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ire of angelsmade照相机 是哪儿出产的?

&主题: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 主题管理员: SadBear ]
&浏览:26411&& 回帖:408 &&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熊看 发表于
支持楼主——“水星”I和II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泡网分: 73.924
精华: 1帖子: 10246
注册: 2007年08月
,, 本帖最后由 熊看 于
13:47 编辑
泡网分: 73.924
精华: 1帖子: 10246
注册: 2007年08月
支持楼主——“水星”I和II 本帖最后由 熊看 于
13:46 编辑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美国制造的Universal Buccaneer伸缩头旁轴相机!
Universal是美国一家生产胶片和相机的公司,由Otto W. Githens和Jacob J. Shapir于1932年在纽约成立。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电影机、幻灯机、照相机和望远镜。
Otto和Jacob成立Universal公司的目的是向“美国人提供每个人都能买的起”的照相设备(这个和Ford公司的“T”型车貌似是同一个理念?),并且自夸“每年生产的相机要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公司的多!”
他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Universal公司的第一个产品Univex A型相机,售价只有0.39美元,在3年内卖出了超过300万台!
Universal公司在上个世纪30和40年代生产出了一些设计很新颖和独特的相机,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星(Mercury)相机,就是该公司的产品。
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和辉煌之后,到了1952年,由于一笔高达200万美元的新产品(Minute-16)投资失败, Universal公司在1952年破产,但其相关业务直至1964年才彻底终止。
今天要介绍的这款Buccaneer旁轴相机是Universal公司开始生产的一款旁轴相机,其最大特点是伸缩头镜头能够自动弹出,而且配备了内置的消光式测光表。
伸缩式(或者称拉脖式)镜头在那个年代很常见,比如早期的徕卡相机也采用了伸缩式镜头设计。但是Buccaneer这个机器的伸缩头设计比较有趣:它的镜头可以自动伸缩。转动调焦环到每个角度,镜头能够自动收进或者弹出,不像其他伸缩头旁轴需要手动推拉。从这点上讲是比徕卡要方便和先进的。
另外一点,就是Buccaneer装备了当时还算先进的消光式测光表(Extinction meter)。消光测光表可以说是最早的测光表了,它的工作原理是人眼通过读取不同灰度的数字和字母来换算出曝光参数。因此它的准确度显然无法和后来的测光表相提并论,因为其准确度取决于每人的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而这一点肯定因人而异。但在上个世纪40年代,内置了消光测光表的相机却不是很多。
Buccaneer相机机身由胶木和金属(个人觉得应该是铝和铁)制造,一如美国的产品,给人厚重结实的感觉。
Universal Buccaneer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类型:旁轴相机,使用35毫米(135)胶卷,内置消光测光表
镜头:Tricor 50mm/3.5,光圈为3.5、4.5、5.6、8、11、16。
快门:1/10、25、50、100、300,B门和T门。
对焦:黄斑测距。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Sentenced 发表于
开眼界了,这些相机都还能正常使用吗?绝大部分能够正常使用,但有些所有的胶卷早已经不生产了。
泡网分: 0.142
注册: 2010年01月
开眼界了,这些相机都还能正常使用吗?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Yashica FX-1单反照相机!
