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斤巴彬斯基征征

已收藏本页面
小孩十元买奥迪大众和奥迪是不是一家的?根据网上的解释就是说奥迪是大众旗下的子公司,负责豪车领域,长年与宝马奔驰并称为BBA,最近又蹦出来一辆宝沃,号称是BBBA,结果自然是被骂了。说了这么多大众的4S店里肯定没有奥迪卖,所以您要是拿着钱去奥迪4S店里买大众,或者去大众4S店里买奥迪一定会被销售鄙视,最近有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拿着十块钱去大众4S店里买奥迪,销售人员都有点吃惊,不知道这个小孩子想干什么。小孩子怯生生的告诉销售人员们他想买一辆奥迪,但是这是大众4S店不卖奥迪,于是销售经理对他说如果想爱奥迪的话要去奥迪的店里去买,这里不能卖,小孩子很失望就要离开,不过经理叫住小孩问他身上带了多少钱,小孩掏出身上带着的零钱数了数只有十块钱,销售人员很惊讶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有经理还很镇静,叫过来小孩子问他为什么要买奥迪,小孩子说因为爸爸说奥迪车好,是四驱的,而且很豪华,驾驶起来的感觉特别好,还有CVT无级变速箱,比双离合强多了,于是经理就问小孩他爸爸在哪呢,小孩说爸爸跟一个陌生女人走了,因为那个陌生女人给爸爸买了辆奥迪Q7,所以爸爸已经不跟妈妈和他在一起了。经理一听很辛酸,原来这个孩子想要一辆奥迪让爸爸回家,于是经理做了个大胆的举动。经理把自己的奥迪Q7开过来对小孩说这辆奥迪就送给你了,以后你长大了就来找我把这辆奥迪开回家去接你爸爸,好不好?不过经理这么说完却被小孩说的话给震撼了,小孩说:谢谢叔叔,不用了,妈妈教育我说不能随便要陌生人的东西,叔叔你有没有一百块钱,我妈妈现在还饿着肚子,为了让我吃饱饭她已经两天没吃饭了,我想给妈妈买点东西吃。小孩子说的话让大众的销售经理顿时心生感动,没想到还有这么懂事的好孩子,于是准备掏出一百块钱给小孩子,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一对夫妻模样的男女突然走进4S店,经过询问原来他们是来找孩子的,他们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走丢了,那个懂事的小孩一看见那对夫妻就想拿着经理的一百块钱逃跑,结果那对夫妻看见这小孩子马上就让经理拽住小孩别让他跑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这对夫妻的解释原来这个小孩子因为家里没给他买奥迪双钻四驱车所以就离家出走了,急的他们心急如焚没想到小孩跑到大众4S店骗经理一百块钱去买奥迪四驱玩具车,家长对经理表示了歉意,经理很惊讶小孩子这么有心计,随后小孩被家长拉走了,临走的时候经理问小孩为什么非要买奥迪四驱车,小孩说的话震惊了经理。小孩子说:因为~奥迪双钻,我的伙伴!经理直摇头感慨说:奥迪的广告做的太好了,连小孩都知道他们的牌子。我的超宽底盘翻的都转不过来~ (转)
回复 7楼:举个栗子而已 反正那家店没一个员工开起亚
回复 2楼:奥迪本来就是大众旗下的。 大众经理为什么不能开啊
回复 6楼:这不一样,大众有高端车
回复 2楼:我当初在起亚打工的时候 车间主管开比亚迪F3 经理开丰田锐志 董事长开大众途锐
妈蛋,老子摇摇车都来个托马斯回旋翻车
有点乱,我捋捋
特么的大众的经理开奥迪,还Q7?他想死呀
[doge]我飞机都撞喜马拉雅了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编辑工作三十年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3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适应新时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有家电视台曾举行了这样一种民意测试,“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观众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即面对信息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瞬息万变,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成为今天的时髦语。
因而,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要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在谈终身学习之前,先谈另一个话题——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终身学习就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一世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它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从摇篮到坟墓,持续不断。因此现代社会,学习正成为各国新世纪新挑战的高能武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当时各国人士就已认识到,由于技术的进步,从未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学习者,因此会议的主题是“发展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学习观”。
学习的重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更是得到了升华,1994年6月,在日本成功召开了第三届经济技术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大会,会议提出了一个更加发人深思的主题——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与科技文明的进步,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靠学校阶段的学习或年轻时候所学得的智能,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竞争及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是注定要失败的。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使自己多习得一些知识,更在于可以使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至开阔更大的人生视界与生命内涵,令自己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有更多的机会及实践的可能性。
换言之,通过终身学习可以使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卫生、职业工作、人际相处、家庭生活、两性关系、休闲运动、生命意义的追求等个人生涯发展相关课题时,能有更好的规划、更正确的认知、更多元的探索、更充分的准备、更有效的实行、更良好的调适,以及更进一步地再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目前男性的平均寿命已达72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78岁,而且个人的平均寿命还会继续不断的延长。昔日古人求长寿仙丹,以延长性命的期望,现在已逐渐成为不必用仙丹也可见到的事实。相对地,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却大为缩短。不但以一本书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个人用十几年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识,竟然也还在短短的时间就已过时。姑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的专业知识,约在五年内也会失去价值。高级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约在五年之间就已更新。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充足专业知识的人,如果停滞不再学习,在五年之间,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说,他的基础知识仍然可用,其他约有一半的人类新知则已完全落伍。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如果个人不再学习,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则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识愈陈旧,愈与社会脱节,愈没有活力。如果不断学习,则脑力激荡愈频繁,理念愈新,个人的生命力愈强,社会的活力也愈丰沛。
于是,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的形成越来越迫切。学习社会就是生理寿命大为延长、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的社会所形成的。人生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个人自少至老都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社会中,有三件事情变得特别重要。
1.建立终身教育(life long education)的体系。
如果大家都要终身学习,而社会仍然用传统的学校施教,当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196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终身教育。目前除了学校教育配合终生教育理念予以改革外,各类开放学习渠道、各类新型态教育机构、及各类非正式教育渠道,都与改革后的学校教育建立一个完整有机的终生教育体系。
2.第二次教育机会(education for second chance)的理念大为盛行,措施也日趋普遍。
个人因为下列十一项原因,都需要获得第二次教育机会:
(1)寿命的延长;
(2)新知识的获得;
(3)职业的转换;
(4)以前学习失败后的再学习;
(5)工作后教育的延续;
(6)停止工作后再工作的需要;
(7)专业成长;
(8)社会地位的提升;
(9)职业、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升迁;
(10)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11)休闲及维护个人尊严的需要。
基于以上的需要,除了少数没有学习意愿者外,大部分的社会成员都在要求接受第二次教育的机会。因此,大部分进步的国家都为社会成员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发展新途径,提供新渠道。
3.建立回流教育(recunent education)体系。
众多离开学校,工作有成,再想回到学校就读的社会成员,常常求助无门。要求他们通过年轻朋友所需通过的入学考试,更是他们的心头重担。考试的目的应是肯定个人的成就,发展个人的潜能,而不是考出个人的缺陷,挫伤个人的学习动机。回流教育的目的就在使入学渠道多元化,使个人或家庭早日脱离升学主义的梦魇,让个人能在学习——工作——学习之间,走出快乐的康庄大道;而不要在狭窄的升学渠道中,制造无谓、孤寂、繁杂的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要为未来的社会与教育有一幅新的图像:它是一个人人在处处一辈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在这种社会中,结合正规学校、非正规教育机构、及非正式教育环境的终身教育体系明显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第五次的学习机会。回流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个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便捷的渠道再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升学主义的不当枷锁及长年累月为升学准备的测验煎熬将离我们而去!重要的是:徒有合理、进步的教育体系,不足以进行终身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显得特别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其他还有很多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渠道。在学习型社会中,考试、资格与文凭,虽然仍有价值,但是它们的价值渐失其绝对性,仅有相对的意义。在学习型社会中,一辈子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经验的创意过程,而不是充满压力的受教育过程。在学习型社会中,个人应该活得更积极、更客观、更前瞻、更健康。
▲以获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学习
人必须学习,学习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也是终身的活动。学习如同呼吸一样,是一种终身的活动,它意味着生命的存在。
终身学习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它有很多优点。
1.获取知识靠能力。
由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大学生毕业没两年,其所学知识就过时了一大半。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一劳永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运用知识靠能力。
知识是死的,只有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益。知识的获取、运用、创新均靠能力,无论从哪些方面看,能力都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而懂得如何学习,似乎比想象和知识都更重要。因为重视知识是对的,但是如果只重知识,则是对知识经济十分浅薄、十分可笑的误解。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看人们知识记忆量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寻找知识、重组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大多成功人士似乎都对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十分反感,实际上,他们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人攻击汽车大王福特是个“无知的人”,于是律师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问题来考问福特,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福特对此一无所知,可他却说:“我的办公室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
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而且是令人惊叹的加速变化。彼得·圣吉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未来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可是,学得再快,也没有知识更新快及时代变化快,如此而言,那么适合生存的根本应变之道是什么呢?
