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公安局境内种植玉米垧保苗多少朱

通许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出新气象
6月14日,记者来到通许县孙营乡后城耳岗蔬菜交易市场,这里的蔬菜交易异常火爆,一位姓张的农民刚刚卖了一车土豆。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这一车土豆卖了2000多元,采用的是土豆——玉米——菜花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亩效益在5000元左右。” $$  近年来,通许县打特色牌、走品牌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  加快种植业品种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许县按照“高标准规划、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原则,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六大生产基地。一带即沿密杞公路两侧,总长31公里的高效经济作物开发带。三区即以邸阁乡、大岗李乡、竖岗镇、厉庄乡为主的麦、瓜、菜一年多熟种植区,以孙营乡、城关镇、朱砂镇、冯庄乡为主的露地菜种植区,以玉皇庙镇、练城乡、四所楼镇、长智镇为主的反季节瓜菜种植区。六大生产基地即无...&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为官是一种责任,为官就 得给群众办实事。”担任通许县 党外副县长3年来,娄和松以出 色的工作业绩实现了自己对党 和人民的承诺,赢得了人民群众 的信赖与好评。 锐意改革 大胆施政 娄和松分管医药、卫生、民 族宗教等工作。曾在医药卫生 界工作过14个春秋的娄和松深 知医药卫生界存在的积弊和面 临的严峻挑战。他上任后,首先 对医药卫生行业进行改革。 医药费报销难是全县干部、 职工,特别是老干部反映最强烈 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娄和松 多次召开座谈会,就公费医疗改 革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并多次到 外地取经,在此基础上出台了 《通许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实施方案》,初步解决了医 疗费报销难的问题。 1998年5月,娄和松以县 公疗医院为试点单位,进行医药 卫生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按照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 则,实行竞争上岗。医护人员的 危机感、责任感增加了,积极性 被调动起来,服务质量不断提 高,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通许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上称为咸平,有长治久安之意。长期以来,这里交通落后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一改旧貌,通许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发展、改革、质量、稳定、廉政、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好中求快,整体推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为中枢,以主干线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分支,以村级公路为脉络的交通运输网络。2007年,通许县紧紧抓住上级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全年完成乡道15.7公里,改建“村村通”工程102.87公里。省、市两级政府对“村村通”完成情况的检查、验收和公示表明,通许县“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标准、通达深度、验收程序均符合省定标准。为此,通许县农村道路管理所被开封市农管处评为农村公路工作先进单位;完成县乡道桥梁4座,全部竣工,并已投入使用;完成了通许县委、县政府交办的长7.35公里的城内道路和园区道路的新建、改建、续建工程。同时,汽车站搬迁工程已进入验收程序...