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入手一台胶片与数码时代机,但是对胶片与数码时代机不了解,之前是玩数码机的,看到别人胶片与数码时代机拍的照片很喜欢,求高手告

第三方登录:想入手一台胶片机拍着玩感受一下,主要拍日常事物什么的,刚淘宝看了..._百度知道
想入手一台胶片机拍着玩感受一下,主要拍日常事物什么的,刚淘宝看了...
入手一台胶片机拍着玩感受一下。喜欢奥林巴斯的外观,太多了完全不知道怎么选。,主要拍日常事物什么的,刚淘宝看了下?我是直接买套机还是自己配呢?从来没玩过会不会弄不来呀
提问者采纳
片单反 理光KR 美能达135 都可以,测光是否准确.机身不是问题.机身主要是问一下快门是否好使,好的镜头难求.镜头是不是三无镜头.需要知道的很多了.计数器是否好使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胶片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数码用什么牌子的
奥林巴斯的话OM10就不错 套机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下。
如果是你有一个数码单反或者准备入手一个的话可以考虑买一个跟它一个牌子的胶片单反 镜头还能共用。
135胶片机相对数码几乎已经没有优势了 如果LZ乐意 也可以直接上120胶片的 中画幅 画质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的(哈苏那种几十万高端的中画幅数码相机就不一定了)。对于120相机来说 双反是不错的选择。便宜的有国产海鸥4B 对普通人练手来说已经非常够用 也是几百块钱 千元以内的就能买到成色不错的了。如果预算充足 想直接入手禄莱什么的 当然更好 一步到位。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对135相机有种情节或者想从基础入手 选择135还是很合适的。
135胶片机一般现在人都是买单反和旁轴两种 好的旁轴非常奢侈 莱卡M6是很经典的一款。旁轴相机也是世界上许多所谓大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使用机械胶片相机是什么感受?
本人一直使用数码相机,各种数值都是自动调节,(例:我说的自动调节的意思是即使我用手动m档我也能参考相机给我的正确曝光值来调整)真正用机械胶片相机的话到底是什么感受?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没有提示你欠曝了,没我提示你该用多大光圈,没有提示你该调节iso感光度这些自动化指标)是什么感受!
按投票排序
------以下为1.13更新的内容------没有想到这篇回答,埋了这么久,居然这几天被这么多朋友鼓励,还有大V来关注加持,不胜惶恐。在此,再次表示感谢!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关于有朋友问到的测光的方法,我自己画了个草图,以便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测光方法要注意几点问题:1. 被拍摄人要先固定位置,然后再测光2. 测光的时候你的手一定和被拍摄人的脸在同一水平线,同样的光线条件下3. 换了地方之后,你如果没有把握,最好重新测光4.这个方法不分数码或胶片相机,数码相机不过是把胶片换成了CCD,仅此而已。能用手写板画出比鼠绘还差的效果,我也是被自己蠢哭了。能用手写板画出比鼠绘还差的效果,我也是被自己蠢哭了。由胶片过度到数码之后的一些想吐槽的话。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也许歪楼了。数码加速了单反和摄影的平民化和普及化,但是也一定程度破坏了摄影的严谨度。胶片时代,由于结果是未知的,而且胶片,冲片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暗房操作没有PS那么方便快捷,所以教学双方都是一个严格的过程。但是数码时代之后,没有了胶片成本,实现了所见所得,本来是好事,却让非常多的摄影师和发烧友都是在乱整。构图不行,裁!曝光不行,曲线!穿帮了,仿制图章!脸型控制不好,液化!前后光比过大,选区!很多时候,搞不清楚这是摄影的艺术还是ps的艺术!数码化之后,普及了单反,却浮躁了人心,更荒废了技术。