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蓑衣丸子怎么做 blog.sina.com.cnn

(25)(0)(0)(0)(0)(0)(0)
水,海妖要对我讲出它的灵魂
那秘密我深谙。对我的倾吐,是我对你的耳语。
你的游动我看得见,语言中一串串气泡
不能自拔出自虚构,一种被迫缘自必然,你的游动不安
惟有致命的虚构请求虚构,继续存在了
荒谬和破灭的危机,神秘和玄思的致命
又是毁亡谁,诞生谁?你已无力再问
惩罚竟是回报你付出的意外,游动成为惟一的可能
回忆还给故乡空白,虚渡注定你一生
这是一个人名
我没有遇见过
也没有在书里读到过
不知从哪知道这个人
定是老家蓑衣和异乡的缘故
蓑衣和客人
刺激了没想象力的我
我很想到处去找找看
也与他认识认识
或许,现在他就在我身边
貌似影子绑架了影子
或幸福得谁也离不开谁
(反写伤水的《墓碑》)
荒凉一直冲我而来
繁华的芒果树,筑巢含枝,鸟一样的心
孤独,一直呆在南方的院子里
我的眼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
曾经的野心是它的直径
它的基础,让我的低头更长久
落叶是不经意的。一样发光的鸥蛋
偶有鹅卵形的芒果、草坪
七个小时就走到了现在,飞翔有时离我很近
不知什么可用,谁也不知,树身斑驳
墓志铭我起草好了
我安慰,摩挲
洗劫影子的人(第二稿)
——致ZP,会有一个病人的使命
是为了教会所有的病人藐视疾病
你就是!具足无畏布施的菩萨!
整个城市的街灯,在黎明时分
放大为白天的明
白天的明,在傍晚
成为黑夜里,一间白屋的明
一名黑色恐布组织的成员
正潜伏在床单里
完成一项强抢的阴谋
制造疼痛、恐惧、崩溃
经切割、粉碎、冲压
用冰打磨抛光,焠炼
使之不再感光、氧化
影子会签字画押
并直接送达港口
正在另一个国度等待的黑色头目
他需要所有的影子做他的情人
影子的阴谋屡屡得呈
几乎无一人躲过
而他,一个捕猎影子的高手
白天暴露山头,夜晚游走街灯
搜索白屋。机警从未瞌睡
他在明处正步走,影子无处藏身
他所到之处——
那些合去的眼睛重新张开
血气充盈,心会无限扩张、放空
舒展手指,以举手托天的样子
伸出无限深长的懒腰
并发出吞咽太阳的咕噜声
他们热得下起一场大
航行(第二稿)
我这就出发,你一脸茫然
我的坚决,在你听来,尽是空话
这也难怪,很少有人到达
我开始了出发的过程
从空中飘落海面
蓝藻会聚拢过来
衣衫会成为一片荷叶
盘腿入座,合上眼睛
开始了舍去放下
先把肉供养给鱼
以血浇注蚌内的珍珠
珊瑚接过我的骨
波涛带走我的头发
其余的交给海底增加肥沃
最后就是呼吸,还给风
我保留了热,归向天空
光与光的重合
空中会现出一朵无色的莲
我就完成了航行
你看见了我消失的过程
却看不见我去了何方
你已悲伤得无法再悲伤
只好撩撩被风吹乱的发海
留给海一句话——
也许,他真的很安好
航行后的洋面一切还给平静
我这就出发,你一脸茫然
我的坚决,在你听来,尽是空话
这也难怪,很少有人到达,即使最有福气的人
你被我出发的方式吓坏了
我的长袍从空中飘落在海面上
会依然坚持千百年来不眠的警觉
海洋的辽阔练就的远视
从来没有在水里合过一次眼
痛得最为真切——
从边缘到边缘的水平线上,重复出界
看过顺向留驻,也看过逆向迁徙
这与风动、海啸一点关系的都没有
离弃出生地,移情的投奔
以及迟暮的海归,仅与浪涛的本性有关
共存了忠诚与背叛的恩怨
你知道外在的光芒不会长久
在心海里生起的磷火之塔
会以自燃的形式遥感,取代水与风的对话
越过你的目光,直接上达了天听
一切从偶然到偶然
你一直在祝福
居然发现土地没有皮肤
多思让我神伤
忧戚让我憔悴
我也想安耽
可这是宿命所归
一切事像花儿一样开
我却闻出毒味
一切语言像流水
我却感受着它的霉变
我想触及本质的东西
而这世界空乏得如一件旧衣服
将我裹得密不透风
我想透透气
哪怕开一扇小窗
而所有的空气都已经中毒
我本可以寂静如泥
而所有的江河交叉成剪刀
要将我绞成碎片
本可以还有温和贴着温和
而走出来的目光都擅自骨折
我已无言而对
随风自流,还归了一切的坦然和清明
但这也不可以
我居然发现,走到哪里
都不是我的地皮
我已分身出一个小哑巴叫猴年
他对我慢不经心,目无师长
可我还是表达了热心
教他发音,那是一音演变万音的方法
他终于说出了两个清晰的字
足可以认取世界的一切
我的使命已经完成
与他告别。去做另一件事
出发之前,我要与我的马再见
她也是我的分身叫马月。她的缰绳已经脱落,化失
我将一路步行,留她在家
她一个劲儿点头,听得懂我全部的语言
我给她备足了一年的粮食,全是一色的大白米面
