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招聘信息哪有卖竹竿架柴的

建国前临淄的商业概况
省情资料库检索
地情资料库
建国前临淄的商业概况
建国前临淄的商业概况
时间: 14:48:0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 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所在地。姜太公始封于齐,即“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齐桓公当政时,任管仲为相,实行四民分业,断木鼓铁,煮海为盐,经济得以大发展,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由于农业发达,城邦强兴,交通便利,该地商贾云集,贸易市场繁荣兴旺。汉代,海内为一,关梁无阻,商税减轻,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临淄地处交通要道,遂为东方最大的商亚都会。所出鱼、盐、布、帛,特别是纺织品之精美,行销全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前,商品运输多由羊角沟经小清河运至广饶石村,经由临淄西关转运分销博山、淄川、益都等地。&&& 民国4年(1915年),临淄县内大小商号达300余家,年交易额550万元。农村集市以西关、辛店较为兴盛,其次是金岭镇、淄河店、桐林、白兔丘、孙娄店等。是年,临淄首次成立商会。为保护商会还建立了商团。民国17年(1928年),困县内商业中心——临淄城遭匪劫,各商户稍有资财者,多迁至辛店。更因辛店交通方便,利于物资交流,为商品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1937年前,由于炭业、酒业、杂货业,特别是中外烟商云集辛店,使辛店商业已超过城关十几倍,继而成为临淄的商业中心。  1938年1月,日军侵占临淄后,使刚刚兴起的临淄商业又受摧残。全县绝大多数店铺倒闭,只有极少数店铺维持营业。其中,有炭栈一户,酒店一户,布店一户。  1945年至建国前,遗留下的多系小商小贩。小车经营,以赶集摆摊为主。主要经营杂货。土布等。&&& 一、饮食业&&& 临淄饮食业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春秋时期,齐桓公壁臣易牙就是有名的厨师。唐代临淄人段文昌精于烹任。自编食经(菜谱)五十卷,时称《邹平公食经》。&&& 1904年,近代临淄第一家饭馆——朱家饭馆成立,地址在辛店。店主米桂林。先由喆棚出售水饺、面条。后由其子朱振东、朱振兴继续营业。该店有门头五间,后院房屋 10间。经营一般饭菜兼住客。1938年停止。&&& 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临淄商业式微,唯城区菜馆林立,凡过客皆餍饫而去,且曰物美、曰价廉。”当时,临淄西关城里有11处饭菜馆,从业人员34人。其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为富豪乡绅官吏服务的高档菜馆,主要包办燕翅席、鱼翅席、鸡鱼席等;二是为中等商户、富裕人家服务的中档菜馆,主要包办各种宴会酒席;三是夫妻店、父子店,经营大众饭菜,为过往客商服务;四是农兼商户,如农村的馍馍坊、锅饼铺等。以上四种形式构成临淄饮食业的主体。&&& “七·七”事变前,临淄包办宴席的配菜及价格如下:五元席:四干果,四鲜果;八盘(四冷拼四热炒);四大件(鸡、鱼、肉、莲子糯米饭),每大件带二汤(鸡丸、肉片、鸡子汤)。十元席,除四干果、四鲜果、八盘同上,四大件是鱼翅、海参、鳝鱼、冰糖莲子饭,每大件带二汤(干贝、口蘑、鱿鱼、鲍鱼等)。  