应万变的本领是什么?本领千千万万,简易而言,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根本的生存方式乃学习,学习的生存方式乃简易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下面举一个招聘的例子:一家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外企在北大招生。
这家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并不要求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有会计实务经验,而要求有较强的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公司解释道,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人才,这两项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在经理人员之眼中,英语、计算机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要学习这两项基本技巧,必须自身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把这作为选才的标准。这就说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他有没有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高速发展变化的21世纪的根本应变之道!
然而学习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旧知识的学习能力;一种是创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前者仅仅简单地继承过去自己已有的知识,而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既能够根据自己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两种学习能力最本质、最根本的区别便是以继承性学习的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为创新知识做准备,而学习知识,推动发展知识,还要依靠创新知识的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海尔集团的择业观是:善于总结。海尔所要的不是一个有多么丰富经验的人,而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转变为智慧。相反海尔认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学习技巧及综合的能力,即使现在没有经验,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会去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人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发展的速度会很快。
某知名企业老总也曾说过:“学历文凭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一个动态、实用的能力。”无论知识和技能及技术在当代是多么的新,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都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折旧得干干净净,然而,学习技巧是永远年轻的,它永远不会折旧。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种体制下走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求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法是别人指路自己走,而新的学习方法是自己开路自己走。”
▲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九大转变
  提倡终身学习以来,“学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地丰富、扩大。现在,“学习”这一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归纳起来,有九个方面:
1.在学习态度(认识)上,从过去被动的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
过去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包袱,为父母而学,为老师而学,为考试晋升而学,学习是被动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所以,学习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学习是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
2.在学习时间上,从过去阶段性的学校学习转变为贯穿人一生的终身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认为在学校里的学习才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晋升,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为了适应快速剧变的社会变化。未来不可知,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时间上具有终身性。
3.在学习内容上,从过去学科学技术为主逐步转变为对人文科学的学习为主。
过去由于物质匮乏、短缺,人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制造物质的硬件(科学技术)为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物质从短缺到相对过剩,人们的学习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逐步转向了关于人本身的学问,主要是了解人的体系、人的行为、人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相处以及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软科学(即人文科学)。这种人文科学是指个人和群体对于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以人性生产的产品和以人性需要的服务将受到欢迎。以人为本将成为一切发展的主旋律。
4.在学习重点上,从过去以学为重点转变为以习为重点。
过去的学习,偏重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偏重于理念的获得与理解,即偏重于脑力的活动,重点在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则偏重于知识的运用,偏重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偏重于演练,偏重于手的活动,偏重于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逐步提高,重点在习,习比学更重要。
5.在学习方法上,从过去记背为主转变为运用为主。
学习的方法大体上包括这样四种:书中学、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过去注重书中学,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理念的学习,考试的内容是看学生认识了多少字,背出了多少书,多者分数就高,少者分数就低,学习者只得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因为实践的体验,实务的经验尤为重要,实践才能增长才干。
6.在学习手段上,从过去静态、单元的为主转变为动态、多元的为主。
过去的学习手段是:书本、纸和笔,是静态的单一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手段除书本、纸和笔外,使用更多的是电视、电脑、多媒体等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手段。
7.在学习的对象上,从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团队学习为主。
过去学习好像是个人的事,与别人关系不大,学习以个人为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团队学习,如果个人智商都很高,为120,但团队整体的智商却只有62,那么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这个团队肯定要失败的。因而在今天,高素质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集思广益、配合默契的团队才能战胜对手,取得成功。
8.在学习形式上,从单一的正规学习形式为主转变为多种学习形式。
现在的学习形式,基本上有三种: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所谓“正规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所谓“非正规学习”,主要是指岗位学习、文件学习、听报告讲座、项目学习等,这种以单项为主的学习,有的还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习结业证书;所谓的“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股市沙龙、读书活动、聚会、跳舞、唱歌、打球、书法、绘画等等的学习。过去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的学历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性的学习转变成终身学习。学习除了正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往往是一种爱好学习,兴趣学习。这种爱好学习,兴趣学习往往贴近于人的个性,有利于个人潜能的自由发挥,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
9.在学习的评估上,从以分数为主转变为“绩效”为主。
过去评估学习的优劣,只注重分数,而忽视能力,忽视知识的应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评估学习既要看分数,更要看效果,所以用“绩效”二字。学习效果,主要是看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成果。小的如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论文等;大的如科学发现、新的创造、重大革新,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如果考试分数占绩效的40%的话,则创新成果应占绩效的60%。
▲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每个人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并发挥其功能。对于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八项具体的建议:
1.个人建立主动学习的意愿、态度及能力,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条件。
教育常以外在的压力,要求学生学习升学所需要的测验内容,相对忽略主动学习的动机与能力。结果,社会最畅销的书是教学辅导,学生及成年人有意接受再教育者,接触最多的不是他们喜爱的书或信息,而是为学习用的参考书。因此我们的社会亟待在校内及校外,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态度及能力。
2.个人应该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
目前知识膨胀的社会,各种出版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除了迅速出版的书刊以外,录像带、播音、电视、函授、参观、活动参与、计算机网络、光盘数据库等,都是大家学习的媒介与渠道。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完成以后,校内、各校区、各区域及世界各地紧密连接而成的信息网络,将使信息的传输、流通与交换,成为唾手可得的简单事情。在这样的社会中,选择单一渠道学习的人,容易闭塞与孤寂;熟悉多元学习渠道的人,则容易性格开放与快乐。
3.想要终身学习的人,就要掌握各种学习的机会。
当第二次教育的需要形成,而机会也存在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快踏出第一步。一次有名的演讲公告时,赶快空出时间准备听讲:需要学计算机的时候,千万不要嫌自己太老而不学;一次动人的音乐演奏,千万不要去省那可观的入场费;一次多年未完成的进修机会,千万不要丧失自己的斗志。掌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个人心灵的富有,将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4.从事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在国人的观念中,学习与获得学历或文凭几乎被画了等号:获得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也就被认为是较次要的事情。在终身学习的生涯中,学历与文凭已逐渐失去其绝对的价值,社会成员也会重新评量学历与文凭的真正功能。乐于从事学历与文凭以外的学习,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5.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前,一想到学习,就想到念书。一想到念书,就想到买书或借书,以致全家都是书,皓首穷经,而成为学者。家里的书如果不够,也要到图书馆查阅好久,才找到资料。终身学习时代的景象是:在很多大学中,教授与学生可以便捷地从宿舍或研究室查阅全部书目,可以利用电子邮件交换信息,可以和世界相同领域熟悉或不熟悉的学者笔谈。个人进入自动化的图书馆,等于进入了一个世界性的信息站;进入设备良好的视听中心,也可以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学习或相互讨论学习。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仍然是终身学习重要的一环,但是“书”仅是信息的一种,其他还有很多信息任人选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种环境中,具备部分器材如计算机,并有充分运用的能力是必备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书香社会已有新的意义。书香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古籍传扬芬芳,更可以经由现代科技提升人的生活境界与精神文明。
6.个人不仅要有迅速获得信息的习惯,更要有汇整与批判信息的习惯。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多,传输快,个人获得各种信息非常便捷。问题是各种信息全都成为思考与判断的素材,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现代信息与知识的“相对”价值,达到空前的地步。汇整与批判各类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现代社会的现象是:尽信信息不如没有信息。汇整与判断后,赋予信息新的意义,发现与发明新事物,并形成部分睿智,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掌控信息,而不应该被信息所迷惑,更不应该被信息所奴役!