不够的话,另一处还有储备,挂在高空的墙上
水道铺设到她的嘴边,随时可以自动拧开
观察水的方法,就是看见水湿透了储库外的土地
我可以放心地前行
谁都没有悲伤
坦然,清寂,前方的虚空唤我前行
一个叫猴年一个叫马月
记3月12夜
我来自南极
我与企鹅打了一个赌
我心爱的女人在中国
我被风吹到南中国的海岸
我以爱情的名义找到了心爱的女人
心爱的女人以亲情的名义把我交给工人之家
我以忠诚的名义爱了心爱女人的工厂
心爱女人以法人代表的名义与我签了一生的约
我以合同的名义履行了职责
心爱的女人以期满的名义递给我一张解约通知书
我以外籍民工返乡的名义走出工厂
我用口袋仅有的钱买了一张返程的船票
回到了南极
一只企鹅取出她奶奶遗留下来的蛋壳
打开一张纸条:你心爱的女人在北极
你的爱情名义是:即刻去找到爱斯基摩人的酋长
还他女儿一头黑熊
看什么,都产生错觉
我以为袁贵仁会全盘反对西方文化
害得我马上查百家姓
证明马克思姓马,恩格斯姓恩,列宁姓列
也给圣诞老人,另外起名,叫圣诞老孔
圣延老子。我还想得更深远
历代史家,没弄清楚他们的生日
实行代代倒查追责。我也想得很彻底
中国老百姓还有很多人只记农历
取销公历,不与西方接轨
保持我们文化的纯粹
后来,发现这纯属误会
别人都是对的
相信人人会用辩证法,永远站在真理一方
我一身的错觉,本来就小心谨慎
今后要更加小心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六 林业)
宿松县志(卷六 林业)
卷六 林业  宿松县东南平原广阔,中部四湖(龙感湖、黄湖、大官湖、泊湖)相连,西北中低山、丘陵相连,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应林木生长。树种有松、杉、竹、樟等针、阔叶类型,林木中松树居多,故本邑自建置以来,以松命名,古称松兹,后改称宿松。解放前未曾对境内林地进行勘测统计,山场面积沿用103万亩,据文字记载,1949年全县有林地19.65万亩。1975年10月,县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安徽省森林资源清查实施方案》,对全县森林资源先后两次进行了全面清查。全县林业用地73.3287万亩,其中有林地56.9197万亩,灌木林地312亩,苗圃地219亩,疏林地4.000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7536亩,宜林地86015亩;四旁树木1207.7万株,折算面积9.6213万亩;森林覆盖率18.5%。全县活立木蓄积量88.1309万立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64.56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7269万立方米,四旁树木蓄积量21.864万立方米。
  建国前,县林业生产“多赖天然,人工为之者极少。竹类则视为生利之大宗,蓄养必周,栽植甚广,年获利益多,各山竹林殊为茂密”。丘陵地区的马尾松林,多作柴薪,能供建筑及工场之用者则不多见,沿江地多为杨柳,也不事栽种,只是随意蓄养而已。
  从1949年到1956年,乡村植树重在抓普及,绿化山头,根据县内的传统习惯,以营造马尾松林为主,山区适宜栽植杉木,丘陵地区栽油桐、油茶,洲区农村的四旁植树则以柳树为主。该时期全县乡村共造林7.1万亩(次),四旁植树867万株,多因管理不善成活率低。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全县人民响应党中央“十二年绿化祖国”的号召,群众造林积极性很高,植树造林面积逐年提高。1958年至1959年,大量砍伐山林烧炭炼铁,兼之人民公社食堂砍树当柴,使森林积蓄量急剧下降。1960年后,县贯彻林业“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政策,取得了成绩,1965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宿松县召开,次年,林业部来人视察。60年代后期,重点抓荒山绿化,杉、竹下山,丘陵地区绿化工作受到林业部的表彰。1970年全国九省市林业检查团来我县检查林业工作,1971年《人民日报》以《湖山绿遍》为题,详细报道了我县绿化工作,同年,宿松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1976年和1985年,省先后在宿松县召开油橄榄种植和平原绿化现场会。
