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洞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要学多久才能学会?

一个学期的物理实验课临近结束了,对很多同学,以后再不会上物理实验课了。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选这门课的所有同学今后还有很多实验课,更何况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相伴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一门课程结束的时候,适当地回顾一下过程,反思一下自己的得失,提炼一些经验及需注意的地方,可以为今后的实验课程和其它学习确立一个新的起点。衷心地希望各位同学能将自己的实验感想输入到这里来,不仅在这门课程的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也是在为同学间、同学老师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更是可以为以后选课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你的实验感想也是我们更好地完成今后工作的重要参考!
我们欢迎并感谢你来参与“实验感想”交流。深信你的任何投入都有所值。
一学期的近物实验即将结束,请留下您的感想和足迹!
光科的同学刚参加完期末汇报,写点感想(包括经验和教训)、继续就实验内容做点讨论,如何?或许明天汇报的同学看了今天写的内容,还能有所帮助呢!
PPT内容不能太多,一般以页数约等于或稍多于讲演时间分钟数为宜;
内容安排上(包括PPT的篇幅比例和讲演时间的分配),把握好原理与结果、讨论的比例,应以结果讨论为主;
PPT中切忌大段的文字,必要的文字要精炼为短语,甚至是关键词;讲演时切忌照读PPT中的整段文字;
上台前一定要自己预先排练,讲演节奏的控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讲演时的表现不好,会让你前期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PPT中,少用(尽量不用)扫描、截图/屏等分辨率较差的图;或许你还需要临时学习用Origin画个图,或在PPT里输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但这些都是很快就能学会的,而且学会了,今后肯定经常会用到;
画图基本的要求一定要保证: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单位,合理的刻度标注,用小方块等符号画出数据点;图中所画的线要足够粗:一般选三磅!
数据点的拟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物理规律来选择函数,不能都用直线拟合,或者用折线链接数据点;
注意实验数据有效数字的合理取舍,标出必要的不确定度估算;必要的单位一定不能忘;
如果引用了别人的图、表等,一定要注明出处;
少用人眼不敏感的颜色:如黄色;
背景不要太花,以致喧宾夺主;动画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讲演表达的效果,而不是为了显示做动画的能力;
最后简要概括自己得到的结果很有必要;
要向在自己工作过程中给予过帮助的人致谢;
给出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学习使用激光笔;
欢迎各位同学就报告中仍有疑问的内容、报告会上得来的新想法展开讨论,也可以谈谈参加这样的报告会的体会! — 乐永康
周三的报告中,周智全同学尝试了用γ能谱仪测量结果中,和峰的计数率与两个响应的全能峰的计数率之比来“模拟”符合测量的方法,以求出放射源的绝对活度。我的观点是:这一方法只能是“模拟”,原因是:用一个γ探头,我们无法确定仪器的响应时间。 — 乐永康
两天的报告中,有不少同学讲到了谱线宽度,对于气体放电灯的发射谱线,谱线展宽度因素包括自然线宽、多普勒展宽,而实际测量的谱线中包含有仪器展宽的因素,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各种展宽因素的起因?以及每种展宽的贡献是多大?在X光晶体衍射实验中,X光线光谱展宽的来源又是哪些呢?各种展宽的贡献又是多大?在材料物理研究中,可以根据衍射谱线的宽度由德拜-谢尔公式估算样品中晶体颗粒的大小。德拜-谢尔公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若晶体大小在10nm量级,其展宽在什么量级? — 乐永康
报告中,有好几位同学讲了X光康普顿散射的实验结果。但我总觉得实验方法有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兴趣在此展开一些讨论? — 乐永康
汇报讨论中,我对GM计数管输出信号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如果有新的理解了,我会及早和大家来讨论。 — 乐永康
μ子寿命测量实验中,双指数拟合的物理含义是:除了正常的衰变,μ-还会被探测器中原子核俘获,所以,其寿命和μ+有差别。因此,它们满足不同的衰变统计。对以碳为主要成分的塑料闪烁体,两者寿命的差别不大(约7%),要从衰变事例的统计规律中得到较准确的结果,需要比较大的统计样本数(我目前还不知道想看到这样的差别所需的最少统计样本数)。