在临淄城里饮食业中,早享盛名的有:德成莱馆、顺兴菜馆。  德成菜馆,店主张福成,1908年在临淄城里开办。主要是经营高档菜,备有美酒,设有燕翅麻等,专为富豪乡坤官吏服务。从业人员3人,资本额200元,年营业额1000余元。  顺兴菜馆,世传,1915年由王景贤在城里开设。王自祖父起即是城关一带有名的厨师。王景贤在益都从师学艺多年。以扒、烧见长,炸、馏、爆也较出名。该店常由青岛、潍坊等地进货,备有鱼翅、干贝、海参、鱿鱼、蹄筋等,还建有养鱼池。凡县府往来宴请皆由其承办,生意兴隆,久负盛名。  辛店商业的继兴,饮食业随之发展。&&& 同乐园菜馆,1921年在辛店创办,系各商户集资经营。店主郑选亭,雇i6人,备有海菜、鱼类、鸡鸭等,来往宴会皆由其承办,买卖兴隆。&&& 大同饭庄,1925年在辛店创办。店主于禹臣,雇16人,经营一般饭菜。该店为了招徐顾客,还雇佣妓女做女招待,一时生意较好。&&& “七·七”事变前,辛店饮食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每年收烟季节,中外烟商临时设庄收买者共18家,各炭栈各条货商店稍为余资者,亦收买烟叶。百商群集,市场繁荣。烟市期大约3月之久,年交易额400万元。烟市期给辛店饮食业带来了繁荣。外地饮食业户纷纷来此设点经营饭菜。本县饮食业户也纷纷打拥设点,经营饭菜。最繁盛时,辛店饮食业可达50户。较有名的是“上海的消乐乾”、“天津的紫金亭”包子铺等。&&& 建国前,金岭镇饮食业有12户,22人。其中,有孟家(回民)包子铺,有法家、范家、于家、杨家、王家、徐家等饭庄。全县城关、辛店、金岭镇饮食业计有41户,113人。1938年,日军侵占临淄后,饮食业一度消沉。先有17户被迫停业,其余相继停业。至1949年,全县仅有& 5户维持营业。&&& 二、服务业&&& (一)旅店&&& 旅店,旧称客栈,马车店。&&& 临淄最早的一家客栈,是1920年李法舜等人在辛店铁路南开设的同聚客栈。客房5间,从业人员5人。既住客,又为外地客户代理黄烟、粮食业务。1923年至1925年,郭广恩、石延令又各开设一处旅馆。1926年,西关开设了3户马车店,从业人员19人,资本额500元,年营业额 1500元。1937年,全县有马车店10户,30人,资本额940元,年营业额31900元。至年底,马车店全部停业。1938年,辛店有旅馆、客栈4户,对人,资金6500元,年营业额31900元。日军侵占辛店后,有3户停业。1940年至1941年,长盛货栈,宏大货栈在辛店相继开业。到1948年临淄全境解放,仅存宏大客栈一处。&&& (二)浴池&&& 1923年,王益三在辛店宽宏街开办辛店澡塘,雇工5人,用大锅烧水,大板床。1938年迁至中山街,1942年停业。1930年,贾秋圃、孙富海在临淄西关分别开办如意池塘和日新池塘。1935年,临淄浴池发展到6处,从业人员23人,资本额2000元,营业额6400元。&&&& 1937年除西关浴池外,其余& 5处停业。西关浴池是由于子相、王效周开办的,平房2间,大锅烧水。劳动强度大,收入甚微。1938年由王效周继续营业。到1948年停业。&&& 三、炭业&&& 炭栈,俗称“炭栏子”。&&& 临淄最早的炭栈是辛店的老义成炭栈,于1904年由王延义在辛店朝阳街开办。1924年,同顺东炭栈开业,业主张风武,店员10人。&&& 1927年后,又有7户炭栈创办。据1933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载:“辛店车站以经营炭业为最多,共30家,所销之煤年约万二千吨,总值十三余万。”1938年底,炭栈减少为9处。从业人员57人,资本额15800元,营业额81500元。当时,这些炭栈大都是小本经营。每年只能卖15-20吨煤炭。至1938年底,除“协顺成”一家营业外,其余炭栈大都停业。&&& 四、理发&&& 临淄的理发业,解放前全是个体户。农村以剃头挑子赶四集为主,多数是一人干。