  1979年以来,林业生产多由大户承包和联合经营。强调集中连片和成活率,当年造林,由林业局在秋后检查验收,成片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的给予经济补助。7年全县乡村造林11.84万亩,四旁植树1430.5万株,其中成片造林经验收合格的7.75万亩,共发放造林补助款98.5万元。
第一章 山林权属
第一节 山林权属演变
  建国前,山地权属有几种类型:地主、富农占大部分。其次是官荒、各大姓的公堂、祭会占一部分林地,贫苦农民所占山林面积甚少,主要有少量“刀斧山”。县境内山地中的树木、竹林大部分为私人所有,祭会、宗祠、寺庙、桥渡有少数公共林地和树木、竹林。
  建国后,土地改革时期,根据《土地改革法》,将官荒山地收归国有,征收寺庙、祭会、宗祠等公共林地,没收地主所占有的森林。分给农民自营林地65.14万亩,国有林地2.7万亩,国社合有林地1.2万亩。
  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个人所有山林随土地一起入股,林木亦折价入社,山林权属于集体所有。
  1958年,人民公社初期将农民个人所有的林木收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林木收归大队或公社集体所有。
  1962年,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将土地改革时收归国有的林木(包括用材林、竹林和经济林,以下同)和建国以来国营单位和国有的荒山荒地造的新林,收归国有;原属乡有的林木,归公社所有;属村有的林木,则划归所在生产队或大队所有;社员房前屋后的竹林、果树归社员所有。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林权虽无大的变化,但因山林界线不清,不少地方以公有化为由,将社员个人的林木收归队有,使林权纠纷时常发生。
  1978年以后,林业逐步推行生产责任制,集体林地和部分国有林地实行承包经营,但山林所有权属于集体或国家。
第二节 林业“三定”
  1981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的布置,全县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即:1稳定山权林权:凡国家(含国营场、站、所的山林和苗圃用地)、集体(含社队林、茶场的山林,育苗用地,茶地和生产队集体山林、岗、滩、路、渠林用地)、个人(含宅旁和生产队指定栽树的地方)三者权属要稳定下来,签订协议;2划定自留山:生产队的集体荒山(包括疏林山、河堤、渠埂、道路的隙地)划一部分或全部给社员做自留山,宅前屋后及池塘埂隙地划给社员栽树,由县人民政府颁发《自留山使用征》;3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大体为:(1)承包到户;(2)专业(人)承包;(3)联户承包。承包者必须坚持“四权”(山权、林权、采伐权、出售权)归队,林木成材采伐时,由生产队报大队、公社审查,县林业局批准。
  县林业“三定”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自1981年10月到1982年5月,完成了山区9个乡(柳坪、北浴、朱湾、钓鱼台、隘口、广福、趾凤、西源、铜铃)82个村,丘陵区两个乡(韭山、坝头)12个村的验收发证工作;第二批自1982年11月至1983年4月,完成了丘陵地区22个乡、230个村的验收发证工作。
  全县应开展“三定”的37个乡,324个村、4867个小组、319个乡村林场共69.05万亩山场,已发证的有37个乡、324个村、4867小组、193个乡村林场,64.87万亩山场。全县12个山区乡的85个村、909个村民小组,1.76万户,7.50万人划分了自留山6.4万亩,人均0.85亩,已发证的山场除划分自留山外,都落实了不同形式林业生产责任制,其中包林到户1.78万户,经营面积20.77万亩。
  为落实“三定”政策,县政府向所有集体和个人颁发了《自留山使用证》1.8497万份,《山林权所有证》7786份,并向国营宿松县林场6个作业队、2.243万亩山林以及国营九井沟(2913亩)、罗汉宕(310亩)和长春庵(120亩)等林场核发了《山林权所有证》;长春巷另有600亩山林,山权属国家,林归集体,也核发了《山林权所有证》。