7.终身学习的内涵是整体的,而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可以终身学习最明显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整体。用最简易的话说,终生学习的内涵可以包罗万象。终身学习、终身运动、终身反省应该是人生三宝。将终身学习的习惯,用诸终身运动,可以延年益寿。将终生学习的习惯,用诸终身反省,可以减少个人烦恼,促进祥和。大家都应该运用这人生三宝,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人类生命的活力。
8.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让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循环作用,相互回馈。
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源自一种理念,以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有成,更会加强这种理念,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当它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行为型态时,就是个人快乐的时候,也是社会进步的契机。
▲终身学习学什么
随着社区大学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业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这一种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形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做的。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对于专业智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智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智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智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所以,别急于发现你是谁,而该急于决定你想做谁。
——威廉·沃德
▲将精力聚焦目标
在利用时间的诸规律中,有一条聚焦原则。它告诉人们要依据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长目标,将我们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利益、愿望或是任务概括成明白的意图并且精准地表述出来,以及将我们的行动对准这些目标使其实现。然后集中精力,目标始终如一。这样,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会在聚焦效应之下形成突破性的能量。
一则寓言故事讲道: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唾骂。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选曾经在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关注想要的,一个是关注惧怕的。过去的几年里,也许同是儿时的伙伴、同在一所学校念书、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同在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发现儿时的伙伴、同学、战友、同事都变了,有的人变成了“佛像”石头,而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块石头。
我们期望自己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不管我们希望拥有财富、事业、快乐,还是期望别的什么东西,都要明确它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得到它?
我们将以何种态度和行动去得到它?
“人生教育之父”卡内基说:“我们不要看远方模糊的事情,要着手身边清晰的事物。”假设今天有人给我们一次机会,让选择五个我们想要的事物,而且都能让我们梦想成真,第一个想要的是什么?假如只要求选择一个,我们会做何选择呢?假如生命危在旦夕,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事情没有去做或者尚未完成?假如给我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发现了我们最想要的,就把它马上明确下来,明确就是力量。它会根植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让潜意识帮助我们达成所想要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能想到,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得到。
武侠小说家温瑞安说过,“真正高手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击。”而在生活中,真正的高手也会把集中精力作为一种明智的生活策略,所以,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把时间聚焦在自己的目标和想要的东西上,目标是有效时间管理的关键,目标对我们应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具有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列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做的事情,确定为每件事应该安排多少时间,然后根据事项的重要性来排序,做出自己的日程计划,对那些无助于我们实现目标和对我们实现目标影响不大的事项就可以安排到一天当中较靠后的时间段。
设定目标意味着展望未来,集中并投入我们所有的精力以达既定目的。目标即是努力结果的写照。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为了何种目标而做什么。有了目标才有挑战,才可唤起行动。若没有目标,每一个活动和工作结果既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缺乏一个评估的标准,就无从检验工作成绩。因此,目标就是检验工作成绩的尺度。如果没有目标,再好的工作方法也一钱不值,因为我们事先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我们要明确,要成就一件事情,一定要以目标为导向,才会把事情做好,把握现在,专注在今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好好把握。想要做一个工作高手,有两个关键:
第一就是工作表现,要有能力去完成工作,而非只强调其努力与否而已;
第二是重视结果,凡事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做出成果来。时间管理好,能让人更满足、更快乐、赚取更多的财富、自我价值亦更高。
1.一个人需要在三方面设定人生目标:
(1)个人和家庭:这是他生活的诱因;
(2)职业生涯和财务目标:这是他的方法;
(3)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这是他的成果。
2.制定人生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人生大目标并不一定要详细精确但必须明确。
一个猎人,当他面对树上的一群鸟时,如果说他能打下几只鸟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是向这群鸟射击,几只鸟的收获一定是猎人瞄准特定目标的结果。
所以,必须有个较明确的方向或大致程度,例如,立志做个卓越的科学家、立志做个大企业家或是立志做个改变世界的政治家等等。
(2)目标必须是长期的。
没有长期的目标,一个人也许就会被短期的种种挫折所击倒。设定了长期的目标后,起初不要试图去克服所有的阻碍。就像早上离家不可能等路口所有的交通灯都是绿色时才出门,他是一个一个地通过红绿灯,他不但能走到自己目力所及的地方,而且当到达那里时,他经常能见到更远的地方。
(3)目标一定要远大。
一旦一个人确定只走1公里路的目标,在走到还不到1公里时,便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因为反正快到目标了。然而,如果他的目标是要走10公里路,便会做好思想及其他一切必要的准备,并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一鼓作气走完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松懈一下自己。
3.一般人不愿为自己设定目标,通常有三个原因:
(1)恐惧:怕万一达不到目标而更令人沮丧;
(2)无此意愿:认为没有必要设定目标,每天过得好好的就可以了;
(3)误将行动当成就:每天忙来忙去,好像很有成就感,其实行动不等于成就,有结果才算有成就。
▲目标的分类
我们经常以时间的长短或目标为对象,将目标区分为几种类别。
1.以时间的长短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来区分,目标可分为以下三类:
(1)短期目标:这是指时间长度为三个月到半年的目标。例如,减轻体重、参加专业训练课程。
(2)中期目标:这是指时间长度为半年到3年~5年的目标。例如,读个学位、自己开设某个公司。
(3)人生目标:这是指时间长度为5年以上的长期目标。
以上三类目标中,最重要的是人生目标,因为它将引导我们一生的方向。其次是短期目标,因为我们对于三个月到半年的近期未来,比较容易作出接近事实的预测,也比较能掌握,进而促使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去达成。
2.以目标的对象分类
另一种更常用的目标分类方式,是以目标的对象来区分,其中最基本的有三类:健康目标、家庭目标和工作目标。
例如,C君,一位擅长写作的中年教授,目前的健康目标是“未来三个月内减去六公斤”,而家庭目标是“每天至少陪两岁半的女儿一小时”,工作目标则是“再花三个月的时间,写完一本教材参考书”。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
以下是以对象来区分各类目标的可能领域,可作为我们设定目标时的参考。
(1)健康目标:每天按时运动、培养一种新的运动、减轻体重、彻底治愈慢性病。
(2)家庭目标:配偶、子女、父母、亲戚。
(3)工作目标:升迁、业绩、考试资格(如高考、自考、成教考试、考研)、专业执照(如证券分析师、会计师)。
(4)财务目标:收入、储蓄、不动产投资、股票、住房、汽车。
(5)人际关系目标:同事、客户、朋友、同学、结交新朋友、化敌为友。
(6)学习成长目标:阅读、学习电脑软件(如视窗2000、Excel)、学习时间管理、听演讲、上图书馆、参加专业训练课程。
(7)娱乐目标:培养一种新的娱乐、度假、国外旅游方式。
(8)公益目标:参加赈灾救护、献血。
对任何人来说,在以上的目标中,都应以健康和家庭两项目标为先。健康和家庭是最基础的两项目标,只有这两项目标顺利达成,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他目标。
▲设定个人的人生目标
在设定“工作目标”时,每个人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通常是指终身的事业目标。这并非意味健康和家庭等目标不重要。健康的身体与幸福的家庭是人生的基石,人生目标必须建立在这两大基础之上。
1.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尽相同,别人的人生目标对自己不一定适用,即使伟大人物的目标也不见得对自己合适。并不是这些目标本身不值得追求,而是每个人对金钱、事业、社会地位、成就感的看法都不一样,别人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所要的。