有的是夫妻店,父子店。临淄第一家理发店,是1920年李德成在辛店开设的。1928年后,燕立志等人相继在辛店开设了5处理发店;1930年,王华邦、于子亮分别在城里,西关开设理发店。当时的理发店,设备简陋,只有一二间房屋,一二把木椅,门前挂块白布晃子,上写“朝阳取耳,灯下剃头”。1939年夏天,有一日本兵在辛店燕立志处理发,被抗日游击队员开枪打死,夺抢而去。燕逃走,该店倒闭。1942年,燕又在西关开设理发店,1953年停业。&&& 五、照像&&& 临淄第一家照像馆是1930年由益都人王某在西关开设的。用民房改为简易理璃房,用外拍机拍照,只涂红不修板。1931年,刘中秀、韩景武合资开办华昌照相馆。1936年,华芳照相馆开业,由刘松亭经营。1938年,临淄有4家照相馆,从业人员5人,资本额1500元,营业额5500元。日军入侵临淄后,有2户停业。1942年全部停业。&  六、药店&&& 建国前,临淄的药店主要集中城关和金岭镇,辛店次之,它的分布是:城关 11户,金岭 9户,辛店 2户。共计 22户,人员 63名。这些药店,有的经营中药、有的经营西药,有的中西药都经营。其经营方式主要是赊销,年底清帐。当时,较大的药店有庆育堂、广育东等。&&& 庆育堂药店,建于1909年,地址在临淄西关,它是临淄最早的一家药店。店主王起东,有伙计4人,经营中药。1938年停业。&&& 广育东药店,& 1926年在西关开办。店主崔云亭,雇工12人,资本额5000元,营业额20000元。开始主营中药,后又附设茶庄、钱庄。雇工多达20余人。1956年停业。&&& 好升堂药店,地址金岭镇,店主丁珍亭,有伙计3人,系祖传行医开店,经营各种药材。&&&&&& 1937年停业。&&& 保元药店,1928年由李兰生在辛店开办。1956年过渡为辛店诊疗所(现区中医院)。&&& 七、酱园&&& 临淄的酱园业始于清末。商号集中在辛店和城关地区。建国前,辛店约有商号26户,城关约有13户,金岭镇1户。除几家大户外,其余均系小本经营。主要经营酱、醋、酒、菜、水产品、调味品等,还有的兼营其它商品。当时,较大的商号有福源永、东泰成、永顺和、源兴永等酱园店。&&& 福源永酱园店,1895年在辛店创办。东家李锡汉,掌柜袁世恩,从业人员16人,资本5000元,营业额15000元。厂房50间,大缸200个,主要生产和经营酱、醋、酒、点心等。其产品优良,特别是酒,气味芳香。远销益都、淄川等地。孙娄举人王智慧曾为它写下一幅对联:“闻香须下马,知味且停车”,横批“独我一家”。日军入侵后,袁世恩回家、李锡庆接任掌柜。1946年停业。&&& 永顺和酱园,前身是杂货店。1900年,由胡天文之父开办于西关。1921年胡天义接任掌柜。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当时,资金6000元,雇工8人,大缸400个,主要生产并经营酱、醋、香油、麻汁、点心、黄酒、龙丝挂面、山珍海味等。其产品种类繁多,包装牢、质量好。前店后厂,并在辛店、南仇两地各设分销处一处。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采取零整批发、赊销、以物换物,产品多销于敬仲、淮阳、皇城、路山、南仇、辛店等地。每逢设宴摆席,到此购货,无所不全。仲秋节和年关,买卖更是繁忙,生产与销售昼夜不停。已成为当时城关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户。1955年停业务农。&&& 八、糖茶店&&& (一)糖店&&& 清末民初,临淄糖业比较落后。1930年后,糖业开始发展。经营糖果的大都是益都、寿光等地商户。他们无字号,只在辛店和城里租赁民房,当天做,当天卖。当时,无字号的糖坊有9家,有字号的有4家,辛店1家,金岭镇3家。其中较大的是复兴昌糖访。&&& 复兴昌糖坊,1927年建于辛店街里,掌柜孟兆刚(益都人)。有伙计6人,三间门头。