  各类林地面积见下表:
第二章 植树造林
第一节 国营造林
  国营林场造林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非常重视林业,提倡大规模造林,通令各省、区、道、县开办地方农林试验场。宿松县因“经费难筹,未能成立”。直到1932年我县方设造林分场,隶属省第一林区造林场。1944年又建农林分场。
  1965年在原国营宿松县苗圃的基础上改建国营宿松县林场后,又在罗汉尖、仰角尖、河西山、何家冲、五里凉亭及县城北郊的国有宜林荒山上建立作业队,植树造林。
  1965年到1985年,共垦荒整地13.94万亩,造林3.91万亩。造林树种中松类2.58万亩;杉木7500亩;阔杂4800亩;经济林1323亩,竹类313亩。
  1985年,县林场对全场森林资源进行了一次清查:共有保存面积2.0937万亩,其中:杉木4888亩,松类1.4856万亩,阔杂366亩,经济林633亩,竹类194亩。
  护堤造林
  建国前,县境内的同马江堤工段外是荒滩,每当洪峰到来,巨浪直扑堤身,虽有少数天然灌木丛,亦因近堤居民牧放牲畜,采伐柴薪而难以成林。
  1954年,江堤溃破成灾,在重修同马江堤的同时,开始营造江堤防护林,从此,每年冬修后均有一次植树造林活动。1959年,县江堤绿化被评为全省优胜单位。截止1985年,县境内西起湖北段窑,东至望江周湾,全长62.696公里的江堤工段,共植树69.12万株。其中程营段31.78万株,汇口段4.5万株,洲头段10.69万株,复兴段12.34万株,套口段9.81万株。
  公路植树
  县境内有公路33条,总长393.3公里。至1985年,县境内界子河至界址墩路段已全线植树,全长36.1公里,植树1.805万株;宿松至筑墩路(27公里)保存行道树1.2万株;筑墩至复兴(23公里)植黑杨7800株;长铺至高岭路段(9公里),栽行道树3600株;坝头至黄梅小池路段(15公里)保留行道树7500株。
  龙湖圩造林
  为加速平原绿化,本县将龙湖圩中心公路以上5000亩湖滩地用来发展林业生产,建立了龙湖圩林场,由九姑区和县林业局联合经营。日至2月3日,在4612亩土地上栽树4.89万株,其中池杉4.5万株,枫杨、水杉、意杨各1300株。因管理得当,当年成活率达93%,为湖滩大面积造林闯出了一条新路。
第二节 集体造林
  乡村林场造林
  1958年大跃进时期,宿松县陈汉的齐畈、佐坝区的铁尺、复兴区的乌池等地,办起了集体林场。
  1965年,朱湾公社的阳坪林场,北浴公社的晓星林场,柳坪公社的邱山、龙河等8个林场相继建成。有专职场员26名,经营各种林木2400亩。
  1966年,全县有36个社队林场。
  1975年,全县有社队林场319个,专业人员2639名,经营面积5.2841万亩,数据见下表:
  宿松县1975年集体林场情况一览表
  1985年,县集体林场253个,经营总面积8.7万亩。同年,林业局对其中的195个集体林场的中幼林进行调查,有关数据见下表:
  集体林场调查情况表
  为了支持集体发展林业生产,国家对有关品种的种植进行补助,补助标准是:
  油茶:凡连片面积50亩以上,质量规格符合标准的,每亩补助2元。
  油桐:凡连片面积100亩以上,质量规格符合标准的,每亩补助1元。
  油橄榄:凡连片面积20亩以上,质量规格符合标准的每亩补助8.5元。
  湖滩绿化,面积200亩以上,符合标准,每亩补助2元。近年来,乡村造林补助情况见下表:
  年全县乡村造林补助情况表
  群众植树
  建国前,群众在宅前,屋后、沟畔、塘旁,主要栽植一些桃、杏、李、枣、桑、椿、苦楝等果杂树木;私山、丘岗无力顾及,习惯“松树飞籽成林”,“杉树多子多孙”,“竹子节节生笋”等自然状况,人工很少植树。
  民国六年(1917年),宿松县汪知本集资拓股承领严恭山官荒造林,面积约9平方里。次年段斌、黎在符、张间歧、石剑岑等承领凿山一带官荒造林,方华、高骏嵩、张之鼎承领县至城门冲、薛家坦等处官荒造林。
  建国后,农民在已分得的山场、林地,采取封山护林以及栽杉植松等措施发展林业。合作化时期,县苗圃培育苗木支持群众造林。1958年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影响群众植树积极性。60年代初,山区开始育苗栽杉、移竹,丘陵地区大面积栽马尾松,并发展油桐。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房前屋后的零星果木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有的收归集体,有的被砍掉。60年代末70年代初,县大力推广杉、竹下山,丘陵地区发展杉木5万亩。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面积栽植湿地松、火炬松,发展油桐、松树混交林。1978年以后,群众在承包的林地上逐年造林,池杉、水杉、柑桔、板栗、湿地松、火炬松、意杨(214、63、69、72品种)等树种合理结构,协调地发展。
