来表示意义。本来任何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但是中国就保留了形表,于是就有两派看法。一种就是落后,所有的民族都是形表,有的民族都转成音表了,中华民族还保留形表,中华文字是最原始野蛮的落后的,该把他消灭的。但是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他最优美的。据说用电脑来处理文字,用中文处理信息量大,当然这些我们不需要去讨论。
纵使中国文字是比较落后的,是不方便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也要维护他,除非他障碍了我们文化的发展。连日本人都不会去诅咒他们的日本字,为什我们中国人要诅咒中文。日本字表达范围很狭窄的,但他们尽量运用,也可以成就学者,也可以在全世界列为强国。为什么中文就不足?所以每个民族都热爱他现有的文字,这是应该的。
(单从挽救传统角度来说,也不应该排斥他,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尤其是现在的世界,一面讲国际化,一面讲各民族的特色,因为有了特色才可以贡献自己给别人,所以近百年来的中国,一直想要消灭自己,跟着别人,这在西方学者看来,是很无知的,而且是没有意义的,西方人不需要你再锦上添花,他希望你表现自己,你有所表现,他们才能有所学习,他们才能长进,所以中国人不要放弃自己在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儿童是否需要学习注音符号
问:儿童是否需要学习注音符号?
答:这问题比较小,比较细,当然就这个问题也可以表现一些重要的意思。
什么叫注音符号,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有注音,但是用的是一种很特别的方法,在现在看来很特别的方法。中国古书对一些生僻字、难字也有注音,一种叫“直音法”,一种叫“反切法”。所谓直音法就是以一个同音字来注这个音,于是人们就知道这个字读音和一个常用字一样,于是这个难字就会读了。但是如果找不到刚好读音一样的字怎么办呢?就用反切法。就是把两个字连起来读,上个字取其发声,下个字取其收韵,包括声调,于是声韵结合成一个音。比如“东”,德红切,德取其“d”音,红取其“ong”韵,就是'东',这样就能知道东的读音。比如朱子在注解论语的时候,人不知而不愠,“愠”字算比较生僻的字,朱熹就注这个愠的音,他说,愠,於问切,於古代读“wu”,取'w',问取“en”,古音没有“y”的音,所以古音愠读“wen”,到了现在,於读作“yu”,反切之后愠就读作“yun”,也很科学。但是反切比较笨重,所以在民国初年,就发明所谓注音符号,用符号来注音,这就仿照印度日本的注音法,就选出一些基本的声跟韵,一共37个,用很简单的构型,称为符号,这样符号就把声韵结合,结合声调,就能读出这个字的音。注音符号的取型相当有学问的,比如“”这样写,像个弓字,就是古字的包,把一个东西包起来,所以古代读包的取他的简化,读成“b”,我们许多简化字也是学这个,注音符号其实就是简化字。像“”,是这样,古字“帽”的字形,帽子不是这样吗,但是这样太简单,上面有折纹,就加一横,下面一个目,代表戴在眼睛上面,一个帽子的框框,画两个折痕,加上眼睛,就是冒冒失失的冒,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于是加一个巾就代表用布做的“帽”,像这样用简单字形念做“m”,每个音都有一个简单图案,叫做注音符号。所以台湾的孩子认字之前就学注音符号。后来在大陆,为了表示和国民党不同,凡是国民党的东西我都不要,你好的我也不要,所以注音符号本来很好的东西,我也不要,就一定要改成汉字拼音。拼音用什么?用洋文。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你中国字上面加一个洋文,不成体统。但是我无所谓,因为只要一个孩子有学问,你管他用中文还是英文来注音。你看他问的是,如果是在一个汉字拼音的社会里,他要不要学注音符号,那不学也可以,一个孩子读经读了半年一年他就认完字了,就不需要了,而且拼音符号很好学,如果你要拼音符号转成注音符号,只要对照一下,几天就学会了,所以这是很粗浅的问题,要学也可以,不学也罢。而且读经的孩子有一个特性,假如从两三岁开始读经,到了字都认得了,拼音符号还不会,因为他都认字,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他也看了很多拼音符号了,一教就会,甚至他自己会拼出音来,没人教就会了,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所以对于拼音的教学,不必那么在意,教认字比较重要。
读经教材和其他教材比起来,对视力影响大不大
问:读经教材和其他教材比起来,对视力影响大不大?
答:第一是身体健康不健康,第二是灯光够不够,第三是看书时间久不久,第四是字体大不大。我们读经本字体都很大,所以对于视力,比较不会那么吃力,所以读经教材用大字,也考虑到视力的问题,一般来讲,读经本的字大,而且读的时候不是紧盯着,读熟了以后是飘飘的看,但是他读的时间长,这对眼睛会产生疲劳,所以我们建议读经的孩子,每半小时一小时要休息。(刚才说飘飘忽忽是不是指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是的,用一般的讲法是,他当时是用右脑来学习,不用心的学习,如果盯着字看,用心的时候是用左脑来学习。所以读经是左脑和右脑共同运用的学习。
今天所提倡的读经和早年私塾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问:今天所提倡的读经和早年私塾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应该有不同的地方。早年私塾的教法,如果问他为什么这样教,他大概会说,我以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但是现在的读经,是以教育理论来说明,而且是综合了中国、西方、古代、现代,并且包含了各种学问,包括脑神经学等等,它是经得起学术的考研的,站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广。这虽然很像古代的私塾,但又不一定一样。而且古代私塾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书很少,除读经本之外,就很少其他书,而且家长和老师有意禁止孩子读其他书。那么现在我们当然也不是鼓励孩子读很多书,因为读经比较重要,其他书比较不重要,经读多了,那些书就很简单了,用很少的时间就能读到很多书了。
经典那么难读,儿童能读吗?读不懂经典怎么办
问:经典那么难读,大人都感到困难了,儿童能读吗?读不懂经典怎么办?
答:问这个问题的人对读经理论了解是不够深刻的。对读经理论了解不够深刻,就代表他对人性了解不够深刻。刚才说,经那么难,大人都感到困难,儿童怎么懂,这句话是对的,但不可以把这句话放在教育中实行。经典很难是对的,现实中的大人不了解也是对的,大人不了解的文章小孩也不了解也是对的。但是我们问,经典真的难吗?难。那么什么叫做难?他们说经典意义很高深,就说他难,因为你的能力很底,能力越低,经典就越难。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能力高,经典就不难,所以你不怪自己的能力低,却怪经典难,所以一说经典难的人,我就说你是个没有学问的人。没有学问的人应该感到惭愧,不要再责怪经典了。
但是造成他能力低是有原因的,我们也不忍心责备他,因为每个人都要上进的,也不是他原来不聪明不用功。他又聪明又用功,长大以后能力那么低,为什么?因为他被教错了,他用的没有意义的功。所以一个家长认为经典难,他该怎么办呢?不是因为难就不教了,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能力高,而我提升自己能力已经错过机会了,我多多少少提升一点就满足了,但是我们下一代要提升能力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不要让我的下一代觉得难。所以越是感到经典难,你越要教自己的孩子。
那问题又回来了,我都不懂,我怎么教我的孩子,这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要你教孩子懂,只是让孩子读。那只有读就能懂吗,不懂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你,假如你小时候读了,你背了一肚子易经、老子、诗经、论语,满肚子都是学问了,你到现在二三十岁,经典还难吗?所以你要把问题的症结想清楚,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不要把问题原地踏步,那问题永远存在。所以说经典难的人,更容易对他宣导读经,如果他认为经典很容易,不读就会了,那他的孩子不读也会,但是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说,所以任何人都要教孩子读书,这是你的责任。
如此深奥的经文,不解释学生能有兴趣背诵吗
问:如此深奥的经文,不解释学生能有兴趣背诵吗?