许多人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专长及兴趣所在,往往会被周围人的观点、目标所迷惑,变得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结果定出来的目标不适合自己,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徒添沮丧。
人生的路是自己创造的,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地朝自己固有的方向前进,而不是流连于别人心中虚幻美丽的圣地或者顶峰。
所以,目标必须是针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值得追求,才最有可能达到,达到后才有成就感。
2.配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
在制定人生目标时,要问自己:“我最大的专长和兴趣是什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并配合自己的兴趣,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有人选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目标,无异于让一个科研工作者去卖茶叶蛋,“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这又谈何发挥、谈何成就?没有兴趣而硬性要求去做,就像“强扭的瓜,甜不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然后使其充分发挥。
一位李姓博士,他的专长是“做事讲究方法,善于规划与整理,具有说服力,从专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工业工程与管理”,此外,他对实务的应用比对理论的探讨有更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为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发展一套处理事情的有效方法,帮助个人或组织运用所发展出来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节省时间。”
事实上,每个人都极富潜力,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专长与兴趣,设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能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把握好目标的方向
设定好人生目标后,还必须决定通往人生目标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所谓的“中期目标”。
我们可以用“方向”这个简单、易解的名词,来取代时间长度不甚明确的“中期目标”。
方向好比指南针,工作得再快,再有效率,如果走错了方向,不但徒劳无功,而且浪费了无法弥补的时间。全球畅销书《与成功有约》作者史蒂芬·柯维说:“我们辛辛苦苦一级一级爬上成功的阶梯,没想到爬到顶端才发现梯子摆错了方向。”这真是一语道破了方向的重要。
王君20岁中专毕业,开始服兵役,就经常思考自己以后的方向。由于王君担任的是财务工作,所以每个月只有发饷的那段时间比较忙碌,其余的时间可自行运用。
原先王君计划准备高考,以便退伍后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一天,当王君与其导师谈话时,导师说:“以你的情况,直接出国跳读研究所应是最适合你的方向。”在仔细考虑了几个星期,并得到家人的支持后,王君决定将所购买的用以准备高考的书籍全部束之高阁,专心准备考托福。同时也准备了工科研究所所需的GRE和商科的GMAT。在退伍前夕,王君三个考试都顺利高分通过,并获得多所美国大学研究所的入学许可。
王君出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自行开设翻译社,也同时开始申请美国学校的博士班。这时,王君中专的同班同学们正好补习完,准备考技术学院的两年制大学部。如果顺利的话,他们需要花两年的时间读完大学;更顺利的话,需要再花两年的时间读研究所。因此,以时间来说,王君已经比他的同学快了四年。
这里想强调的是,王君不见得比他的同学聪明或是经济情况好,只是他所走的“方向”和他们不同而已。如果他们和王君走同样的路,大多数也会节省四年的时间。
回国一年后,王君顺利申请到美国博士班的全额奖学金,又再次赴美开始另一阶段的求学过程。
▲逐个击破各项具体目标
一个人的成就最主要在于——是否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正确、具体可行且适合自己的各项目标。
事实上,一个人在半年后的成就,是完全可以预知的,因为他只是达到他的目标而已。可是如果所设定的目标,与人生目标并不相关,那么一生仍然不可能有所成就。
耶鲁大学的目标设定有如下七个步骤:
1.先拟出个人期望达到的目标;
2.列出好处:达到这个目标有何好处?例如自己有一个目标想买房子,列出买房子对自己有哪些好处;
3.列出可能的障碍点:要达到此目标的障碍,可能是钱不够、能力不够等,一一列举;
4.列出所需资讯:思索需要哪些知识、协助、训练等;
5.列出寻求支持的对象:一般而言,很难靠自己一个人即能达到目标,所以应将寻求支持的对象一并举出;
6.制定行动计划:一定要有一个可行的行动计划;
7.制定达成目标的期限。
这样的目标设定十分科学、细致,并且对目标的达到较为有效。
这里我们还需要再强调如下几点:
目标必须是正确、适合自己的。
没有比错误的目标更浪费时间的了!不是吗?
1.是否曾经努力学习一套电脑软件,并参加了该软件的训练课程,结果发觉在工作上完全派不上用场?
2.是否曾经认真阅读了好几本书,读完后才发觉这些书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
3.是否曾经一时兴起,自己开过服装店、花店或餐厅,但是经营了几个月后,发觉自己并不喜欢这工作,而关门大吉?
4.是否曾经努力赚钱买车,买了后才发觉没地方停车,结果还是搭公车上班?
要节省时间,就要仔细思考目标是否正确、有意义,这样才不至于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
正确目标另一层面的含义,是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些人很努力工作,所设定的目标也往往顺利达到,可是一生并没有什么成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所设定的目标对人生目标的达到,并没有太大或直接的帮助。因此,设定目标时要考虑该目标是否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达到有贡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目标就不是自己的正确目标,也就不值得花时间去努力了。
1.目标要具体、适度
例如:“我想要在半年内升为副教授”或“今天下午我要完成演讲稿”。
而像那种“争取在工作上跨上一个台阶”之类的空洞的目标是坚决不应提倡的。空洞、不具体的目标容易使人有松懈的借口,不利于目标的执行,对个人的生活改变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目标也不是越具体越好。如果规定自己某时刻到另一时刻必须要做完某件事,那未免有些被动,为了定目标而定目标,结果往往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干扰而达不到预期计划,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和不良情绪,影响下一个目标的完成。
因而,制定目标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到具体、适度,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积极性,顺利完成目标。
晓雯是地方报纸的专栏作家,专门报道事件内幕,薪水很高。朋友都觉得她很幸运,然而她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成功。为什么?因为她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她喜欢帮助别人,她需要帮助别人。写这种专栏不但不能满足她帮助人的欲望,反而令她有“剥削”别人的感觉。也许别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然而晓雯有不好的感觉,她根本不喜欢写这种专栏。
成功不成功,其实标准很多。它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愿望。只有个人所完成的事情和他的价值观相符,才会感觉到目标制定的正确性,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2.写下个人的目标
为了清楚自己各方面的目标,应该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人独处,让自己冷静思考自己的各项目标,然后将目标具体地写在随身携带的记事簿上。这样做可以让自己随时参考,并加以检查、修正。
虽然很多人也曾经思考过他们的目标,但很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将他们的目标写下来,只是在脑海里反复思考。然而,想法稍纵即逝,隔天也许就不记得了,即使记住也可能不够完整。所以对于自己目标这么重要的事,一定要写在记事簿上,这样,才能不断加深对目标的印象,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更自觉地向目标迈进。
3.不时思考、检查目标
高瞻远瞩的人必定经常“思考与检查自己的目标”。如果每天忙着处理一大堆琐事,而没有时间做这方面的思考,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思考、检查自己的目标是极有必要,也极有效果的。
每天不时想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保持高昂的士气,并培养积极的心态。不必特别安排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可利用等人的空当,或者利用洗澡与睡前的时间思考。
有的人喜欢每天早上重写一遍自己的目标,每天晚上审查这些目标,让心里感到每天都有成就和进步,并可以在目标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时鞭策、提醒自己。
4.寻求良师益友的建议
对于个人目标的决定,“良师”的指点和“益友”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19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据统计,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半数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这些跟获奖者学习过的人,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的获奖时间,大约提前7年。当然,并不是高徒全部出自名师之手,但重视名师指点是节约时间、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良师或益友也许是我们的亲人、老师、长辈或朋友,不论他们是谁,他们应是那些最了解自己或是许多方面都值得学习的人。由于他们阅历丰富,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因此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相关资讯、客观的见解和比较合理的建议,这是自己进行正确的人生设计的捷径。
当自己方向未明、犹豫或彷徨时,就应该将自己的目标告诉他们,寻求他们的协助,多听他们的意见,然后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当自己要决定某个目标的时候,可以将想法和太太讨论,也可以向同事诉说。当自己这样做时,会感到自己有些压力,驱使自己努力达到。
