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钩部钩子是什么意思思

十殿阎王中的第五殿阎罗王十殿阎王中第五殿叫阎罗王
是我们平常说的那个阎罗王吗 他又说自己本来是在第一殿的
后来去了第五殿
请详细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阎罗王简介】阎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审判主,诸鬼中的大王.梵语中的另一译名「双」,据说是因阎王兄妹两人共同统管鬼世界之故.兄阎王治男鬼,妹阎王治女鬼,是统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国佛教僧人对信徒绝对不提这个「女头头」,这是因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双世」意为阎王自身苦乐并受,自身难保(详见第五节).「遮止」意为阎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静息」意为罪人听王示语,便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玄应音义二十一:「焰摩」或作阎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即鬼官总司也,又作夜磨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阎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另据《禁度三味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阎罗王观念的传播】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中文“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王,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版本不同的传说.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王.关于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阎王在民间的影响】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是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传说很早以前,阎罗王是毗沙国的一个国王,他生性好战,而且从不服输.当时惟一能和他敌的是由维陀始生王统治的一个国家,军队同样也很强大.他们连年交战,兵戎厮杀.由于毗沙王一味地穷兵武,国力渐渐不支,终于在一次大的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被维陀始生王几乎杀得兵马殆尽.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顶,他的十八个部队,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他们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后群情激愤,朝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于是,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阎罗王,他的十八个部从分别做了十八层地狱里的判官,而跟随他的百万之众,也一个个变成了狱卒.毗沙王的誓言终于实现了!生前他败在维陀生王的手下,死后当上了地狱之王,维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狱也真够他受的.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各式地狱,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什么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泥犁地狱、刀山地狱、铁床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刀兵地狱、蛆虫地狱等十八层,每一层都有着残酷的刑罚,摆着血淋淋的刑具.也许是后来阴地府的案子越来越多,一个阎王很难审理完,就一分为十.十王分别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都市王、不等王、五道转轮王.他们各自在地狱十殿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为阎罗王名气最大,所以居“十殿阎罗”之首.据传说,人死后灵魂要到朱家经堂报到.【古印度神话中的阎王】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雅利安人在印度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耶摩神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耶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祗;进而发展成为地狱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狱的主宰者,拥有众多的下属.随着进一步的演变,耶摩神最后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只.【佛教的阎王】佛教在古代印度兴起后,采用了很多婆罗门教的神话,耶摩神的信仰也被佛教吸收.佛教中阎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平等王”、“双王”等等.平等王: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后来,“平等”的说法和“因果报应”的说法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双王:在梵语中,耶摩的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在汉地,阎罗王的形象一般跟判官较接近,而在藏传佛教中,则称为阎罗法王,是佛教的护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怖.【民间信仰中的阎王】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 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 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 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 , 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 ”其邻母见擒 (擒虎, 唐人讳虎字, 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 有同王者, 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 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 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 死做阎罗王, 斯亦足矣.”因寝疾, 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 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 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 竟被记进本传, 可见在初唐时, 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 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 韩应允, 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 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 自称”原是天曹地府, 来取大王”上任.于是, 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 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 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 常能令人长相思, 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 恐泄阴理; 今欲去, 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涌幢小品》) .”寇准卒, 有王克勤者, 见公于曹州境上, 向从者, 曰: “阎罗处政.”” (《翰苑名谈》) 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 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 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 挂起寇准图像, 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 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 因而在他死后, 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 ”人死五七则见阎罗, 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中吴纪闻》)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 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 其说在宋时已盛, 《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 《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我在儿时就常听乡间父老谈包拯死后是阎罗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 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 阳世之冤, 阴司必报, 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 才能了结冤报也.“十殿阎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所谓“十殿阎罗”,就是说有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罗”.这是十殿阎罗分别是:■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田.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 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二殿,加刑发狱.■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第六殿,六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 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一般认为,佛教于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王的信仰也开始广为接受,并和中国民间原有的迷信和道教信仰互相影响.中国民间原本就有关于鬼神的观念,这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信仰的“东岳大帝”身上得到体现.“东岳大帝”原本是民间崇拜的泰山神,泰山被认为是人死后灵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则是[冥王].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间信仰加以改造后吸收和采纳;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了发展也主动本土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于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阎王,逐渐演变成为“十殿阎罗”.“十殿阎罗”的信仰形成的具体时间没有确切的证据,根据人们估计约在宋朝时期.这时,阎王已经成为“十殿阎罗”里的第五殿阎罗,而且被认为是由北宋时的大臣包拯担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十殿阎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全国统一免费热线: 400-
迎请热线: (任先生)
迎请佛像QQ:
大庄严企业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a 欢迎您的加入!
