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论能够描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发展现状吗

【观点】熊澄宇: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推酷
【观点】熊澄宇: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视听变革:
推荐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报告,主要观点:
1、文化产业大体上有这三句话,是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以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出现。
2、未来视频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移动化、音乐主导、便利化”。
3、美国仍然在这个领域里是领先的、全球的领导者。
4、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数字音乐产业、数字视频产业呈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
Prof. Xiong Chengyu,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Industrie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题目: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Topic: Analysis on Digital Content Industries of maincountries: current state and trend
因为我本人是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又是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两个领域加起来就是数字内容产业。我们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有三项,第一项是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关于中心的介绍,在给每个参会人员的小册子里有介绍,第二个是高端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历学位教育领域的博士和博士后,非学历教育里的司局级干部和企业家,以及受外国使领馆的委托培育外国的官员和企业家。第三,对中国文化产业重大事件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广。
今天我要发布的报告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世界数字内容产业研究报告2014》。
首先,内容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我的书里已经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这里不加详细解释了,一般使用的概念多数是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概念,我们觉得这个概念比较完整,
文化产业是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
,这句话实际上把产业链给我们理出来了,
第二句话是它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必须是由产权所有者才能进入市场,因为它涉及到获利的来源的问题
,产权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刚才挪威的女士谈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盗版的问题。
第三,内容产业是以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出现的。
我们以前谈文化产业更多是谈产品,我们认识到文化产业不完全是产品还包括了服务,中国的商务部专门有一个文化贸易司,实际上就是在推动文化产业的服务贸易。
所以我们现在说文化产业大体上有这三句话, 是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以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出现。
关于数字内容的定义,我们现在也比较多,但我们觉得这里面有两个说的比较好,我们认为
数字内容产业是建立在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融合了出版和印刷,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存储传播和利用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
。这个报告里面主要谈的是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音乐及数字视频产业。
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全球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的产业规模是570亿美元,同比增加30%,全球的数字产生量2011年达到了1.8ZB,
几个大的平台主导着全球的图片上传下载和分享,特别是youtute的量,60天内上传的视频比美国三大电视台60年制造的总量还要多。
二、各个行业的发展分析:
游戏内容方面,前面两位文化参赞谈到的产业特点基本上都突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移动终端平台下的移动游戏产业发展特别快,我们所说的愤怒的小鸟,实际上很多的用户都是在移动终端品牌上产生的,全球的移动游戏收入占了比2012年增加了两倍,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在世界范围内主导了移动游戏市场的发展,数字音乐方面由于订阅服务这个是花钱的,不是盗版的订阅服务收入在2013年增长了51%,全球的数字音乐收入增长了43%,全球的唱片业处于乐观的发展中。