Yashica公司可以说是世界知名的一家日本相机厂商了,其产品涵盖了双反、单反、旁轴、微型等多个型号。之前我也曾介绍过Yashica的微型相机和旁轴相机。今天我要介绍的则是Yashica生产的一台单反相机FX-1。
Yashica公司初创于1945年,当时的名称是Yashima Seiki Seisakusho (八洲精機製作所)。成立初期,它主要是作为其他公司的分包商来运营的,而且成立之际正值二战结束前,因此军用引信和弹壳成了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在二战结束后,该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为其他公司生产钟表和电子设备的配件。
1953年,Yashima制造出了该公司的第一款照相机,为一家经销商制造的6X6画幅的Pigeonflex双反相机。随即在当年月份,公司的名称变更为Yashima Kōgaku Seiki K.K.(八洲光学精機㈱)。同样是在1953年,Yashima推出了自有品牌的Yashimaflex双反相机。
1957年,知名度颇高的Yahica-Mat系列双反问世。也就是在这一年,Yahica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成为进军日本海外市场的第一家子公司。
到了1973年,Yahica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丰富产品和生产经验的电子相机制造大户。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在激烈的35毫米单反相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Yahica公司与Carl Ziess公司合作,推出了电子快门系统的Contax单反相机。新的Contax RTS在1974年的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览会)首次亮相,并引起轰动。
Contax RTS当时是最先进的35MM电子控制光圈优先AE相机之一。所配的蔡司T*镜头虽然也由日本制造,但价格仍然高昂,价格超出日本同类镜头一倍以上。因此,Yashica公司同时研制了FR/FX系列相机和DSB/ML镜头,卡口和康太克司的一样,这种镜头的卡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Yahica/Contax(Y/C)口。
我今天介绍的这款Yashica FX-1就是第一台使用了Contax接口的Yashica单反相机。FX-1开始生产于1975年,采用了电子控制的布帘快门,速度为1-1/1000秒,可以光圈优先自动或者纯手动操作。
由于是电子快门,因此FX-1的操作必须以电池为动力,在无电的情况下会怎样?我可以明确的回答:只有一档速度,和板砖没啥区别,哈。
FX-1相机的电池位置,倒是真少见,居然在倒片扳手里面。也正是因为如此,FX-1的片仓的打开开关被放置在了相机底部,而不是像其他相机那样,将倒片钮向上提即可打开后盖。
之后,小型化的Contax品牌的139QZ、137MD,RTS的发展型RTS-2先后问世,而Yashica的FR/FX系列也扩展为FR、FR-1、FR-2、FX-1、FX-D等型号,形成了高档的康太克司和中低挡的呀西卡两个互为补充的的单反系列。两者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附件互为通用。
1983年,Yahica公司被日本另外一家公司Kyocera(京瓷)合并。
泡网分: 16.326
注册: 2003年06月
长见识了。。
绝大多数都是没见过的
虽然俺也是从胶片时代开始接触相面的。。。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为法国生产的Ifbaflex T1000单反照相机!
买来这台相机的理由很简单:手里没有以字母“I”为开头的牌子的单反相机,于是乎经过在网上的寻寻觅觅,找到了这台Ifbaflex T1000。只是没拿到手里一看,又是日本制造的!
到手后查了一下Ifba这个牌子,原来是一家法国摄影器材连锁商店“Flash”的注册商标。这家连锁店的成立时间在1960年前后,并在1970年前后推出了Ifba的私有品牌二位大众所熟知,他们在广告中宣称“要成为日本各大相机厂商在法国最低价格的零售商”。其销售的单反相机就以“Ifbaflex”为品牌进行销售。
而Ifabaflex T1000就是日本Cosina公司的Hi-Lite,所以这台Ifbaflex T1000应该就是日本为这家法国商店做的贴牌产品。
既然知道了是Cosina的Hi-Lite就好办了,Ifbaflex的资料不好找,Cosina的总是好找吧。一查才发现,Cosina做的贴牌的东西还真不少,包括了Contax、Revue,甚至日本的Nikon、Olympus和Vivitar等品牌也有Cosina代工的。
Ifbaflex采用了42MM的螺口卡口,也算是当时非常流行和通用的设计了。没啥亮点,中规中矩吧。只是快门速度调整旋钮不是在机身的顶部,而是在机身的前部,镜头右侧。
快门速度:1、1/2、4、8、15、30、60、125、250、500、1000,外加B门。
日本Cosina的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专门生产镜头的Nikoh公司。1966年,Nikoh开始生产35毫米的紧凑型相机和8毫米电影机,1968年建立了一个镜片厂,并在1969年开始生产单反照相机。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中国相机:辽宁丹东制造的牡丹MD35A旁轴相机!