大庄严佛像官网:
联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国家级木材加工区
十殿阎王(道教百科
中国阎王分别是哪几位?
著名的中国阎王有韩擒虎、范仲淹、寇准、包拯等。韩擒虎(538-592年)之作阎王,见于正史《隋书·韩擒虎传》:
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虎)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阎罗王&&韩擒虎
韩擒虎(《隋书》避唐高祖李渊之祖父虎讳,省去&虎&字)死作阎罗王的传说,被载入正史,可见当时中国阎影响之大。
敦煌变文中有一部《韩擒虎话本》,叙述了韩擒虎率兵破阵,活捉陈叔宝以及担任和番使,以高超射艺威震单于君臣事。后五道将军奉天帝之命请韩擒虎为阴司之主,擒虎特请假三日,隋文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第三日,忽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黑云来至殿前,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韩擒虎辞别皇上诸臣及家小,到阴间走马上任去了。
韩擒虎虽为一员虎将,便其队伍军纪不佳,他作阎罗王是不太合格的。人们把韩擒虎看做阎罗王,似乎是说他相貌凌厉可怕,但其中似乎也包含了大家对他的敬畏和信服。
阎罗王&&寇准、范仲淹
比较起来,寇准和范仲淹死后为阎罗的传说,要比韩擒虎理想多了。寇准(961-1023年)是北宋名相,为人刚正,力主抗辽,又曾在刑部任职,符合条件。在流传达室极广的《杨空将》故事中,&寇准背靴&脍炙人口。这是一位很得人心的人物,让冠准死后为冥主,符合人民的愿望,故《宋人轶事汇编》卷五中,即有寇准&当为天下主者,阎浮提王(即阎罗王)也&的说法,甚至有人在驿舍旁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着&今作阎王&(《通俗编》)。冠阎罗当时受欢迎的情形,可以想见。
范仲淹(989-1052年)也是北宋名臣,曾作过龙图阁直学士,被尊为&龙图老子&。范仲淹正直敢言,不怕得罪权贵,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青史。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经闻》中,记载了&范文正公(范仲淹)亦为阎罗王&的传说。
阎罗王&&包拯
但最为著名的中国阎王,还得属包公包青天。包公即包拯(999-1062年),北宋名臣,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以刚正敢言、不畏权贵、执法严峻、屡平冤狱著称于世。包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有关他断案的故事流行极广,长篇公案小说《包公案》是包公断案故事之集大成。元明时的包公戏也有不少,直到今天,《秦香莲》仍深受人们欢迎。包拯为阎罗的说法,在宋时就已流行,当时有句俗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著名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包公审理&狸猫换太子&一案时,就有巧设森罗殿,装成阎罗,审出奸臣郭槐口供的情节。又有所谓&游仙枕&可去阴曹地府,故民间流传着包拯&日断人间,夜断阴间&的说法。在传统戏剧《铡判官》中,就有包公下阴曹,探阴山,铡了徇私的判官等情节。四川酆都民间还流传着包公死后做了阴曹大臣,铁面无私,兴利除弊,协助阎罗天子废除收礼受贿之&阴律&的故事。
彻底汉他了的中国阎罗和十殿阎王,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佛教护法神,而成为威势显赫的阴间大神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什么是阎王?
阎王,又称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摩罗王、琐魔等,为梵文Yamarājā译音,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印度古诗集《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
阎王的含义?
佛教吸收了这种说法,称其为阴间地狱之主。阎罗本身又有多种含义。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长阿含经·地狱品》)。一曰&双王&,《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又曰&平等王&,意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能平等治罪。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称: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亦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道)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还有一种说法,谓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
《法苑珠林》卷十二称: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鬼卒牛头马面之类)是。
十三冥王是哪十三位?