广告业推动了视频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视频广告在全球的年营收规模达到了76亿美元。
衍生产品通过上下游为动漫产业带来利润。2013年全球的动漫产业数据超过了3000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品产品在6000亿美元以上,动漫产业呈现的发展趋势是从青少年群体转为大众群体国际间的合作成为流行方式,新科技促进动漫产业内容的整合。
游戏产业全球游戏市场的年收入达到了704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6%,其中网络游戏占的份额是21.2%,总额为149亿美元。2012年到2016年之间预计全球游戏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6.7%,到2016年将要达到860亿美元。游戏产业可能会出现下面的趋势,手机游戏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社交和休闲类游戏最热,免费运营模式会成为主营。
你玩儿得高兴了,再来考虑如何挣钱,这种挣钱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通过广告,有的是通过卖游戏的武器准备来挣钱,你要在游戏里面过关比别人玩儿的好就要花钱。现在游戏模式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音乐产业,我们在座的有数字音乐方面的专家,我这里收到的数据是2013年全球音乐行业的收入约占15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9%,但是数字音乐产业收入同比上升了4.3%,实现了59亿美元的收入,数字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39%。
刚才谈到了流媒体,我们说流媒体的服务收入创新高,2013年全球流媒体包括免费和付费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增幅高达51.3%,付费的订阅用户达到了2800万,同比增长40%。
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付费的订阅用户数,这表现我们对用户越来越尊重知识产权。我们认为游戏音乐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唱片销售和在线下载要放缓,数字音乐产业步入新的阶段,就是在线的订阅服务,不用下载就可以听了随时可以听,这样利用了现在的大数据、云媒体的方式,你只要有帐号就可以享受。
第四个是视频产业, 包括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全球的视频的浏览量,2012年大幅度增长,根据视频浏览的小时数来计算,平板电脑2012年上升了110%,智能手机同比上升87%,现在看来大家更愿意在平板电脑上看视频而不是在智能手机上看视频,我觉得这也符合人的习惯,因为那样一个小屏幕长期盯着看电影是很辛苦的。在平板电脑上看电影,至少会舒服一点。所以现在飞机上平板电脑可以看视频
。未来视频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移动化、音乐主导、便利化”。
移动化是可以随时到哪里,自己拿着终端看,音乐主导的是音乐视频会占很大的比例,不一定是非要看故事片,第三是方便随时可以看。
三、数字内容产业的国家和地区特色:
因为我们说的是世界范围内,所以我们简单地报告一下在世界平台上的状况,
我们认为美国仍然在这个领域里是领先的、全球的领导者
,它的领先我们用三个方面观点来表述,
第一是在数字内容方面
,它包括了游戏产业、动漫产业、网络视频、数字音乐全方位。
第二是数字内容的企业方面
,它的企业在全球IT公司的市值排行榜,美国占了绝大多数,全球IT公司排行前十名,美国占了九名,包括了苹果、Google、Facebook。
它的数字内容方面对全球仍然有影响,特别是迪斯尼的动画片,
比如说冰雪奇缘以10.72亿美元刷新全球的票房记录。我曾经给迪斯尼公司做过全球的咨询,它的动漫制作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他们特别重视原创,所以每一个动漫基本上都达到了10个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第二是我们想谈到英国,英国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它经济的引擎
,英国布莱尔政府把创意产业作为他的决策,现在看来是已经产生了效果,所以英国创意产业也成为在全球领跑的国家之一,另外它的重点行业比较发达,比如说数字音乐游戏和动漫,它的企业创新的技术有一些专业领域里,拥有全球的领先的专业技术。
日本的数字内容产业也比较有特 点,一个是移动技术。
2013年日本首次在移动应用消费方面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消费国。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程序上的支出,比美国消费者大概高出了10%。
第二是移动游戏市场仍然是飞速发展
,在全球122亿美元的移动游戏营收中日本的份额占到了26%,日本提出了一个
,它的酷文化实际上应该是日本的数字产业,这个领域是作为国家的国策来发展。
韩国目前看到一种说法是“韩流” ,我们认为它确确实实在全球比较有影响,
全球的影响一个是朴槿惠政府推动的,另外它结合了韩国的音乐、卡通发展很快。第三个是韩国的游戏,分别占到了20.88万亿韩元和29.78亿美元。
金砖国家体现得比较有特点,
以前我们对前面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研究得比较多,我们加重了对金砖国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金砖国家里面,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样一些市场在游戏产业、移动产业方面也发展非常快,区域合作方面,2012已经出现了“金砖国家数字产业合作倡议书”,由金砖五国: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签订的。这体现了金砖国家意识到数字产业的重要性。
面对北欧的朋友我想专门谈一下我们对北欧的认识,