&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农民穆家良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获知武汉市的辣椒市场价格比本地每公斤高出0?50元,当天便组织收购了鲜辣椒15吨发往武汉,两天后赚了6000元。目前,在河南通许县像穆家良这样依靠信息致富的农民有600多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许县农民越来越感到信息的重要性。为此,县委、县政府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在各乡镇建起了农产品电脑信息网,一些农民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愈加认识到信息中蕴藏着巨大财富。一些农民开始主动寻找信息来源,许多农民不惜重金订报刊,并...&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水利派出所是1980年11月建立的,现有干警4名,几年来,他们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坚持走依法治水的道路,在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发挥了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为工作中心的一职能。建所以来,共受理查处案件1选了起,一事件20 00多起,依法逮捕人犯30名,行政拘留61人,处罚1200余人次,宣传受教育群众达20多万人次,维护了全县水利工程,保证了各项水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水利工程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并多次被公安局、水利局评为先进单位。 重点突破严厉打击 通许县虽然只有12个乡镇,水利工作却搞得比较好,为全县抗御旱涝灾害,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水利工程设施数量多,范围广,加上工程管理跟不上,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部分工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处于建设一一破坏一一再建设一,再破坏的恶性循环状况,二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1985年冬天,全县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王明威,男,汉族,1963年出生于河南杞县。2003年2月至今任中共通许县委副书记、县长。小档案2004年3月,全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后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各市县对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为此,记者来到通许县,就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对县长王明威同志进行了专访。记者:作为一名在通许县工作了近8年的县领导,请谈谈通许县的县情及农业发展情况。王明威:通许县辖6乡6镇,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耕地面积75万亩,人均近1.5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2003年,全县年生产总值完成31.79亿元,在全省综合排序中居第86位,较2001年上升6个位次,其中完成农业总产值22.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0.8:3128.2。农民人均纯收人2008元。通许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蒜、土豆、菜花、辣椒、无籽西瓜等数十种农作物。1994年以来,我县相继被国家评为“商品粮生产...&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第二辑】朱砂凭啥是通许县第一大乡镇?带你了解带你飞~~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点击上方↑“通许大管家”一键关注!自上次推送了“长智镇的村史”的文章后,该文在乡亲的朋友圈中纷纷传阅分享,接下来走进通许最大的镇“朱砂镇”,下期呈现:四所楼村史朱砂镇概况
