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用什么斗鱼帐号登入不了好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黄帝陵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香港回归纪念碑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有一条公路,原为土路,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工程中,1995年将这段土路铺成石板路。总长750米,宽7.5米。登临这条上陵公路,眼观柏林苍翠,耳听八方鸟鸣,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另外,又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用作护林防火。陵园区澳门回归纪念碑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十馀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云蒸雾绕,恍如仙境。黄帝陵冢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碑石已佚失。黄帝传说黄帝陵景色一角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中国 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中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黄帝陵位于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为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陕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馀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黄帝打败炎帝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为了反对分裂,就在荆山铸鼎,(《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据考证,荆山就是渭北三原、富平、阎良一带的荆山原)鼎是王位、帝业和权力的象征,荆山铸鼎标志着大一统中华的形成,使中华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几千年来,祭祀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以黄帝后裔的身份祭祀黄帝,有着报答祖先功德和继承祖宗基业的深刻含义。“黄帝崩,葬桥山。”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明、清两代更加重视陵庙的祭祀,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黄帝典礼于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近年来,公祭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级领导主持公祭。参加祭祀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兄弟省市代表以及陕西各界代表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从古至今,有不少名人、伟人、帝王题写诗文赞颂黄帝功德或为黄帝陵“祭典”书写祭文。如班固、曹植、武则天、李白、李商隐、苏轼、孙中山、毛泽东等。而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是从古绵延至今。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则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故举办“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农历九月九日清晨,黄陵方圆数百里成千上万的群众,端着贡物、抬着祭品,翻山越岭,齐聚桥山脚下。只等时辰一到,击鼓鸣钟,古乐齐奏,民众将牛、羊、豕三牲和各种供品敬献在陵前的供桌上,祭奠祖先,祈福祈祥。祭祀活动规模宏大而肃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轩辕庙陵墓封土高3.5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馀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陵墓区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5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轩辕桥轩辕桥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馀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轩辕庙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山腰依山傍水修建,由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恢宏。黄帝手植柏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馀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诚心亭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挂甲柏据说,武帝修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18万大军祭黄陵”。从这以后,汉武帝挂过盔甲的这棵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枝干皆然。这就是桥山柏中独一无二的“挂甲柏。”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历代碑石桥陵圣境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廊,其中有历代碑石40馀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陆军第42师l24旅第248团团长阳洁,前往桥山谒黄帝陵,“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殊感不便”,1934年底陕西省政府开会冯钦哉(冯任陕政府常委)提出第二年清明节由陕西省政府公祭皇帝陵,取得了一致同意;令人重修道路,使其通畅。