我们认为北欧在全球的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最有特点的是创新。我自己到了瑞典芬兰、丹麦去看,我也感受到这样的一种创新的活力,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礼说,北欧各国的创新能力名列前茅,芬兰创新高居全球第一,瑞典第三,丹麦和挪威也在前十之列,这样的创新是为北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第二,在创新和数字创意产业的结合方面,今天的几位和专家们都要做讲解,我就不引用数据了,我想他们的数据比我们的数据更权威、新鲜、值得大家采用。但我想提出来,我们特别认识到北欧在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创新。
它的创新和产业的融合,不仅会成为北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会成为世界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
四、数字内容产业我们意识到的趋势:
第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们现在看来数字内容产业已经体现了向东方国家转移的方面。从增长力来看,西方国家包括北美和西欧,它的发展率增长是4.3%,而东方国家包括中欧、东欧和亚太,它的发展力已经到了7.2%,所以我想这个数据就表明了这样的一种市场的变化。
第二,向南方国家发展
,北美和欧洲现在是4.5,但南方国家、中东和非洲的增长率达到了10%。全球比来看,金砖国家的发展也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几个特点。蓝色的是发达国家,红色的是金砖国家,可以看到蓝色国家里面发展增长率最快的是加拿大,达到了6.5%,但是在金砖国家可以看到它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俄罗斯是10.1%,中国是12%,印度是14%,巴西是10%,金砖国家总的比例是11.8恩%。所以这样看来金砖国家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方面空间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三,移动化刚才说过了。 移动通信渗透到了各个产业,有一个特点我想说一下是本土化。
我们说了内容如果要进入当地市场,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用户的文化习惯和消费需求,所以这种本土化方面就很重要了,我们看到所有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内容产品都在考虑怎么样注入中国元素。所以我想本土化的特点是我们发现的特点。
第四,技术影响产业格局,
包括全息成像3D打印、大数据都对今天的数字内容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刚才几位都谈到了中国的政策和芬兰的政策、挪威的政策,国家在市场发展中都体现了特别的政策。再一个是资本的驱动。因为资本是趋利的,哪个行业挣钱资本就往哪里流,今天看来数字内容产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
所以,最后我讲四句话:
作为文化产业最活跃的部分,数字内容产品产业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数字音乐产业、数字视频产业呈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领先,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总体上来看,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国家助推、资本驱动
等几个主要因素能够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的发展。
我们觉得,这样一些情况现状数据观点是我们对数字内容产业在2014年的报告。
谢谢各位!
(本文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原创)
新书推荐:《视听变革:广电的新媒体战略》
已发表评论数()
已收藏到推刊!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没有分页内容
视频无法显示
图片无法显示通过百度音乐客户端无限制下载
百度音乐客户端听歌,随时随地
感谢您使用手机百度音乐
下载会在几秒内自动开始,如浏览器长时间没有响应,请点击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下载百度音乐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NGO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会如何?
按投票排序
NGO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跟政府的关系。而探讨政府与NGO的关系有三个理论比较有代表性。其中大陆广泛采用的是克莱默 (KramerR.M.)和吉得隆(gidron)的理论。克莱默认为NGO与政府之间存在二元论和整体论两种模式。二元论中,政府与NGO是竞争、冲突 关系。而整体论认为NGO不但与政府保持合作关系,也帮助政府维持维护福利国家制度的合法性。前者如荷兰、阿根廷等,后者如英国、日本等。吉得隆等人根据 “服务的财务与授权”、“服务的实际输送”两项指标,将NGO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划分成政府主导模式、二元模式、合作模式、NGO主导模式。其中政府主导模 式存在于福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然,现实中的相互关系会更加复杂。
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不过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主力任然是GONGO。政府乐于见到公众分辨不清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的区别。因为传统慈善更多的 是充当灭火器和慰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陆的NGO与政府之间是整体模式。政府从法律、政策支持上来说,大陆是政府主导模式。