朱砂镇位于通许县城东北部7公里,辖朱砂、后王寨、李寨、东寨、谢庄、前阁、徐屯、王庄、陶庄、李庄、乔头、韦寨、板张庄、石岗、演武岗、斗厢、拜寨、牛角岗、油坊寨、西栗岗、中栗岗、东栗岗、焦堂、学寨、王洼、李石仲、乔寨、陈寨、羊羔桥、朱寨、俄庄、朱村、西王固、小岗等34 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6.33万人,89589亩,是通许县最大的乡镇。开封市通许县文物普查队在通许县朱砂镇发现一唐代封院—华严寺旧址。华严寺相传为开封大相国寺下院,始建于唐代。该寺坐北朝南,原建有三官殿、老奶殿、六祖爷殿、钟鼓楼、前大殿、后大殿等,内有四大金刚、弥勒佛、十八罗汉等塑像。华严寺建筑独特,工艺绝巧,朱红粉墙环围,红、黄、绿三色筒瓦盖顶,檐板上雕刻有花草、人物、飞禽走兽等,门窗均透空雕花。华严寺在宋、元、明、清时多次修葺。冯玉祥主豫时废寺,山门、大殿被毁,东西厢房改作小学。1958年“破四旧”时残存的房子、木雕被烧毁,佛像被砸坏。现在该遗址处保存有石碑9块。该寺院旧址的发现,对研究佛教建筑在开封的布局及佛教文化传播等都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
东羊羔桥村是方圆十几里内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解放前,寨墙高筑,威武壮观,其上可行马车,并筑有垛口、哨楼等,四门高大,壕沟深阔,易守难攻。附近村庄的老百姓,每逢遇到兵匪战乱,都到寨内躲避。清朝末年,全国各地匪盗泛滥,村人为自保和健体,习武成风,其间,村里出了三个远近闻名的武师—任喜路、芦德高、袁阔礼,黄河南北,罕逢对手,为防止太平军入侵,村里组建了民团。东羊羔桥村的民团力量在方圆百里内是最强的,当时一位捻军首领曾说过:“只要能过了羊羔桥,队伍可一直开到汴京城。”
据传,春秋时期,这里岗丘起伏,河流纵横,山岗上长满了野栗树和其他果树。这里处于这座岗丘的最东边,故得名东栗岗。1949年以前,隶属杞县,解放后划归通许县。村里先后有薛、王、李、宋、郭、申、吕、吴、彭、何、黄等姓入住,现申、黄两姓已经绝户,吴、何两姓居多。全村现有285户,1150口人, 1550亩耕地。该村环境优美,街道笔直,楼房林立,柏油路两旁果树成行。
朱砂村的村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节。1945年8月的一天,盘踞在王堌集的日军窜进朱砂村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在一日本兵追赶该村的一名妇女时,村民朱玉德举起一个木棒,劈头向日本兵打去,日本兵当场被打晕,另一日本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捅进了他的后背。此件事引起了群众对日本兵的刻骨之恨,同时朱玉德的英勇事迹也广为流传。
东与杞县王固集接壤,西与东羊羔桥村相邻。南望长智乡的后七步村,北靠周砦、闫砦两个自然村。据说,朱村是因村里有一姓朱的富户大家而得名,后因社会混乱,天灾人祸,朱氏家道中落,子孙逃亡在外,村中不再有朱氏一姓。后来村中从外地搬来了赵、李、刘、谢、白、袁、张等姓,尤以赵、王、李、刘等四姓人口居多,虽然这样,村名仍沿用朱村至今。
相传,百余年前,这里是三不管之地:北门里马家属陈留县,叫陡墙村;东门以南,南北街两侧(包括彭、信、韩、崔等姓)归杞县,叫斗厢村;往西至西板张庄路以东(李、梁、马、任等姓)叫小集;往西直到西门(包括朱、陈、王姓)叫二府庄,属通许县;西门里大路两旁(包括田、杨、王、毛陈等姓)属杞县,叫杨庄。后因军阀混战,杂牌军白天摊粮派款,夜里土匪出没,拉牲口、抢粮食、打现款,闹得人无宁日,鸡犬难安窝。有粮有牲口的有钱户号召打起土寨墙,把这几个村庄全围起来,统一了称谓——斗厢集。
李石仲村先有李、孟、王、张、刘五姓,后继迁入吴、孙、郑、卜、乔等姓氏,该村名是以一个叫李石仲的人名而得名的。据传,清朝年间,该村有一姓李人家,弟兄四人,其大哥名为李石仲,在陕西居官(道台),后因病去逝,安葬在村东头李家坟地占地约5亩,并修建祠堂一处,立碑一座,当时凡经过此地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表敬拜。其后每逢祭日人们都要进行祭典,“文化大革命”间被破了“四旧”,现在荡然无存。
明朝中后期,一个穆姓年青人来此居住,并修建了一座家庙,在庙旁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子,常年以种菜为生。那时有一个南蛮子到中原探宝,路过此地,发现穆庙里的碑头上有一金牛已成气候,于是就和老汉达成协议,愿出十两白银买他的两个黄瓜,但是得保证黄瓜长够一百天,老汉满口答应,这时南蛮子扬长而去,时隔3个多月,老汉不见南蛮子回来,以为他不会来了。已到深秋,老汉就顺手摘下两只双胞胎黄瓜抛到瓜棚顶上。第二天南蛮子来到此地,发现黄瓜已摘下,大惊,问明原因,知道是提前一天摘下,就叹息不已,双方经过交涉,钱货两清。当天南蛮子就住了下来,南北来回走动,口中还反复念叨:白沙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碑(北)头。当晚金牛下来活动,南蛮子守在庙门口,顺势把黄瓜抛向金牛,金牛不防,被击中,大吼一声,一道浓烟逃向东南方向。南蛮子到跟前一看,只投下来一只金牛角,以后这里就被称作牛角岗了。