答:这样问的人也是不了解人性,他把一个可爱的、有前途的孩子,想成是跟他一样笨。其实孩子的生命是非常开朗、非常活泼的,他是很有好奇心的,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不怕老虎,你干嘛常常要说,这个老虎很可怕,因为我很怕老虎,你为什么要跟他灌输这种恐惧感呢?所以他有没有兴趣读经,要教了才知道,不要没有教之前就断定他没有兴趣。
你为什么没有兴趣,因为你不懂,所以你认为不懂就没有兴趣。孩子不是这样,孩子只要熟悉就有兴趣。怎么让他熟悉?就一遍一遍让他听,让他跟着读,读到会背。一个孩子会背论语,他走路都在背,怎么没有兴趣。所以很多人问我,你教读经学生都爱读吗?我说我的学生有爱读的也有不爱读的,他问什么人喜欢什么人不喜欢?我就说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只有一个分界点,会背的就喜欢,不会背的就不喜欢;让他会背也只有一个理由,多读就会背,少读就不会背;多读少读也只有一个分界点,有人带领有人督导他就多读,没有人督导自己爱读的孩子是很少的。所以读经要成功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家长和老师很认同,很认真带他念一百遍,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没有不会背的,会背了就高兴。有人说有的孩子真很笨,念一百遍还不会背,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念了一百遍,就当他学习成功,给他一百分,为什么?因为这么笨的孩子,经过天天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之后,他也在渐渐成长他的聪明,所以对于他的成长应该给予鼓励,那么再读几个月,一两年之后,他也跟一般人一样聪明,甚至比别人还聪明。所以读经是很简单,只要你不障碍你的孩子。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
问:所以您是很不赞成易子而教这个观点的
答:不,我是很赞成甚至鼓励易子而教的。因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会产生混淆,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也会产生混淆。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以爱为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以敬为主,当然爱里面不是没有敬,敬里面不是没有爱,而是以谁为主。父母教孩子读书,你在平常的时候是他父母,但教读书的时候变他的老师。一个人要随时转换得当,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会混淆。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太亲切,所以教学不能制度化,高兴就多教点,不高兴的时候就少教一点。但是老师就不能这样,要维持恒定的品质,所以孩子在老师那里可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学习态度,这样他的学习比较有效果。我不是说家长教学一定没有效果,只是比较容易出问题。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现在就是送去给一个班里面。(这样定位都比较准确)对的。
十三岁以后读经就没用了吗
问:十三岁以后读经就没用了吗?
答:经典是永恒的智慧,是人性的发养,所以只要是人,只要随时读,随时有领会,都有意义。所以十三岁以上的人读当然有意义了。只是你十三岁之前为什么不读,十三岁之前读很方便,你只要把经文熟悉在心中,就了事了,而且经过长期酝酿,很深刻的智慧会发挥出来,这是合乎人生成长的。你到了十三岁后,本来是要去面对人生的,你必须去融汇你肚子里的学问,结果你发现肚子里没有学问,没有高度的参考咨询,于是你面对人生就往往不得当。而且你要面对人生,要学习很多知识,要处理很多问题,你又开始理解了,所以背诵和吸收的能力已经减弱,这时候你要去背诵和吸收不是不搭调吗?那是勉强的学习。而因为没有经过长期酝酿,理解的深度就不够。但即使这样,十三岁以上你还是要学,学多了学久了,你也有相当的深度。(种子有一个酝酿期和开出非常美丽的花朵)是,所以我常说十三岁以后就没救了,这句话不是要打击十三岁以上的人,而是勉励家长跟老师,要注意我们的下一代,所以不要把这句话用错了。这是讲给家长和老师听的,如果讲给青少年听,就不会这样讲,如果也这样讲,就告诉他们你们以后也要结婚的,要注意你们的子女。
碰到对读经没有兴趣、不肯读经的孩子怎么办
问:如果碰到就是不肯读经的孩子怎么办,你有什么高招?
答:那我就问,如果你碰到不肯算数学的小孩子怎么办,你有没有高招?(没有啊)那我就没有。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人类一定会发生的,你不能责备读经。我说的意思是读经教育也跟一般教育一样,不是读经特别枯燥,尤其方法对了,有兴趣的人占大比率的。
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兴趣,因为任何教育都有孩子没兴趣。没兴趣读经的孩子总是没有没兴趣学数学的孩子多,但是我们一直还在努力教数学,你为什么不努力教读经。我常问家长,你的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吗?没有。没有你教吗?他说不教还行吗!那你的孩子对读经有没有兴趣?没有。那你教吗?没有兴趣就算了吧。他说因为数学要考试,读经不考试。那你的孩子学习是为了考试?他说是,那这个家长就没救了,不是家长没救,他的孩子没救了。
所以教育如果是必要的,你要想办法教,即使没有兴趣也要教,何况读经符合他学习特质,教久了教多了,他就有兴趣,有很多人一起读,我很少见到没兴趣的孩子。
大部分认为读经没兴趣的人,第一点是家长先想的,还没有教就说他没兴趣,第二点,你的方法不恰当,因为你并没有给他时间读很多遍,就让他来背给我听,他当然很痛苦,就没兴趣,还有,大部分人都没有读经,只有他一个人,他感到孤单,也会没有兴趣。所以如果这些条件都能解决,我不敢说每个孩子都对读经有兴趣,但我可以说,读经是孩子最有兴趣的科目。不相信我们试一下,假如教育部课程规定,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背论语,每个礼拜有五节课六节课读经,方法就是老师带他念一百遍以上,大部分都会背,大部分都有兴趣,大家都在读,你背给我听,我背给你听。有一些孩子不会背,但是老师说,你已经进步了,为什么?因为你纵使不会背,已经读一百遍了。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人没有兴趣,因为没有兴趣你也不责备他,这叫做有效的教育工作。
所以说读经没有兴趣,不可以怪罪读经教育本身,而是读经教育的配套,我们要创造这样的配套。(没有这样的氛围)是的。而在没有配套的情况下,我还是要鼓励有见识老师和家长,自己想办法,辛苦的教读经,只要你把握了读经教育基本观念,给他机会,不强调成果,多赞赏他,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读经。因此不要对读经心存恐惧。如果还怕孩子没有兴趣的人,我就判断他是不懂教育原理的人。所以一个人头脑要活络一点,遇到一个问题,先把问题关键研究情况,读经没有兴趣关键在哪里,是你自己空想出來的呢、还是真有这种状况,如果在
因为读经教育正好合乎儿童学习的天性,所以原则上他是有兴趣的,或者说原则上不会没有兴趣。我教了十几年读经的孩子,只要家长的热诚度够了,我是老师,当然我的热诚度是够的。多鼓励,不做过分要求,像这样,日渐他就有所表现,一个人有了成就感,他就热爱学习,我几乎没有见过不喜欢读经的孩子,尤其是越早开始,他越没有兴趣的问题。(那就是说不喜欢读经就是家长的热诚不够),有时候老师的热诚度就不够,或者他已经有其他学习习惯带上来了,有些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最初的时候的确有些排斥,因为一般学习方法是懂了才算,他已经习惯了,就会有排斥的过程。但是有一个老师说的很好,纵使我的学生对读经没有兴趣,我也要把他教得有兴趣,这是老师的责任之一。如果有家长和老师说我的孩子没有兴趣,我就不教了,那这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只问应该不应该教,假如应该教,你就应该想尽办法,让他有兴趣学习,要不然,教育完全是推卸责任的。所以我们先假设,没有没兴趣的孩子,假如他表现的没兴趣,一定是有某些原因,可以解决的。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有无穷的信心和诚意,我不信有孩子不喜欢读经。
有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发现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在幼稚园,有一天起来,一边穿鞋子,一边不知道嘴里在念什么,仔细一听,在念苏东坡的赤壁赋,家长就觉得很惊讶,不仅会背而且这么喜欢,连穿鞋子都在念,家长就不打扰他,一直穿着衣服还在念,送出门还在念,为什么呢?因为他熟悉。所以引起孩子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种的,刚才说,我们大人的热心,还有他的同侪都在念,还有他从小就开始念,再有他念了一段时间有成果了,他产生了一种成就馆,这种成就感才是维持他兴趣最好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量让他有成就,就是让他多念,他有成就就鼓励,所以多鼓励也是产生兴趣的好方法
读经是复古吗
问:没有热诚的家长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读经是封建的复古的
答:是的,如果老师家长内心对读经教育没有很彻底了解,心里一方面想教读经,一方面又有疑惑,最粗浅的疑问就是,他会懂吗?不懂怎么会呢?我们常常解释这个问题,孩子学习模式和大人不一样,这个可以很快解除。不过还有一些很深的疑虑,来自文化的观念,有些家长意识上还不晓得,但是潜意识里确实有这种疑虑,比如这么古老的陈旧的,他还有用吗?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有些人就直接批评读经复古,如果他批评读经复古,我就很高兴,觉得他很有见识,读经就是复古。他以为是攻击到了读经,其实是在赞赏读经。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古”是什么意思,到今天我们还知道那个“古”,可见是了不起的“古”,是“流传千古”的“古”。一本书能够流传千古,是何等的宝贵啊。所以我常说,假如“古”有道理有意义、应该去复,我们就不可以不复;假如你不复古,你就是野蛮人,你这辈子没有什么大成就了。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只要问这个“古”是不是巨人。假如这个“古”是没什么意义的,他是害你的,那千万不要复,但是假如这个“古”对你有帮助,他是永垂不朽的,他是能够让你继续走下去,开创现代化的,这个古你为什么不复。所以不复古的人是个呆子。如果我们考察世界历史,所有创新都来自于复古,这叫“返本开新”,返回根本开创新的境界。如果你没有返回根本,就是说你底子不够厚实,你就不能开出有价值的创作,所以复古是必要的。
你不是一直要学习西方近三百年的成就吗?西方近三百年来的成就怎么来的呢?就是复古来的嘛,叫做文艺复兴嘛。五四时代中国人一直歌颂西方文艺复兴,他们复希腊的古,创造出新的世界,他为什么要阻挡中国人复自己孔孟的古,(西方在复耶稣的古,佛教在复释迦摩尼的古,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呢?)是的,所以现在中国人是莫名其妙。
所以我说我才是全盘西化,因为西方的好处我都学到了,你却只学到他的片面,没有学到他的全面。但是我是不是全盘西化呢?也不是,因为全盘西化就是把自己丢掉完全变成西方人,我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叫做“全盘化西”,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西方吸收进来然后消化掉,变成我的文化营养,跟我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所以现在中国的文化方向就是“全盘化西”。那么全盘化西的结果,西方的古代现代我都吸收了,而你怎么有这种能耐吸收呢?你必定有自己的胃口,你胃口从哪里来,是从你传统来。我们的传统是开放的传统,所以只要你复古,古人没有限制你前进,反而每一句话都要告诉你,你一定要诚恳的面对自己,诚恳的面对你周遭的天地物。(要你有一个开放的心灵)当然是,古人是鼓励你的,古人没有限制你,你不读书不知道古人有这么开阔的心胸,以为读了古书就会拘束了,你才拘束呢,你不读书,只是一个小生命。所以不要怕复古。
西方人要复古也在您的意想当中吗,还是世界文化都是大同的
问:说个题外话,昨天从美国赶过来的老妇人,特意跟您交流对经典的看法,一个美国人让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小读世界的经典,很难得,但是我看您的表情的时候,很淡定,我想知道您在想什么,是觉得西方人要复古也在您的意想当中,还是世界文化都是大同的?