NGO在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中是被视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基本就是致力于公益事业,但不是完全致力于慈善事业。(公益意味着国家或者社会组织为了整体 的需要、超越地区或者集团的局部利益,指向非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也意味着公民和组织在共同的、共识的领域和场景中关注公共事务,为增进共同的利益,推进社 会公正、公平的发展而采取的集体性协调行动。)目前由于郭美美事件的爆发,大陆对NGO的看法持两种分化的趋势。一种是要求GONGO回归传统慈善,倾向 于要求全志愿化,不考虑慈善项目成本、成效,拒绝商业介入、拒绝“社会企业”的尝试,要求NGO成为“道德完人”。另一种是倾向于要求草根NGO成为完全 的某些群体代言人,向阿根廷一样致力于“公民社会”、“公民权利”以及“反独政府”的斗争。事实上,这两种要求都会导致大陆本就根基薄弱的公益事业环境恶 化,并产生实质性的倒退。
其次,影响中国NGO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还有NGO自身的问题。比如“志愿失灵”:募款不足、不稳定(财务危机);公益慈善的特殊主义(受不同组织 获取资源能力差别的影响,NGO及其捐助者经常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次级人口群体,因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次级群体,不仅留下严重的缺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父 权主义或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业余主义。而且,如果跟政府走太近了,就难免出现官僚化、不当管制、失去自主性等等。目前中国NGO,包括GONGO这些 问题都非常严重。
再次,就是整个中国的舆论环境了,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公众的要求,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媒体的态度。目前中国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常常会表现出 要求公益慈善动机纯而又纯的倾向,它们关系首先不在于公益慈善本身,也不在于慈善带来的实际救助效果,而在于期望公益慈善成为富人的一种道德制约,成为对 日渐突出的贫富分化的逆向调整。另外就是国内的理论界,也没有特别站得住的自有研究成果。随着公众、媒体、学术界的多方影响,中国NNGO界也出现了很多浮 躁,明明项目做的不怎么样,“品牌”倒是吹的震天响,令人扼腕。
个人觉得如果说2008是中国的公益元年,那么2011年就是大跃进脱轨之后,各种新的生命力期待勃发元年,随之经济转衰,社会问题凸显,政府有可能加大对NGO的扶持,以 Purchase of
contracting的形式扶持一部分灭火器。恩派便是一类。也有可能加大对GoNGO的管控,依然对草根NGO不支持不放开,这要看贵国的政治体制改 革的趋势了……而且,根据大陆诡异的形式,偏对抗型或纯对抗型的NGO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发展……总之,要看红旗往哪飘。
如果能够做到下面所说的情况,可能会给NGO在中国的发展争到些水草丰茂之地吧:
1、打破笼罩在NGO身上的“德性完美神话”、“志愿主义神话”、“完美无瑕的概念的神话”。
2、加强现代公益伦理的研究
3、加强现代公益慈善文化的再造和传播
4、NGO自身完善。
每条都很大,再此就先不赘述了。
个人有很好的朋友做过NGO,学长在做NGO平台的LEADER,跟他们交流比较多。目前的现状是比较艰难的,待遇偏低,不理解的声音很多,做事也会碰到很多无形的刁难与阻碍,需要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坚持下来。但是个人认为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与上流阶级财富观念的改变,NGO的发展还是值得看好的,譬如现在的一基金,已经尝试从李连杰的光环中走出,常态化正规化运转,与政府企业有效沟通,以透明的财务与规程示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趋势了吧。
大家普遍讲了很多NGO现有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而本提问似乎还是比较关注展望未来的部分,在业内混迹,个人以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1.专业化。
NGO专业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组织定位更清晰
目前,很多组织都在重新定位,比方说,壹基金就从原来的自己做项目变成了注重机构资助支持类型的组织。业内的几次论坛,似乎也比较支持各种组织之间分工配合:有资金的做募款和项目资助,有行业经验的做研究、做评估、做机构支持,有专长的做项目。未来几年,各种组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会更加清晰。
b.管理、组织、评估专业化
NGO作为第三部门,在我国,完全无法和政府、企业相并列,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组织和管理方面很松散、落后。公共管理、项目管理、财务法务等已经相当成熟的理论,都没有被NGO组织重视。一些官办组织有政府体制的弊病,却少政府执行上的效力;而草根则常常是完全依赖创始人而活,组织没有被真正组织起来。随着,很多职业经理人和体制内人士的加入,相信不少组织会渐渐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c.从业人员专业化
一方面,高等教育相应的学科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业内也强烈的存在着要求从业人员“正常化”的要求。这意味着从业者将具备更多担任职务的相关知识,同时,将NGO作为一种职业,而非献爱心做贡献。专业化,可以部分解决当前一些困挠NGO的地方,比如,募款难、薪资低、公信力不足、管理混乱、项目完成水平不高。 以上叙述的方面专业化的过程可能不会太过漫长,圈内已有相当共识,也有一些领域榜样。北上广深和成都、昆明、西安等NGO相对集中的地方,现在已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意识。2.更丰富