有钱了之后,器材成了玩具。十多年前的几千块和现在的几千块,确实没有可比性。所以我用过很多朋友的相机,不管是私人的还是公家的,几乎没有几个干净的。爱护器材,不仅仅是心疼钱,更多的是在意摄影,尊重爱好或是工作。那时候做学徒,有一次出了外景回来,我把相机放包里,然后把摄影包放在了车里的地板上,结果被师父看到后,足足一个回程差不多20多分钟都在接受教育。从此,人到哪里,相机就抱到哪里,在户外遇到下雨,第一件事,先用衣服遮住相机。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把120相机拆开,清洗,检查一遍。用过玛米亚的人都知道,按快门,上快门,过片。有些二逼摄影师喜欢耍帅,两三秒之内一气呵成,快门拨杆回弹得啪啪响。我从来没有见过师父这么干过,都是轻轻的按下快门,上完快门还要用手指按着拨杆阻止它一下子弹回来,再过片。-----以下为第一次发的内容----这道题,或许我可以谈点以往的感受。2000年到婚纱影楼学摄影,那时候一般的用玛米亚。我师父用的是这个样子的,RB67,构图尺寸是6×7,带平视取景器的。光是那个取景器就是好几千,丫是大牌,什么好的都霸着自己用。一般的摄影师用这样的,取景器不一样而已。出外景的时候,他喜欢用玛米亚645,无他,方便,构图尺寸是6×4.5其他的小摄影师,拍普通单子的用尼康FM2,记得有点测光。这款机在手动胶片机时代被奉为神话,而且没有之一。爱装逼的摄影师用哈苏,构图尺寸是6×6。我师父不爱用,说哈苏娇气,不如玛米亚耐操,而且方构图后期放片的时候,放片师父经常会误解摄影师的意图。暴露完自己的老之后,入正题,谈感受。第一个感受,对焦真特么的是技术活儿啊。那年头的自动相机比现在的1D什么的还稀罕,我们老板有个尼康F90,一般都不给用。手动对焦相机基本都是裂像对焦,就是如下图这样的即视感。这是没有合焦之前,直线是被切割,错开的,合焦之后,直线就是一条线,这时候就可以按快门了。然而,拍人的时候,你去哪里找一条直线对焦?所以,就估摸着拍吧。室内的时候还好,一般光圈都是到f11左右了,景深够长,基本都不至于虚焦。可是室外的时候,一般都是追求大光圈虚化背景,这时候,悲剧就来了。我跟着师父当了半年的杂役之后,他开始试着让我拍外景。用那个玛米亚645,在公园里拍是光圈全开,最大光圈是f2.8。我当时对焦成功的几率是极不稳定的,第一次出去拍,记得才20%的虚焦,可是最多的一次记得80%的虚片。去影楼拍过照片的朋友就知道,影楼是要靠卖片挣钱,销售人员也要靠卖片来挣提成。虚片一多,一则不好推片,二则要是客人好死不死的选到了虚掉的那一张,来做放大片,你说销售人员怎么去给客人解释?哎呀,先生,太太,这张是虚的!靠!你专业影楼,怎么干这事?说不通啊。技术不稳定都不是我最大的麻烦,我年轻时候极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正一张臭嘴把销售团队的人都几乎得罪光了。于是,很快老板和经理就知道了我拍照的事情。老板和经理明令不许我拍照,影楼的助理都是奔学手艺来的,不让拍照还有什么前途呢?幸好我师父够硬,公然对抗老板的明令,还是要我去拍。后来我和师父因为其他的事情生了隔阂,失去了联系。现在年纪大了,对那些曾经的恩怨都看淡了,想起往事还是很感谢师父。师父,你在乐山还好吗?可是虚片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经理拿我师父没辙,因为老板靠师父起的家,那几年在深圳的婚纱摄影圈子,提到师父的名字,还是很多同业人士都知道的。经理说公司的胶片也要钱买,而且你拍虚了又影响公司的业绩,以后拍一张虚片就扣10块钱,照数。我当时的月薪大约是1000,当月发工资只领到了200块。就这还是暗房报虚片的时候瞒了不少,暗房的主管和我住一个宿舍,幸好我还没有把人得罪光。我自己也特别灰心,找师父说不想拍了。师父以前对我都是痛骂,那次却异常温和的说,你不拍了就过不了对焦这一关,不拍了你就学不下去了。估计他也是看到我真快顶不住了,也不好再痛骂。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第二个月又被扣了好几百块钱工资。第三个月有一天,我突然像开了天眼一样,觉得对焦很轻松了。以往我对焦都是拧过来拧过去,半天都不敢确定是不是对实了焦点,有时候客人都不耐烦了。但那天之后,我完全没有这个困扰了,虽然也会有虚片,但是数量直线下降,每个月被扣个几十块。后来又和经理的侄儿成了好朋友,经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扣我钱了。