答:那当然了,我们昨天所讲的,包括我讲的、她讲的,一般人看起来好像骇人听闻、天方夜谭,但是老早我就认为这是人生的常理常道,人生本来就这样过,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啊。所以他做的只是最正常的教育了。如果不是从读经开始的教育,我都认为他们的路途充满了艰辛危难,那才是可怕的。至于这么样正常的教育,我当然是很笃定的听着,很淡然的面对,因为淡然是永恒的。所以,我们面对她的恰当的教育,我是很平静的看,但是,也是很深刻的佩服他。(在您的意料中?就是不仅仅是中国人在反省)我想一定有人在反省这个问题,一定有人一直在做这样的事,这叫德不孤必有邻,不仅是中国人这样想,外国人也应该这样想,只要是人就应该这样想,所以不做读经就不是人。(笑)
有些孩子一定要让您解释经典怎么办
问:您一再强调十三岁之前要糊里糊涂的,但是有些孩子一定要让您解释,那要解释吗?
答:这是不符合教育本性的,这个孩子被教坏了,他才会这样问。还有呢,或许是,这个孩子还没有全面学习的能力。他问为什么,这是知识领域内要这样问,而且时常要这样问,所以在知识领域内问问题的孩子是属于聪明的好学的,作为老师家长就应该尽量的解释,满足他的好奇心,这样他的问题会越来越深,思考就会越精密,这是在知识上的成长。但是有关于文化教育、美感教育、德行教育,这是不需要问的,因为这不是知识、一个孩子最主要的学习就是文化的熏陶,而不是知识的了解。只是因为近代的教育风气,老师倡导孩子要从知识学起,以知识为标准,所以我们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就渐渐养成往知识方面学习的兴趣,结果,另外一方面,文化陶冶的工作一直没有做,他的心灵成为一片文化空白。所以,如果依照孩子的本性,从小让他接受高度文化教养,他就不会常常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形成这样的习惯了,怎么办呢?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就要分清两种学问的不同,要用两种不同模式来教,知识是尽量要讲清楚的,文化智慧方面是不必讲清楚的。家长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后,就能面对这个问题。
有人常有疑问,我没有能力给他讲解怎么办?我说不必讲解,他还不到时候,如果他说孩子一定要问怎么办,我说,有两种方法回答。第一种方法就是你很老实,你说,你问我我问谁啊,我也不懂啊,他问两次就不问了,所以永远没有后患。但是有些孩子很聪明,他会反过来嘲笑老师,老师不懂还敢教,这时候你就板起面孔教训他,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懂嘛?我就是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读经,所以我长到这么大,我没有学问,你不要像我这样子,你赶快给我读(很少有这样境界的老师)所以我要教你这样做啊,这是真理,如果老师以前读了,我就可以告诉你啦,所以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呀(老师是你的反面教材,笑),这是最好的办法。
其实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孩子问过我这是什么意思的,从来没有的。那么第二个方法,就是有些人不好意思说我不懂,那你就问,小朋友你几岁了,他说十岁,你就说,这些文章是二十岁的时候才会用到的,到那时候你不懂我再给你讲,现在你这么小我给你讲也不懂。等到他二十岁了,他会来找老师说,老师,这个经典我懂了,但是我知道你还是不懂。(笑,但是聪明的老师会在这十年里把这都读懂,然后挽回面子)老师能这样做令人很高兴,但是他不这样做,也不便指责他,因为他也没多大指望了,错过时机就没指望了。
读经班各个儿童进度不同怎么办
问:读经班各个儿童进度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
答:现在的读经班可以分作两种形式,业余的和专业的。所谓业余的读经班,大体是一个礼拜上课一次,这些学生几乎都是乌合之众,老师教这种班级就有一定进度,这种进度我提供一个教学法,就是“三百读经法”。
第一个一百就是每天进度一百字。每个礼拜上一节课,老师就教七百个字。
第二个一百就是把经文念一百遍。这七百个字在一个礼拜念一百遍,可以第一天念第一个一百字,第二天念第二个一百字,也可以一天念十五遍一百字,七天就差不多一百遍。
第三个一百是给孩子一百分。会背的孩子当然给一百分,不会背的也给他一百分,因为他只要把七百字读一百遍,对他的身心成长都已经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教育不是要一个固定标准,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现实的程度都往上升一步,这叫做蒸蒸日上。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蒸蒸日上,我们就人才辈出,就天下太平了。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要唱高调,要务实。每个孩子每天把经典文章一百字念一百遍,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社会风气就变了,我们国家民族就有前途了。所以业余读经班,或者老师在学校里,也挪出时间,让他每天一百字读一百遍,这样不管家庭做学校做,叫做业余读经,能够这样做就了不起了。
不过有些家长发现,读经越多长进越大,所以就希望孩子大量读经,就是说每天读的字数多,重复的次数多,变成永远不忘,这必须有大量时间。时间一大量,就必须几乎全天候读经,就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乃至于十个小时都来读经,这种情况进度就有不同,因为每个人资质不同,每个人加入的读经时间点不同,如果你限制固定进度,必然有些孩子跟不上,有些孩子闲来没事,所以最好是因材施教。在全天候读经的班级里,每个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老师考察每个孩子的能力,来安排他进度多少。不同孩子读的书可能也不一样,每个孩子就读自己的书。那声音不是很嘈杂嘛?不会的,孩子很有定力,他只听到自己的声音。或者说他也听到别人的声音,不会被干扰,甚至别人的声音也进入他的心灵中,将来他读到别人读的书时,彷佛也读过一样,这和大人学习模式不一样。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用注意力来学习,大人是必须专注于一点才能学习,如果有别人的干扰心情就动荡不安,家长就以为孩子一定要共同进度,这是不通人性。那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人都是大人,大家都是用大人已经败坏的心灵来限制孩子的成长,所以对于所谓教育心理学,我们还要彻底的反省,并不见得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就是完美的。
(您说到这个西方,我倒觉得在说法上是不一致的,也许在理论上是相同的,比如很多家长说,王老师要求孩子重复背一百遍,而哈佛的校训是,学习的宗旨是我学的越多,我忘的就越多,我忘的越多我干嘛还要去学习)
你说的是哈佛小学嘛?(是大学)大学就不用,大学和小学是不一样的,刚才不是说吗,大人的心态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哈佛大学的教学法来教哈佛小学,保证孩子不能上哈佛大学,(如果十年八年我们的孩子长大了)都上哈佛大学。(笑)
因为不同时机用不同方法教嘛,怎么能一样呢,他们说他们很多元化,他们很开放活泼,我才不相信,他们没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中国,中国古人教儿童就是你只管背,我们成就多少治国平天下的大才(但是好在西方人也有了这种觉悟,像昨天那个妇人)不仅是他们有这个觉悟,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是这样教孩子的,他们十三岁以前就背书的,一边上学一边关起门来背书,他也不宣传,为什么不宣传你知道嘛?他们宣传了别人知道了,别人也这样做了,他们还能主导世界嘛?(那您应该给他们办班,太没有情怀了)笑,我是这样子,先在中国办班,(笑)我也不自私,外国人想要这套教育理论我也尽力宣导,看哪个国家先接受,哪个国家就先出现世界性人才,将来就主导世界。
诵读的进度怎么把握
问:阅读经典篇章的进度怎么把握更科学一些?