前阁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7.5公里,朱砂镇政府西0.5公里处。东邻朱砂镇西环路,南与朱砂村土地相接,西与周庄村毗邻,北与徐屯村紧挨。现有173户,731口人,684亩耕地。该村地势平坦,树木环抱,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水泥路横穿村中央,村东边的柏油路上,公交车往来穿梭,快捷便利。1974年以前,前阁村与徐屯村、后王砦村合称刘店池村,1975年以后才独自成为一个行政村,因在徐屯村的前面故称前阁村。
该行政村辖王庄村和柴庄村,全村现有居民650户,2800口人,3972亩耕地。自古以来这里土地肥沃,四周绿树环绕,果树成片,景色宜人。该村在元朝时,先有张、王两姓从山西三棵槐下迁移至此定居下来,前名谓范庄,后因王姓居民发展较快占总人数的50%以上,随改名为王庄村。现有王、张、李、柴、范、谢、郭、陈、于等姓氏在此定居。
全村现有303户,1114口人,1492.6亩耕地。该村西南紧邻向南通往朱砂镇和通许县城、往北通往开封的公路,交通便利。小青河环绕大半个村庄,果树遍布四周,春季鸟语花香,夏、秋之际,鲜果挂满枝头,景色十分优美。据《陶氏家谱》记载,三百多年前,陶氏家族首先从斗厢迁居此地,故名陶庄村。后来相继迁入张、王、温、李、芦等。以陶、张、王、芦、温等五姓人口居多。
西王固行政村位于通许县东北12.5公里处。相传古代一位国王葬于此地,因该村位于国王坟冢的东侧,因此称为西王固村。东与杞县王固集接壤,西与俄庄村为邻,从朱砂镇到杞县高阳镇的公路横贯西王固村,为村民带来交通之便。全村现有410户,1530口人,1800亩耕地。20世纪40年代,村中仅有140户,570口人,1750亩耕地。居住着张、薛、于、陶、白、申、刘、娄、曹等姓氏,以张、薛、于、陶四姓为多。
相传一千多年前,现在村所在地有一座大土岗,岗上为红色土壤,盛产栗子,当时岗上的老百姓分为东、西、中三个小片居住,西边为老栗岗,即现在的西栗岗,中为二栗岗,东边为小栗岗,即现在的东栗岗。因二栗岗在中间,故名为中栗岗,中栗岗当时有张、王、黄、周、丁、万等姓居住,后因自然灾害和历年战乱,后4姓先后绝户或外迁。据传,当时周姓为一大家族,势力强大。一次,官府运往京城汴京的贡品在路过此地时被周姓人劫持,官府大怒,下令灭绝周姓,当时周姓被杀的杀,砍的砍,外逃的只得隐名埋姓,周姓从此在本村绝户,后来又有其他姓氏的人陆续迁来,现共有23姓。
据老人讲,该村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东南隅,明朝时有一座小土丘,当时人口很少,为了保家护村,抗击匪盗,该村人经常在这山丘上习武健身,时间长了,就给这个山丘送个雅号——演武岗。原村旧址紧靠小青河,当年河道较宽,水常年不断,河面帆船点点,南来北往,把江南的鱼米运往汴京,把北方的木材运到江南各地,成了南北贸易的水上通道。明朝末年,黄河决堤,黄水自西北而来,一泻千里,沿途无数村庄、无数生灵被黄水吞去,紧靠河沿的演武岗村也难于幸免,惨遭水患。当时该村有名的韩家楼也荡然无存,何况百姓的土墙、茅屋呢?水患过后,外逃的村民归心似箭,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为了安全,他们靠着小青河和练武的山丘,又盖起了座座茅屋,栽上了不怕淹、不怕旱的垂柳和常年不老的老槐树。韩姓最早迁入该村,且人口最多,现陈姓、李姓最多,另有高、罗、姬、张、王、潘、孙、刘等姓相继迁入,他们精诚团结,从不以多欺少、以大压小,和谐相处。
据村中庙碑记载,大约一千多年前,自李闯王围攻开封后,村民惧于战乱纷纷逃亡,村中空无一人。战乱结束后,一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该村,因居住的都是拜姓,其中有一个姓拜的员外很有钱,他在村周围打了一道很大的寨墙,故名拜砦(寨)村。后来该村陆续迁入的有刘、王、彭、潘、郑、陆、高、朱、韩、宗、等姓,拜姓全部外迁。
板张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3公里,朱砂镇政府北5公里处。南临小青河,西邻石岗村,北邻斗厢村,东邻乔头村。据传,古代的小青河为一条运粮河,北地为放板的码头,原叫柏丁庄,后张姓先到此地居住,故名板张庄村,有两个自然村,分为东板张庄村,西板张庄村,相继迁入宋、李、王、赵等姓氏,现以宋姓居多。