以后又的所谓十三冥王之说。此十三冥王实即十三佛,而且全是高级佛和,如、、弥陀、、、弥勒等,让这些面慈心善、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去掌管那些阴森可怖、血淋淋的各种地狱,也太难为他们了。
十三冥王如下:
秦广王:不动明王。司初七日。
初江王:释迦佛。司二七日。
宋帝王:文殊菩萨。司三七日。
五官王:普贤菩萨。司四七日
阎魔王:地藏菩萨。司五七日。
变成王:弥勒菩萨。司六七日。
泰山王:药师佛。司七七日。
平等王:观音菩萨。司百日忌。
都市王:势至菩萨。司一周年忌。
转轮王:阿弥陀佛。司三周年忌。
莲华王:阿閦佛。司七周年忌。
祗园王:大日佛。司十三周年忌。
法界王:虚空藏菩萨。司三十三周年忌。
观音菩萨阿弥陀佛 不动明王
阎王的起源
中国的阎王源于印度佛教,阎罗本是佛教护法神团之一。但阎罗也并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阎王源于古印度的民间信仰和印度教。阎罗崇拜在印度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阎罗又作阎摩。印度最初出现的阎摩形象,是在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梨俱吠陀》中作为冥王出现的。
阎王的来历
他是太阳神毗婆薮的儿子。这个太阳神本想娶娑罗纽为妻,便娑罗纽受不了太阳神刺眼的光,便用了个&掉包计&,找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替身,举行婚礼之际,她便逃之夭夭。假新娘为太阳神毗娑薮生下了阎摩、阎蜜兄妹俩。因假新娘与娑罗纽不同,不是神,所以她生下的孩子只能成为凡人。
凡人必死。阎摩作为第一个必死的人,承担起寻找、发现死者归宿及通向冥界之路的重担,后世的凡人皆遵循其道路。他发现了冥界,自己便也成了冥界之王。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冥界,完全不是后来地狱那种阴森恐怖的景象,而是一个极乐世界,阎摩也不是后来那样专管审判罪鬼的威严的阎王爷,而是一位管理亡魂们的冥王。
阎摩成为冥王也与神格有一定关系。既然他是太阳神之子,自然也个有太阳的某些特点。太阳每天清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这对原始先民来说,很容易引起一此类比、联想,感到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的生命过程不无相似之处:
灵魂国土的位置,与太阳运行有直接联系。太阳神是引导死者灵魂去他们新在的向导。在所罗门群岛上,灵魂和落日一起进入海洋,这一观念和太阳早晨升起就是出生,黄昏落下就是死亡的信仰,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活的东西比太阳更早,太阳第一个&出生&,也第一人&死亡&。
这种观念与我国的泰山信仰十分相似。泰山雄踞我国东部,被认为是日出的地方,&阴阳之始,万物交代&,故泰山神被赋予了赐生的功能;又因其是阴阳昏晓交替之处,有生必有死,故泰山神主生主寿也主死治鬼,而且后者的功能日益超过前者,逐渐成为阴间主宰。看来,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尽管很不相同,但造神的思路却常常是相通的。
阎王的演变
在《梨俱吠陀》中,阎摩统辖的冥界更像个天国,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这时尚未形成明确的地狱观念。
在以后出现的解释吠陀颂诗的&梵书&(大约成书于前1000年一前400年)中,阎摩仍为冥王,但已出现了类似地狱的可怕境地,有了人被剁肉和人吃要的描写,也有了轮回业报的思想。在后期的梵书、奥义书(也是解释吠陀颂诗的)和法论《摩奴法典》中,冥界、地狱、轮回、业报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两大史诗即闻名于世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时代(约前400年-前200年),死亡之主阎摩一形象有了很大变化,相貌威严恐怖,红眼睛,黑皮肤,手持正义之杖,用之对一切凡人进行公正的判决:将善者送往极乐世界,将恶有者投入地狱。在史诗中有对地狱的详累描绘,恶人要被扔进滚热的河中,剑树刺其肌肤,还要趴在斧刃上遭受磨难&&
在后来出现的一批《往世书》(神话传说作品)中,阎摩和地狱的理论就更加完备了。阎摩被称为&人之审判者&,统治着多层地狱。死者的亡魂都要到他面前接受审判,并需在判官(印度地狱也有&判官&)面前对证,交其行为一一登记入册。审判后,善人被送入天堂,恶人则被打入不同的地狱。在《毗显奴往世书》中,列举了各种地狱的情景及恐怖之状。在《摩根德耶往世书》中,也详尽了地描述了地狱的情景及亡魂们在这里所受的种种折磨。
阎摩和地狱理论也成为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内容。
在古老的印度,经过近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演变,最初的冥国从天上光的极乐世界,变为地下黑暗恐怖的地狱世界;阎摩也从和善的亡灵统辖者,变为威严无情的罪鬼们的审判者。
前5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从印度教中大量吸取了有关冥王、地狱、业报、轮回、解脱等说法,并将其发展到极至,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阴间地狱理论。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阎摩也带着他的牛头马面们来到了中国,很快在中国建造起种种地狱,并演变成中国的阎王爷。
阎摩罗王简介