答:刚才说了无所谓篇章进度,我们只算字。当然也不是很严格的,刚好一百字,你多几个少几个字反正到一句话停下就可以。纵使有些老师太执着,就按字,刚好一百字,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后面不念了,“子乎”不念了,你说这样不合理,这是大人不合理,小孩子无所谓,所以这些是不必执着的,重点只在你赶快教,教越多越好。
(不过他问这个问题也很好,这说明他在关注了)
是的,有些人问问题是很莫名其妙的,他明知故问,要让人解答一下,才更安心
(他是想和老师接触)
其实他自己想一下就明白了。
问:一天一百字进度会不会太缓慢了?
答:这是业余读经的标准,就是一边上学做功课,拨出一点时间读经的标准。你的时间精神放多一点可以超过一百字,你时间精力不够,或者为了前几天不给压力,也可以自行减少。如果一天背二十字,一年三百天来背,六十天来复习,那一可以背六千字,背十年,六万字。其实一个人心里有三万字的经典,他将来长大就能够自己读经史子集,成为一个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只要三万字。何况他能背六万字。所以一天二十字也了不起。但是,如果你能够全天候读经,往往孩子十三岁之前能背三十万五十万乃至一百万字,那是成就大才的基础。所以一个家长和老师你教育的心量有多少,教育的理想有多远,决定你怎么教读经,你要培养大才,非要五十万以上。
孩子怎么能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问:孩子怎么能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答:希望大家不要存这个妄想,如果祖上没有积什么德,很难生出这样的孩子,这是千万人之中或许有一个。所以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不可以妄想有这么聪明敏锐的学生,我们是尽本分,就算有障碍的孩子,我们都尽量开发他。如果看到别人的孩子一天背一千字,我的孩子很努力了,只背一百字,我就放弃了,或者不满于这个孩子,就逼迫他,像这样的家长和老师统统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闹情绪,他不是在为人间美好而活,他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所以一定要安安定定平平稳稳,要用这种态度来教学。
读经班上如何进行混龄教学
问:关于读经机构混龄教学该怎么办?
答:混龄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其实要分的是能力,而不是年龄。大体我们是分识字的和不识字的。还没有认字以前的孩子一班,需要指导带领。已经认字的就鼓励他自己学习。大概分两班就可以,混龄不混龄没什么关系。人数多了分年龄也无所谓,人很少再分年龄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混龄不混龄要看人数多少。
(但确实有这种状况,就这些学生,师资能力不够,三岁和十三岁都在一起,怎么把握?)
如果人手不够,情况不允许,统统混龄也可以。像我教的那个读经班,是业余的,一个礼拜来一次,也有刚出生八个月,父母抱着,他也来读经,也有十几岁初中他也来读经,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大人陪着,有爷爷奶奶五十岁了,也都陪着,这是大混龄,你就教嘛。有人帮不认识的孩子指着字,他认字就快一点,如果没有,他只听,听多了,或许他模模糊糊,但是这些文字经常在他面前闪烁,他久而久之也会认字。所以如果你很刻意的指字认字这样效果很快,如果没有刻意,他随便指,指错了也没关系,等他会背了,也渐渐能认字。前面认真教的,和后面不认真教的,相差只有三个月,认真指字的孩子,大概三个月到六个月能认一两千个字,如果没有人帮他指呢,大概六个月到十二个月,也能认那么多字。所以六岁以前的孩子,他前途还很远大,所以能够尽量帮助他,就帮助他,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用我们那招最好的读经招数,就是糊里糊涂教学法,糊里糊涂认字法。
所以我们教读经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读经就好,越早读越好,读越多越好,其他统统不必管,其他都糊里糊涂做下去,我只有一条,就是读经读经读经。遇到问题,读经就可以解决,孩子不喜欢读经怎么办?不喜欢继续读下去,渐渐他就喜欢了。孩子调皮怎么办?调皮的孩子读经,他就渐渐知道做人的道理,他就慢慢不调皮了。过动的孩子怎么办?过动的孩子读经读经读经,他就安静下来不过动了。孩子功课不好怎么办?功课不好的孩子就读经读经读经,聪明了,功课就好了。那还有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糊里糊涂的教儿童读经,是否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问:刚才有家长提出疑问,认为您说糊里糊涂的读,是不负责的人的说法。
答:我们这样看,做人是很简单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讲话也是很简单的,该怎么讲就怎么讲,教育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他在糊里糊涂的时候,他是用糊里糊涂的能力来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符合他的本性,这叫学生中心本位,杜威叫做儿童中心本位。所以杜威的教育理论违反了他自己的理想,他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习者的能力,符合学习者的心态,而一个孩子他是糊里糊涂面对世界的,所以我们要糊里糊涂来教他。字怎么认?糊里糊涂就认了,如果精明的教他,他很痛苦。所以现在青少年错字连篇,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教太精明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就不会写错字,你就让他有学问,一个有学问的人写错字人家还不敢说他错,你看了不起。所以最重要的是学问,不是认字。一个有学问的人就能写文章,所以作文不是那么重要的,批改作文不要那么认真,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你给他批改一辈子作文,他作文还是不好,一个有学问的人,你不必批改,他就能作文。现在我们不强调一个孩子有学问,天天强调他字有没有认清楚,教他作文方法,结果把我们下一代都教坏了。
所以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你顺着他的糊涂他日渐会成长他的精明,所以糊涂的时候用糊涂的方法教,教的他满肚子都是学问,教到他能够精明的时候,他就渐渐精明起来。现在糊涂的时候你用精明来教他,教出一批糊涂的下一代。
(现在很多家长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是因为他没有经过这样的实验,没有看到,因为我们国家多年来就是这样一个体制。)
是的,没有看到就不懂,这种是第二等智慧。第一等智慧,虽然没有看到,他想一想他就通了。所以读经教育你不必去问他真的有效果吗?只要你听到这样的解释,你就马上要全心全意的、义无反顾的、只有这一条路勇敢走下去。如果失败怎么办?我就跟你保证不会失败。你要去找一些例证,那么例证已经不胜枚举散布在天下之间,也许就在你的身边,最怕的是你看到例证还是不信。有些人不是不信,他是不敢,他认为这是一个打赌,如果我告诉你这是必胜的赌局你为什么不打?何况这不是打赌,这是由于对于人性的了解,对于所有教育理论的反省才凝聚出的一种教育学理,所以不要看糊里糊涂不是道理,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这就是道理。
(有些家长一定要看到例证,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了解吗?)
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太多了。假如只有一两个例证我可以记得很清楚,假如那么多,成千上万,我哪里记得呢?所以我不记得任何例证。
(没有机构来统计是吗?)
没有,因为这都是自发性的,许多家长老师自发教学。有些人听到后很热心,义务性的去推广,自己刻光盘,自己印手册,然后放假的时间到公园人多的地方去发,让这些路人都赶快逃避,因为以为这是疯子。但是这种热心总是能感动一些人的,所以在每个地方都有这些人这些事,有这些问题的家长老师,或许你身边就有例证,只是你不去寻找。如果你真的要寻找,现在网路非常发达,也有读经的网站,你打上两个字“读经”,或者“儿童读经”,就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资料,你就可以搜寻到,就可以看到例证,有些人是留下地址电话的,你也可以亲自去或者打电话给他,凡是教读经的老师和家长都是非常热心的。
有一些在做推广,也有一些人开了班,这样你更有寻求解答的地点了。要不然你就去我主持的网,“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因为我在台湾成立了一个“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为什么叫“全球读经”呢,因为我们认为读经这种教育观念不止是中国的,乃是世界的,因为他从人性出发,是全球都能接受的。这个网已经有几千页的资料,里面有基本理论,也有教学心得,当然也有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提到的问题,已经在许多地方提出过N遍了,你的问题不出其他的问题范围。甚至我刚推广的时候,已经把这些问题想过了,所以我就大言不惭的说,你尽管问,我没有不能回答的,为什么?因为你问题还没有问完,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你,你想过的问题我都替你想过了。你有一个头脑,我也有一个头脑,你的头脑和我的头脑是一样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你会发生的问题我也知道你会发生,我还知道你为什么会发生,我还知道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如果我还没有想完,我是不敢这样出来推广,让大家做一项糊里糊涂的工作,把孩子教糊涂了,我要负责的。所以有问题的人你首先要这样想,我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问题,如果他不是问题,为什么会有问题呢,可能是我糊涂了,你自己想想就能解答了。你如果不执着,是可以了解人性的,你了解人性就可以了解教育,就知道读经合乎教育原理。假如一时不能解决,别人也和你一样,有一样的头脑,一样的时代,一样的烦恼,他提问了,有人回答了,跟你亲自问是一样的,所以有问题的人是可以寻求很多管道去解决的。
古人都是读经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奸臣当道,破坏社会风气的现象
问:您一直说读经的人都是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人,那为什么古人都读经的,还有奸臣当道,破坏社会风气?