老师,X射线特征谱的最小加速电压就是能使入射的高速电子的能量即eV≥电子结合能,即产生一个空位所需的能量,这样可以得到最小的加速电压,这次应该是正确的了吧? — 罗伟俊
电子结合能一般是指材料中的最外层电子的束缚能,所以是一个比较小的值。但对于产生特征X射线所需的条件是:1)在某个轨道上产生一个空位;2)这个轨道外面还有被电子占据的外层轨道;3)外层轨道上的电子向内层空位上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在X光波段,即不能在紫外或可见波段。所以,你说的“入射的高速电子的能量即eV≥电子结合能”实际上还不够准确。 — 乐永康
老师,对于康普顿实验,我一开始觉得就应验证射线变软就可,然后我就做的是定性分析,即观察一个大概的波长变大就结束了。我觉得我的实验设计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后来我想定量分析是需要的,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应该是将散射波长它的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图上绘制出来,用我的想法就是:散射波长逐渐从入射波长中脱离出来的过程。 — 罗伟俊
对于康普顿散射实验,我会再去尝试一下整个实验过程,看看基于这个实验设备此实验能做到怎样的精度。回头再来和你讨论。 — 乐永康
请各位同学在下面发表自己的实验感想、对实验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我是大四光源的学生,而且已经直研,在很多人看来再选近代物理简直无异于“抽风”。但我当初真的是因为感兴趣才才选这门课,尤其是听说“悲剧”率最高的实验——小质谱仪,反倒激发了我无穷的斗志。做实验真的和以往单纯只学课本上的知识大不一样,它不仅让我重新理解了很多概念,还让我锻炼了“假设——实验——假设”的思想方法。在做X光实验的时候,我曾设想是入射角改变,使得X光透射能量增加,反射能量减少导致二级衍射峰峰值的减小。但当计算LiF晶面距离的时候,我发现不同级计算出的晶面距离并不相等,明显有增大的趋势,从而从实验上推翻了我前面的假设,在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的感觉,虽然我知道那还很远。
最后一个实验是等离子体诊断。这也正好和我研究生阶段的方向吻合。当我前期谋划好后,第二次做实验时却计算出了负的电子温度。首先的解释就是光谱仪没有定标。但当定标后,用双线法求出的电子温度和探针法测量出来的结果还是差一个数量级。当时时间已经不够了,我怀疑还是模型本身出了问题。最后面临老师的质询时候,我才发觉问题不仅仅是模型那么简单,还有很多细节我没有考虑周全。但我坚信,一次失败的结果远比一次糊里糊涂强上百倍。
真心感谢乐老师,感谢所有实验指导老师。也为当初自己的决策感到庆幸。
06电光源 杨深
实验越做越复杂,感到这个世界精妙和平衡真的是很深奥。要通过理性去认识这些自然规律,谨慎系统的实验方案与及时的灵光闪现不可或缺,尤其是前者。写报告的过程,有时会突然发觉一些实验结果的数据支持可以做得更完整,更有对比性。所以实验预习很重要,可惜有时候不通过实验,是不能发现实验预习的缺漏。矛盾?
物理实验是一门很锻炼人的课程,极耗元气,但是收获肥硕。难怪大学这么重视物理实验课程,也辛苦指导老师了。??#é%%$§&$?,就写到这里吧。
—— @物理楼238
谢谢Arc同学的精彩分享! — 乐永康
这学期没有参与这门课的必修实验的指导工作,只在大家选做环节给出了几个课题,参与实验课的指导。选做课题的进展情况“远远好于我的预期”——这是我在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多次说过的一句话;而同学们在两天的期末汇报中的优异表现可谓“让我大吃一惊”,初次参与实验课程指导(当然也是初次参与实验课程的期末汇报)的刘晓晗老师则说:“这些学生的表现优于不少研究生”。完成了期末汇报、实验论文的提交,在下一门考试之前大家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了,却把难题给了我们:看着厚厚的一叠报告和论文,该怎么给分才合理?怎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大家的刻苦努力呢?尽管很费时间,但每位老师在阅读你们的报告和论文的时候都会很有成就感,也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的。
抛开有关评分的问题,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同学们有关这们课程,有关每个实验的评语、意见和建议。我曾和一些同学做过交流,不少同学反映:实验中心开设的一些实验不是很有吸引力,不少同学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才硬着头皮坚持完成了必要的预习、操作和写报告等环节。但这学期,很多的同学在选做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远远超过课程要求大家做的实验次数,甚至有人连续开夜车做实验。我们很恳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愿意在这些实验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现在回头再看看,通过这些实验,你们学到了什么?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做(包括在实验设计和指导等方面)可能给你们更多的帮助?