阎摩罗王又作阎罗、阎罗王等,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双世,意为阎罗王在地狱中苦乐并受,所以称为双世。遮止,意为阎罗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静息,意罪人依阎罗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
二十诸天之阎摩罗王
护法神的最后一位是阎摩罗王,这个名字,中国许多人感到十分陌生,但一提他的中国名字&&&阎王&,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过去在中国民间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中,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迷信说法:这个世界分为三个空间,即天间、人间和阴间。天间是玉皇大帝和为首的神佛们的乐园(在西方则被说成是上帝生活着的天堂),人间世俗中成仙得道、修行到家者也能上去。但世俗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福气,死后都得去阴间报到。阴间的最高主宰,按中国的说法则是东岳大帝、和阎王。其实,要论知名度和威严,东岳大帝和地藏王在民众中的影响,远远不赶不上阎王。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可见阎王爷的厉害。
东岳大帝虽被安排为阎王的上司,但这不过是名义上的,大权掌握在阎王手里。同样,地藏王的地位虽也比阎王高得多,但他是位&摇橄榄枝&的,专管教化,可亲可敬,不像&拿大棒&的阎王爷令人胆寒。
阎王和某些阴间信仰来自外来的佛教,但它们所以能很快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并产生巨大影响,亦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鬼魂迷信有密切关系。
经典中的阎摩罗王
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一日&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日&双五&,
《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日&平等王&,谓其能平等治罪。
《一切经音义》卷五称:&火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人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这些都是汉语谐音双关式的具体形象化。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
阎摩罗王的形象
&二十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阎王形象已被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阎罗王不符合中国国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帐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国式道具。当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随从少见,但在壁画中却常出现
护法神&&地狱主-降阎魔尊
地狱主又叫&法王&,藏语称Chos-rgyi(曲杰),意为&降伏阎王者&,故又称&降阎魔尊&,是藏密重要护法神之一。
藏密认为降阎魔尊是为降伏而变化的。文殊菩萨在佛门中专司智慧,表&大智&,所以地狱主降阎魔尊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是一位象征智慧的护法神。
地狱主的形象
降阎魔尊的形象和大威德金刚很相似。他的头很像水牛头,是为降伏阎王而模仿阎王的形象。头戴五骷髅冠,三只眼,头发上束,身体蓝色。右手高举人骷髅棒,那是&作恶者&的骨架;左手拿着一端是钩、一端是套的绳索,这些都是代表他降伏鬼怪的威力和方法。他双脚赤足踏在大水牛(象征阎王)身上,典右腿,踏在水牛头上,以压住阎王的狂傲;左腿伸,踏其臀上,以降伏阎王的残暴。在水牛之下压着一个裸体披发的仰卧人,男性(常被误认为女性),是作恶者。
报的明妃叫&撒门底&,意为&怒者&。她曾被阎王掠去作妻子,阎王既然被地狱主阎麻木尊降伏,撒门底自然也归服地狱主,并做了他的明妃。她赤身裸体,背后披着一张鹿皮;张大嘴巴,要吞没整个俗世;发向下,表示对主人的驯服;戴五人头骨冠,表示勇武;右手拿三叉戟,左手捧盛血的人头骨碗,表示把幸福献给法王(地狱主)。
主尊和明妃都用蛇作装饰,手腕、肘、踝等部位都缠着蛇,表示降伏龙王。背景是火焰,下面是莲花,莲花上有太阳。
与阎王的传说:
有个苦行僧在一个深山洞窟中打算修行五十年,就在他即将修行期满的四十九年十一个月二十九天的夜晚,有两强盗偷了一头牛来到洞里,将牛头砍下。这一切让僧人看到了,他们又要对僧人下毒手。僧人想到自己修行就要期满,一旦死于非命,太遗憾了,便苦苦哀求馆饶命。强盗哪里肯听,还是把他杀了。僧人的头被砍掉,突然从肩上长出了一个牛头,变成了阎魔王的模样,大发震怒,将强盗撕碎,并用人头骨作碗,把他们的血都喝光。此后他变成了凶恶残暴的阎魔王,要吃尽所有的人类。百姓们非常恐惧,于是纷纷向文殊菩萨求救,文殊便现出了忿怒金刚形即降阎魔尊,把阎罗王降伏了。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阎罗王简介
阎王,又作阎王、阎魔王、焰摩罗王、琰魔等,为梵文Yamaraja的译音,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一,在印度三诗集《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在古印度崇拜的诸神中就有称有琰摩的死神。他们是兄妹两人,父亲是太阳神,母亲名&昧光&。他们共同主持的地狱之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称&双王&。佛教吸收这种说法,称其为阴间地狱之主。