相传五百年前,有宋、陈两姓在此居住,后夏、刘、李、闫、赵、马、代、冯、王、杨、张、徐、崔等姓相继迁居此村,因陈姓居多,故名陈砦。因历史原因,宋、崔两姓已绝。沧桑巨变,往事如烟。数百年来汩汩流淌的铁底河水,如泣如诉,向人们倾诉着昔日的血泪苦难,似吟似歌,传扬着今日的辉煌与灿烂。一代代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父老乡亲用他们那长满老茧而又饱经风霜的双手谱写着陈砦村新时代的篇章。
很早以前,东砦、西砦、岗中统称为李道岗,因为中间有一大土岗,土岗上苍松翠柏,远远望去,巍峨壮观,故有“东李道岗、西李道岗和岗中”之称。后来,为了防止土匪侵扰,东、西李道岗,先后在村子周围修起了土寨墙,因此又名东砦、西砦和岗中。旧社会,村民们受到土豪劣绅的盘剥和盗匪的明夺暗抢,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们没有被反动势力所吓倒,许多人跟随着通许县早期共产党员毛春林,干起了革命,其中陶书仁、陶明春就是赫赫有名的28团战士。
俄庄村古称“牛庄”,据传很早以前有一牛姓官宦之家,看中此地,便在此地建立庄园,因此称之“牛庄”。后因朝代变迁,牛姓全家搬迁留下空庄一座,后来迁入宛、宁、孙、程、冯、杨、陈、徐等姓氏留住此庄,问及村名竟无人知晓,只知该村可能是一动物名称(牛庄的“牛”属动物),此时刚好一群白鹅从河道游过,于是当时有人指着这群鹅说:“干脆此庄叫鹅庄好了。”从此村名改为鹅庄,后人又把“鹅”简写成“俄”,便有了今天的俄庄村名。因自然灾害和历年战乱,宛、宁、孙三姓逐渐绝户或外迁,现存程、冯、杨、陈、徐等姓。
后王砦行政村位于通许县东北8公里,是朱砂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李砦村,西邻徐屯村,南接朱砂岗村,北与陶庄村土地相接壤。据传,三百年前,在朱砂岗北边,该村南边有一道高岗,因该村住着王姓家族,故名后王砦。当时有一叫徐东仁的在王家打长工,后来定居下来,成为现在的徐氏家族的先祖,人口达到700多人。一百多年前,有一杨姓人氏来该村定居。因自然灾害和战乱,王姓有的外迁,有的绝户,现有王姓两户,杨姓一户,其余均为徐姓。
焦堂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4公里处,隶属朱砂镇。东邻王洼村,西接油坊砦村,南边是李石仲村,北与牛角岗村接壤。焦堂行政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20户,1020口人,1470亩耕地。逢阴历双日子为村中绠会,市场繁荣,群众买卖非常方便。据传,二百多年前,焦堂村由渴泉坎、魏庄虎、焦堂三个自然村组成,村里原有焦、温、魏、王等姓。后因自然灾害和历年战乱,有些姓氏外迁或迁入,现有毛、固、蒿、魏、黄、苑、刘、王、陈、高、常、孙、樊、郭、温、张、李等姓氏,前四姓居多。
李砦村已有七百年建村历史,原名李家砦,后改名为李砦,因原来全村所居住的户全是李氏家族,故得其名。清朝时期,又迁来赵氏家族(赵氏家族已于解放初期绝迹),之后迁来汤氏、靳氏、时氏几户人家。李砦村具有光荣的历史,李砦村人正直、朴实、勤劳、勇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砦村的村民就与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李开生同志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屡立战功,被人民政府誉为“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披红戴花,荣归故里。
李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25公里,朱砂镇政府东北4公里处。西临涡河故道,东邻油坊砦村,南邻韦砦村,北邻乔头村。全村现有252户,976口人,1266亩耕地。据传,400年前在涡河故道东岸从黄河北某县迁来一李姓农户在此种菜为生,故叫李菜园,后改为李庄(涡河故道后因兴修水利挖河修渠时改为小清河)。该村徐、杜二姓因和李氏一姓有姻亲关系先后迁入,现有李、徐、杜等3姓居住。
乔头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3公里,朱砂镇政府北5公里处。西邻板张庄村,东邻下洼村,南邻李庄村,北邻拜砦村。全村现有310户,1300口人,1360亩耕地。相传在几百年前,位于杞县县城南23公里处,太康县通往汴京的大道旁,小清河之上有一座桥,经商之人经常由此路过,当时有郭、刘二姓人家在这里居住,以做小生意为生。由于此处人员来往频繁,市场繁荣,吸引不少外姓人到此定居,后有袁、韩、王、任、李、吕等7姓在此落户,故名桥胜集,解放后始改今名。