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坐汽车上山祭陵。修筑桥山陵路碑记:西北军长钦公(钦公指冯钦哉)首先以兵工修筑成榆汽路,为之倡得于役,其间将桥山陵路加以修筑。既竣事,适勉之旅长巡防来此谒陵,题曰“桥陵圣境”。因刊石置之道右,借志路工云。整修工程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重修和扩建轩辕庙;元泰定二年(1325)颁布保护黄帝陵庙敕令;元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重修轩辕庙;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修缮黄帝陵庙;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黄帝陵道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整修黄帝陵庙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造轩辕黄帝坐像嘉靖四十二年(1563)嘉靖皇帝修葺轩辕庙天启元年(1621)秋天明熹宗整修黄帝陵庙崇祯九年(1636)中部县知事重修黄帝陵庙清顺治三年(1646)世祖皇帝命使维修黄帝陵道光十年(1830)中部县知县整修黄帝陵庙黄帝陵新中国成立后,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帝陵传说黄帝刻像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他们砍完,那时候他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他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黄帝陵 碑文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炭。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随便砍伐桥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尔把落在地上的枯树枝拾回来当柴烧,都会受到家中老人的严厉责骂,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树枝送回桥山不可。桥山古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保护到今天,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1939年,中部县的县长卢仁山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列号次,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黄帝脚印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黄帝脚印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祈仙台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刘彻,一心想当神仙,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宫诸神商议过多次,准备将他点化成仙,因为他在抗击匈奴、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功劳。但是,汉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过于迫切了,结果适得其反。元封元年十月初,他带领18万大军北巡边关,威震匈奴。在返回长安时,路经阳周郡桥山,为了祭奠黄帝,他竟在黄帝陵的对面,修筑了一座比黄帝陵还高出一半的“九转祈仙台”(后人称“汉武仙台”)。这一下可触怒了天宫,玉帝和诸神都认为汉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这还能成仙?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笔一挥,就把汉武帝即将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汉武帝梦中知道此事,心中甚为不平,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于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义,写信质问玉皇大帝。玉帝看罢,给汉武帝写了这样一封信:“……你刘彻,16岁当上皇帝,一心只想成为神仙,为此干出许多蠢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遭方士栾大欺骗。栾大骗术败露之后,你又不顾翁婿之情,一气之下将栾大杀死,给女儿造成终身痛苦。之后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孙卿这一大骗子所迷惑。这一切天宫都没有和你计较。谁知为了李陵事件,你又给司马迁施以‘宫刑’,欲置司马迁于死地,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忍辱偷生,坚持把《史记》写成,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着作。就这样,你还不放过司马迁,到处派人搜查《史记》原稿,准备焚毁,多亏倩娘尽力设法,才使此书得以保存。你作为一国之君,竟无一点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无祖先,修筑的祈仙台竟然高过黄帝陵。你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成仙资格,更休想乘龙升天!”玉帝把信写好后,交给九天玄女,玄女乘汉武帝病中睡沉的时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边。汉武帝醒来看到信后,悔恨地说:“唉,一切都晚了!一个人不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头。不管你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做过了头都不会得到宽恕的”。说罢,就瞑目而逝。有个封建文人,名叫寇绍光,曾写了这样一首诗:满山翠柏望桥陵,上有仙台垒九层。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只见白云兴。何事汉宦生异念, 登高筑眺盼飞升。