  自建国以来,县内机关、学校、厂矿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在其宅前、屋后亦逐年栽植树木。有关年度群众植树数见下表:
  部分年度乡村植树造林情况表
第三节 采种育苗
  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县内育苗所需树种均由外地购入,往往种子难出苗,苗成活率低。
  1956年秋,县林业部门在陈汉区收购群众采摘的栎香子5.3万斤,因管理不善,大部分霉烂。1957年秋,县林业部门在县内收购松球3万斤,因无取种经验,全部报废。1958年,县林业部门委托商业部门代收松球35万斤,报废24万斤,仅获松籽1150斤。1960年,县农校学生采集松球1.5万斤,取种120斤。1962年,县林业部门收购松球29.2万斤,得净种3045斤,自给有余,调福建省1050斤。1963年收松球51万斤,得净种7915斤,满足本县所用后,另外调四川省和安徽省滁县共3840斤。1967年采得马尾松种1.5万斤,向安徽省宁国、泾县等地提供1万余斤的飞机播种造林所用树种。
  其它如杉、刺槐、泡桐、樟、女贞、苦楝、棠棣、重阳木等树种,自1963年以后,自给有余的向外调运,枫杨、池杉等树种,近年开始采集。
  县丘陵地区宜林荒山坡地较多,如佐坝将军村的元屋、杨庄、韭山乡韭山村的刘屋、高岭乡的社坛村,许岭的东小村历来都有自采种,自育苗木的传统习惯。
  建国前有计划的圃地育苗不多见。民国六年(1917年),汪知本承领严恭山官荒造林时,曾建苗圃培育松、桐、柏、杉、枫、栎、梓、柳、榆、桃、杏、梅等树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建苗圃一处,专育树苗。民国三十年(1941年)该圃育苗13万株,面积为4亩,次年育苗1200株,面积为2亩。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育苗2亩,计1200株。
  建国初期,县内仅有洪岭的将军、袁湾,许岭的东洪,高岭的社坛,韭山的刘屋等少数农户育马尾松苗,育苗经验只传媳,不传女,育苗数量甚少。1956年建立国营宿松县苗圃,国家每亩投资140元用于育苗,苗出圃后,无代价给群众在宜林山地造林。年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伤害了群众造林积极性,苗圃所产的桃、李、杉、松等树苗不收钱都无人要。1962年以后,农村生活有所好转,县建育林基地、社队建林场,群众育苗热潮逐步形成。1970年,县贯彻中央“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方针,人工育苗在全县形成风气。1973年,社队育苗面积达1320亩。1978年以来,国家奖励采种育苗,1984年,每亩国外松补助款300元,补助粮700斤,其余苗木亦相应补助,有效地调动了群众育苗、种树的积极性。1985年,全县仅池杉育苗达100多亩,育苗已成为乡村林场“以短养长”之道,成为农村林业户致富之路。
  苗木种类
  针叶类 县内针叶苗木主要品种有:马尾松、黑松、金钱松、雪松、黄山松、火炬松、湿地松、红松、杉木、池杉、水杉、柳杉、侧柏、刺柏、千头柏、川柏、露丝柏、龙柏、铅笔柏、银杏。
  阔叶类 有桉树、香椿、臭椿、苦楝、川楝、刺槐、紫穗槐,法梧、泡桐、意扬(63、69、72、214)、枫杨、大官杨、小叶杨、美杨、加杨、黄杨、垂杨、麻栎、栓皮栎、小叶栎,锥栗、茅栗、樟、棕、桃、李、杏、女贞、枣、冬青、核栎、杜仲、马褂木、油橄榄、油茶、乌桕、梓树、合欢、湖桑、枫香、枇杷、棠棣、重阳木、青桐、紫郎榆、喜树、丝棉树、南酸枣、构枯、紫玉兰、无花果等。
  竹类 竹子分布在全县中山丘陵地区,主要品种有:毛竹(亦称茅竹、猫竹)、紫竹、水竹、子母竹、凤尾竹、篛竹、苦竹、实竹、芦竹。
第三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区划