这款牡丹MD35A旁轴相机,是由辽宁省丹东照相机厂在1985年开始生产的。说到丹东照相机厂,之前看过我文章的各位应该不陌生,因为该厂最早就是靠生产牡丹双反相机起家的。
牡丹双反相机,最早是丹东照相机厂仿制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4型双反相机生产出来的,因此我怀疑这款MD35A旁轴有可能也与海鸥的旁轴相机有渊源。
经过对比,我个人认为牡丹MD35A有可能是仿制于海鸥的KJ-1旁轴。海鸥KJ-1的生产同样开始于1985年,从时间上看是有可能的。再有牡丹MD35A的镜头与海鸥KJ-1一样,均为天塞型38mm/2.8镜头,快门速度也同为1-1/300。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猜测,没有见过任何文字资料。而牡丹双反是仿制海鸥双反这一点,在庄克明先生那本《中国照相机》一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牡丹MD35A相机,我经眼过有两款,其中一款在型号下面有牡丹花的标志,而另外一款则没有,如下图所示。
而关于牡丹MD35A相机最有意思的一点,则是该机曾经被作为奖品奖励给辽宁省的省级劳动模范。
198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为了奖励该年度的省级劳动模范,责成丹东照相机厂生产了一款特别片本的35A相机,用以奖励这些劳模。这种特别版本的35A相机与普通35A相机的性能相同,只是外观有所不同,在它的前面右上方有模压的“奖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人民政府”字样,并将“奖”字用红色字体标示,其他字则用黑字体标示。
特制版的35A相机,是我国首次以奖品开工生产的相机,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又属于特别生产的限量相机,产量极少、约生产了200台。
不知道是基于何种考虑,牡丹MD35A相机配套的镜头盖和相机套都有汉语拼音“MUDAN”和英文“PEONY”两种。
牡丹MD35A旁轴相机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镜头:天塞型镜头,四片三组,相对孔径F2.8,焦距38毫米
快门:机械式中心快门,速度为1、1/2、4、8、15、30、60、125、300秒,B门
取景:双像重合基线式测距,测距与调焦联动
尺寸:112X71X61毫米,重量约460克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美能达经典机型之一,Minolta SRT101单反!
作为一家举世闻名的相机生产商,Minolta的产品涵盖了旁轴、单反、双反以及微型相机等等各种类型。其中,SRT101绝对是其经典机型之一,因为SRT101先后生产了10年时间,产量可以以百万台来计算。
SRT101是在美能达公司的SR-7单反相机的设计上发展而来的,最早于1966年3月份的“日本相机展”上首次亮相,并在四月份正式上市销售。
SRT101采用了TTL(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的测光系统,并创新性地实现了最大光圈测光,亦即可以自动用所配镜头的最大光圈进行测光。这一点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是普遍使用的技术,但要知道,Nikon公司直到12年后才实现最大光圈测光!
除了最大光圈测光之外,SRT101还用于了一种CLC (Contrast Light Compensator对比光补偿)测光技术:用两个测光单元分别对画面中顶部和底部进行测光,然后通过对两个测光值的对比来对中间部分进行曝光补偿。
除了测光系统领先于当时的大部分单反相机外,SRT101相机的制作也十分精良,机身全部由金属制造,快门、过片等均为全机械方式操作,电池只是为测光系统供电。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能很轻易地买到一台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的二手SRT101。
如果说非要给SRT101找毛病的话,那就是SRT101的取景器中只能看到快门速度的显示,但没有光圈值(好在SRT102对此有了改进)。
SRT101在10年的生产时间中,只有外观上有些轻微的改变。从1968年开始,除了银色的机身外,美能达公司也开始生产全黑机身的SRT101。
Minolta SRT101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全机械幕帘快门,快门速度1-1/1000秒外加B门
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1-1/60秒
取景器内可见的测光指针和快门速度显示
闪光同步(X和PF)
菲涅耳微棱对焦屏
自动重置胶片计数器
景深预览钮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新、奇、特:带望远镜的照相机,日本造的Tasco 7800!