下马祭奠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黄帝陵有个史知府的儿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务正业,经常骑马射箭,偷鸡摸狗,调戏民女,民愤极大,因此,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死可恶”。有一年,“死可恶”带着一群恶奴来到桥山打猎,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桥山顶上的柏树林时,躲藏起来。“死可恶”领着恶奴们追进桥山柏树林,用箭乱射。“死可恶”单人匹马冲进了陵园区。看守陵园的姬老童,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童颜鹤发,功夫超人。他一见有人骑马闯进陵园,大喝一声:“哪里狂徒如此无礼,竟敢在黄帝陵园捕杀鹿群!”说着,一个箭步向前,抓住马的缰绳。“死可恶”一看是个老头,在马上冷笑一声说:“老爷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亲,我就要在这里射鹿打猎,看谁敢管!”一句话惹恼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将“死可恶”打下马来。“死可恶”从地上爬起来,扑向姬老童。姬老童将左腿轻轻一扫,“死可恶”又跌了个“猪啃地”,把两颗门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两脚,把“死可恶”踢得连哭带叫,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死可恶”连忙爬起,牵马下山。随行恶奴们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再说,史知府听说儿子史可霍被打,还碰掉了两颗门牙,哪里罢休,他立即写信要求中部县令严加惩办姬老童。中部县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学问,因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称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声,提笔写道: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包步平没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压力,连夜给泰定帝写一份奏章,连同史知府写给他的信件,一并呈报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气,立即降旨将史知府革职,命包步平严办史可霍,并赐给中部县令三种特权:一、对破坏黄帝陵园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实后不必上报,县令有权就地正法,二、如有紧急公事,县令可越级直接上书皇帝;三、凡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县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执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其中规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辈,泼皮歹人。损坏树林建筑,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指纹章印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留这样一种习惯,办一些事为了慎重起见,都要写个条子,再按上一个指印作为凭证。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改变,唯有指印无法改变。人和人的指印没有相同的,这已经被现代科学充分肯定了。据传,人类用指纹作凭证,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追溯起来这还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最先发明的。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传说自从仓颉创造了象形字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都采用象形文字。有一次,黄帝手下的应龙领兵在和蚩尤军队作战时,抓回了五名俘虏。应龙上书黄帝问该如何处理。黄帝看后,要仓颉写信命应龙给俘虏讲清道理后,放他们回去。谁知,这封信应龙没有收到,却落到应龙手下一名叫蛮角的小头目手中。蛮角原来是蚩尤杀害了他的全家后,他就满怀对蚩尤一伙的仇恨投奔了轩辕。当他看到黄帝在信上下令全部放回五名俘虏时,怎么也想不通。于是乘周围无人,偷偷地把“全部放回”四个字,改成“全部处死”,然后,交给他的上司应龙。而且不等应龙下令,他就带着十几个人把五名俘虏全部砍死。黄帝知道这件事后,命仓颉认真查处。仓颉严肃地质问应龙:“黄帝命你全部放回俘虏,你为啥要全部处死?黄帝的话,你还听不听?”应龙受到仓颉这番训斥,感到莫名其妙,立即找出仓颉写的信说:“你看看,这上边不是明写着‘全部处死”吗?怎么眼下又责备起我来了!”仓颉接过信详细看了一遍,发现他写的信被人涂改过。立刻追查送信的人。送信的人说他把信交给蛮角了。当追究到蛮角时,蛮角一口咬定,他一接到信,就马不停蹄地给应龙送去。结果追来追去,还是追不出个所以然来。仓颉回来向黄帝汇报了追查结果。黄听后,沉思了很久,然后对仓颉说:“没有可靠的凭据,谁也不会承认。看来,今后传送书信,下达命令,还得另想办法,不然,还会出更大的乱子。”过了不久,仓颉果然给黄帝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凡黄帝下达的任何命令,上面都要有黄帝的手模和脚印。可是时间一长,黄帝觉得老是这样按脚印,按手模,也不是个办法,既麻烦,又不文明,便和仓颉商议,又把“手模脚印”改为只压一个指印。谁知,过了不久,又出了问题,一 个名叫石牛的人伪造了一张领条,依照黄帝的作法,按上自己的指印,来到仓库,冒领了十张虎皮。事情暴露后,黄帝又命令仓颉前去查处。这一次真被查出来了。原来,石牛按在领条上的指纹和黄帝的指纹根本不一样。黄帝按的指纹是收口的,石牛按的指纹是绽开口的。仓颉又叫来好几个人,让他们把各自的指印按在一张桦树皮上,仔细一看,与领条上的指纹都不相同,唯有石牛的指纹和领条上的一模一样。石牛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冒领十张虎皮的错误了。 这时,风后走来对仓颉和黄帝说:“看来,还得再想办法”。这个机智多谋的老头儿,当年曾给黄帝发明了指南车,他从怀里取出一块拳头大的雪白玉石递给仓颉说:“把这个东西磨成四方块,把黄帝的指纹放大,用刀刻在上面。今后不论下达什么命令,先把玉石印往上一盖,黄帝过目后,如果同意,再把自己的指印按在玉石印旁边。