我们感谢每位同学在实验课上的热情投入,也会真心感谢每一位同学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各种形式的反馈。 — 乐永康
  近物实验结束也已经有段时间了,今天才来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体会,抱歉。怎么说呢,这学期在实验上倾注的心血确实还是比较多的,本来我们专业这学期没什么课的,但我觉得这学期过得特别忙碌。似乎每周都是以预习实验拉开序幕,做实验作为发展,而处理实验数据则是高潮和结局。真是每周一大戏啊。对于必做的六个实验,现在都还有些印象,但又都有些模糊了。我始终觉得,我们去做实验的收获不是为了去验证那些近代物理教材中的原理现象,当然从书本走向实践,有个直观感受还是能加深理解的。Anyway,可我们最终又记住多少了呢?就好像我们报告那天,最后乐老师问大家关于F-H实验的问题,大家都有些茫然。但相信只要再稍微看一下报告,就还是能回忆起来的。我觉得每次实验都能掌握一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一直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很不自信,所以最初是有些恐惧实验的,但慢慢接触下来,觉得似乎还是能控制的嘛,当然这跟我们没有接触特别精细的实验也有关系。我最后选做的X光系列实验里,是要冲洗底片的,实验前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介绍了如何配显影液、定影液,如何冲洗等等。结果到了实验室仪器和预习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还是提醒大家预习实验之前最好先到实验室去看一下仪器),一下子懵了。不过,实际操作倒也都不难。俞老师说的关于冲洗底片的话我至今都还记得,他说“难道你们小时候没有玩过这个吗?这个很简单的。哎,都是没有童年的孩子啊。”原来这些都是小时候“玩”出来的本领,可惜我们的童年都荒废在跳橡皮筋上了(可能对于女生吧)。这又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小、中学生,看着他们在节假日都不得不奔波于各个培训班,更加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去“玩”。最近看到的报道说,中学生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就是用来上网,我觉得自己的童年不是那么“不幸”了。扯得太远了,再回到实验的问题上。如果要问这学期让我收获最多的实验,毋庸置疑,就是最后的选做实验了。已经记不清去过几次实验室了,反正最后的实验报告上,记录下了我从最初的“走弯路”,慢慢地纠正过来(实验原理、方法都有),一直到最终得到一些结论,这里说一些,是因为这个实验能继续做下去的工作还有很多,每次的查阅资料,我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新的东西,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进去后发现还有好多窗,可能我只是打开了其中的一扇而已。我发现自己之前处理实验数据时,总会或多或少地设定一个参考标准,处理时难免想朝那个方向努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做实验”吧)。可能是之前也没出什么问题吧,就没太注意。但这次的实验,这个方法失效了,所以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去改进,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当然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内存”太小了)。而通过几次和俞老师的谈话,也收获了很多,他让我发现自己还是依赖性太强——碰到问题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自己想着怎么解决,而是跑去请教老师,但结果证明这些方法只要认真想想自己还是能想到的。而且还是不够坚持,许多问题我们都是可以研究下去的,只不过我们都做了“胆小鬼”,怕麻烦而放弃了。这样想的话,科研真的离我们不远,只是我们还缺乏一种坚持。
  说了那么多,貌似都没什么“建设性”嘛。Above all,对于今后要学这门课的学弟学妹们,既然都是要花时间预习实验、做实验、处理实验数据,那么我们就真正放心思进去做吧!(编辑的时候没办法分段,看着总是有些别扭。) — 郑林
郑林同学做了很多次X光实验,其中的若干次我是见到过的,呵呵!尝试分了一个段,不知是否合适,供你参考——要分段,接连输入两个回车就可!首行空两格倒是有点困难,呵呵! — 乐永康
我遇到格式编辑困难了!!!明天向牛人求助! — 乐永康
弄明白了:昨晚出现的格式编辑错误问题是由于文本中包含的不需要的空格(段首连续两个空格在我们这个wiki系统里是一个格式符号!)。
建议大家:不要在文本的空白处留多余的空格,如果要实现段落首行缩进两格,可以在段落的开头输入“全角”空格两个。 — 乐永康