  山区用材林区
  东至界趾河,西到南冲一线以北,辖1区(陈汉)、8乡(趾凤、隘口、西源、朱湾、钓鱼台、广福、柳坪、北浴)及柳溪乡的东山;梅墩乡的且寄,黄大、东塔;铜铃乡的南冲、北冲、东冲计83个村,总面积为47.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2.7万亩,现有林地28.9万亩,绿化程度为88.4%,四旁树木275万株,森林复盖率61.3%,立木蓄积量为27.5万立方米,毛竹459万根。其中属中山用材林亚区的趾凤、西源、朱湾、北浴、柳坪5个乡,总面积为28.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1.7万亩,有林地18.7万亩,四旁树木7万株,立木蓄积量为20.1万立方米,毛竹268万根。属低山用材、经济林亚区的钓鱼台、广福、隘口3个乡及铜铃、梅墩、柳溪等部分村,总面积为18.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1万亩,有林地10.2万亩,四旁树木20.5万株,立木蓄积量为64万立方米,毛竹为191万根。
  丘陵薪炭林区
  东至太湖,西至黄梅,南滨湖泊,北接山区,辖凉亭(除趾凤乡)、二郎,佐坝、九姑、许岭、程集6个区的26个乡,以及城关镇、五里乡和县林场,总面积为152.5万亩,林业用地35.2万亩,现有林地34.7万亩,绿化程度为95.60%,四旁植树848.7万株,森林复盖率为25.5%,总蓄积量为19.5万立方米,毛竹11万根。
  沿江平原(洲区)防护林区
  南到长江北岸,北滨湖泊,西邻黄梅,东至望江,辖一区(复兴区),两场(华阳河农场、九成畈农场),六个乡(程营、汇口、洲头、坝头、复兴、套口),69个村,总面积748万亩。现有林地1.1万亩。四旁树木855.53万株,森林覆盖率为7.3%,总蓄积量为8.7万立方米。
第二节 概况与特征
  基本概况
  全县有林地56.9197万亩,其中:用材林30.5317万亩,竹林4.2959万亩,防护林1.2496万亩,经济林2.2816万亩,薪炭林18.5364万亩,特用林245亩。建国后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33.79万亩,四旁植树1207.7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88.13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473.52万根,元竹4974担。有关数据见下表:
  宿松县1985年优势树种面积蓄积量统计表
  资源特征
  森林资源分布不匀。成片林山区占全县有林地56.92万亩的44.7%,丘陵地占53.6%,洲区占1.7%。
  中幼林比重大。全县用材林30.53万亩,其中幼林19.27万亩占63.1%,中幼林占10.78万亩,占35.3%,近熟林4012亩,占1.3%,成熟林854亩,占0.3%。有一定的森林后备资源。
  针叶林比重大。全县成片林中,按优势树种统计(不含经济林,竹林),松、杉等针叶林48.22万亩,占95.7%,杨、柳等阔叶林2.13万亩,占4.3%。
  纯林比重大。县内森林基本属纯林,由于采取封、造、改措施,据调查,纯林面积仍占80%,混交林占20%。
第三节 林副产品与珍奇古树
  林副产品
  林区野生化工原料和木本粮油等植物较多,主要有:
  靛 又名蓝,俗称靛,种类较多。县主要种植茶蓝。清末出产较多,每亩产500—600斤,为山区主要收入之一,民国初年以来,产量逐渐减少,化工原料普及后,茶蓝现几乎绝迹。
  生漆 又名山漆,北浴山区历来生产,但产量不多,60年代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种植,现在建立了以北浴乡八斗村为中心的山漆生产基地。
  油茶、油橄榄 以前均是任其自生自灭,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人工种植。油茶现有8175亩,油橄榄1971年引进试栽1335亩,现处于淘汰状态。
  油桐 全县历有种植,山区较多,现有2.6万亩。
  板栗 县有中秋栗和重阳栗2个品种,中秋栗果实大,在中秋前后成熟,多产于陈汉的齐畈、朱湾、廖河等地,近年种植较广。重阳栗果实偏小,重阳节前后成熟,多产于趾凤山区。目前,全县共有板栗林地1900亩。