这样的印件,谁也不会伪造,谁也不敢涂改,谁要是伪造和涂改,也能很快查清”。黄帝采纳了风后的意见,命仓颉就去制作。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伪造信件和假传命令的事情。指纹和章印也一直沿用到时下。传说黄帝升天后,这颗玉石大印被埋在轩辕庙对面的山上。从此,这座山便取名印台山。当地人常说:“黄陵有座印台山,黄帝玉印藏里边;对面就是轩辕庙,山前有条沮河川”。伶伦定律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上用1234567,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沮河来历黄帝陵的桥山脚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沮河(音具)。传说这条河原名叫“祖河”。轩辕黄帝定居桥山后,这里起名叫“桥国”。先民们都居住在桥山半坡山腰,经常吃着祖河水,日子过的自由自在。黄帝活到110岁时,自感身体不佳,经常闹病。玉皇大帝几乎每晚都给他托梦,叫他作好准备,天宫选吉日派巨龙下凡接他回天宫歇息。黄帝在荆山铸鼎很忙,先后两次回桥国给他选择了坟地,最后,坟址就定在“桥山之巅”。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创立“八卦”定位之说,以阳爻为九,两九相重,故名“重阳”。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果实累累,丰收在望。黄帝在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宫。当巨龙降落桥山,群臣先民依依不舍,哭声惊天动地。整个桥山拥满了先民。有的扯住黄帝衣裳,有的捉住黄帝的靴子,有的捉着巨龙的胡须,谁也不想让黄帝离开人间。群民的眼泪洒湿了地面,转眼地上起了泪水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黄帝升天去了。从此以后,祖河水年年旺盛,清澈透明,人吃了不生百病,浇过地年年五谷丰登。有位名叫姜尚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去祖河洗脸。据说,用祖河水洗过脸,除不生眼病外,面貌永远是年轻的。有个名叫扑信的人,平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赖做。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祖河水全部封冻了。扑信半夜耍赌回来,路过祖河发现姜尚打开冰窟窿正在祖河洗脸,越洗越痛快,觉得奇怪;他也听人说过,用祖河水洗脸能治百病,不如咱也洗一下。但由于他的鬼心眼太多,生怕把脸冻坏了。等姜尚洗完脸走了以后,扑信也悄悄蹲在冰窟窿边,用祖河水只洗了半个脸,就觉得水太冰,起身走了。第二天晚上,扑信又来赌场,宝官正在摇宝,押的单双宝。当宝官一摇筛子碗,刚放下宝碗,扑信用祖河水洗过的那只眼睛,一下子就能看透宝碗中的筛子是单还是双。这天晚上扑信押单就是单,押双就是双。每宝都嬴,从未输过一回。所有耍赌的人都敬佩扑信押得准,走红运,岂不知,扑信用祖河水洗过那只眼睛能透视。这个秘密扑信发誓谁也不告诉。结果,每逢赌场,扑信总是大把大把往回赢钱,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叫花子,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大财主。娶了几妻几妾还不满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抢了看守桥山陵园青山老人的女儿燕青。这下触怒了天宫王母娘娘。她命九天玄女拔下头上两根金簪,刺瞎了扑信两只眼睛。为了叫他悔过自新,只留下一条活命。从此以后,扑信再也耍不成赌博了。靠着他原来赢来的家业变卖度日。他平时柱着拐棍,逢人就说:祖河水是神水,它是黄帝先民的眼泪变的,千万不敢弄脏它。不然,老天要降罪的。《水经注》作者在写书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后来又吸取了其他学者的建议,觉得“祖”字不雅,把祖字取掉“示”旁,加了个三滴水,变成“沮”字,这样既代表了先民们的眼泪,又代表了“祖河”。这就是“沮河”的来历。拐角井水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发生了战争。蚩尤施展了他那惯用的弥天大雾战术。霎时间天地昏暗,分不清方向,军队无法前进。黄帝命应龙、力牧立即照着指南车所指方向迅速撤退。全军战士马不停蹄,翻山越岭,逃出弥雾阵,来到西龙山下(今黄陵店头川)。这时,正逢盛夏,太阳就像人们头上顶着一盆火。战士又渴又饿又累,兵乏马困,有人还昏倒在地。应龙和力牧率兵来到拐角山下,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黄帝随后赶到。士兵们人人口干舌燥,到处找水。有的用石刀就地挖水,有的用石斧到处砍石头寻水。水,仍然没有找到。黄帝也着急的团团转。应龙、力牧都劝黄帝坐下歇息,他们另想办法。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水仍然没有找到。黄帝呼一下站起来,他觉得刚才坐的这块石头特别冰凉,周身的汗水霎时全消失了,反而冷得浑身打颤。黄帝弯腰用了平生最大力气,双手将这块大石头搬起。谁料,石头刚刚搬开一条缝,一股清澈透明的涌泉水从石头逢里冒出来,哗哗哗流个不停。黄帝大喊:“有水了!”士兵一听有水了,赶忙前来帮助黄帝将这块石头搬开,水源更大了。士兵顾不得一切,有的用双手盛水喝,有的就地爬下喝。水越流越大,很快地解决了全军战士的口干舌燥。军队喝足了水,解了渴,反而觉得肚子也像吃饱了饭。人们都感到奇怪。但谁也解释不了。这时,突然又传来了军情紧急报告,说是蚩尤军队又追赶来了。来势凶猛,看样子要和黄帝军队在西龙山下决一死战。黄帝问明了情况,命令应龙、力牧集合军队,把蚩尤军队引向东川,那里没有水源。黄帝和风后亲自带领了一支精悍军队,翻山埋伏,截断蚩尤军队的退路。应龙和力牧对蚩尤军队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战法,引进东川。这时,正当中午,火毒太阳,晒得遍地生烟,扬起的尘土就像火星乱溅。蚩尤军队汗流浃背,咽喉就像冒火一般,又渴又饿,早已失去战斗力。黄帝军队由于喝足了拐角山下涌泉水,又觉得肚子像吃饱了饭,人人精神焕发,个个斗志昂扬。两军刚一交战,不到一个时辰,蚩尤军队就溃不成军,纷纷倒下。蚩尤发现不利,即命军队后退,企图逃跑。谁知,黄帝带兵早已断了他的退路。激战不到两个时辰,除过蚩尤带少数军队逃跑外,其馀全军复没。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黄帝命仓颉把西龙拐角山下这股泉水命名“救军水”。相传,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救军水”一下子断流了,当时的先民都觉得奇怪。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有人还求神打卦。唯有酿酒的大臣--杜康,整天爬在“救军水”泉边,面对干涸的水泉,嚎啕大哭。