答:我不是说读经的人都有这么高的情怀,这么高的品德,这么大的才华,我是说读经使人比较有机会、比较容易成为这样的人,因为经典就是这样的内容,就是无穷的智慧、理想、品德,所以你接触这样的书,酝酿久而久之,比较有机会内化而成为自己的品德。但人性是多样的,至少是两样的,人有超越性,有现实性。现实性往往是污浊的,我们读经是希望用光明的本性来提升化解污浊的一面,但是能否化得掉,能否化得完全,是没有保障的。我们只是给他增多机会。教育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去做,所以教育不是算术,二加二等于四,百分之百,不是这样。
所以有人问你不是说自古以来所有孩子都读经的吗,为什么古人还有那么多奸臣,历史有那么多动乱?其实能够这样问的人,有相当的文化关怀,我很敬佩他。但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我们不可以跟他辩,不能说历史上的读书人个个都是圣贤,你不能这样辩,因为事实上不是这样。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我常常反问他,照你这样说,如果自古以来人人都不读经,就天下太平吗?其实不是,自古以来没有这些经典的熏陶,中华民族可能老早灭亡了。世界上所有灭亡的民族都是因为文化的衰落,人心的败坏,中华民族是因为有这些经典护持着人心,提升了人性,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种文化的保佑之中源远流长。所以有奸臣有乱世,不可以怪经典,而要怪人性之复杂。我们反过来看,如果遇到奸臣乱世,请问谁去面对奸臣?谁去拯救乱世?还不是读经的人,所谓邪不胜正,有些人走邪路,有些人走正路,走正路的人多,走正路的人力量大,中将把世界带向光明。
(其实他们未尝不知道,救国于危难的往往就是有高尚情怀的人,那么为什么不问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他故意要唱反调。(他为什么要唱反调呢?)因为他想让读经理论更完美,他以为让人人成圣贤就完美了,这思考是糊涂了,人生不能完美,人生只是期待他完美,我们要怀着一颗诚敬的心,怀着长远的等待,这才是教育的本色。有人说教育要使人人成圣贤,这是妄想。
在学校读经,老师和行政人员都不赞同怎么办
问:在学校读经,老师和行政人员都不赞同,有什么办法说服他们吗?
答:也可以说有办法,也可以说没有办法。因为人类有固定的思想,尤其是社会风气如此,所以你很难说动他。但是很难说动是不是就放弃了呢?也不是,你只管做应该做的,说你应该说的,他听也好,他不听也好,总会有人听。听到的人做,他总会有成果。有的人是专门功利主义看成果办事,有的人是专门墙头草两面倒,哪一边风气强他就跟哪一边,所以那些人终究要支持读经的,只是时间问题。假如说,他这辈子来不及支持读经了,他下一辈也会支持的,我们耐心等待他嘛。
长时间读经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问:读经会影响孩子的身体锻炼吗?因为您要求读经时间很长,越长越好。
答:西方在一百年前有一个生活基本规律,叫做“三八制”,学习八小时,休息运动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如果我们读经八小时,还有八小时运动,怎么会没时间运动呢?(你是说晚上的时间也都加上)不是,白天也可以读一读经,运动一下啊,为什么连续八小时都用来读经,这种想法未免太幼稚。
(您这么多年经验,什么运动比较好?)
我认为体育比运动好一些,什么叫运动?就是人是动物,所以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叫运动。但是只有人类对于自己的身体跟天地宇宙的关系有研究,所以对自己的身体也要做教育,这叫体育。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比较注重体育,其他民族主要是运动。因为体育要知道自己身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所有穴道、气血循环,知道这些道理后,才知道合理动作,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这种活动叫体育。
现在我们学校里都有体育,其实都是运动,中国人这一百年来吃了大亏了,你祖先自古以来有体育,你去学西方的运动,以为运动才可以免除东亚病夫的耻辱,可以培养出健康的国民,固然现在国民或许比以前健康,但这是许多条件支持的,并不是因为运动,所以如果把运动改成体育,我们国民会更健康。所以我建议全日制读经的孩子最好去学学体育,就是中国的武术、印度的瑜伽。如果有条件就去请老师来教,没有条件的武术的基本动作做一做,瑜伽的基本动作做一做,每天做,他和经典一样,就是人体动作的经典,不怕做千遍万遍,所以如果读经能配合武术,家长就不必担心。有些家长说读经坐在那里读,身体会不会败坏?经过这五六年来经验,家长都说,我的孩子经过这样的读经下来,我的孩子身体更健康,长得更高了,为什么?因为他心情宁定、起居有常。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有良好的发育。现在家长注重这个注重那个,其实吃了很多垃圾食品,起居不正常,看电视一天几个小时,眼睛都看坏了。读经的孩子只看有益于身心的电视。
(很多读经班的孩子练太极可以吗?)可以的,首先有活动,第二关系到身心,第三关系到天地宇宙,越是这样越好,但纵使打太极拳打得不好,变成太极体操,也不错。
如何对读经的孩子进行才艺方面的学习,如何看待通才与天才
问:如果要选择一种乐器的时候,选择什么比较好?
答:是的,我也有这种主张,孔子说致于道,居于德,依于仁,也要游于艺,孔子是不反对才艺的学习。我们读经的孩子,我也鼓励最少有一项才艺。但是这种鼓励要看机缘,因为有些地方有老师,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有经费请老师,有的地方没有,尤其以后我们要在农村地区推广,那里连饭都吃不饱,才艺有没有就不必计较。所以以理想以经典为主,以知识和才艺为末,最好是本末兼备,但是不能兼备的时候,不可以舍本逐末。我们护住本,就护住了人生的命脉,所以才艺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有也不必太多,不必用太多力气,除非这个孩子是有关于才艺的天才。古人不重天才,也不想培养天才,假如有天才,古人反而故意把他压下去,为什么?因为古人认为人生在天地间,最好是全才,而不是天才。最近接受西方文化后,很看重天才,认为天才了不起,其实天才没什么了不起,在广土众民中,其实中国有许多天才,一个家里生了天才不见得是幸运的事情,什么叫天才?就是某一方面非常有兴趣,专心致力于这方面,往往其他方面是忽略的,叫挂一漏万,这种人叫天才。当然他把一个小方面发挥得很好,也给世界带来文化的创造,也是好事。所以对于天才孩子是否要顺着他的资质来培养,在我来看是可有可无的。假如家长老师想培养,就培养,假如不愿意就还是读经,让他成为通才,而不是天才。
现在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假天才,我们要培养真天才,而不是假天才。什么叫真天才?他是从天而来,他禀赋中就是这种才分,什么叫假天才?你提早叫他接上才艺,他自然比别人好一点,家长就认为他是天才了,其实不然。天才如果从天而来,他本来就有这个禀赋,在生命的特质上就有这种倾向,而且倾向非常尖锐。这种人怎么发现呢?用四个字就可以发现,叫做乐此不疲。什么叫弹钢琴的天才,很容易的,假如你让孩子两三岁五六岁就让他弹,时常催促他去弹,他弹了十几分钟,下来要去上厕所,再弹了十几分钟,又要去喝水,这种孩子,就不要叫他天才。什么叫天才?弹了几个小时,叫他来来吃饭,他说等一下我再弹一下,又弹了一小时,饭都凉了,又催他,他说等一下,这种人可能是天才。所以家长要看孩子是否天才很简单,在你没有逼迫的情况下乐此不疲,这是天才。这种天才你培养他,将有所大成就,假如不是天才,硬逼的,他也不见得没有成就,但是这不是光辉亮丽的成就。
(有些家长认为培养一项技能,他以后可以生活。)
是的,这样也可以的。但是我们的理想是让一个人成为全才。一个全才的人,他生存的更好。现在是怕一个孩子不能生存,给他一技之长,让他能够生存,这是教育最低的要求,这是在乱世中,一个经济萧条、没饭吃的时代。家长要紧张,我就请家长看看中国现在是什么时代,虽然有些地方还是很贫穷,不过你的孩子发挥的年龄是十年二十年后,那时候大概就不是现在这样,如果一个人还为生存而担忧,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停止前进的民族,甚至没落的民族。
一个人应该是在衣食温饱的情况下,就该致力人性的开发了,现在中国几乎不回饿死人了,你的孩子将来不会饿死的,我们要给孩子这种志气,只要我不饿死,我就要好好做人,堂堂正正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才华让这个世界更加光彩,这样这个孩子才真正是一个开朗光明的孩子,你把他压缩成一个,你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乞丐,你可能会饿死,你赶快混一口饭吃,这算什么教育?这算什么家长?这算什么老师?