另一方面,当自己表达的同时,会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并借此整理、修正自己的目标,使目标更周全、更具可行性。当然,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他们也经常会提供一些中肯、有建设性的意见。
3.要定下目标完成的期限或时间
没有期限或时间的目标,不会给人丝毫的压力,这和设不设定目标没有两样!因此:
(1)“我要学习视窗软件Word”要改为“我要在未来一个月内,熟悉视窗软件Word,并用以处理日常文书工作”。
(2)“我要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要改为“我这个月要读两本管理方面的书。”
(3)“我要自己开家顾问公司”要改为“我要在未来的三年内,自己开家顾问公司”。
定下完成期限不但更具体,而且会产生适当的压力,鞭策自己去实践。
有些目标是长期性的,并没有所谓的完成期限,对于这类目标则应定下“时间”。例如:
“我要陪太太、小孩一起散步”要改为“我要每天晚上和太太、小孩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步、聊天、嬉戏一小时”。
只有可衡量的目标,才具有实际效力。
  “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
——巴乌斯托夫斯基
▲学习往往以记忆论成败
我们总想尽量把许多知识都学到手。在古代,人类知识的绝对量并不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及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些天才们不仅具备一个领域的知识,而且几乎具有所有领域的知识,所以才能得心应手地在一切领域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是,当代一切知识的发展,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人即使要攀登某一科学领域的顶峰,也几乎需要用尽毕生的精力。所以在一生里想要获得一切知识,从物理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我们人类没有必要变成百科全书或辞典。”出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毫不为怪的。事实上,只要手头有百科全书或辞典,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查阅的办法找到需要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大量信息的存储或处理,都是用电子计算机高速地进行的。由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许多人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所以“把繁杂的记忆全部交给电子计算机承担,让人们去做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
就计算机而言,我们个人利用起来虽然还有些困难,但是,更先进的记忆工具已陆续发展起来。现在能利用的记忆工具有:照相机、放映机、拷贝、录音机、电视机等等。它们的性能在年年发展。从只能拍摄单张照片的照相机,到连续映像的放映机,都能为人类记忆服务,而且正在迅猛发展。拷贝和录音机已被广泛利用。过去只有在研究所等特殊单位使用的计算机,现在已相当普及。
然而,这些工具能否完全代替我们的记忆呢?回答是:“不能。”我们人类所具备的记忆能力如同过去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比如,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要经常不断地结交朋友。这时,我们既不能一张一张地照相,又不能把每个人的名字、特征都输入计算机,即使计算机能把这些记忆下来,当我们与某人再相见时,计算机也不可能恰恰带在身边。何况单凭计算机记住的朋友也决不能保持朋友的情意。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依然是以感情与心灵上的相互交流为基础的。
在实践中,我们的记忆能力是无可比拟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依靠词典和计算机去找出答案来,不但过于费事,耗去许多时间,效率也会显著下降。再者,每一个观念都是由许多记忆信息重新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记忆,观念不可能产生出来,学习更是无法进行。
记忆是学习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学习浪潮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更不用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大展神威,独占鳌头。
人类所具有的记忆力在生物界中可以说是最出色的。正因为人类有了如此独特的记忆能力,才逐步建立了现代的文明社会。
在未开化地区的部族里,酋长和祈祷师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超人的智力。每当部族遭遇到各种灾难时,他们就能告知人们适当的处置方法,并组织起本部族的全体成员共同行动。他们之所以受到整个部族的尊敬,是由于他们牢记着祖先传授给他们的各种知识,他们所具有的卓越记忆力,被人们认为像“神灵”那样,维持着部族的生存。
同时,世界上存在着为数甚多的宗教,那些成为教主、佛祖的人物是与众不同的。他们能指示人们的思想,从而获得了众人的信赖。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博学超群,通晓各种事物,洞察一切,具有远见卓识。显然,这一切都是与他们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分不开的。
不仅宗教界如此,在政治界,具有出色记忆力的人也是为数甚多的。日本飞鸟时代的德圣太子抑制了贵族势力,确立了天皇权力的政治制度,并制定了17条宪法,而且还编纂了许多史书。因此,他的功德至今被人们传颂。据说,他能同时倾听10个人的申诉,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恰当的判断。由此看来,他的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
关于拿破仑,也流传着不少轶闻。传说他能记住自己部下所有军人的面容和姓名,并且比任何人都能清楚地记住正在战斗的部队的移动和位置。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他每天睡眠只有3个小时。他所具有的超人记忆力可以说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产生的结果。
英国哲学家米尔,10岁以前就已掌握了几国语言。发掘出特洛伊遗址的修里曼,幼儿时就能背诵父母教授的霍梅罗斯的诗篇。长大成人以后,他只需几个月就能掌握一门外语。盲人学者高保己一,据说能把相当于几十册大词典上的知识完全记忆在脑子里,并且还能背诵出许多围棋、象棋的棋谱。在那些实业家、名人和学者们当中,具有卓越记忆力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若要想在各自岗位上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强记忆是重要的方法。良好的记忆力,是学习和未来飞跃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住重要的
一个人在能够或者是最佳学习年龄中需要记忆的知识信息相当繁杂,而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一切都牢牢记住,这就需要有重点的记忆、挑关键的记忆。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应用了许多可靠的记忆工具与手段,如书籍档案资料、笔记、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它们可以把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信息详尽地记录下来,在需要时随时再现。这就使人们无需把学过的所有知识信息一字不差地背诵记忆下来,只需要重点记忆。记忆其中要点即可。
1921年春,爱因斯坦携妻子到美国为犹太族青年创办一所大学募捐。当时有美国记者来见他,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您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吗?”“太阳的时空弯曲有多大吗?”等等,有的干脆直截了当地问他:“你认为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枯燥内容?”爱因斯坦知道这些人在考查自己的记忆力,于是很愉快地回答道:“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查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硬记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那些东西。”接着他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对于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就非常不满意,譬如硬要学生死记那些事件、人名、公式等,其实要想知道那些东西,从书本上是可以翻到的,根本不用上什么大学。”
不搞包罗万象的死缠乱打,只做重点记忆,这是许多学者、科学家的共同主张。巴乌斯托夫斯基有句名言:“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所谓“筛”,就是分清主次分清重点、难点,记忆主要的东西,记忆重要的事物,而对于次要的东西、不重要的事则不必花费时间去记忆。
▲任何人都能提高记忆力
通常,我们在学校和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或听到及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到后来往往不能完整无缺地回忆出来;前一天和许多人会面的情形或学习的各种知识,到第二天往往也只能想起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就有人认为我们头脑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当存入某种程度信息后,超过容量限度的信息,就像水从玻璃杯溢出来那样,不能再被存入大脑中。于是,有人会产生“我脑子笨,简直没有办法呀!”等那种认为记忆的量少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可是,根据美国阿诺欣教授和劳森贝克教授等对记忆量的研究结果可知,我们的大脑几乎能把进来的全部信息存储下来,它具有极其充分的容量。
据劳森贝克教授的计算,让人脑每秒钟都接收10个新信息,即使这样继续一生,也还有存储其他事物的余地。人脑是不会出现像“由于饮食过了度,再也吃不进任何东西了”那种情形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去记忆任何想要记住的事物。
世界上常常出现一些记忆力特别强的人物,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证实了“人脑可以存储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这一说法。
在舞台上表演记忆术的人之中,竟有人能把平均每隔2秒内得到的一个前后没有联系的新信息,全部正确地记住和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并且他还声称,只要知道了记忆的方法,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另外,有一个以“保持完整的记忆”著称的俄国人,关于他那记忆力的优越程度有过如下一个插曲:据说他在讲完了15年前某日发生的一件事后,还问道:“需要说出当时的详细时刻吗?”