人们不解地问:“你整天在这里哭什么?”杜康才告诉人们说:“拐角山下‘救军水’,酿出来的酒不光是好喝,还能治病。现在水源断了,从哪里再寻找这么好的水酿酒呀!”黄帝知道此事,也觉得这是一大损失。最后,只好请来挖井能手--伯益。伯益问明了情况,对黄帝说:“经过这次大地震,据他猜测:水源很可能从地下走了。他主张在原地往下挖一口井,兴许能找见‘救军水’。”黄帝沉思了半天,同意伯益就挖井。果然,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井里出水了。人们吃后,都说这是“救军水”的味道,干甜味美。杜康又用此水酿酒,不料酿出来的酒比原来的味道更好,气味芳香,很有劲。在伯益提议下,黄帝同意把这口井命名为“拐角井”。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抗日救亡先驱的"出师表":毛泽东《祭黄帝陵文》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文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涿裰鳎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祭文维永乐十二年,岁次甲午,八月辛丑朔,十八日戊午,皇帝谨遣延安通判刘骥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有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特遗使赍捧香币,祇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享!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祭文维宣德元年,岁次丙午,二月乙丑朔……皇帝谨遣应城伯孙?致祭于黄帝轩辕曰:仰惟圣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惟神昭鉴,佑我邦家。尚飨!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祭文维景泰元年,岁次庚午,闰正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皇帝谨遣工科给事中霍荣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仰惟圣神,继天立极,功被生民,万世永赖,馀嗣承大统,?祀事用,祈佑我家国……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祭文维天顺六年,岁次壬午……皇帝遣延安府知府……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有黔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字1506年)祭文维正德元年,岁次丙寅,四月庚戌朔,十九日戊辰,皇帝谨遣鸿?寺丞张昱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于维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化之隆,惠利万世。兹予口口;祗承天序,式修明祀,用祈鉴佑,永祚我邦家!尚飨!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制祭文维嘉靖十年,岁次辛卯,八月壬午朔,越二十四日乙巳,皇帝谨遣延安府通判梁知让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修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多福恩,不忘而报。兹特遣使赉捧香币,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号英灵,来歆来格!尚飨!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祭文维隆庆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申朔,二十一日口口,皇帝遣陕西延安府知府郭文和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修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御制祭文万历元年,岁次癸酉,四月庚戌朔,越十六日乙丑,黄帝遣尚宝司少卿石星,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于维神圣,挺生邃古,开物成务,立极继天。功参二仪,泽垂万世,兹予?承天序,明祀式修,仰惟鉴歆,永绥远祚。尚飨!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御制祭文维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八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皇帝遣延安府知府徐安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追维明德,奉天抚民,盛治弘勋,万世永赖。陵寝所在,英爽如存。兹特遗使赉捧香币,祗命有司致祭,惟神鉴钦!尚飨!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御制祭文维天启元年,岁次辛酉,十一月戊戌朔,越四日辛丑,皇帝谨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于维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化之隆,利赖万世。兹予祗承天序,式展明?,用祈歆飨,永祚我家邦。尚飨!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祭文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若日星。明?大典,亟宜肇隆。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神其鉴飨!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祭文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天眷命,绍缵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大典,亟宜肇修。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爰昭启荐之忱,聿备钦崇之礼。伏维恪歆,尚其鉴享!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维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二月庚子朔,越十有七日丙辰,皇帝遣鸿胪寺卿刘楷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代虽殊,而继治同道,先后一揆。