乔砦行政村位于通许县东北12.5公里处,距朱砂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邻李石仲村,南接东羊羔桥村,北接油坊砦村,西通小青河及河东李村。该村现有住户160户,760口人,1200亩耕地。该村以青沙地为主,土壤肥沃,以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农作物,全村泡桐树、白杨树环抱四周,景色优美,交通便利。相传,明朝末年,乔姓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处,以农耕、纺织、捕鱼为生。由于乔姓祖先勤劳吃苦,不但生活过得较为富裕,而且人丁兴旺,有了钱,就想办法围村打寨,以阻止土匪和杂牌队伍的袭扰,乔砦村名也由此而来。
石岗村原名射箭岗,相传此地西紧邻汴京、陈留至通许的官道,东临可以漕运的小青河,河对岸有造船厂、板厂(即现在的板张庄村)。国时期,归通许、杞县、陈留三县管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很久以前,这里方圆三百余亩是高岗地,地势险要,又居水陆交通要塞,当初只有几户人家在岗上居住。元末明初,世道动乱,李氏始祖李成携家眷从山西洪桐县逃荒到此地居住,生有七个儿子,逐渐壮大。后又有王、于、刘、张、陈、朱等姓氏到此定居,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村落。明朝伊始,有严总兵率部驻扎在此,平岗造地,大兴土木,修建楼堂馆所,军事设施,建揩油演兵场、射箭岗、操练兵马,三层楼式阅兵台现保存完整,成为射箭岗辉煌历史的见证。斗转星移,事过境迁,历经战火,射箭岗昔日的辉煌已不存在,因岗岭上残留许多沙石建筑残石、石羊、石马等,后来射箭岗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石岗村。
村北面是栗岗村,村前有一道长长的土岗,岗前有一条铁底河,在河之南有人居住,逐渐形成村庄,由于地势较洼,加之村中王姓居多,就取名为王洼村。村里主要姓氏为王姓,还有江姓4家,张姓一户从外地迁来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王姓始祖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搬迁而来,据说祖师爷是一个善经营、有头脑的人,在他的管理和辛勤劳作下,家庭逐渐殷实,置买了很多土地,他死后,因为棺材就是用锡做的。那时栗岗的阎王爷庙就是该村人在他的带领下修建的,周围的土地都是该村大户人家的,西门外还有一口饮马井,在那里种地不用喝外庄井里的水。王家十分富有,当街一排七个门楼,全部是用麦秸烧成的蓝砖垒砌,门楼上雕刻有花纹,安有插花兽,相当壮观。后来几家因为小事打起了官司,竞相花钱,都弄得家业逐渐败落。
据古墓葬碑文记载及老人讲述,约八百年前,小清河像一条游龙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此地,河水滋润,良田百顷,禾草杂树蓊郁苍翠,时有小鸟和鸣,甚是幽静。该村毛氏和魏氏先祖视其风水宝地,先后迁居于此。由于相临之清河河宽水深,河苇如麻扎而成寨,即取名韦寨村。土改后,他姓逐渐增多,分别是王、李、贾、董、常、陶等,现共有此八大姓,人口由150人发展到650人。河东吕村最早是由一吕姓人家迁居于此而形成的村落,居住河之东岸,繁衍生息,人口渐多,成为村落,故有此名。土改后,由一姓发展到吕、窦、范、靳、李等6姓,由40多口人发展到100多口人。
西栗岗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5公里,朱砂镇政府东北7.5公里处。西邻焦堂村,东邻中栗岗村,北邻开封县仇楼乡王楼村,南邻陈砦村。全村现有605户,2360口人,3800亩耕地,大部分属沙质土壤,适宜种植花生、红薯、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尤宜栽植泡桐树。据传,在三百多年以前,西栗岗为一姓韩的大户的苹果园,过去属于杞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通许县,该村之前名曰老栗岗,1958年改为西栗岗至今。沈氏最早迁入此地,接着是张、王、李、宋、徐、马、贾、费、冯、牛、强、姜、柴、时、司、郑、孙、阎、谷、刘等姓相继迁入。
小岗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0公里,朱砂镇政府所在地东2公里处,东与李庄村、西与朱砂岗村、南与东芦氏村、北与羊羔桥村接壤。总面积4.2平方公里。 全村现有9个生产组575户,2200口人,2997亩耕地。村西有一土岗,小青河从村东地经过。长智至朱砂环乡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内大小街道都已硬化,交通便利,全村被树木覆盖,绿树成荫,景色优美。从墓葬考证及老人传说,小岗村有700多年历史。最早先由秦姓入住,后由李、时、王、宋、于、张姓先后迁入。现于、时、秦、李四姓居多,因村西有一土岗取名为后岗,后改称小岗。