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教授对他进行了数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他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普通人并没有差异,他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原来是由于他在幼年时就自然地掌握了记忆身边发生事情的方法所致。
把整个脑器官都充分利用起来的人是没有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脑力,可以说只占全部脑机能的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所谓“记忆法”,也只是为了把这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变成“之二”而已。所以只要有意识的,人为的训练大脑,如果能保持连续,理所当然,是可以防止脑子老化的。
因此对于我们能否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这个问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任何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它系统地交织在一起,一定会有很强的记忆力。而一本讨论记忆力的书,也许能帮助记忆力差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才能。
“我必须记住”,“我能记住”,这样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当女主人公朱莉安受人之托传送一封长信时,为了防止中途出事,而将全文默记在心。托信的人问她:“你真能完全记住?”她答道:“只要我不怕忘记,就记得住。”强制性和方法对头,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地说,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为人提供诀窍,使人能够把学习工作中和社会生活中想记住的一切记住,二是增强人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分类的能力,把想记住的都不甚费力地留在脑子里。
▲与遗忘作斗争——进行重复记忆
人脑所记忆的东西,会被逐渐淡忘。记忆得越肤浅,淡忘得越快;记忆得越深刻,淡忘得越慢。“重复是学习之母”,记忆是在反复中进行的,重复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重复学习不仅有修补、巩固记忆的作用,还可以加深理解。
1.重复就像记忆的发动机
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得住并能再现的认识活动。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四个方面。记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每周一歌或电视剧插曲,刚听第一遍时感到陌生,然而一周下来,便基本会唱了。刚接受新知识时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这就像没有闸的汽车,一直爬到坡顶才能站稳,半坡上熄火就容易溜下来。重复好像发动机,应该把记忆的载重车推上有利于保持信息的“坡顶”再暂告歇息。
(1)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强化识记和保持的思维工具。
衡量一个人记忆的好坏有四个指标:
①记忆的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
②记忆的持久性,指记住的东西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记忆的正确性,指记忆的东西准确地再现出来。
④记忆的备用性,能够把记忆中所保持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再现出来。要做到识记和保持,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
(2)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从识记和保持到再现和再认的桥梁。
记忆是科学创造的重要心理条件。前人的经验是前人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又是后人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科学工作者博学多识、博闻强记,才能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创造方向。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爆炸”与知识老化加快,知识更新迅速,这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吸取最新科学成果,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创造。可见,重复记忆思维方法不仅促进人们记忆和保持记忆,而且是人们很快再现和再认识(再创造)的桥梁和纽带。
(3)重复记忆思维是增强记忆力的助手。
要使书中的知识活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从记忆入手。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本和书上作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的记忆。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操作。你要每天找点东西给记忆记忆,因为你愈是多给它记,它便愈能诚实地记住;你愈少给,它便记得愈不诚实。”人脑需要不断训练,大脑越用越灵,谁不长期训练大脑,就会变得迟钝、健忘。这充分说明,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提高记忆,增强记忆力,锻炼记忆力,发展记忆力的最诚实的朋友和助手。
2.重复记忆是与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记忆的大敌,它使记忆痕迹逐渐淡漠甚至消失。通过重复则可以加强大脑皮层的痕迹,从而达到加深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修补巩固记忆的目的。如果学习、记忆的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可以使学习过的内容经久不忘。很多知识在初学的时候,难免不深刻、不全面,把握不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往后,随着学习的内容增多,通过重复就可以把前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就理解得更透彻了。
重复与淡忘的关系:一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二是遗忘的速度并不简单地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而是先快后慢。淡忘与时间有关。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十年内不与任何同学来往,他会把许多同学的名字忘掉。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在五年之内不读书、不看报、不写字,便会提笔忘字。
采用重复记忆方法时要科学地安排重复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一般说来,对于复杂难记的内容,重复次数要多些。重复最好在记忆将要消失的时候进行,且重复间隔时间由短渐长,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记忆的第二天,遗忘率最高,50%左右,也就是第二天一个人可能会忘记他所记忆的50%,第三天30%左右,第四天10%左右。
由此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
  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针对这点,我们可以:每天在记忆新东西前,先重复记忆昨天的知识点(大概花半小时左右)和前天、前前天的知识点(各花10分钟左右。其实是认真的浏览一遍)。这样,每天的知识点就在以后的三天内被重复记忆。(在笔记本上标上学习的日期)在周末还可以把上周的知识点也快速地浏览一遍。我们会发现这个方法特别奏效,知识点都能牢牢记住,一个月前记忆的东西现在脑海中还十分清晰。每天所花时间也不很多,只是有点麻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习惯。如果这个方法在时间的分配上还不怎么合理,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
3.重复的方法
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喜欢搞临阵磨枪,这样突击学习的知识多达不到永久记忆的目的,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就像狗熊掰棒子,虽然掰得很多,但最后所剩无几。科学的做法是:对于基础性的、必须内储的知识,尽量早日融会贯通,并适时安排复习;对临时应付性的、没有必要长期内储的知识搞临阵磨枪。
还有许多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有一种惰性,知新时便忘记了温故;复习某一门课程时,便把其他课程忘在一边。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这是因为,当他们专注于复习或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其他课程的内容因搁置太久而几乎忘光了,再复习时不免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适时安排复习,则既省时又省力。复习就像打扫覆在记忆上的灰尘一样,灰尘很少时,一吹即掉;灰尘很多时,虽用水洗也难见本色。
科学的做法是:
各科知识学习齐头并进,复习也齐头并进。在复习时,第一遍先粗线条地记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系统归纳,使之网络化,并记忆在头脑里;第二遍做书中的例题,做完后与书上的题相对照,力争“一步不少,一字不落”;第三遍做书上的习题,达到一看即懂的程度。此后,再去选做一些参考书上的习题。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高记忆力,而受益匪浅。
▲集中记忆
在记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记忆,二是分散记忆。从内容上讲,集中相当于整体,分散相当于分段;从时间上讲,集中是连续的长时间记忆,分散是将时间分段记忆。
1.集中记忆的两个含义。
(1)将学习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记忆材料。
【实验支持】心理学者做了很多实验,证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记忆方法有优越性。在一次实验里,让一个学生记50个数字,学习的次数不一样。在重复1到4次的情况下,能记住的数量不多,可是一超过4次,能记住的数字量就急剧上升。在重复7次以后,就能基本上记住所有的数字了。这个实验说明,记忆一个较长的材料总是需要一定遍数的。重复7次对记忆50个数字最合适。
人们还发现,重复7次也是记忆外文单词的最佳次数。记忆汉字的最佳重复遍数,读是15次,写则是10次。
(2)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例如,要重复6遍才能全部记住30个外文单词,将这时的学习程度定为100%。如果学到100%时就立即停止,虽然当时是全部学会了,但却不巩固,很容易遗忘。这时如果继续学习下去,就叫做过度学习。一般来说,为了牢牢记住学习的内容,任何学习都应该过度学习。过度的程度在50%~100%之间时,学习效果最佳。
【实验支持】有人对小学生记忆生字的抄写遍数进行实验。同样一些生字,A组抄5遍,B组抄10遍,C组抄15遍,D组抄30遍。7天以后测查,B组和D组成绩最好,48天后测查,B组最好,而且明显超过D组。这说明,B组抄写10遍的效果最佳。C组抄15遍,D组抄30遍是多余的,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好。这说明集中次数过多反而不利于记忆。
2.运用集中记忆法注意两点。
(1)根据这些原理,学习和记忆时,切莫像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一带而过,也不要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而应将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相对集中,并适当地过度学习。为此,首先应该知道对于个人所记忆的材料来说,集中学习多长时间最好。当然,要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记忆不同的材料,最佳遍数不同,人与人之间也有个别差异。一般来说,小学生30分钟~40分钟,中学生1小时,大学生90分钟比较适宜。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以不产生过分疲劳、学习效果最佳为衡量标准,确定自己的集中记忆时间寻找这个最佳遍数,既要根据理论,也要根据个人经验。
(2)为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避免打断思路,在集中精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可暂时采取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绝与外界的交往,进行高效率的集中学习,突破某些学习内容,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但这种方法不易用得过多,不能只张不弛,如果违反劳逸结合的规律,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3.集中记忆法比较适合英语学习。