所以我们近代人对于天才,可以采取中国古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近代西方的方式,近代西方的方式就是让他往天才的方向去精深尖锐发展,让他好像烟火一样,焕发出一片光芒,照亮大地。但也可以像古人的方法,你是天才,但我要把你培养成全才,所以不让你往一偏的方向发展,保持人的性灵与天地相适。
天地创生万物,并没有特别创哪一个物,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最完整的人就是各方面一起发展,不得已才略有偏向,虽然略有偏向,也要勉励自己能够尊重对方,像这样,你的心灵与你自己是和谐的,与人是和谐的,乃至于历史天下国家宇宙都是和谐的,一个天才的心灵是破裂的,只发展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对他可有可无,这种心灵是孤单的。所以我也不鼓励一定要培养天才,也不是说培养天才不好,毕竟天才是很难得的。
(我们换一种说法,不要求他成为一个天才,但是培养一种情趣,情操,应该选哪一种乐器?)
大部分人不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但大部分人需要美感的教育,美感的教育首先给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不需要实际操作,比如对音乐,就是婴儿开始听好的音乐,听到三岁,音乐的鉴赏能力就有了。美术呢,如果出生以后就让他看名画、有名的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一切人类在博物馆里好的东西,都让他看过,到他三岁五岁,将有一生美术鉴赏的能力,这是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这是环境教育。
但是,如果要自己有一技之长,要能够表演,这就必须有技术性学习,所以鉴赏性的学习和技术性的学习就不一样。任何人都要有鉴赏性的学习,只有少数人可以有机会去作技术性学习。又能鉴赏又能有技术当然是比较完美,就是孔子,他各种技能也都很好,所谓礼乐射御书数,所以圣人是全面的发展,因此读经的孩子如果有乐器演奏的能力也很好,但是不必强求。有了鉴赏能力已经生活得很好了。这样就能让富贵之家的家长能够很自豪,因为他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才艺,那贫穷之家的孩子怎么办呢?这个家长也要安心,我的孩子能够鉴赏已经了不起。所以,每个家庭都安下心来,尽其可能的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只能说尽其可能,并不可划定标准,否则许多人就要吃亏,有许多人就要不安。我听说一些穷苦家庭,也想尽办法,找很多工作,借钱贷款去让孩子学才艺,我说除非这个孩子是天才,不需要如此,只要尽力就可以了。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是天才,那是天下共有的,要由天下人来负责,所以一个教育步上轨道的国家,应该有这种机制,发现国家的天才,由国家来培养,但是我们还达不到这个层次,所以只能让贫苦之家的孩子稍微吃亏,但是我们一定要让这些家长安心,尽力了就可以安心,不要乞求某种标准。
(想问您什么乐器更合适?)
一方面或许有更合适的乐器,但是所有乐器我看都有这种效果,让小肌肉活动,让美感增强,所以乐器效果都差不多,如果有可能选择一些优雅的有深度的,据我所知就古琴吧。(古筝?)都可以,但我提倡古琴,因为他的指法变化万千,跟其他乐器一样,而他的乐曲以及声调都讲究中正平和,对性情的陶冶是很正面的,而且他是中国特有的。有特殊性才能对世界各民族产生增强的效果,如果跟着西方人走,也不是不好,但对整个世界贡献比较小,所以我是很随意的提议,你千万不要因为我提倡古琴,其他乐器就不学,这样我就有罪过了。
(读经家长比较信赖您)这样不行,只有读经可以信赖,其他都不必信赖。(因为您对读经有研究,您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不可以,这是非理性的,把我当明星了,不可以。
孩子读经需要表演吗
问:孩子读经需要表演吗?
答:表演是一种花样,穿插的,偶尔表演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不是以表演为重点。不过有些地方的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表演就有一种自豪骄傲,增进读经的兴趣。久而久之对读经了解深刻了,就渐渐回归理性,让孩子在平稳安定的气氛中成长,而不要让他常常粉墨登场,常常彩排,这些都浪费时间,不大需要。是不大需要,不是一定不可以,大方向守住,其他的可有可无就可以了。
但是有的读经班,为了推广,为了让大家都看到,这是用心良苦,所以要看情况办事,没有一定规矩。
小孩子不想去读经班有何原因?您对天下父母,教育者有何期待
问:小孩子不想去读经班,怎么在学校课程之外安排读经?
答:往往不是孩子不想去,而是家长没有决心。专门读经学堂,能够去到这些地方的是少数,一千个人里面有一个已经很了不起了,能够全日在家读经的孩子是有大福气的。一般孩子都受制于家长老师时代风气的框框,把他的前途框住了。有时候不是父母,是父母的父母,老观念,他以为不去学校就不行,没有文凭就会饿死,这都是落伍的世界观,结果他把落伍的世界观就把孩子的生命压缩了,让他不得成长。所以很多为人母亲的一听我演讲,就想把孩子送去全日读经,先生反对,因为先生没有听过我的理论,叫他来听,他就是不听,认为自己对,其实他是一个顽固的人,他认为自己看法对,也应该参考别人的看法。也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全天读经,让他满腹经纶作为一生文化根基,但是父亲的父母或母亲的父母反对,有的是父亲的父母支持,母亲的父母反对,结果两对老爷爷老奶奶打架。
(您有很多粉丝,不可否认,就我这两天对您采访,也感受到您是有大情怀的人,我作为父母想请您对天下父母,教育者说些什么)
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该说的都说完了,为人父母者就要这样想,这个孩子来这个世界是不容易的,你生了他,希望能够养育他,养育包括教养,让他成人成才,或者说让他尽可能的成人成才,不要辜负他的生命。作为老师也是,你能够像宋朝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与理想,自己达的到达不到没关系,反正你走去,但是你要怀一颗热忱的心,希望下一代走更远,开得更大。为人子弟的呢,都要劝导他,经典是很重要的,很容易的,书是很容易背的,不要怕,也不必问他有什么功效,你只要读就对了。其实孩子也不需要你给他讲什么话,只要常常赞赏他就好了,所以读经很简单,就是多鼓励,少压迫,多期待,少要求。假如读经是合乎人性的他自然渐渐走上这条路,如果读经是不符合人性的那么我们不该来推广,也不应该来教,所以最终还是老师和家长来负责任,孩子是被引导的,你引导他走向征途,他将来就可以反过来引导家庭,引导国家。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人类的命运或者是向上提升或者是向下沉沦,都靠人心来选择,而人心必须是诚意的,必须是光明的,必须是有理想的。我们希望家长和老师先弄清楚,把诚意拿出来,孩子就逐渐走向理想。
有些孩子不张口读经怎么办
问:刚才说对孩子进行赏识的教育,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张口读经怎么办?
答:刚才我说你遇到问题怎么办,就是不管他,再教下去,那个问题不解自解,你一直想在这问题上执着,一直想要解决他,而耽误了读经,这个问题永远还在那里。
(看来这个家长也作了这个努力,就是说孩子怎么也无法开口。)
只有无法开口啊?那没有关系。假如一个胎儿,他大概真的无法开口,如果是一岁的孩子,也无法跟你说的,两三岁后一般就会开口,如果也不开口,那无所谓,他只要一直听一直听,在他内心里一直在开口。不要只注意他表面上的口,我们心灵中有口。语言就代表思想,只要他思想在那里转,总有一天他会开口,他一开口,所谓不鸣则以一鸣惊人,所以读经最重要是有没有在念。
用快速记忆法背诵经典好还是熟读成诵好
问:相反的,他的孩子用另一些非常特殊的记忆方法,能够倒背如流,您排斥吗?