所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可惜我直到现在都没有学会。说完对焦难,说测光吧,室内基本无此困扰,主要是外景。120相机一般是没有内置测光表的(645有,但也只能是参考),而且就算有,人脸的曝光数据和大环境完全不同,按内置测光表去定曝光数据,秒挂。这个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我刚刚淘宝看了看,现在叫肯高了,一般在2000左右。那时候应该也是之间,但10多年前的3000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深圳关内的顶级豪宅东海花园好像也才1万左右。我们整个影楼就一个测光表,师父嫌麻烦,只有拍样板的时候用。另外一个摄影师只要拍外景,就必须用,完全无法离手。后来开始准备让我拍照之前,我师父只要到一个地方,就会告诉我用多少光圈,多少快门,为什么要这么用。开始是师傅告诉我,一两周以后,就是他问我答了。答不上来,答不对,等待我的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我师父是典型的骂人不带脏字,都是说我怎么没有艺术细胞,没有天赋,没有智商这些,反正跟他一起的一年多,被骂到含泪的次数多到记不得了。现在改行了回头想,确实不具备这些东西。师父教我的拍摄人像用相机测光方法,我到现在还在用,不妨分享给大家,有懂的就让你们见笑了。在你的被拍摄对象的位置,用手心整个充满你的镜头,然后测光,以此数据为准,准确曝光的几率几乎为100%。胶片的曝光宽容度远远高于数码相机的CMOS,那么准确曝光的意义何在?这个就要去后期看了。影楼放片(冲扩放大)也是要做计件的,放片师父也要讲求效率。放室内拍摄的照片,基本都没有大问题,设定好参数只管弄,碰到打光有问题的,一般用手做下加光、减光就好了。但室外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室外的照片曝光参数都不同,一旦曝光不稳定,放片师傅每张照片都要依据照片的具体情况不断改变放大机的镜头参数,工作量就会变大,效率就会变低。室外照片既要人脸准确曝光,又要背景的色彩漂亮,这也比室内照片更麻烦。我前面说的那个拍外景测光表不离身的摄影师,因为曝光太不稳定而长期被放片师父吐槽!我也不知道他成天拿着测光表在比划什么,他的选景,角度选取都有问题,我师父的外景图片通透,有层次,色彩艳丽,他的照片直说颜色:暗沉。到我拍外景了,我也进入了被吐槽的名单,但是得益于长期跟着师父,取景、角度问题都不大,只是曝光没有那么老法师那么稳定,所以被骂的程度也不如那位摄影师严重。摄影设备数码化以后,做后期的人最痛恨的就是摄影师动不动就说后期调。我有一阵子无业,被一位摄影发烧友土豪叫去当跟班(这段黑历史真心不想提),其实就是帮他修照片。土豪其实没有多少钱,只是爱装而已,装有钱,也装艺术范儿。土豪经常吐槽影楼的照片没有生命力,结果把一个粉丝吸引了,给了3000块,求拍一组有生命力的婚纱照。拍照的时候,我就一直小声提醒他注意曝光。结果最后的悲剧是所有的照片大部分曝光不足很严重,小部分过曝,几乎没有准确的。幸好是raw格式,补救空间还稍微宽广一点,但是也架不住那些噪点啊。大概60来张照片,我足足弄了2周,都是磨皮,加饱和度,最后出来还是能勉强见观众。可是谁知道我心中有千万个草泥马在奔腾。冲黑白胶卷基本上那个时代的发烧友也好,职业人员也好,冲黑白胶片是必修课。冲洗黑白胶卷都要先训练盘片,这是网上找的教程图片,实际的操作是在暗袋里靠感觉操作的。新手经常把胶片没有盘好,造成黏在一起,把照片搞报废。关于胶片相机的各种囧事离开这一行十多年了,好多事情都忘记了,尽量回忆,想的起来就补充一点。拍照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没有上胶卷或是没有过片。没有上胶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忘记装胶卷,一种是胶卷没有卡好(120相机是用后背,这样的情况较少)。老法师靠手感基本就会发现,最多一张就停下来补救,但是各行各业都有逗逼,也真有拿着135相机拍了5、60张不换胶卷的。影楼的相机用的人太多,好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相机拍完一张,本来没有过片是按不下去了的,但是好多相机的过片卡子坏掉了,或是无意间开了二次曝光没有察觉。