  棕片 棕树是县传统树种之一,也是县内历年蓑衣、棕绳、棕床的主要原料。近年因制沙发需要,销路甚畅。在政府大力提倡和扶持下,山区、丘陵地区栽植较广,并建立了以北浴乡甘田村为中心的棕树生产基地。
  君迁子 君迁子俗名为椑柿,有食用柿、油柿两类,属县内散生树种之一。《民国志》载:“椑柿”汁可染罾、扇、纸伞、白柿漆,亦称油柿。主要产地是陈汉区西源乡。
  乌桕(木梓树) 四旁散生树种,建国前,西北乡有5所加工乌桕油的榨房。建国初,供销部门最高年收购高达140万斤,目前,因销路渐窄,乌树多被砍伐。
  县经济树种以桃树、枣树、梨树为主。凿山北麓桃树种植较多,杨福岭一带素有“十里桃源”之称,枣树多为乡土树种,有马枣、猴枣、密枣3个品种,主要产于凿山北麓,梨树多产于凿山一带。
  珍、奇、古树
  雨岭双樟 座落在许岭区雨岭乡梅林村柴家楼,两树相隔6米,枝桠相错,相传为明朝洪武年间所植。分别为高20.4米,胸径1.02米;高19.1米,胸径0.942米。两树冠幅:东西21.4米,南北13.6米。
  大岭银杏 座落在程集区马塘乡大岭村大屋村民小组。枝干苍古、翠叶扶疏,相传为清乾隆年间所植。树高18.6米,胸径1.354米,冠幅:东西10.36米,南北11.4米。
  义乡古松 座落在九姑区新前乡尹屋村何家屋(石龙庵西南约3华里外),属松科马尾松种,树干挺拔,树皮龟裂,松针茂密。相传险遭兵焚,因村民所护而免受其灾。树高11.5米,胸径75米,冠幅:东西12.5米,南北14.5米。
  严恭望春花 座落在县城北25公里处严恭山上(今夏家、严恭、丰店村林场),该树矗立高坡之上,颇有气势磅礴之慨。树身藤蔓满附,更添几分神秘,民间传为严恭庵神木,树高17.5米,胸径0.633米,冠幅:东西11.5米,南北9.5米。
  龙王罗汉松 座落在陈汉区西源乡龙王村王家大屋路边,苍古秀丽,姿态婆娑,传为宋代所植。树高19.4米,胸径1.209米,冠幅:东西12.3米,南北9.8米。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机构、措施
  建国前,多数人视森林火灾为“天火”,历代政府未设防护机构,也无具体的防火措施。
  建国后,政府重视森林的防火、防盗、防治病虫害工作。1950年11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根据全国林业会议关于护林、封山育林的要求而发布命令:要求山林区域全面护山造林保土;建立县、区、乡护林保土委员会,行政区或自然村建立护林保土小组;公议护林保土公约,保护幼树,限制砍伐;划定柴山、坟地、牧道、防止林火。
  1952年,全县因炼山、烧垦等原因,发生火灾52次,烧毁森林102亩,大小树木3.03万株。1956年因群众炼山引起5次火灾,受灾面积1382亩,烧毁林木13.75万株。
  1957年,赣、鄂、皖边界护林防火第三联防区在安庆成立,包括宿松、太湖县及湖北省的黄梅、蕲春两县。该防护区共辖35个乡、189个村、4个国营林场、1587个乡村林场、227个林业专业队,有1314个专职护林员。从1975年开始相继修防火道263公里,联防区组成情况见下表:
  防区内,宿松县有4个区、1个镇、8个乡、1个国营林场、20个村与黄梅、圻春两县接壤,4个乡、20个村与太湖县毗连,毗连结合部长达100公里。
  1962年、1966年、1971年、1976年、1980年、1984年宿松县以防区当班县的身份,主持和召开了联防会议。联防区成立后,我县林区随之建立了区、社各级防火组织,公社成立了护林防火委员会,大队成立防火大队,生产队成立防火小组,山林火灾大大减少。
  1961年,因管理不善,森林火灾又时有发生。是年,二郎区铜铃、韭花、韩文3个公社,8个大队,因春节放爆竹和清明上坟共发生火灾12次,毁林105亩,烧毁树木3720株。
  60年代初期,党的各项林业政策在农村逐步得到落实,山林权属日趋稳定,群众造林、护林、爱林成为风气,队队订出《护林公约》,明确规定在春节、清明、七月半(中元节)3个容易引起火灾的传统节日前,在加强森林防护工作的宣传的同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林区群众的生活生产用火和林间生产流通人员用火的管理、报警、扑灭等事项均详细写入《公约》,县林业局还帮助林区修建了防火道。自此,森林火灾逐年减少。