答:我也听说在国际上一些人提倡快速记忆法,影像式记忆法,我是比较平实的。依照正常活动,人能够听,能够复诵,能够记忆,就很自然的,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的成果,久而久之他渐渐消化,甚至他长大后不一定只把原文搬出来。只会原文叫做有脚的书橱,这样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他必须消化了,随时要用原文就用原文,要融会贯通就融会贯通,这样才是好的成就。所以这个经典要融会到他血液中的。如果用特殊的方法,好像照相一样,一拍照把书印到头脑里,人类也许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样好像不大顺当于日常表现,这种记忆法记得的是否能够消融,是否像电脑一样,把资料调出搜寻应用,如果将来使用这么麻烦,现在就不必用这个方法输入。所以我们多读背诵的方法式自然的,我认为自然才是合理的,如果不自然的方式,也许会产生不自然的效果,在还没有证实以前,我当然不是一口断定,但是有这个疑虑。(您担心他只是暂时的)他记忆了不能融化,只是像一个影片,我们生命是活的,自然读书法会融入在生命当中,不自然的读书或许不能融入在生命中,这个记忆是固定在那里,不能随时应用,甚至圣人的智慧就不能酝酿开启你的生命,你只是一个记录,文字记录,用这种功,对生命的意义不大。
金庸的小说有一段描写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他掰的也很精彩,这也是来自于中国人生哲理。话说天下各大派联合攻打武当山,张三丰已经老了,他的弟子有的受伤有的生病,只剩下一个张无忌是可造之才,张三丰在十几年来研究出一套太极拳,可以天下无敌,但是他已经老了,他就想教给张无忌,大敌当前,他没有办法一招一招教,就让他好好看,他就把太极拳演了一边,问张无忌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大概记得六成,张三丰再演练一遍,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只记得三成,所有弟子都紧张起来,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就靠你了,本来你记得六成现在只记三成,张三丰说我再演一遍给你看,结果他再一遍,问你记得吗?张无忌说我都忘记了,结果去应敌,他果然天下无敌。所以你不能把招数只放在头脑里,你一直背一直背,这样是一方面刺激脑神经发展,一方面经典用这种自然的方式进去后,他融入在生命中,他可以形成一套,也可以打散,他也可以记得,也可以忘记,到最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就不知道用特殊记忆法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果能,那也无所谓,如果不能,那是种危险。
(老师的疑虑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看精彩的电影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在脑海里浮现这个镜头。)
但这个浮现,其实是浮现镜头的意义,就好像易经说言不尽意,得意可以忘象,得象可以忘言。我们所读的书是言,是文章,要记录那个象征,那个象征是象征某种意义,意义是不能说的,只能用象来表示,而你说的总是说不尽象的所有内容,不能说尽象的内容,就不能把握所有的意。所以经典言语是智慧的表现,我们是用经典言语接近智慧,而不是要把经典的言语牢牢记住,当然你不牢牢记住将来就不能运用。
我觉得读经教育糊里糊涂的,读啊读啊,自然记忆,记忆后也许会忘记,忘记后复习,纵使最后都忘记了,他的能力已经提升了。所以读经最主要目的不是背书,背书是自然的,是从背书里增进他文化的涵养,增进他学习能力,启发他的智慧,培养他的品行。
如何看待中外语文的学习
问:每日收听大家说英语,是否与英语读经冲突?
答:不冲突。语言的学习来自于反复接触,人类很小的时候,老天就给人类语言学习的天才,只要你一直接受这种语言,他就有文法的悟性,他学语音就可以学得非常标准。所以语言的学习是糊里糊涂学来的,是以人类语言天赋为背景,只要给他环境,老天自然让他完成学习。对于文章的学习其实相差不愿,也是在文章学习的关键期内,我认为是十三岁之前。所以语是糊里糊涂学来的,文也是糊里糊涂学来的。我们环境给他什么语,他就学会什么语,环境给他什么文他就学什么文,所以,白话文简单不简单,说简单也可以说困难也可以,但是三岁就会讲白话,三岁到十三岁都学白话,将来也看得懂白话文,也能作白话文章,如果你三岁读文言,到是三岁他也会文言。但是会文言白话会更好,只会白话,一辈子不会文言。所以人类语文的天赋就是,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你教什么他就会什么。现在我们一般的国民不会文言文,是因为我们在语文学习关键期内没有教他文言文,你认为文言文难就不给他学,他将一辈子难,你认为文言文可以教,他接触多了,就可以领悟文言文,这就好像说,英语难吗?中国孩子都说英语难,美国的孩子说汉语难,为什么换一个位置就相反呢,因为你没有给他环境。所以假如中国的环境是英语的环境,中国的孩子都会说英语容易,你给他都是白话文的环境,他长大就说文言文难,如果你给他文言文的环境,他也说文言文很容易。我们是倒果为因,我们不教孩子学文言文,将来反而怪文言文困难,这叫倒果为因,所以要让国民都能读祖先的书,就是经史子集,这很简单,就是在他语文学习关键期内,教他经史子集,他将来就会读,怎么教?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教,就是经常接触,多念多背,糊里糊涂种就日渐精明,所以这是人性啊,为什么还要怀疑呢?
十三岁的分水岭的说法有没有什么医学或是经验上的依据
问:您一再说十三岁的分水岭,这个十三岁有没有医学的依据还是有什么经验?
答:十三岁当然是说明上的方便,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某个时日作一条明白的分界线,他是大略的,(为什么一定十三岁呢)差不多如此,大概十三岁之前自我生活还没有独立,自我意识还没有开放,十三岁之后就日渐能独立和自我思考、有自己意见,尤其是现在小学毕业那一年就十三岁,所以我们姑且用十三岁,也可以提早到十岁,因为早熟吗,也可以推延到十五岁,就是表示人类心理发展有成熟期和幼稚期,不讲十三岁也可以。
(根据您的经验是否能证明十三岁)
这个分界点很多心理学家也这样说,皮亚杰就用十二岁。因为十二岁之前他的运知能力还不成熟,十二岁以后抽象运知能力就成熟。所以抽象和具体用十二岁来分界,这是有统计的。所以我们大略说十三岁,既然他运知能力不成熟,我称为酝酿期、吸收期,十三岁之后是思考期、表现期,那家长和老师认为什么时候是酝酿期,调整一下也可以。
根据我们实施读经教育的经验,所有老师也都证实,小学教读经接受度比较强,而且越小接受越强,他吸收的也越好,到五六年纪就渐渐排斥,到初中就更强,他已经不适合这样学习。这不是我规定的,这是人类自然如此,而且不仅有学理研究,也有实践的证明。
孩子没有兴趣读经,必须引发他的兴趣来适合他的习惯吗
有些人不明白儿童心理,也不信任人性,他一心就想着,孩子一定没有兴趣读经,要引发他的兴趣,而引发孩子兴趣的方法就是适合孩子的习惯,孩子的习惯是什么?好玩。所以就游戏教学法。所以有一些人推广读经,一开口就说,读经是不是很乏味的?大家都说是,所以我们要鼓舞孩子,就要有一些游戏,敲木鱼、打响板、接龙啊、给他奖品啊,等等。如果他没有高度的诚意跟信心,暂时这样做也可以的,但是如果长久这样做,就耽误了,因为人类本性不是如此,孩子不应该如此长大,你以为孩子都这么愚昧,纵使教了读经,依然被你障碍了。
所以我们提倡老实读经,就是只管读。我们对人性是有信心的,只要他读熟会背了,他就有成就感。更进一步,我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是光明的、坦荡的、好学的,假如能够给他充实饱满的学习,他将感到深度的满足,这种满足或许不能叫做快乐,乃是一种幸福。所以读经教学要达到这最高的教学艺术,就是要开放一个孩子的幸福感,越读越感到自己稳重、凝定、广大、光辉,所谓圆满无尽,圆融无碍。你不要认为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境界,老子不是说专其至柔能婴儿呼吗,婴儿是有道的,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孩子内在是有圣人之德的,你为什么把儿童当猴子来耍呢?
(因为他没有读老子)也不是,一些读经推广的人也读过,但是他不信,他不深刻,他只是肤浅了解人的现实性,孩子是好玩的,但是人的内在是坦荡光明的,所以一个孩子正常的表现应该是能动能静,既活泼又好学,我们要把这两方面都开展出来。孩子有时候调皮一些没关系,他只要不故意为恶,也应该在限度内接纳,但是他静定一方面,要好好去引导。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我身边又一个小孩子,刚呀呀学语,有一天他很久没看见爷爷了,他也没看过电视,他看到爷爷说你累了我帮你按摩一下,看到爷爷的头发白了,他说爷爷老了,所以家长很奇怪,他只是读经,怎么能够了解这些,能有这种心智,但是家长为什么一味否认)
是的,所以我们要相信生命,生命有无穷的深奥,有无穷的秘密,我们只要诚恳的、积极的、光明的面对他,他将让你有出乎意表的喜悦和收获,你讲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到处都有的。我在辽宁听过这样的故事,父母离异,放在奶奶那里,奶奶也不知道怎么教,后来听说有一个地方有全日制读经,就送去了。到了过年,孩子写贺卡给爸爸妈妈,内容是,虽然你们没有养我,但是我读大学有一句话说,为人子止于孝,所以以后我也要孝顺你的,这个父母看了以后,痛哭流涕,都跑来看这个孩子。你说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怎么读的懂大学呢?他就有他的懂,而且用得也蛮恰当的,纵使用的不恰当,他用的是积极的正面的用法,就可以了。你说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能懂论语的意思吗?我说不懂,但也不能说完全不懂。比如你去幼儿园问小朋友,你们要做君子还是小人,大家都说君子,什么是君子他们还不知道了,你不能说,你为什么要做君子,什么是君子你知道吗?这不是太蛮横了吗?