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口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里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忱。仰冀明灵,鉴兹诚悃!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为岁歉为民祈福祭文维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三月丁巳朔,越十五日辛未。皇帝遣都察院协理院事左?都御使常继圣,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自古帝王,继天出治,道德兼隆,莫不慈惠嘉师,覃恩遐迩。朕勒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灵光之默赞,溥乐利于群生。尚鉴精忱,永垂歆格!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为五旬万寿并亲阅黄淮堤工回銮祭告祭文维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五月乙巳朔,越十三日丁巳,皇帝遣大理寺少卿莫音代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出震承干,莫不道洽寰区,仁周遐迩。朕钦承丕绪,抚驭兆民,思致时雍,常殷惕励,历兹四十馀载,今岁适届五旬,宵?兢兢,无敢暇逸,渐致民生康阜,国运升平。顷因黄淮告成,亲行巡历,再授方略,善后是期,睹民志之欢欣,滋朕心之斡恤。?回銮驭,大沛恩膏,用遣专官,敬修祀典,冀默赞郅隆之治,益弘仁寿之庥。尚要精忱,俯垂歆格!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为皇太子废而复立祭告祭文维康熙四十八年,岁次己丑,八月己亥朔,越二十六日甲子,皇帝遣户部右侍郎加二级张世爵敬祭于黄帝轩辕氏曰:朕惟自古帝王,正位临民,代有令德。是以享祀千秋,用昭巨典。朕仰荷天庥,抚临海宇,建立元良,历三十馀载。不意忽见暴戾狂易之疾,深惟祖宗洪及万邦,民生所击至重,不得已而有退废之举。嗣后渐次体验,当有此大事时,性生奸恶之徒,各庇邪党,借端构造。朕觉其日后必成其乱阶,乃随时究察,穷极始末,因而确知病源,皆由镇压,亟为除治;幸赖上天鉴佑,平复如初。朕比因此事,耗损心神,致成剧疾;皇太子晨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丕基克荷,用是复正储位,永固国本。特遣专官,敬申殷荐,尚祈歆格!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为六旬万寿祭告祭文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为孝惠奉皇后升太庙礼成祭告祭文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祭文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祭文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为世宗配享圜丘礼成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为平金川等事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为慈宁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为荡平准部太后晋号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为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为阿桂平定大小金川祭告祭文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为七旬万寿祭告祭文清仁宗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为高宗配享圜丘礼成祭告祭文清仁宗嘉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为六秩万寿祭告祭文清宣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为太后万寿习号祭告祭文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又为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祭文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文宗(咸丰)践位祭告祭文1908年同盟会祭文国民政府祭文: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黄陵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祭陵文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陵文:国民政府祭文:(公元1940年)国民政府祭黄陵文: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政府祭陵文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国民政府祭陵文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国民政府祭文:民国三十三年!
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国务院古墓葬编号第一号] -
黄帝陵景区
交通指南从西安火车站广场南侧的汽车站有车直达黄帝陵,车程约4小时,车票20元。门票费用旺季价格:门票91元/预订价89元(包含景点:黄帝陵,轩辕庙)淡季价格:门票51元备注:1.取票方式:接待经理送票。2.儿童身高1.4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上购儿童票,儿童票,学生票51元。3.老年70岁以上免票,65-70岁以上51元/人。4.军人证、残疾证免票。5.旺季:每年3月1日——11月30日;淡季:每年12月1日——次年2月底,开放时间:8:00~19:00。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11:5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斗鱼帐号登入不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