  看了之前他人写下的诸多文字,有些汗颜。我就谈谈一下自己选作的高温超导实验的一些感想。预习时感觉这个实验没有深奥的实验原理也没有复杂的仪器操作,然而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没回事,很多的东西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还记得第一次打孔时,看着钻头上上下下的紧张,用氧气罐的担心,搞银引线的糟糕,还有配药、压片、研磨、焊接,这些最基本的琐碎事情我们搞了两天,实验的基本技能大大提高。更没想到这些不起眼的工作对实验结果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个焊点,一个套管,仪器的精细度……结果可能都完全不同。测了有近20条转变曲线才得到了较好结果,其中的很多细节都成了后来分析的绝佳材料。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拓展部分,根据老师给的一篇文献,将上面的内容做出来。原理并不复杂,但是做的时候却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不停得绕制各种线圈,测试,分析失败的原因,再继续做,直到最后都没有做出文献上的结果,连一丝的信号变化都没有。后来又改换了线圈改换了材料才勉强观察出现象,想要测量数据则遇到了更大的阻碍,最终只能演示现象无法出数据。后来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又更换思路,利用直流观测互感,理论上这样是可行的,但怎么做都没有观察到现象,尽管最后用好些测量精细的电表。实验前前后后花了整整五天,不停得重复、思考、检测。难得的是老师们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只要我们有了任何可行的想法,老师都不厌其烦找来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并且帮想办法和我们交流讨论。五天里做了很多事情,也花去了很多的功夫,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乐趣就在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反复的实践,trial and error,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或许科研的乐趣也是如此吧。也发现理论和实践完全不同,理论可能很简单,但要通过实验做出来却可能困难重重,需要考虑很多的原理之外的仪器测量方面的东西,顿时感觉物理学家用实验验证理论之不易。还有一个遗憾,五天的实验总共持续了近一个月,每周一次的实验结果没有好好的整理,等到选作时间结束后写总结报告时才发现有很多的东西很多的疑点需要检验验证,但是选作时间已经结束,没有机会了。所以,很赞同之前一位学长讲的选作中可以来个中期的总结,这样后期就可以有一些比较明确的内容了。
王磊同学的格式编辑学得很快啊!能有这样的体会,我觉得是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得出结果固然可喜,但是明白结果出来的道理,明白每一步的过程,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渐清晰“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些都应该是重要的收获吧。
实验结束写报告时才发现问题还很多,这往往是很多同学一致的体会。这个结果的起因是:大家没有养成一个及时分析数据的习惯。其实,任何实验都是需要设计的,而懂得实验设计应该是比会做实验更进了一步吧。在实验结束,分析数据的时候,你们或许还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吧?走弯路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只有走过了才会知道这路是弯的还是直的。不过操作之前的分析和估算等可以让我们不去为一些从原理、数量级等方面都可以判定有误想法去付出时间和辛劳,而及时的分析、处理、小结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时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及早、有效地规划下一步的工作。 — 乐永康
一个学期的物理实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岳哥(熹哥)的一句话——“你们都是猪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的一些错误实在是太猪了。我竟然会先开机再插键盘鼠标的ps2接口,并且键盘和鼠标还插反了-.-;我曾经在小质谱仪实验中忘记打开冷却水,还把NaCl当成KCl;还有一次烧坏了一个铂铑热偶归..估计是这次光科所有实验学生中弄坏的最贵的东西..因为好像其他别的什么也没坏过;忘记带实验记录卡更是常有的事情。
回想起来,为什么我的实验报告一直拿不来高分,为什么我实验内容完成的总是比人家少——我一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的为自己的马虎大意买单。但是我想,我收获的肯定比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多。低级的错误犯过了,以后再犯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高级的错误犯过了,自己懂的知识就比原来多了很多。让我再做一次小质谱仪,我坚信自己肯定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我已经把能犯的错误犯了个遍。
岳哥总是时不时的冒出两句毛主席的话,老搞笑的。不过当时总是不服气,现在想想的确是自己太弱了。
我也想跟下届的学弟学妹说一句,实验预习都没做好,就不要来做实验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当事人评论几句:
1. 我肯定没有骂——“你们都是猪啊!”,请不要侮辱了“猪”。 哈,其实同学们都挺认真的,说几句也是要给大家一点压力,说错了在这里给大家道歉,请大家也不要往心里去。
2. 毛主席的话我说过的可能有:“人犯一次错误容易,难就难在一辈子都犯错误,而且犯同一个错误”;