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悲剧。俯视取景器的各种异味。很多摄影师都习惯一边对焦,一边说话,给客人讲解pose,命令助理做工作。唾液、口腔的异味都给留在取景器里。有一次我拿到了一台别人刚用过的相机来用,刚把眼睛凑到取景器那里,简直给熏到要哭了,那种臭今生难忘。赶紧把相机全部拆开,几乎是泡在酒精里面清洗了一遍,才好了一点。手动对焦照相机留给摄影者的思考空间现在我们用自动对焦,把拍摄对象框进范围,轻轻一按,滴——再轻轻一按,礼成。但是手动对焦,你在反复寻找焦点的过程会凝视取景框,经常会发现取景或构图的小问题,赶紧再重新来过。这种奇妙的感觉在越大画幅的相机上越能体会。我记得一次我在拍外景,本来是选好的一个景点,可是通过取景框构图的过程中,我发现旁边的一棵树非常的漂亮。那是秋天,树叶还没有掉,但是已经黄了或红了,阳光透过树叶穿过来,犹如梦境。我赶紧重新叫新郎和新娘换了一个位置,拍下了这个场景。后来冲洗成照片,效果也是棒棒哒。师父看到这张照片还来问我,在什么地方拍的,我就说了那个位置。结果没几天师父也去那里取景了,师父也用我发现的景,就是最棒的鼓励和肯定。我后来又去用肉眼看,发现肉眼也能看到这个景象,但是肉眼看到的范围太广,那棵树的美景就被淹没了,但是在取景框里面无意的一瞥,旁边的杂乱被清除了,那棵漂亮的树就出位了。后来用大画幅拍家具广告,看焦点是否合实要用放大镜,用胶片拍之前要用宝丽来先反复拍摄好多张,这种工作方式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胶片带给你的期待感和审慎态度以前记者写稿,形容某位美女爱用“谋杀菲林”这样的词。现在你说“谋杀记忆卡”就很逗逼了。那时候的摄影师,真的是卡着张数在干活啊。你想想,胶卷要钱,冲印要钱,什么都是钱,按一下就是多少钱没有了。所以那时候的摄影师都很克制,构图、用光、曝光、表情……都抓到位了,才敢按下快门。那时候除非是搞创作的人自己去暗房,或是摄影师提前告诉暗房照片要做什么样的裁切,不然你胶片什么样,放出来的照片的构图就是那样。现在数码化了,立拍立显确实提高了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可是现在摄影师也确实任性了,曝光不行,后期调!构图不行,后期裁!用光有问题,后期挂滤镜!表情不好,后期移花接木!你妹啊!什么都是后期,什么都是PS,那还要你们摄影师做什么?耍帅??我不是反对摄影数码化,只是确实数码化以后,大家都变得任性了,包括我。太晚了,今天就写到这里。
我比较好奇的是,
你说——“120胶卷一卷只能拍12张,每卷价格便宜的二十多元,贵的上百元。”来来,可爱的文艺少年,你坐下,我给你倒杯茶,你说说哪种120胶卷要上百元?买胶卷不是买拉菲,不要说已经停产的82年的Kodachrome(Kodachrome是有120卷没错,如果82年曾经生产过的话…)。---------------------------------抬高120卷的价格有什么意义呢,对你而言…我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强调胶卷的单张价格,xx元只能拍摄xx张。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这是在干啥。一个喜欢的场景、瞬间或者画面,是多少成本也无法再现的,这种时刻拿胶卷去堆才是正经事,而不是感慨我是多么努力的按下了一次快门,这一下快门值多少钱。没有明白机会远比胶卷值钱的人,我其实不太知道会不会拍的出好照片…说个切题的话。射击运动员王义夫,是个近视。机械相机,相信自己的感觉就行了(正经干活老实测光去吧)
( o?_o? )没啥特别感觉。我用的Rollei 35T 和35S指针测光略不准…没有自动对焦…而且作为一个旁轴都没有黄斑,对焦靠估。也就是所谓的乱蒙。用这小相机拍照和用手机拍是一个感觉…因为景深太大。完全没有虚化。(光圈开大了对焦就估不准了,所以f8起步)但是用来街拍还是很方便的。非常小。很隐蔽。拿起来拍一张照片再放下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可能就像抬手挖了一下鼻孔而已。最好玩的地方可能就是照片扫出来以后苦苦思索这张照片我在哪拍的啊………
胶片还没冲出来,卷子里的女友已经成了前女友