Tasco 7800,是美国Tasco公司在1977年推出的一款产品,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望远镜和照相机的一体化。7800共有三组镜头系统,中间的相机镜头,两侧的是双筒望远镜。
说到Tasco公司,估计玩望远镜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是一家主要的国际性望远镜产品经销商。Tasco公司成立于1954年,早期的产品主要是生产面向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天文望远镜,后来其产品线慢慢扩产到显微镜和双筒望远镜等等。目前以Tasco品牌销售的望远镜中,应该有不少是中国制造的OEM产品。
但是Tasco应该从没有制造过照相机,我手中的这台7800的产地是日本,应该是日本的Sun Kōki K.K.公司生产的。Sun公司在二战结束后出现在日本,其主要产品是为各主要相机和电影机厂家生产不同接口的镜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出了Orinox品牌的望远镜照相机。这些望远镜照相机同时以Tasco的品牌进行销售。
其实将望远镜和照相机一体化并非日本人的首创,早在1956年,德国的Mller Optische公司就制造出了Cambinox望远镜照相机,但是这款相机不大常见,我至今也没看到过实物。
言归正传,还是介绍这款Tasco 7800吧。7800使用的是美国Kodak公司在1972年推出的110胶卷,因此相机的体积可以做的相对较小。说实话,我在拿到这台7800的时候,比我预期中的要小很多。
作为和望远镜的一体机,,相机与望远镜共用调焦系统。采用了Tele-Tasco 5.6/112毫米的镜头,光圈为5.6、8、11、16、22、32,快门只有1/125秒一档。同时作为望远镜的规格为7X20,双目可分别调焦。
经过实际操作,我发现7800作为一台望远镜用用还是可以的,但作为一款照相机其指标就差强人意了:最大光圈只有5.6,又是长焦镜头,因此使用的话只能放置在三脚架上使用。为了避开调焦系统,7800的脚架接口被放置在了相机的侧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而且7800使用的是110的胶卷,画幅只有13X17毫米,成像质量可想而知。因此,Tasco 7800也就是作为个玩具玩玩而已。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德国EXA系列单反相机的绝唱:EXA 1C相机!
EXA 1C单反相机,是由前民主德国(东德)的Pentacon集团在1985-87年间制造的,同时也是Ihagee公司历史悠久的Exa系列相机中的最后一款。
Ihagee公司创立于1912年,以期制造的单反相机为世人所熟知,其中包括最终名的Exakta系列相机。在二战结束后,Ihagee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工厂被苏联占领,因此Ihagee的相机制造业被并入了前东德的另外一个也是举世闻名的Pentacon VEB(人民所有的公司)。
尽管Exa系列相机是作为Ihagee公司专业相机Exakta系列单反机的简化版问世的,在快门速度方面略逊于Exakta专业相机系列,但EXa在做工和用料方面则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可靠和适用,例如早期的Exa相机都是可以配置不同的取景器的。
EXA系列从1951年开始生产,经历了EXA原型机、EXA I、EXA Ia、EXA II、EXA IIa、IIb、EXA 500、EXA 1B等型号的发展,并最终在1985年推出了EXA 1C。没想到1C竟成了EXA系列相机的绝唱。
在所有的EXA系列相机中,除了最后的两款1B和1C采用了M42的相机接口外,其余各款都是沿用了Exakta的接口。而1C更是采用了塑料材质来制作机身的上盖。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塑料的发展使得其坚固程度大大提高。
EXA 1C相机相对简单,最高快门只有1/175秒,而且没有任何测光装置。这些技术指标应该说是远远低于当时相机技术的发展的。
但1C沿用了其他EXA系列相机的优点:可换式取景器。我手里这台配用的就是俯视(腰平)取景器。
取景器的更换释放按钮就被放置在了大多数单反相机快门按钮的地方,位于机顶右侧、过片扳手的旁边,如下图所示。
EXA 1C的快门释放钮在机身正面的左上方,相机背部与快门按钮相对应的位置是快门按钮保护装置。当这个保护装置被拨动而露出红点时,如下图所示,快门是无法释放的。
Pentacon公司加M42螺口的EXA系列相机(1B和1C)授权给了同样位于德累斯顿的另外一家相机厂Certo来生产(Certo厂也是属于Pentacon公司的),所以我手中这台EXA 1C的机身编号前就有个字母&C&。
EXA 1C总共生产了103,900台。
泡网分: 4.06
帖子: 4525
注册: 2010年12月
好贴,学习了!
泡网分: 0.095
注册: 2006年09月
SadBear 发表于
这款Adox 300型号的相机我并没有经眼过,但我印象中记得它是有大容量片仓后背的。应该不是为了换不同的胶卷吧,难道换片仓的时候能确保不漏光吗?可能是我的表达不够准确吧。这个暗合(片仓)是单独的,不会漏光的,安装或退出胶卷时都要整个取出来才能操作,如果多一个片仓就可以安装不同感光度、黑白、彩色的135胶卷,中段也能更换拍片,不必拍完一卷胶卷才换。当时也是看中这点才接手下来,用一过期胶卷试了完全没有问题。(这是片仓正面&&借用上家的)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骑行 发表于
相机内有这样的一个暗合安装胶卷,如果有多个就能装不同的胶卷,随时更换。谢谢回复!!!