国内NGO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主要是在教育、扶贫、环境、助弱、医疗这些领域里活动,实际上,社会组织可以关心并活跃的领域和政府、企业一样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借助NGO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值得一提的就是科学松鼠会、NPI这样的组织,能够看到不同领域社会需求的NGO,才是好组织。
另外,NGO的组织形式,可能会更多样,NGO\NPO应当成为人类组织类型的试验田。当前,热炒的社会企业,应该算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开创。
NGO会越来越多,并越来越丰富,这个毋庸置疑。这也是当前NGO领域里,最值得骄傲的事。3.本土化和国际化
NGO是立足于所处社会需求的组织,本土化,本来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问题。然而, NGO圈内,很多理论和案例都是舶来品,如何能够发现本国具体的需求,如何能够调动国内民众,如何能够制定和发展一套在中国使用的NGO理论,一直也是NGO们的困挠。目前,还没看出什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国际化,这个和本土化,是两个不同侧重的发展方向。本土化,需要倾听受众的心声;国际化,需要开阔的视野。我国的NGO/NPO在视野上是比较窄的,关注的事情还是眼前的“痛疼脑热”(当然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天朝社会病症比较多),同时,也没有能够引领世界性活动或者话题的能力。
这两个方向,在我看来,是最为任重道远,也是和国际优秀NGO差距最大的地方。这两个,与其说是发展趋势,不如说是一种期望。
终于遇到一个自己所在领域的问题了~我就在一家本土的NGO工作,个人认为在中国,政府采购NGO服务是大势所趋,而且我们机构正在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扶贫项目?然而,NGO自己要有踏实做事和专注专业领域的态度,才能把握住这个大势所趋?公益分为不同的板块,要找准并专注自己的板块,我们机构就是专于参与式扶贫这个板块做了十年,得到了政府和同领域机构的认可?
至少我觉得NGO相当一段时间(20年以内)不会得到中国政府的明确官方支持,尤其是国外的NGO组织,想想汶川地震的时候NGO发挥的作用,有媒体评论防止某些组织的背景与渗透,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政府的态度
政府如何看待ngo将决定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
ngo,在中国?!不要想了。万一哪天找条船开个会,再通过个什么纲领的,怎么办?!!
我是学国际组织专业的。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国家放开了对NGO的限制才能有发展,至于那些专业人员素质不高,资金不够那都是后话。因为现在国家是不允许独立的NGO在国内存在的,所有的NGO必须要挂在某一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旗下由其管理。还有一系列很稀奇古怪的规定,比如中国政府规定方圆10公里内只允许存在一家NGO。而且中国对NGO的筛选是极其严格的,那些比如说国际著名的大赦国际啊,那都是干涉中国人权是不允许进入中国的。总之现在国家不放开NGO的准入原则,那不可能有好的前景。
NGO的本质是非盈利,在中国,一方面现在国内的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土壤实在是不适合NGO的发展,没有盈利的事情大多数人是不干的,在观念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另一方面,对NGO的需求又很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能靠政府解决,政府也没有办法解决。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靠发展NGO。NGO在中国现阶段是个敏感的东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政府不太可能短期全面接受并放行NGO,这是另一大障碍。因此我的预测是审慎乐观,NGO最终会在中国开花结果,但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进入发展期。
从2015以降,NGO已经越来越不好活了,不信看这个例子:(这个是2010年的帖子)再移驾最新的新闻:(这是2015年年底的新闻)。联想到浦志强的遭遇,可见在目前的大环境下,NGO已经越来越难回旋了~
frm quora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rned a lot from the Orange Revolution in Ukraine in 2004 and 2005.In
particular, it learned of the role of western-supported NGOs in
supporting the democratic opposition. As a result, the party clamped
down on all western NGOs in China, and they needed to prove that they
were completely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of western support. Si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uld control all financial support coming from
inside China, most of them had to shut down.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much of the current unrest still comes from western-financed NGOs in
U this would not be allowed to happen in China.So, no,
they are not rattled by events in Ukraine. They know what has happened,
and they have many ways to prevent it from happening in China.