来个不正经的回答:拍照一时爽冲洗/放大/扫描火葬场题主说的测光参数(EV),光圈快门感光度这里面,感光度由胶卷确定的情况下只用考虑光圈与快门的组合。那么就有了1. 肉测;2. 测光表。肉测的话就是传说中的“阳光十六法”了,大致是这么说:在明亮日光下,快门速度与感光度对应(比如ISO100的话,快门速度用1/100秒),光圈值为f/16,然后有云的话是f/8什么的。这个估算也许不算精确,但是胶片的宽容度与后期的放大中的调整都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测光表就很多了,专门的手持测光表、机内的测光、甚至iphone都可以装个app来测光。内测光的话大多是指针式或者三灯式,选了光圈再转快门盘调整(人肉光圈优先)或者选了快门速度(人肉快门优先)调光圈就可以了- -
我猜题主说的是没装电池无法测光的机械相机,或者没有测光装置(测光失灵)的机械相机。 还有就是手动对焦吧?大画幅相机本身是没有测光的,一些中画幅相机也是没有测光的(或者需要测光顶),比如哈苏500cm,禄来28d,玛米亚rb67,玛米亚c330等。后续的禄来28efgx,玛米亚7等是有测光的。还有一些135相机本身有测光,但是年代久远失灵,或者测光用电池已停产。亦或是早期作品比如leica的 m2344p都是没有测光的。他们怎么使用呢? 一 使用测光表 leica早期相机都有外置的测光表卡在热靴上。还有就是专门测光表,就是图上右边的那货。独立测光表的使用程序大概就是,先取景再测光,然后拍照。二 阳光十六法则最早大家都是这么拍的,乐凯胶卷盒里还有印着这个,禄来相机的后壳上也有。根据晴天正午iso100,快门125分之1秒,光圈11来做增减然后拍照。有个口诀但是我也不会背,参数这个你用多了,看一下就知道什么参数,没必要背。这个就是先取景,然后一看多云,那加点曝光,光圈开8好了,然后按快门。有的相机快门并不好调整,比如小盘m6,但是光圈在镜头上好调,所以会调光圈。而且早期镜头光圈都不大,f3.5都是大光圈了,再早那4,5.6也是。。。快门又不会很快,镜间快门有500分之1就非常快了,leica的横走布帘是1000分之1,所以都是用小光圈居多。说白了就是独立测光了而已,没什么太多不一样,拍多了,在室外,不进棚的话,人肉测光也没问题,我刚开始没有表,就是人肉拍了30来卷120,还去找小菇凉拍照片。。。在花香满溢的杏林里,气死了众大爷。。。可以尝试一下拿黑胶布或者其他的东西把屏幕挡上然后m档,再把自动对焦关了。。。不过胶片相机有裂相屏或者黄斑,好对焦一些,数码模拟用尼康的高端好一点,对焦提示比较明显,佳能那个合焦提示累死人。。。独立测光确实不好模拟,这样基本就比较像了。。。
用过一段时间佳能ftb就这货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整部相机除了测光需要一节1.3V的汞电池,完全不用电力支持,这对用惯了全自动相机的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焦手动,景深预览手动,过胶卷手动,倒胶片手动,总之这货完全让我对机械的神奇叹为观止只不过据说是78年产的,到现在测光已经不准,看着取景器右边测光指针和测光环上下跳动,等两个重合,咔嚓的快门声,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高潮
自从烧进了摄影坑就懒得爬出来了,陆陆续续折腾了几年大部分照片都是用胶片拍的。暂且理解机械相机指的是机械快门(f3走开),感觉其实很简单。测光无非就是多看一眼的事情、无论是内置测光还是手持测光表还是光敏还是手机测光不准,基于单卷胶卷固定感光、自带白平衡,拍照变的返璞归真,你会习惯去猜测ev从而小幅度调整参数进而能够留更多时间给捕捉,你关心的事光圈和快门组合带来的景深和动作捕捉,你在按下快门前会等待构图完美的时刻去减少废片,(决定性瞬间本就是后知后觉的)你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拍和这样拍为了什么而不是这张不满意删除下一张。在这个过程中,拍照不是take,而是make。每张照片都不是你随手捕捉到的,而是你可以被动营造出来的。如果说数码相机是制式机枪,那么手动胶片就是复古猎枪,不需要也不能够肆意开火、却是耐心优雅的一击命中(快速过片器电动马达走开),我想这就是手动相机的感受吧。同时我也享受胶片带来的惊喜:拍的时候是惊喜、冲洗又何尝不是?现在个人使用胶片不是黑白就是反转片,黑白我能够自己冲洗放大,反转片则是收到成片的瞬间、你就能直观的看见你的作品。(彩负是啥没听说过)这种因为抱着期望而去做的事而得到的结果,总是比cmos上的01来的让人想珍惜。一些自冲自扫的片子,懒得裁减,请将就看吧。 坑他妹400+50粟米糠
带一部6d测光,真麻烦!