这款Adox 300型号的相机我并没有经眼过,但我印象中记得它是有大容量片仓后背的。应该不是为了换不同的胶卷吧,难道换片仓的时候能确保不漏光吗?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过片上弦联动机构在机身外部的Topcon旁轴相机!
昨日在五棵松的二手器材交易后上,买到了一台日本产的Topcon旁轴相机。机器成色一般,但这台机器的过片上弦机构确实在机身外侧的,而恰恰是这点吸引了我的注意。
Topcon公司于1932年在日本东京,当时的名字是Tōkyō Kōgaku Kikai K.K.(東京光学机械)。由于在二战期间,主要为日本陆军制造光学军需品,所以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勒令停业。在短暂停业后,该公司的工厂被允许重新开始生产,但都是民用产品了,例如望远镜和测量设备。
虽然该公司在之后生产出了很多以Topcon为品牌的旁轴和单反相机,但貌似一直到1989年才正式才更名为Topcon。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Topcon旁轴相机,通常被称为Topcon 35A,从1953年开始生产。虽然其机身上只有Topcon的字样,但这款旁轴相机的原型机应该是第一款以Topcon名称命名的135旁轴相机,所以在相机资料中,原型机一般被称为Topcon 35,而这款相机就约定成俗地以35A来相称了。
Topcon 35 和35A最大的区别就是35A采用了可以更换镜头的设计,因此Topcon 35A在某些资料中被称为日本第一台采用了“叶片式快门和可换镜头”设计的相机。
在这里要特表提醒一点,我那本经常使用的《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版中,对于Topcon 35A镜头的介绍是错误的。因为其认为Topcon 35的可换式镜头已经改成了3.5/4.2厘米的Topcor镜头,而只有Topcon 35的不可换镜头才是Toko 3.5/4厘米。但我手里这台编号为55748的Topcon 35A的镜头却恰恰是Toko 3.5/4厘米,而且是可以更换的!可见权威并不一定是100%的正确。
文章刚刚开始我就说了,这款Topcon 35A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外漏的过片上弦联动机构。各位看看下面的视频。看不到视频的各位,我试着用文字解释一下:当转动机器顶部的过片旋钮式,下图中的红色拨杆会慢慢推动蓝色的快门上弦钮向图中的左侧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过片上弦的联动。
通常这种旁轴相机的过片和上弦是不联动的,例如海鸥203。而那些联动的相机,其联动装置也一般会集成在机身内部,这种外置的联动机构,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泡网分: 0.095
注册: 2006年09月
SadBear 发表于
这款从图片上看,好像是Adox 300这个型号,是德国第一台可以更换后背的35毫米相机。相机内有这样的一个暗合安装胶卷,如果有多个就能装不同的胶卷,随时更换。谢谢回复!!!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骑行 发表于
去年淘得ADOX旁轴胶片相机,内有独立安装135胶卷的暗合。不知道如何查找它的来历,兄能否帮忙查看?先谢谢!!
这款从图片上看,好像是Adox 300这个型号,是德国第一台可以更换后背的35毫米相机。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luhihi 发表于
这个我有一台全新,箱说皮套全,很喜欢全金属的美能达相机,都会让人觉得很喜欢的,哈。
泡网分: 0.127
注册: 2012年09月
SadBear 发表于
美能达最好的旁轴相机之一:Minolta Hi-Matic 9!
Hi-Matic 9由日本美能达公司在1966年推出,被公认为是在H...这个我有一台全新,箱说皮套全,很喜欢
本帖由 iPad Mini2 (wifi)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95
注册: 2006年09月
SadBear 发表于
不必客气,互相学习和交流。加多张机顶的。 本帖最后由 骑行 于
20:29 编辑
泡网分: 0.095
注册: 2006年09月
SadBear 发表于
不必客气,互相学习和交流。去年淘得ADOX旁轴胶片相机,内有独立安装135胶卷的暗合。不知道如何查找它的来历,兄能否帮忙查看?先谢谢!!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骑行 发表于
谢谢LZ分享!不必客气,互相学习和交流。
泡网分: 0.095
注册: 2006年09月
谢谢LZ分享!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纪念版Canon 11相机!