目前十分流行的英语三位一体法即用集中学习法。它将英语学习过程分为:集中记忆识词,集中记忆语法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
(1)集中记忆识词。
它要求读者立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词汇。这样可以打破单元界限,变分散为集中,把书上所要学的单词集中起来。按读音规则以单元音、双元音和音节以重读元音为主的顺序,依次排列,集中学习,短期突击;借助单词之间发音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等方面的联系强化记忆;用图像、实物、谐音串成句子,编成短文等手段加深记忆。这样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可以较快地学到大量的词汇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学得轻松愉快。
集中识词是一个强化过程,它集中材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一切手段和方法,创造一个强化的环境氛围;注重全方位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利用反复循环法,效果非常明显。
(2)集中记忆语法。
针对常规学习中语法点过于分散而不系统的问题,遵循相对集中,反复巩固的原则,把语法按其在学习内容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采用超前集中,随机集中和综合集中三种形式学习。超前集中是把有规律的、重要的、常见的语法现象简明扼要地提前预习;随机集中是在消化吸收超前集中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语法的内在规律,根据某些特殊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系统学习语法;综合集中是有机地将已教过的语法知识进行提炼、深化,并针对疑难点重点突破,从中发现规律,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集中语法教学正是力求在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发现普遍规律,又揭示特殊规律,使语法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集中语法学习使读者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扫除自己的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集中学习语法,尽力使学生较早地对英语语法概貌有所了解。
(3)最后在综合实践中,英语自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分散记忆
1.分散记忆法的优势。
分散记忆法,是把较长、较复杂的学习材料分成几段加以记忆,中间穿插以休息或其他活动,来加强记忆的方法。
集中记忆有它一定的优越性,但集中记忆指的是在一段较短时间内或对于记忆容量不大的材料应采取的方法。如果学习时间较长,或要记忆的材料容量较大,就应采取分散记忆法。例如,连续学习4小时,不如每学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或者把这4小时分开来每天学习一小时。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四年级学生反复读一首长诗,直到逐字逐句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取分散记忆法。结果表明,第一组集中记忆,需要阅读18次才能熟练地背诵,而第二组平均读7次~8次就够了。
【实验支持】一位心理学家还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两组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读历史和经济学方面的材料,第一组是一天读5遍,第二组则采用分散法,每天读一遍,连续读五天。结果,两组读完材料后马上测查,成绩差不多,但两星期后和一月后又测查,第二组成绩比第一组好得多:第一组只能记住全部材料的十分之一,第二组则能记住约三分之一,比第一组多两倍。
因此,记忆比较长的材料,或者记忆材料的难度比较大的时候,分散记忆的效果比集中记忆的效果好。采用分散记忆法,不仅记忆的速度快,而且出现的错误也少。上面实验中,在集中学习条件下,复测时每人平均出现9个错误,而在分散学习条件下的错误只有4个。这是因为:
(1)在分散学习中,中间的休息时间可对刚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从而提高了记忆效果,分散学习可避免因学习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兴趣降低和注意力减弱;
(2)分散学习还可以避免前后学习材料的互相干扰。在分散记忆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2.高效运用分散记忆的注意事项。
分散复习要注意时间间隔:请记住:当天新课当天复习效果较佳,然后每周、一个月、两个月、一学期各系统复习一次,就能牢固掌握。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注意以下三点可以更好地发挥分散复习的长处:
(1)分散复习要有一定的前提。时间有限,不能将时间分得太细,间隔太长,最好将分散与集中结合起来;
(2)时间不可过于分散,注意贯彻及时复习的原则。各次学习之间的间隔不能太短;这样会产生相互影响。但也不应过长。如果下次学习时,已把上次的材料全部忘记,就说明间隔时间过长,应该适当给予调整。
(3)一般来讲,纯记忆性材料分散法效果较好,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采用此法较为适宜。对于一些繁多,但必须直接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各个突破、分散记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增强记忆的效果。把比较复杂难以记忆的基础知识分解为几个层次,由点到面,由主干到支干的过程,然后把每个层次的要点再分别联结起来。这样,再复杂再难的问题也就可以记忆了。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集中记忆法与分散记忆法的优劣与所记材料的长度、难度有关。系统性较强的材料,如论述题,适于集中记忆;而记忆性较强又比较零散的内容则适于分散记忆,如英文单词、人名地名、时间年代等。可以将分散——集中与分段——整体交叉组合,采用“时间集中——内容分段”或“时间分散——内容整体”的匹配方式。
此外还有分段与整体相结合的记忆方法,称为“渐进分段记忆法”,在分段的同时进行区域集中,几小段合成一大段。这种方法既便于分段记忆,各个击破,又利于加强各段材料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同时既适合于集中学习,也适合于分散学习。不论哪门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在总复习时,除了对知识进行网络化归纳外(整体),还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某些知识进行归纳(部分)。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理,对增强学习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是相对的,不能一般地说两种方法哪种优,哪种劣。应该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记忆材料的容量、性质、特点、难度以及各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各人的记忆方法。
按时间选择分散还是集中,可以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在记忆方法的运用中,要根据学习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时间。也就是对时间进行目标管理,严格地计划,合理地运筹。一天的时间要学习什么,什么时间用来学习都要先考虑在精力最充沛、最旺盛,智力活动最佳,注意力最集中的那段时间里,安排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或者比较难的学习内容,采用集中学习记忆法。
人的智力活动最佳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在早晨,有的人在下午,而有的人却在晚上。学习时,要把最重要、最关键的识记材料,安排在每天的最佳用脑时间里去进行,就能保证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比较容易、轻松地获得清晰完整的记忆效果,这时用集中记忆法。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比较零散容易的学习内容放在精力较差的那段时间去完成,这时用分散记忆法。在人的精力已经消耗很多之后,从心理上会产生停止工作的念头,而有趣的学习内容又会激发起人学习下去的热情。所以,每个学习者一定要摸清自己学习的最佳时间规律,以便科学地运筹时间。
重点运筹法抓住这些规律,科学运筹时间,既可做到不慌不乱,井井有条,保持学习的稳定性,又能养成良好习惯,保证记忆效果。
▲过度学习强化记忆
当我们在学习中记住了预定内容后,为更好地巩固记忆而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记忆方法叫做“过度学习记忆法”。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则比恰能成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过度学习法的精神实质可能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会。所谓过度学习不要误解为“过分学习”或“疲劳学习”,它是指把练习进行得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其目的是要强化记忆。
强化记忆,即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虑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一次严肃的考试,学生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间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戈尼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想让大脑对要记的东西产生刺激,记得更牢固,在学习上就可采取过度学习记忆法。如读十遍刚好把教材记住,若就此停止,不再练习,可能很快就会忘掉。为了使记忆能保持久远,应再多加练习,这多加的学习称为“过度学习”。如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学会之后,必须再不断的练习,直到熟练,以后就是多年不骑也不会忘掉。信息经过一定通路进入大脑,并按照一定的神经元回路不断重复回转,这一状态还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巩固。因此,建议读者在学习中,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相对集中,并适当地运用过度学习的办法。否则记忆的内容很容易遗忘。集中的学习时间,少年以30分钟~40分钟为宜,青年以50分钟~100分钟为宜。如熟读一篇文章,读到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便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称之为“适足”,以后再接着读便是过度学习。
  【实验支持】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列出几组16个无意义音节,到刚好能背诵之后,有一组无意义音节他又再多读了8次,有一组再多读了16次,直至最多读了64次,间隔24小时后,艾宾浩斯再复习了这些音节直至能背诵为止。结果发现,保持的百分比几乎与他学习时能够背诵后所多读的次数相当,即多读8次,就能多保持8%,读24次则多保持23%,超读64次的则多保持64%,并且这个数字成了“极限”。也就是说,过度学习能提高记忆的保持量(记住量),记住量的多少与超额学习的遍数(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所以当我们在对复习材料刚达到能背诵的程度后,请不要马上停下来或转移记忆对象,应继续多读几遍。这样有利于记忆的巩固,提高复习效率。
1.“过度学习”的“度”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已经了解到过度学习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保持量,过度学习次数与保持成正比,即复习次数愈多,记忆保持率愈高。但过度学习的遍数太多了,超过范围,则会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那不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这就涉及到过度学习以多少为宜的问题。实验证明,假如以数字100表示为适足,即刚好能背诵时所花时间,则过度学习在100~150之间的最为经济,150~200的学习不够合算,150是最佳时间或次数。虽然保持量总体会增多,但得不偿失。因此,过度记忆法不是没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适足”的时间或次数则效果不够显著;过多的过度会使人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相信通过以上内容的阅读,我们一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吧?