阎字的含意
阎甸本身有多种含义。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长阿含经·地狱品》)。一曰&双王&,《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又曰&平等王&,意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能平等治罪。慧琳《一切经意义》卷五称:&焰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道)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阎罗王的历史
据《问地狱经》,阎魔五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进行战争,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众同立誓愿,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佐即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地狱中诸阿傍(阿傍即狱卒,皆牛头人身)。阎魔王宫在阎浮洲南二铁围山外,纵广六千由旬,有&七重墙壁、七重铃网,其外七重多罗行树&,&台殿园苑华池,有种种美果,香风远薰,众鸟和合&。又据《起世经》,阎魔王因前恶业,虽处地下乐园,然每日夜三时,昼三时,王宫变为铁城,狱卒取王置热铁之上,从口中灌入融铜汁,使其全身焦然。此时,王作是念:于往昔身作恶行,口作恶行,意作恶行,今皆受此苦。愿我从今舍此已身,但于人间要相逢受生;于如来法当得信解,剃发出家用。作如是愿讫,所居宫殿还原七宝,犹如。
又据《禁度三昧经》,阎魔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两舌,天官禁酒。此外,《灌顶经》载,阎魔王主领世间名籍,若众生作恶行、不孝顺乃至不持五戒、不信正法等,地下鬼卒先报告五官,五官经过审理,再奏请阎魔王,阎魔王据其罪行给以不同的处罚。
阎罗王的影响力
阎魔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掌管阴间的主宰,住在四川省丰都城,所以丰都也称鬼城。阳世俗人死后都要到丰都报到,受阎魔王的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以升天堂,再享荣华富贵;生前人恶者,将受到惩罚,入各种地狱。丰都城亦因此成为现在中国的著名庄旅游胜地,许多人到此一睹鬼神的凶煞,或在阳阴间的分界线奈何桥上停留。长江三峡工程修建后,鬼城丰都也将被淹没,不过整个鬼城的景点将被整体迁移高处,阎魔王的属地仍然保留下来,继续执掌阴司冥府,惩善罚恶,供中外游客饱览传说中的阴司鬼域。
阎王是什么意思?十殿阎王都是谁?
阎王是阎罗王的简称,另称&阎摩罗王&、&阎魔王&等别称,翻译成汉语即&缚&的意思,专门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并根据罪人生前所犯的罪恶的深浅,加以赏罚。阎罗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
十殿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据《玉历钞传》(《玉历宝钞》)、《阎王经》。十殿阎王名称、职掌如下: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生,功过两半者,交送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 多善少者,押赴殿石高台,名曰孽子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歹,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另外有一事须注意,就是不顾父母养育的恩德,为了很少的 事情,竟然随便轻生自杀,除了因为忠孝殉难死后为神之外,都入地狱受罪。
这些随便轻生的世人,或受到忿恨和刺激自杀,都一样要到第二殿查明过去的功过,入到地狱仍须按罪施刑,但有些自杀轻生的世人,阴魂不散,心有不甘,常於半夜现出死时的样子,使世人看见惊吓至死,当由一殿阎王,派遣青面獠牙鬼差,押到各狱受刑,永不超生。
世人若於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日,向西诚心跪拜,并发自内心宏扬佛法,普渡众生,慈悲为怀,救济贫苦,必定能够延年益寿,享受永恒清福。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掌管活大地狱,此狱又叫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应到之小受苦。期满转押第三殿加刑发落。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掌管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间杵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另发应至几重小狱受苦,期满押至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诞辰。掌管合大地狱,又叫剥戳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发小狱受苦,满日发至第五殿。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诞辰。这位包阎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掌管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间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地狱,再发诛心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期满,发第六殿。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诞辰。掌大叫唤地狱及枉死城,