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1994 FIFA World Cup America)决赛周于日至7月17日在美国举行。为此,Canon公司推出了一款纪念版的自动相机,Canon 11。
这款Canon 11似乎是专为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纪念版制造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不出纪念版的Canon 11。如果哪位有非纪念版的Canon 11,请一定告诉我,先行谢过了!
这款Canon 11相机,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一台纯傻瓜相机,镜头为32/3.5定焦镜头,采用一节CR123电池作为动力。在机身正面印有9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小狗射手(Striker),在机身背部则是黑白相间的一副怒射中的足球图案。
这款纪念版的Canon 11纪念版相机由台湾制造,我手里这款配套来的还有原装的1994年美国世界杯足球赛纪念版相机套,应该也还算是比较难得了。
1994年美国世界杯足球赛总共有24支球队参加,巴西队最终夺冠。同时巴西队对意大利队的冠军争夺战是世界杯赛历史上第一场在常规赛120分钟内没有进球(0:0)以踢点球决胜的世界杯决赛。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被占领日本”制造的Steky II微型相机!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制造出大量的微型相机,其中Steky品牌以相对精良的制作与较高的技术指标而受到了众多使用者的青睐。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各种材料都十分匮乏,因此导致胶卷的制造和冲印价格高昂。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小画幅胶片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毕竟使用16毫米的胶卷所拍摄的底片远远多于使用大画幅的相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16毫米底片的微型相机在日本大行其道,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的风靡起来。但是在这些众多品牌的微型相机中,大部分制造十分简陋,虽然也是为金属制造,但基本就是一层铁皮而已。快门速度(1-2档而已)等技术指标和镜头也十分的简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微型相机甚至与玩具无异。当然这和那个时期日本物资匮乏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Riken(理研)公司在1947年(一说是1946年)推出了第一款Steky微型相机。Riken公司最早成立于1917年,Riken是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是Institute for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的缩写。成立之初,Riken只是一个私人的研究所,直至1936年Riken才被认为是一家相机公司。随后在1963年,Riken公司正式更名为理光“Ricoh Company Ltd”。
Steky相机一经推出,便一改之前微型相机简陋的普遍状况。同之前的微型相机相比,Steky由厚重的金属制造,快门速度增加到了四档:1/25、1/50、1/100秒和B门。镜头也改成了螺口可以更换的,除了标配的Stekinar Anastigmat f3.5/25毫米镜头外, 还有f5.6/40毫米镜头可供选择。标配的3.5/25镜头甚至采用了三片三组的方式!
我手里的这台Steky相机是1950年开始生产的II型,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其光圈已经有3.5、4、5.6、8、11、16等六档。在相机的机身一侧,还特意配置了黄色的滤镜。
我手中这台II型相机,其产地为“Occupied Japan”,亦即被占领的日本的。关于被占领的日本,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资料,重温一下二战后的亚洲政治史:
日,日本与同盟国双方代表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象征日本正式进入同盟国的军事占领之下。
在《降伏文书》签署前,以美军为首的同盟国军队于日在横滨登陆,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也在8月30日乘军机抵达东京,麦克阿瑟之后被任命为首任驻日盟军总司令。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仍保有统治权,但小笠原群岛与琉球群岛在日本投降前即被美军攻占,因而继续由美军管治。
日,一支含有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等国的英联邦占领军被部署在日本。在当时,这些军队主要负责日本除军事以外的各种事务,包括处置日本的战时工业.
至此,进驻日本的盟军以美军为主,加上少部分以英国为首的英联邦占领军组成,至于中国、苏联、荷兰等相关同盟国并没有军队进驻,仅派遣驻在武官。可惜啊,在被日本侵略了那么多年之后,中国就这样放弃了当一次日本占领者的机会!
日,日本与同盟国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生效。《旧金山和约》生效后,同盟国正式结束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恢复原有的国家权力与主权独立地位。
我手中这台Steky II型相机,成色并非十分完美,但是难的是有原配的皮套、说明书,一卷Steky专用胶卷,甚至还有一个木制的外包装盒!皮套上的产地也是“被占领日本”。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奥运系列:2012年伦敦奥运会纪念版松下DMC-S3相机!