我也折腾过一段时间胶卷,非常的有意思。为啥折腾胶卷呢?说白了,因为穷啊!本科的时候在我们学校社团1900工作室学过一点点,不过当时主要负责做一些剪辑、网站方面的事情,摄影并不是很懂。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压根就没艺术细胞。不过这种东西稍微知道一点,还是挺容易入迷的。对于玩单反的穷学生党来说,一台全画幅的单反是梦寐以求的啊!可是那个时候随便一台全画幅都要2w左右,穷学生真的买不起啊!直到研究生的时候,看到有人用胶卷相机,这真的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好吗!胶卷天生的全画幅,成像质量又好,穷人装逼的利器啊!第一台胶卷是从豆瓣上淘来的,花了50块钱,对,你没看错,50块钱的玩具。不过这个50块钱的玩具让我真的入门了胶卷。后来因为这个相机的确太玩具,随手送给朋友了。第二台胶卷是我从复旦艺术学院摄影专业那里搞来的一台比较少见的Nikomat EL2。这台相机生产年代应该在1970s左右,也就是说,比我大了至少10岁!刚拿到手这货是这样的:拿到手第一个感觉就是:重!!!机身是铜的,如果你仔细看,漆掉了铜的黄色都漏出来了。镜头是135mm f2.8,也是不锈钢的。加起来得有3斤?反正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手动对焦,对焦很慢,举了几分钟手都酸了。拿到手第一个感觉就是:重!!!机身是铜的,如果你仔细看,漆掉了铜的黄色都漏出来了。镜头是135mm f2.8,也是不锈钢的。加起来得有3斤?反正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手动对焦,对焦很慢,举了几分钟手都酸了。仔细把玩,感觉挺神奇的。1970年代日本的制造技术已经这么牛掰,要知道这台相机除了快门、测光是电子的之外,其他所有的功能,都是机械完成的。不过135mm焦距毕竟太长,所以一般我都是换成尼康最便宜的那个50mm镜头使用。然后就开始买胶卷,拍拍拍!用下来的感觉就是,虽然胶卷很古老,但是如果真的想学摄影,从胶卷入门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首先是,胶卷本身就很贵,一般买胶卷要20-30块钱,加上冲洗的费用,每张照片的成本大约在2-3块钱左右。而且不像数码相机,拍完了你是看不到的!所以即使失误了,也只能等到胶卷洗出来才能知道。所以每次按下快门之前,对焦、光圈、快门、构图什么的都要很仔细的过一遍,然后才舍得按下快门。有些老手说,拿着数码单反,一天出去可以拍一两千张照片,拿胶卷出去拍不了几十张。但是你会发现,最后排出来的照片能用的数量几乎是相同的。使用数码单反很容易养成不经大脑狂按快门的坏习惯,甚至滥用包围功能的坏习惯。相反,用胶卷倒是很享受按下快门前思考的过程。另外一个问题是怎么洗胶卷。其实彩色胶卷没有自己洗的必要,因为都是标准化的操作。而最有技术含量的是黑白胶卷的冲洗,可以做很多真正的「暗房」处理。不过我段位太低,至今也没学过,都是直接找网店去冲洗、扫描的。即使是扫描出来的,画质也不会低于很多低端单反。比如这张照片:当时在灵隐寺偶然看到这尊菩萨像时,非常惊喜。奈何光线太暗,只能用明显欠暴的参数先拍下来。扫描进来,的确欠暴。但是!我在lightroom里面拉了一下曲线,当时就惊艳到我了!原本黑乎乎的区域,拉一下曲线竟然还有丰富的细节!这宽容度至少可以完爆我的入门单反了。当然了,胶片只能当做是业余的爱好,专业摄影的是一般是不会考虑这个的。就算是出去玩,也经常会被朋友抱怨。比如妹子会抱怨你带胶卷出来压根就是不想给她拍照!拍妹子的时候,因为需要手动对焦、调各种参数,妹子笑僵了你都没调好,会被骂的!所以呢,胶卷比较适合自己出去玩的时候慢慢拍。顺带发几张几年之前拍的我觉着最美的校园吧,现在太忙,根本没时间玩这个了。