主要生产和经营桔子片、薄荷糖、芝麻糖、花生糖等20余个品种。每天做200余斤,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其产品行销广饶、博兴、幸福、沾化、利津等地。1933年,阎锡山部队路过辛店,把复兴昌抢劫一空。从此该店倒闭。&& (二)茶叶店&&& 清末,临淄茶店、茶庄很少。民国13年后,茶店渐多,共有10余家。主要设在城关、金岭镇、辛店地区。城关3家茶庄:育样、永顺、源茂茶庄。其中,较大的是育样茶庄。辛店、金岭镇有义盛恒、义盛公、复兴同杂货店兼营茶叶。当时的品种主要有大叶子、干烘两种。茶庄多从济南、周村等地进货。主营批发,一般不零售。&&& 至建国前,陈永顺茶庄维持营业外,其余都已停业。&&& 九、百货&&& 百货,旧称杂货、什货、广货。临淄百货经营者多系小商小贩,小本经营。经营品种主要有纸张、火柴、红白糖、煤油、点心、鞋帽、文具、化妆品等。经营方式以零售为主,有的批零兼营,大字号则以批发为主。形式有赊销、以物易物等。清末,临淄百货业萧条,只有几家杂货店。民国初期,杂货店渐多,主要集中于城关一带。民国间年后,辛店百货业发展较快。每年收烟季节,上海、天津、济南、青岛、潍坊、周村等地的百货商,纷纷来辛店设任经营。盛况空前。当时,全县共有大小商号91户,346人,其中,城关地区有39户,& 139人,辛店有30户,171人,金岭镇有22户,36人。较大的商号有裕兴东,泉茂祥、义兴东。&&& 裕兴东杂货店。1921年创建,地址在辛店武圣街。店主潭大财,帐房先生蒋鹤兰,资本1万吊铜元,仓库12间,该店有一人常驻青岛,每年从青岛大批进货,有时一次可达几十吨。主要经营纸张、茶叶、红白糖、棉布、棉纱、煤油等。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也零售。店主谭大财很会经营,他常常赊销,并能做到秤高尺足(每斤高4钱)。因此,买卖很快兴隆起来,最兴隆时在1935年期间,年销售量可达200多吨货物。其货物除畅销临淄外,还远销广饶、博兴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杂货店。日军入侵后,该店倒闭。&&& 泉茂祥杂货店,1927年创建。地址临淄西关。店主吴相成,自幼经商,主营礼服、鞋帽、化妆品等。开始,他只有1元钱的本钱,但他善于经营,讲究信誉,用赊购的办法,从济南、青岛、周村、潍坊等地进货。然后,再以“大放粮”(赊销)的办法,推销货物,并经常提前给货主付款。1937年,该店已有资本1000元,买卖非常兴隆,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杂货店。“七·七事变”后,吴因得罪了一个日军中队长的妻子和一个日军翻译,曾被绑架,通去现大洋2000元,被迫停业。&&& 义兴东糕点铺。1939年创建,地址辛店东王村。店主王锦云,店员6人,门头2间。每天可加工一斗二升(7斤)麦子。该铺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其主要产品有元酥、饼干、月饼、炒糖、蜜食、鸡蛋糕等,皮面产品有佛手、菊花饼、荷叶酥、鲜果等,共20多个品种。名点有桃酱卷、啦嘛糕,月饼有枣泥、豆沙、桃仁等。这些产品用料准确,做工精细,香甜可口,行销方圆几十里,深受欢迎。该铺1954年停业。&&& 1938年后,大多数杂货店停业。临淄百货业又陷于萧条。直到建国前景况未有改观。&&& 十、酒店&&& 临淄酒业历史悠久,早有“高阳美酒”之称。&&& 清光绪年间,临淄高阳一带酒馆林立,早已形成酿酒业中心。较大的酒店有六合、奎星酒店,分别占地650亩和900亩,都是大地主兼营。&&& 清末,临淄酒业渐衰。《中国实业志》载:民国22年,临淄酒店共20家,192人,资本额44130元,年产烧酒2583担,年总产值46438元。