第30届夏季奥林比克运动会于日至8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办。作为此届奥运会的赞助商,松下推出了一款纪念版相机,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Panasonic DMC-S3数码相机。
实话实说,我个人对收藏数码相机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到了2012年奥运会的时候,纪念版相机只有这一款数码产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Kodak在推出纪念版数码相机的同时,好歹还有一款一次性的胶卷相机可供收藏。所以,实在是无奈之举,这款松下的DMC-S3就成了我手里唯一一台以收藏为目的而留有的数码相机。
所谓的纪念版也就是在相机的前脸上增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文洛克(Wenlock)。在该相机的原装相机套上,也印有该吉祥物。
松下DMC-S3于2011年1月发布,采用了1/2.33英寸的CCD传感器,有效像素为1410万。镜头为5组6片(3枚非球面镜片,6面非球面表面)的1:3.1-6.5/5-20毫米4倍光学变焦镜头,相当于38-112毫米等效35毫米焦距。
共有205个国家及地区、10500名运动员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88枚奖牌居金牌榜、奖牌榜第二位。
此款2012年伦敦奥运会纪念版Panasonic松下DMC-S3相机由中国制造。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前苏联制造的和平Mir旁轴照相机!
Mir相机是前苏联KMZ工厂1959-61年间的产品。该牌子的机器共生产了156,229台,应该说是一款比较好找到的机型。
说到KMZ工厂,一直看我相机收藏文章的各位肯定不陌生,前苏联知名的Zorki系列旁轴相机和Zenit单反相机,就是KMZ工厂的产品。
为了减低成本,促进产量和销量,KMZ工厂在1953年推出了简化版的Zorki-4旁轴相机,取消了Zorki-4旁轴相机上的慢门机构,这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Mir旁轴相机。
说起Mir这个牌子,很有意思:Mir当然是英文,而俄文则是Мир。Мир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和平”或者“世界”,所以有人说这个牌子的机器就是要和平还是要世界。目前国内一般都将Mir翻译为和平。
因为取消了慢门机构,Mir相机的可靠性相对于Zorki-4而言,有了更大的保证,所以Mir被称为“最可靠苏联相机”之一。毕竟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能够用到慢速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我甚至都想不起来我上次使用1/30秒以下速度的快门是在什么时间了。
很有意思的是,Zorki-4主要是用于出口的机型,而Mir则基本是用于在苏联国内销售的品牌。这点倒是和我们国家有点类似,好东西基本上是优先考虑出口的。
更为有趣的一点,虽然Mir相机的快门速度调节旋钮上只标示了1/30、1/60、1/125、1/250、1/500和B门几档速度,但实际上部分Mir旁轴相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有1/1000这个速度的。如果各位仔细看下面两张图片,就会在数字500的左下方发现还有一个小黑点,这个就是1/1000秒的位置。
KMZ工厂为何会这样做,我不得而知,也没有查找到任何相关的资料。莫非是为了保住“最可靠苏联相机”之一的声誉?不管怎样,这种内敛的风格,相对于现在经常虚标技术指标或者参数的产品而言,实在是太有良心了!
我这套机器成色一般了点,就是有原装的说明书和包装盒而已。
泡网分: 25.931
注册: 2004年11月
为庆祝建厂50周年而生产的Zenit 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
为庆祝成立50周年,前苏联、现俄罗斯的KMZ工厂在1992年推出了一款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
前苏联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光学机械厂(Krasnogorsk Mechanical Plant,简称KMZ),成立于1942年,位于现在俄罗斯莫斯科西北近郊。KMZ在前苏联时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光学工厂,早期主要生产部队急需的光学仪器,望远镜,测距仪等。
大家非常熟悉的Zenit单反相机、Zorki旁轴相机、Moscow莫斯科折叠皮腔相机,以及Horizont地平线摇头机等多个品牌的相机,都是KMZ厂生产的。
这款建厂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外观为钛金属的黄灰色,但机身外壳实际上完全由ABS塑料制造,只是在相机顶部丝印上了“50特别版”的字样。
但为了同普通的Zenit 122相机区分,所有的这款“建厂50周年纪念版”相机的编号,全部以“50”开头,我手里的这台为。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mpir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