谢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6公里,朱砂镇政府西1.5公里处。东邻枣林沟,西邻西砦村,北邻冯庄乡周庄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59户,1020口人,中共党员26名,1320亩耕地,土地肥沃,庄稼丰茂。全村被树木环抱,春夏季节,绿荫成盖,景色优美,蝉鸣蛙唱,空气清新,人们安居乐业。据传,明朝初期,在西砦村北邻的一块高地上,有谢氏家族居住,故名谢庄村,随后,陆续迁入房、申、陈、姚等姓,前二姓逐渐绝户或外迁,现有谢、陈、姚等姓氏,谢姓居多。
该村南邻前阁村,东邻后王砦村,北邻王庄村,西邻冯庄乡赵庄村,朱砂镇至冯庄乡的环乡公路横向穿越其境,大(庆)广(州)高速公路纵向从村西穿过。村西,枣林沟里水流不断,树绿水清,每逢夏季,白天群蝉高唱,晚上蛙鸣如鼓,生机一片。1392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一徐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咸平县东北7.5公里的地方居住,此前有郭姓和路姓在此安家,随着徐姓人口的不断增加,村内90﹪以上都是徐姓,就按徐姓取村名徐屯。明朝至清朝的几百年间,农民一直受着残酷的封建制度的迫害和剥削,生活清苦。军阀混战时,闹得整个中原民不聊生。随后日军侵占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山河破碎,民众跃起,奋力反抗如同禽兽的侵略者。
解放前,该村十分贫穷,人口少,土地瘠薄,识文断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后来从外地来了一位饱读四书五经的人,名叫仲天有,他自办私塾,教该村的孩子们读书写字,时间长了,识字人越来越多,周围村庄的人也来求学,影响很大,仲老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全村的文化都带动起来了,他逝世后,村里人很想念他,大家经过商议,就把村庄改名为学石(师)仲村,后来为了叫起来方便,写起来简便,加之村里为防御土匪袭扰曾筑其土寨,就改称为学寨村了,一直沿用至今。
油坊砦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15公里,朱砂镇政府东北5公里处。东邻焦堂村,西邻李庄村,南接乔砦村,北通夏洼村。全村原有10姓居住,分别为来、王、常、闫、李、马、吕、韦、张、许等姓,其中许姓1951年绝户,现有9姓居存。据说,李姓是清朝时从杞县的苏所村迁入该村,张姓是1938年从杞县曹村迁入该村,9姓之中前4姓居多,韦姓很早以前并不少,但后来衰败,现在东5组、西5组居住的地方都是当时姓韦的宅基地,当时很出名的一个韦小庄。该村交通较为便利,一条西北至东南的官道从村北穿过,号称九龙口。1724年(雍正二年)6月16日,村子里上了黄河水,奇怪的是顺着黄水冲来一个铁菩萨像,村里人都认为这是神圣显灵,来保佑该村的,于是将这一铁菩萨像供奉起来,在村子的西北建一庙宇——铁奶奶庙。据说当时前来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而且非常灵验。
朱砦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北9公里处,通(许)—杞(县)公路一侧。辖朱砦、西羊羔桥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540户,2396口人,3269亩耕地。朱砦村因有姓朱的商人来此开辟庄园而得名朱砦。西羊羔桥村名的来历和一个小故事有关。据传,古代,流经此地的小青河上,有一座木桥,人员车辆来往频繁,甚是热闹,加上其旁多有村庄,村民上田或牧放牛羊有时也经过此处,某一天,不知从哪里过来两只羊,各从桥的两端同时过往,走至桥之中间,二者各不相让,犄角相抵,相持不下,最终是双双落下水去,出得河道,一只奔东而去,一只奔西而去,在东边停歇处,名曰东羊羔桥,在西边停歇处,名曰西羊羔桥。东西两村各距青河桥1公里。10月15日 文卫路人力资源市场门前(影剧院西),通许大型招聘会,您的工作,我来解决新功能:直接回复:爆料即可上传图片,爆料发生在您身边的事哦。
关于&我们通许视窗网站 挖掘通许精彩 铸造通许辉煌1、搜号码:itongxu114或搜公众号“通许大管家”2、分享朋友圈:如果你喜欢或对朋友有用可点击右上角3、推荐公众号:通许视窗 搜 itongxu 通许视窗官方网站服务号,每月四次内容推送,提炼通许的精品信息
商务合作加个人微信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雪保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