另设十六小地狱。
一、常跪铁砂小地狱;
二、屎泥浸身小地狱;
三、磨摧流血小地狱;
四、钳嘴含小地狱;
五、割肾鼠咬小地狱;
六、棘网蝗钻小地狱;
七、碓捣肉浆小地狱;
八、裂皮暨擂小地狱;
九、衔火闭喉小地狱;
十、桑火烘小地狱;
十一、粪污小地狱;
十二、牛雕马躁小地狱;
十三、绯窍小地狱;
十四、头脱壳小地狱;
十五、腰斩小地狱;
十六、剥皮揎草小地狱。
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第七殿。
第七殿,泰山董。三月二十七诞辰。掌热恼地狱,又叫碓磨网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
一、恤自吞小地狱;
二、冽胸小地狱;
三、笛腿火逼坑小地狱;
四、权抗发小地狱;
五、犬咬胫骨小地狱;
六、燠痛哭狗墩小地狱;
七、则顶开额小地狱;
八、顶石蹲身小地狱;
九、端鸨上下啄咬小地狱;
十、务皮猪拖小地狱;
十一、吊甲足小地狱;
十二、拔舌穿腮小地狱;
十三、抽肠小地狱;
十四、骡踏猫嚼小地狱;
十五、烙手指小地狱;
十六、油釜滚烹小地狱。
凡阳间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期满押解第八殿。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诞辰。掌大热恼大地狱,又叫热恼闷锅地狱。
另设十六小狱:
一、车崩小地狱;
二、闷锅小地狱;
三、碎剐小地狱;
四、孔小地狱;
五、翦朱小地狱;
六、常圊小地狱;
七、断肢小地狱;
八、煎脏小地狱;
九、炙髓小地狱;
十、爬肠小地狱;
十一、焚小地狱;
十二、开瞠小地狱;
十三剐胸小地狱;
十四、破顶撬齿小地狱;
十五、割小地狱;
十六、钢叉小地狱。
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苦楚,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诞辰。掌管地狱中最黑暗的一座&&丰都城铁网阿鼻(无间)
地狱并十六小狱:
一、敲骨灼身小地狱;
二、抽筋擂骨小地狱;
三、鸦食心肝小地狱;
四、狗食肠肺小地狱;
五、身溅热油小地狱;
六、脑箍拔舌拔齿小地狱;
七、取脑填小地狱;
八、蒸头刮脑小地狱;
九、羊搐成盐小地狱;
十、木夹顶小地狱;
十一、磨心小地狱;
十二、沸汤淋身小地狱;
十三、黄蜂小地狱;
十四、蝎钩小地狱;
十五、蚁蛀熬眈小地狱;
十六、紫赤毒蛇钻孔
小地狱。凡阳间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柱使其手足相抱、烫烬心肝,然后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第 六道。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开列清单,每月汇总通知第一殿 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胎卵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
我国佛教史传著作《佛祖统记》卷第三十三记:&世传唐道明和尚神游地府,见十王分治亡人,因传史世间&。据说,自此中国佛教才有十殿阎王的设供。十殿阎王 的名称最初出自《预修十王生七经》(此经现存,唐藏川述,见《续藏经》二编)。此经称:人死之后七日,在秦广王殿受审,二七日在初江王殿受审,三七日在宋 帝王殿受审,四七日在五官王殿受审,五七日在阎罗王受审,六七日在变成王殿受审,七七日在泰山王殿受审,百日过平等王殿,一周年过都市王殿,三周年过五道 转轮王殿。《预修十王七经》的作者署名为&唐成都府大圣慈寺藏川述&,说明它并不是印度的佛教著作,而是出自唐代末年中国和尚之手。宋僧常勤所撰《像灵验记》所载《感应地藏记》一文云:沙门智佑,西印度人,天福年间(后晋高祖时〔937~942〕)来清泰寺,所持经像中有地藏菩萨像和梵本《本愿功 德经》。其像中央是地藏菩萨像,左右是十王,左边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右边为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轮王。中国佛教 寺院中地藏菩萨及十王像的塑造,这可能是最早的依据。不过,此像是否从印度传来就很难考定。
中国的阎王
从十殿阎王王名称来看,除阎罗王(来自佛经中的阎魔王)、五官王(从阎魔王手下五官演变而来)、平等王(阎魔王亦可意译曰平等王,即公平审判众生罪福之 意)等在佛经中可找到依据外,其他均属中国佛教的创造。如在民间传说的中国的阎王,有韩擒虎、范仲淹、寇准等。这些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清官廉吏,为人民 做了好事,人们便怀念他们。其实,汉化的十殿阎罗不过是古代人间官府衙门的翻版,只是完全&鬼&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公正,于是极希望阴间之主 阎王爷能铁面无私,主持正义,故隋唐以后,民间就流行某些刚正之人死后为冥王的说法,所谓&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这些各代阎罗王不可数计,但最有名、影 响广泛广者,大概就是上述几位。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钩子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