你用数码单反调到M档,什么提示都不看就可以了要说机械胶片相机和电子相机哪里比较特别的话,过片那一下很爽
说实话现在唯一的数码相机是手机。胶片机太老没有测光,随身带一部测光表就行了。有些更老的相机,坏了就需要修理了。修理费有时候会超过相机本身的价值,那就自己动手修算了。感觉就是有些东西会拍不到,但是谁能保证拍到了就能拍的好呢?总之一切随缘吧。最后多说一句,胶片的魅力在于暗房。看到照片在显影盘里慢慢显现的时候就高潮了。。。。拍拍身边的人,然后把照片送给他们,就这样。
首先它是全金属的,非常皮实耐用其次它是顶级的,让我很放心的去拍照,不用担心别的也让我再也不能找借口拍不好是因为器材不好除了出去容易被夸装逼,我就实在找不到什么缺点了M3,双拨上卷,习惯双拨后,其他上卷方式都弱爆了好吗!!
我用的om1,半年多了吧,一开始累得很,拍照时,先取景,看测光针准不准确,粗略对焦,然后调光圈快门,再精细对焦,最后屏住呼吸按下快门,这一个操作流程我真是他妈醉了,很累很紧张,朋友让我给她拍两张胶片我都不敢,怕操作时间长了,担心人家摆姿势会不耐烦。但时间长了,熟悉了相机,调光圈快门就比较快了,对焦嘛,有的时候就是一拧最多两拧,不反复对,准不准就看经验还有手活儿了粗细程度了,这样对焦也比较有趣,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还好后来的对焦准确度基本不差,但提高了操作速度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有的时候不用看测光针,凭感觉,也能出些曝光准确的照片,所以全机械胶片的使用是极具快感的,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机械胶片相机是带测光表的好吗??另外用完胶片之后第一感觉是,哎,还是数码干活的好用,另外,胶片还是好美啊,没了
玩胶卷才叫“玩”,数码那叫是速食。胶卷的感受是 做实验呢。数码的感受就是 今天任务结束了没?好不好收工啦。
首先得说明自己用的不算纯机械,因为还是有电池负责测光的。图为自己用的胶片机,宾得KM + 50 1.7图为自己用的胶片机,宾得KM + 50 1.7胶片机买来到现在也有一年多时间了,陆陆续续拍了10种,13卷不同的片子。用胶片机吧,从上卷,拨过片杆过片,取景,对焦,测光,到最后按下快门,咔嚓一声结束。透露着一股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很美的东西.........装逼结束哈哈哈最初只是感觉胶片机长得帅而已事实上来说,135胶片系统相对如今的数码单反优势已经很小了。但是闪着银白色光泽的冰冷的机身,手动操作机械的那种感觉,还是蛮不错的。相对来说会比数码单反谨慎一点按快门,但也不能说把这种谨慎上升到多高的程度。只是在对焦,在测光的时候,你会多一点时间去想。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这个角度不是那么美,或者发现了另外一个角度。那么你会放弃这张片子,或者去优化这张片子。另外不同的胶片能够出现不同的色彩效果,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懒癌患者。后期在色调上花的功夫可以少很多。虽然不能当场看到自己拍的片子是一种不便,但是就跟寄信一般,等待的感觉也是蛮不错的。挑了几张片子,每张片子都是不同卷拍出来的。更多照片可以查看新浪微博@Bishop___以上
吐槽一下,最蛋疼的莫过于暗光环境下使用微棱对焦屏,完全看不清微棱,只能估个大概。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码与胶片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