3. 我姓俞,名熹。
4. 学会总结错误,避免错误,这就是我想教会大家的。 —
下面是爆料部分:熹哥实在是太坏了,他把买来的迪阳工具箱附带的用户指南和Labview的教程不知道给藏到哪里去了,还说“就是要难为难为他们”…-。-太坏了太坏了实在太坏了…
这些资料都在wiki上面。。。请不要冤枉我了。 —
某次做完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乐老师看到我的实验报告只有数据没有总结感想,于是循循善诱的和我讲了二十几分钟,我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于是应老师要求,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供大家指正@@。
做物理实验,特别是高年级的物理实验,主要是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因此做实验之前一定要把原理搞明白,并且想清楚步骤顺序,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能避免类似没有开电源却在分析没有信号的原因这种低级错误的产生,才能提高顺利完成实验的可能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近代物理实验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一次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像小质谱这种,过程复杂,器件多,操作细,耗时久的实验,一步出错就会导致没有信号,但是从10:00到5:00,发现问题还是来得及从头再来的,能够在一天完成。主要是要有耐心,不气馁,能抓住时机。像核磁共振成像这个实验感觉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我去了三次,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像核磁共振成像这个实验感觉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看来要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要去多次,课后还要花更多时间设计怎样控制变量比较参数设置,分析过程,分析如何改进成像效果的。如何改进成像效果的。
另外期末的要求是论文+PPT,做PPT是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老师看的,所以原理性这种老师都明白的科普性的东西要讲少一点,重点放在自己做出来的结果上。8min内要把握好时间,个人感觉一般不超过15张幻灯片。还有字体格式要搞搞好,物理系的老师要求很严谨,下标就是下标,上标就是上标,乘号不要写成”*”,箭头不要写成”——》”,不要偷懒,老师就开心啦~~ 我们也就不会紧张啦~~
谢谢陈文婷同学的分享。 —
我的感觉是,国外的学生对于最后的口头报告相当认真,即使其没有在实验过程花很多时间,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是每个同学都会花时间很认真去准备口头报告。毕竟关键不光是你做了多少,还有你是否能够展示出来。这难道就是文化差异? —
我觉得我们一些同学准备报告也蛮认真的额…至少我看下来66他们都还挺像样的。毕竟像我们专业本来口头报告的机会就很少很少很少很少,所以我想大家还是很看重的吧-.- —
其实PPT我也做得很认真的,我做了整整一天半来~~~我做的结果也都写上去了~~~只是没有在意细节,不知道讲解PPT的技巧,本来以为只要大家都知道的就可以了~~现在想想,追求完美的细节也是重视PPT和听众的体现吧@@~~~ —
国外学生准备PPT 一般是2周时间,预先排练2-3次,难道果然是有差距啊。。 —
近代物理实验这门课程,让我获益良多,有实验技术上的,如掌握了真空系统的操作、实践了锁相放大器检测微弱信号的思想、精确估计能谱仪的不确定度等;也有理论知识上的,如练习使用了有限元软件计算了小型质谱仪离子源室的电位分布、设计磁流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求解程序、设计Hermite插值积分算法将X光透射率的计算精度从一阶提高到三阶等。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最大的收获,近代物理实验让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实践改变了一些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思想,愿与大家分享:
灵感来自不懈的思考与实践
年少轻狂。我曾天真地认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便可以在思维的第一次对抗中战胜所有“平庸者”。记得大一在做“曦园计划”时,便妄想到自己一定可以“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后来在屡屡碰壁中才有点明白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想不到”。如果你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或许你可能凭借你的聪明才智把它做出来,但问题往往是你在一闪念间轻易得来的想法,肯定有一麻袋一麻袋的人在你没出生之前就想过了,或许甚至已经付诸实际了。近代物理实验这门课通过言传身教的实践精神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这个问题:灵感,来自何方?