  1983年,林业实行“三定”,森林的安全已成为林区人民关心的重大事务,健全了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和区、乡护林组织,配备了专职护林人员。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护林防火工作也进行了合同承包,如陈汉区朱湾乡与外省县交界的5个村建立了49个护林小组,38个护林哨棚,配备17名专职护林员,57名兼职护林员,开辟防火道1公里;陈汉北浴乡赵岭村梓树村民小组,年集资1600元,聘请3名专业护林员,在山口要道设立护林卡哨,长年看护,确保了森林安全。
  1984年,县与外省(县)毗连地区的18个乡(镇)建立护林小组735个,专职和兼职护林员1546人,设瞭望台22个,护林峭棚148处,开辟防火道44公里,杜绝了森林火灾。
  依法治林
  民国初期,颁布的《中华民国森林法》中,对森林护防火有法律条款,但没有施行。
  1963年,北浴公社阳岩大队长埂生产队队长,在月亮山放火烧野猪,将月亮山林全部烧毁,肇事者当即被逮捕法办。
  1981年4月,宿松县公安局林业派出所成立后,依法治林,至1985年止,受理林业方面的案件156起,破案144起,共追回木材1.05万株;没收木材92.28立方米,毛竹350根;追回的退款、赔款、罚款共6.95万元;治安罚款2141元,林业行政处罚款3800元;处罚教育1337人次;拘留34人,逮捕3人。还有5人受到党纪处分。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病害、虫害
  据1980年普查,发现境内林木主要病害46种,虫害178种。病害主要有:杉木黄花病、叶枯病、细菌性叶枯病、炭疽病、杉苗立枯病、杉苗猝倒病、苗木白绢病、苗木茎枯病;松苗猝倒病、松叶枯病、松落针病、松针锈病、黑松褐斑病、松赤枯病;泡桐炭疽病,丛枝病;枣疯病;杨黑斑病、灰斑病;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叶肿病;油桐黑斑病、煤污病、白纹弱病、毛白杨锈病、杨树腐烂病、池杉赤枯病、棕树溃疡病、竹杆锈病、竹丛枝病、毛竹叶斑病、根瘤线虫病、油落针病、杨溃疡病、种实霉烂病、梨锈病、紫纹羽病、柿棱角斑病、板栗干腐病、藻斑病。阔叶树漆斑病、阔叶树毛毡病、白粉病。主要林业虫害见《自然地理》卷第二节。
  宿松县历史上没有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记载。
  建国后,危害苗木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林木病害有松赤枯病、落叶病、杉木黄化病、炭疽病等,各林场用药及时进行了防治。
  松毛虫防治:县内马尾松纯林较多,松毛虫危害严重。建国前,没有防治措施,1951年和1952年,用行政手段发动群众捉松毛虫,以后多是靠人工捕捉。1972年,县林场河西作业队500亩林地遭松毛虫危害,损失1万多元。1975年成立宿松县森林防治站,专门从事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据1975年调查,马尾松虫害一般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亦称常灾地,有松林2.37万亩;陈汉区、长湖、趾凤、佐坝、洪岭等乡为偶灾区,有松林5.1万亩;北浴、广福、朱湾、柳坪、西源、钓鱼台、趾凤为安全区,有松林6.22万亩。为搞好松毛虫的防治工作,1977年,县林场建立年产公斤的白僵菌厂,生产白僵菌防治松毛虫。1983年县林业部门多次举办防治松毛虫训练班,培训脱产和半脱产森林植保员。
  1975年~1984年防治松毛虫情况表
  竹螟防治 1978年,陈汉、凉亭两区有1.2万亩林场发生竹螟,柳坪公社7000亩、隘口公社、红星公社和国营林场各1000亩竹林受害严重,林内新竹全部被害,老竹竹叶枯黄脱落。同年7月,县林业部门拨款5000元支持社队防治竹螟,主要用“六六六”粉制成“炸药包”进行防治。
  白蚁防治 1970年,国营林场4000亩杉木林遭白蚁危害,药物防治不理想,县林场聘请两名外地内行人员帮助挖白蚁。林场成立挖白蚁小分队,逐步摸索出挖蚁方法。1971年至1976年,县为各公社、大队林场培训了300余人(次)的灭蚁人员,除用药物防治白蚁外,共挖蚁窠600余窝,使5万亩森林得到保护。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log.sina.com.c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