他不是这样学习的,他是整体学习、深入学习,也可以说是意向性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学习。所以我们人类的这种能力是很伟大的,这种能力很快消失的,你不保养他已经是罪过了,你还摧残他。所以读经就是开发他,让一个人在三岁五岁时就有一种不知其然的高远的理想和志气在他心中盘旋,所以不要逼迫孩子,也不要认为孩子就是好动的、好玩的、喜欢奖品的,也要知道孩子是稳定的、好学的,你越这样想他越能够表现这样子,你越认为他只是一只猴子,他越表现是一只猴子。
(有些人知道抚摸孩子就能得到感动,但是他不知道孩子也能做其他的)
是的,这是一个时代风气的问题,我们要打开风气,因此我们要到处去跟人说,说了不相信也没关系,再跟另外的人说。
如何进行外文读经
问:每天听大家学英语,会和英语读经产生冲突吗?
答:刚才讲到语文教育多接触就熟悉,到最后他就能够灵活运用。我们中国近一百年来,都希望让国人有国际眼光,国际眼光的前提是学会他的语言,其实这种认知本身就是错误的。你要有国际眼光不一定要学别人的语言,或者有部分人把外国语言学好了,他可以用汉字来介绍。所以国际眼光不是学语言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够多读它们的书,体贴它们的文化。
好了,纵使要一个人有外文能力,也有两种方式学习,一种是按照很庸俗的方法,从语言学到文章,因为语言是比较简单,文章是比较难的,从浅度文章学到高度文章,这是很机械的想法。所以一百年来,中国的孩子费尽千辛万苦来学外文,都是从会话开始学,你还没有学到高度文章的时候,都已经老了,而你以前学的浅度的文章,没有用的地方,也都忘记了,所以,进一百年来,中国人学英文,费力很多,收效很少,浪费多少人才。
我们现在要懂得语言学习的本质,本国的语很自然就学会了。本国的文,比如我们说中国,我们认为要从白话文学起,其实白话文是不必学的,因为白话文是记录我们的口语,所以只要你认得字就能够读白话文,只要你会写字就能写白话文,我们的口语三岁就学完了。所以学白话文是重复三岁的学习,因此一个人永远不得成长,白话文教育就是让整个国民文化素质低落,文化素质低落,人心就败坏,叫做亡国灭种的教育。所以白话文为什么要学呢?我们要教高度的语文,因为语文教育是教什么会什么,所以你教文言他就会文言,到了时间他就会了,什么时间,十三岁以上,因此我们只教文言文,也能认字,而且认更多字,认字就会读白话文,怎么读,自己读,所以白话文文章不是都没有意义,但是他太简单他可以自己读,不必教,我们只教他不能自己学的,不趁这个时候教高度文章,一辈子就把五千年文化拒之门外,这个人就不能成为中国人。
英语就不是如此,我们要重新反省。第一个英语的语我们不在环境中,比如你设一个全美语教学环境,这是很特殊的,造作,一般的学校把英语教室变成用美语的回话,这也是造作,这结果就是费力多收获少,所以我认为中国人要学好英语是不必教英语的,我们只教英文,因为文里面有发音,也有文法,所以我们只教英文,而且教高度英文,高度英文会了低度就会,自己会就不用教。
(我们这一代很多学习就是语法句式是什么样,就让学生很反感)
他不懂人性,他对人性没有信心,他不知道孩子心灵当中就有很大聪明,他可以领悟文法,只要给他很多资料。他客观上有一定文法,他主观上就能领悟客观的文法。所以我们不教外语则已,要教就教经典。就是反复诵读,读到会背,只要会背,资讯多了,又很熟悉,他就能领悟文法语法,又能训练出发音的标准度。所以如果以后要学会话,很快就学好了,或许这辈子没有机会和外国人讲话,又何必学会话呢,或者他要去外国,要学英语了,他有高度经典阅读能力,能把经典朗诵出来的人,要学生活语言不是一两个月就学好了吗,你为什么要费尽全国学生精神力气,要学将来不能够发挥的英语呢?所以中国人学英语花这么多时间,到最后外国人还是看不起你,你纵使学好了英语,能力大概只够美国三岁小孩的水平,大概只能读报纸杂志,不能深入他们的文化,所以近百年来中国人说要吸收西方文化,我认为都是胡扯,你根本吸收不进来,为什么?他只会和他们讲些日常生活,天气好吗,你吃饱了没有,只会写几封信,这怎么能了解西方两千年高度的心灵,你不能了解它们高度的心灵怎么能说吸收了他们的文化,所以中国近百年来是走错了路,吸收西方文化很好,但你能不能真正吸收。
(莎士比亚是您比较推崇的?)
也不是一定推崇莎士比亚的著作,莎士比亚不能完全代表西方的成就,但是他的文章很难,所以难的文章也读一读的话,就读莎士比亚。你越长大就不能读莎士比亚,这辈子就和莎士比亚无缘了。简单的东西就是名著,我提倡外文读经,世界上有文化的民族都有义务,有权利读他们的高度著作,比如日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甚至阿拉伯文,这些高度语文我们精选三万字背熟,将来就比较有能力去学他们的语文,如果能够多学几种语文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不能,先把中文学起来,也就对得起这辈子了。
(您建议英文经典读哪几本?)
不管哪一国的文,只要要学,就从经典开始读开始背,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阅读以及语言体系中,(现在家长还是比较重视英文)是的,现在英文算国际通用语言,将来可能加上中文,甚至中文流行度会超越英文而上,但是近几十年内,恐怕英文还是有必要学,要学英文是非常容易的,只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背英文经典,背上三万字到五万字大概就成功了,我们推广英文读经已经有七八年历史,有许多的例证可以证明孩子是喜欢读的,读起来是没有压力的,如果从幼稚园开始一面读英文一面读中文,他的表现是英文与中文同样有兴趣,甚至有些孩子比较喜欢读英文(为什么呢)因为比较简单嘛。
(中文您推荐四经,那英文呢?)
这要请教专家,我在中文读经本的编辑上有一些自信,英文的经典还不至于有大差错,其他经典就要请教专家,我编出来只是给天下人一个参考,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意见,你读我建议的,大概八九不离十,如果你自己有更好的意见,就用你自己的。也可以给我建议,因为这不是定于一尊,不是一家之言,这是公天下之言,所以有人自己编读经本,也没有关系,但是他必须真的有文化的见识。如果只是为了做生意和表现自我,那成了天下的罪人了。
(有人希望您给出建议)
有两种条件来决定你选哪些英文读经本,第一个是这个孩子年龄大小,越小就读越难的,越大就读越简单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可以读学校课本,年龄越小的可以读深的,因为他不必应付考试,太深的文章对学校考试的帮助不是很大。第二个条件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志气,他要培养高度人才,就要读越深的,如果只要应付考试,就读浅的好了。我建议有志气的老师从最难的读起,莎士比亚就是最难的,之后可以读一些名著选读,或者圣经啊,还有比如我选柏拉图,不过它是用现代英文翻译的,所以在英文表现上还是浅的,只是在意义上深。所以我们第一学他语言,第二学他文化,在这两种考量上来选择读本。
(如果是要求比较深的,您建议他读什么?)
建议也不能一概而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选的仲夏夜之梦,名著选读,柏拉图我选择的是苏格拉底的自辨,或许再读一些格言名句选,如果还要再读下去,读会话也无所谓。刚说有些英语教学,每天多听多听,就渐渐熟悉。每天听就是读经的观念,读经观念是更加集中精神,其实就更加节省时间,就是对一些重要教材,反复练习,而一般英语教学就是在一个程度之内,给他读很多种文章,时间就浪费了,经典文章一两篇读熟,就比一百篇普通的文章有用。有一两篇经典文章熟透在心中,你随时可以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们真是年纪轻不懂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