在做等离子体数值计算程序时,在周六简单的学习完磁流体动力学后,由于期末考试临近,时间比较紧迫,我只有三天的时间调试程序,周日,程序结果不收敛,查文献,论文中也没有这么细节的东西;周一,优化了大部分算法后还是不收敛;周二,算法已经没办法优化了,只能调试程序参数,于是我就那么坐在电脑前,一个又一个小时的思考并修改参数,18点,19点,20点,我已经决定要摔笔放弃了,就在这时,“鞘层”这两个字映入我的眼帘,然后突然间如火山爆发般,“空间网格要精细,时间步长要小于弛豫时间”的灵感涌入我的脑海。在减小了空间、时间步长后,结果收敛了!类似的经历还发生在塞曼效应、弗兰克赫兹实验中。
灵感,就在脚下,只有脚踏实地的去思考去实践,并且在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持续思考都毫无思路的时候依然咬着牙坚持坚持再坚持,灵感才会在你绝望又坚定的迷茫中眷顾。我不相信,会有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第一次思考就能设计出类似自然界中细胞分裂那样的晶体生长方法。但是我相信,会有这样一个人,在他无数次的实践失败后得到实现这个问题的灵感。
谢谢徐国强同学的分享,这些内容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文中的“曦源计划”是否该为“曦园计划”。 —
毛主席教育我们: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条件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什么叫做专业:专业就是你在吃饭和洗澡时候都会“常常”想起来的事情。
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是马上就有的,一般都是“偶然”想到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实验总是越做越精彩的
近代物理实验这门课对我来说收获相当大。但是做到最后,仍然觉得很多工作没有做,没有做好,这种不完整的感觉始终围绕在我的实验过程之中,而且在选做部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从我做实验的流程说起吧。
一开始接触原理性实验,按部就班就这么做下去,一切都很顺利,想得也很周到,做得也很有条理,但是进入成像环节之后,由于实验中参数很多,很容易碰到各种问题,实验的过程就不再那么完美,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像无头苍蝇一样改变参数,去寻找最好的值。不过一周后,这个困难就得到了克服,实验再次进入正轨,此时,虽然新的问题仍然不断涌现,但是实验基本技术熟练之后,也就不会再手忙脚乱,反而能够腾出精力去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再过一周,大部分由于实验仪器以及实验参数产生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了,而最后剩余的问题就是一些无法用现有的技术和参数去解决的难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习惯性地总结之前的结果并提出自己的假设,认为万事大吉了,因为这个实验其实已经有了很好的成像结果,最后留下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往往和仪器本身相关。
但是我错了,在细致深入地书写实验论文的过程中,随着对于整个实验内容的温习和强化,以及理论上的再学习与再认知过程之后,我开始意识到,那些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周末在家,我兴奋地思考了整整一天,大致构想除了2-3个设计性实验去解决问题,例如如何确定梯度场大小和选层厚度的定量关系等等。但此时,实验已经结束,我也没办法再把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而我认为,这些实验的价值远远胜过之前对于质子密度像等成像的分析。是为遗憾。
纵览整个实验过程,随着实验过程和思辨过程的不断深入,实验的价值也渐渐地得到了提升,而不仅仅是一开始定性的、原理性的实验这么简单了。可以想见,假以时日,任何看上去已经被做滥的实验都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点,不论是技技术难题的攻关,还是现有技术的新应用,好的想法会不断丰富你的实验内容而让人乐此不疲。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可以做的事实在太多太多,而那时,我认为才真正进入了“研究”的环节。
实验抑或研究不在于目标的高远,而在于是否能坚持,是否会思考,是否敢挑战。实验,总是越做越精彩的。
谢谢杨东伦同学的分享。 —
怀着混点专业选修学分的心情选了设计研究性实验3,怕自己物理基础太差于是选了一个原理很简单的实验,简单到一张图几句话就可以向一个初中生说明。原来以为,物理实验只要搞懂了原理,剩下的工作就是摆弄一下仪器凑几个数据然后抄点原理拼成一份实验报告(在有实验仪器的情况下似乎确实是这样)。但随着一切实际操作的开始,事情变得不那么简单。
买水箱,开洞,挑选温度计、照度计,接水管,连电线,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这些“简单”的事情交给工人去做,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多用点时间里探讨一些很“物理”的学术问题。这学期我亲自体验了一下这些“小工”做的工作,真的不简单。从温度计的测量问题到水箱的漏水再到天台上需要的电源,几乎每一个看似很无聊的问题都几乎让我崩溃、束手无策。我们总听前辈说实践很重要,跟理论工作差别很大,但是直到真正动手参与了实践,你才能切身体会到实践有多么困难。真空,低温,隔热,多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在实践中人类真正做到了吗?