占坑。写完论文来答。观点先Po这里,NGO的兴起是大势所趋。上面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但是这是大势。就好像资本寒冬并不代表互联网不是趋势了。
我就想知道立人大学和立人图书馆被政府定性为传教ngo被一锅端是怎么回事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数字中国 分类导航 数字商品交易 免费建站 云计算 免费空间 免费域名 免费推广 创业大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在对一门学科、或一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着手搜集整理该学科或课题已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这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掌握了该学科或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就有利于在下午研究该学科或课题时找到突破点,就能找到超越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研究抓到前沿性问题的着力点,从而就能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深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也应如此。  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研究久已有之。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时间却很短。这门学科的现行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是近三四十年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作为这门学科本身的研究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历史)就更年幼了。  苏联共产党中央直属马列主义研究院于1969年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遗著――在苏联的发展和研究史》中,曾概括叙述过恩格斯及其同时代人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考茨基、普列汉诺夫,以及古斯达夫?迈耶尔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专题资料和成果,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里有些阐述不是纯哲学史研究的研究史问题,而是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观点研究的研究史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历史  (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的论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77)  恩格斯《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19世纪70-90年代中期写的序言、序言补充,以及《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恩格斯1893年《马克思?亨利希?卡尔》。1895年《卡尔?马克思的处女作》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及同时代人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研究  第一,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研究。   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中一个开创性的理论观点,就是明确提出和论证了马克思确立科学世界观的道路,是克服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过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范畴代替黑格尔哲学的观念思辨的过程。他认为,《博士论文》虽然表明马克思还“完全根据黑格尔派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1],同时也表明马克思“在开始反对黑格尔”。指出: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接触了现实,但《莱茵报》上的几篇文章表明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那组文章,由于接触到经济事实,就认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社会观的反科学性。梅林还认为《德法年鉴》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观点发展的第二阶段(1843年底到1844年初),《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表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出发,然后又越过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把国家置于社会之上,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提出社会高于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点[2]。梅林在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中的主要缺点,是未讲辩证唯物主义,并把辩证唯物主义仅看做方法论,不是世界观。结果他在某些论述中,混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是梅林高明于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地方。梅林实际上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不仅仅是“社会历史观”。至于辩证唯物主义,要么在一般世界观意义上,它本来就是方法;要么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其实,这也是恩格斯的看法。朱老师在后面曾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并列,如果是这样,那就谈不到一般“世界观”;如果要作为“一般”世界观,那就与恩格斯的观点不一致了)。  第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  普列汉诺夫最先深刻认识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修正主义的严重过失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知。  普列汉诺夫在研究和评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主要缺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1903年前把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发展,同政治观点联系起来考察,但1903年后,却脱离了马克思的政治活动对其哲学观点作孤立地、纯逻辑地分析。二是在1907年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影响,其中不再提马克思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变了,只是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中,“已经牢牢地站在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被费尔巴哈从神学装饰品中解放出来的‘斯宾诺莎主义’的立场上”[3]。这里表明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1843年底彻底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中的新思想。(说马克思已经牢牢地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很难说是普列汉诺夫的“缺点”。相反,倒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强调,恐怕是普列汉诺夫看走了眼。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前者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后者则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但毕竟他们都属于人道主义)。  第三,保?拉法格、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拉布里奥拉、考茨基等人关于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章和著作中,都有论述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内容。  考茨基为《奥地利工人书》撰写的恩格斯传记,为恩格斯认可,并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也出版过马克思的传略。到伦敦后写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解说性著作。但是,他在阐述《资本论》的内容中有原则性的缺点,不懂辩证法这种方法,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后在同伯恩斯坦的论战中逐步走向歪曲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本质区别,以至转向机会主义者、中派思想家,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和论述是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经典依据  29列宁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列宁在他的《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许多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马克思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和基本原理的实质和意义,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和论述。  30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为1848年前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哲学观点特别突出;年巴黎公社为马克思主义形成后转入的第一个时期,即风暴和革命时期;年为马克思主义形成后转入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与第一个时期的区别,就是它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革命;第三个时期是从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  29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年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1841年的《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完全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当时恩格斯“也成了黑格尔的信徒”;年《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时期;1843年至1844年初《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上述两个转变的时期;1845年出版的《神圣家族》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几乎已经形成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提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并接近提出“生产关系”的概念;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成熟著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  29-30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0-31列宁明确指出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它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巩固,不是一下子实现的,而是在同资产阶级哲学斗争中实现的。他阐述了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一直在同各种敌对思想理论进行斗争着。