当时,金岭镇还有10家酒店,大都是卖酒兼营煤炭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杂货店和酱园店兼营白酒。其中较大的酒店有汇丰酒店、永兴号、福兴水等。&&& 汇丰酒店,建于1927年,合资经营,人员13人,年产烧酒240担,年产值4200元,1937年,王维相接任店主,雇17人,酿酒兼卖酒,1946年停业。&&& 建国前,临淄大多数酒店纷纷关闭停产。只有朱树元的朱台酒厂营业。1948年& 3月,临淄最后解放,朱台酒厂由渤海行署工商科接管,负责人李有典,工人8人,主要生产和销售白酒。1949年停业解散。&&& 十一、布店&&& 清末民初,临淄经营布业的大都是小商贩,靠赶集摆摊为主。每年收烟季节,外商和本地布商纷纷来辛店设在经营,集中在辛店宽宏街,整条街被布棚遮得看不见天。民国中期,全县共有布店。布庄15户,65人。其中,西关11户,辛店2户,金岭镇2户。这些布店主要经营土布、棉布、洋线、花线等。较大的字号有广顺布店、永昌布店、永昌布庄、锦纶布庄。&&& 广顺市店,是临淄最早的一家布店。1911年,刘书汉在西关开办。从业人员5人,资本额2万元,年经营额5万元。主要批发布匹。1938年后停业。&&& 永昌布店,1930年创办。店主郑瑞千,从业人员9人,主要经营棉布。郑的两个儿子郑子厚和郑茂花都在该店卖布。另一个儿子郑茂深又在辛店开设永昌布庄,共5人。他们主要从桓台进货,进货后一是坐在卖布,二是赶四集卖布。郑瑞千和郑子厚都曾几次被土匪绑架过,先后用大批布匹和 15万元钱(中国联合准备币)才赎回。&&& 锦纶布庄,1923年在辛店铁路南开办。后迁移中山街。店主于矩芳,帐房先生薛门村,店员8人。主要经营绸缎和布匹,该店资金充足,常从苏州、杭州和国外进货,买卖非常兴隆。1938年,日军放火,店被烧毁后停业。  至建国前,除西关永昌布店维持营业外,其余全部停业。  十二、肉食店(铺)&&& 解放前的肉食店,多系无本或小本经营。自宰自销,少数屠宰户雇人经营,品种分生、熟肉两类,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执木梆,沿街叫卖的肴肉盒和赶集串乡的肉挑子;另一种是在城镇设点的肉架子和肉铺子。&&& 抗日战争到建国前,临淄经营肉食的共61户,114人。主要分布在金岭镇。城关、辛店地区。金岭镇有回族宰访30户,他们从集市买来牛羊,然后经过阿匐同意才能宰杀,每宰一头牛要给阿匐点钱,并交活牛税。他们宰后赊给小贩销售,牛皮由日本商人专收。城关有汉族屠宰户门户,其中,猪、牛、羊肉兼营的4户,经营生肉的7户,经营肴鸡的三户,经营犬肉的1户,另外还有肴肉铺。辛店经营肉食的有赵永贵、相能三、高鹏喜、姚东江等。其中,高鹏喜三代人的肉架子和姚文玉的肉挑子比较出名。另外,还有一家肉食店和肴肉店,分别经营生熟肉。&&& 抗日战争期间,生猪的收购办法主要是赊购、预期付款。货源主要来源于王朱、南仇、合里庄、徐尧等地。集市经营特点主要是包集和赶义集。包集,由少数屠宰户包销,其它屠户不能赶集摆摊。当时,城关、皇城、桐林、白兔丘、淄河等集市都是包集。只有辛店、孙娄两处是义集。赶义集时,允许各地屠宰户赊畜经营。上市摆摊,要统一交税。每年腊月十五至春节前,允许各地屠宰户和农民私自宰杀牲畜,到各集市出售,价格随行就市。这段时间被称作“乱杆子”。&&& 十三、其他&&& 建国前,临淄除饮食、服务、百货等几个主要行业外,还有一些其它行业。主要分布在金岭镇、城关、辛店地区。其中,金岭镇有银器首饰业8户,皮货业7户,染房3户等,共22户。城关有铁器店2户,当铺、染房、铜器、首饰业各1户,其它7户,共13户。辛店有铁器店2户,东盛书店(兼文具月户,共3户。王建国前,这些行业大都先后停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淄哪有便宜的物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