记得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我的实验报告中总会把实验结果的误差归咎于仪器问题,觉得学校真是吝啬,实验室老师真是不负责任,尽搞些劣质仪器来给我们做实验。现在自己尝到了搭仪器的苦头,开始想念实验室里那一套套为我们精心准备好的实验仪器,这是多少心血的结晶啊!一学期的实验,没学什么物理知识,但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难度。
要纠正一下,其实碰到的这些问题就是由于把问题想得太简单,没有能够把原理学以致用造成的。只有实践过,才知道这样是否可行,很多事情光知道理论,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没有可行性的。科研中也是这样,设计和实践是两回事,一定要能够想象出来怎么实施才行。
我们的课题是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问题,和其他一些课题相比,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我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原理的简单反而更能刺激我们思考。
在实验中,我们很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督促,让我们能够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性物理实验让每个老师指导某一些学生,和过去的物理实验相比,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帮助,这样也让我们为以后从事的物理科研做好准备。在我们因为其他琐事而将实验搁置一旁的时候,老师催促我们,希望我们即时地告诉他实验的进展。在我们实验进展缓慢时,老师还会发来有帮助的文档,提供我们思路,也会和我们用手机保持联系,也积极地为我们联系提供帮助的其他老师,竭尽全力让我们的实验顺利完成。
在实验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动手能力的不足。在组装平板集热器和水管时,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水管漏水,平板干晒的危险,顶楼的大风吹走仪器,传感器被雨淋坏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另一个不足:考虑问题过于理想,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以备特殊情况。比如传感器被雨淋湿的事情,当时我们以为传感器用塑料膜覆盖后便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由于物理楼顶楼的风很大,晚上薄膜被吹走,传感器进水被损坏。在我们自己从厂家购买仪器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己实地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一些在网络上查询的资料是过期的,有的厂家倒闭或者转行,有个仪器和我们所需并不一致等等。 总之,我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会是很宝贵的财富。
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几次,我独自一人待在实验室内早早地在调试仪器,遇到问题后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再实践,直到克服难题。从中,我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虽然所做的事情很微不足道,但是这种享受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难题的感受让我十分难忘,也让我感到物理实验给我带来的乐趣。尤其是有一次,和其他几位同样是俞熹老师指导的学长一起解决Labview中的打印编程问题。我们当时“忍饥挨饿”下定决心解决问题,最终寻得方法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我觉得应该在最终报告前添加一个中期报告会,也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参加,这样就可以在后续的实验中将报告会中产生的有启发性的建议在后续的实验中付诸实践,而且也可以让实验的同学有紧迫感,可以按计划完成实验。
教学相长,何以实现?同学的参与必不可少!非常欢迎并感谢每一位选课的同学就实验课的各个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你留下的任何文字都将是我们改进今后工作的重要参考。
正如我在经验感想中所说的那样,充分的自主实验时间是学习获得收获的保障,也是好的实验结果的温床。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虽说屡次失败能够锻炼一个人,但是实验的价值在于自主创新和思考的过程,故老师可以事先讲解与指导仪器的使用方式,使同学免于遭受由于实验仪器操作不熟练而导致的误操作,致使大量时间用以调试仪器以及重复简单的操作上。(保证实验仪器的质量也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代物理实验只有一个小型质谱仪实验。当然,学会阅读说明书,快速掌握使用实验仪器也是应该得到训练的。真正到工作岗位上了以后,就可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了。 —
延长自主实验一周,指导老师便有机会评估实验的中期结果,以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创新型实验,而不是对前几周的内容进行简单重复。
&我们也一直在犹豫必做和选做的数量,毕竟不是每个实验的内容都像核磁共振成像这么多的(这个实验开设1年可能也吃不透);也要考虑很多学生本身对于自主实验就不感兴趣,可能他们觉得负担已经很大了哦!
如果要做成中期结果的考核之类的话,可能近代I就变成了设计性研究型实验的课程了。 —
course/modern/thinking2008b.txt & 最后更改:
15:53 由 whyx
除额外注明的地方外,本维基上的内容按下列许可协议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学会变魔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