2.过度学习应用技巧
由于过度学习记忆是一种机械记忆,一般用于对材料的复习。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记住那些不易记住而又必须记住的材料。其主要特点是反复记忆,舍得下工夫,还需要注意掌握一些记忆的基本技巧。我们可以:
(1)闭上眼睛想。
这是一种记忆与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环节,记是贮存信息的过程,忆是提取信息的过程。有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喜欢抱着书本背个不停,这好不好呢?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不好,但最好的方法是记忆和回忆、反思相结合。因为回忆可以检测出我们哪些东西已经记住了,哪些东西还没有记住,增加记忆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回忆要比记忆的速度快很多,也有利于知识的提取训练,使知识的贮存和提出两个环节都变得流畅!读完一课或一本书以后,为了加深记忆,闭上眼睛,借助于回想来强化记忆。闭上眼睛可以断绝外界的种种视觉刺激,使思维高度集中。这时,可以尽快地回忆。如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在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把一个个场景、画面或数字、单词再现出来,比以后再找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2)拿起笔来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在写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对你所记忆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思考,印象就更加深刻。
(3)讲给别人听。
讲的途径有多种:回答问题是讲;同学间相互提问回答也是讲。这样有助于促进思维的敏捷和连贯,从而加深记忆。
▲重要材料在开始和结束时记忆
有句谚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虽然和记忆没有什么关系,可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事物给人的首次印象在人对事物的认识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同样,第一次的记忆,对以后记忆保持的长短,深刻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心理学家比萨斯在其著作中指出的:“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看来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强度、精度、深度、广度等就可以提高识记的效率。
1.重视头尾记忆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在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给别人的印象分往往决定了自己以后和他的关系。还有比如当我们背了大量的英语单词后,能回想起来的,大概也就是开始的和最后的几个。中间的部分差不多都已经遗忘了,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前后识记的内容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记忆效果。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住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前摄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邴表示)。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
【实验支持】美国心理学家何蒲兰德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十二个单词排成一行,让别人来记忆。试验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人会记错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从第三个词开始,错误渐多,第七、第八个词错误最高,往后,错误逐渐减少。第十二个词的正确率和第二个词一样高。类似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运用重视头尾记忆法的技巧
懂得了记忆材料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影响的规律之后,我们在记忆学习中就应尽量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记忆的影响。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
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这样大家对你想说的内容就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化整为零,增加头尾,也是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好方法。
一次连续记忆大量知识以致知识相互“打架”,彼此干扰。若将记忆的大量材料,分成小段记忆,记忆一部分,巩固一部分,则每段都有开头与结尾。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有休息时间,或记忆与非记忆交错进行,这样也增加了记忆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的次数。记忆的头或尾中,无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记忆效果好。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
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把难度较大的材料放在学习的开头与结尾,也是避开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改进记忆效果的良策。
(5)合理安排时间。
早晨醒来后抓紧时间学习,记忆效果好。因为经一夜休息的大脑空空的,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临睡前把笔记读一遍或闭目回忆一遍当天所学的内容,效果不错。
我们要充分利用早晚这两段“黄金时间”。头天晚上临睡前记忆的材料,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便复习一遍,效果会更好些。可以利用它们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者,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分钟~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人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3.头尾记忆法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两点
(1)在需要较长时间的记忆过程中同样可以适用。
如果记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要注意不能忽视尾的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论我们以前曾经把要记忆的内容背得有多么的熟练,在最后要用到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复习。在参加考试或是考核之前适当地回顾对记忆的重新强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
(2)重视头尾记忆是用来提醒读者不要忘记了头和尾在加强记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它来使印象深刻。重视头尾记忆,并不意味就可以丢弃中间的部分。正相反,由于中间部分容易忘记,我们才采取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增加头尾的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缩短、很难分段的记忆资料,此时的“照顾两侧,强化中间”的策略的应用就极为重要了。
▲交叉学习提高记忆力
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对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轮流交替地进行记忆,就是交叉记忆法。
长时间记忆同一种知识大脑容易疲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变换工作就等于休息。”
实验证明,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刺激脑神经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相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而疲劳。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学习一个小时左右,最好放松几分钟:站起来走走,到室外转转,然后换另外一种性质的学习材料。这样有助于“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能消除抑制,增进大脑工作效率。
很多成功人士就利用这种方法。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穿插演算高等数学,有时到室外去散步。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在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门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宝贵的头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
看似好像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在实际中,却有好多学生因为不了解间隔交替记忆法的好处,下课不出屋,抓紧做习题,这样做似乎是充分利用了时间,可是继续学下一课时,精力就不那么充沛了。或是在考前埋头苦读,死抠一门,弄得疲惫不堪,舍不得时时站起来活动活动,结果时间利用了,效果却不理想。
1.长时间记忆一种知识内容会相互干扰
长时间记忆一种知识,除了大脑的疲劳会导致效率降低外,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前后识记的内容也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记忆效果。即存在前面提到过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
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把对不同识记材料的识记交叉起来进行,缩短连续识记同一种材料的时间,并使前后识记的材料较少相似性。研究表明,内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间的干扰也就越大。即便材料不同,也存在相互干扰。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大脑,刚刺激的时候,神经细胞反应很敏捷,可是反复刺激的时间一长,反应就越来越弱了。休息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改变电脉冲的频率再进行刺激,反应才会恢复正常。这就告诉我们:长时间地学习或复习一门功课,效果是不好的。应该让不同学科,比如文科、理科交替进行,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好。
2.交叉记忆交叉要科学
列宁在给他的妹妹的一封信中说:
我劝你按现有的书籍正确地分配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地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的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改做体操,阅读有分量的书之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不过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每天必须做体操,每天要使自己做几十种(不折不扣)不同的动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列宁在这里讲的就是交叉记忆法。这种交替,一方面是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彬斯基征的临床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