“在40年代前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在经济理论方面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50年代完成了这个斗争;批判了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60年年代,斗争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初在德国名噪一时的是蒲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70年代末则是实证论者杜林。但是他们两人对于无产阶级的影响都已经微不足道了。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4]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从工人运动中排挤出去之后,斗争并没有停止,仍在继续着,但斗争的形式和原因有了变化。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的第二个50年(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5]这个派别就是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在哲学方面,跟着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反对哲学唯物主义,用素朴而平静的“进化论”去代替“狡猾”而革命的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现状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现状看,严格地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不论在苏联或其他国家多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在我们国家就更晚一些。在50年代前,只能说是在准备资料和探讨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研究的问题。这样的工作,在苏联酝酿讨论的过程比我们研究的过程要长久得多。  (一)苏联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概况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的出版及其研究。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论方面没有超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范围。因而,有些著作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解释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简单结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逐渐发展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的过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集中反映在苏联为“纪念费尔巴哈逝世50周年”而出版的一些著作中。  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研究,进入了包括列宁哲学思想在内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著作大有进步,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原则。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意了对恩格斯的思想观点作相对独立的研究,对恩格斯的思想发展的特点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都作出了原则上正确的研究。这一特点在1935年为纪念恩格斯哲学逝世40周年和1940年为纪念恩格斯诞辰120周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20世纪40年代的局限性。围绕亚历山大罗夫的《西欧哲学史》一书。由于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变革性,影响了对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的研究,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排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之外,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变成没有思想前提的偶然产物。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才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研究上出现了高潮。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的专著和专论出版较多。  苏联学者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两大显著特征:第一,他们注意掌握和运用列宁的方法论原则。如在拉宾的著作中专门谈了列宁的方法论同普列汉诺夫的方法、梅林的方法的原则区别。拉宾认为,普列汉诺夫的方法,主要的并一再强调的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理论前提之间的共同逻辑联系;梅林则是对马克思的早期阶段进行具体的历史研究。列宁不是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看做不成熟的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看做一个形成的过程,看做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拉宾认为,在列宁看来,提到第一位的不是分析马克思所依据的东西,而是分析马克思在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道路上每一个阶段所创造的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第二,苏联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看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和研究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同时改造的结果。有的学者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同时形成的,又是在分析经济问题、概括工人运动和人类全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伊则尔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中指出,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揭示出对社会生活的科学认识与唯物辩证法的一致性。人们的自觉活动与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一致性,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才能理解和说明,因为唯物辩证法完全克服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抽象二元论。而这种二元论不单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够克服;就是辩证法家黑格尔,最后也陷入了绝对唯心主义所完全不可避免的宿命论”[6]。  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颠覆之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不单是理解和说明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而是阐明这些思想同现实实际的联系;不只是描述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且要追溯这些思想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二)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曾开始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学哲学系并没有开设这门课。到60年代,特别是文革期间,完全中断了这方面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哲史研究有了新的转机,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教学以及专业人员的形成,都有很大的成绩。1978教育部武汉文科教材会议确定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材之后,几所大学的哲学系先后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课程。1979年在桂林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部定教材的同时,筹备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1980年在厦门大学,“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正式成立。1985年第二届理事会决定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1982年教育部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为执教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从此,教材、人员等条件全部具备。专著:黄楠森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教材:黄楠森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积极作用。首先对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和研究给予了有力的帮助,推动了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元典,揭示了注意克服和防止对哲学原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其次,推动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涵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及其学生的哲学思想纳入其中,同样将与列宁同时代的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人的哲学思想也放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总体中。特别要指出的,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新的理论和方法列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内容的同时,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作了应有的研究和论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完整性更为合理。再次,由于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改进思维方式,提高研究方法,这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深远。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研究,给了极为重要的深刻启迪。这种“新发展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有巨大作用的。[1] 《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5页。[2] 参看《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66、178页。[3] 《普列汉诺夫全集》第6卷,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36年俄文版,第360页。[4]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5]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6] 奥伊则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395页。感谢读者推荐! 
目前尚未有任何评论!!
/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EJ89G41&xpos=12 ( 01:36: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现状描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